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 064
中日甲午战争一战,使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更宣告了大清国费尽心机搞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而签订《马关条约》则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转折,它导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开始了更加肆无忌惮的践踏。
1895年初,清朝政府派出侍郎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去求和。这个时候,日本军队正在威海围歼北洋舰队,日方对清朝政府派来求和的这两个人不予理睬。清朝政府为了求得停战,不惜任何代价,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求和。
光绪帝把李鸿章召到北京,商量对日谈判的事情。围绕是否割地问题,朝堂上争执不下,乱作一团。李鸿章表示,不能承担割地的责任,更何况连日本人要的赔款现在都无法凑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等人也说,宁可多赔款,不可割地一寸。以恭亲王奕为首的一干大臣则认为,如果不答应割地,日本人恐怕不会与清廷议和。现在情形危急,日本军队的锋芒已指向北京。为保京师无恙,就只能顺从日本人的心愿。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等一行人到达日本马关。第二天,就开始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进行谈判。
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驻扎在上述地区的清朝军队要将一切军需用品交与日本军队,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也要由日本军官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队的一切驻扎费用开支均由清政府负担等。伊藤博文明白,山海关、天津一线如果被日军占领,将直接危及北京安全。这个条件清政府是不会答应的。如此,日本正好再战。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时隐藏起觊觎我国台湾的企图,向李鸿章隐瞒了日军正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日军占领台湾成为既成事实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李鸿章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1895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
由于日本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李鸿章不敢答应,就提出了要再进行一次谈判的要求。就这样,谈判僵持不下。此时,一件意外却促使了谈判的最终进程。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满怀心事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乘轿返回驿馆。快到达驿馆时,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男子,在左右未及反应之时,对准李鸿章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
此事一发生,世界各国纷纷谴责日本政府的此种行径。日本政府迫于欧洲各列强的压力,最终同意停战。
1895年3月28日,伊藤博文再次来到李鸿章的驿所,当被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时,李鸿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没有想到,几天来在谈判桌上口干舌燥没能取得的战果,竟然会因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转。就这样在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控制权,方便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肆扩张的行径。清政府为了支付庞大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并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中华国宝——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