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历史故事/《李林甫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点评历史人物

《李林甫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点评历史人物

李林甫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毛泽东爱憎分明,根据人的品质将朋友分成两类,对生活于8世纪的唐朝宰相李林甫这类口蜜腹剑的人是极为憎恶的​‍‌‍​‍‌‍‌‍​‍​‍‌‍​‍‌‍​‍​‍‌‍​‍‌​‍​‍​‍‌‍​‍​‍​‍‌‍‌‍‌‍‌‍​‍‌‍​‍​​‍​‍​‍​‍​‍​‍​‍‌‍​‍‌‍​‍‌‍‌‍‌‍​。毛泽东评点原文 ◎但是,谁是我们的朋友呢?一...

李林甫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

毛泽东爱憎分明,根据人的品质将朋友分成两类,对生活于8世纪的唐朝宰相李林甫这类口蜜腹剑的人是极为憎恶的​‍‌‍​‍‌‍‌‍​‍​‍‌‍​‍‌‍​‍​‍‌‍​‍‌​‍​‍​‍‌‍​‍​‍​‍‌‍‌‍‌‍‌‍​‍‌‍​‍​​‍​‍​‍​‍​‍​‍​‍‌‍​‍‌‍​‍‌‍‌‍‌‍​。

毛泽东评点原文

 ◎但是,谁是我们的朋友呢?

一类所谓朋友,他们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中间有些人也不加思索地称他们做朋友​‍‌‍​‍‌‍‌‍​‍​‍‌‍​‍‌‍​‍​‍‌‍​‍‌​‍​‍​‍‌‍​‍​‍​‍‌‍‌‍‌‍‌‍​‍‌‍​‍​​‍​‍​‍​‍​‍​‍​‍‌‍​‍‌‍​‍‌‍‌‍‌‍​。但是这种朋友,只能属于唐朝的李林甫一类​‍‌‍​‍‌‍‌‍​‍​‍‌‍​‍‌‍​‍​‍‌‍​‍‌​‍​‍​‍‌‍​‍​‍​‍‌‍‌‍‌‍‌‍​‍‌‍​‍​​‍​‍​‍​‍​‍​‍​‍‌‍​‍‌‍​‍‌‍‌‍‌‍​。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是一个有名的被称为“口蜜腹剑”的人。现在这些所谓朋友,正是“口蜜腹剑”的朋友。这些人是谁呢? 就是那些口称同情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另一类朋友则不然,他们是拿真正的同情给我们的,他们是把我们当作兄弟看待的。[1]

李林甫简介李林甫(?~752),小名哥奴,唐玄宗时著名的奸相。出身于皇族,是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叔良的曾孙。

李林甫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但素怀异志,不甘久居人下。开元初,由于舅父姜皎说情,得迁太子中允。以后,由于善于钻营,逐步擢升,历任御史中丞,刑部、吏部侍郎。因厚结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晋国公。他媚事玄宗左右,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合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由于李林甫经常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却阴谋害人,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他为人尖刻阴险,嫉贤妒能,对于名高和受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固位,他竭力堵塞言路。补阙杜进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絡令。他恐吓两省谏官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均不敢上书,同列为相的牛仙客、陈希烈等都怕他而不敢问事,从此谏诤路绝。天宝八年(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李林甫罪状20条,被他指使御史以妖言逮捕杖杀。他极力唆使玄宗废太子李瑛,劝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玄宗虽废了太子,却立了宗王�(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嗾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部下和不附己的官僚,株连数百家。李林甫执掌大权19年,“唯务害人”,做坏事无数。玄宗晚年政治腐败,唐朝由盛转衰,他有很大责任。

天宝十一年(752),李林甫病死。此前,他已与杨国忠有隙,死后,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生前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岭南或黔中。

试 析

毛泽东说的李林甫“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这句话源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唐纪·天宝元年》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谈,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毛泽东说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类朋友的代表,李林甫“当之无愧”。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的后裔,他本人“无学术,仅能秉笔”,说话又“陋鄙,闻者窃笑”,却由千牛直长而青云直上,直至窃居相位19年。究其原因,除玄宗后期爱好声色,怠于政事外,主要靠他“多狡数”的政治权术和“不露辞色”的阴谋诡计。主要表现在:

嫉贤妒能,排斥异己。这里仅以计陷张九龄为例。开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擢居相位。在三位宰相中,李林甫地位低于中书令张九龄、门下侍中裴耀卿,这是他不能忍受的。特别是在玄宗考虑李林甫为宰相人选的时候,曾征求张九龄的意见。九龄对靠专营得势的李林甫很不以为然,他直率地告诉玄宗,宰相事关国家安危,李林甫为人奸谗,“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而裴耀卿与张九龄相处融洽。李林甫对二人既嫉又恨,时常考虑除去张、裴二人。

当时,玄宗听信武惠妃之言,欲废太子,被张九龄多次谏阻。李林甫当面不说,背后却有意中伤张九龄。他以这是皇上的“家事,何须谋及外人”为由,煽起玄宗对张九龄的怨恨和不满。转年,玄宗想加赏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并任命他为宰相。

