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贞观君臣论治

贞观君臣论治

贞观君臣论治【内容提要】《贞观君臣论治》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议论治理国家、赏罚、用人、纳谏等方面的言论,从中能够看出他的为君之道、施政方针和经国理民的思想​‍‌‍​‍‌‍‌‍​‍​‍‌‍​‍‌‍​‍​‍‌‍​‍‌​‍​‍​‍‌‍​‍​‍​‍‌‍‌‍‌‍‌‍​‍‌‍​‍​​‍​‍​‍​‍​‍​‍​‍‌‍​‍‌‍​‍‌‍‌‍‌‍​。唐太宗不信祥瑞,不行封...

贞观君臣论治

【内容提要】

《贞观君臣论治》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议论治理国家、赏罚、用人、纳谏等方面的言论,从中能够看出他的为君之道、施政方针和经国理民的思想​‍‌‍​‍‌‍‌‍​‍​‍‌‍​‍‌‍​‍​‍‌‍​‍‌​‍​‍​‍‌‍​‍​‍​‍‌‍‌‍‌‍‌‍​‍‌‍​‍​​‍​‍​‍​‍​‍​‍​‍‌‍​‍‌‍​‍‌‍‌‍‌‍​。

唐太宗不信祥瑞,不行封禅,不迷信释道​‍‌‍​‍‌‍‌‍​‍​‍‌‍​‍‌‍​‍​‍‌‍​‍‌​‍​‍​‍‌‍​‍​‍​‍‌‍‌‍‌‍‌‍​‍‌‍​‍​​‍​‍​‍​‍​‍​‍​‍‌‍​‍‌‍​‍‌‍‌‍‌‍​。他认为,百姓安宁富足,即使没有祥瑞,帝王也像尧舜那样圣明;百姓愁苦怨恨即使有很多祥瑞显现,帝王也和桀纣相差不大​‍‌‍​‍‌‍‌‍​‍​‍‌‍​‍‌‍​‍​‍‌‍​‍‌​‍​‍​‍‌‍​‍​‍​‍‌‍‌‍‌‍‌‍​‍‌‍​‍​​‍​‍​‍​‍​‍​‍​‍‌‍​‍‌‍​‍‌‍‌‍‌‍​。

唐太宗认为,帝王应该大公无私,这样,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在定功绩爵邑时,淮安王神通因为位居房玄龄、杜如晦之后而不满,但太宗却认为,不可以因为是近亲就私下赏赐,那样对有功之臣不公平。正因为这样,群臣悦服。

唐高祖李渊想通过推行分封制来使宗室强大,李世民认为,天子养育百姓,怎么可以又劳累百姓让他们来养育自己的宗室,于是把宗室的郡王都降为县公。唐宗室人才之盛,历代没有能比得上的;唐朝保全宗室支庶而无猜忌诛杀之事,历代也都不如唐。这与唐太宗行大公废私恩不无关系。唐太宗不用周代分封制,对宗室也实施节禄位劝贤能的办法,使宗室中有才能的人、朝官的将相和地方的守牧,都能孜孜不倦而求上进,没有发生像汉代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那样的祸乱。

司马光认为,裴矩在隋是佞臣,到唐为忠臣,原因在于君主圣明臣下正直。其中的深刻根源是君主不愿意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也就变为佞臣;君主乐于听到直言,那么佞臣也化为忠臣。人臣的忠奸,和人主的明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太宗不掩过,不饰非,不拒谏,因而才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敢于冒颜力诤的忠直之臣。因为有敢于规谏和刚正的大臣,唐太宗在位得纳忠言,少犯过失,治得其理。他曾说,君主很想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一定得依赖于忠臣。他善于纳谏,也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这是作为帝王难能可贵之处。

唐太宗深知人民和君主的关系,因此采取轻徭薄赋,取奢从简的政策。他曾说,君主依靠的是国家,国家依靠的是百姓,使百姓劳顿来侍奉国君,就像割自己的肉来充实腹中,腹饱了身体也死了,君主富了而国家却灭亡了。他曾经为救民而吞食蝗虫,结果蝗虫没有成灾。为了慎重处死刑,实行三复奏、五复奏的执法程序,说明重法而不滥用,这与那些草菅人命、乱杀无辜的暴君,形成鲜明对比。

【原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1]。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2]。”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3]。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4]。”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5]。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6]。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7]。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8]。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9]。”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10]。”遂皆悦服[11]。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12]。’”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13]。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14]。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15]!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16]?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17]?”

【注文】

[1]唐:朝代名(618—907年)。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289年。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高祖(566—635年):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一说是陇西狄道人,又说是赵郡昭庆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职为卫尉少卿。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官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治全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武德: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武德九年(626年)十二月。  甲子:为干支之一。干支纪日法始于商朝,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止。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渊的次子,在位二十三年(626—649年)。在反隋和平定天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八月,高祖李渊禅位于李世民,八月八日在显德殿登基,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元年。即位后,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皇帝: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显德殿:又名嘉德殿,东宫正殿。

[2]上:这里指唐太宗。  勋臣:有特殊功劳的大臣。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长孙无忌授任渭北道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封齐国公。公元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许敬宗诬告,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彭水),自缢而死。  爵邑:爵位和封邑。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宣帝顼之子,陈宣帝太建十四年(582年),封义阳王。隋炀帝大业中,任内史舍人,官至绛郡通守。隋末,归顺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唐建立后任侍中。唐太宗贞观中,拜礼部尚书。  殿下:这里指殿阶下面。  唱名:大声读。  朕: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3]将:将领。  纷纭:言论众多而杂乱。

[4]淮安王神通(?—631年):即李神通,名寿,唐高祖李渊族弟。隋末在鄠县(今陕西户县)南山举兵以应李渊,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封永康王,后改封为淮南王。  关西:古地区名。汉唐时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义旗:为正义而战或起义的军队的旗帜。  房玄龄(579—648年):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十年,李世民即位后又辅佐二十多年,是唐初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助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中书令。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朝初期名相。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刀笔: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作刀笔。  窃:谦词。私自,私下​‍‌‍​‍‌‍‌‍​‍​‍‌‍​‍‌‍​‍​‍‌‍​‍‌​‍​‍​‍‌‍​‍​‍​‍‌‍‌‍‌‍‌‍​‍‌‍​‍​​‍​‍​‍​‍​‍​‍​‍‌‍​‍‌‍​‍‌‍‌‍‌‍​。

[5]唱:带头,倡导。  营:谋求。

[6]窦(dòu)建德(573—621年):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首领。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农民起义,河北义军首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东南)称长乐王,建立农民政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国号夏,建立夏国,称夏王。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军进攻王世充,建德率军十余万援王世充,与唐李世民军相遇于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五月,夏军溃败,窦建德被俘,七月,在长安被杀。  山东:古地区名。秦汉时指华山或崤(xiáo)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7]刘黑闼(tà)(?—623年):隋末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年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窦建德常对其生计予以资助。窦建德死后,召集其旧部起兵,称汉东王,与唐多次大战,最终被李建成击灭。  烬:残余的人。  风:势头。  北:打败了往回跑。

[8]社稷:旧时为国家的代称。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9]朕(zhèn):我,我的,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10]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侪(chái):同类的人。

[11]遂:于是,就。

[12]秦府: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府邸。  前宫:这里指前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府。  齐府:唐高祖李渊的三子李元吉的府邸。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除:任命。

[13]故:所以。

[14]辈: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

[15]为(wèi):为了。  岂:副词,表示反问。

[16]不肖:不贤。  安:怎么。

[17]直:副词。仅,只是。  嗟怨:嗟叹怨恨。  体:根本。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秋八月甲子(初九日),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九月己酉(初四日),皇上当面决定开国勋臣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和封地,命令陈叔达在殿下高声宣读明示,并且说:“我授予众卿功勋赏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可以各自说说。”于是各位将领争功,争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臣从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只是玩弄笔杆子,功劳却在臣之上,臣心中不服。”皇上说:“起义之初,叔父首先响应义旗,大概是为了使自己免祸。等到窦建德吞并山东,叔父您全军覆没。刘黑闼重新纠集残余,叔父您又望风逃跑​‍‌‍​‍‌‍‌‍​‍​‍‌‍​‍‌‍​‍​‍‌‍​‍‌​‍​‍​‍‌‍​‍​‍​‍‌‍‌‍‌‍‌‍​‍‌‍​‍​​‍​‍​‍​‍​‍​‍​‍‌‍​‍‌‍​‍‌‍‌‍‌‍​。房玄龄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国家因而才得以安定,论功行赏,所以应当在叔父之前。叔父是皇族至亲,我对您的爱无以复加,但不可以徇私情而与勋臣同等赏赐。”各位将领也互相说:“陛下极为公正,即使淮安王这样的皇室宗亲都不偏私,我等哪敢不安分守己。”于是都心悦诚服。房玄龄曾说:“秦王府老部下没有升官的,都感叹抱恨说:‘我们这些人侍奉皇上左右,已经多少年了,现在拜官授职,反而落到前东宫、齐王府属僚后面。’”太宗说:“做君主的大公无私,所以能使天下人信服。我和你们每日所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都是从百姓那里来的。所以设官分职,都要为了百姓,应当选择使用德才兼备的人,怎么可以以新人旧人作为选拔人才的次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旧人无能,难道可以舍弃新人而选用旧人吗?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感叹埋怨,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

【原文】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1]。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2]。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3]?”于是计口为率[4]

【注文】

[1]民部:即户部,官署名,管理全国户口和赋税。隋唐时期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初名为度支,后称民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避其名讳,改为户部。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裴矩(547—627年):隋及唐初政治家。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隋炀帝时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裴矩被任命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为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兵败被杀,裴矩率余部降唐,授左庶子,转詹事、民部尚书。  突厥: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公元6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首领姓阿史那。因金山形似兜鍪(古代战盔),其俗称兜鍪为“突厥”,故名。初属柔然,成为柔然的锻工。公元552年,突厥人打败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之后不断向东西扩展领土,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抵西海(今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隋初,派兵打败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回纥击败突厥,后突厥至此灭亡。突厥人一部分内附唐朝,一部分西迁中亚,大部分转入回纥汗国。  给(jǐ):供给。  绢:丝织成的丝织品。  匹:量词。计量布和绸缎的长度单位。

[2]御:治理。  下:天下。  存恤:体恤。

[3]雷同:一样,相同。

[4]率:标准。

【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原文】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1]。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3]。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4]。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5]。”上曰:“然[6]​‍‌‍​‍‌‍‌‍​‍​‍‌‍​‍‌‍​‍​‍‌‍​‍‌​‍​‍​‍‌‍​‍​‍​‍‌‍‌‍‌‍‌‍​‍‌‍​‍​​‍​‍​‍​‍​‍​‍​‍‌‍​‍‌‍​‍‌‍‌‍‌‍​。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7]!”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8]

【注文】

[1]上皇:即唐高祖李渊。  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又称皇族、帝宗、天潢。中国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  再从三从:同曾祖为再从兄弟,同高祖为三从兄弟。  王:在夏商周时期是天子的称号。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纷僭号称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皇帝”作为天子的称号。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分封功臣及皇子为王,这时的“王”正式成为爵位名,此时的“王”只有一个等级。西晋时期,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从此开始,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唐制,皇太子之子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也得封郡王,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

[2]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

[3]封德彝(yí)(568—627年):名伦,字德彝,以字行,观州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出身于渤海封氏,早年曾为杨素幕僚,后负责督建仁寿宫,升任内史舍人。隋炀帝年间,封德彝受到虞世基倚重,使得朝政逐渐败坏。江都之变后,又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唐朝,逐渐获得唐高祖的信任,官至中书令,封密国公。他是唐太宗的天策府属官,又暗中维护太子李建成,在二人之间摇摆不定,但唐太宗对此毫不知情。唐太宗继位后,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贞观元年(627年),病逝,追赠司空,谥号“明”。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得知封德彝阴持两端之事,追夺封赠,改谥为“缪”。

[4]敦:督促。  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两汉:朝代名(前206—220年)。两汉时期包括两个朝代——东汉王朝和西汉王朝。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公元25年,刘姓王族的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故史学家称之为东汉王朝。经过光武帝的多年努力,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然黄巾军被镇压下去,但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中国由此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三百多年的分裂时期。

[5]力役:劳力,仆役。

[6]然:是的,对的。

[7]天子:中国古代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为天之嫡长子。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8]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西晋时期,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从此开始,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唐制,皇太子之子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也得封郡王,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  县公:古代爵名。晋始置,历代多沿置,元以后废。

【译文】

当初,高祖想加强皇室宗亲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高祖的叔伯兄弟、远房叔伯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弟,即使幼子童孺都被封为王,这样的王有几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说:“把皇室子弟通通封为王,对于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说:“以前只有皇子和其兄弟才能封为王,其他皇室子弟没有大功的就不封王​‍‌‍​‍‌‍‌‍​‍​‍‌‍​‍‌‍​‍​‍‌‍​‍‌​‍​‍​‍‌‍​‍​‍​‍‌‍‌‍‌‍‌‍​‍‌‍​‍​​‍​‍​‍​‍​‍​‍​‍‌‍​‍‌‍​‍‌‍‌‍‌‍​。太上皇为了促使九族和睦,便大封皇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既尊崇爵位,又赐给大量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昭示公正。”太宗说:“有道理。我作为天子,理应养育百姓,怎么可以劳累百姓来奉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日),把皇族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位有功的没有降低爵位。

【原文】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1]。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2]。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3]!”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4]。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5]。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6]。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7]。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8]。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9]。”

【注文】

[1]止:阻止,禁止。

[2]或:有的人。  哂(shěn):讥笑。  不暇:顾不上。暇,空闲。

[3]省(shěng):减少。  薄:减轻。

[4]是:指示代词。这,这样。  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濒海,因此称全国、国内为“四海”。

[5]侍臣:古代侍奉帝王的廷臣。

[6]奉:供给,供养。  毙(bì):死。

[7]患:忧患,灾祸。

[8]盛:旺盛。

[9]以:因为。

【译文】

十一月丙午(二十一日),太宗和群臣讨论禁止盗匪的问题。有的人请求以重刑来止盗,太宗笑他说:“百姓成为盗匪的缘故,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又贪欲勒索,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要放弃奢华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就自然不偷盗了,又何必严刑重法呢!”从此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门不闭,商贩行旅也敢露宿野外。太宗曾对身边近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人民。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就像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饱了,自己也死了,君主富有,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部,常常是来自自身。欲望强大那么费用就要多,费用多百姓的赋税就重,赋税重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那么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那么君王也就灭亡了。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原文】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1]。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2]。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3]!”竟不许[4]

【注文】

[1]益州:中国古地名,指蜀汉,现在四川一带。殷商时期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  大都督:中国古代官职名。“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又恢复“都督”之称,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小都督府,各设都督。唐中期以后,以节度使或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名存实亡​‍‌‍​‍‌‍‌‍​‍​‍‌‍​‍‌‍​‍​‍‌‍​‍‌​‍​‍​‍‌‍​‍​‍​‍‌‍‌‍‌‍‌‍​‍‌‍​‍​​‍​‍​‍​‍​‍​‍​‍‌‍​‍‌‍​‍‌‍‌‍‌‍​。  窦轨(?—630年):字士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唐朝大将,隋炀帝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今四川资阳、资中、内江范围),后辞官回家。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反隋,窦轨归附李渊,后因功封赞皇县公,拜大丞相谘议参军。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窦轨死于任上,唐追赠他为并州都督。  獠(liáo):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2]牧守:中国古代官职名,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苟(gǒu):如果。  干戈:泛指兵器,多用来比喻战争。

[3]比:比拟,认为和……一样。

[4]竟:终于,最后。

【译文】

十二月己巳(十五日),益州大都督窦轨上奏称獠民造反,请求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獠民依靠山林的险阻,时常像老鼠一样出来偷点东西,这是他们的习俗。州牧、太守如果能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他们自然就会相率而归服,怎么可以轻率动用武力呢。像捕鱼猎兽似的捕杀他们,把他们当作禽兽一样,这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官的做事宗旨?”最终不许讨伐。

【原文】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1]。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2]。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3]。”

【注文】

[1]裴寂(570—629年,或573—632年):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宫副监。唐建国后,他任尚书左仆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因罪放归原籍,曾参与制定《唐律》。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贞观六年(632年)卒。  者:代词。这里代指奏章。  省(xǐng):查看,检查。

[2]或:有时。  方:才。

[3]公:对人的尊称。  恪(kè):谨慎。  职业:职责。  副:相称,符合。

【译文】

唐太宗对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我都把他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得以出入时观看。每当我思考治国的道理,有时到深夜才能入睡。你们也应当恪尽职守不辜负朕的苦心。”

【原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1]。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2]。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3]。上从之[4]。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5]。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6]。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7]!”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8]。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9]!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10]。”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1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12]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13]。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14]?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15]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16]。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17]?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18]。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19]?”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20]。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21]!”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22]

【注文】

[1]数(shuò):屡次。  魏徵(zhēng)(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人(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唐朝政治家。隋末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跟随太子李建成。太宗即位,任他为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劝诫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得到采纳。  访:询问。

[2]徵:这里指魏徵。

[3]中男:唐制,民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者为中男,满十八岁为成丁,二十一岁为丁。  躯干:身体。

[4]从:听从。

[5]敕(chì):皇帝的诏书或命令。  署敕:唐制,中书舍人署敕,即连署签发。当时魏徵为谏议大夫,或者太宗也使他连署。

[6]让:责怪,责备。

[7]何:什么。

[8]御:统领。

[9]细:微小。

[10]云:说。

[11]愕然:吃惊的样子。

[12]逋(bū):拖欠,欠交。  蠲(juān):除去,免除。

[13]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4]秦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15]关中:长安所在处的渭河平原区。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租调(diào):唐朝的一种赋税。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关外:这里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复:免除赋税徭役。  输:缴纳。

[16]更:调换,交替。

[17]既:已经。

[18]守宰:地方长官。  简阅:考察,查看。  咸:全,都。

[19]岂:难道。

[20]向:从前,过去。  达:通晓。

[21]过:过失,错误。

[22]金瓮:金制的盛酒器。

【译文】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现在继位还没多久,已经失信多次了。”太宗惊愕地说:“我怎么失信呢?”魏徵回答说:“陛下刚继位时,下诏说:‘拖欠公家财物的,全部免除。’有关官员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物,照旧征收督促​‍‌‍​‍‌‍‌‍​‍​‍‌‍​‍‌‍​‍​‍‌‍​‍‌​‍​‍​‍‌‍​‍​‍​‍‌‍‌‍‌‍‌‍​‍‌‍​‍​​‍​‍​‍​‍​‍​‍​‍‌‍​‍‌‍​‍‌‍‌‍‌‍​。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物,那属于什么呢?又说:‘关中免两年租调,关外免除一年。’此后不久又下诏说:‘已经出徭役和交纳租调的,从来年开始免除。’遣散劳工之后,又再次征调,百姓不能不埋怨。现在既征收了赋税,又征调兵役,什么叫从来年开始呢?再说和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地方官,平常选拔检阅等事情,陛下都委托给他们了。至于征发兵役,又怀疑他们欺诈,这难道是所谓的以诚信治理天下吗?”太宗听了高兴地说:“以前我认为你很固执,怀疑你办事不通达,现在听了你的治国之道,确实全都说得很精准。大凡号令没有信用,民众就不知所从,天下又如何能治理好呢,我的过失严重啊!”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并赏赐魏徵一口金瓮。

【原文】

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1]。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2]。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3]!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4]!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5]。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6]。”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7]

【注文】

[1]景州:古代地名,今河北景县。  录事参军:中国古代官名,也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公、大将军的属员,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隋唐各州、卫府,东宫各率府,唐各都督府、都护府、羽林、龙武、神武各军府及王国,都有录事参军。京府的录事参军则改称司录参军。  张玄素(?—664年):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东北)人。初仕于隋朝。隋末,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唐太宗李世民提拔张玄素为侍御史,后任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辅佐太子。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去世。

[2]隋:朝代名(581—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王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荣,开创出开皇盛世的局面。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隋炀(yáng)帝杨广继位,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又东征西讨,过度消耗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巨,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好(hào):喜好,喜爱。  庶务:指各种政务。

[3]借使:假使。  乖:违背,不协调。  谬(miù):错误,荒谬。  谀(yú):奉承,讨好。  蔽:蒙蔽。

[4]诚:确实。  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  穆(mù):和睦。  清:太平。

[5]乡党:家乡,乡里。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合而成为乡党。  妻子:妻子和孩子。

[6]鲜(xiǎn):少。

[7]善:认为是好的。  擢:提拔,选拔。  侍御史:古代官名。监察文武官吏的官员。亦称御史、侍御​‍‌‍​‍‌‍‌‍​‍​‍‌‍​‍‌‍​‍​‍‌‍​‍‌​‍​‍​‍‌‍​‍​‍​‍‌‍‌‍‌‍‌‍​‍‌‍​‍​​‍​‍​‍​‍​‍​‍​‍‌‍​‍‌‍​‍‌‍‌‍‌‍​。西汉属御史大夫,由御史中丞统领;东汉沿置,属御史台。魏晋南北朝略同。唐朝掌监察百官,从六品下。中唐以后职权渐轻。

【译文】

唐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回答说:“隋朝君主喜好自己打理平常事务,不委任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接受命令去执行而已,没人敢违背君主的意思。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全国的繁杂事务,即使得失各半,错误弊病也不少,臣下阿谀奉承,君上被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细心选择群臣,分别委任他们处理国家事务,自己安坐帝位,清静平和,考察群臣执事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施刑罚赏赐,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另外,臣观察隋末天下混乱,其中真的想争夺天下的人也不过十多个而已,其余的不过是想保全乡党妻儿,等待出现有道的明君而归附。由此可知,百姓希望天下大乱的很少,只是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罢了。”太宗很赞许他说的话,升他为侍御史。

【原文】

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1]。”又曰:“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2]”。又曰:“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耳而听于无声[3]。”上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4]

【注文】

[1]幽州:古代地名,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记室:古代官署名。东汉始设,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直:值班,值勤(后起之意)。特指在殿中值班侍奉君主。  中书省:三国魏文帝分秘书另设中书,与尚书并称为省,典纳奏章,并草拟皇帝诏令。晋朝、南北朝沿置。魏、晋权力扩大,长官多为实际宰相。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复旧,与门下省、尚书省共理军国大政,为最高制令决策机关。掌草拟诏敕,尚书省颁下执行;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府进奏表章,也可由中书省呈给皇帝,并草拟答复。以中书令为长官,中书侍郎为次官。  张蕴古(?—638年左右):唐初为幽州总管府记室,直中书省。太宗即位,任他为大理丞。  箴(zhēn):为文体的一种,主题为规劝告诫性质的文字。  圣人:这里尊称皇帝。  溺(nì):淹没。  亨:通达顺利。  屯(zhūn):艰难。

[2]九重:多重,指宫禁。  八珍: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后指八种稀有而珍贵的烹饪原料,具体所指因时代地域而不同。

[3]冕旒(liú):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帽顶有个版,版前悬挂穿上的玉珠叫做旒。  黈(tǒu)纩(kuàng):黄绵,古代冕制,黄绵所制的小球。悬挂在冠冕的两旁,表示不听无意之言。

[4]束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  大理丞:古代官名,唐从六品上,丞一般为主官副职,大理寺的主官为大理寺卿,其次才是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寺正、大理寺丞,大理寺丞之职在正刑之轻重。

【译文】

前幽州记室张蕴古在中书省当值,向唐太宗进献《大宝箴》,书的大意是说:“君主受命于上天,是为了济助危难,扶持困顿,所以是以一人治理天下,不是让天下奉养一人。”又说:“修建九重壮丽的宫殿,居住的也只不过是能容纳两条腿的地方,那些昏庸的人不知道这些道理,却用琼玉装饰亭台居室;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也只不过吃几口合口味的东西,只有那种狂妄迷乱的人,才让酒糟像山丘那样地堆积,用大池贮存美酒。”又说:“既不要什么事都默默不闻,黯然无知,也不要对什么事情都过问得十分细致,即使冕旒遮蔽眼睛,却能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看到,即使黈纩堵塞耳朵,却能在无声的世界里听到声音。”太宗极为赞赏他,赐给张蕴古丝绸,任命他为大理丞。

【原文】

上召傅奕,赐之食,谓曰:“汝前所奏,几为吾祸[1]。然凡有天变,卿宜尽言皆如此,勿以前事为惩也[2]。”上尝谓奕曰:“佛之为教,玄妙可师,卿何独不悟其理[3]?”对曰:“佛乃胡中桀黠,诳耀彼土[4]。中国邪僻之人,取庄、老玄谈,辅以妖幻之语,用欺愚俗,无益于民,有害于国[5]。臣非不悟,鄙不学也[6]。”上颇然之[7]

【注文】

[1]傅奕(555—639年):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精于天文历数,著名的反佛斗士​‍‌‍​‍‌‍‌‍​‍​‍‌‍​‍‌‍​‍​‍‌‍​‍‌​‍​‍​‍‌‍​‍​‍​‍‌‍‌‍‌‍‌‍​‍‌‍​‍​​‍​‍​‍​‍​‍​‍​‍‌‍​‍‌‍​‍‌‍‌‍‌‍​。  汝前所奏:指傅奕六月所奏,太白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2]然:不过,但是。  天:天体,天象。  惩:因受打击而引起的警戒或不再干。

[3]佛(fó):这里指佛教,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由公元前6世纪年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汉末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并且逐渐中国化。佛教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胡:中国古代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  桀(jié)黠(xiá):凶悍,狡黠。  诳(kuáng):欺骗,迷惑。

[5]中国:我国古代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至黄河中下游一带,也称为“中国”。  庄子(约前365—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  老子(生卒年不详):又称老聃、李耳,楚国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一说今安徽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鄙:轻视,看不起。

[7]颇:非常。

【译文】

太宗召见傅奕,赐给他食物,对他说:“你以前所奏的言论,几乎给我造成祸患。但是今后凡有天象变化,你应当像以前那样知无不言,不要因为以前的事而受到影响。”太宗曾经对傅奕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学理很玄妙,值得学习。你为何不领悟其中的道理?”傅奕回答说:“佛教是那些狡诈的蛮夷弄出来的,欺诳辉耀于他们自己的领土。我国那些邪僻的人,择取庄子、老子的玄幻之谈,又用妖幻的语言加以修饰,用来欺骗愚昧庸俗之人,既不利于百姓,更有害于国家。臣不是不明白,而是鄙视它而不想学。”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原文】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1]。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2]。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3]。”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4]?”

【注文】

[1]吏:官员,春秋之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称低级的官。  赇(qiú):贿赂。  左右:在身旁侍候的近侍、近臣。

[2]司门令史:古代官名,掌天下门关出入往来籍赋并且审理其政务,有令史六人。  谏:规劝君主或长辈、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

[3]遗(wèi):赠送。

[4]已:即“以”。  文武:这里指文臣武将。

【译文】

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行贿。有位管理门卫的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太宗想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而接受贿赂,他的罪诚然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引诱他接受贿赂,这是陷害,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作为官员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大治?”

