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不要居功自傲◢典藏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指点人生◣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十一年,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

不要居功自傲

◢典藏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

◢指点人生◣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十一年,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为统帅之一。孔子学生冉有也参加战役,为统帅。孟之反怎样不伐呢?有功而不骄矜,不宣扬叫不伐。古代“伐”与“矜”这两个字常常会连在一起用。“矜”是自以为高明;“伐”则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奔而殿”,是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打了败仗,撤退时他走在最后,拒敌掩护撤退。我们知道历史上记载,鲁国那一次是打了败仗。学军事的人都知道,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军事中的作战计划是有两套的,这两套计划分门订立。假如当统帅的作打胜仗的计划,参谋长便应当另作打败仗的计划,然后两套计划配合起来运用。或者参谋长作打胜仗的计划,但统帅就不能再作打胜仗的计划,否则万一败了会很惨。战争不是胜就是败,但一个人又计划胜仗怎么打,又计划败仗怎么打,心理上也成问题。当然,有特殊的将才不在此限。中国历史上打败仗最有名的军事家应该算是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都不会少,是古今以来,安全撤退成功的战略家。

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奔而殿”,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殿”便是最后的意思。“将入门”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日”,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要命啊!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第一点,历史上每一战役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刚刚有了点成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争功夺利,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多少有才有识,有勇有谋的太平军将士官员,不是死在与清妖的战斗中,却是死在昔日战友的屠到之下。第二点。由此司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

《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很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成绩表现好一点,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又太窝囊,遭人贬斥。人实在不大好做。当时鲁国人事上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不矜不伐。同时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这种人即使为国家君王立下大功,也不自居其成,不居功是一种不平凡的智慧。

除了孟之反的故事,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即东汉开国大将军冯异,跟随汉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不以功自居的故事。

刘秀打天下开初,颖川的冯异就投奔到他的旗下,被封为主簿。冯异自投奔刘秀,就认定刘秀是位贤明的开国之君,因此,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刘秀初起,兵力并不强大,草粮供应也十分窘迫,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一次,刘秀率兵奇袭饶阳,遇上三九严寒,又两天未吃饭,真是饥寒交迫!刘秀多想吃上一顿热汤饭啊!

可是,四周空空荡荡的。但冯异硬是想方设法,为刘秀准备了一碗热汤饭。类似琐事还很多。这些事情,给刘秀以深深的印象。

跟随刘秀二年后,刘秀见冯异有大将之才,就将部队分出一部分,让他带领。不久,因他征战有功,被封为应侯。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手下作战。

每次大战之后,刘秀都要为将军们评功进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争功得赏,大喝小叫,以致拔剑击树,吵得不可开交。冯异却从不争功争赏,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汉光武帝评定。这样,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叫“大树将军”,军中无人不知。

刘秀称帝后,各地仍战乱不已,但大局已定。刘秀定下策略,以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为主。左思右想,选定冯异率兵从洛阳西进,以平定关中三辅地区。

冯异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所到之处,纷纷归顺,没有几个月,就完全占领平定了关中、三辅地区,替刘秀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被拜为征西大将军。

接着,冯异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益震。这时,有奸人在刘秀面前挑拨离间说:“冯异现在在外面名声大得很。他到处收买人心,排除异己。成阳地区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咸阳王。皇上,你可得提防着点啊!”

刘秀听了,让人把话传给冯异。冯异知道后,十分紧张,他马上向刘秀上书自白,请刘秀不要听信谗言。

汉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贤君,收到冯异的信后,马上回信说:“将军你对国家和朕来说,从道义讲是君臣关系,从恩情讲如同父子关系,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语言。”

为了表示诚意,刘秀把冯异的妻、子都送到咸阳,还给他更多的封赏与权力。

而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事,而且从来不自居其功。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古语讲“功高盖主”,“狡兔死,走狗烹”。冯异战功赫赫,兵权在握,若非刘秀是一代贤君,恐怕早已身首异处。另一方面,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也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所以那个功才无法从他身上拿走。如果你居功,那么你的功可以被驳倒;如果你不居功,那么你的功劳——它根本没有提出过——怎么可能被驳倒呢?如果你想成为世界上的重要人物,你就可能被证明为无足轻重的人物。肯定要这样证明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试图成为重要人物,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功劳的竞争者。但是如果你不居功,你保持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这怎么可能被驳倒呢?在你的无足轻重里面,你变成了重要人物,没有人能够驳倒它,没有人能够跟它竞争。

但是,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没有要求过任何东西、没有试图以任何方式获得成功、没有为实现任何野心而奋斗的人,会突然发现一切都被实现了——因为一个没有什么要求的人内心是空的,于是命运之神会不断地往这个空里倾注它的秘密和财富。如果你真正保持没有任何要求的话,不要求任何荣誉、声望、名分、成功或者野心,那么作为一个结果,自然会有成功,会有胜利。整个存在都倒进你的空里。这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效果——效果是在你对它有欲望的时候产生的;结果是在你想也没有想过它、没有欲望的时候产生的。因此,我们说,一个人不居功,所以那个功无法从他的身边拿去,并且他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至少他不会损失什么。

◢微言大义◣

孔子说:“盂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每个人都在试图成为重要人物,都可能是功劳的竞争者。如果你居功,那么你的功就可以被争夺和驳倒;如果你不居功。那个功也就无法从你身上拿走——因为那个功根本就没有提出来过,怎么可能被争夺和驳倒呢?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