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心怀天下》
顾炎武心怀天下
№ 024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与他一生勤学不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一生辗转奔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不仅如此,顾炎武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
顾炎武初名绛,后改名继坤,字宁人,明亡后又改名炎武,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有“清学开山”之誉,和王夫之、黄宗羲一起合称“清初三先生”。
顾炎武祖上曾世代为官,明末家道中落。顾炎武小时候就过继给叔母王氏为子,王氏经常给他讲述方孝孺、于谦等人的报国事迹,这深深地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在青少年时代,顾炎武就广泛接触当时的名士大儒,深受“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等思想的影响。此时,明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严峻的社会现实把顾炎武从科场中震醒,他决定致力于研究关于国计民生的真学问,这对当时文人以浮名苟得为务之风做了无情的批驳。
顾炎武
从1639年开始,顾炎武倾注全力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的撰写,试图从中去探寻国贫民弱的根源所在;1645年清兵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顾炎武参加了昆山一带人民的抗清战争。后来战争失败,他的两个同胞兄弟在战斗中英勇就义,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十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勿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这也成为顾炎武一生的信条:永远都不屈服清朝的统治,在流亡北方达二十多年的生涯中,他终不仕清,笃志经史,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学术事业。
在史学研究中,经济、政治制度是顾炎武关注的一个重点,像《田功论》《钱法论》《钱粮论》《郡县论》《形势论》等一系列文章以及《日知录》中的大量学术札记,对土地兼并、赋役不均、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大胆的揭露,并进一步探索造成此种情况的历史根源。例如《日知录》中的《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条,以确凿的数字,并通过相关比较,具体说明了苏州、松江诸府田赋之繁重。顾炎武深感赋重的弊端,希望朝廷当局“以宜于今者而税之”。
顾炎武书法
顾炎武雕塑
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顾炎武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等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宏富的成就,所著学术著作,宛若一座无比厚重的丰碑,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顾炎武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严谨缜密的考证方法,以及他对广阔学术门径的开拓,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682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享年70岁。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日知录》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现在,人们仍然常常借用这个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日知录》的思想也超越了当时大多数学者,其中尤以区分“保国”与“保天下”为最,“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