【原文】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1]。”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2]。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3]

【注文】

[1]臣光曰:“臣光曰”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对书中所记载的史事发表的品论,即“史论”。它是《通鉴》的重要内容,表明司马光的政治意识、历史观点​‍‌‍​‍‌‍‌‍​‍​‍‌‍​‍‌‍​‍​‍‌‍​‍‌​‍​‍​‍‌‍​‍​‍​‍‌‍‌‍‌‍‌‍​‍‌‍​‍​​‍​‍​‍​‍​‍​‍​‍‌‍​‍‌‍​‍‌‍‌‍‌‍​。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佞(nìng):巧言谄媚。  恶(wù):讨厌、不喜欢。

[3]表:古代测量日影、时刻的标杆。  景(yǐng):同“影”,影子。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古人有句话:“君主明察则臣下多直言。”裴矩在隋朝阿谀奉承是位佞臣,在唐朝却很忠诚,并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君主不愿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变为谄媚,君主喜欢听直言劝谏,那么谄媚变为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臣下就像影子,表动影子也随着动。

【原文】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1]。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2]。”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3]。”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4]。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5]。”德彝顿首谢[6]

【注文】

[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二十三年,即公元627年至649年。  元年: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指公元627年。  《秦王破陈乐》:陈,通“阵”。唐宫廷舞名。又名《七德舞》。李世民为秦王时,征战四方,破刘武周后,军中即有《秦王破陈乐》歌曲流传。

[2]雍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兹:指示代词。此,这里。

[3]海内:指国境之内,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戡(kān):攻克,平定。

[5]斯:指示代词。此。

[6]顿首:叩头。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2]。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3]。胄奏:“据法应流[4]。”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5]?”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6]。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7]。”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8]。”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9]

【注文】

[1]兵部:古代官署名,隋唐时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唐朝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唐武则天时依周礼改兵部为夏官;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改兵部为武部。  郎中: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跟从作战。隋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  戴胄(?—633年):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隋末入仕,后归降唐为秦王府曹参军,唐太宗升为大理少卿,历任尚书左丞、民部尚书。  大理少卿:大理寺次官,北齐始置。隋朝沿置。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复置一人,从四品上。

[2]选人:此指候选官员。  资:资望,资历。  荫:庇(bì)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

[3]未几:没多久。

[4]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法。

[5]欲:想。

[6]所以:用来……的。

[7]断:判断,决断。

[8]何:什么。

[9]犯颜:冒犯君上或尊长。

【译文】

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所以发布赦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太宗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赦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小的愤恨而存大诚信的做法。”太宗说:“你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戴胄先后多次冒犯皇上执法,奏答时如泉水一样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从此国家很少有冤案。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1]。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2]!”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3]?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4]。”德彝惭而退[5]

【注文】

[1]举:推举,推荐。  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诘(jié):责问,追问。

[3]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致治:达到大治。治,治理得好,太平。

[4]安:怎么。

[5]惭:惭愧。

【译文】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贤德的人才,但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现今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长,古代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了?只能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罢了,怎么能诬蔑现在没有人才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

【原文】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1]。”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2]。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3]。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4]。”淹默然[5]。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6]?”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7]。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8]​‍‌‍​‍‌‍‌‍​‍​‍‌‍​‍‌‍​‍​‍‌‍​‍‌​‍​‍​‍‌‍​‍​‍​‍‌‍‌‍‌‍‌‍​‍‌‍​‍​​‍​‍​‍​‍​‍​‍​‍‌‍​‍‌‍​‍‌‍‌‍‌‍​。”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9]。”

【注文】

[1]御史大夫:古代官名,秦代始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又置,专掌监察执法。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人,唐初任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李世民为太子时任御史大夫。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任检校吏部尚书,参与朝政。  文案: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  稽:拖延,停留。  检校:审查,核定。

[2]司:掌管。

[3]愆(qiān)违:过失。  纠举:揭发检举。

[4]擿(tī):揭发。  疵颣(lèi):毛病,缺点。

[5]淹:这里指杜淹。  默然:沉默不语。

[6]执:坚持。

[7]从:顺从,听从。

[8]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9]如是:像这样。

【译文】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唐太宗就此事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分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过失,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但是如果让御史到每个部门检查,寻找毛病缺点,这实在太繁琐了。”杜淹沉默不语。太宗问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杜淹回答说:“天下的事务应当尽量公正无私,对的就听从。封德彝所说的,实在很有道理,臣心悦诚服,不敢再坚持错误的观点了。”太宗高兴地说:“如果你们都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原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1]?”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2]。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3]!”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4]。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5]。”

【注文】

[1]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右备身府为右骁卫而设置。并统帅诸鹰扬府,正三品。唐朝沿置,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为右武威卫大将军,掌宫禁宿卫。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河南洛阳人,为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早年跟随李渊起兵,唐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唐太宗贞观初,以玄武门之变有功,封食邑一千二百户。死后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馈:赠送。  府库:国家储藏财物、兵甲的地方。

[2]殿庭:宫殿阶前平地。

[3]胡演(生卒年不详):唐初任大理少卿。  枉(wǎng)法:贪赃枉法。

[4]甚于:超过。

[5]愧:羞愧。

【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原文】

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1]。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2]’​‍‌‍​‍‌‍‌‍​‍​‍‌‍​‍‌‍​‍​‍‌‍​‍‌​‍​‍​‍‌‍​‍​‍​‍‌‍‌‍‌‍‌‍​‍‌‍​‍​​‍​‍​‍​‍​‍​‍​‍‌‍​‍‌‍​‍‌‍‌‍‌‍​。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3]。’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4]。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5]”!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6]

【注文】

[1]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保、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西晋始置,隋、唐沿置,隋为正三品,唐为从二品,主要职责是教太子读书。  萧瑀(yǔ)(575—648年):字时文,祖籍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chá),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弟弟。萧瑀在隋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隋炀帝时被贬放为河池郡守。唐高祖时,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深得李渊信任。唐太宗继位,拜为尚书左仆射。  无以加:没有更好的了。

[2]弓工:制作弓的工匠。  乃:却,竟然。

[3]邪:歪斜。

[4]寤(wù):通“悟”,觉悟,醒悟。  向者:指以前,从前。

[5]四方:天下,各处。

[6]京官:古代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  更(gēng)宿(sù):轮流值班。  延见:邀请,觐见。  中书内省:古代官署名,即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省的简称。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闰三月壬申(二十日)。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多次让他们觐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原文】

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1]?”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2]。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3]。”上曰:“君,源也。臣,流也[4]。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5]。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6]?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7]。卿策虽善,朕不取也[8]。”

【注文】

[1]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佞(nìng)臣:奸邪谄媚的臣子。

[2]草泽:在野之士,平民。  的:确切。

[3]阳怒:假装发怒。阳,通“佯”,假装。  执理:坚持真理、道理。  旨:帝王的诏书、命令。

[4]源:源泉,水源。

[5]浊:使浑浊。

[6]责:要求。

[7]方:正在。  好(hào):喜好。  权谲(jué):权谋诡诈。  小数:小伎俩。

[8]善:好​‍‌‍​‍‌‍‌‍​‍​‍‌‍​‍‌‍​‍​‍‌‍​‍‌​‍​‍​‍‌‍​‍​‍​‍‌‍‌‍‌‍‌‍​‍‌‍​‍​​‍​‍​‍​‍​‍​‍​‍‌‍​‍‌‍​‍‌‍‌‍‌‍​。

【译文】

夏五月,有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除去奸佞的大臣。太宗问:“谁是佞臣?”这人回答说:“我居住在乡村草泽,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但希望陛下和群臣说明这件事,或假装恼怒试探他们,如果坚持真理而不屈服的,就是正直的忠臣,如果害怕陛下的威严而顺从旨意的,就是佞臣。”太宗说:“君主,就像河流的源泉。大臣就像支流。使源泉浑浊而要求支流清澈,这是不可能的。君主自己做欺诈之事,怎么能要求臣下正直呢?我现在要以诚信治理天下,看见前代有喜好用权谋诡诈来对待他的臣下的帝王,我心里常常以他们为耻。你的计策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用。”

【原文】

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1]。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2]。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3]。”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4]。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5]。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6]。”瑀谢不及[7]

【注文】

[1]周:朝代名,指周朝(前1046—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军溃退,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共计存在约为七百九十一年。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创立了礼乐制。周朝的政治、礼法、文化对以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代名(前221—前206年),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十五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灭掉六国,从此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今陕西咸阳)为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修短:长短。

[2]纣:这里指商纣王帝辛(?—前1046年),亦作“受”,前1075—前1046年在位。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修离宫别馆,大肆搜刮百姓,滥施酷刑,肆意屠杀。他的残暴统治使商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不道:无道。  武王:周武王(?—前1043年),姓姬,名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约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死,姬发继承王位,是为武王。他继承父亲遗志,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六国: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魏、韩六个诸侯国。  始皇:即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名政,嬴姓秦氏,又名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47年,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开始“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3]异:不同。

[4]公:您,敬称。

[5]增修:加强。  诈力:诡诈暴力。  殊:不同,区别。

[6]盖:大凡。  或:有时​‍‌‍​‍‌‍‌‍​‍​‍‌‍​‍‌‍​‍​‍‌‍​‍‌​‍​‍​‍‌‍​‍​‍​‍‌‍‌‍‌‍‌‍​‍‌‍​‍​​‍​‍​‍​‍​‍​‍​‍‌‍​‍‌‍​‍‌‍‌‍‌‍​。

[7]不及:比不上,不如。

【译文】

六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

【原文】

上问公卿以享国久长之策[1]。萧瑀言:“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2]。”上以为然,于是始有封建之议[3]

【注文】

[1]策:方法,方略。

[2]三代:这里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封建:指分封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各区域内建立邦国。

[3]议:讨论。

【译文】

唐太宗向公卿大臣询问使国运长久的策略。萧瑀说:“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而长久,秦朝实行专制集权,因而很快灭亡。”太宗认为说得很对,于是才开始有了分封的讨论。

【原文】

秋九月辛酉,中书令宇文士及罢为殿中监,御史大夫杜淹参豫朝政[1]。他官参豫政事自此始[2]。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3]。臣亲见之[4]。”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5]?”对曰:“臣尔日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6]。”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7]?既立其朝,何得不谏[8]?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9]?”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10]。”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11]?”淹不能对。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12]?”对曰:“愿尽死。”上笑[13]

【注文】

[1]中书令:古代官名。西汉武帝设中书谒者令,掌传达政令,简称中书令。三国魏文帝分秘书另设中书,置中书监与中书令为长官,掌中书省。隋朝改称内史令。唐高祖又称中书令,五代沿置,正三品。内参机密,决议朝政,居宰相之任。  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封新城县公、郢(yǐnɡ)国公,历任中书令、殿中监。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  殿中监:古代官名,三国魏置,晋、南北朝沿置。掌管帝王食、药、衣、舍、乘、辇的御用官员。隋称殿内局,唐改为殿中省,从三品。  参豫朝政:参与朝廷大政。此多为宰相职事。豫,通“与”,参加的意思。

[2]他官:其他的官。

[3]邸怀道(生卒年不详):定州上曲阳(今河北曲阳)人。隋唐间著名官吏,隋炀帝时为吏部主事,唐太宗时,任刑部员外郎,后升为左司郎中。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勠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江都:古地名,今江苏扬州。  吏部主事:不在吏部正规职官的雇员,主管具体事务。  主事:古代官职名,汉朝始置,唐为中央部分官府掌管文书案牍的下级官员,常擅权。

[4]亲:亲自。

[5]称(chēng):称赞,赞许。  为(wéi)是:做得对。  何为:为何。  正谏:直言劝谏。

[6]尔日:那时。  居:处在某种地位。  重任:重要官职。  徒:白白地。

[7]何:为什么。

[8]既:既然。

[9]仕:做官。  容:或许,可能。  王世充(?—621年):隋末割据者之一。隋朝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隋时任江都(今江苏扬州)郡丞、江都通守等职。隋炀帝被弑,王世充拥越王杨侗为帝,次年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王世充降唐,后为仇家所杀。

[10]从:听从。

[11]暴(bào):暴虐。

[12]尊任:高贵的职位。

[13]尽:全部。

【译文】

秋九月辛酉(十二日),中书令宇文士及被降职为殿中监,御史大夫杜淹参与朝政。宰相以外的官员参与朝政从此开始。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询问邸怀道的品行才能。杜淹回答说:“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当时邸怀道担任吏部主事,只有他认为不可。这是臣亲眼所见的。”太宗说:“你既然称赞怀道做得对,为什么自己不直言劝谏?”杜淹说:“臣当时不担任重要官职,又知道即使上谏炀帝也不会听从,白白地死了也没什么益处。”太宗说:“卿既然知道炀帝不可以劝谏,那为什么还在隋朝为官?既然在朝为官,为何不劝谏?你在隋朝为官还可以说职位低下,那么后来辅佐王世充,很是尊荣显贵了,为何又不上谏呢?”杜淹回答说:“臣对王世充不是不谏,只是他不听罢了。”太宗说:“如果王世充贤能而且善于纳谏,就不应该亡国;如果王世充暴虐而拒绝劝谏,你怎么能避免灾祸?”杜淹不能回答。太宗说:“今日可以说你的职位很高了,可以劝谏了吗?”杜淹说:“臣愿冒死而谏。”太宗笑了。

【原文】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1]。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2]。”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3]。”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4]。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5]。”上瞿然曰:“吾已悔之[6]。”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7]。”上曰:“忠良有以异乎[8]?”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9]。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10]。”上悦,赐绢五百匹[11]

【注文】

[1]右丞:古代官名。指尚书右丞,尚书台(省)佐官。东汉位次诸曹尚书,管理尚书台财用库藏,魏晋南朝沿置​‍‌‍​‍‌‍‌‍​‍​‍‌‍​‍‌‍​‍​‍‌‍​‍‌​‍​‍​‍‌‍​‍​‍​‍‌‍‌‍‌‍‌‍​‍‌‍​‍​​‍​‍​‍​‍​‍​‍​‍‌‍​‍‌‍​‍‌‍‌‍‌‍​。隋、唐领右司郎中、员外郎,监督稽核兵、刑、工三部,隋从四品,唐正四品下。唐玄宗开元以后,与左丞实际主持尚书省日常事务,实权在尚书仆射、六部尚书之上。  温彦博(574—637年):字大临。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他为司马。入唐后,唐高祖时为中书侍郎,与突厥战于太谷,军败被执。太宗即位才得回还。唐太宗时任中书令、尚书右仆射,封虞国公,卒后谥号为“恭”。  按:审查。  无状:无结果。

[2]责:责备,责罚。

[3]让:责备,责怪。  徵:这里指魏徵。

[4]尽诚:竭诚相待。

[5]但:只是。

[6]瞿(qú)然:吃惊的样子。

[7]幸:幸运。

[8]异:不同。

[9]稷(jì):这里指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契(xiè):中国商朝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  皋(gāo)陶(yáo):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协心:同心。

[10]龙逄(páng)(生卒年不详):指关龙逄,夏朝末年大臣。夏桀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被夏桀王以“妖言犯上”为罪,将他囚禁杀死。后世常以龙逄与商朝的比干并称,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  比干(生卒年不详):商氏贵族。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他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因屡次劝谏纣王,被纣王残杀。  面折廷争:指直言敢谏。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

[11]赐:赏赐。

【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徵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徵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

【原文】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1]。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2]。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3]。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4]。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5]。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6]。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7]。”

【注文】

[1]失:失控​‍‌‍​‍‌‍‌‍​‍​‍‌‍​‍‌‍​‍​‍‌‍​‍‌​‍​‍​‍‌‍​‍​‍​‍‌‍‌‍‌‍‌‍​‍‌‍​‍​​‍​‍​‍​‍​‍​‍​‍‌‍​‍‌‍​‍‌‍‌‍‌‍​。  举措:举止,行动。

[2]辞色:温和的语言、态度。  冀:希望。  规谏:规劝诤谏。

[3]资:借助。

[4]待:依靠。

[5]苟:如果。

[6]虞(yú)世基(?—618年):隋代书法家,文学家。字茂世,会稽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时,虞世基在陈朝为官,后陈朝灭亡,隋炀帝时为内史侍郎,参掌朝政,隋末,被宇文化及诛杀。  弑(shì):指臣杀君、子杀父母等行径。

[7]戒:借鉴。

【译文】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原文】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1]。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2]?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3]。”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4]。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5]。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6]。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7]。”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8]

【注文】

[1]上言:进呈言辞。  除:授予。  追入:补进。  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

[2]与:亲近,亲附。

[3]广:扩大。

[4]禹:这里指大禹,夏代的建立者。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  谤:指责;说别人坏话。  (dú):怨言。

[5]病人:使百姓困苦。

[6]靡(mǐ)丽:华丽,奢华。

[7]已:即“以”。具:具备,完备。

[8]富给(jǐ):富足。

【译文】

有人向唐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补进御林军中。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一家,只要是贤良之士我都亲近、任用,怎么能认为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呢?你的这种意思,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指责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与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害民而利己。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都是人们想拥有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我曾想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准备好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应该体会我的此番用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朴素,没有锦绣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原文】

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1]。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2]。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3]。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4]。及天下大乱,国家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5]。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6]。”

【注文】

[1]黄门侍郎:古代官名,秦、西汉为郎官“加事黄门”的省称,也称黄门郎,东汉与给事黄门合为一官,变成“给事黄门侍郎”。魏晋至隋沿设,隋炀帝大业(607年)去“给事”,正四品上。唐沿设,主要职责为侍从皇帝,顾问应对。  王珪(guī)(571—639年):唐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隋开皇末为太常奉礼郎;唐初侍奉太子李建成;太宗继位,召为谏议大夫。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任侍中,后任礼部尚书,兼魏王李泰的老师。  中书:古代官署名,指中书省,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门下:古代官署名,指门下省,魏晋时泛指门下三省(散骑省、侍中省、西省),南朝梁、陈始专指侍中省。隋朝与内史、尚书、秘书、殿内并称五省。唐沿隋置,与中书省、尚书省同为中枢政务机构,专掌封驳制诏章表。凡中书省所拟诏令文书及臣下表奏均经门下省验复,查有不妥即封还驳回。

[2]难(nàn):反驳,质问对方。  至当:准确合理。

[3]比来:近来。  或:有人。  怨隙:怨恨隔阂。  兆民:原指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4]内外:宫廷内外。

[5]时论:当时的舆论。

[6]曹:分科办事的官署。

【译文】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原本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就是为了它们之间能相互监督检察,中书省草拟的诏书敕令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门下省应当驳误改正。人的意见,各有不同,如果发生争论辩驳,务必要求准确合理,舍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他人的意见,又有什么损害呢?近来,有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于是造成了怨恨隔阂;有的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道错误而不予纠正,以照顾某个人情面,不惜给万民造成严重祸患,这是亡国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宫廷内外的大臣们都互相奉承附和,那时候都自以为很聪明,祸患没有落到自己身上。等到天下大乱,国家和家庭两者都灭亡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能够幸免的人,但也被当时的舆论所贬斥,永世不得抬头。你们每个人都要徇公忘私,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原文】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1]?”侍臣曰:“有之[2]。”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3]。吏受赇扺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4]?”魏徵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5]。’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6]。’亦犹是也[7]。”上曰:“然[8]。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9]。”

【注文】

[1]西域: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贾(gǔ)胡:胡商。贾,指商人。  有诸:有这样的事。

[2]之: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3]爱:爱惜。

[4]赇(qiú):贿赂。  抵法:犯法。  徇(xùn):通“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死​‍‌‍​‍‌‍‌‍​‍​‍‌‍​‍‌‍​‍​‍‌‍​‍‌​‍​‍​‍‌‍​‍​‍​‍‌‍‌‍‌‍‌‍​‍‌‍​‍​​‍​‍​‍​‍​‍​‍​‍‌‍​‍‌‍​‍‌‍‌‍‌‍​。

[5]鲁哀公(?—前468年):姬姓,名将,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68年在位。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6]桀纣:这里指夏桀和商纣王。夏桀,夏代国君,生卒年不详,又名履癸。履癸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死,夏亡。商纣王(?—前1046年),帝辛,亦作“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年去世。帝辛天资聪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后期好酒淫乐,暴敛酷刑,统治失控。周武王联合西南各族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败商军,纣兵败自焚而死,商亡。

[7]犹:犹如。

[8]然:对。

[9]公辈:你们。  戮(lù)力:合力,并力。  庶: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徵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理国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所耻笑。”

【原文】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1]。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2]。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3]。”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4]

【注文】

[1]鄃(shū):指鄃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属贝州。治所在今山东夏津县。  裴仁轨(生卒年不详):唐初鄃县县令。  门夫:守卫城门的人。

[2]殿中侍御史:古代官名,也称殿中御史。三国魏始置,两晋南北朝沿置,隋改称殿内侍御史,炀帝时省,唐复置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从七品下。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隋、唐定都于此。  李乾祐(生卒年不详):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北)人。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又历治书侍御史。唐高宗永徽中,任御史大夫,后因罪被免官。

[3]坐:因犯……罪或错误。

[4]免:免除。

【译文】

鄃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看门的人,唐太宗非常生气,想杀了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说:“法律是陛下和天下臣民所共有的,而不是陛下一人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了轻罪而要处他以重刑,臣恐怕天下人会手足无措。”太宗很高兴,免去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

【原文】

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1]。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2]。”上善其言,厚赐之[3]。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4]

【注文】

[1]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2]义丰:指义丰县。隋朝置,治所在今河北安国东南。  张行成(587—653年):字德立,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东南)人,唐高宗时宰相。曾在隋朝为官,隋朝灭亡,在王世充建立的郑国任职。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唐朝击灭后,补宋州谷熟(今河南商丘虞城西南)县尉。唐太宗时,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戚。公元643年为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唐高宗继位后,任宰相。  东西:指函谷关或潼关的东部和西部。汉唐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为界分为关东、关西。

[3]善:赞成。

[4]预:参与。

【译文】

唐太宗曾经谈到关中人和山东人,意思是说他们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殿中侍御史、义丰人张行成跪着向皇帝上奏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应当有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恐怕会让人觉得陛下心胸狭窄。”太宗很赞成张行成的话,就给他丰厚的赏赐。以后每次朝廷有重大的政事,经常让他参与讨论。

【原文】

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1]?”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苖之恶得以上闻[3]。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4]。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5]。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6]。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7]。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8]。”上曰:“善[9]。”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10]。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11]。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12]。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13]!”

【注文】

[1]二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2]兼听:听取各方面意见。

[3]尧:(生卒年不详):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相传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选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禅让于舜。  有苗:即三苗。亦称有苗、苗民。古族名。尧舜禹时南方较强大的氏族部落集团。据《史记》载其活动范围在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传说禹时被迁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

[4]舜:中国传说中的人物,五帝之一。名重华;姚姓,一作妫姓。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四目:能观察四方的眼睛。  四聪:能远闻四方的听觉。  共:指共工。传说炎帝后裔的一支,皇帝时为水官。  鲧(gǔn):传说中原始时代部落首领。禹的父亲。被尧任命去治水,采用堵塞的方法,徒劳无功,死于羽山。一说与禹同为治水有功的人物。  (huān)兜(dōu):传说中三苗族首领,因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被舜流放。

[5]秦二世:即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前230—前207年),公元前210年至前207年在位。秦二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公元前207年,赵高遣人在望夷宫逼秦二世自杀,立子婴为帝。  赵高(?—前207年):秦朝大臣。入秦宫后,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逼迫扶苏自杀,私立太子胡亥为帝,后杀丞相李斯,自任丞相。又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杀。  望夷之祸:在望夷宫的灾祸。秦二世胡亥在位,偏信赵高,导致赵高派其婿在望夷宫威逼他自杀的灾祸。

[6]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年),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公元501年,萧衍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南齐帝萧宝融,自立为帝,建立梁朝。  朱异(483—549年):南朝梁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人。朱异在梁朝为官,深得梁武帝赏识,太清元年(547年)赞同梁武帝纳降侯景,后来侯景谋反,以讨朱异为名,起兵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围台城,朱异惭愤发病而死。  台城之辱:南朝梁武帝萧衍,偏信朱异,接受反复无常的北魏大将侯景归降,导致被侯景围攻,在台城饥饿而死。

[7]彭城阁之变:隋炀帝刚愎自用,偏信欺上瞒下的虞世基,导致宇文化及兵变,被威逼自杀于彭城阁。

[8]壅(yōng)蔽:蒙蔽。

[9]善:好的。

[10]开皇:隋文帝的年号,共二十年,即公元581年至601年。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  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541—604年),公元581年至604年在位。北周贵族杨忠之子,袭父爵位为隋国公。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代周自立为帝。隋文帝在位期间,统一全国,建立三省六部制;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考试选拔人才,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公元604年,为其次子杨广所杀。

[11]比至:等到。  供(gōng):供给,供应。

[12]无厌:不满足。  卒(zú):终于。

[13]仓庾(yǔ):仓库。庾,谷仓。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徵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呢?”魏徵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暗。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阁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贵的大臣就不能掩匿罪行,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无度,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1]。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2]。”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3]。”

【注文】

[1]惮:畏惧,害怕。

[2]皇天:上天。

[3]致治:实现天下大治。

【译文】

二月,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没有什么畏惧的。我却不是这样的,我上害怕皇天的监察监督,下畏惧群臣的瞻仰,兢兢业业,仍然还是恐怕不合天意和臣民的期望。”魏徵说:“这正是天下大治的关键,希望陛下慎始慎终那就好了。”

【原文】

上谓房玄龄等曰:“为政莫若至公[1]。昔诸葛亮窜廖立、李严于南夷,亮卒而立、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如是乎[2]?又高颎为隋相,公平识治体,隋之兴亡,系颎之存没[3]。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4]。”

【注文】

[1]莫若:不如,比不上。

[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窜:放逐,贬官。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郁郁而终。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李严延误押运粮草,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心怀激愤而病死。  南夷:指江南一带,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所以称为南夷。  卒(zú):死。

[3]高颎(jiǒng)(?—607年):隋朝大臣。曾在北周为官,杨坚执政,召致相府;隋朝建立,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隋炀帝继位,高颎任太常卿,后因议论炀帝荒淫奢靡,被诬陷杀死。  相: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隋唐称宰相。  存没(mò):生死。

[4]法:效法。

【译文】

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没有比至公无私更好的了。从前,诸葛亮把廖立、李严贬到南夷之地,诸葛亮死了之后,廖立悲伤万分,李严伤痛而死,如果不是公正无私能这样吗?还有,隋朝宰相高颎,治理国家公正无私又懂得治国的道理,隋朝的兴亡,与高颎的生死休戚相关。我既羡慕前世的明君,你们也不能不效法前代的贤相啊。”

【原文】

夏四月,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为“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1]。诏协律郎张文收与孝孙同修定[2]。六月乙酉,孝孙等奏新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3]?”御史大夫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4]?”上曰:“不然[5]。夫乐能感人[6],故乐者闻之则喜[7],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8]。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闻乐而悲耳[9]。今二曲具存,朕为公奏之,公岂悲乎[10]?”右丞魏徵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1]。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2]’。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13]。”

【注文】

[1]太常少卿:古代官名。北魏置,北齐为太常寺次官,历代沿设,也称太常寺少卿。唐太宗贞观年间置员二人,从四品上​‍‌‍​‍‌‍‌‍​‍​‍‌‍​‍‌‍​‍​‍‌‍​‍‌​‍​‍​‍‌‍​‍​‍​‍‌‍‌‍‌‍‌‍​‍‌‍​‍​​‍​‍​‍​‍​‍​‍​‍‌‍​‍‌‍​‍‌‍‌‍‌‍​。  祖孝孙(生卒年不详):隋唐间乐律学家。祖氏家族律历算数学的传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任协律郎,参定雅乐。入唐后,历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职。  梁:指南朝梁(502—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公元502年,由萧衍代齐称帝,建立梁朝。  陈:指南朝陈(557—589年),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控制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各省。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最后被隋文帝所灭。历五帝,共三十三年。  吴:古代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楚:指湖北和湖南,特指湖北。  周: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周(557—581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史称北周,历五帝,共二十五年。  齐: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齐(550—577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北齐。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共二十八年。  夷:中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

