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长短经/长短经《正论十六》原文、注释、赏析

长短经《正论十六》原文、注释、赏析

正论十六《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1.教化人,六艺功【经文】孔子曰:“六艺①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故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②;疏通知远③,《书》教也;广博易良④,《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

正论十六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1.教化人,六艺功

【经文】

孔子曰:“六艺①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故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②;疏通知远③,《书》教也;广博易良④,《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也。

洁净精微而不贱,则深于《易》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也。

【注释】

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诗》教也:以《诗》教化的结果。

③疏通知远:通达事理,眼光远大而又务实。

④广博易良:心胸广博,坦白善良而不淫奢。

【译文】

孔子说:“《礼记》《诗经》《乐经》《尚书》《周易》和《春秋》这六种文史著作虽然内容不同,但其教育人民、讲求礼治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礼》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可以培养平和纯洁的心志,《书》用来指导为人处世,《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预测神奇的变化,《春秋》用来明辨道义。”

所以说,到了一个国家,很容易感觉出这个国家是用什么来教化民众的。如果民风淳朴敦厚,这是《诗》教的结果;民众通达事理,又有远见卓识,是《书》教的结果;心胸大度,平易善良,是《乐》教的结果;心志纯洁,见识精微,是《易》教的结果;恭敬俭朴,谦逊庄重,是《礼》教的结果;善于言辞,言简义赅,是《春秋》教化的结果。因此,《诗》教过度,人就会愚昧;《书》教过度,则多诬陷不实之言;《乐》教过度,浮奢淫逸;《易》教过度,民众则狡猾邪恶;《礼》教过度,社会风气则繁缛烦琐;《春秋》教过度,朝野秩序混乱。

民风温和敦厚而不愚昧,这是由于深受《诗经》薰陶教育的结果。

民众如果既通达事理,又有远见卓识,诚实正直,这是对《书》教深切领会的结果。

心胸大度、平易善良而不骄奢淫逸,这是对《乐》教领会深刻的结果。

心志纯洁,见识精微而不卑贱,这是对《周易》深刻领会的结果。

恭敬俭朴,谦逊庄重而不浮躁,这是对《礼》教领会深刻的结果。

善于言辞,言简义赅而秩序不乱,这是对《春秋》体会深刻的结果。

【评析】

古时音乐的本意,并不是为使人赏心快意,满足感官的享受,而是希望借此激荡血脉,振奋精神,从而和谐人心。五音与人的身体和情志息息相通。宫音与脾与信,宫音与肺与义,角音与肝与仁,徵音与心与礼,羽音与肾与智一一对应,当五音发起时,会与其相应的五脏发生感应,并对信、义、仁、礼、智发生作用,从而对人的思想情绪给予调和与净化。所以听到宫音,会使人心情温柔舒畅,胸襟开阔;听到商音,会使人刚正不阿,向往正义;听到角音,会使人恻隐怜悯,待人温和;听到徵音,会使人乐善好施,宽厚爱人;听到羽音,会使人庄严肃穆,彬彬有礼。礼是对外在行为的约束,进而深入心里去调和情志;音乐则是由于内心情志的感应,进而向外扩展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今天,音乐依旧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2.论百家,探真伪

【经文】

自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散乱矣。

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师仲尼,此其最高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此僻儒之患也。

道家者,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秉要执本①,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乐,兼弃仁义,独任清虚,何以为治?此道家之弊也。

阴阳家者,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此阴阳之弊也。

法家者,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亡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贼至亲,伤恩薄厚②,此法家之弊也。

名家者,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乎名!”此其所长也。及缴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③而已,此名家之弊也。

墨家者,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示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此墨家之弊也。

纵横家者,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使乎,使乎!”言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④而弃其信。此纵横之弊也。

杂家者,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理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此杂家之弊也。

农家者,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孔子曰:“所重人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则欲君臣之并耕,悖于上下之序,农家之弊也。

【注释】

①秉要执本:懂得执政的要点和根本。

②伤恩薄厚:残害亲人,将厚恩变为薄情。

③钩鈲(gū)析乱:不注重实际情况,将名分搞得支离破碎。

④谖(xuān):欺诈。

【译文】

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精微要妙的言论就断绝了,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去世后,儒家的要旨就乖乱不堪了。战国时形势纵横交错,造成真伪难辨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说纷然杂乱。

儒家,大都出自主管教化的司徒之官,辅佐君主,和顺阴阳,昌明教化。儒家的信徒在熟读六部经典,注重仁义道德品质的修养之际,师法尧舜,效法文王、武王,尊孔子为宗师,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然而使人迷惑的偏持一端,已经失去了儒学的精妙的精神,不守正统的人又随时代的变迁加以贬低或抬高,从而背离了儒家之道的本旨,也有用儒家学说哗众取宠,独树一帜的。这都是浅薄的儒士所带来的祸患。