张九龄认为牛仙客是一位将才,但“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便约李林甫一同谏诤,李林甫表示同意,但在进见时“抑嘿”不语,背后却在玄宗面前诋毁张九龄,又把张九龄的话告诉牛仙客,于是玄宗更加疏远张九龄,牛仙客也对张九龄恨之入骨​‍‌‍​‍‌‍‌‍​‍​‍‌‍​‍‌‍​‍​‍‌‍​‍‌​‍​‍​‍‌‍​‍​‍​‍‌‍‌‍‌‍‌‍​‍‌‍​‍​​‍​‍​‍​‍​‍​‍​‍‌‍​‍‌‍​‍‌‍‌‍‌‍​。由于李林甫笑里藏刀,诡计迭出,使玄宗不仅废掉太子李瑛,罢免张九龄,还以“九龄有党”的罪名,将张暄、卢幼临、柳升等数百人谪徙边陲。林甫心腹大患得除,朝堂之上再无人能与之争。

媚事左右,迎合玄宗。春秋已高的玄宗,对政务渐感厌倦,爱好声色,不像开元初年那样励精图治,任贤纳谏了。自得杨贵妃后,更是沉湎于“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淫乐生活中,“从此君王不早朝”。身居相位的李林甫,“善刺上意”,“善养君欲”,“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肯,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及至玄宗晚年,崇奉道教,“慕长生”,“李林甫则请舍宅为观,以祝圣寿”。为了满足后宫用度,李林甫还随意更改税收,增加关东地区的粟赋,并以和籴之名加紧对百姓的搜刮,调往京师,供皇帝挥霍。玄宗不明实情,还赞赏李林甫治国有方,生财有道,赏赐给他许多财物,对他更为倚重。史称“宰相用事之盛,开元以来,未有甚此。”于是,李林甫不但“恩宠莫比”,而且家有武士百人,女乐二部,和上好的别墅、邸第、田园。晚年的李林甫生活更加腐化,更沉溺于声妓女色,妻妾盈室,侍婢成群,儿女有50多人。

堵塞言路,诛逐贵臣,屡兴大狱。史载:“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唐朝在中书、门下两省设专职谏官,“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弊无不言”。为了闭塞玄宗视听,独揽朝权,李林甫恐吓谏官们,使群臣从此不敢谏诤。而玄宗听不到真话,便以为形势一片大好,乐得埋头温柔之乡了。李林甫结党营私,拉拢宦官,把持官吏选拔任用大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在唐朝,节度使是出将入相的重要途径,一直由宰相兼任遥领,或由汉人文官担任。嫉贤妒能的李林甫千方百计卡住这条出将入相之路。他打破惯例,允许蕃将充当节度使,因为蕃将文化水平低,不可能与之在政治上抗衡,又可以杜绝儒臣凭边功升任宰相。这就使得蕃将权重,间接为安禄山等发动安史之乱提供了机会。对于声望较高的卢绚、严挺之、李适之等大臣,他表面上热心快肠,关怀备至,而暗地里,却笑中藏刀,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置其于死地。他安排手下罗希、吉温等人专门负责罗织罪名,大兴冤狱,诬陷名臣。其中影响较大的“兵部案”(亦称“李适之案”)、“韦坚案”(即“东宫案”)、“杨慎矜案”,株连入狱致死者共计数百人。

李林甫一生害人无数,坏事做绝,结果“亦为人所陷”。他的亲信吉温,“去林甫而附杨国忠”,又与安禄山约为兄弟,众人挑拨离间,于是,玄宗日益疏远李林甫,李林甫晚年想见玄宗一面已不可能。天宝十一年(752),李林甫忧忿而死。安禄山等诬告李林甫生前勾结蕃将,密谋反叛,玄宗大怒,追削其官爵。杨国忠等剖开其棺,掠走财物,将尸体弃于荒丘。其子孙亦流放岭南或黔中。

毛泽东是极其鄙视李林甫为人的。他在《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中将朋友分成两类:一类是真正同情中国人民,把“我们当做兄弟看待的”。另一类“所谓朋友,他们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中间有些人也不加思索地称他们做朋友。但是这种朋友,只能属于唐朝李林甫一类。李林甫是唐朝宰相,是一个有名的‘口蜜腹剑’的人”。

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在告诫全党,敌人和朋友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别的。敌人也有两类,一类是手拿枪炮向我们进攻的,一眼就能认出来。但还有一类敌人,他们表面上笑容可掬,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背地里却暗下毒手。“口蜜腹剑”是这类人的奸术。这一奸术是以外表温柔而内藏杀机为特征的。《三十六计》这样描述:“信而安之,阴而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就是说,那微笑和甜言蜜语,都是骗取对方信任,松懈对方的警惕,而在微笑和甜言蜜语的背后却是凶险的谋划,是谋财害命的杀机。这一类敌人更有欺骗性,更不容易识破。我们一定要警惕这样的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