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星期一
首页/儒家/四端之心

四端之心

四端之心在此基础上,孟子在与当时告子等人所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以及“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不同观点的论辩中,通过以心善言性善,充分突显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道德性,对儒家性善论做了大力论证和阐述,从而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孟子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强调,自然属性并不是人与其他动物或曰禽兽的根本区...

四端之心

在此基础上,孟子在与当时告子等人所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以及“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不同观点的论辩中,通过以心善言性善,充分突显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道德性,对儒家性善论做了大力论证和阐述,从而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孟子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强调,自然属性并不是人与其他动物或曰禽兽的根本区别。人生而具有的道德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集中体现在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上。四德则在“人皆有之”的四种道德情感或曰“四端之心”中得到了最为基础亦最为本真的表现: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仁”的表现;羞耻之心,就是“义”的表现;恭敬之心,就是“礼”的表现;是非曲直之心,就是“智”的表现。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的内心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而不自觉罢了。因此,人所固有而非外力强加的内在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情感或曰同情感、羞耻感、崇敬感和是非感,就是作为人之本性的仁、义、礼、智的根芽。这些是“天之所与我者”或曰天生具有的: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思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儿童都知道喜爱父母,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亲爱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之所以都如此,是因为良能、良知与仁、义是天下通行的。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自小就知道亲亲、敬长,是因为这两种品格是通行于天下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属性的重要标志。所以,体现不出“四端之心”者,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资格:“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对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均做了剖析后,孟子明确指出,正是根于心的仁义礼智构成了君子的本性。由此孟子明确宣称人“性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