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萧何和曹参是刘邦建汉时的重要谋臣。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五十五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氾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拉开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的大幕。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被合称为“汉初三杰”。除这三人外,曹参、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也都在大汉王朝的创建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楚汉战争胜利后,封赏大臣是摆在...

萧规曹随

萧何和曹参是刘邦建汉时的重要谋臣。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五十五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氾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拉开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的大幕。

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被合称为“汉初三杰”。除这三人外,曹参、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也都在大汉王朝的创建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楚汉战争胜利后,封赏大臣是摆在刘邦面前一项复杂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刘邦认为,应当将萧何推为第一。然而其他曾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大将们不服,而带头反对的人就是大将曹参。众功臣认为,“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浴血奋战,而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这时,刘邦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话。他反问诸将:“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知道猎人和猎狗的区别吗?”他说,猎狗只有追擒兽兔的本事,而猎人却能指挥猎狗去追猎物。诸将“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这话说得太伤众将官的心了。众将官心内不服,但谁也不说话,选择了沉默。后来,在论定功臣的位次时,场面又陷入了尴尬。众列侯一致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显然是想让萧何位列群臣之首。正在为难之时,洞明上意的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说话了,他说:大家的看法都是不对的。楚汉相拒五年,汉王失军亡众,只身逃遁数次,皆靠着萧何从关中遣军补其亡失,数万兵众招之即来。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军无见粮,也是萧何及时转漕关中,以给不足。这样才能使汉军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万世不朽之功。这一公平的评论,终于说服了诸将,大家都公推“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萧何担任了丞相,与曹参之间产生了裂痕;很快曹参就出任齐国丞相,在齐国九年时间,用黄老之术治理齐国,齐国大治。

身居相位的萧何为刘邦建立的汉王朝确立了哪些规矩呢?

首先,给新兴的汉朝制定了一系列从民所欲的缓和的法律、赋税制度。《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入关后虽然与民“约法三章”,尽削秦法之苛,使得“兆民大悦”。但三章之法毕竟太疏略,要使社会得到安定,还需要更具体的条文。因此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萧何重新整理了秦朝的旧法条文,另立汉律九章。新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萧何和曹参的宽刑措施,使社会很快安定下来,到惠帝时就已经“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到文帝时,更是“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当然这已经是经过了两三代人的努力,但作为创业者,应当说有萧何一份不可忽视的功劳。

其次,把关中地区建成为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方的稳固的后方和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楚汉战争刚开始时,刘邦处境十分困难,项羽的兵力为其四倍,强封刘邦为汉中王后,又把秦降将章邯等皆封为王,布置在刘邦的周围,以监视他的行动。据《汉书·萧何曹参传》载,刘邦为此不公平的待遇十分愤怒,准备和项羽交战。萧何劝谏刘邦说:“虽然项羽封您为汉中王,这很不公平,但比起置您于死地来,不是强多了吗?现在人马不如人家,百战可能百败。所以我劝大王不如暂时屈居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利用巴蜀的有利形势,然后再平定三秦,这样天下才可以得到。”刘邦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暂时把部队带到了汉中。不到半年功夫,刘邦就收拾了章邯等人,又重新占据了关中地区。第二年,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又挥兵东向,借项羽弑楚义帝之罪名讨伐项羽,楚汉战争正式开始。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战争前期,形势对刘邦十分不利,汉高祖二年四月的彭城之战,刘邦前后死伤二十多万人,其中“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军重重围了三层,最后刘邦只剩下了数十骑突围逃遁,连家属也为项羽所俘虏。刘邦重振汉军的军威,以致后来终于战胜项羽,全靠萧何在关中后方的大力支援。战争一开始,刘邦就命萧何以留守的名义驻守汉中,让他留在巴蜀地区负责收敛赋税,安定百姓,颁布法令,供给军食。刘邦打下三秦地区后,把萧何继续留在关中,令其仍旧负责兵力物力的补充给养等事宜。萧何在关中巴蜀地区兢兢业业,进行了基本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之《汉中志》和《蜀志》分别记载:“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刘邦自汉中出三秦伐楚时,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萧何在发展巴蜀汉中的经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萧何在关中和巴蜀忠实执行刘邦对人民采取减轻剥削和发展生产的缓和政策,几次颁布有利于经济和生产的法令。如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宣布“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二月,又宣布,巴蜀汉中民众服军役太劳苦,特准免租税二年,关中地区家有从军者免租税一年。刘邦给予了萧何在关中最大的权力,《汉书·萧何传》说,他在关中主管法令、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一切大小杂务,凡有所奏,刘邦都批准执行,一时来不及上报的,刘邦也允许萧何做主“便宜施行”,等刘邦从前方回来再加奏闻。这样,萧何在关中施政,便能发挥最大的能量,也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全面支援了刘邦在前方的战争。

在萧何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中,主要致力于巩固新建的汉王朝。刘邦打败项羽后,立刻面临着国家统一还是继续分裂的重大问题。有一批楚汉战争中的功臣,凭着自己手中的武装和战争中所得的既有地盘,企图保留战时的割据局面,反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集权。其中势力最大、足以危害到汉王朝统一的是割据着今山东及淮北一带的齐王韩信,割据着今淮南一带的淮南王英布,割据着今山东、河南、江苏交界处的梁王彭越。此外还有燕王卢绾、韩王信、赵王张敖和割据今山西河北一带的陈豨,等等。刘邦对这些割据势力采取了坚决消灭的政策,这在历史上叫作消灭异姓王的斗争。刘邦的这一行动,是有利于历史向前发展的,使汉王朝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对组织全国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对北方匈奴的斗争,都是有好处的。在这场斗争中,萧何站在刘邦一边。《汉书·萧何传》记载,在刘邦平定韩信、黥布的战争中,萧何“悉以家私财佐军”,努力工作,协助刘邦稳定后方,“拊循勉百姓”,使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他还参与了逮捕擒杀韩信的活动。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临死之前,太子刘盈亲自看望他时问他:“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萧何不抱成见,不泄私愤,仍然主动推举了曹参,而且表示惠帝若任用曹参为相,“死不恨矣”!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其原则是: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浮夸、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废黜他。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汉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汉惠帝刘盈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汉惠帝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窋(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试着问问你父亲:‘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圣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又不过问朝廷大事,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窋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回家后,找了个机会,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窋说:“天下事不是你该说的,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笞窋二百”。

曹窋遭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汉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上朝,汉惠帝责备曹参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窋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汉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大胆地回答汉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汉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汉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汉惠帝说:“现在陛下是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恪守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好,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为法,顜若画一;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lishigushi/202303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