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元魏寇齐

元魏寇齐

元魏寇齐【内容提要】《元魏寇齐》叙述了南朝齐明帝萧鸾(luán)建武元年(494年)至齐殇(shāng)帝萧宝卷(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间,在以南齐雍(yōng)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为中心的南北朝交界地区所发生的北魏与南齐之间的战争​‍‌‍​‍‌‍‌‍​‍​‍‌‍​‍‌‍​‍​‍‌‍​‍‌​‍​‍​‍‌‍​‍​‍​‍‌‍‌‍‌‍‌‍​‍‌‍​‍​...

元魏寇齐

【内容提要】

《元魏寇齐》叙述了南朝齐明帝萧鸾(luán)建武元年(494年)至齐殇(shāng)帝萧宝卷(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间,在以南齐雍(yōng)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为中心的南北朝交界地区所发生的北魏与南齐之间的战争​‍‌‍​‍‌‍‌‍​‍​‍‌‍​‍‌‍​‍​‍‌‍​‍‌​‍​‍​‍‌‍​‍​‍​‍‌‍‌‍‌‍‌‍​‍‌‍​‍​​‍​‍​‍​‍​‍​‍​‍‌‍​‍‌‍​‍‌‍‌‍‌‍​。此次南北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历时约两年零两个月​‍‌‍​‍‌‍‌‍​‍​‍‌‍​‍‌‍​‍​‍‌‍​‍‌​‍​‍​‍‌‍​‍​‍​‍‌‍‌‍‌‍‌‍​‍‌‍​‍​​‍​‍​‍​‍​‍​‍​‍‌‍​‍‌‍​‍‌‍‌‍‌‍​。

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南齐发生政变,齐武帝萧赜(zé)临终任命的辅政大臣,时任侍中、左仆射(yè)的萧鸾废南齐第四任皇帝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与此同时,南齐雍州刺史曹虎请降于北魏。因此,北魏孝文帝拓跋(bá)宏欲趁机举兵南伐,以建立统一大业。此次南征,北魏朝中分反战和主战两派,双方各执己见。最后,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举兵南进,四路大军兵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卢渊攻赭(zhě)阳(今河南方城);刘昶(chǎng)、王肃攻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拓跋衍(yǎn)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刘藻攻南郑(今陕西汉中),北魏的军事进攻在南齐之雍州、司州(治今河南信阳)、北徐州(治今安徽凤阳东北)、梁州(治今陕西汉中)等地全线展开。齐明帝萧鸾调遣司、徐、豫州的军队抵御北魏军。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率三十万大军抵达前线,围困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等地,久攻不下。与此同时,司州方面,南齐为解义阳之危急,派兵攻克了北魏建陵(今江苏新沂南)、厚丘(今江苏沭阳北)等城池,致使北魏兵败义阳;梁州方面,拓跋英、刘藻围攻南郑几十天,仍然无法将其攻克;雍州方面,卢渊、拓跋鸾兵败赭阳;薛真度兵败沙堨(è)(今河南南阳南)。雍州、司州、北徐州、梁州全线受阻,北魏无奈撤军,班师返洛。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发动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再次南下,一路攻赭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一路攻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一路攻新野(今河南新野)。双方相持四个多月,不分胜负。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北魏军攻破新野之后,南齐之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赭阳、南阳等地相继失守,齐将崔慧景、萧衍(yǎn)等人据守襄阳(今湖北襄阳),对抗北魏军,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因齐明帝萧鸾病亡,北魏退兵。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齐将陈显达等攻北魏,欲夺回雍州失守各郡,无果。北魏孝文帝元宏北归,亡于谷塘(táng)原(今河南邓州东南)。双方罢兵。

此次南北之战,北魏作为主动出击的一方,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限于天时、地利及人员的因素,没有对南齐造成致命的打击。南北战争暂告一段落。

【原文】

齐明帝建武元年[1]。魏主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2]。会边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十二月辛丑朔,魏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向襄阳,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钟离,平南将军广平刘藻向南郑[3]。真度,安都从祖弟也[4]。以尚书卢渊为安南将军,督襄阳前锋诸军[5]。渊辞以不习军旅,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6]。”

【注文】

[1]齐:朝代名(479—502年),共历二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传七代,史称南齐或萧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明帝:即南齐的第五位皇帝萧鸾(luán)(452—498年),南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年少丧父,由叔父萧道成抚养长大。南齐武帝萧赜(zé)朝,官至侍中、尚书令,并于武帝临终时受托辅佐皇太孙萧昭业。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又废其为海陵王,自立为帝。性猜忌,晚年崇信道教,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年),病亡,年四十七岁,谥号明帝。  建武:南齐明帝萧鸾在位期间的所用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494年至498年。

[2]魏主:北魏第七位皇帝元宏(467—499年),献文帝拓跋(bá)弘长子。母因祖制被杀,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崇尚中原文化,儒雅有识,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力主汉化,迁都洛阳,提高了拓跋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民族融合,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祖制,指北魏“子贵母死制”,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必须被赐死,目的是为防止后族专权。此制始于道武帝拓跋珪(guī),终于宣武帝元恪(kè)。  上:指南齐明帝萧鸾。  海陵王:南齐第四位皇帝萧昭文(480—494年),鬱林王萧昭业的异母弟。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四月,被萧鸾立为帝,十月,被废为海陵王,十一月,被杀,谥号恭王,年十五岁。