[2]协律郎:古代官名。北魏始设,北齐为太常寺属官。隋、唐沿设,正八品上,掌校正乐律。  张文收(生卒年不详):善音律,唐太宗创制礼乐,召文收于太常,令他参定雅乐,不久授协律郎。

[3]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缘:凭借。

[4]《伴侣曲》:古曲调名。《旧唐书·音乐志一》:“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  陈:指南朝陈。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著宫体诗。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张丽华玩乐。陈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5]然:这样。

[6]乐(yuè):音乐。

[7]乐(lè):快乐,高兴。

[8]乐(yuè):音乐。

[9]闻:听到。

[10]岂:难道。

[11]玉帛:玉器和丝绸。古代典礼所用,泛指礼器。

[12]钟鼓:钟和鼓,古代礼乐器。

[13]诚:确实。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夏四月,太常少卿祖孝孙认为,南朝梁、陈的音乐杂入很多吴、楚的音调,北朝周、齐的音乐杂入很多胡、夷的音调。于是斟酌审定南北的音乐,在考定古代的音乐的基础上,制作了《唐雅乐》,总共有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唐太宗下诏命协律郎张文收和祖孝孙共同修定。六月乙酉(初十日)。祖孝孙等人演奏新修定的音乐,太宗说:“礼乐,不过是圣人根据事物的特点而设立的教化的工具,国家政治的兴衰,难道也由此而发生变化?”御史大夫杜淹说:“北齐将要灭亡时,产生了《伴侣曲》,陈朝将要灭亡时,产生了《玉树后庭花》,它的声调哀思缠绵,路过的人听到都悲哀哭泣,怎么能说政治的兴衰和音乐无关呢?”太宗说:“不对​‍‌‍​‍‌‍‌‍​‍​‍‌‍​‍‌‍​‍​‍‌‍​‍‌​‍​‍​‍‌‍​‍​‍​‍‌‍‌‍‌‍‌‍​‍‌‍​‍​​‍​‍​‍​‍​‍​‍​‍‌‍​‍‌‍​‍‌‍‌‍‌‍​。音乐能够感染人,所以心情高兴的人听到音乐就喜悦,心情忧愁的人听到音乐就很悲痛,悲痛与喜悦全在人的内心,而不是由于音乐引起的。即将灭亡的政治,百姓都必然感到愁苦,所以听到音乐很悲伤。现在两个曲子都还在,我为你演奏,你会悲伤吗?”右丞相魏徵说:“古人说:‘礼仪难道仅指玉器和丝绸吗?音乐难道仅指鼓乐铿锵的吗?’乐调的根本在于人内心的和睦,而不在于声音本身。”

【原文】

臣光曰:臣闻垂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1]。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2]。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3]。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4]。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5]。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6]。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7]

【注文】

[1]垂:人名,传说中尧禹时的工官。  制:测制。  度(duó):度量,揣度。  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2]不勉:不费力。

[3]履(lǚ):实行,做。  乐(lè):喜欢。

[4]和平:和谐平静。

[5]工人:工匠。

[6]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有以下六种说法:(1)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尧、舜(《大戴礼记》《史记》);(2)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易·系辞下》);(3)太皞(hào)(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朎》);(4)少皞、颛顼、帝喾、尧、舜(《帝王世纪》);(5)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混元圣纪》引梁武帝说);(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皞)、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7]炳然:光耀、明显的样子。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我听说古代巧匠垂这个人能用眼睛测制方圆,用心度量曲直,然而不能把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他能教给别人的只有使用圆规和矩尺而已。圣人不需要费力就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必太过思虑就能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却不能传授给别人,圣人能传授给别人的只能是礼和乐而已。礼是圣人躬亲实践的,乐是圣人所喜好的。圣人做事中正,喜好和谐平静,又想与天下人共享,并使之流传百世,于是制作了礼和乐。所以,工匠用垂发明的圆规和矩尺制作器具,这也是垂的功劳。帝王按照五帝、三王的礼乐治理社会,这也是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的功劳。五帝、三王虽然去世很久了,然而后人见到他们制定的礼制就知道他们的行为,听到他们的音乐,就知道他们的喜好,昭然如同他们还存在世上一样,这难道不是礼乐的功劳吗?

【原文】

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1]。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2]。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3]。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4]。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5]。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6]。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而不能救渐台之祸[7]。晋武帝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8]。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9]。然则虽《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余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10]!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11]。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12]?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13]

【注文】

[1]中和:中正和谐。  容声:容仪声音。

[2]须臾:片刻。  文:文饰。

[3]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  被:施及,加于……之上。

[4]周浃(jiā):普遍深入。  凤凰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

[5]徒:白白地​‍‌‍​‍‌‍‌‍​‍​‍‌‍​‍‌‍​‍​‍‌‍​‍‌​‍​‍​‍‌‍​‍​‍​‍‌‍‌‍‌‍‌‍​‍‌‍​‍​​‍​‍​‍​‍​‍​‍​‍‌‍​‍‌‍​‍‌‍‌‍‌‍​。

[6]汉武帝:即刘彻(前156—前87年),西汉皇帝。汉景帝之子。前141年—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政治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设置十三部刺史等。晚年的汉武帝政治失策,致使百姓流离,起义频发。他痛定思痛,下罪己诏,将注意力转向“富民”。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茂陵。  协律:古代官名。掌和协声律的官。  哀痛之诏:指哀悼戾太子刘据之诏。

[7]王莽(前45—23年):新朝建立者。公元8年至23年在位。西汉末,以外戚身份掌握政权。后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改制”,阶级矛盾激化,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羲和:古代官名。为掌管声律的官。  律吕:有一定音高标准和相应名称的中国音律体系。律吕是十二律的又称,是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总称“六律、六吕”,或“律吕”。  渐台之祸:渐台,指汉武帝作建章宫,太液池中有渐台。汉末刘玄兵从平宣门入,王莽逃至渐台上,为众兵所杀,称为渐台之祸。

[8]晋武帝:即司马炎(236—290年),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年至290年在位。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笛尺:笛长一尺。  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  弭(mǐ):消除,停止。  平阳之灾:指晋怀、愍二帝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蒙尘之灾。汉赵君主刘聪令刘曜攻进洛阳,晋怀帝被俘至平阳,刘聪大宴群臣让怀帝青衣行酒,晋旧臣多哭泣。随后怀帝被杀。数年后刘曜又攻进长安,晋愍帝又被俘至平阳,不久被杀。

[9]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年),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建立梁朝。  四器:古代作为聘礼的四种玉器。即圭(ɡuī)、璋、璧、琮(cónɡ)。  台城之辱:指梁武帝在位晚年爆发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偏信朱异,接受反复无常的北魏大将侯景归降,导致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

[10]《韶》《夏》《濩(huò)》《武》:舜、禹、汤、周武王时的乐曲名称。舜乐曰《韶》,禹乐曰《夏》、汤乐曰《濩》,周武王乐曰《武》。

[11]待:等待。

[12]庭:朝廷。

[13]隆替:兴盛衰亡。

【译文】

礼和乐有本源也有形式,中正和谐是它的本源,容貌声音是它的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坚持礼乐的本质,没有一刻不记在心里,推行礼乐的文饰,没有一刻不身体力行。礼乐兴起于内宫,显名于朝廷,遍及乡村邻里,远达诸侯藩国,流传于普天之下,从祭祀军旅到饮食起居,没有不包含在礼乐之中。这样经过几十、几百年之后,文治教化普遍深入每个领域,天下大治,出现凤凰来仪的祥瑞​‍‌‍​‍‌‍‌‍​‍​‍‌‍​‍‌‍​‍​‍‌‍​‍‌​‍​‍​‍‌‍​‍​‍​‍‌‍‌‍‌‍‌‍​‍‌‍​‍​​‍​‍​‍​‍​‍​‍​‍‌‍​‍‌‍​‍‌‍‌‍‌‍​。假使失去礼乐的本源而徒有其形式,一日实行它而百日丢弃,想用礼乐来移风易俗,实在是难以办到的。因此,汉武帝虽然设置协律,讴歌祥瑞,不是不美妙,但仍不能避免下哀伤的罪己诏。王莽设置执掌天地四时的羲和之官,考定音乐的宫调和节奏,不是不精准,却仍不能挽救渐台之祸。晋武帝制定笛尺,调和金石乐器,不是不详细,却仍不能消除平阳的灾异。梁武帝设立四器,调和八音,不是不详审,却仍不能避免台城之辱。如此看来,即使《韶》《夏》《濩》《武》之音全都流行于世,假如其他政事不能与此相称,竟也不能感化一个人,何况是四海民众呢!这就像拿着垂的规矩而没有其他技术和材料,坐等着器具的制成,终究是不可能的。况且,齐、陈淫荡昏庸的君主,所作的亡国之音,暂时在朝廷演奏一时,怎么能改变其成为一代哀乐的本质呢?而唐太宗轻率地说政治的兴衰和音乐无关,怎能说话这样轻率,如此武断地非难圣人呢!

【原文】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1]。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2]。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3]?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4]。”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5]?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乐皆妄也[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7]

【注文】

[1]威仪:指古代典礼中的仪式及待人接物的礼仪。

[2]见(xiàn):出现。

[3]譬(pì):比喻,比方。

[4]故:所以。

[5]拳石:拳头大的石头。

[6]妄:虚妄。

[7]阙如:因缺而不言。

【译文】

礼不等于威仪,然而没有威仪那么礼就难以实行。乐不等于声音,然而没有声音那么乐就难以听到。譬如一座山,取它的一石一土就不能称为山,然而把土和石都去掉,山又在哪里呢?所以说:“没有本源就不能立足,没有文饰就不能推行。”为什么不用齐、陈的音乐来验证当朝,而却说音乐无益于治乱兴衰?这和看见拳头大的石头便轻视泰山有何不同?真如所说的那样,那么五帝、三王所制定的音乐都是虚妄的了。“君子对他所不了解的,宁可不言语”,可惜啊,唐太宗不能如此。

【原文】

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1]。”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2]。”

【注文】

[1]恃:依靠,依赖。  俊才:出众的才智。  骄矜:骄傲,夸耀。

[2]吾属:我们。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徵回答说:“君主虽然是圣明聪慧的人,但也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借鉴。”

【原文】

畿内有蝗[1]。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2]。”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3]。”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4]。”遂吞之[5]。是岁,蝗不为灾[6]

【注文】

[1]畿(jī)内: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2]苑:帝王打猎游乐的场所。  掇(dúo):拾取,捡取。  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3]疾:疾病。

[4]避:回避。

[5]遂:于是。

[6]是岁:这年。

【译文】

京城有蝗虫。六月辛卯(十六日),唐太宗进入玄武门北面的花苑中,看见蝗虫,捡了几只,祈祷说:“百姓把庄稼视为生命,而你们却吃庄稼,宁愿让你们吃我的肺肠。”举起手要吞掉蝗虫,左右连忙劝阻到:“吃这肮脏的东西可能生病。”太宗说:“我替百姓承受灾难,还躲避什么病呢​‍‌‍​‍‌‍‌‍​‍​‍‌‍​‍‌‍​‍​‍‌‍​‍‌​‍​‍​‍‌‍​‍​‍​‍‌‍‌‍‌‍‌‍​‍‌‍​‍​​‍​‍​‍​‍​‍​‍​‍‌‍​‍‌‍​‍‌‍‌‍‌‍​。”于是把蝗虫吃了。这年,蝗虫没有成灾。

【原文】

上曰:“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1]。”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2]。”上悦,赐绢二百段[3]

【注文】

[1]临朝:上朝。

[2]给事中知起居事:给事中,为唐门下省的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知起居事,兼起居事,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事。  杜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隋朝时,举秀才。唐太宗时,任职于秦王府文学馆,不久迁中书侍郎。唐高宗时,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后出补横州刺史,不久卒。  书:记载,书写。  贻:遗留。

[3]段:通“缎”。

【译文】

唐太宗说:“我每次上朝,想要说每一句话,无不再三思考,担心说出去的话给百姓造成伤害,因此不多说话。”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说:“臣的职责就是记录陛下的话,陛下的话若有失误,臣一定会记录下来,陛下的过失岂止对现在有害,恐怕也会让后人讥笑。”太宗很高兴,赐给杜正伦二百缎绢。

【原文】

上曰:“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1]。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2]。此深足为戒[3]。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4]。”

【注文】

[1]惟:只,只有。  谈苦空:齐、梁风气,清谈,不务实。  侯景之乱: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谋反。

[2]元帝:指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在位三年,即公元552年至554年。  周:指北周。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共八十一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戒:教训。

[4]周:这里指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辅助武王翦灭殷商;东征叛国,平定三监;大行封建,以屏周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译文】

唐太宗说:“梁武帝君臣只谈苦行和色空之类的佛理,侯景作乱的时候,百官竟然不会骑马。梁元帝被北周的军队包围的时候,还在讲《老子》,百官身穿军装听讲。这些我们应该很好地作为教训。我所喜好的只是尧、舜、周公、孔子的治国道理,认为这些道理就像鸟有翅膀,鱼有水一样,失去就会死亡,不能片刻离开。”

【原文】

秋七月,上谓侍臣曰:“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1]。’‘一岁再赦,善人喑哑[2]。’夫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3]。故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4]。”

【注文】

[1]赦:赦免。君主发布减免刑罚或赋役的命令。

[2]喑(yīn)哑:沉默不语。

[3]稂(láng)莠(yǒu):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  嘉谷:生长得好的庄稼。

[4]数(shuò):屡次,多次。  宪章:法令规章。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秋七月,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语有这样的话:‘赦令对于小人是幸事,对于君子是坏事。’‘一年两次赦免,善良的人就会沉默不语。’养恶草就会伤害庄稼,赦免有罪的人就会使善良的百姓遭殃。所以我继位以来,不想过多地赦免,是担心小人依靠赦免而轻易触犯法令。”

【原文】

九月,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1]。后魏之世,吏焚连理木,煮白雉而食之,岂足为至治乎[2]?”丁未,诏:“自今大瑞听表闻,自外诸瑞申所司而已[3]。”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4]。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5]。瑞在得贤,此何足贺[6]。”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7]

【注文】

[1]比:近来。  表:文章的一种,臣下给君主的奏章。  祥瑞:吉祥的征兆。又称“福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  给(jǐ):足,丰足。

[2]后魏:即北魏(386—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3年起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皇帝改姓元。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连理木:枝条连在一起的两棵树。比喻恩爱的夫妇。  白雉:一种白色羽毛的野鸟。古时认为是瑞鸟。  至治:实现天下大治。

[3]自外:别的,其他的。  申:下级向上级行文。  所司:主管部门。

[4]称贺:表示庆贺。

[5]好(hào):喜欢。

[6]何:哪里。

[7]纵:放,发。

【译文】

九月,唐太宗说:“近来看到群臣屡次上表庆贺祥瑞。如果百姓家家富足,即使没有祥瑞,也不影响我成为尧、舜一样的君王;如果百姓愁苦怨恨,即使有很多祥瑞,也不妨碍我会成为和桀、纣一样的昏君。后魏的时候,官吏焚烧连理木,煮白雉吃,难道就达到天下大治了吗?”丁未(初四日),太宗下令:“从今以后,有大的祥瑞可以上表奏闻,其他各种祥瑞申报有关部门就可以了。”曾有白喜鹊在寝殿庭院的槐树上构巢,交配后肚子圆圆的就像腰鼓一样,左右表示庆贺。太宗却说:“我常笑隋炀帝喜好祥瑞。祥瑞的关键在于得到贤才,这有什么值得庆贺的。”派人把白喜鹊的巢毁掉,把它驱逐到野外。

【原文】

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1]?”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2]。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3]。”上然之[4]

【注文】

[1]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君王。

[2]儒术: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宰相:古代官名。初为相国、丞相等辅政大臣的泛称。秦汉以后专指辅佐皇帝综理行政的最高国务长官​‍‌‍​‍‌‍‌‍​‍​‍‌‍​‍‌‍​‍​‍‌‍​‍‌​‍​‍​‍‌‍​‍​‍​‍‌‍‌‍‌‍‌‍​‍‌‍​‍​​‍​‍​‍​‍​‍​‍​‍‌‍​‍‌‍​‍‌‍‌‍‌‍​。具体职衔、官称、职权范围历朝不同。秦、西汉以相国、丞相当之,上承皇帝,助理万机。西汉后置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都称丞相,三分相权。唐初以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在政事堂共参朝政。  经术士:精通经学的儒士。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含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为经学。

[3]重(zhòng):重视。

[4]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

唐太宗问王珪:“近世的君王越来越不如古代的了,这是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汉朝崇尚儒术,宰相大多任用精通经术的人,所以风俗淳厚。近世重视文辞轻视儒术,又辅以法律,这是治理和教化越来越衰败的原因。”太宗认为他说得对。

【原文】

冬十二月壬午,以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1]。上尝闲居,与珪语,有美人侍侧,上指示珪曰:“此庐江王瑗之姬也[2]。瑗杀其夫而纳之[3]。”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4]?”上曰:“杀人而取其妻,何问是非[5]!”对曰:“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6]。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之也[7]。”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8]

【注文】

[1]守:代理,兼理。  侍中:古代官职名。秦始置。因往来于殿内奏事,故名。隋改称纳言、侍内,唐高祖复改侍中,正三品,为门下省次官。掌封驳斥制敕,与中书令共同参议军国大政,居宰相之任。唐代宗后成为优崇将帅大臣的荣衔。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改名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等,后复旧。

[2]闲:清闲,空闲。  居:坐。  珪:指王珪。  侍侧:在身旁侍候。  指示:指给人看。  庐江王瑗(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宗室,封庐江王,唐高祖的堂侄。

[3]夫:丈夫。

[4]避席:离开席子。

[5]取:通“娶”。

[6]齐桓公(?—前643年):春秋齐国国君。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齐国国力增强。他“九合诸侯”,不断树立盟主地位,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亦称“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7]尚:还。

[8]亲族:是由家庭扩展成的社会集团。血缘关系发展出血亲,姻缘关系发展出姻亲。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冬十二月壬午(初十日),任命黄门侍郎王珪担任侍中。唐太宗曾在闲坐的时候,和王珪交谈,有一个美人在旁边侍奉,太宗指给王珪看说:“这是庐江王李媛的妾。李媛杀了她的丈夫而收纳了她。”王珪离开座席说:“陛下以为庐江王收纳她是对的还是错的?”太宗说:“杀人夺妻,还问什么是非!”王珪说:“从前齐桓公明白郭公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郭公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不采用,然而齐桓公本人也摈弃了进良言的人,管仲认为这和郭公没什么差别。今天这个美人还在陛下身边,臣以为圣上和齐桓公一样。”太宗很高兴,立即放美人出宫,让她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原文】

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不称旨,上责之[1]。温彦博、王珪谏曰:“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又从而谴之,臣窃以为不可[2]。”上怒曰:“朕置卿等于腹心,当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为孝孙游说邪[3]!”彦博拜谢[4]。珪不拜,曰:“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5]?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6]。”上默然而罢[7]。明日,上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纳谏诚难[8]。朕昨责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9]。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10]。”

【注文】

[1]宫人:嫔妃、宫女的统称。西汉成帝制定的后宫制度规定,在皇帝整个后宫九等级中,宫人排名第八位,受五品官俸禄。北宋年间,宫人被废。自南宋便称作宫女。  称(chèn)旨:符合圣意。

[2]谴:责备。

[3]罔上:欺骗君上。  游说(shuì):劝别人采纳或听从其意见或主张。

[4]拜谢:行礼表示谢罪。

[5]私曲:偏私不正直。

[6]负:辜负。

[7]罢:作罢。

[8]诚难(nán):实在很难。

[9]悔:后悔。

[10]勿:不要。

【译文】

唐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结果没让太宗满意,太宗便责备祖孝孙。温彦博、王珪劝谏说:“祖孝孙是位雅士,现在您却派他教宫人音乐,又因此责备他,臣私下认为这样不可以。”太宗气愤地说:“我把你们当作心腹,你们本应当竭尽忠直来侍奉我,现在却附和臣下而欺骗君上,为祖孝孙游说!”温彦博跪拜谢罪。王珪不拜,说:“陛下要求臣忠直,今天臣所说的话难道有私情吗?这是陛下有负于臣,而不是臣辜负了陛下。”太宗沉默不语,就此作罢。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接纳臣下的劝谏实在很难。我昨天责备了温彦博和王珪,至今还后悔。你们不要因为这件事而不能畅所欲言。”

【原文】

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1]。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2]。”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3]

【注文】

[1]都督:古代地方行政长官,三国魏文帝初置,都督诸州军事,领州刺史,兼理民政。南北朝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北周改称总管。唐初复设,总理一州事物。唐太宗贞观时,分上、中、下都督府,各置一人,上为从二品,中为正三品,下为从三品。  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始设,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在郡守管辖之下。东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郡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隋唐时,为一州行政长官。品级依州等级而有不同。“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  疏:分条陈述,陈列。  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黜:废,贬。  陟(zhì):提升,提拔​‍‌‍​‍‌‍‌‍​‍​‍‌‍​‍‌‍​‍​‍‌‍​‍‌​‍​‍​‍‌‍​‍​‍​‍‌‍‌‍‌‍‌‍​‍‌‍​‍​​‍​‍​‍​‍​‍​‍​‍‌‍​‍‌‍​‍‌‍‌‍‌‍​。

[2]县令:古代官名,战国时始置,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掌一县的政令。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令、长。

[3]闻:使上级听见,向上级报告。  已:即“以”。

【译文】

唐太宗说:“替我养育百姓的,只是都督和刺史,我经常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的时候留心察看,得知他们在任时善的或恶的事迹,都写在他们的名字下面,以备升迁或降职时参考。县令尤其与百姓接近,不能不认真选择。”于是命京城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各自举荐可以胜任县令的人,把他们的名字都呈报上来。

【原文】

上曰:“比有奴告其主反者,此弊事[1]。夫谋反不能独为,必与人共之,何患不发,何必使奴告邪[2]?自今有奴告主者皆勿受,仍斩之[3]。”

【注文】

[1]比有:近来有。

[2]患:担心。

[3]仍:仍旧,仍然。

【译文】

唐太宗说:“近来有奴仆告发他的主人谋反的,这是个弊端。谋反不是一个人能干的事,一定还有同伙,还担心事情不会暴露吗?何必让他的奴仆告发呢?今后,有奴仆告发主人的,都不要受理,仍旧斩首。”

【原文】

三年春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徵守秘书监,参预朝政[1]

【注文】

[1]左仆(pú)射(yè)、右仆射:古代官职名,指尚书仆射。秦、西汉为尚书令副官,东汉为尚书台次官,东汉末分置左、右,历朝沿置。隋、唐尚书令形同虚设,左右仆射实为尚书省长官,总领尚书省事务,与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并称宰相,在政事堂共议朝政,从二品。  秘书监:东汉桓帝时始置,掌典图书秘记,后省。晋、南北朝为秘书署、秘书寺或秘书省长官。掌图书著作等事。隋改称秘书令。唐高祖武德初复旧。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兰台太史,武则天时改称麟台监,中宗时复旧。掌邦国经籍之事,从三品。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春二月戊寅(初六日),任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任尚书右丞魏徵监管秘书监,共同参与朝政。

【原文】

三月丁巳,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1]?”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2]。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恐一物失所[3]。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4]。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5]。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6]。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7]。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8]。”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9]。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10]。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1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12]

【注文】

[1]辞讼:这里指官司、案件。  不暇:没有空闲。

[2]细务:细小、琐碎的事务。  属(shǔ):委托,交付。  左右丞:古代官职名。指尚书省左右丞。  关:关联,涉及。

[3]吏事:指政务。  文学:文献经典,法律制度。  夙夜:昼夜。

[4]善:长处​‍‌‍​‍‌‍‌‍​‍​‍‌‍​‍‌‍​‍​‍‌‍​‍‌​‍​‍​‍‌‍​‍​‍​‍‌‍‌‍‌‍‌‍​‍‌‍​‍​​‍​‍​‍​‍​‍​‍​‍‌‍​‍‌‍​‍‌‍‌‍‌‍​。

[5]格物:纠正人的行为。

[6]引拔:引荐提拔。  士类:读书人,文人。

[7]台阁: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以处理政事,因汉尚书在宫禁内,称台阁。  模(mó):标准,模型。

[8]谋:商量,谋划。

[9]卒:最终。

[10]故:原因。

[11]相得:互相配合。

[12]累(lěi)日:连日。  诣:到……去。  稽(qǐ)颡(sǎng):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额头至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译文】

三月丁巳(十六日),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们审理案件,天天没有空闲,这怎么能辅佐我求得贤才呢?”因此下令尚书省把琐碎事务交付左右丞,只有大事需要上奏的才向仆射禀告。房玄龄通晓政事,又精通文献经典和法律制度,昼夜尽心,唯恐有事情处理不当。他使用法律宽松平正,听说他人有长处,就好像自己也有一样高兴。选举人才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强求他人。和杜如晦一起引荐选拔官员,不遗余力。太宗朝的政治格局,都是他们二人设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量事情时,必定会说:“没有杜如晦就不能决断。”等杜如晦到了,最终又会采用房玄龄的策略。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相得益彰,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承蒙太宗的宠信,有时因事被太宗责备,就连续几天到朝堂上叩头请罪,惶恐得就像无地自容似的。

【原文】

玄龄监修国史,上语之曰:“比见《汉书》载《子虚》、《上林赋》,浮华无用[1]。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2]。”

【注文】

[1]《汉书》:书名,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子虚》:指《子虚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客游梁时所作。总的来看都是张扬大国风采、帝王气象,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上林赋》:《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2]其: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群臣。

【译文】

房玄龄监管编修国史,唐太宗对他说:“近来翻看《汉书》记载的《子虚赋》《上林赋》,感觉辞藻浮华不实。群臣有上书议论国事用词恳切直爽的,不管我听从与否,国史都要记载下来。”

【原文】

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1]。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2]。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3]。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4]。”房玄龄等皆顿首谢[5]。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6]。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7]。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8]

【注文】

[1]上皇:太上皇的简称。这里指唐高祖李渊​‍‌‍​‍‌‍‌‍​‍​‍‌‍​‍‌‍​‍​‍‌‍​‍‌​‍​‍​‍‌‍​‍​‍​‍‌‍‌‍‌‍‌‍​‍‌‍​‍​​‍​‍​‍​‍​‍​‍​‍‌‍​‍‌‍​‍‌‍‌‍‌‍​。  大安宫:弘义宫更名,在古长安城西。

[2]御:指与皇帝有关的事物,这里可译为驾临。  太极殿:太极殿为古之中朝,为朔望视朝的地方。唐高祖传位,唐太宗继位显德殿,高祖居大安宫,太宗始御太极殿。

[3]违异:不同意见。

[4]文书:公文,案牍。

[5]顿首:叩头。  谢:谢罪。

[6]故事:原有的惯例。

[7]中书侍郎: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省(xǐng):检查,察看。

[8]鲜(xiǎn):少。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夏四月乙亥(初四日),太上皇迁居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甲午(二十三日),唐太宗开始在太极殿办公,他对侍臣说:“中书、门下二省是机要部门,诏敕有不合适的,都应讨论。近来只见到顺从旨意,听不到不同意见。如果只是做公文的事,谁不能干,何必择才任用呢。”房玄龄等都叩头谢罪。按照旧例,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都要各执己见,大家都要署名,叫作“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由给事中、黄门侍郎辩驳纠正。太宗开始申明旧的制度,于是很少有错事。

