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同等看待荣辱》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同等看待荣辱》原文、注释、赏析

7.同等看待荣辱【原文】荣辱存异,贤者同焉。【译文】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解析】真正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髙度的智慧。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也有辱,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应该用顺其自然、淡泊名利的心态去对待,无论失还是得,都要将其置之度外,只有这样,才能够修炼自己的气度,真正地做到超尘脱俗。只有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才...

7.同等看待荣辱

【原文】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译文】

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

【解析】

真正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髙度的智慧。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也有辱,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应该用顺其自然、淡泊名利的心态去对待,无论失还是得,都要将其置之度外,只有这样,才能够修炼自己的气度,真正地做到超尘脱俗。只有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才能让人放下功利,真正领略人生的自由。

【主题延伸阅读】

真正贤明的人,总是宠辱不惊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亦有辱,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之人,必是心胸开阔、有度量、淡泊功名利禄之人,是超尘脱俗、修身养性的谦谦君子。

《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讲了一个卢承庆考绩评功的故事。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涿人,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专门负责考核官吏的业绩功过。唐朝时期,针对各级官员设立的考核制度也称为考课,磨勘。考课由吏部考功司主持,根据考课等级进行奖惩,考课结果由主管部门当众宣读,考官有酌情处置权。因考核结果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看得很重。但卢承庆却遇到一位宠辱不惊的负责运粮的官员。这位官员在运送粮食时,因遭遇大风,导致发生粮船沉没事故,浪费了许多大米,而受到处分。到年终考核时,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并且把这一决定告诉了此官吏。没想到那位运粮官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虑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后来,卢承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觉得粮船沉没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并非完全是这个粮官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又将运粮官的级别改成了“中中级”,并再次通知了本人。这个官吏知道后,还是没有意见,也没有流露出半点感激或感谢的神情。

卢承庆见这位运粮官对名利如此看得开,对其大加赞赏:“好,宠辱不惊,实在难得。”于是又将他的级别改成了“中上级”,并把评定结果通知给了那位运粮官,但是他仍然神色自若,无言而退。运粮官的淡定从容、卢承庆的超人见地,实为我国官场千古佳话,这便是成语“宠辱不惊”的典故。

做到从容淡定地面对荣辱,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古代,某些人一旦权力在握,高高在上的等级意识便油然而生,对于下级做出的成绩,居高位者也会将公家的荣誉当成私予的恩赐,就像皇帝给大臣、宫妃的恩宠,你可以不在乎这种恩赐,可以“不惊”,但必须对皇帝心存感恩,即便是皇帝让人死,也是恩宠,也叫赐死,你死也先要“谢主隆恩”,然后才能死,否则就是大不敬。而典故中的那位运粮官能够冲破封建等级桎梏,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实属难得,这就是卢承庆对此官吏赞赏有加的原因。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生亦欣然、死亦无憾。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