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之役》
泛舟之役
№ 031
公元前647年晋国遭逢大灾年,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晋惠公想向别国买粮以度危机,思来想去,只有向秦国求助最为实际。可是有失约割地在先,晋惠公难开金口,在郤芮的劝说下,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国派出了使臣。秦穆公与群臣商议,大多数人认为晋惠公不义,晋人无辜,主张相助。穆公即调遣船队,走水道,将粮食运往绛城,史称泛舟之役。
公元前647年,晋国遭逢天灾,几无收成,饥荒严重。晋惠公着急了,和群臣商议解决之道。有人提出买粮之计,可是向哪个国家买粮成了问题。远的,远水解不了近渴;近的,大概也只有秦国,而且秦国这年也刚好获得大丰收,晋国又与秦国有联姻关系。但晋国对秦国有割地失约在前,晋惠公不好意思开口。
郤芮说:“当初我们拒绝给秦国割地,只不过是暂缓割地,又没说当真食言。但如果我们这次向秦国求粮,秦国不给,那就是秦国不对。您有什么不好意思呢?”晋惠公觉得有理,当务之急是解决晋国粮食问题,遂派出使臣往秦国求购粮食。
春秋兽纹俎(前770—前476)长24.8厘米,宽19厘米。
秦穆公听了晋国使臣所说的情况,召集大臣商议。蹇叔、百里奚等都主张借粮给晋国,虽然晋惠公对秦不义,但晋人无辜。天灾不可避免,扶助邻国理所当然。穆公因为晋惠公有负于秦国,心里犹豫不决。
㔻郑父之子㔻豹为了躲避晋惠公追杀,来到秦国当了大夫。㔻豹因为父亲为晋惠公所害,对惠公恨之入骨,一心要报杀父之仇,于是极力地劝谏秦穆公出兵伐晋:“晋国正遇天灾,国力空虚,民心涣散,正是出兵攻打晋国的大好时机,您不待此时出手,难道要坐等良机尽失吗?”秦国大夫繇余说:“仁者不趁人之危,不图人回报,必能得到人民拥护,这是天下大福。晋侯出尔反尔,不得人心。日后如若秦晋交难,晋人必不能忘秦国危难相扶之举,又岂会与秦国为敌?”秦穆公考虑再三,说:“夷吾有负于寡人,这是他的不对,但晋人无过,寡人不忍心晋侯有负于我而让晋人忍饥挨饿。”
秦穆公认为自己有恩于晋,而晋国不思回报,心里犹豫。蹇叔、百里奚认为天灾不可避免,助晋理所应当,主张卖粮。
秦穆公答应晋国求粮之请后,即开始着手准备运粮的具体事宜,不想,新的问题出现了。
原来,晋国所需粮食数量巨大,秦晋两国相距甚远,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如果依靠牲畜,以车辆运送粮食,消耗既大,又会耽搁很长时间,最后大家商议走水道。秦国随即调集大量坚固的大船,每艘船都满载着粮食,从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河东下。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驶过渭河,一场声势浩大的“泛舟之役”开始了。在西北风的推动下,秦国的运粮船队很快到达了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船队奋力摆脱黄河险情,横渡黄河之后,进入汾水。又经过数日行程,终于到达绛城。晋人争相迎接秦国随船人员,在秦国的及时援助下,晋国转凶为吉,渡过难关。
秦国的大义之举赢得晋人称颂,然而晋惠公却没有丝毫感激之情。泛舟之役第二年冬,秦国不幸发生灾荒,而晋国获得大丰收,秦穆公派大臣冷至前往晋国求粮。晋惠公和大臣商议此事,庆郑、韩简等都认为秦国不计前嫌帮助晋国渡过难关,无论如何晋国都应该伸出援手,助秦国一臂之力。郤芮、吕省等却认为,秦晋两国因割地不成,早已结仇,如果再向秦国运粮救灾,无疑帮助秦国壮大力量,不能答应。虢射更认为晋国应该乘着秦国灾荒,出兵伐秦;晋惠公认同了虢射的建议,拒绝了秦国的求粮之请。
冷至气呼呼地回到秦国,把事情经过向穆公一一回报。秦穆公气得火冒三丈,只恨不得亲自去逮了晋惠公,秦国群情激愤,穆公随即发兵攻晋。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漕运
漕字原本是水运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水运粮食的专用词,正因如此,才有说法将“泛舟之役”看做我国历史上漕运的开端。进入封建时代以后,漕运成为历朝历代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重要运输方式,这些运送的粮食主要用于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间的粮食调剂。这种粮食被称为漕粮,漕运在日益发展中也形成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