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止学/止学《忠臣不表其功》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忠臣不表其功》原文、注释、赏析

9.忠臣不表其功【原文】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译文】忠臣不会自我表述功劳,窃取他人功绩的必是奸臣。【解析】真正有实力的人,只会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断地去努力,即使取得了成绩,也不会在人们面前吹嘘自己的实力。相反,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力,只能去靠窃取别人的成绩来博取名望,从而获得一己之私,并且到处邀功显能,博取他人...

9.忠臣不表其功

【原文】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译文】

忠臣不会自我表述功劳,窃取他人功绩的必是奸臣。

【解析】

真正有实力的人,只会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断地去努力,即使取得了成绩,也不会在人们面前吹嘘自己的实力。相反,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力,只能去靠窃取别人的成绩来博取名望,从而获得一己之私,并且到处邀功显能,博取他人的尊重,这就是奸臣最大的特征了。

【主题延伸阅读】

忠臣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

过去,忠臣,就是忠于皇帝的臣子;奸臣,就是指窃取他人功劳,蒙蔽欺骗皇帝的臣子。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臣子主动表功,经常吹嘘自己的功劳或苦劳,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似的,而真正忠于皇帝的臣子从来不居功自傲。即使劳苦功高,也不会表明自己多么了不起,来赢取更大的功名。

常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古代,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那些为统治者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将能臣会因失去再利用的价值而难逃被杀的命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在他登基后大开杀戒:从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3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8万之众,总共有10多万功臣死在了朱元璋的严刑重刑下。

但是,为明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统一立下不朽功勋的名将、朱元璋身边的谋将帅才徐达,却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不但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杀戮,还得到朱元璋的万般尊敬,并以礼相待,其原因在于徐达功成名就之后一直保持不居功自傲的低姿态,使朱元璋也就不再将他视为自己政权的威胁。

在其戎马一生中,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召还京城,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见此很高兴,赐他沐浴,设宴欢饮,称他为布衣兄弟,而徐达却更加恭谨。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杰出将领,他不像别人那样一旦手握兵权,便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是与所有的士兵同甘共苦,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他的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低湿狭小,朱元璋曾在私下里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还没有好居处,我就把过去的旧邸宅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所谓旧邸宅就是朱元璋称帝前做吴王时所住的豪宅,可徐达坚决辞而不受。

出征的时候,每当看到军粮不足、士兵不饱的境况,徐达常常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不进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他在众士兵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士兵对他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到府邸饮酒,朱元璋为了让他留宿,席间将他强行灌醉,然后给他盖上被子,又亲自把他抬到床上让他睡下。徐达半夜醒来,面对陌生的环境,慌忙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侍者告诉他说:“这是旧内。”

徐达听了大吃一惊,吓得脸色都变了,慌忙起身奔到台阶下跪倒在地,连呼:“臣罪该万死!”朱元璋因此而大为快慰,对他就更加放心、信任了,还命令手下在此旧府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石碑,并亲书“大功”二字。

虽然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谨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但由于徐达在政治上忠贞不贰,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在人品上为人低调,从不招摇,也就没有任何可抓的把柄,况且,他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从而也就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朱元璋为之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春正月,朱元璋又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内,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凡是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从小与朱元璋在一起的徐达虽然论名望和功劳无人能比,但他从来不自我赞扬,他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不沽名才会其名愈溢,不矜功才能其功愈显,如果自表其功,无异于引火烧身。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