《李煜不抓政治,终于亡国》点评历史人物
李煜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南唐后主李煜是唐五代成就最突出的词人,却也是孱弱昏庸的亡国之君。对于这样一个集矛盾角色于一身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毛泽东评点原文 ◎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1]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2]李煜简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亡国皇帝,唐五代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中主李瞡的第六子。由于太子弘冀病卒,其余四兄也早亡,李煜被徙封为吴王,以尚书令知事居东宫,曾开崇文馆以招揽文学之士。961年,李瞡迁都洪州,李煜被立为太子,留金陵监国;当年李瞡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改名煜,号钟隐,时年25岁,史称南唐后主。
中主李瞡在位时,南唐国势已日趋衰弱。先丧师失地,臣事于周,后又奉宋为正朔。李煜即位后,国势更是每况愈下。李煜虽然对这种情况忧心忡忡,却束手无策。他一方面隐忍退让,尊崇宋朝,修贡结欢,以求苟安。另一方面仍纵情声色,每日吟诗作画,倚红偎翠,轻歌曼舞,“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过着风流放荡的生活。
宋开宝七年(974)秋,宋将曹彬、潘美等率师渡江,攻破金陵,李煜出降。开宝九年(976)正月,李煜到达汴梁,被太祖封为右千牛上将军违命侯。不久,太祖死,太宗即位,改封陇西公。李煜从此完全丧失自由,过着与世隔绝的幽禁生活。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去世,时年42岁。相传是宋太宗派秦王赵廷美用牵机药毒死的。
李煜自幼受父亲影响,爱好经籍文学,精于鉴赏,有着多种文艺才能。他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创聚针钉、金错刀、撮襟诸体。又善画,并通晓音律。他曾写过有关书法、音乐方面的理论文章三十卷,又“著《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可惜他的文章大多已经散失。
李煜是唐五代词的杰出代表。他早期的词作,多写宫廷的享受生活,风格柔靡;被俘后的作品,则主要抒发国破家亡后的伤感,内容有所开拓,情真意切,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同时他的风格也有所变化。写法多用白描,朴素动人,自然洗练,在唐五代词中具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代有不小的影响。李煜词现存30余首,均收在《南唐二主词》中。
试 析毛泽东在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批评“书生办报”时说:“南唐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南唐后主李煜算得上是有艺术气质和创作才能的一代词家,并且能书善画,通晓音律。但李煜严格说来算不上一个政治家,甚至他本人对政治也根本不感兴趣。
李煜青年时代,经常受到长兄太子弘冀的猜忌。陈彭年《江南别录》记载:“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母兄冀为太子,性严忌。后主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他既不便参与政治,于是就把才智精力倾注于文学艺术和爱情逸乐中去。太子弘冀和其他四位兄长先后早死,李煜徙封为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但也仅开崇文馆以招揽文学之士。政治锻炼的严重不足,对李煜后来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煜即位前,南唐国力已每况愈下,先臣事于周,后又奉宋正朔,纳贡称臣。
即位后,面对宋室强大的压力,李煜虽然也“常常以国蹙为忧”,但他既缺乏封建社会政治家的才干和权术,又没有治国御敌的良策,甚至缺乏辨别忠奸的眼光和鉴别人才的能力。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廷大臣中也有一些忧愤国事忠贞有识之士。
南都留守林仁肇提出收复淮南故地的良策,李煜惧不敢从,却听信谗言,派人把他杀了。内史舍人潘佑耿直敢言,上疏议论时政,词意愤切,触怒李煜,要把他以及和他交好的户部侍郎李平一起治罪;潘佑被迫自杀,李平缢死于大理狱中。诛杀忠臣,所用必然非人。
既不会抓政治,又不敢抓政治,李煜便只能一味卑辞厚礼,以谋妥协。他派弟弟李从善去宋室朝贡,结果被留为人质。又去唐号,改称“江南国主”,贬损仪制。
李煜深知宋军迟早要挥师南下,但不思振作,不做任何准备。他派徐铉出使宋廷说:“李煜事大宋礼甚恭,以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乞缓兵以全一帮之命。”宋太祖一听,按剑大怒:“不须多言! 江南亦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只得惶恐而退。李煜不抓政治,不搞战备,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宋太祖缓延派兵南下:“倘宗社之失不在臣身,则死生之愿足矣。”将一国性命系于他人一念之仁,何止是不抓政治,简直是不懂政治。
由于李煜政治上的孱弱昏庸,加速了南唐的灭亡。
就在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时候,李煜仍然过着风流放荡的生活。他自称“浅斟低唱偎红依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纳小周后之后,更是寄情声色,穷极侈靡,每日唱歌吟词作乐。他自己在词中记载,宫廷中经常纵情声色,甚至通宵达旦,“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宫廷中歌舞依然进行,以致“佳人舞点金钗溜”。宫廷中的奢靡由此可见一斑。处在这种优游岁月中的李煜,自然更少关心政治了。李煜又笃信佛法,广建佛寺,甚至在宫禁中也建造僧尼精舍,多聚徒众。宋室正是利用了他崇佛这一点,派出了小长老等为间谍,作为破城时的内应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宋太祖说:“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话虽有讽刺之意,但却也道出了李煜被俘并不是不可避免,而是根本不抓政治,根本没有去争取,所以最后“归为臣虏”,“仓惶辞庙”,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他自己要负全责的。对于这一点,李煜似乎也有所认识。他在《破阵子》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词中明显表达出愧意,他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恨是不是也包含着对自己不抓政治的悔恨呢? 毛泽东说李煜不抓政治,终于亡国,正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和北宋徽宗都是亡国皇帝,更巧的是,他们或喜好歌舞,或擅长文章,或能诗会画,好“文”而不善治政治军,属于“知识分子”。但知识不能成为包袱。终日沉湎于风花雪月的生活中,而置国家社稷百姓苍生于不顾,那便是不分轻重,荒淫误国。因此,毛泽东对他们很反感,经常“敲打示众”。
很明显,毛泽东反感知识分子型的帝王,同他的“老粗出人物”的主张是互为补充的。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很厉害的一个。”刘邦虽然是老粗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有惊人的胆识和才能,以亭长起兵,成就一代伟业。毛泽东说,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他所欣赏的,是那些马上得天下,于乱世之中杀将出来,建立赫赫战功的雄才大略者。从这个侧面,我们也许能略微看出毛泽东本人的胸怀志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