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成语大全/《枕戈待旦》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枕戈待旦》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枕戈待旦《晋书·刘琨传》西晋末年,洛阳失陷,北方大乱。不少英雄豪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刘琨就是其中之一。刘琨,中山魏昌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年轻时文才出众,有“隽朗”之誉,是当时著名的“二十四友”之一。他的诗文悲壮激昂,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刘琨不但文采斐然,而且熟读兵法,武艺高强,在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刘...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

西晋末年,洛阳失陷,北方大乱。不少英雄豪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刘琨就是其中之一。

刘琨,中山魏昌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年轻时文才出众,有“隽朗”之誉,是当时著名的“二十四友”之一。他的诗文悲壮激昂,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刘琨不但文采斐然,而且熟读兵法,武艺高强,在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当时的并州城由于遭受汉国刘渊军队的扫荡,已经支离破碎,想要到达并州的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简直是困难重重。刘琨没有退缩,他在上党一带募集了五百名将士,经过艰难转战终于到达晋阳。

由于战乱频繁,当时在晋阳的百姓已纷纷涌往邺城。晋阳城内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刘琨便率领将士们砍掉荆棘,掩埋尸骨,重新建起房屋城池。他亲自带领兵士守城,让百姓身带防具和武器耕种。经过精心规划,晋阳的防御体系很快得以重建。

在晋阳,刘琨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要数“以胡制胡”了。他与当时在并州北部代州(今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一带的鲜卑拓跋部落结成盟军,对刘渊部曾一度形成夹攻之势,从而保住了并州一隅,延缓了西晋的谢幕时间。

其实,刘琨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他年轻时的远大抱负是分不开的。刘琨为人旷达而不受拘束,善于与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并且能够张扬对方的优点。他与司州主簿祖逖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舞剑。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他们还约定,倘若日后需要匡扶天下,将各率一支人马逐鹿中原。

不久,就传来祖逖被朝廷任用的消息。刘琨立刻写信给家人,表达了自己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他说:“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我立志报国,常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没想到这次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与祖逖的这段交往,激发了刘琨的豪气,对刘琨后来征战沙场、报效祖国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语今说】

戈,古代兵器。形容报国杀敌心切,一时一刻也不松懈。

【智慧语林】

祖逖“闻鸡起舞”,刘琨“枕戈待旦”,他们都有忧国忧民之心、报国之志,终成就大事,流芳百世。正如曹植在著名的《白马篇》中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其实,刘琨临危受命赴晋阳之时,就对险恶的前程早有预料,并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帮助他完成了报效祖国的使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