【原文】

冬十二月乙酉,上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1]?”颖达具释其义以对,且曰:“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2]。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3]’。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4]。”上深善其言[5]

【注文】

[1]给事中:古代官名,秦、西汉时为加官,常侍皇帝左右,平决尚书奏事。东汉省。魏、晋或为加官,或单授,属散骑省,南北朝都设置。唐朝为门下省要职,负责审议封驳诏敕章奏,正五品上。  孔颖达(574—648年):唐朝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2]匹夫:平民。

[3]玄:深奥,玄妙。  《易》:古书名,《周易》的简称(亦称“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之一(《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莅(lì):临。从上统治着,监视着。

[4]陵:即“凌”,凌驾。  饰非:掩饰过错。

[5]善:赞赏。

【译文】

冬十二月乙酉(十九日),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说:“《论语》上说‘有能力的人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这如何解释?”孔颖达回答的时候具体解释了它的本意,并且说:“不仅平民是这样,帝王也应这样。帝王内心蕴含丰富,思想清晰,外表却应该表现得深沉静默,所以《周易》说‘貌似愚昧以掩盖内心能成大业,管理民众用韬晦以掩盖内心的聪明,这样才能成为圣明’。如果身居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炫耀自己的聪明,恃才凌人,掩饰错误,拒绝劝谏,那么下情不能上达,这是自取灭亡之路。”太宗很赞赏他的话。

【原文】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1]。魏徵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2]!察其情,终非阿私[3]。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4]?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5]​‍‌‍​‍‌‍‌‍​‍​‍‌‍​‍‌‍​‍​‍‌‍​‍‌​‍​‍​‍‌‍​‍​‍​‍‌‍‌‍‌‍‌‍​‍‌‍​‍​​‍​‍​‍​‍​‍​‍​‍‌‍​‍‌‍​‍‌‍‌‍‌‍​。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6]。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7]。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8]。”上乃释不问[9]

【注文】

[1]内外官考:即百官考。指朝廷年末时考校百官的功绩,共分为九等,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和在地方任职的地方官都参与。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名。监察文武官吏的官员。西汉宣帝时令侍御史二人治书(管理图籍文书),遂有其名。东汉署御史台,掌审理疑难案件。魏晋南北朝为御史中丞次官。隋朝为御史台次官,辅佐御史大夫。唐朝改称御史中丞。  万年:古代地名,今陕西西安东北。  权万纪(?—643年):祖籍甘肃天水,后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唐武德末年自潮州刺史擢任为治书侍御史。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

[2]珪:指王珪。  素:向来,一向。

[3]阿私:偏私。

[4]复:又。

[5]恒:经常,平常。

[6]徇(xùn)国:为国家奉献。徇,同“殉”。

[7]使:连词。假使,假若。  裨(bì):弥补。

[8]治体:治国的大体。

[9]释:放下。

【译文】

房玄龄、王珪掌管朝廷内外官吏的考核,治书侍御史、万年人权万纪上奏说考核有不公平的地方,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查究此事。魏徵劝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以忠直被陛下所信任,他们考察的官员很多,这中间岂能没有一二人考核不当的!体察其实情,他们终究不是偏私。如果重新追究这件事,那么他们所考核的都不可信了,怎么能重新担当重任呢?况且权万纪向来在考堂述职,并没有任何驳正,等到自己考核没通过,才开始陈述意见。这正是想激怒陛下,而不是竭诚为国家奉献。假使推究得到实情,也不能弥补朝廷的损失;如果不属实,只能白白地损害陛下委任大臣的本意。臣所爱惜的是治国的大体,而不敢偏袒这两位大臣。”于是太宗放下此事,不再追究。

【原文】

四年春二月(甲寅),以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1]

【注文】

[1]中书令:三国魏文帝黄初初年置。为中书省长官之一,掌收纳章奏,草拟发布皇帝诏令,权任甚重。西晋沿置。东晋成闲职,南朝复掌原职,然权归中书舍人。隋唐早期,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唐朝依然沿袭隋朝,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三品,大历中升至正二品。其后演化至未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不能主导全国政务。中书令为大将荣衔,并不预政事。  守:代理。  侍中:古代官名。秦朝始置​‍‌‍​‍‌‍‌‍​‍​‍‌‍​‍‌‍​‍​‍‌‍​‍‌​‍​‍​‍‌‍​‍​‍​‍‌‍‌‍‌‍‌‍​‍‌‍​‍​​‍​‍​‍​‍​‍​‍​‍‌‍​‍‌‍​‍‌‍‌‍‌‍​。因往来殿内,故名。西汉为加官,侍奉皇上,逐渐参与国事。隋朝改称纳言、侍内,唐高祖复改为侍中,正三品,为门下省长官。掌封驳制敕,与中书令共参议朝政,居宰相之任。  宰臣:辅佐君主管理国家的高级官吏。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春二月甲寅(十八日),任命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代理侍中王珪为侍中,代理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与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一起参议朝政。

【原文】

三月甲申,蔡成公杜如晦薨[1]

【注文】

[1]蔡成公:指杜如晦,封蔡国公。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死为“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死也叫“薨”。

【译文】

三月甲申(十九日),蔡成公杜如晦去世。

【原文】

夏六月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1]。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2]。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3]?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4]?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5]。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毂辄破,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尽日不过行二三十里[6]。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余可知矣[7]。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8]?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9]。”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10]?”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11]。”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12]。”顾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13]。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14]。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15]。”仍赐玄素彩二百匹[16]

【注文】

[1]发:调遣。  卒(zú):步兵。  洛阳宫:洛阳皇宫,隋时称紫微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号洛阳宫;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正式称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定为太初宫。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东移,太初宫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  巡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巡视。

[2]给事中:古代官名,秦始置。西汉因袭,为加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置给事郎,位仅次于黄门侍郎,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事权很重。  张玄素(?—664年):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太宗时著名谏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攻陷景城,窦建德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唐太宗闻其清名,特召见垂询政事。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受到太宗的重用。

[3]汉高祖:即刘邦(前256—前195年),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秦末,刘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公元前206年率军进入咸阳,推翻秦朝,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开始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汉。  娄敬(生卒年不详):汉初齐国卢(今山东济南长清)人。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对于汉初政策的制定及西汉政权的稳定起过很大作用。  洛阳:古代地名,今河南洛阳。

[4]景帝:指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西汉皇帝,汉文帝之子,公元前157年至前141年在位。在位期间,继续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治相对稳定。  晁(cháo)错(前200—前154年):西汉大臣,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建议逐步削夺削弱诸侯王国封地,得到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的建议。不久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被迫杀晁错​‍‌‍​‍‌‍‌‍​‍​‍‌‍​‍‌‍​‍​‍‌‍​‍‌​‍​‍​‍‌‍​‍​‍​‍‌‍‌‍‌‍‌‍​‍‌‍​‍​​‍​‍​‍​‍​‍​‍​‍‌‍​‍‌‍​‍‌‍‌‍‌‍​。  七国构祸:指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建议,造成吴楚七国的祸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七国都被废除,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厥:古族名,公元5世纪中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公元6世纪初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公元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公元546年合并铁勒部五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二十八级。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公元630年、658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

[5]遽(jù):匆忙。  乘(shèng)舆:帝王乘坐的车子。

[6]毂(gǔ):古代车轮中心的圆木。  赍(jī):携带。  易:更换。

[7]计:计算。

[8]隋世:隋朝。

[9]役:役使。  袭:因循,沿袭。

[10]何如:怎么样。

[11]归:归趋,归宿。

[12]至于是:到这地步。

[13]顾:回头。  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财物。  道均:路程均等。

[14]诚:确实。

[15]露(lù)居:露宿。

[16]彩:彩色的丝织品。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夏六月乙卯(二十二日),唐太宗征伐士卒修缮洛阳宫以备巡幸之用。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认为:“还没有确定巡幸洛阳的日期,就预先修缮宫室,这不是当前的急务。过去汉高祖采纳娄敬的意见,从洛阳迁都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势不如关中吗?景帝采用晁错的话,而造成七国叛乱的祸患,陛下现在将突厥杂处在中原汉民族中间,唐与突厥的亲近程度能比得上七国与汉朝?怎么能不事先忧虑而仓促兴修宫室,轻易移动圣驾呢。我知道隋初修建宫室,近处的山上没有大的木材,都从远处运来,两千人拉一根柱子,用木头做轮子,木轮都摩擦起火了,于是铸造铁轮子,行进一二百里路,铁轮也磨损了,另外差使几百人带着铁轮跟随着轮换,一天不过行走二三十里。算起来,一根柱子需花数十万的劳力,其他的费用就可想而知了。陛下刚平定洛阳的时候,只要是隋朝宏大奢华的宫室都命令拆毁,怎么连十年都不到,又要重新加以修缮了,为何以前厌恶的东西而现在却效仿呢?况且,以现在的财力,能比得上隋朝?陛下役使饱受灾难的人民,沿袭隋朝灭亡的弊病,恐怕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太宗对玄素说:“你说我不如炀帝,那么比桀、纣如何?”玄素回答说:“如果这项工程不停止,那么也和桀、纣一样会造成天下大乱。”太宗叹息说:“我考虑得不成熟,以至于这样。”回头对房玄龄说:“我认为洛阳居国土的中心,四方朝贡的路程远近相等,本想方便百姓,所以派人营建洛阳宫室。现在玄素所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应该立即停止这项工程。日后如果因事去洛阳,即使露宿野外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赏赐给玄素彩绸二百匹。

【原文】

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1]?”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2]。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3]。”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4]。文帝不明而喜察[5]​‍‌‍​‍‌‍‌‍​‍​‍‌‍​‍‌‍​‍​‍‌‍​‍‌​‍​‍​‍‌‍​‍​‍​‍‌‍‌‍‌‍‌‍​‍‌‍​‍​​‍​‍​‍​‍​‍​‍​‍‌‍​‍‌‍​‍‌‍‌‍‌‍​。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6]。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7]?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8]。朕则不然[9]。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10]。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11]!”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12]。”

【注文】

[1]隋文帝: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541—604年),公元581年至604年在位。北周贵族杨忠之子,袭父爵位为隋国公。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代周自立为帝。隋文帝在位期间,统一全国,建立三省六部制;废九品中正制,开始考试选拔人才。公元604年,为其次子杨广所杀。

[2]日昃(zè):太阳西斜。  引坐:赐座。  卫士传餐而食:指日昃论事未完,众官不得下衙,由卫士传餐而食。

[3]性:性格,性情。

[4]得:知道。

[5]察:苛察,考察。

[6]照:了解。  任:委任。

[7]劳神苦形:指疲劳战术,耗费精神,伤害身体。  中(zhòng)理:符合道理。

[8]主意:君主的旨意。  二世:两代。

[9]然:这样。

[10]关由:经过。  便(biàn)安:就定下了。

[11]职业:职责。

[12]百司:众官署。  执奏:据理禀奏。

【译文】

秋季七月乙丑(初二日),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政事,每次临朝议政,有时到太阳西斜,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赐座论事,由卫士传送餐饭。文帝虽然性情算不上仁慈忠厚,但也是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就上下不通气,喜好苛察就对事物多有疑心,事事都自己决断,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即使劳神苦形,怎么能保证事事做得都合理呢?群臣既然知道了君主的圣意,只有接受君主的决断,即使知道有错误,也不敢劝谏争执,这是隋两代而亡的原因。我却不是这样。我选拔天下贤才之士担任官员,让他们思考天下的事情,再经过宰相审查研究后定下来,然后上奏给我。有功的就给予奖赏,有罪的给予处罚,有谁敢不尽心竭力尽职尽责,还担忧什么天下治理不好呢!”于是下令各部门:“从今以后,诏令有不妥当的,都应该据理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保留自己的意见。”

【原文】

冬十二月,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1]。”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2]。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3]。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4]。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5]。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6]。至于激浊掦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7]。”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8]

【注文】

[1]鉴:鉴别能力。  悉:全,都。  品藻:品评,鉴定。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2]孜孜:勤勤恳恳的样子。

[3]李靖(571—649年):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多亡佚。

[4]敷:陈述。  出纳:上传下达。

[5]剧:繁杂,繁难。

[6]耻:以……为耻。  长(cháng):长。

[7]亦:也。

[8]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

冬十二月,各位宰相陪侍宴会,唐太宗对王珪说:“您见识高明,辨别能力强,又善于言谈议论,玄龄以下的各位大臣,您都品评一下,说说您和他们几位相比怎么样。”王珪回答说:“勤勤恳恳为国奉献,尽心竭力无所保留,臣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臣比不上李靖。陈述奏章详尽明确,意见上传下达中肯允当,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琐艰难的事务,各项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臣不如戴胄。以君主赶不上尧、禹为耻,专以苦言进行劝谏,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与这几位相比倒是略有所长。”太宗认为王珪说得很好,各位宰相也佩服他精确的评论。

【原文】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1]。”魏徵对曰:“不然[2]。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3]。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4]。”上深然之[5]。封德彝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6]?魏徵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7]。”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8]。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代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9]?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10]!”上卒从徵言[11]

【注文】

[1]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教育感化。  斯:指示代词。此。

[2]然:这样。

[3]佚:通“逸”。安逸,安闲。

[4]譬:譬如。

[5]深:非常。

[6]三代以还:三代以来。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浇讹(é):浮薄诡诈。浇,不淳厚。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

[7]书生:泛指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

[8]易:换。

[9]黄帝(生卒年不详):指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居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又称有熊氏。他因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被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在此期间有了文字。  蚩(chī)尤:传说中制造兵器之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一说为东方九黎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相传以金属(铜)做兵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杀​‍‌‍​‍‌‍‌‍​‍​‍‌‍​‍‌‍​‍​‍‌‍​‍‌​‍​‍​‍‌‍​‍​‍​‍‌‍‌‍‌‍‌‍​‍‌‍​‍​​‍​‍​‍​‍​‍​‍​‍‌‍​‍‌‍​‍‌‍‌‍‌‍​。  颛(zhuān)顼(xū):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阳氏。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汤(?—前1588年):即商汤,子姓,名履。商人部落首领,在位期间展开对夏王朝的攻势,最终打败夏朝,正式建立商王朝。

[10]鬼魅(meì):鬼怪。魅,迷信传说中的精怪。

[11]卒(zú):最终。

【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徵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夏、商、周三代以来,人心渐渐地变得浇薄狡诈,所以秦朝使用法律,汉朝兼用霸道,想教化百姓而不能奏效,否则怎么能起效而不用呢?魏徵是一个书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徵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过去皇帝征伐蚩尤,颛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能在有生之年达到天下太平,难道这不是遭受大乱之后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浇薄狡诈,那么到现在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徵的话。

【原文】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1]。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2]。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3]。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4]。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5]。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6]。’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7]。’唯魏徵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8]。朕用其言[9]。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10]。”徵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11]。”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12]?”

【注文】

[1]元年: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此指唐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  米斗:一斗米。斗,容量单位。一升为一斗。

[2]水:水灾。

[3]抚:抚慰。

[4]大稔(rěn):大丰收。  咸:全,都。  断:判决。

[5]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或称南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交界处。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五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  赍(jī)粮:携带干粮。

[6]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彭水),自缢而死。

[7]四夷:古代中国,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8]偃:停止。  中国:本意为居中之国,得天地之正。古代“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是指中原一带,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9]用:采纳。

[10]颉利:即颉利可汗(579—634年),唐朝东突厥可汗。名咄苾,为启民可汗之子。公元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代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公元626年与唐朝结渭水便桥之盟。公元630年,唐军大败颉利,东突厥前汗国亡,颉利被擒送长安,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公元634年死于长安,赠归义王。  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宿卫: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  冠(guàn):戴帽子。

[11]再:第二次。

[12]任:任用。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关中发生饥荒,一斗米竟值一匹绢。贞观二年(628年),天下发生蝗灾,贞观三年(629年)又遭受水灾。唐太宗勤政安民,百姓虽在关东、关西奔走寻找食物,却不曾有怨恨。这一年天下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故乡,一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下来,被判决死刑的人才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夜晚不关闭外门,出外旅行的人都不携带干粮,在路上可以得到。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之初,上书的人都说:‘君主应当独自运用皇威和皇权,不可以委托给臣下。’又有人说:‘应该显耀国威和武力,征讨四方的蛮夷。’只有魏徵劝我放下武器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方的蛮夷就会主动降服。我采纳了他的意见。现在颉利可汗成了俘虏,他们的部落首领成了宿卫官,各部落承袭贵族的爵位,这是魏徵的功劳,只是遗憾封德彝不能看到这些。”魏徵第二次拜谢说:“突厥破灭,海内安定,都是靠陛下的威德,臣有什么功劳了。”太宗说:“我能够任用你,你十分称职,功劳怎么能只是我一个人的呢?”

【原文】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1]”。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2]。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3]。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

【注文】

[1]府库:国家贮藏财物、兵器的地方。  甲兵:铠甲和兵器。

[2]阙:通“缺”。缺少,空缺。

[3]岂:难道。  卒(zú):最终。

[4]乂(yì)安:安定。

【译文】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府库里的铠甲兵器,远远超过了隋朝”。唐太宗说:“军事武备,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隋炀帝难道铠甲兵器不足吗?最终还是丢了天下。如果各位能尽心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最好的甲兵。”

【原文】

五年秋九月,上修仁寿宫,更命曰九成宫[1]​‍‌‍​‍‌‍‌‍​‍​‍‌‍​‍‌‍​‍​‍‌‍​‍‌​‍​‍​‍‌‍​‍​‍​‍‌‍‌‍‌‍‌‍​‍‌‍​‍​​‍​‍​‍​‍​‍​‍​‍‌‍​‍‌‍​‍‌‍‌‍‌‍​。又将修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雕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2]。上嘉之,曰:“戴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3]。”久之,竟命将作大匠窦琎修洛阳宫,琎凿池筑山,雕饰华靡,上怒,遽命毁之,免琎官[4]

【注文】

[1]仁寿宫:古代宫殿名,在今陕西麟游。

[2]乱离:政治动荡给国家带来忧患。  甫尔:刚刚结束。  雕弊:同“凋敝”,(生活)困苦,(事业)衰败。  帤(rú):国家收藏钱财的府库。  殆(dài):副词。恐怕,大概。  堪:忍受。

[3]嘉:赞许。

[4]将作大匠:古代主管土木建筑工程的官员。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由将作少府改名。掌宫室、宗庙、陵寝等。三国沿置。两晋、南朝不常设,常以他官监领,梁、陈改称大匠卿。北魏仍置。北齐为将作寺长官。隋朝改称将作大监。唐朝沿袭,从三品。  窦琎(jìn)(?—633):隋唐音乐家、书法家。字之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威从侄窦抗与窦庆之弟。隋炀帝大业末为扶风太守。唐兵起以郡归附,历任民部尚书,死后赠礼部尚书。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秋九月,唐太宗修建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又要修建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表劝谏说“战乱刚刚结束,百姓生活凋敝,府库空虚,如果不停止宫殿修建,公私耗费恐怕不能承受”。太宗赞许戴胄,说:“戴胄和我非亲非故,却以忠直体察国情,知无不言,所以厚加官爵予以酬谢他。”过了很久,还是命令将作大匠窦琎修缮洛阳宫,窦琎凿池筑山,雕饰华丽奢靡,太宗大怒,立刻命令拆毁,免去窦琎的官职。

【原文】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1]。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2]。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3]。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4]。”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5]。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6]。”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7]。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8]。一定此制,万代无虞[9]。”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10]。”

【注文】

[1]封建:是古代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区域内建立邦国。

[2]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但在其“家”内,为一“家”之主,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卿的田邑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在西周时期,属于第三等级的贵族。  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分封制下,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3]京畿(jī):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国邑:诸侯的封地。  阙:通“缺”。缺乏,缺少。

[4]燕(yān):指燕国,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时的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消灭。  秦:指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也是战国时的七雄之一。公元前246年秦王赵政登基,公元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公元前230年起先后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赵:指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代:指代国,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北方一小诸侯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后被赵所灭。  警急:紧急的情况或消息。

[5]礼部:古代官署名。北魏始设。隋朝始为六部之一,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政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隋唐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并掌贡举,并成礼部最重要的职掌。  礼部侍郎:古代官名。隋朝以后礼部副长官。辅佐礼部尚书掌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罢,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复置,正四品下。中唐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礼部事务多由侍郎主管。  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曾在隋为官,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  运祚(zuò):国家命运。祚,指封建王朝的国统。  魏:指三国时期的魏朝(220—265年),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曹魏始建。至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6]社:土地神。指土地。  守:古代官名。郡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始置,称太守,秦、汉沿置。后为太守、郡守的简称。  令:县令。古代县级行政机构长官。自秦、汉历朝相沿。明清时改称知县​‍‌‍​‍‌‍‌‍​‍​‍‌‍​‍‌‍​‍​‍‌‍​‍‌​‍​‍​‍‌‍​‍​‍​‍‌‍‌‍‌‍‌‍​‍‌‍​‍​​‍​‍​‍​‍​‍​‍​‍‌‍​‍‌‍​‍‌‍‌‍‌‍​。

[7]颜师古(581—645年):名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间(jiàn):间隔。

[8]官寮(liáo):官僚。寮,通“僚”;官,官职。  省司:中国古代国家中央级官署名。  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财物。  条式:标准,法式。

[9]无虞:无忧患。

[10]藩:封建王朝分给诸侯王的封国。  贻(yí):遗留。  厥:代词。他的。  黜(chù):废,贬退。

【译文】

当初,唐太宗让群臣讨论分封诸侯的问题。魏徵发表意见,认为:“如果分封诸侯,那么卿大夫都依靠俸禄生活,一定会导致大量敛财。再者,京郊地区的赋税不多,依靠的是京郊以外的地方。如果都分封给诸侯国,国家经费就会困顿缺乏。此外,燕、秦、赵、代这些地区都管辖有外夷,如果有紧急情况,再从内地调兵,恐怕难以赶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国家命运的长短,由上天决定,尧、舜是圣明之君,守卫国家却不能稳固,汉、魏的开国君主虽然地位低微,想拒绝王位却推辞不掉。现在让功勋、亲戚的子孙都有自己的臣民和百姓,几代以后,将会骄横淫逸,放纵无度,互相攻伐残害,祸害百姓更为深重,不如太守、县令可以替换任用。”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的嫡长子,不要让他们过于强大,藩国之间用州县间隔,错杂相居,互相牵制,使他们各自守卫自己的地方,同心协力就足以扶助京师。并且给诸侯国设置的官僚,都由中央机构选用,除国家法律之外,不得擅自制定严刑峻法,朝贡的礼仪,要作具体的条文规定。一旦制定了这样的制度,就可保万世无忧。”贞观五年(631年)十一月丙辰(初一日),颁布诏令:“皇家宗室以及功勋贤臣,都可成为地方藩镇,并传给他们的子孙,没有大的缘故不得随意罢免,有关部门要明文规定条例,定出不同等级,上报朝廷。”

【原文】

冬十二月,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1]。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2]。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3]。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4]。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5]?”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6]。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7]。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8]。”由是全活甚众[9]。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10]。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11]

【注文】

[1]三覆奏:三次审查奏请。

[2]讫(qì):完结,终了。

[3]彻:通“撤”。撤去。

[4]啖(dàn):吃。  著令:明文规定。

[5]断狱:审理案件。  矜:怜悯,同情。

[6]制:皇帝的命令。

[7]尚食:指尚食局。古代官署名。北齐门下省总管御膳事的官署。隋朝门下省沿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隶殿内省。唐朝殿中省沿置,掌储供。  内教坊:唐朝教习雅音的地方。  太常:古代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沿置,专司祭祀礼乐。

[8]门下:指门下省。古代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隋唐时与中书省、尚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状:文体的一种,用于下对上叙述事情。

[9]全活:保全救活。

[10]决:处决。

[11]恶逆者:殴打或谋杀亲戚长辈和夫、兄、姊的人。

【译文】

冬十二月,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认为判定死刑是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要求三次审查后再上奏,希望能够思考得成熟详细。但有关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三次审查。再者,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而撤去音乐、减少膳食。我的宫院没有常设的乐舞,然而经常为处决犯人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明文规定。还有,各部门审理案件,只能根据法律条文,即使案情令人同情也不能违法减轻刑罚,这中间怎么能没有冤案呢?”丁亥(初二日),下诏:“判决死刑犯,两日之内要五次审查上奏,下达到州县的死刑要三次审查上奏。行刑的这一天,尚食局不要进奉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要演奏舞乐。这些规定都要经过门下省审查,如有根据法律应该判决死刑而情节令人可怜的,记录下案情,上报朝廷。”因此最后免于死罪的人很多。在处决前一二日五次审查的,到处决之日又要三次审查奏请。只有犯恶逆罪的案件,一次审查奏请就可以了。

【原文】

上谓执政曰:“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赏罚,故欲公等极谏[1]。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己之所欲,恶人违之[2]。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3]。”

【注文】

[1]执政:主持政事者。  妄行(xíng):胡乱实行。

[2]恶(wù)人:讨厌别人。

[3]苟:如果,假使。

【译文】

唐太宗对主持政事的大臣说:“我常常担心因自己的喜怒胡乱实行赏罚,所以希望各位能够极力上谏。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劝谏,不可以以自己的私欲,而讨厌别人违背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劝谏,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原文】

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求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1]。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2]。师行万里,岂不疲劳[3]。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4]。”遂不受[5]。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6]。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7]。”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8]。”

【注文】

[1]康国:古国名。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唐太宗时,曾遣使来求内附。公元658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康居国王为都督。康国为昭武九国之首(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在这些国家中,康国最大,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内附,其他诸国也就相随内附唐朝。  绝域:很远的地方。

[2]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3]师:军队。

[4]劳:使……劳累。

[5]遂:于是。

[6]遽(jù):迅速,急速​‍‌‍​‍‌‍‌‍​‍​‍‌‍​‍‌‍​‍​‍‌‍​‍‌​‍​‍​‍‌‍​‍​‍​‍‌‍‌‍‌‍‌‍​‍‌‍​‍​​‍​‍​‍​‍​‍​‍​‍‌‍​‍‌‍​‍‌‍‌‍‌‍​。

[7]争(zhèng):规劝。

[8]治安:太平安定。

【译文】

康国请求归附唐朝,唐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喜好招抚地处远方的国家,以求得降服远方的名声,这样做对国家没什么好处反而使百姓费力破财。现在康国要归附,倘若有危急或灾难,从道义上讲不能不去相救。士兵万里行军,怎么能不疲惫?通过使百姓疲劳而取得虚名,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没有接受康国的请求。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病虽然痊愈了,还应继续保养身体,倘若立即放纵自己,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幸好国家安定,四夷全都降服,这确实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局面,然而我却一天比一天谨慎,只害怕不能善始善终,所以希望经常听到你们的劝谏。”魏徵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臣不因此而高兴,高兴的只是陛下能居安思危而已。”

【原文】

上尝与侍臣论狱[1]。魏徵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2]。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3]。竟不敢执奏,尽杀之[4]。”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5]。君臣如此,何得不亡[6]?公等宜戒之[7]。”

