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长短经/长短经《反经十三》原文、注释、赏析

长短经《反经十三》原文、注释、赏析

反经十三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1.审时势,不落后【经文】臣闻三代①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②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乐...

反经十三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1.审时势,不落后

【经文】

臣闻三代①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②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

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

其作囿③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夺人时。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

《韩诗外传》④曰:“夫士有五反,有势尊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

心智慧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奸饰非。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欲。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

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

②《尹文子》:周代尹文撰,内容介于道家、法家之间。

③囿(yòu):蓄养禽兽的园子。

④《韩诗外传》:汉韩婴撰写。

【译文】

我听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为三代的法规制度过时了,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这证明所谓法制,亦即前代圣君的主张、路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会凭空得以贯彻实行。所以战国时的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政治措施,是五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仁爱的树立,是为了广泛地施予恩惠、怜爱之心。但也让人心生偏爱,有了私心。

节义这种品操的提出,本意是要建立一个德行的标准,结果成了某些人哗众取宠、背弃大义的借口,走向了节义的反面。

礼仪规矩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的言行恭敬严谨,但是懒惰和散漫也会同时产生,结果走向了“礼”的反面。

文学艺术,本来是陶冶性情,柔和心灵的好东西,但是也会叫人淫逸放浪。

名位等级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对身份的高低有个明确的划分,但是骄慢、篡夺的野心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建立法制法规,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有准则,人人都安分守己,用心本来很好,但想不到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有人偏偏会找到法律的漏洞,做出大奸大恶的事来。

刑罚的运用,本来是要威慑、惩罚那些犯法的人,但是执法的人,会出于种种目的滥用刑法或者来欺辱犯人,甚至久而久之会使自己丧失人性,有时也会放过真正的罪犯,制造冤假错案。

奖赏的运用,本来是为了劝勉人忠心效力,尽展其能,但是也会出现卑鄙的竞争。为了争功邀赏,或由于赏罚不公而闹出许多鄙俗的事情。

老子的学生文子说:“古代有大本领的人创造出文字来,为的是指导民众,叫人理解天下之事,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使聪明的人学识渊博。可是事与愿违,等到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学识的人却变得更坏了,他们把学到的文化知识作为自己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工具;为有罪的人辩护,冤杀无辜的人。”

至于国家建筑林园,那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以便祭祠。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以防意外变故。到了国力衰微的时候,林园便丧失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打猎的场所,结果劳民伤财,贻误农时。

崇尚、重用人才的政策,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使人人都奉公守法,从善如流,有道德有觉悟的人从事领导工作,有才能有经验的人管理各行各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富了,给全社会带来幸福祥和,举国上下就会感怀这种政治的恩德。到了这种政治被败坏以后,好人和坏人往往要结为同党来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狼狈为奸,各自推举圈子里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苦心经营小集团的势力,内外勾结把私党里的人安插到各个领导岗位上。最后,一旦被大奸大恶的元凶利用,操纵权柄,窃国篡权,真正贤德的人就会被冤杀,或被迫退隐。

《韩诗外传》说:“古代的士大夫在贵、富、勇、智、貌五种素质方面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也尊贵了以后,本来应该爱护别人,爱护朋友,行侠仗义,通情达理,实际上都恰恰相反,出身贫贱的一旦发迹后,一阔脸就变,变得不近情理,不行仁义,飞扬跋扈,残暴不仁。”

家道富裕以后,本应周济贫困,扶危急难,可是有的富贵之家,不但不帮助穷人,投身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事业,广积功德,反而骄奢无度,最后难免落个钱财散尽,家业凋零的下场。

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勇猛骠悍,不是去保家卫国,而是好勇斗狠,欺负弱者,或聚众殴斗。

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来干正事,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而是使奸作诈,颠倒是非,智慧就要走向反面。

容貌姣美,风度翩翩本来是件好事,如果放到树立形象、讲究礼仪的场合如公关、外交之类的地方,是很恰当的,但是如果凭姿色去乱搞男女关系,去行淫纵欲,那就走到美的反面去了。

姜太公说:“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天处在这种状态就会生出变故,反而要出乱子。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清楚,人就觉得骚扰不安,为了逃避骚扰,大家就要迁移,不再安居原地了,这样容易发生动乱。”

晏婴说:“一个好的臣子,固然应对上司忠心,然而如果忠心过分了,就变成专权,那就不是忠了;当儿子的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只突出他一个人的孝顺,把其他兄弟姐妹都比下去,那就是不孝;妻子爱自己的丈夫是家庭和睦的保障,但是如果丈夫还有二房小妾,做妻子的霸住丈夫独专其房,不能容纳别人,很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韩非子说:“读书人舞文弄墨,常常扰乱国家的法令;游侠者认为力气大,武功好才有用的人常常靠蛮勇解决问题,也是对国家法令的破坏。”

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的父母亲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愉快接受后,跑来向孔子讲述。孔子说:“子路做得对,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之中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赎人回去。但是子贡放了人却没要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了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显得很谦让大方,但影响别的奴隶主都不敢释放奴隶了(得不到好处嘛)。家中有做奴隶的也不敢去赎人了。结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来,在该廉洁的地方讲廉洁是应该的,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炫耀自己的廉洁,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评析】

在讨论治国之道时,人们历来认为仁义、赏罚是治国的总纲,是基本国策。然而,如果仁义、赏罚的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于国于民有害。因此特别撰写了这一章来说明这个问题。

