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原文、注释、赏析

9.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原文】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译文】势力达到顶峰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怀疑,地位尊贵而不知谦恭的人让人嫉恨。【解析】权势的斗争是残酷的,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权力的存在,有的长久,有的却很短暂,长久的原因是,那些站在权力制高点的领袖们懂得谦卑地对待自己的属下与臣民,这样才会得到大家的拥戴,相反,那些站在人民...

9.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

【原文】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

势力达到顶峰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怀疑,地位尊贵而不知谦恭的人让人嫉恨。

【解析】

权势的斗争是残酷的,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权力的存在,有的长久,有的却很短暂,长久的原因是,那些站在权力制高点的领袖们懂得谦卑地对待自己的属下与臣民,这样才会得到大家的拥戴,相反,那些站在人民的肩膀上却蔑视人民的人,最终会被人民推翻。因此,越是有权势之人越要懂得对人的尊重与做人的谦卑。

【主题延伸阅读】

有权更要自我节制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求他人容易,节制自己困难。所以判断一个领导的才德,除了观察他的管理能力外,还要观察他对自己的约束能力。

清代中叶,曾国藩有两个兄弟在军中任职,为了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曾国藩出征作战都督促兄弟们勇往直前,论功行赏却要求兄弟们甘居其后。看来他是深深懂得自我节制才能成功的道理。领导者地位高于别人,权力重于别人,因而受到赏识和宠遇时,就应更加恭谨。这一点战国著名臣子范蠡就做到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急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范蠡虽居相安荣,但他太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为了自我节制对权欲的渴望,他自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殆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

曾国藩从范蠡那里懂得了自我节制的重要性,并更加严格地去实施。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二百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这样的行为是以古代唐太宗自甘节俭的作风为榜样,以激励自己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唐朝时候,太宗患有严重的关节病,一到秋天就发作,于是有臣子上奏请求为太宗建筑高殿,以防止关节病发作影响太宗健康,奏折中说:“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谢’,秋季的绵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唐太宗却婉言拒绝说:诚如朕患有神经痛,这种疾痛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百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

曾国藩认为自我节制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借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才能修炼出自己的内圣之法。要学会自我节制,正如话不可说绝,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使尽一样。生活是复杂的,而生活的道理是简单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