【注文】

[1]论狱:讨论审理案件。

[2]盗发:偷盗发生。  於士澄(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末。

[3]张元济(生卒年不详):唐初任大理丞。

[4]尽:全部。

[5]岂:难道。

[6]何得:怎么能。

[7]戒:警戒,戒备。

【译文】

唐太宗曾经与侍臣讨论案件审理问题。魏徵说:“隋炀帝时曾发生一起偷盗案件,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盗贼,只要稍微与案情有牵涉而被怀疑为盗贼的人,都通过拷打刑讯使他们屈服来取证,总共有两千多人,炀帝命令都杀掉。大理丞张元济奇怪有这么多犯人,试着探查情况,发现两千多人中只有五人曾经为盗,其余的都是平民。张元济却竟然不敢向炀帝奏明,还是全部杀掉了。”太宗说:“这怎么能只是炀帝无道,他的臣子也不尽忠尽责。君臣都这样,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你们应当以此为戒。”

【原文】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2]?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3]?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4]。”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5]。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6]?”曰:“高矣。”“德未厚邪[7]?”曰:“厚矣。”“中国未安邪[8]?”曰:“安矣。”“四夷未服邪[9]?”曰:“服矣。”“年谷未丰邪[10]?”曰:“丰矣。”“符瑞未至邪[11]?”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12]?”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13]。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14]。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15]。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16]。”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17]

【注文】

[1]封禅(shàn):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

[2]乂(yì):治理,安定。  庸:副词。难道。

[3]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公元前247—前210年在位。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之子。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治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4]事天扫地:敬奉上天清扫土地。为祭祀天地的前奏。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的“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封数尺之土:封土为坛,为祭祀之所,是古时祭祀天地的必备礼仪形式。故有天坛地坛之称,为祭祀天地的场所。

[5]已:停止。

[6]功:功业。

[7]德:德行。

[8]中国:中原。  安:安定。

[9]四夷: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  服:服从。

[10]谷:谷物。泛指粮食。  丰:丰收。

[11]符瑞:吉祥的象征。  至:达到。

[12]何为:为什么。

[13]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  千乘(shèng)万骑:形容车马之盛。

[14]君长(zhǎng):部落首领。  扈(hù)从:皇帝出巡时的侍从、护卫人员。

[15]伊:指伊水。洛水支流。  洛:指洛水。即今陕西省洛河。  海、岱:大海、泰山。  烟火:指炊烟。亦泛指人烟。  灌莽:灌木草丛。  腹中:指唐朝的中心地方。

[16]赏赉(lài):赏赐。  赀(zī):计算,估量。  未厌:没有满足。

[17]河:黄河。  寝:息,止。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封禅,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我认为不是。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祭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在数尺之土上祭天,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诚心和敬意了。”群臣还是不断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他们的意见,只有魏徵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不想让我封禅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回答说:“够高了。”“恩德不够厚吗?”回答说:“够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回答说:“安定了。”“四夷还没有臣服吗?”回答说:“臣服了​‍‌‍​‍‌‍‌‍​‍​‍‌‍​‍‌‍​‍​‍‌‍​‍‌​‍​‍​‍‌‍​‍​‍​‍‌‍‌‍‌‍‌‍​‍‌‍​‍​​‍​‍​‍​‍​‍​‍​‍‌‍​‍‌‍​‍‌‍‌‍‌‍​。”“粮食还没有丰收吗?”回答说:“丰收了。”“祥瑞还没有降临吗?”回答说:“降临了。”“那为什么还不能封禅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项条件了,但国家承接隋末大乱,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空虚,而陛下却要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况且陛下封禅,则各国的君主云集,远方国家的首领都应当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海边、泰山,人烟稀少,灌木杂草丛生,这是把外夷引入大唐的腹地,给他们看大唐的虚弱状况。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祸,陛下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洪灾,封禅的事情就停止了。

【原文】

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1]。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2]。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3]?”上然其言,入告皇后[4]。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5]。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6]。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7]!陛下不可不从也[8]。”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徵,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9]。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10]。”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11]!”后问为谁,上曰:“魏徵每廷辱我[12]。”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13]。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14]。”上乃悦[15]

【注文】

[1]长乐公主(621—643年):唐太宗嫡长女,母长孙皇后。  出降(jiànɡ):出阁下嫁。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自汉朝以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后:皇帝的正妻。周代以前天子的妻子都称为“妃”,周开始称为“后”。秦始皇改天子为皇帝,并制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这里指长孙皇后。  永嘉长公主:永嘉为公主的号,唐高祖之女,称长(zhǎnɡ)公主。

[2]汉明帝:即刘庄(28—75年),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皇帝位,公元57—75年在位。汉明帝在位时,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户口滋殖。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封:帝王授予臣子封号或土地。

[3]长(zhǎng)主:指永嘉长公主。

[4]然:认为是对的。

[5]后:指皇后。  妾: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  亟(qì):屡次。  称(chēng)重(zhòng):称赞,称颂。

[6]结发:指成婚。古代人新婚之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

[7]抗言:直言上谏。

[8]从:听从。

[9]中使:是中国古代皇帝自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担任。  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缗。  相(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10]秉:秉承。

[11]田舍翁:年老的庄稼汉​‍‌‍​‍‌‍‌‍​‍​‍‌‍​‍‌‍​‍​‍‌‍​‍‌​‍​‍​‍‌‍​‍​‍​‍‌‍‌‍‌‍‌‍​‍‌‍​‍​​‍​‍​‍​‍​‍​‍​‍‌‍​‍‌‍​‍‌‍‌‍‌‍​。

[12]每:常常。  廷:朝廷,封建时代君主接受朝拜或处理政事的地方。

[13]朝服:古时君臣朝会或举行隆重典礼时所穿的衣服,尊卑异制,男女异制。  庭:厅堂。

[14]由:因为。

[15]悦:高兴。

【译文】

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阁下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徵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徵,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徵真的是辅佐陛下的忠臣。妾和陛下结发为夫妇,承蒙陛下的恩情和礼遇,每次说话都要先观察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威严。而魏徵以臣子的疏远地位,仍能如此直言上谏!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徵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您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徵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徵忠直,是由于陛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

【原文】

秋七月辛未,宴三品已上于丹霄殿,上从容言曰:“中外乂安,皆公卿之力[1]。然隋炀帝威加夷夏,颉利跨有北荒,统叶护雄据西域,今皆覆亡,此乃朕与公等所亲见,勿矜强盛以自满也[2]。”

【注文】

[1]已:通“以”。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方位、时间、数量的界限。

[2]夷夏: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颉利(579—634年):即颉利可汗,东突厥可汗。名咄苾,为启民可汗之子。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中国隋朝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代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唐初定中原,无力征讨。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次年大败颉利于阴山,颉利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颉利至京,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634年死于长安,赠归义王,谥曰“荒”,以突厥习俗火葬。  统叶护(?—628年):即统叶护可汗,西突厥汗国鼎盛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北并铁勒余部,西南逾阿姆河,占领吐火罗故地,拓境至罽(jì)宾(迦毕试)北界。619年,遣使入唐,联兵抗击东突厥。统治末期,自负强盛,用政苛猛,属部歌逻禄叛离。627年,被伯父所杀。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秋七月辛未(十九日),唐太宗在丹霄殿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太宗从容地说:“现在国内外安定,这都是你们的功劳。然而隋炀帝威震八方夷夏,颉利可汗横跨北部荒原,统叶护雄踞西域,现在都已灭亡了,这些都是我与各位亲眼看见的事,我们一定不要依仗国家强盛而骄傲自满。”

【原文】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1]。”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2]。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3]?”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4]。”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5]?”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6]。’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7]!”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8]。”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9]。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10]!”

【注文】

[1]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我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近臣:君主所亲近的臣子​‍‌‍​‍‌‍‌‍​‍​‍‌‍​‍‌‍​‍​‍‌‍​‍‌​‍​‍​‍‌‍​‍​‍​‍‌‍‌‍‌‍‌‍​‍‌‍​‍​​‍​‍​‍​‍​‍​‍​‍‌‍​‍‌‍​‍‌‍‌‍‌‍​。  王珪、魏徵昔为仇雠(chóu):指王珪、魏徵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劝其图帝。仇雠指仇敌。

[2]徵珪:魏徵、王珪。

[3]辄(zhé):总是,就。

[4]遂:于是,就。

[5]庸:难道。

[6]戒:告诫。

[7]稷:指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契:古代人物,子姓,传说中商的始祖,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相传曾助舜治水,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

[8]妩媚:形容姿态美好。

[9]开:开放。

[10]数(shuò):屡次。

【译文】

闰八月乙卯(初四日),唐太宗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先前侍奉太子李建成,与陛下是仇敌,没想到今日能够同席。”太宗说:“魏徵、王珪,尽心侍奉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任用他们。然而魏徵常常劝谏而我不接受,之后我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答应了,那么事情就会实行,所以臣不敢答应。”太宗说:“暂且先答应再劝谏又何妨呢?”魏徵回答说:“过去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退下之后又有话说。’臣心里知道事情不对而嘴上答应陛下,就是表面听从,怎会和稷、契侍奉舜的做法一样!”太宗大笑说:“人们都说魏徵举止疏懒傲慢,我看他却觉得可亲可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徵站起来,拜谢说:“陛下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我的愚忠。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臣怎么敢犯颜直谏!”

【原文】

戊辰,秘书少监虞世南上《圣德论》,上赐手诏,称:“卿论太高[1]。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2]。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3]。若朕能慎终如始,则此论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4]。”

【注文】

[1]秘书少监:古代官名,掌管秘书事务的官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秘书省次官,后改为秘书少令,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废,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复置,从四品上。  虞世南(558—638年):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圣德论》:赞颂功德的论述。  手诏:皇帝亲手写的诏书。  称(chēng):声称,声言。

[2]拟:比。  上古:较早的时代。多指商、周、秦、汉时期。

[3]适:刚刚。

[4]传(chuán):流传。

【译文】

闰八月戊辰(十七日),秘书少监虞世南进献《圣德论》,唐太宗赐给虞世南手诏,称道:“你对我的评论太高了。我怎么敢和上古贤君相比,就是和近世的君主相比也差得远呢。而且你只看到了我的开始,还不知道我最终的结果。如果我能够善始善终,那么这个评论可以传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让后世嘲笑你了。”

【原文】

冬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1]。”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2]?”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3]。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4]。”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5]。”

【注文】

[1]伏愿:俯伏的希望,为表示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

[2]怠:懈怠。

[3]不倦:不厌倦。

[4]营缮:营建修缮。  忤旨:触犯圣意​‍‌‍​‍‌‍‌‍​‍​‍‌‍​‍‌‍​‍​‍‌‍​‍‌​‍​‍​‍‌‍​‍​‍​‍‌‍‌‍‌‍‌‍​‍‌‍​‍​​‍​‍​‍​‍​‍​‍​‍‌‍​‍‌‍​‍‌‍‌‍‌‍​。

[5]拊掌:拍掌。  诚:确实。

【译文】

冬十二月癸丑(初四日),唐太宗与侍臣讨论国家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说:“臣希望陛下常能像贞观之初,那就好了。”太宗说:“我近来为政有所懈怠了吗?”魏徵说:“贞观之初,陛下一心节俭,征求意见不倦怠。近来营建修缮之类的工程较多,上谏的人多触犯圣意,这正是不同的地方。”太宗拍掌大笑说:“确实有这样的事。”

【原文】

上谓侍臣曰:“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1]。夫事无不由小以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2]。昔关龙逄忠谏而死,朕每痛之[3]。炀帝骄暴而亡,公辈所亲见也[4]。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逄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5]?”

【注文】

[1]或:有时。  如:按照,符合。

[2]端:开端。

[3]关龙逄(pánɡ)(生卒年不详):夏代末年大臣。夏桀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关龙逄常直谏,立而不去,夏桀将他囚禁杀死。

[4]骄暴:骄横暴虐。

[5]念:想,惦念。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近来有时决断事情不合律令,你们认为事小,不再坚持奏请。凡事无不是由小到大的,这正是危亡的开端。从前关龙逄因忠谏而被杀,我常常觉得痛惜。隋炀帝因骄横暴虐而亡国,这是你们亲眼所见。你们应当常常替我想想隋炀帝的灭亡,我也常常为你们想想关龙逄的死,这样还用担心君臣不能相保全吗?”

【原文】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1]。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2]。”对曰:“然[3]。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4]。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5]。”

【注文】

[1]为(wèi):为了。  造次:轻率,随便。

[2]竞:竞相。

[3]然:对。

[4]行:品行。

[5]丧乱:死亡灾难。

【译文】

唐太宗对魏徵说:“选择官员,不可轻率。用一个君子会招来许多君子,用一个小人,会有更多小人竞相争进。”魏徵说:“很对。天下还没有平定的时候,任用有专门才能的人,而不考查他的品行。天下太平了,如果不是才德兼备,就不可任用。”

【原文】

七年冬十二月,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1]?”对曰:“臣观百司奏(常)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2]。况谏者怫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3]。”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4]。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5]。”

【注文】

[1]失次:语无伦次。

[2]百司:有关部门。

[3]怫(fèi)意:违背圣意。怫,通“悖”,违背。

[4]由是:因此。  辞色:言辞和声色。

[5]不然:不是这样。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冬十二月,唐太宗问魏徵说:“很多大臣上书奏事,有许多可以采纳,等到召来当面对答就语无伦次,这是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臣观察官员奏事,经常要思考好几天,等来到陛下面前,三分话不能说出一分​‍‌‍​‍‌‍‌‍​‍​‍‌‍​‍‌‍​‍​‍‌‍​‍‌​‍​‍​‍‌‍​‍​‍​‍‌‍‌‍‌‍‌‍​‍‌‍​‍​​‍​‍​‍​‍​‍​‍​‍‌‍​‍‌‍​‍‌‍‌‍‌‍​。何况上谏的人害怕违背圣意触犯禁忌,陛下不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们怎么敢尽情说话。”因此太宗接见群臣脸色言辞更加温和,曾经说:“隋炀帝多猜忌,上朝对群臣很多时候不说话。我却不是这样,我与群臣相互亲近如同一个人。”

【原文】

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1]。收地租,厚敛[2]。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3]。”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4]!”欲治其谤讪之罪[5]。魏徵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6]’。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7]。”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8]?”乃赐绢二十匹[9]。他日,徵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10]。”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11]

【注文】

[1]中牟:古地名,今河南中牟。  丞:古代官名。官署辅佐官的统称。战国县丞省称丞,汉朝沿用为各官署长官副佐的统称。自中央到郡县都置。唐朝也置,为处理本官署日常事务的佐官。  皇甫德参(生卒年不详):唐初任中牟丞。

[2]厚:沉重。

[3]化:教化。

[4]役:役使。

[5]谤讪(shàn):诽谤。

[6]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

[7]裁察:考察裁决。

[8]罪:判处,判罪。

[9]赐:赏赐。

[10]曩(nǎng)时:以往,过去。

[11]优赐:优厚的赏赐。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监察文武官员的官吏,简称御史。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朝属御史台下设察院,正八品下。监察中央机构、州县长官及祭祀、库藏、军旅等事。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劳顿百姓。收取地租,厚敛民财。民间风俗女子喜好梳高髻发式,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唐太宗大怒,对房玄龄等说:“德参想使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斗地租,宫中的人不留头发,这就顺他的意了!”太宗想治皇甫德参诽谤罪,魏徵说:“贾谊在汉文帝的时候上书,说‘有可以为之痛哭的事情排第一,有可以为之流涕的事情排第二’。自古以来臣下上书不激切不能够打动君主的心,这就是所说的狂夫的话,圣明的人要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决。”太宗说:“我要治了这个人的罪,那么还有谁敢再说话?”于是赏赐他二十匹绢。过了一些天,魏徵上奏说:“陛下近些天不喜好听直言,即使勉强听了,也不如过去那样豁达。”太宗于是更加给予魏徵优厚的赏赐,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原文】

九年春三月,上谓魏徵曰:“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1]。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2]。然二主孰为优劣[3]?”对曰:“齐后主懦弱,政出多门[4]。周天元骄暴,威福在己[5]​‍‌‍​‍‌‍‌‍​‍​‍‌‍​‍‌‍​‍​‍‌‍​‍‌​‍​‍​‍‌‍​‍​‍​‍‌‍‌‍‌‍‌‍​‍‌‍​‍​​‍​‍​‍​‍​‍​‍​‍‌‍​‍‌‍​‍‌‍‌‍‌‍​。虽同为亡国,齐主尤劣也[6]。”

【注文】

[1]齐后主:指北齐后主高纬(556—577年),字仁纲,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公元565年至577年在位。他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他仍然荒淫无道,导致北齐军队衰弱,政治腐败。  周天元:即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559—580年),字乾伯,北周第四代皇帝,公元578年至579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荒淫无道,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力竭:国力枯竭。

[2]啖(dàn):吃。

[3]孰:疑问代词。哪一个。

[4]门:家,家族。

[5]骄暴:骄横暴力。  威福:统治者的赏罚之权。

[6]尤:更加。

【译文】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春三月,唐太宗对魏徵说:“齐后主、北周天元皇帝,都是因为重敛百姓,奉养自己,直到民力衰竭而亡国。这就像馋嘴的人自己吃自己的肉,肉吃光而死,多么愚蠢。然而两位君主相比谁优谁劣呢?”魏徵回答说:“齐后主懦弱无能,政出多门。周天元骄横暴虐,赏罚之权在于自己一人。虽然都是亡国之君,齐后主更为恶劣。”

【原文】

十年秋八月丙子,上谓群臣曰:“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多讦人细事[1]。自今复有为是者,朕当以谗人罪之[2]。”

【注文】

[1]封事:密封上奏事情。  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罪:判罪,判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秋八月丙子(十九日),唐太宗对群臣说:“我开启直言上谏的路,正是为了有利于国家,然而近来上书言事的很多是揭发别人的琐碎之事。从今以后再有这样做的,我会以说别人坏话的罪来制裁他。”

【原文】

冬十二月,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1]。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2]!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3]!”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4]。魏徵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5]。在礼,臣子一也[6]。《春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7]。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8]。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9]。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10]!”上悦,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11]。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徵言,方知理屈[12]。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13]!”

【注文】

[1]魏王泰(620—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之子,母长孙皇后。喜好文学,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才华横溢,为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因太宗偏爱,特许李泰留在宫中。太宗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挠。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yún)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

[2]引:召见。  作色:脸上现出怒色,发怒。  让:责备。  诸王:各位亲王。这里指隋文帝的儿子。  顿踬(zhì):使受挫折侮辱。

[3]纵横(hèng):放纵蛮横。  折辱:同“顿踬”​‍‌‍​‍‌‍‌‍​‍​‍‌‍​‍‌‍​‍​‍‌‍​‍‌​‍​‍​‍‌‍​‍​‍​‍‌‍‌‍‌‍‌‍​‍‌‍​‍​​‍​‍​‍​‍​‍​‍​‍‌‍​‍‌‍​‍‌‍‌‍‌‍​。

[4]惶惧:惊慌恐惧。

[5]正色:严肃的声色。  窃计:私下估计。

[6]礼:礼仪。

[7]《春秋》: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王人:这里指东周王室子弟。

[8]尊礼:尊重礼遇。

[9]纪纲:法度,制度。  固:本来。

[10]卒(zú):终于。

[11]服:服从。

[12]方知:才知道。

[13]容易:轻率,随便。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冬十二月,魏王李泰深得唐太宗宠爱,有人禀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大多轻视魏王。太宗大怒,召见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满面怒色地责备他们说:“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的官员都被隋文帝的几位皇子所羞辱操纵,魏王难道不是天子的儿子!我只是不想听任各位皇子放任蛮横,听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轻视魏王,我如果放纵他,难道他不会折辱你们!”房玄龄等都很恐慌,汗流满面,行礼请罪。只有魏徵严肃地说:“臣私下估计当今群臣,一定没有敢轻视魏王的。从礼仪方面说,大臣和皇子都一样是臣子。《春秋》记载说,虽然东周王室子弟衰微,但在位列上还是排在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公卿,是陛下所尊重礼遇的人。假如纲纪被破坏,就不用再讨论了。现在有圣明的君主在,魏王定然没有侮辱群臣的道理。隋文帝娇纵他的皇子,使他们大多行为无礼,最终都灭亡了,又何足效法他们呢!”太宗听了很高兴,说:“很有道理的话,不能不使人信服。我以私情溺爱忘记公义,以前的愤恨,自己觉得很有理,听了魏徵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君主说话,哪能轻率随便!”

【原文】

上曰:“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1]。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2]。自今变法,皆宜详慎而行之[3]。”

【注文】

[1]官长: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

[2]差违:冲突。  吏:职位较低的官员。

[3]详慎:详细谨慎。

【译文】

唐太宗说:“国家法令不可以经常变更,经常变更就会繁杂琐碎,官员不能全部记清楚。法令前后相互冲突,官吏就能玩法弄奸。从现在开始变更法律,应该详加审慎再施行。”

【原文】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1]。”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2]。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3]。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4]?”是日,黜万纪,使还家[5]

【注文】

[1]权万纪(?—643年):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  宣:即宣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豫州置,治宣城(今安徽宣城),唐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及江苏溧水、溧阳等地。  饶:即饶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鄱阳(今属江西)。唐辖境相当于今江西鄱江、信江两流域(婺源、玉山两县除外)。

[2]嘉言:好的建议。

[3]何如:哪里比得上。

[4]退:撤销或降低职务。  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历史典故,抵璧投珠,事见陆贾《新语》:“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故舜弃黄金于巉岩之山,捐珠玉于五湖之川,以杜淫邪之欲也。”  桓:指汉桓帝刘志(132—167年),公元146年至167年在位​‍‌‍​‍‌‍‌‍​‍​‍‌‍​‍‌‍​‍​‍‌‍​‍‌​‍​‍​‍‌‍​‍​‍​‍‌‍‌‍‌‍‌‍​‍‌‍​‍​​‍​‍​‍​‍​‍​‍​‍‌‍​‍‌‍​‍‌‍‌‍‌‍​。汉桓帝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举非人,在位期间先后由外戚、宦官执掌朝政,并发生了“党锢之祸”。东汉王朝自此濒于灭亡。  灵:指汉灵帝刘宏(157—189年),汉章帝的玄孙。公元168年到189年在位。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中平六年(189年)卒,谥号为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私藏:私人库藏。  俟:期待,期望。

[5]是日:这天。

【译文】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进言说:“宣、饶二州的银矿如果大规模开采,一年可以获得数百万缗。”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所缺乏的不是钱财,只是遗憾没有可以利民的好建议。与其多得数百万缗,哪能比得上得到一位贤才。您没有向我举荐过一位贤才,辞退过一个庸人,却只讲税银之利,从前尧、舜把玉璧丢到山上,把珍珠扔进山谷,汉桓帝和汉灵帝聚集钱财作为私藏,你难道希望我和汉桓帝、汉灵帝一样吗?”这一天,太宗罢免了权万纪的官职,让他回家赋闲。

【原文】

十一年春正月,上作飞山宫[1]。庚子,特进魏徵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2]。陛下拨乱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3]。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4]。难得易失,可不念哉[5]!”

【注文】

[1]作:兴建。

[2]特进:古代官名。始置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东汉至南北朝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疏:给皇帝的奏议。  不虞:不考虑。

[3]峻宇:雄伟的房屋。  卑宫:破败的宫室。

[4]殃咎:灾祸。

[5]念:想,惦念。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春正月,兴建飞山宫。庚子日(十四日),特进魏徵进言,认为:“隋炀帝依仗国家的富强,不考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生活困苦,以致被人杀死,国家灭亡。陛下您拨乱反正,应当思考隋朝为什么会失去天下,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拆除雄伟的房屋,安居于低小的宫室。如果沿袭原有的宫殿而加以扩建营修,沿袭旧的而加以华丽的装饰,这正是以乱来代乱,必然招致祸患。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又将轻易失去,能不考虑吗!”

【原文】

上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日刑网稍密,何也[1]?”对曰:“此在主上,不在群臣[2]。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3]。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4]。今失入无辜,失出更获大罪,是以吏各自免,竞就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故耳[5]。陛下傥一断以律,则此风立变矣[6]。”上悦,从之,由是断狱平允[7]

【注文】

[1]大理卿:也称大理寺卿。大理寺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北齐置一人,三品。隋朝改从三品。唐朝沿置。  刘德威(?—652年):唐朝将领,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初任左武候将军,唐太宗贞观时任绵州刺史,以廉洁平直闻名。

[2]主上:指皇帝。

[3]急:紧,紧缩。

[4]失入:判断错误,或罪轻罚重。《新唐书·刑法志》:“律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无辜,而失出为大罪​‍‌‍​‍‌‍‌‍​‍​‍‌‍​‍‌‍​‍​‍‌‍​‍‌​‍​‍​‍‌‍​‍​‍​‍‌‍‌‍‌‍‌‍​‍‌‍​‍​​‍​‍​‍​‍​‍​‍​‍‌‍​‍‌‍​‍‌‍‌‍‌‍​。”  失出:判断错误,或罪重罚轻。

[5]更(gēng):改变。

[6]断:判断,决断。

[7]断狱:审理案件。

【译文】

唐太宗曾问大理卿刘德威说:“近来被判刑的比较多,量刑也比较重,这是为什么呢?”刘德威回答说:“这关键在于君主,责任不在于臣下。君主喜欢宽大那么刑罚就宽大,喜好严苛刑罚就严苛。律文规定,罪轻但处罚重的,臣子要被减官三等,罪重但处罚轻的,臣子要被减官五等。现在罪轻处罚重的无罪,罪重处罚轻却获重罪,所以官吏自求免祸,争着援用法律条文,宁重毋轻,不是有人教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害怕犯罪的缘故。陛下如果能一律依法决断,那么这种风气马上就会改变了。”太宗听了很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断案大都平允公正。

【原文】

二月,上至显仁宫,官吏以阙储偫,有被谴者[1]。魏徵谏曰:“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2]。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3]。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4]!”上惊曰:“非公,不闻此言[5]。”因谓长孙无忌等曰:“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得犹嫌不足乎[6]。”

【注文】

[1]阙:通“缺”。缺少,缺乏。  偫(zhì):积储;储备。  谴:贬谪。

[2]殆:大概,恐怕。  行幸:皇帝到某处。

[3]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4]效:效仿,效法。

[5]闻:听到。

[6]僦(jiù)舍:租赁房子。  顿:住宿的地方。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二月,唐太宗到显仁宫,当地官吏因为接待皇上的储备不足,有的被降职。魏徵上谏说:“陛下因为储备不足而处罚官员,臣恐怕这会煽动曲意奉承的风气,将会造成民不聊生,恐怕这不是陛下巡察的本意吧!以前隋炀帝让各郡县官员进献食物,依据他们贡品的多少来赏罚官员,所以天下反叛了他。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怎么又效仿隋炀帝呢!”太宗吃惊地说:“如果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于是对长孙无忌等说:“我过去路过此地,花钱买饭吃,租赁房子住,现在供奉我的食宿条件如此好,怎么还嫌不够。”

【原文】

三月庚子,上宴洛阳宫西苑,泛积翠池,顾谓侍臣曰:“炀帝作此宫苑,结怨于民,今悉为我有,正由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内为谄谀,外蔽聪明故也,可不戒哉[1]!”