汉朝爱提意见的匡衡说:“孔子曾慨叹说:有谁能以礼让治国呢?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例子呢?可见以礼治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所以这样感叹,是因为朝廷是全社会的神经中枢,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朝廷的官吏们彼此很讲礼貌,谦虚宽厚,影响到下面,就不会彼此争斗不已;朝廷的人好善乐施,下面就不会粗暴犯上;朝廷的人高风亮节,下面的风气也会跟着好转;朝廷宽容温和,施惠于民,下面的人彼此之间就有爱心。这四种好的社会风气,都不是靠君主威严的命令形成的,而是以朝廷的实际行动感化教育全社会形成的。”道理何在?因为如果朝廷的官员们一对话就吵得脸红脖子粗,影响到下面,就发展成打架斗殴了;朝廷的人如果独断专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步不让了;朝廷的官员如果争名夺利,下面就要祸国殃民了;朝廷的官员如果唯利是图,下面就要盗窃成风了。这就是说,社会风气的好坏,根源在朝廷。

2.人谋事,成在天

【经文】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义,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

庄子曰:“将为胠箧①探囊发匮②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③。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④,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

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里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⑤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独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注释】

①胠箧(qūqiè):胠,撬开。箧,箱子之类的东西。

②发匮:开柜子。

③固扃鐍(jué):加固门窗或箱子、柜子的栓。

④负匮揭箧:用背背柜子,用手提箱子。

⑤田成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陈恒。

【译文】

慎子说过:“做个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乱世,相反,如果是处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忠臣只会加重那个时代的混乱。”如何理解这个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坏,却生了舜这样一个圣贤的好儿子。舜的父亲一次次要把亲生儿子舜置于死地,舜每次都逃过了劫难,原谅了父亲。夏朝的桀是最坏的皇帝,却出了不少忠臣,结果使他的过错显得格外突出,真像是罪恶滔天一样。孝子不会出在慈父之家。忠臣不会产生在圣明的君王执政的时代。一个英明的君主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就会要求部下既要尽忠,但不能过分,所管的事、所负的责任不能超越其职权范围,否则,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庄子说:“做小偷、扒手一类的盗贼,或是溜门撬锁,或是从别人的口袋里、皮包里偷东西。为了预防这些小偷,人们有了财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柜子和箱子里,外面还要层层捆扎,加上大锁,生怕不牢固。这种防盗的做法,历来为世俗的人们当做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可是如果一旦江洋大盗来了,把箱子、柜子连锅端走,这时大盗唯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这样看来,以前被认为有脑子的人,不正是在为强盗储蓄、保管财富吗?”

至于那些被称为圣人的,能说没有不为大盗储蓄、保管财富的吗?肯定是有的。怎么知道呢?田成子弑齐君盗其国就是一例。从前,齐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镇相连,鸡鸣狗叫的声音各家各户都能听到,人口众多,一派繁荣景象。市场上摆满了物品,田野上人欢马叫,方圆二千余里,举国上下,国家典章制度的建立,城镇乡村的组织规划,哪一样不是依照他们的开国圣人姜太公的做法呢?等到后来窃国大盗田成子一出来,杀了齐简公,偷窃了齐国,田成子所到手的,又岂只是一个齐国?而且把齐国几百年间形成的好的政治制度,都偷过来了。所以历史上虽然骂田成子是窃国大盗,但他一旦权势到手,就像尧舜一样,安安稳稳地做了齐国的国王,列国一样恭维他,一样承认他,到底还传了十二代。由此看来,田成子不但偷了齐国,而且偷了姜太公开创的圣明的政治制度,这些权势、法规又反过来保护了田成子。

【评析】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盗窃之事从没消失过;无论是仁政还是暴政都无法制止类似的事发生。为什么呢?也许你会说,我可以把盗贼想要的东西藏起来,可是正如作者所讲的那样,说不定你认为好的防盗措施反而给盗贼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行使盗窃行为的条件。

所以,我们无论在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全面,而且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和措施。

3.善择人,治世要

【经文】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①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

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注释】

①妄意:分析推测。

【译文】

盗跖的门徒问盗跖:“当强盗也有道吗?”盗跖说:“天下什么事能离得了道呢?当强盗的学问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计某处有多少财宝,值不值得动手,要计算得准确周到,——圣也;动手的时候,别人在后面,自己先进去,这是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勇也;得手之后,别人先撤退,自己最后走,有危险自己承当,——义也;判断某处可不可以去抢劫、偷盗,什么时候去才能成功,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东西抢到以后,大块分金,大块吃肉,平均分配,——仁也。仁义智勇圣,这五条标准不具备而能成大盗的,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如此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来做依据;坏人要想成功,也不能违反这些原则。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好人用这些原则做好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利益少,坏人用这些原则做坏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灾祸就多了。这就是仁义的反作用。

综上所述,孔孟所标榜的仁义礼乐也罢,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赏也罢,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文韬武略、审时度势这些世俗才智的运用,每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间的真理,并没有向哪些人隐瞒,向哪些人显露。尽管时代变了,而真理还是代代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在三代以前,仁义道德因是圣明时代就自动出来了,到了夏桀、商纣,因是昏乱时代,仁义道德就故意离开了人类社会。问题在于每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怎样去运用,用得好就天下大治,用得不好就天下大乱。一治一乱,全在于人。

由此看来,这些制度和理论哪一朝哪一代没有呢?主要看它们由什么人来执行,怎样去运用而已。

【评析】

所谓“反”,是指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定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握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早已经事过境迁了,他是被时代遗弃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是非、善恶在特定的时空内,是有标准的。然而,时空越大,其标准就越模糊。大到整个宇宙,长到几万年,是非善恶的标准就不同了,因为整个时空只有一个最高的法则——阴阳反正。可是有限的人生总想永远处在最佳状态,即所谓“人不要老,钱不要少”。这里就告诉你一个秘诀——“欲穷不得、欲达不衰、欲贵不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