道家大都是从史官中分离出来的,他们经历、记载了历代的成败、存亡、祸福的经验教训,懂得执政的要点和根本,清静无为,善守本性,坚持卑下柔弱,为的是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把这一原则作为君临天下、治国安邦的根本道理。道家的精神与尧的克己谦让、《周易》的谦恭十分吻合,这是道家的长处。等到后世放浪形骸的狂士模仿道家的做法,便抛弃了礼乐制度的束缚,同时抛弃了仁义的原则,说只要清静虚无,就能治理天下。这是道家的流弊。

阴阳家大多是从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吏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尊重上天,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勤勉地通告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四时节令。这是阴阳家的长处。到后来法古不化的人,则受制于诸多忌讳,只注意阴阳卜卦、鬼神仙道之类的术数,舍弃人事而信仰鬼神。这是阴阳家的流弊。

法家大多出身于管理刑法的官员。他们讲信用,赏罚分明,用此辅助礼制来治理天下。这是法家的长处。到了后来,苛刻狠毒的人实行法治,就不讲教化,抛开仁爱,只用刑法了,而且为了达到大治,一味信奉刑法,甚至于残害亲人,把厚恩变为薄情。这是法家的流弊。

名家大多出身于掌管礼仪的官员。古人身分地位不同,礼仪也不同。孔子说:“一定要正名呀!”正名分是名家的长处。到后来吹毛求疵的人利用它来治理天下,就只辨析名分的细节而不注重实际情况,把名分搞得支离破碎。这就是名家的流弊。

墨家大多出身于掌管宗庙的官员。他们住的是柞木椽子搭的茅草屋,以节俭为贵;赡养有德、能服众、好为善和有社会经验的老人,以兼爱为荣;选拔贤士举行大射典礼,提倡尊重人才;宗庙祭祀敬重父辈,崇信鬼神;顺从四时行事,因此不相信天命;用孝敬来明示天下,所以崇尚行为统一。这些都是墨家的长处。后来的愚人实行墨家的主张,只看俭约的好处,而否定礼制,只知推崇兼爱,而不分别亲近与疏远。这是墨家的流弊。

纵横家大多是从接待宾客、出使外交一类的官员中分离出来的。孔子说:“使者啊,使者啊!这是一份难做的差事啊。”意思是说应当因事制宜,权衡处理,因为在接受使命时,不可能也无法教给你全部外交辞令。这是纵横家的长处。后来心术不正的人搞外交,开始崇尚欺诈,不讲信义。这是纵横家的流弊。

杂家大多出身于议事之官。杂家兼容儒家和墨家思想,糅合名家和法家的主张。他们明白治理国家,实现太平盛世,必须融汇贯通诸子百家的学说。这是杂家的长处。后来学识浅薄的人搞起杂家来,就恣意放纵,务求广博,没有中心,使人抓不住要害。这是杂家的流弊。

农家大多出身于主管农业的官员。他们种植农作物,鼓励耕种和养蚕,以达到人民丰衣足食的目的。孔子说:“最为重要的是:人民和粮食。”这是农家的长处。后来见识浅薄的人,主张让国王和大臣也去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关系。这是农家的流弊。

【评析】

司马谈曾对各家有以下的评议:儒家学说广博而缺乏要领,用力虽多而收效甚微,因此它所提倡的难以照办。道家教人形、精合一,言谈举止都要合乎无形的“道”,认为物性自足,不必他求。他们的学说,源本于阴阳四时的秩序,吸取了儒家和墨家的长处,名家和法家的精华,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事的变迁来待人处世,这样做则无处不适。道家学说旨趣简明而又易于把握,用力少而收效大。阴阳家的方术,博大详尽,忌讳太多,使人受到许多约束,总是怕这怕那。法家严酷而无情,刻薄而寡恩,然而他们端正君臣、上下之分,却很清楚,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名家使人俭约,可是失去了真实性,但是它循名责实,却是不能不注意研究的。墨家过于俭约,难以遵守,因此他们所提倡的无法完全实行,但是他们务实节用的宗旨,是不可以废弃的。

可见,诸子百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亦有其本身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辨别真伪,吸收其真的东西。

3.除时弊,合时局

【经文】

文子曰:“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①;九夷八狄②之哭,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之微也;哭者,哀之效也。愔愔于中而应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

范晔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弊也。而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乖当。”

尝试论之:夫世非胥庭③,人乖鷇饮④,理迹万肇,情故萌生。虽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推变;山川之奥,未足况其纡险,则应俗适事,难以常条。何以言之?若夫玄圣御代,则大同极轨,施舍之道,宜无殊典。而损益迭运,文朴递行,用明居晦,回遹于曩时,兴戈陈俎,参差于上世。及至戴黄屋⑤,服絺衣,丰薄不齐,而致治则一。亦有宥公族,黥国仇,宽躁已隔,而防非必同。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故葛屦履霜⑥,弊由崇俭,楚楚衣裳,戒在穷奢。疏禁厚下,以尾大陵弱;敛威峻法,以苛薄分崩。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周秦末轨,所以彰于微灭。故用舍之端,兴败资焉。

是以繁简唯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大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涕。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修画一之法。斯实驰张之弘致,庶可以征其统乎?