【注文】

[1]裴蕴(?—618年):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蕴初在陈朝做官,陈朝被隋灭掉后,入隋为官。  宇文述(?—616年):字伯通,鲜卑族,隋朝名将。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文帝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和杨素二人谋立杨广为太子。炀帝即位后,授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

【译文】

三月庚子(十五日)。唐太宗在洛阳宫西苑设宴,在积翠池划船,回过头来对侍臣说:“隋炀帝修建了这座宫殿苑林,百姓积怨,现在全都归我所有,这正是由于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样的人对内谄媚君主,对外蒙蔽君主耳目的缘故,怎么能不引以为戒呢!”

【原文】

夏四月己卯,魏徵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1]。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2]。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3]。”

【注文】

[1]殷忧:忧患。

[2]胡越:胡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越,泛指南部的少数民族。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曾祖兄弟、同族兄弟。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3.指父母、兄弟、妻子。4.指父子、兄弟、夫妇。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3]兴缮:兴建修缮​‍‌‍​‍‌‍‌‍​‍​‍‌‍​‍‌‍​‍​‍‌‍​‍‌​‍​‍​‍‌‍​‍​‍​‍‌‍‌‍‌‍‌‍​‍‌‍​‍​​‍​‍​‍​‍​‍​‍​‍‌‍​‍‌‍​‍‌‍‌‍‌‍​。  谦降:谦卑。  盈:圆满。  挹(yì)损:退让。挹,通“抑”,抑制。  撙(zūn)节:节约。  拥蔽:蒙蔽。  延纳:接受采纳。  僭(jiàn):过分。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对待事物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劳神苦体:劳费精神和身体。

【译文】

夏四月己卯(二十五日),魏徵上书,认为:“君主善始者多,能善终的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吗?大凡君主心怀忧患就会竭诚待下,生活安逸就会骄傲放纵而轻视一切。竭诚待下,那么北胡、南越也会同心,轻视一切,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离德,虽然用皇帝的威严愤怒来震慑民众,也都是貌从而心不从。君主如果见到想要的东西就能想到知足,将要营建工程就想到应该停止,身居高位而知道应该谦卑,面对生活的富足而想到应该抑制欲求,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而想到应该节俭,处于安逸的生活而有忧患的意识,防备受蒙蔽就应虚心纳谏,厌恶谗言就应端正自己,实行授爵赏赐就应想到因为高兴而会过分赏赐,实行刑罚就应想到会因为愤怒而滥施刑罚,具备这‘十思’,并且选贤任能,本来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费力,以代行百官的职责呢?”

【原文】

五月壬申(1),魏徵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1]。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2]。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3]。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4]。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5]。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6]。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7]。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8]。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9]?”

【注文】

[1]欲善:向善。  曩(nánɡ)日:过去,以前。  谴罚:指责惩罚。

[2]不期:不确定的时间。

[3]拟伦:相比。

[4]皎然:清楚的样子。

[5]自谓:自认为。

[6]寤:通“悟”。醒悟,清醒。

[7]鉴形:观察形体。  鉴败:借鉴失败的教训。

[8]畴昔:过去,往昔。

[9]保:保护。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五月壬申日,魏徵上书,认为:“陛下一心向上的志向不如以前了,闻过就改的精神不像过去了,指责惩罚越来越多,威怒也越来越严厉。由此可知高贵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得骄傲了,富足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得奢侈了,这绝不是空话。况且以隋朝的府库、粮仓、人口和兵器的充足,考察我们的现在,哪能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就随意扰民生事,招致国家危亡,我们国力微弱却天下安定;安危的道理,清楚地摆在眼前。以前隋朝还没有动乱时,自认为肯定不会有动乱,没有灭亡时,自认为肯定不会灭亡。因此赋税劳役无穷无尽,征伐无休无止,以至祸乱将要降临还没有醒悟。所以想要看自己的形体,最好在静止的水里观看;想要吸取灭亡的教训,最好从灭亡的国家中吸取。希望陛下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去奢从简,亲近忠臣,远离奸佞,凭借现在国家的太平无事,像过去那样勤勉节约,那就尽善尽美,肯定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取得天下确实很难,保守天下比较容易,陛下能取得难以获取的,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获取的?”

【原文】

秋七月,魏徵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1]。’自王道休明,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2]。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3]。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4]。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5]。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6]。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7]​‍‌‍​‍‌‍‌‍​‍​‍‌‍​‍‌‍​‍​‍‌‍​‍‌​‍​‍​‍‌‍​‍​‍​‍‌‍‌‍‌‍‌‍​‍‌‍​‍​​‍​‍​‍​‍​‍​‍​‍‌‍​‍‌‍​‍‌‍‌‍‌‍​。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8]!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9]。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10]!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11]!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12]。”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13]。得公之谏,朕知过矣[14]。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15]。”

【注文】

[1]《文子》:先秦时的道家书,后来唐代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列入唐代科举教育体系。

[2]王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为王道,也可以说成“圣王之道”。这里指唐朝的统治。  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  德化:道德教化。  未洽:未普及,未普遍。

[3]立政:制定政策。  致治:实现天下大治。  访:询问。

[4]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5]尽:全部。

[6]中智之人:中等智慧的人。

[7]经国:治理国家。

[8]宄(guǐ):犯法作乱的人。

[9]略:计较。

[10]异:不一样。

[11]信用:信任任用。

[12]保:保证。

[13]褒美:称赞。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6年至290年在位。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266年初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也称孙吴。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公元280年,亡于西晋,三国结束。  何曾(199—278年):曹魏太仆何夔之子,西晋大臣,开国元勋。  台司:三公等宰辅大臣。  自矜:自己夸耀自己。

[14]过:过失。

[15]几(jī)案:几和案的并称,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几是古代人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  弦韦:古人常将柔丝与韧革佩于身上,以示刚柔并济或缓急。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译文】

秋七月,魏徵上书,认为:“《文子》说:‘众人的言论一致就使人信任,因为在说话前就有信任了,众人统一命令那么行动就一致,因为真诚在命令之外。’大唐统治天下,已有十多年了,然而道德教化的成效还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君主对待臣下没有做到竭尽真诚和信任。现在制定政策要实现天下大治,必定要委任于君子,治理的得失,有时要询问小人。对待君子恭敬而疏远,对待小人轻视而亲昵。亲昵就会言无不尽,疏远就不会下情上达​‍‌‍​‍‌‍‌‍​‍​‍‌‍​‍‌‍​‍​‍‌‍​‍‌​‍​‍​‍‌‍​‍​‍​‍‌‍‌‍‌‍‌‍​‍‌‍​‍​​‍​‍​‍​‍​‍​‍​‍‌‍​‍‌‍​‍‌‍‌‍‌‍​。中等智慧的人怎么能没有小的智慧,然而他们不是经世之才,思虑不深远,虽然尽心竭力,但不免会把事情办坏。况且他们心怀奸邪不轨,他们造成的祸害怎么能不严重!虽然君子不可能没有小的过错,但如果对正道没有很大危害,就可以忽略。既然认为是君子而又对其怀疑不信任,那和立了直木又怀疑它的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呢!陛下如果真的能谨慎地选取君子,礼遇信任并任用他们,还用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保证国家的危亡不会到来。”唐太宗赐给亲笔诏书称赞魏徵说:“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志向和心意骄傲懈怠,何曾身居御史台最高长官,却不能直言上谏,和子孙谈论朝政,自认为很明智,这是最大的不忠。看到你的谏言,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应当把你的谏书放到我的桌子上,像古人一样佩戴弓弦以戒性缓,佩戴兽皮以戒性急一样来警示自己。”

【原文】

乙未,车驾还洛阳,诏:“洛阳宫为水所毁者,少加修缮,才令可居[1]。自外众材,给城中坏庐舍者[2]。令百官各上封事,极言朕过[3]。”壬寅,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给遭水者[4]

【注文】

[1]少加:稍加。

[2]自外:其余的。  庐舍:房屋。

[3]封事:密封奏事。汉代的奏章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防止泄漏,采用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称为封事。唐代仍用于秘密的进谏。

[4]给(jǐ):供给,供应。

【译文】

七月乙未(十三日),唐太宗回到洛阳,下诏:“洛阳宫被水灾毁坏的房屋,稍加修缮,只要能住就可以了。其余的材料供给城中房屋损坏的百姓。命令百官各上秘密奏章奏事,极力指出我的过失。”壬寅(二十日),废弃了明德宫和飞山宫的玄圃院,供应给遭受水灾的人居住。

【原文】

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1]。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2]。”魏徵曰:“先王惟恐不闻其过[3]。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4]。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5]。”上曰:“公言是也[6]。”皆劳而遣之[7]

【注文】

[1]上:进呈。  游猎:出游打猎。

[2]苑: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场所。  左右:在身旁侍奉的人,近臣。

[3]先王:指唐高祖李渊。

[4]恣:任凭。

[5]苟:如果。

[6]是:正确的。

[7]劳:慰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八月甲子(十二日),唐太宗对侍臣说:“上秘密奏章奏事的大臣们,都说我游猎太频繁。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但武艺不能丢,我时常和近臣们在后苑打猎,没有一件事烦扰百姓,这又有什么损害了。”魏徵说:“先王只害怕听不到他的过失。陛下既然让他们上密章奏事,只能任凭他们陈述意见。如果他们的话可以采纳,固然对国家有利,如果不可以采纳,也没有什么损害。”太宗说:“你的话很对。”于是慰劳上书奏事的人并让他们回去。

【原文】

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1]。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2]。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3]。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4]。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5]。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6]​‍‌‍​‍‌‍‌‍​‍​‍‌‍​‍‌‍​‍​‍‌‍​‍‌​‍​‍​‍‌‍​‍​‍​‍‌‍‌‍‌‍‌‍​‍‌‍​‍​​‍​‍​‍​‍​‍​‍​‍‌‍​‍‌‍​‍‌‍‌‍‌‍​。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7]。向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8]?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9]。夫昧旦丕显,后世犹怠[10]。陛下少居民间,知民疾苦,尚复如此,况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11]。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12]。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13]。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14]。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15]。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16]。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17]。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18]。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19]。夫蓄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20]。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21]。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22]。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23]。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位,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24]。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25]。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26]。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27]。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28]。”疏奏,上称善久之,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选;县令宜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29]。”

【注文】

[1]侍御史:古代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唐侍御史属台院,殿中侍御史属殿院,监察御史属监院,三者并列。侍御史掌纠兴举百官、承诏、推鞫(jū)、弹举等事。  马周(601—648年):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勤读博学,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唐太宗以隋为鉴,少兴徭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2]降:下面。

[3]但持:仅维持,仅保持。

[4]什(shí)一:十分之一。  给(jǐ)役者:提供劳役的人。

[5]裁损:裁减,减少。

[6]徒:只,仅仅。

[7]文:指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汉高祖之子。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xī)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好黄老之学,在位期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景:指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武帝:这里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汉景帝刘启之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政治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设置十三部刺史等。晚年的汉武帝政治失策,致使百姓流离,起义频发。他痛定思痛,下罪己诏,将注意力转向“富民”。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茂陵。

[8]向使:假使,如果。  高祖:这里指汉高祖刘邦。

[9]京师:指封建王朝的国都地区,这里指长安。  乘(shèng)舆:帝王的车驾。  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上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秦汉时期将皇太子正室称为妃,如太子妃,后世沿用。亲王的正室亦称妃,唐宋两朝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10]昧旦:黎明,拂晓。

[11]少(shào):年少,年轻。  皇太子:是中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是储君的一种,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之子。

[12]聚:聚集。

[13]追:紧跟着。

[14]修:治理。

[15]幽:指周幽王(?—前771年),周宣王之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shēng)(湦一作涅)。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在位期间施政暴虐,宠爱褒姒(sì),烽火戏诸侯,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引起统治集团内乱,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其子周平王东迁,遂为东周。  厉:指周厉王(?—前828),周夷王的儿子,名胡。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他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zhì)(今山西霍州)。他出逃后,召公、周公二人管理朝政,号为共和。  周:这里指南北朝时期的北周。  齐: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齐。

[16]饥歉:饥荒歉收。歉,年岁歉收,收成不好。

[17]丰穰(ráng):庄稼丰收。  斛(hú):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五斗为一斛。

[18]畜积:积蓄的东西。

[19]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河南郑州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京城长安,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李密(582—619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长安人(今陕西西安),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将军之一的李弼。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反叛,李密参与其事。玄感失败后,李密投转瓦岗农民起义军,因有谋略,很快成为瓦岗军主要首领,后称魏公,因与宇文化及交战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不久李密又叛唐自立,最终被唐将盛彦师斩杀。  东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  世充(?—621年):指王世充,隋末割据者之一。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后为李密所败,据洛阳自固。炀帝被弑后,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不久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西京: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此称长安为西都,一称西京;唐玄宗天宝元年,定称西京​‍‌‍​‍‌‍‌‍​‍​‍‌‍​‍‌‍​‍​‍‌‍​‍‌​‍​‍​‍‌‍​‍​‍​‍‌‍‌‍‌‍‌‍​‍‌‍​‍​​‍​‍​‍​‍​‍​‍​‍‌‍​‍‌‍​‍‌‍‌‍‌‍​。

[20]敛:聚敛。

[21]履行:做到了。

[22]上古:较早的古代。《易·系辞》《礼记·礼运》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亦有称上古为夏以前的时代。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23]宠遇:宠爱。

[24]魏武帝: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起到一定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思王:曹植(192—232年)的别称,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操之子。曹植在魏文帝、魏明帝期间,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公元232年,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文帝:指曹魏文皇帝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在位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缧(léi)绁(xiè):缚犯人的绳索,这里借指监狱。

[25]然则:这样……那么。  适:恰好。

[26]治安:安定。

[27]内官:中央的官员。

[28]殆:副词,恐怕,大概。

[29]已:即“以”。  举:推荐,推举。

【译文】

侍御史马周上书,认为:“夏、商、周以及汉朝,经历的时间长的有八百年,短的也不少于四百年,这样长久的原因在于帝王的恩惠凝聚了人心,人们不能忘记的缘故。汉朝以后,王朝时间长的六十年,短的仅二十多年,这是因为没有给予百姓恩德,立国的根基不牢固的缘故。陛下应当发扬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为子孙奠定千秋万代的基业,怎么能只管维持陛下有生之年的安定呢!我朝现在的户口还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提供劳役的人兄去弟还,道路上络绎不绝。陛下虽然开恩下令要求减少劳役,却不断地营建修缮,百姓怎么能休养生息呢。所以官府只能徒劳地发放减少劳役的文书,却并没有减少劳役。以前汉文帝、汉景帝谦恭节俭养护百姓,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之后丰富的资财,所以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天下大乱。假使汉高祖刘邦之后就传位给汉武帝刘彻,汉朝怎么会那么长久呢?再者,京城长安和其他各地制造的皇帝车驾和器物用具以及诸王、嫔妃、公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认为不够节俭。君王日夜处理国家大政,后人仍然有懈怠的。陛下年少时居住在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现在尚且如此,何况皇太子生长在深宫,没有经历过皇宫外的世事,陛下应当忧虑您千秋万岁之后的事。臣观察,自古以来百姓愁怨,便聚集起来为盗贼,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主虽然想后来补救改正,也不能再保全国家。所以应当在能够修治的时候修治国家,不能等到国家已经灭亡了再悔恨。当年周幽王、周厉王还嘲笑夏桀、商纣王,隋炀帝杨广也嘲笑北周、北齐,不可以再使后世嘲笑现在,如同现在的人嘲笑隋炀帝杨广。贞观之初,天下歉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百姓没有怨恨,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为他们忧虑,为他们着想。现在连年丰收,一匹绢可以换得十多斛粟米,而百姓忧怨叹息,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不再为他们着想了,而经常做一些不是当务之急的事。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就以近代的事作验证,隋朝在洛口仓储藏大量粮食却被李密利用了,在东都洛阳积蓄了大量布帛却让王世充占有,西京长安国库的物资却为我朝使用,至今还没有用完。因此国家的积蓄不可以没有,但只能百姓有了富余,然后才收集起来,不可以强行聚敛而资助了敌寇。节俭可以使百姓休养生息,这在贞观之初陛下做到了,所以现在再实行不是很困难。陛下必须要为国家的长久考虑谋划,不必远求上古,只要能像贞观之初一样就是天下的大幸。陛下对于诸王子的宠爱,颇有太过分的地方,万代以后的事情陛下不可以不深思。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等到魏文王曹丕继位之后,便囚禁了诸王,陈思王曹植也只是免于下狱而已。这样看来魏武帝曹操的宠爱恰好苦了曹植​‍‌‍​‍‌‍‌‍​‍​‍‌‍​‍‌‍​‍​‍‌‍​‍‌​‍​‍​‍‌‍​‍​‍​‍‌‍‌‍‌‍‌‍​‍‌‍​‍​​‍​‍​‍​‍​‍​‍​‍‌‍​‍‌‍​‍‌‍‌‍‌‍​。再有,百姓生活是否能够安定,全在于刺史、县令,如果对他们选用得当,那么陛下就可以拱手端坐,无为而治了。现在朝廷只重视中央官员的选用,而轻视州县官员的选定,刺史多任用武职官员,有时京官不称职才选补调任到地方,边远的地方,用人就更轻率了。所以百姓生活不安定,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奏疏上奏之后,唐太宗称赞了很长时间,对侍臣说:“刺史应当由我亲自选定;县令应当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各推荐一人。”

【原文】

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殪四豕[1]。有豕突前,及马镫[2]。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搏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3]!”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4]。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5]。”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6]

【注文】

[1]豕(shǐ):猪。  殪(yì):杀死。

[2]及:到。

[3]唐俭(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搏:搏斗。  天策长史:古代职官名,唐高祖武德中,曾开天策上将府,以唐俭为长史,故称。长史:古代职官名。战国秦置。隋、唐长史分三类,即诸都护府、诸都督府、诸州长史,中央南衙诸卫、北衙诸军、诸折府(隋为鹰扬府)、东宫诸率府长史及诸王府长史。品秩有所不同,都为幕僚之长。

[4]汉祖: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开国皇帝。

[5]岂:难道。

[6]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西汉武帝改中大夫而设置,是在皇帝身边顾问应对之臣,在大夫中地位最为尊显。东汉渐成为闲散之职。三国魏之后,地位提高,位在诸卿之上,分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唐初,分设左、右,太宗贞观以后,不分左、右,只有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为文散官,从二品。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冬十月,唐太宗在洛阳苑打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冲出,太宗拉弓射箭,四箭射死四只野猪。有一只野猪突然冲到太宗跟前,触到马镫。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和野猪搏斗,太宗拔剑杀死野猪,回过头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有看见我将要杀野兽吗?何必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在马上得天下,却不在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怎么能对一只野猪逞雄心呢。”太宗听了很高兴,结束了狩猎,不久加封唐俭光禄大夫。

【原文】

十二年春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1]。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2]。若其无益,集之何用[3]。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4]。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5]?”遂不许[6]

【注文】

[1]著作佐郎:古代官名,协助修撰国史及编修日历的官员。东晋由佐著作郎改称,隋朝秘书省著作,唐朝沿置。  邓世隆(生卒年不详):字号“隐玄先生”。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隋炀帝大业末,为王世充兄子的宾客。唐太宗贞观初,授国子主簿,为修史学士。又授著作佐郎。贞观十三年(639年)任著作郎,不久卒。

[2]辞令:言辞,文辞。  书:记载。

[3]若:如果。

[4]梁武帝父子:指梁武帝萧衍及其子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葬于修陵。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南朝梁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未及即位即于公元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陈后主:指南北朝时期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553—604年),公元582年至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5]患:担心。

[6]遂:于是。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春三月辛亥(初二日),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收集成集。太宗说:“我的辞令对百姓有利的,史官都已经记载下了,足可以作为不朽的文字了。如果对百姓没有益的,收集它们又有什么用。梁武帝父子、齐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流传于世,哪能挽救他们的灭亡呢。作为君主忧患的是没有德政,文章有什么用?”于是没有允许。

【原文】

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1]。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徵之功也[2]。”皆赐之佩刀[3]。上谓徵曰:“朕政事何如往年[4]?”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5]。”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6]?”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7]。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8]。”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9]?”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10]。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11]。所以异也[12]。”上曰:“其事可闻欤[13]?”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14]。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15]。’此导之使言也[16]。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17]。是悦而从之也[18]。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恚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19]。”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20]。”

【注文】

[1]从:跟随。

[2]绳愆(qiān):纠正过失。绳,按一定标准衡量、纠正。

[3]佩刀:装饰品,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用佩刀表示威武。

[4]如:比。

[5]不逮:不及,达不到。

[6]致:取得,达到。

[7]未治:没有达到大治。

[8]安:安逸,安乐。

[9]犹:一样。

[10]中间:内心,心里。

[11]难色:为难的表情。

[12]异:不同。

[13]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14]元律师(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初。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河北清河西)人士。隋末任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东北)法曹,后降唐​‍‌‍​‍‌‍‌‍​‍​‍‌‍​‍‌‍​‍​‍‌‍​‍‌​‍​‍​‍‌‍​‍​‍​‍‌‍‌‍‌‍‌‍​‍‌‍​‍​​‍​‍​‍​‍​‍​‍​‍‌‍​‍‌‍​‍‌‍‌‍‌‍​。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进士第一名。历任御史、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  兰陵公主:唐太宗之女,下嫁窦怀愆。

[15]谏:劝谏。

[16]言:说话。

[17]司户:古代官名,参军事的简称,也称参军。东汉末始设,隋唐诸州府、王府、十二卫及太子率府置参军、行参军。  柳雄(生卒年不详):唐初任司户。  隋资:隋朝所授官资。

[18]悦:高兴。

[19]皇甫德参(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初。  恚(huì):恼怒,发怒。

[20]及:达到。

【译文】

三月丙子(二十七日)。因为皇孙出生,唐太宗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太宗说:“贞观之前,跟随我经营天下,主要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约束和纠正我的过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劳。”于是赏赐给他们二人各一把佩刀。太宗对魏徵说:“我处理政事跟以前相比怎么样?”魏徵回答说:“威德施加的地方,跟贞观初年比差远了,人心悦服也不如从前。”太宗说:“远方民族畏惧威严,羡慕恩德,所以臣服于大唐,如果说不及从前,怎么能使他们来?”魏徵回答说:“陛下过去因为没有实现天下大治而忧愁,所以注意道德恩义的修养,每日有所增新。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就变得安逸了,所以不如以前了。”太宗说:“现在和以前所做的一样,怎么就说不同呢?”魏徵说:“陛下在贞观之初的时候,害怕群臣不劝谏,经常引导让他们进言,内心高兴而且听从他们。现在就不是这样了,虽然勉强听从,还是面有难色。所以有不同。”太宗说:“这样的事可以具体说给我听吗?”魏徵说:“陛下以前想要杀元律师,孙伏伽认为按照法律不应当处死,于是陛下赏赐给孙伏伽兰陵公主的花园,价值百万。有人说:‘赏赐太重。’陛下说:‘我继位以来,没有谏诤的人,所以要赏赐他。’这是引导使大臣进言的事例。司户柳雄虚报隋朝所授的官资,陛下想杀了他,后来采纳了戴胄的劝谏而没有杀他。这是陛下喜欢听从进言的例子。最近皇甫德参上书劝谏停止修缮洛阳宫,陛下心中有些愤恨,虽然因为我的话而停止修缮,但也是勉强听从。”太宗说:“不是您不能有这样的见解,人苦于不能自知啊!”

【原文】

秋九月甲寅,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1]。”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2]。”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3]。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5]。”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6]。”

【注文】

[1]草昧之初:此指在战争混乱中开创王业之初。  臣:统治,使臣服。

[2]莫:没有。

[3]取:取得,获取。

[4]忽:疏忽,不重视。

[5]慎:谨慎,慎重。

[6]拜:拜谢。

【译文】

秋九月甲寅(初九日),唐太宗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房玄龄回答说:“草创的初期,群雄并起,经过激烈的武力较量才使他们降服,创业难啊。”魏徵说:“自古帝王没有不是在艰难中得天下,在安逸中失天下,还是守成难啊。”太宗说:“房玄龄和我一同夺取天下,出百死才得一生,所以深知创业的艰难。魏徵和我共同安定天下,常怕富贵后滋生骄奢,疏忽后产生祸乱,所以深知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谨慎对待。”房玄龄等拜贺说:“陛下能说这番话,是天下人的洪福啊​‍‌‍​‍‌‍‌‍​‍​‍‌‍​‍‌‍​‍​‍‌‍​‍‌​‍​‍​‍‌‍​‍​‍​‍‌‍‌‍‌‍‌‍​‍‌‍​‍​​‍​‍​‍​‍​‍​‍​‍‌‍​‍‌‍​‍‌‍‌‍‌‍​。”

【原文】

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1]。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2]。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3]。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4]。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5]。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6]。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7]。”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8]。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9]。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10]。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11]。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12]。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13]。”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14]。”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子孙,共传永久[15]。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16]!”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注文】

[1]既:副词,已经。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左庶子:古代东宫属官,太子左庶子的简称,西晋始置。隋朝为太子门下长官。唐初沿置,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  于志宁(588—665年):唐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初为隋官,唐高祖入关,投奔唐朝。历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学士。唐太宗贞观年间,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等职。  争(zhèng):规劝。

[2]马周(601—648年):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勤读博学,深得唐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徭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朱:指丹朱,尧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  均:指商均,传说是舜的儿子。

[3]嗣:继承。  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被:蒙受,遭受。

[4]子文:名谷於菟,春秋时代楚国令尹。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以身许国,毁家纾难,辅佐国君楚成王开拓了国家的疆域,壮大了楚国的国力,是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名相。  栾黡(yǎn)(?—前556年):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

[5]见(xiàn):出现。

[6]适:恰好。

[7]茅土:王、侯的封爵。古代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象征。  户邑:户口和县邑。汉代以后户口和县邑为封建单位。  必:假使,倘若。  材:通“才”。才能。

[8]司空:古代官名,东汉由大司空改名,与太尉、司徒同为宰相,掌土木工程,并参议大政。魏、晋、南北朝多作为大臣加官,无实际执掌,皆一品。隋、唐沿袭,正一品。  赵州:古州名,北齐改殷州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县东旧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移至柏乡县(今河北柏乡县),后又移至平棘县(今河北赵县)​‍‌‍​‍‌‍‌‍​‍​‍‌‍​‍‌‍​‍​‍‌‍​‍‌​‍​‍​‍‌‍​‍​‍​‍‌‍‌‍‌‍‌‍​‍‌‍​‍​​‍​‍​‍​‍​‍​‍​‍‌‍​‍‌‍​‍‌‍‌‍‌‍​。唐玄宗天宝初,改为赵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宁晋、赵县、元氏、赞皇、高邑、栾城、柏乡等县及隆尧县一部分。  国:周代指诸侯国,汉代以后侯王的封地。

[9]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10]侯: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  守:这里指太守。  蠲(juān)除:去除,消除。  曩(nǎng)弊:以前的弊端。  协:适宜,和谐。

