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和而不争是谋之首》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和而不争是谋之首》原文、注释、赏析

5.和而不争是谋之首【原文】和而弗争,谋之首也。【译文】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解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以“和”为贵,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法则。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世方法,看问题不同的角度,难免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互相的谦让是必要的。谨记:...

5.和而不争是谋之首

【原文】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

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解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以“和”为贵,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法则。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世方法,看问题不同的角度,难免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互相的谦让是必要的。谨记:当产生矛盾和摩擦时,控制感情的冲动才是最重要的。

【主题延伸阅读】

“和”字值千金

一个团队内部有点小摩擦是正常的,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做事的思路不同,势必会在处理一般事务上有些歧义,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当产生矛盾和摩擦时,牢记“和”字,力戒感情冲动才是最为重要的。《易经》中非常强调“和”字的重要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深刻地表明了“人和”的重要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被传为美谈的“以和为贵”的故事。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被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赵孝成王时被封为信平君,任相国。

蔺相如智勇双全,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想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在秦廷上战胜了残暴的秦王,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急躁刚直的廉颇愤愤不平,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蔺相如的门客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地问道:“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居然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何必这样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者相斗,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佩服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高尚人品。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置国家利益而不顾,羞愧不已,立即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从此,两人终又和好如初,成了生死之交,全心全意保卫赵国。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的态度,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源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一段佳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