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典藏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置仁》◢指点人生◣有个商人在广东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不想遇到狂风暴雨,将他打入水中。商人在浪里大喊救命,并许诺谁救起他就给谁一百两银子。渔夫把商人救到船上,商人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顶你辛苦半年的工钱了。”渔夫说:“你刚才说要给我一百两银子的呀!如你不许诺给一百...

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典藏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置仁》

◢指点人生◣

有个商人在广东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不想遇到狂风暴雨,将他打入水中。商人在浪里大喊救命,并许诺谁救起他就给谁一百两银子。渔夫把商人救到船上,商人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顶你辛苦半年的工钱了。”渔夫说:“你刚才说要给我一百两银子的呀!如你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就不该失信。”商人不再理会渔夫走了。

一年后,商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的船又相遇,两人还未来得及对话,商人的船触礁并很快进水下沉,商人对渔夫大喊:“快救我,这次我给三百两,保证不失信!”渔夫不再理睬他,回头说:“去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你吧!’,很快,商人随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商人因为不兑现承诺,失信于渔夫,最后被洪水夺走了生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信守自己的诺言,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人处世,谨言守信很重要。孔子提倡谨言慎行,不赞成轻易承诺的做法,在他看来,承诺的事如果兑现不了,是一种轻诺寡信的可耻行为。

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处世方式,也是孔子总结的古代人做人的经验。孔子为什么要求人们在承诺前一定要慎重呢,其实是有道理的。其一,事前表态,能兑现就好,不能兑现则关乎诚信。其二,事前表态,不要说过头话,因为事情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老子的观点与孔子如出一辙,他曾经说道:“夫轻诺必寡信。”意思就是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从理论上来说,“轻诺”也必然是“寡信”的。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是必然“寡信”的。

为什么要急着对别人许诺呢?你完全可以给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你说你可能办成某件事,注意,仅仅是“可能”,而不是许诺。若办成了,效果一点也不比许诺差。若办不成,也是有言在先,不存在不守信用的问题。

当你没有十分把握的时候,不要向人许诺,有几分把握,就实事求是地说几分。有经验的人一看你“轻诺”,就知道必然会“寡信”。而一听你说:“对不起,这件事我不能打保票,我可以努力试一下。”反而会认为你是靠得住的人。

有时候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事情的变化发展往往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有些因素是自己控制不了的,这就是轻易许诺的风险所在。

三国时期,担任益州州长的刘璋,得到边关急报,说东川张鲁整顿大军即将来犯,心下甚是惊恐。刘璋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应对时,担任别驾之职的张松挺身而出,向刘璋建议说:“这件事不用主公费心。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保管让张鲁不敢进犯益州。”

刘璋见张松如此说,赶紧问道:“不知你有何计策,可解张鲁之危?”

张松回答说:“我听说曹操占据许都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击破吕布、袁绍、袁术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目前锋头正健。您如果备下厚礼,由我带往许都,游说曹操进兵汉中,去攻打张鲁,益州之危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张松的“围魏救赵”之计,确实比较高明。但牵涉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曹操会怎么想?他真的会听从这个建议吗?

张松的这个牛皮吹大了。他到许都以后,差一点连曹操的面都见不上;好不容易见到曹操,又因言语耿直,犯了曹操之忌,差一点连小命都搭进去。

不轻易许诺,但有诺必践,是人们普遍尊崇的道德准则。在商品经济时代,有些商家为了推销商品,高喊“假一赔十”“包修三年”,以此光鲜的口号招徕顾客。可每当商品出现瑕疵,便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责任,这也是轻诺寡信的一种表现。既然已经表态,就要想办法去践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把自己表态的事情办好,这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微言大义◣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啊。”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困为表态以后,如果微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的态度是,不要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要以不能兑现允诺为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