[11]紊:紊乱。

[12]嗣:子孙。  抵冒:违反,触犯。  邦宪:国家法令。  愍(mǐn):怜悯,爱怜。

[13]涣汗:比喻帝王发布旨意,如汗出于身,不能收回。

[14]迁徙:流放,放逐。

[15]欲:想。

[16]望:埋怨,责怪。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春二月,唐太宗下诏封皇室和勋臣的子孙世袭为刺史,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上书劝谏此事。侍御史马周也上书,认为:“尧、舜那样的父亲尚且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儿子,倘若让孩童继承父职,万一骄傲愚昧,百姓就要遭受灾殃了,国家也因此被他败坏。如果想杜绝这类事情,那么就有像子文治理楚国的事例,如果想保留袭封的事,就有像晋国栾黡那样罪恶昭彰的事例。与其留下它毒害现在的百姓,不如对已亡的一个大臣忍痛割爱,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以往所谓的爱护,却恰好成了对他们的伤害。我认为只应该授予他们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如果真有才能,再根据才能授予官职,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得以尊奉皇恩,子孙后代永远享受福禄。”恰好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也不愿去封地,上表坚决辞让,说:“臣秉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家人和亲戚也都忧愁思虑,就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追溯夏商周三代实行封邦建国,是因为国君无力控制诸侯,因势利导,礼乐制度都不是由封国自己制定。两汉废除诸侯设置太守,去除了以前那种弊端,很适合时事。如今因为我们这些人又有所改变,恐怕会使圣朝的纲纪紊乱。况且以后愚昧幼稚的不肖子孙,有的可能触犯国家法令,自取灭亡,更因为袭封的赏赐而造成剿家灭族的灾祸,实在令人哀痛怜惜。希望陛下收回这个让我们诚惶诚恐的诏令,赐给保全性命的恩德。”长孙无忌又凭借儿媳长乐公主坚持向太宗请求,并且说:“臣披荆斩棘侍奉陛下,现在天下安定统一,为什么要把我们弃置外州,这和流放有什么区别呢?”太宗说:“割地以封功臣,这是古今通义,是想让诸位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天下永久传下去。既然你们又说了埋怨我的话,我难道还要用土地强人所难吗!”庚子(二十七日),下令停止分封世袭刺史。

【原文】

夏五月,旱[1]。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徵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2]。”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3]。’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4]。”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5]。”仍赐徵黄金十斤,厩马二匹[6]

【注文】

[1]旱:干旱。

[2]克:能够。

[3]顷:近来。

[4]逸:安逸。

[5]屏障:屏风。  史官:古代官职名。中国历代都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有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的史官,也有专门编纂前代王朝官方历史的史官。夏代已开始设置史官。唐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设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掌起居之事,其所纂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用。

[6]厩(jiù):马圈。

【译文】

夏五月,天旱​‍‌‍​‍‌‍‌‍​‍​‍‌‍​‍‌‍​‍​‍‌‍​‍‌​‍​‍​‍‌‍​‍​‍​‍‌‍‌‍‌‍‌‍​‍‌‍​‍​​‍​‍​‍​‍​‍​‍​‍‌‍​‍‌‍​‍‌‍‌‍‌‍​。甲寅(十二日),下令五品以上的大臣上密奏言事。魏徵上书,认为:“陛下的志向和业绩,比起贞观之初,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约有十条。”其中一条,认为:“近年来,轻率使用民力,竟然说:‘百姓无事就会骄奢淫逸,使他们服劳役就容易控制。’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逸而国家败坏的,因为使百姓劳苦而使国家安定的,这恐怕不是国家兴盛的至理名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话,并且说:“我已经把你的奏章挂在屏风上了,每天早晚品读,并且抄录交付给史官了。”因此赐给魏徵黄金十斤,御厩马两匹。

【原文】

冬十一月戊辰,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1]

【注文】

[1]刘洎(jì)(?—646年):唐代大臣,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隋末,初仕萧铣为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州(治今江西赣州市西南)都督府长史。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历任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他敢于谏诤。  参知政事:古代官名。原来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李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

【译文】

冬十一月戊辰(三十日),任命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原文】

十四年冬十二月,魏徴上疏,以为:“在朝群臣,当枢机之寄者,任之虽重,信之未笃,是以人或自疑,心怀苟且[1]。陛下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2]。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治之道也[3]。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4]。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致治,其可得乎[5]?若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6]。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7]。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则苟求免祸,矫伪成俗矣[8]。”上纳之[9]

【注文】

[1]枢机:朝廷的重要机构或职位。  寄:委任,委托。

[2]急:紧,紧缩。

[3]为:治理。

[4]重:重用,重视。

[5]致治:达到天下大治。

[6]刀笔之吏: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重写。后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

[7]伏辜:认罪。辜,罪。

[8]苟:姑且,暂且。

[9]纳:采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冬十二月,魏徵上书,认为:“在朝的群臣,担任掌管枢密机要职位的官员,他们的职责虽然很重,但对他们的信任还不够诚笃,所以有的人心存猜疑,内心有苟且度日的想法。陛下对大事宽容,却对于小的过失不轻易放过,当时责备发怒,未免带有个人爱憎的偏激感情。委任给大臣操持大事,责成小臣办小事,是为政之道。现在,陛下委任他们职位时,不免重用大臣而轻慢小臣,遇到出了事,就相信小臣,怀疑大臣。信任所轻慢的小臣,怀疑所重视的大臣,又想实现国家的大治,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委任他做大的官职,又苛求他的细小过失,必然导致那些舞文弄墨的官吏顺旨承风,使他们含冤获罪。如果自己陈述辩解,就被认为是不认罪,如果不加说明,就会被认为所犯的罪属实。他们进退两难,不能自证清白。那么,他们就苟且行事以求免祸,弄虚作假、矫饰虚伪就成为风气了。”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原文】

上谓侍臣曰:“朕虽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难[1]。”魏徵对曰:“臣闻战胜易,守胜难[2]。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3]。”

【注文】

[1]守:保有,保持。

[2]难:困难。

[3]宗庙:这里是王室、国家的代称​‍‌‍​‍‌‍‌‍​‍​‍‌‍​‍‌‍​‍​‍‌‍​‍‌​‍​‍​‍‌‍​‍​‍​‍‌‍‌‍‌‍‌‍​‍‌‍​‍​​‍​‍​‍​‍​‍​‍​‍‌‍​‍‌‍​‍‌‍‌‍‌‍​。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虽然平定了天下,但守成却很艰难。”魏徵说:“臣听说取得胜利容易,守住胜利成果困难。陛下能说这样的话,是国家的福气啊。”

【原文】

右庶子张玄素少为刑部令史,上尝对朝臣问之曰:“卿在隋何官[1]?”对曰:“县尉[2]。”又问:“未为尉时何官[3]?”对曰:“流外[4]。”又问:“何曹[5]?”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6]。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君能礼其臣,乃能尽其力[7]。玄素虽出寒微,陛下重其才,擢至三品,翼赞皇储,岂可复对群臣穷其门户[8]!弃宿昔之恩,成一朝之耻,使之郁结于怀,何以责其伏节死义乎[9]?”上曰:“朕亦悔此问,卿疏深会我心[10]。”遂良,亮之子也[11]。孙伏伽与玄素在隋皆为令史,伏伽或于广坐自陈往事,一无所隐[12]

【注文】

[1]右庶子:古代东宫属官,称太子右庶子,西晋已置,隋朝为太子典书坊长官,唐初沿置,高宗时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右庶子,掌侍从、献纳、启奏。  张玄素(?—664年):唐太宗时著名谏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攻陷景城,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唐太宗闻其清名,召见他垂询政事。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受到太宗的重用。  刑部:古代官署,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始置,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用北齐的都官制度,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主官为尚书。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令史:古代官名,战国秦置,为县府属吏,指地位较低的官吏。历朝沿置。秦汉时,执掌文书,隋、唐以后无品秩,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事务员。

[2]县尉:古代官名,战国时置,为县级行政机构佐官,掌一县军事。秦、汉沿置,由中央任命。隋、唐、五代掌课调征收,判司户、司法等曹事务。唐朝时员额品秩因县的级别而异,阶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不等。

[3]未:没有。

[4]流:品类,等级。

[5]曹:分科办事的官署。

[6]殆:几乎。

[7]谏议大夫:古代官名,秦朝置,专掌议论。西汉置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的王朝废,有的置。唐初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时期,历任谏议大夫、起居郎、中书令,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唐高宗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因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被贬。

[8]微:地位低下。  擢(zhuó):提拔。  翼赞:辅佐,扶持。  皇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

[9]宿(sù)昔:过去。

[10]会:符合,相合。

[11]亮:指褚亮(560—647年),唐大臣,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善诗文,博览图史,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后,唐太宗授为秦王府文学,设文学馆,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常侍从太宗征战,多有进谏。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12]或:有时​‍‌‍​‍‌‍‌‍​‍​‍‌‍​‍‌‍​‍​‍‌‍​‍‌​‍​‍​‍‌‍​‍​‍​‍‌‍‌‍‌‍‌‍​‍‌‍​‍​​‍​‍​‍​‍​‍​‍​‍‌‍​‍‌‍​‍‌‍‌‍‌‍​。  广坐:亦称“广座”,众人聚坐的地方。

【译文】

右庶子张玄素年轻时为刑部令史,唐太宗曾当着朝臣的面问他:“你在隋朝时做的是什么官?”张玄素回答说:“县尉。”太宗又问:“没有当县尉时又是什么官职?”回答说:“九品之外不入流的官。”太宗又问:“什么部门的官吏?”张玄素耻于回答,出门时几乎不能迈步,面如死灰。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认为:“君主如果能够对臣下以礼相待,那么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张玄素虽然出身寒微,但陛下看重的是他的才能,提拔到三品官,辅佐太子,怎么能又当着群臣的面穷追不舍揭他的老底!抛开往昔的恩德,使他受一时的羞辱,使不安郁结在他的心里,怎么要求他尽忠效节呢?”太宗说:“我也悔恨那样问他,你的奏章很符合我的心思。”褚遂良是褚亮的儿子。孙伏伽与张玄素在隋朝都是令史,孙伏伽有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诉说自己的往事,没有什么隐瞒的。

【原文】

言事者多请上亲览表奏,以防壅蔽[1]。上以问魏徵,对曰:“斯人不知大体,必使陛下一一亲之,岂惟朝堂,州县之事亦当亲之矣[2]。”

【注文】

[1]壅蔽:遮蔽,阻塞,多指用不正当手段有意隔绝别人的视听,使不明白真相。

[2]斯:指示代词。此。

【译文】

议论政事的官员大多请求唐太宗亲自御览表章奏折,以防止被蒙蔽。唐太宗就此事问及魏徵,魏徵回答说:“这些人不识大体,一定要让陛下一一亲自御览,那么岂止朝堂奏章,各州县的事也要亲自过问了。”

【原文】

十五年秋七月丙子,上指殿屋谓侍臣曰:“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1]。若慕奇功,变法度,不恒其德,劳扰实多[2]。”

【注文】

[1]践履:践,踩。  榱(cuī):古代指椽子。

[2]扰:打扰,侵扰。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秋七月丙子(十七日),唐太宗指着殿宇对侍臣说:“治理天下如同建造这间屋子,营造建成以后,不要屡次改变移动它。如果换一根椽子,改正一块瓦,践踏使房屋动摇,房屋一定有所损坏。如果贪慕奇功,变更法度,不坚持固有的政策,劳民扰民的事就多了。”

【原文】

冬十二月,上问魏徵:“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1]?”对曰:“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2]。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3]。”上曰:“然[4]。人臣关说忤旨,动及刑诛,与夫蹈汤火冒白刃者亦何异哉[5]!是以禹拜昌言,良为此也[6]。”

【注文】

[1]比来:近来。

[2]言:言论。

[3]徇:通“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死。

[4]然:表示肯定回答。

[5]关说: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  忤(wǔ)旨:触犯圣意。

[6]禹:姒(sì)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昌言:善言,正当的言论。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冬十二月,唐太宗问魏徵:“近年朝臣为什么很少有议论政事的呢?”魏徵回答说:“如果陛下虚心采纳,一定会有人上书议事。大凡臣子以身许国的少,爱惜自身的多,他们害怕得罪陛下,所以就不说话了。”太宗说:“是的。人臣向君主进言,一旦触犯了君主的旨意,动不动就被判刑甚至处死,那和赴汤蹈火、冒犯刀刃有什么不同呢!因此夏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原文】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1]?”德素奏之[2]。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3]。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4]?”玄龄等拜谢[5]。魏徵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6]?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皆无不应知者[7]。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8]。问于有司,理则宜然[9]​‍‌‍​‍‌‍‌‍​‍​‍‌‍​‍‌‍​‍​‍‌‍​‍‌​‍​‍​‍‌‍​‍​‍​‍‌‍‌‍‌‍‌‍​‍‌‍​‍​​‍​‍​‍​‍​‍​‍​‍‌‍​‍‌‍​‍‌‍‌‍‌‍​。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10]?”上甚愧之[11]

【注文】

[1]高士廉(575—647年):唐代开国功臣,名俭,字士廉,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侍中、义兴郡公、安州(今湖北安陆西北)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  少府少监:古代官名,隋炀帝时始置,为少府监次官,掌百工技巧之事,从四品,后改少府少令,唐初废,唐太宗贞观年又置。  窦德素(生卒年不详):唐初任少府少监。

[2]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

[3]让:责备。  南牙:即南衙,唐代皇宫在长安城北面,中央的省、台、寺、监各官署都设在宫城之南,故称南衙或南司。

[4]预:干预。

[5]拜谢:下拜请罪。

[6]谢:谢罪。

[7]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  中外:这里指宫廷内外。

[8]是:正确。

[9]有司:指官吏。

[10]亦:也。

[11]愧:惭愧。

【译文】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碰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窦德素把这件事上奏,唐太宗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管南衙政事就行了,北门小小的营建修缮,关你们什么事?”房玄龄等人下拜请罪。魏征上前说:“臣不知陛下为什么要责备玄龄等人,而玄龄等人也不知为什么要请罪。玄龄等人是陛下的股肱耳目之臣,对于宫内宫外的事情都应知道。假使所营建的工程是对的,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不对的话,应当请求陛下停止。向有关人员询问,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有什么罪过要责备他,也不知道有什么罪过要谢罪?”唐太宗很是惭愧。

【原文】

上尝临朝谓侍臣曰:“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1]。”给事中张行成退而上书,以为:“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2]。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3]。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4]。”上甚善之[5]

【注文】

[1]相(xiàng):辅佐君主管理国事的最高官吏。

[2]给事中:古代官名,秦始置。西汉沿袭,为加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置给事郎,仅次于黄门侍郎,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百司奏章,得驳正其违失,事权很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  张行成(587—653年):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字德立,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矜伐:恃才夸功,夸耀。

[3]清光:清美的风采,多指帝王的容颜。

[4]万乘(shèng):指帝王,王位。  校(jiǎo):对抗,较量。

[5]善:赞赏,认为是好的。

【译文】

唐太宗曾在朝堂上对侍臣说:“我作为万民之主,常常兼管将相的事。”给事中张行成退朝后上书,认为:“夏禹不自大自夸,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功争能。陛下拨乱反正,群臣确实望尘莫及,但陛下不必在朝堂上谈及此事。以陛下的尊贵身份,竟然和群臣比功争能,臣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太宗很赞赏他的话。

【原文】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1]?”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2]。”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3]?”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4]。”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5]​‍‌‍​‍‌‍‌‍​‍​‍‌‍​‍‌‍​‍​‍‌‍​‍‌​‍​‍​‍‌‍​‍​‍​‍‌‍‌‍‌‍‌‍​‍‌‍​‍​​‍​‍​‍​‍​‍​‍​‍‌‍​‍‌‍​‍‌‍‌‍‌‍​。”上曰:“诚然[6]。”

【注文】

[1]知起居注:专记皇上起居言行以交史官,将酌情载入史册。  起居注: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在皇帝公开的各种活动中均随侍在旁,记录礼仪方面的事或是行踪,皇帝的言行、圣旨,中央各部重要的奏折、题本,地方大官的奏折等内容。起居注多为中国宫廷内部自行编撰。

[2]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

[3]善:好的,对的。

[4]载(zǎi)笔:记载,书写。

[5]借使:假使。

[6]诚:确实。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夏四月壬子(二十七日),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您还在兼管起居注的工作,我能看看都记载了些什么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动,善恶都要全部记录,这样做或许就是期望君主不要胡作非为,没有听说过君主自己拿来看的。”太宗说:“我有不好的地方,您也记录?”褚遂良回答说:“臣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的。”太宗说:“确实如此。”

【原文】

秋七月戊午,以长孙无忌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1]

【注文】

[1]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东汉由大司徒改名,与太尉、司空同为宰相,掌州郡民政,并参议大政。魏、晋、南北朝多作为大臣加官,无实际执掌,都为一品。其府属官仍办理日常行政事务,掌全国户口,督课州郡官吏。隋、唐为大臣加官,正一品。  司空: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东汉由大司空改名,与太尉、司徒同为宰相,掌土木工程,并参议大政。魏、晋、南北朝多作为大臣加官,无实际执掌,皆一品。隋、唐沿袭,正一品。

【译文】

秋七月戊午(初五日),任命长孙无忌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

【原文】

特进魏徵有疾,上手诏问之,且言:“不见数日,朕过多矣[1]。今欲自往,恐益为劳[2]。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3]。”徵上言:“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皆有为而然,渐不可长[4]。”又言:“陛下临朝,尝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5]。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6]。”徵宅无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构之,五日而成,仍赐以素屏风、素褥、几、杖等以遂其所尚[7]。徵上表谢,上手诏,称:“处卿至此,盖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事过谢[8]!”

【注文】

[1]特进:古代官名,始置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东汉至南北朝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2]为劳:使……劳累。

[3]封:密封。  状:文体的一种,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情。

[4]陵:欺凌,欺压。  渐:端倪,兆头。

[5]私僻:偏私,偏袒。

[6]彰:彰显。

[7]辍:停止,废止。  遂:顺从。

[8]盖:承接上句,表推论原因。  黎元:指百姓。

【译文】

特进魏徵生病,唐太宗亲笔下诏慰问他,并且说:“几天不见,我的过失多了。现在想亲自前往慰问,又恐怕给你增添烦恼。你如果有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可密封上书送进宫来。”魏徵上书说:“近来徒弟欺凌师傅,奴婢怠慢主人,下级轻慢上级,都是有原因才如此,这种风气不可以让它滋长​‍‌‍​‍‌‍‌‍​‍​‍‌‍​‍‌‍​‍​‍‌‍​‍‌​‍​‍​‍‌‍​‍​‍​‍‌‍‌‍‌‍‌‍​‍‌‍​‍​​‍​‍​‍​‍​‍​‍​‍‌‍​‍‌‍​‍‌‍‌‍‌‍​。”又说:“陛下上朝时,常常说要公正无私,退朝行事,不免有所偏私。有时担心被人知道,横加威怒,欲盖弥彰,这样究竟有什么好处。”魏徵家没有厅堂,太宗命令停止正在修建的小殿,用小殿的材料给魏徵修建了一座厅堂,五天就完成了,还赐给魏徵朴素的屏风、褥子、几案、手杖等,以顺应魏徵崇尚简朴的作风。魏徵上表谢恩,太宗下手诏,说:“这样对待你,都是为了百姓和国家,岂止为了你一人,何必过于称谢!”

【原文】

冬十一月壬申,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1]。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2]。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3]。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4]。”

【注文】

[1]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2]妇:妻子。

[3]敛:征收。

[4]管弦:管弦乐,泛指音乐。

【译文】

冬十一月壬申(二十日),唐太宗说:“我作为万民之主,想让他们都富贵。如果用礼义教育他们,使年少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重丈夫,那么就都显贵了。减轻徭役,减少赋税,使他们各治生业,这样都可以富足了。如果百姓家给人足,我即使不听音乐,也乐在其中了。”

【原文】

高祖之入关也,隋武勇郎将冯翊党仁弘将兵二千余人归高祖于蒲坂,从平京城[1]。寻除陕州总管[2]。大军东讨,仁弘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3]。仁弘有才略,所至著声迹,上甚器之[4]。然性贪,罢广州,为人所讼,赃百余万,罪当死[5]。上谓侍臣曰:“吾昨见大理五奏诛仁弘,哀其白首就戮,方晡食,遂命撤案[6]。然为之求生理,终不可得[7]。今欲曲法,就公等乞之[8]。”十二月壬午朔,上复召五品已上就太极殿前,谓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9]。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欲席藁于南郊,日一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10]。”房玄龄等皆曰:“生杀之柄,人主所得专也,何至自贬责如此[11]?”上不许[12]。群臣顿首固请于庭,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13]。以公等固谏,且依来请[14]。”于是黜仁弘为庶人,徙钦州[15]

【注文】

[1]高祖:这里指唐高祖李渊。  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即函谷关以西地区。  武勇郎将:古代官名。隋朝左右备身府下属,左右雄武府次官。辅佐长官雄武郎将掌管骁果禁兵,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从五品。  冯(píng)翊(yì):古代郡、县名。三国魏改左冯翊,置冯翊郡,长官称冯翊太守,治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隋唐时曾改同州为冯翊郡。  党仁弘:同州冯翊(治今陕西大荔)人,唐初大臣,隋末为武勇郎将,唐高祖起兵后,仁弘率领两千多人,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归附,跟从高祖平定长安,不久任陕州总管,后改为瀛州刺史,封广都公,唐太宗贞观初年,为南宁州都督,之后任戎州都督、窦州道州行军总管、广州都督,后因罪贬为庶人。  蒲坂:古地名,今山西永济西南。  京城:这里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寻:副词,随即,不久。  除:任命,授职。  陕州:古州名。北魏置,治所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渑池、灵宝等县市及山西运城、芮城、平陆等县市东北地区。  总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北周由都督诸州军事改名,兼治军、民,辖数州及数十州,隋、唐沿置。

[3]南宁:指南宁州,北周以宁州改名,唐朝时治所在味县(今云南曲靖),辖境约当今云南抚仙湖东岸的南盘江上游和寻甸县地,弥勒以北地区。  戎:戎州,南朝梁置,唐初治所在今四川宜宾,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宜宾、南溪及云南东部及贵州威宁、普安、兴仁、兴义一带。  广州:古州名。三国时吴国置,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两省除广东廉江以西、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市以南、宜州市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4]声迹:声名事迹​‍‌‍​‍‌‍‌‍​‍​‍‌‍​‍‌‍​‍​‍‌‍​‍‌​‍​‍​‍‌‍​‍​‍​‍‌‍‌‍‌‍‌‍​‍‌‍​‍​​‍​‍​‍​‍​‍​‍​‍‌‍​‍‌‍​‍‌‍‌‍‌‍​。  器:认为有才能,器重。

[5]讼:控告。  赃:贪赃。

[6]大理:这里指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沿袭。  戮(lù):斩、杀。  晡(bǔ)食:晚餐。晡,申时,相当于现在下午三时至五时。

[7]生理:存活的理由。

[8]曲:变通。

[9]朔:农历每月初一。  已:同“以”。

[10]席藁(gǎo):坐卧藁上是古人请罪的一种方式,因以指请罪。藁,指用禾秆编成的席子。  蔬食:粗食,以蔬菜为主。

[11]贬:给予较低的评价。

[12]许:允许。

[13]顿首:磕头。  昃(zè):太阳西斜。

[14]固:执着。

[15]黜(chù):废,贬低。  钦州:古州名。隋朝改安州置,治所在钦江(今广西钦州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钦州及灵山等地。

【译文】

唐高祖起兵入关时,隋朝武勇郎将、冯翊人党仁弘率兵两千多人在蒲坂归顺高祖,跟从高祖平定京城长安。不久被任命为陕州总管。唐朝大军东征时,党仁弘转运粮饷从不间断,后历任南宁州、戎州、广州都督。党仁弘有才智谋略,所到之处声名卓著,唐太宗很器重他。然而党仁弘性情贪婪,罢任广州,被人控告贪赃一百多万,按罪应当处死。太宗对侍臣说:“我昨天看见大理寺五次奏请处死党仁弘,我怜悯他头发白了还要被杀,当时正在申时,于是命令撤掉刑案。然而为他寻求生存的理由,最终没有找到。如今只想乞求你们在法令上可否变通一下,免他一死。”十二月壬午朔(初一日),太宗又召见五品以上的官员到太极殿前,对他们说:“法律是君主从上天那里接受的,不可以因为偏私而失信。现在我偏私党仁弘想赦免他,这是扰乱法律,对上辜负了上天,我想携带草席到南郊,每天只吃一顿素食,以此向上天谢罪三天。”房玄龄等都说:“生杀大权,是君主所独有的,何至于这样贬责自己呢?”太宗不答应。群臣在殿前庭院跪拜磕头,从天亮到太阳西斜,太宗才下诏,自称:“我有三条罪状:知人不明,是其一;以私乱法,是其二;认为是好人但没有给予奖赏,恶人没有给予惩处,是其三。因为大家坚持劝阻,暂且依照大家的请求。”于是黜免党仁弘为平民,流放钦州。

【原文】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1]?”魏徵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3]!”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4]?”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5]。”

【注文】

[1]治:太平,治理得好。

[2]当(dàng):得当。

[3]苟:连词,如果,假设。  愎(bì):任性,固执。

[4]齐文宣:指北齐文宣帝高洋(529—559年),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公元550年至559年在位,以淫乱残暴著称。  杨遵彦(511—560年):名愔(yīn),北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南)人,北齐时任尚书令。

[5]乌:副词。哪,怎么。  足:够得上,值得。

【译文】

唐太宗问侍臣说:“自古以来,有的君主昏庸而臣下竭诚治国,有的君主贤明而臣下作乱,这两种情况哪一种较好?”魏徵回答说:“君主贤明,那么善恶赏罚得当,臣子怎么能乱国。假使君主昏庸,放纵暴虐,拒绝劝谏,即使有良臣,又怎么能有作为!”太宗说:“齐文宣得杨遵彦,不是君主昏庸而臣子贤明吗?”魏徵回答说:“杨遵彦仅仅能延缓国家灭亡而已,怎么能说得上是治理朝政呢​‍‌‍​‍‌‍‌‍​‍​‍‌‍​‍‌‍​‍​‍‌‍​‍‌​‍​‍​‍‌‍​‍​‍​‍‌‍‌‍‌‍‌‍​‍‌‍​‍​​‍​‍​‍​‍​‍​‍​‍‌‍​‍‌‍​‍‌‍‌‍‌‍​。”

【原文】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薨[1]。上思徵(之)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4]。魏徵没,朕亡一镜矣[5]。”

【注文】

[1]郑文贞公:魏徵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薨(hōng):古代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死也叫“薨”。

[2]冠:帽子。

[3]替:衰落,衰弱。

[4]知:知道。

[5]没(mò):死。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春正月戊辰(十七日),郑文贞公魏徵去世。唐太宗思念魏徵,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古代为鉴,可以明白朝代的兴盛和衰亡。以人为鉴,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原文】

二月壬午,上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此何足谏[1]?”对曰:“奢侈者危亡之本[2]。漆器不已,将以金玉为之[3]。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4]。”上曰:“然[5]。朕有过,卿亦当谏其渐[6]。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多云‘业已为之’,或云‘业已许之’,终不为改[7]。如此欲无危亡,得乎[8]?”

【注文】

[1]谏:劝谏。

[2]本:本源。

[3]已:停止,完毕。

[4]渐:端倪,兆头。

[5]然:表示肯定的回答。

[6]过:过失,过错。

[7]业已:已经。

[8]得:做到。

【译文】

二月壬午(初二日),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禹王制造漆器,劝谏的就有十多人,这有什么值得劝谏的呢?”褚遂良回答说:“奢侈是国家危亡的根源。漆器不能满足,将会进一步用金玉制造器物。忠臣爱护他的君主,一定要防止奢侈的苗头,如果已造成祸乱,就没有什么可再劝谏的了。”太宗说:“是的。我有过失,您也应当在其初开始时就劝谏。我看到前代帝王拒绝劝谏,大多说‘已经做了’,有的说‘已经答应了’,终究不肯改正。这样做却想要国家不灭亡,能做到吗?”

