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摇尾乞怜》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摇尾乞怜》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摇尾乞怜《应科目时与人书》中国科举制度从唐朝至清朝的一千三百年间,共出现了五百多名文状元。开科取士确实使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但科考中的腐败现象也委实令人叹息。以唐朝科考为例,唐朝科场的“透明度”有一个时期相当“高”,每个人都可求当时的名公巨卿为自己引荐。说白了,谁的“后台”硬,谁便可以捷足先登。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前,写了...

摇尾乞怜

《应科目时与人书》

中国科举制度从唐朝至清朝的一千三百年间,共出现了五百多名文状元。开科取士确实使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但科考中的腐败现象也委实令人叹息。以唐朝科考为例,唐朝科场的“透明度”有一个时期相当“高”,每个人都可求当时的名公巨卿为自己引荐。说白了,谁的“后台”硬,谁便可以捷足先登。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前,写了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上书宰相,以求得到赏识。这篇文章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希望对方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文章大意是:

人们说在南海北岸、长江南边住着一条龙,它与一般鳞甲类动物不一样。如果它得到水,便可以在风雨中变化,在云上翻腾;如果它离开了水,不过是七八尺的长度而已。虽然没有高山、长坡、大道等艰难险阻,但它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因为它自己不能引来水,因而被水獭之类讥笑也是可能的。

这条陷于困境的龙,如果遇见有力量的人,怜悯其处境而帮助它改变命运,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但是,这条龙自视颇高,它说:“我宁可在泥沙中枯烂而死,也是快乐的。如果俯首贴耳、摇尾乞怜的话,非我所愿。”由于这条龙不肯屈己求人,很多有力量的人遇见它都视若无睹。如此一来,这条龙就生死难卜了。

现在,这条龙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位有力量的人,它试着抬起龙头长啸一声,也许那个有力量的人因怜悯它而将它送入江河。

有人怜悯,是命;没有人怜悯,是命;知道是命,还要向人长啸,也是命。韩愈如今的处境,与这条龙相似,所以,我冒昧写下这篇文章。

韩愈未满两岁,母亲就过世了。三岁时,父亲又撒手而去,他由兄嫂抚养。十一岁时,其哥哥也突然死在任所,从此,韩愈同嫂嫂、侄儿相依为命。十九岁时,他进京应试,在京城滞留十年,年年科考不中。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却始终不得权贵的推荐,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科举制度埋没人才,腐朽不堪,只得无奈地离开长安。

【成语今说】

原为狗摇着尾巴讨主人的欢喜,也用以比喻卑躬屈膝,不顾人格地向别人谄媚讨好。

【智慧语林】

有唐一代,尤其是盛唐,朝野上下有着浓郁的荐贤风气。士大夫以举荐贤才为荣耀,不少贫寒士子也通过献诗献赋吸引上层统治者的注意,进而得以施展怀抱。盛唐士人的干谒行为,尤其是其中流传下来的诗文,大多写得光明磊落,风骨超然,展现了他们对个人才能的自信和对功名的渴望。但是中晚唐以后,官场和考场风气日渐腐败,荐贤和干谒之风也变质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