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悉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贵清净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弊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弊矣。由此言之,故知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于变哉?

【注释】

①异转而皆乐:曲调不同,但都能表达欢乐之情。

②九夷八狄:泛指境内少数民族。夷,东边的少数民族。狄,北边的少数民族。

③胥庭:指传说中的古帝赫胥氏、大庭氏。

④鷇(kòu)饮:鷇,幼鸟。意为雏鸟仰母哺食而足,比喻无心而自足。

⑤黄屋:帝王的车辇,因用黄缯缝制,所以取名黄屋。

⑥葛屦履霜:冬天穿夏天的鞋子。葛屦,指用葛制成的鞋子,供夏天使用。

【译文】

文子说:“圣人做事,殊途同归。秦楚燕魏的歌曲,虽然曲调不同但都表达了欢乐之情;各少数民族的哭声,虽然哭声不同却都是悲伤的表现。因此说,歌声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悲伤的结果。内心和悦闲适,外表就必然要流露出来,凡有流露,就会使其他人也受到感染而一起快乐。”

范晔说:“诸子百家关于政治的学说,是很高尚的啊!其要点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治制度,革除弊端,顺应时代的变化。然而国家命运和政治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导致各种意见偏颇庞杂,所以对任何事情的是非评论,都会议论纷纷,互相矛盾。”

对此可以再作一些评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远古赫胥氏、大庭氏的那个含哺而嬉、鼓服而游的时代了,人们的欲求也不是易于满足的时代了。世界上的道理千头万绪,人们千奇百怪的欲望和情感也在不断地萌生。即使有应付一切事物的智慧,也不可能去穷尽这世道人心的变迁;就是高山大川的险峻幽深,也无法用之比喻人心之难测。那么,顺应时尚和世事之推移变化,就不能用常规的办法解决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假如由大圣人来治理天下,那么所要达到的天下大同,以及为普天下的老百姓谋幸福的政策措施,其政治制度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然而法规、制度的增补或废除或交替使用,文明和朴素的交替施行,或者是发扬光大,或者是保守传统,也只能在过去的范围内转来转去。兴兵打仗与和平交往,也只是与上一代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就是坐在帝王的宝座上,摆出皇帝的仪仗,穿上天子的服装,虽然厚薄华美不同,但把国家治理好的宗旨却是一致的。或者有时为了政治的需要,给达官贵人平反昭雪,对乱臣贼党施以刑罚,虽然宽松的程度有区别,但是防犯为非作歹的目的必然是相同的。这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形式虽然相异,本质却是相同的;思维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目标却是一致的。至于假如故意矫情用事,就会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比方说吧,穿着凉鞋过冬,就犯了过分俭朴的毛病;天天都要衣冠楚楚,就应当反对穷奢极侈;禁令不严,对下属过于宽容,就容易出现尾大不掉、欺凌弱小的情况;权力过于集中,刑法过于严酷,又容易导致分崩离析的局面。在曹魏时期,文人写诗撰文,极尽讥刺之能事,就可以明白那个时期的国家风气;周王朝末期和秦朝末年的政治衰败,在许多细小的事情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采用或是舍弃什么样的制度,实在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兴盛还是衰败的先决条件啊!

由此看来,政策法规繁杂还是简约,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决定,宽松的政策与刚猛的政策要相互补充。刑书铸刻在鼎上,固然详细,然而约法三章,其可贵之处就在于简明有效。大叔因为使用了强硬的治理方式想来改变国家的衰败局面,结果王室的皇子皇孙只有哀悼的眼泪了。春秋时晋国的赵盾一上台就改变他父亲赵衰平和的政策,而平阳侯曹参代萧何为相后,对萧何当相国时的法令一字未动。这些都是弛张宽猛之政治的极端例子,难道可以强求它们都整齐划一吗?

诸子百家的学说,论述的都是当世政治的功过得失,我们已经都认真详细地加以研究过了。然而世人对为政之道大多存在误解,只偏好于某一种学说。尊崇清净无为学说的道家,视儒家学说为迂腐;拘泥名实的名家,却认为道家学说荒诞。有的人推崇古代的王者之风,认为现在依然可以实行;有的人征引切时救弊的成规,认为应当流传于后世。其实如果认真考究,这些认识都各有各的弊病。由此可见,有法与无法,应当根据时代的不同加以讨论,时代结束了,适用于那个时代的政治方针也就失去了效用;时代向前发展了,政治制度也要随时代而发展。只要行动不错过时机,前途必然光明。不具有聪明智慧的人,谁能够通晓权变的奥妙呢?

【评析】

“反经”“是非”“适变”三篇论文虽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论证,陈述了各家各派学说的利弊,然而不足之处是对某些问题无暇顾及,有的阐述也比较散漫,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因此作这篇“正论”作为补充,以使论述进一步充实完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