【原文】

时皇子为都督、刺史者多幼稚,遂良上疏,以为:“汉宣帝云:‘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1]?’今皇子幼稚,未知从政,不若或留京师,教以经术,俟其长而遣之[2]。”上以为然[3]

【注文】

[1]稚:幼,幼小。  汉宣帝(前92—前49年):即西汉皇帝刘询,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在位期间使匈奴归顺汉朝,设立西域都护。  二千石(dàn):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郡守官秩正为二千石,故用为代称。石,在古书中读shí。

[2]俟(sì):等候,等待。

[3]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

当时皇子被封为都督、刺史的大多还幼小,褚遂良上书,认为:“汉宣帝说:‘和我共同治理天下的,难道不是那些两千石的官员吗?’现在皇子年龄还小,还不知道如何从政,不如把他们留在京城,教给他们经学,等到他们长大了再派遣到各地去。”唐太宗认为说得很对。

【原文】

丁未,上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1]。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2]。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3]。”

【注文】

[1]或:有的人。  嗜:贪婪。

[2]辐凑: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  售:实现。

[3]少(shāo):稍微。

【译文】

二月丁未(二十七日),唐太宗说:“君主只有一颗心,然而攻击他的人却很多。有的以武力,有的以口才,有的以献媚,有的以奸诈,有的以贪欲。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攻击,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取得宠爱和俸禄。君主稍微松懈就会遭受其中一种攻击,危亡就跟着到来,这就是君主行事的难处。”

【原文】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1]?”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2]。”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3]。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4]。”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5]。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6]。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7]?所以前代不观,盖谓此也[8]。”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9]。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10]!”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11]

【注文】

[1]监修国史:古代官名,东晋以大臣领史局,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移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著作郎罢史职,监修国史成为官职。

[2]恶(è):不良的行为,罪恶。

[3]异:不同。

[4]次:编排。

[5]谏议大夫:古代官名,秦代始置,专掌议论。西汉置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秩六百石,掌侍从顾问,参与谋议。名义上属光禄勋。隋、唐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  朱子奢(?—641年):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善文辞,隋炀帝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唐太宗贞观时,任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

[6]《起居》:指《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曾玄:曾孙和玄孙。

[7]希:迎合。

[8]盖:大概。

[9]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阳人)。隋炀帝大业中任淮阳郡司法书佐,隋末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唐太宗召他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任中书舍人。

[10]周公(生卒年不详):指周朝的周公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管:指管叔(生卒年不详),姓姬,名鲜,又称管叔鲜、关叔。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年管国君主。管叔和蔡叔、霍叔并称周初三监,后发动三监之乱,反对周公,被杀。  蔡:指蔡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是西周诸侯国蔡国国君。在周成王时,蔡叔因不满周公旦专擅朝政,与管叔、霍叔、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周公起兵东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  周:指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以东)。  季友(?—前644年):又称公子友、成季友、成季、季子,是鲁桓公之子,鲁庄公的同母弟弟。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担任正卿司徒,以齐国为依托,在鲁国执政长达十六年之久。  叔牙(?—前662年):春秋鲁国大夫,鲁桓公之子。姬姓,名牙,谥号“僖”。叔孙氏之始祖,称僖叔。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之前,叔牙想拥立庆父为君,被弟弟季友和鲁庄公赐毒酒毒死。  鲁:指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开国君主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疆域主要在今山东西南部。  讳:避忌。

[11]浮辞:虚浮的言辞。

【译文】

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说:“陛下的圣德在于行动,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载的,理应尽善尽美。陛下独自翻看《起居》,对于史官所记的事没什么损害,但如果这种做法传给子孙,恐怕到曾孙、玄孙之后,他们如果没有上等的智慧,掩饰自己的过失和短处,史官不免会受刑甚至被杀。如果这样,史官没有人不顺从旨意,保全自身,躲避祸害的,悠悠千年的历史,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所以说前代帝王不阅览《起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宗不听,房玄龄和许敬宗等把《起居》删节整理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太宗。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季友毒死叔牙而保存了鲁国,我的行为也和他们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

【原文】

十八年夏四月,上谓侍臣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1]。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2]。”长孙无忌等皆曰:“陛下无失[3]。”刘洎曰:“顷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4]。”马周曰:“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5]。”上皆纳之[6]

【注文】

[1]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2]隐:隐瞒。

[3]皆:都。

[4]刘洎(jì)(?—646):唐代大臣。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隋末,初仕萧铣为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西南)都督府长史。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升任给事中,封清苑县男,不久任治书侍御史,授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他敢于谏诤,劝唐太宗少与臣下辩驳,对政事建议慎于取舍。  顷:副词。近来。  称(chèn):符合,相称。  诘(jié):责问,追问。

[5]比来:近来。  微:稍微。

[6]纳:采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夏四月,唐太宗对侍臣说:“人臣顺从君主旨意的多,冒犯君主脸面、直谏的少。现在我想听听自己的过失,各位一定要直说,不要隐瞒。”长孙无忌等都说:“陛下没有什么过失。”刘洎说:“近来,有人上书论事,不合陛下旨意的,陛下当面责备,没有一个不是羞愧畏惧而退的,恐怕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做法。”马周说:“陛下近来的赏罚,稍因个人的喜怒而有所高下的不同,此外没什么过失。”太宗都予以接受。

【原文】

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1]。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2]​‍‌‍​‍‌‍‌‍​‍​‍‌‍​‍‌‍​‍​‍‌‍​‍‌​‍​‍​‍‌‍​‍​‍​‍‌‍‌‍‌‍‌‍​‍‌‍​‍​​‍​‍​‍​‍​‍​‍​‍‌‍​‍‌‍​‍‌‍‌‍‌‍​。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至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3]。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4]。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引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5]。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6]。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7]。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才,亏众望于虚说[8]。此才辩之累,较然可知矣[9]。”上飞白答之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10]。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11]。今闻谠言,虚怀以改[12]。”

【注文】

[1]折:使对方屈服。

[2]凡庶:普通平民。  圣哲:具有高超道德才智的人。  拟伦:比拟,伦比。

[3]徒:空。

[4]旒(liú):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挂的礼珠。  虚襟:虚怀,虚心。  对扬:面君奏对。

[5]阶:凭借。

[6]累(lèi):带累,牵累。

[7]性好(hào):性情爱好。

[8]秦政: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自矜:自我夸耀。  魏文: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曹丕设立中书省,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9]较:明显。

[10]飞白:书法中一种特殊的笔法,相传是东汉灵帝时书法家蔡邕(yōng)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  临:从上监视,统治。

[11]道:道理。  劳:劳累。

[12]谠(dǎng):正直。  虚怀:虚心。

【译文】

唐太宗喜好文学,而且口才好,聪明机敏,群臣议论政事,太宗援引古今事例来使他们折服,群臣大多无言以对。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与普通平民,圣哲与庸人愚夫,上下悬殊,无法相提并论。因此应该知道以最愚昧的人对最高尚的人,以地位最低的人对最尊贵的人,空想自强是不可能的。陛下下了恩慈的圣旨,表现出慈祥的脸色,集中注意力听他们说话,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还担心群臣不敢在陛下面前尽情说话。何况陛下运用高超的机智,施展雄辩的口才,修饰言辞来驳斥他们的道理,引用古事来排斥他们的言论,这让普通人拿什么来应答。况且记得多就会损害大脑,话说得多就会损害气力,内损内脏,外劳身体精神,起初虽然感觉不到,以后一定会受到伤害的。望陛下为社稷江山而爱惜自己的身体,岂能因为性情爱好伤害身体呢​‍‌‍​‍‌‍‌‍​‍​‍‌‍​‍‌‍​‍​‍‌‍​‍‌​‍​‍​‍‌‍​‍​‍​‍‌‍‌‍‌‍‌‍​‍‌‍​‍​​‍​‍​‍​‍​‍​‍​‍‌‍​‍‌‍​‍‌‍‌‍‌‍​。至于像秦始皇嬴政那样喜欢强辩,因自我夸耀而失去民心;魏文帝宏才大略,由于夸夸其谈而有负众望。这些因为辩才而受到伤害的事例,还历历在目。”太宗用飞白字体书写回答说:“没有思考就无法治理天下,没有言语就无法表达思虑,近来议论国事,过分烦苛。对事物轻蔑,待人傲慢,恐怕是由此产生的。至于我的身心,也因此而劳累。现在听到你们正直的言论,应当虚心改正。”

【原文】

秋八月壬子,上谓司徒无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1]。”对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2]。”上曰:“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3]。朕欲面举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4]?”皆拜谢[5]。上曰:“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6]。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7]。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8]。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9]。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10]。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11]。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12]。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13]。”

【注文】

[1]无忌:即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先世为鲜卑族拓跋氏。从小“赅博文史”。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李渊爱其才,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受许敬宗诬陷,削爵流黔州(治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终自刎而死。

[2]武功文德:指从事征战的功劳和实行政教的功德。  暇:空闲。

[3]曲:婉转。

[4]举:举出。

[5]皆:都。

[6]总兵:统领军队。

[7]朋党: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相互勾结,朋比为奸。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  规:告诫。

[8]遂:终,竟。

[9]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唐太宗时期的宰相。隋末大乱,杨师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后投奔李渊。公元621年,杨师道为灵州总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杨师道接替魏徵任门下省的侍中,成为宰相。公元639年,任中书省的中书令。  愆(qiān)违:过失,过错。

[10]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聪慧敏捷,博通经史,善于文辞,《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集六十卷,已散佚。《全唐文》存文二十篇,《全唐诗》录诗四首。  华赡:华丽多彩。赡,充足。  经:经典,我国古代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

[11]尚:崇尚。

[12]量(liáng):衡量。

[13]写:倾泻,倾注。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八月壬子(十一日),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人们苦于不能知道自己的过错,你们给我明确地说明​‍‌‍​‍‌‍‌‍​‍​‍‌‍​‍‌‍​‍​‍‌‍​‍‌​‍​‍​‍‌‍​‍​‍​‍‌‍‌‍‌‍‌‍​‍‌‍​‍​​‍​‍​‍​‍​‍​‍​‍‌‍​‍‌‍​‍‌‍‌‍‌‍​。”长孙无忌回答说:“陛下文治武功,臣等承顺都来不及,还有什么过失可说。”太宗说:“我问你们我的过失,你们都曲意奉承取悦于我,我想当面举出各位的优缺点,让你们警惕并加以改正,怎么样?”群臣都下拜表示感谢。太宗说:“长孙无忌善于躲避嫌疑,对事情反应敏捷迅速,决断事情超过古人,然而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胸明正豁达,面临危难不改变气节,做官不结党营私,所缺乏的是刚直的规谏。唐俭言辞善辩敏捷,和善可亲又善解人意,侍奉我三十年了,却很少讲到朝政得失。杨师道品性纯正平和,自己很少有过失,然而性格实在怯懦,遇到紧急事情不可托付。岑文本性情品质温良敦厚,文章华丽多彩,然而议论事理常常引经据典说得太远,自然不切合事理。刘洎的性格最坚贞,有利于国,然而他崇尚言诺,偏私朋友。马周看问题敏捷迅速,品性很坚贞纯正,评论人和事,说得都合乎道理。我以前任用他做事,大多能做得让我称心如意。褚遂良学问比较广博,品性也坚贞纯正,每每表现出忠诚,亲近依附于我,就像飞鸟依人,让人自然喜爱。”

【原文】

九月,以谏议大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1]

【注文】

[1]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时期,历任谏议大夫、中书令,太宗临终时他与长孙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唐高宗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因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被贬。

【译文】

九月,任命谏议大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

【原文】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1]。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2]。”上曰:“卿言得无太甚[3]。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4]。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5]。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6]!”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以其忠言居多,未忍废也[7]

【注文】

[1]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中书、门下两省长官都为三品,宰相。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不是两省长官但参知政事者都加此名,能够入政事堂议政,后成为副相职衔。  宋公:萧瑀的封号。萧瑀(575—648年),字时文,南朝梁宗室后裔,萧皇后之弟。官至大唐尚书左仆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因与同僚房玄龄等人议事多不合,忤逆唐太宗而被贬为商州刺史。  狷(juàn):急躁,心胸狭窄。  介:耿介。  同僚: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

[2]中书:指中书省。中国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  门下: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门下即黄门之下,其署设于宫禁,其官得以出入宫禁,侍奉皇帝。三国魏、西晋门下设侍中省,东晋时设西省,遂有“门下三省”之称。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称的三省之一。

[3]甚:过分。

[4]股肱心膂(lǚ):股、肱、心、膂都是人体身上的重要部分。比喻亲近得力的人。

[5]备:完备,齐全。

[6]臧(zānɡ)否(pǐ):善恶,得失。

[7]忤(wǔ)旨:冒犯圣意。  衔:怀恨​‍‌‍​‍‌‍‌‍​‍​‍‌‍​‍‌‍​‍​‍‌‍​‍‌​‍​‍​‍‌‍​‍​‍​‍‌‍‌‍‌‍‌‍​‍‌‍​‍​​‍​‍​‍​‍​‍​‍​‍‌‍​‍‌‍​‍‌‍‌‍‌‍​。  废:废黜,罢官。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萧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太宗旨意,太宗也心怀不满,只是念及他的忠直之处居多,不忍废他的官。

【原文】

上尝谓张亮曰:“卿既事佛,何不出家[1]?”瑀因自请出家[2]。上曰:“亦知公雅好桑门,今不违公意[3]。”瑀须臾复进曰:“臣适思之,不能出家[4]。”上以瑀对群臣发言反覆,尤不能平,会称足疾不朝,或至朝堂而不入见[5]。上知瑀意终怏怏,冬十月,手诏数其罪曰:“朕于佛教,非意所遵[6]。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7]。至若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锐意于法门,倾帑藏以给僧祇,殚人力以供塔庙[8]。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顷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谬也[9]!瑀践覆车之余轨,袭亡国之遗风,弃公就私,未明隐显之际,身俗口道,莫辩邪正之心[10]。修累叶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违忤君主,下则扇习浮华[11]。自请出家,寻复违异[12]。一回一惑,在于瞬息之间;自可自否,变于帷扆之所[13]。乖栋梁之体,岂具瞻之量乎[14]?朕隐忍至今,瑀全无悛改[15]。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16]。”

【注文】

[1]张亮(?—646):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出身寒贱,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随其降唐。后被房玄龄推荐入天策府。唐太宗即位后,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唐太宗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得到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被告谋反,被诛。

[2]瑀:这里指萧瑀。

[3]桑门:僧侣。“沙门”的异译。

[4]适:副词。刚刚,刚才。

[5]称(chēng):声称,声言。  朝堂:汉代正朝左右官议政之处。亦泛指朝廷。  见:觐见,拜见。

[6]数(shù):一一列举。  遵:遵从。

[7]辜:罪。

[8]梁武穷心于释氏:梁武指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建造寺院,多次舍身同泰寺。释氏,指佛教鼻祖释迦牟尼,借以代表佛教。  简文锐意于法门:简文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字世缵,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简文帝也倾心于法门,无心治国,后被叛将侯景所杀。法门,指佛教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泛指佛门,即佛教。  帑(tǎng)藏:国库里的钱财。  僧祇:指僧人。  殚:竭尽。

[9]雀(kòu):幼小待母喂食的雀,雏雀。此引赵武灵王赵雍的事。赵武灵王让位给少子何,自称主父,引起内讧​‍‌‍​‍‌‍‌‍​‍​‍‌‍​‍‌‍​‍​‍‌‍​‍‌​‍​‍​‍‌‍​‍​‍​‍‌‍‌‍‌‍‌‍​‍‌‍​‍​​‍​‍​‍​‍​‍​‍​‍‌‍​‍‌‍​‍‌‍‌‍‌‍​。他退据沙丘宫(今河北广宗),为乱军所围困,像雏雀一样活活饿死。  俄顷:顷刻,片刻。  报:迷信的人所称的“天”或“鬼神”的报应。

[10]覆:翻。

[11]累叶:累世。

[12]寻:副词,随即,不久。

[13]帷扆(yǐ):帷幔与屏风。指君主朝群臣之所。

[14]乖:违背,不协调。  瞻:瞻仰,恭敬地看。

[15]悛(quān):悔改。

[16]商州:古州名。北周改洛州置,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柞水、镇安二县以东,商南以西和湖北郧西上津镇地。

【译文】

唐太宗曾对张亮说:“你既然信佛,为什么不出家?”萧瑀于是就请求恩准自己出家。太宗说:“也知道你向来喜好佛教沙门,现在就不违背你的意愿了。”萧瑀一会儿又上前说:“臣刚刚又思考了这件事,不能出家。”太宗因为萧瑀当着大臣的面说话反复无常,心中很是愤愤不平。恰好萧瑀自称有脚病不来上朝,有时到朝堂却不入殿拜见太宗。太宗也知道萧瑀心中终究怏怏不乐,冬十月,太宗亲笔诏书列举他的罪过说:“我对于佛教,内心并不遵从。因为那些求道的人还没有验证出将来是否得福,研究佛教义理的人反而在过去遭受了苦难。至于像梁武帝潜心佛教,梁简文帝执意于修行,他们拿出全部财物供给僧人,竭尽全国人力修建寺庙。直至侯景三淮叛乱,萧勃、元兰五岭之乱不断发生,最后落得和楚成王一样把残余一息寄托在吃熊蹯上,赵武灵王以雀维持余生的同样悲惨下场,以至子孙灭亡而无暇顾及,江山社稷顷刻化为废墟,佛教报应施恩的征兆,是何等荒谬!萧瑀重蹈梁朝的覆辙,承袭亡国遗风,抛弃公义而曲就私情,处于似隐似官之间模糊不明,身为俗人而口说佛义,没人说得清他的心思是正是邪。想修去累世之孽,祈求一己的福根,对上违背君王,对下煽动浮华风气。自己请求出家,不久又反悔。于瞬息万变之间反复无常,在朝廷议政的地方,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违反了作为国家栋梁的根本,这难道是宰相之才的度量吗?我一直隐忍到今天,萧瑀全无悔改之意。可以降他的商州刺史,再免去他的封爵。”

【原文】

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1]。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2]。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3]。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4]。”上遽召出之[5]。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6]。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7]。”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8]

【注文】

[1]谴:责备。  第:官僚、贵族的大宅院。  义旗:为正义而战或起义的军队的旗帜。  翼赞:辅佐。

[2]自非:假使不是。  搢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  尤:指责,归罪。  遐:疏远。

[3]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谕:告诉,使知道。

[4]勋:功勋。

[5]遽(jù):迅速,急速。

[6]顷之:不久。

[7]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芙蓉园: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即曲江池。  敕:命令​‍‌‍​‍‌‍‌‍​‍​‍‌‍​‍‌‍​‍​‍‌‍​‍‌​‍​‍​‍‌‍​‍​‍​‍‌‍‌‍‌‍‌‍​‍‌‍​‍​​‍​‍​‍​‍​‍​‍​‍‌‍​‍‌‍​‍‌‍‌‍‌‍​。  乘舆:古代帝王坐的车子。

[8]有顷:过了一会儿。

【译文】

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房玄龄自从高祖举义旗,辅佐圣上建功立业,武德末年,冒死与太宗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他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按照礼仪让他离开。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过了几天,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不久,太宗到芙蓉园,玄龄命令他的子弟洒水打扫门庭,说:“皇上车驾将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到他的宅邸,于是和他同车回宫。

【原文】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2),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1]。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2]。”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3]。”上曰:“不然[4]。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5]。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6]。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7]。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8]。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9]。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1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1]。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12]。”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13]?”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14]。”

【注文】

[1]御:这里指皇帝到某处。  中夏: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

[2]逮:到达,及。  帅:直率。

[3]名言:说明,表达。

[4]然:这样。

[5]止:副词。只是,仅仅。

[6]胜:超过,超越。

[7]行:品行。

[8]置:放置,安置。  不肖:不贤。

[9]恶(wù):讨厌,不喜欢。

[10]践阼(zuò):指皇帝继位、登基。  比肩:形容一个接一个。

[11]中华:这里是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夷狄: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

[12]成:成就。

[13]顾:回头看。

[14]胜:尽,全都。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夏五月庚辰日,唐太宗到翠微殿,对侍臣说:“自古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却不能降服戎狄。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然而成就的功业却超过了他们,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各位可以痛快地实话实说。”群臣都说:“陛下的功德如同天地,不能用言语说明。”唐太宗说:“不是这样。我能取得这样的功业,只是由于五个方面的原因。自古帝王都嫉妒超过自己的人,我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如同自己也拥有一样。人的品行才能不能兼备,我常常舍弃他们的短处,取用他们的长处​‍‌‍​‍‌‍‌‍​‍​‍‌‍​‍‌‍​‍​‍‌‍​‍‌​‍​‍​‍‌‍​‍​‍​‍‌‍‌‍‌‍‌‍​‍‌‍​‍​​‍​‍​‍​‍​‍​‍​‍‌‍​‍‌‍​‍‌‍‌‍‌‍​。君主往往选拔贤才就想将其放置到自己怀抱,抛弃无能的人恨不得将其推进沟壑,我看到贤才就尊敬他们,看到无能的人就可怜他们,使有才能的人和无才的人各得其所。君主大多讨厌正直的人,或明或暗地杀害他们,没有一个朝代不是这样。我继位以来,正直之士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朝廷,没有罢免责备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帝王都尊贵中原,轻视夷狄,唯独我爱他们如同一家,所以他们的种族部落都像对待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项是我能够成就现在功业的原因。”回头看着褚遂良说:“您曾经做过史官,像我刚才说的话,符合事实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的圣德,不能全部都记载下来,只说这五种圣德,是陛下过于谦逊了。”

【原文】

秋八月己丑,齐州人段志冲上封事,请上致政于皇太子[1]。太子闻之,忧形于色,发言流涕[2]。长孙无忌等请诛志冲,上手诏曰:“五岳陵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3]。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无罪,是其狂也[4]。譬如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5]。”

【注文】

[1]齐州:古州名,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冀州置,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于今天山东济南、章丘、禹城、济阳、齐河、临邑等县市。  段志冲(生卒年不详):唐初齐州人。

[2]涕:眼泪。

[3]五岳:中国古代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位于今山东)、南岳衡山(位于今湖南)、西岳华山(位于今陕西)、北岳恒山(位于今山西)、中岳嵩山(位于今河南)。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4]解位:解除位置。

[5]点:遮蔽。

【译文】

秋八月己丑(初六日),齐州人段志冲上密奏言事,请求唐太宗把政权交给皇太子。太子听说后,神情忧虑,一说话就流眼泪。长孙无忌等请求诛杀段志冲,唐太宗下手诏说:“五岳高耸云霄,四海横亘在大地,藏污纳垢,无损山海的高深。段志冲想以一介匹夫之言解除我的职位,我如果真有罪,那是他耿直;如果我没有罪,那是他狂妄。就像一尺长的云雾想遮蔽天空,并不损害天空的广大,一寸云想遮蔽太阳,却无损于太阳的光明一样。”

【原文】

二十二年春正月己丑,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1]。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2]。一旦不违,更无所言矣[3]。”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4]。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5]。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6]。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7]。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8]。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9]。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10]。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11]。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12]!”

【注文】

[1]《帝范》:书名。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在本书中,唐玄宗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作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2]备:全、都。

[3]更(gèng):再。

[4]哲:聪明、有才能的人。

[5]法:效法。

[6]善:好。

[7]兴作:兴修。

[8]肇(zhào)造:始建。肇,开始。  区夏:我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的称呼​‍‌‍​‍‌‍‌‍​‍​‍‌‍​‍‌‍​‍​‍‌‍​‍‌​‍​‍​‍‌‍​‍​‍​‍‌‍‌‍‌‍‌‍​‍‌‍​‍​​‍​‍​‍​‍​‍​‍​‍‌‍​‍‌‍​‍‌‍‌‍‌‍​。

[9]堕:败坏。

[10]愧:惭愧。

[11]保:保全。

[12]慎:谨慎。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春正月己丑日,太宗写了《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篇目分别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并且说:“修身治国的道理,全部在这里面。一旦依从,就不用再说别的了。”又说:“你更应当以古代贤哲圣王作为自己的老师,像我,就不值得效法了。取一个上等的标准去效法,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取一个中等水平去效法,就不免只能到达下等水平。我继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玉珠不断于身前,经常兴建宫室台榭,犬马鹰隼再远也要弄来,行游四方,供应停顿非常烦劳百姓,这都是我大的过失,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回顾起来我广济苍生,做的好事众多;开创天下,功劳大。得益多损失少,所以百姓不怨恨,功劳大过失少,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要与尽善尽美相比,肯定有许多愧疚。你没有我那样的功业勤劳,而继承了我的富贵,要尽力行善举,国家才能安宁;如果骄傲懒惰、奢侈放纵,就会连自身也保不住。况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取得艰难,是指皇位。能不珍惜!能不谨慎!”

【原文】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1]。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2]。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3]。”乃上表谏[4]。语见《唐平辽东》。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5]。”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6]。癸卯,薨。

【注文】

[1]疾笃:病重。  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西北。  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唐宋以后盛行的就是这一种。  御座:特指皇帝坐的。

[2]愈:病情转好。

[3]东征:指的是唐太宗东征高丽。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西部大人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国王及大臣,号莫离支,专擅国政,对唐“不奉正朔”,并进攻新罗,新罗求救于唐。唐太宗为收复辽东,亲自出征,对高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未已:还没有结束。

[4]谏:劝谏。

[5]遗爱:指房遗爱,名俊,字遗爱,唐代名臣房玄龄次子。妻子为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后封合浦公主)。娶高阳公主后,房遗爱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又封右卫将军。  尚:中国古代指臣民娶公主为妻称“尚”。  高阳公主:这里指唐太宗爱女。《新唐书》称唐太宗第十七女。约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后因谋反罪赐自尽。唐高宗显庆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6]悲不自胜:悲痛得忍不住,止不住。

【译文】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语见《唐平辽东》。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高阳公主说:“他病重成这个样子,还能为国家忧虑。”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二十四日),房玄龄逝世。

【原文】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1]。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2]。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3]

【注文】

[1]柳芳(生卒年不详):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约在唐玄宗后期出仕,初为永宁县尉,到唐肃宗时迁转史官。  相: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

[2]迹:事迹。

[3]房、杜:这里指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579—648年),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投秦王李世民后,任秦王府记室,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后为尚书左仆射,封梁国公,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病逝后谥“文昭”。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列入凌烟阁。  王、魏:指王珪、魏徵。王珪(571—639年),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大臣。隋文帝开皇末为奉礼郎,因受叔父牵连,逃遁终南山。唐高祖武德年间,为太子中允。唐太宗贞观年间,王珪被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639年),王珪病逝,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懿”。  英、卫:英国公李世、卫国公李靖。李世(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字懋功。隋炀帝大业末,投奔翟让。唐高祖武德初年降唐,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李。后又避太宗讳,改名李。唐太宗贞观年间,任通漠道行军总管,击败突厥军,拜光禄大夫,领并州都督府长史。唐高宗时,任尚书左仆射。以太子太师致仕。谥“忠武”。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多亡佚。

【译文】

史臣柳芳评论说: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在相位上去世,总共三十二年,天下称他为贤相。可是找不到他成就功业的事迹,他的品德也达到了顶点。因此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徵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贞观十一年五月丁亥朔,无壬申日。

(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丙戌朔,无庚辰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