[3]雍州:古州名,南齐属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领襄阳、冯(píng)翊(yì)等郡,因境内有除汉人以外的其他族群,故另设宁蛮府管辖。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西北部之襄阳、老河口、枣阳,以及河南西南部的南阳、邓州等地区。  刺史:古代职官名,是中国古代州一级地方长官。始置于西汉武帝,掌地方监察。西汉成帝时,改名为州牧;西汉哀帝时复为刺史。东汉末,天下变乱,刺史权重,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后世沿置,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有领兵、不领兵之分,领兵刺史多加军号(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南齐时,领兵刺史列右第四品,不领兵刺史,列右第五品。  下邳(pī):古县名,北魏徐州下邳郡之属县,治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东。  曹虎(生卒年不详):下邳郡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东)人。刘宋朝曾于萧道成帐下听令。南齐代宋后,官历齐高帝、武帝、鬱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六朝,是南齐对抗北魏的主要将领之一。晚年贪财吝啬,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年六十有余。  魏:朝代名(386—534年),共历一百四十九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败亡,鲜卑拓跋部势力渐强。386年,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guī)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又名元魏、拓跋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辛丑朔:初一。辛丑,属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朔,农历每月初一。  行:代理。  征南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所置四征将军(东、西、南、北)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后改为右第二品。  薛真度(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曾与其族弟刘宋名将薛安都自南朝降魏。官历北魏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二朝。  襄阳:古郡名,南齐雍州襄阳郡,领四县,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所辖约相当今湖北襄阳。  大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征伐。战国、秦、汉皆置,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刘昶(chǎng)(436—497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465年,前废帝萧子业即位,怀疑他有异志,因此,他北逃降魏。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亡,时年六十二岁。  平南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献帝建安初,魏晋时四平(东、西、南、北)将军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王肃(464—501年):东晋权臣王导之后。字恭懿(yì),琅(láng)邪(yá)临沂(yí)(今山东临沂)人,父、兄均被南齐武帝萧赜(zé)所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北奔降魏,为镇边将领,颇有佳绩,并参与孝文帝改革。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501年),亡。  义阳:古县名,南齐司州治所(今河南信阳西北)。  徐州:古州名,北魏属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领七郡、二十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枣庄、临沂,河南商丘,安徽宿州,江苏徐州、宿迁等四省交会地区。  拓跋衍(yǎn)(生卒年不详):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字安乐,历任梁、徐、雍等州刺史,为政清廉。  钟离:古郡名,南齐北徐州属郡,领四县,治燕县(今安徽凤阳东北)。  广平:古郡名,北魏所属相州之广平郡,领平恩、曲安、邯郸、广年、曲梁等县,治曲梁(今河北邯郸东北)。  刘藻(434—500年):字彦先,广平易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出身官宦。好读书,喜饮酒,善于与人交往。祖上曾随晋室南迁,父在南朝宋做过太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年间随其姐夫自南朝投奔北魏,曾任边地太守八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朝数率军南讨,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初,亡,年六十七岁。  南郑:古地名,南齐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

[4]安都:即薛安都(?—469年),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性豪爽,善骑射。初仕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降南朝。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465年),拥立刘子勋为帝,反抗宋明帝刘彧(yù),兵败,复降北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469年),亡。  从祖弟:同一曾祖父而非同一祖父的弟弟,即今之堂弟。

[5]尚书:古代职官名,秦始置,西汉沿置,分四曹,职掌收发文书、传达记录诏命章奏,隶少府。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曹尚书列第二品中,后改列右第三品​‍‌‍​‍‌‍‌‍​‍​‍‌‍​‍‌‍​‍​‍‌‍​‍‌​‍​‍​‍‌‍​‍​‍​‍‌‍‌‍‌‍‌‍​‍‌‍​‍​​‍​‍​‍​‍​‍​‍​‍‌‍​‍‌‍​‍‌‍‌‍‌‍​。  卢渊(454—501年):字伯源,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官宦。北魏孝文帝元宏朝曾上表劝止南征,后随从出征,兵败,被免去官爵,后复官。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501年),亡,年四十八岁。  安南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末,四安将军(东、南、西、北)之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下,后改为右第三品。

[6]周鲂(fáng)(生卒年不详):字子鱼,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三国时孙吴鄱(pó)阳太守。三国魏文帝曹丕(pī)黄初七年(226年),曾断发为誓,诈降于曹魏,大败魏军。此以曹虎比周鲂。

【译文】

南朝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南朝齐明帝废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计划趁机率兵大举入侵南朝。正值边将上报说,南朝齐之雍州刺史下邳人曹虎派使臣至魏,请求投降。十二月辛丑朔(初一日),北魏派代理征南将军薛真度率四位将领前往襄阳,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前往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前往钟离,平南将军、广平人刘藻前往南郑。薛真度,是薛安都的族弟。任命尚书卢渊为安南将军,监督襄阳前线各军。卢渊以不熟悉军队及相关作战事宜为由,推辞委任,孝文帝不答应。卢渊说:“只怕曹虎就是下一个周鲂。”

【原文】

魏主欲自将入寇。癸卯,中外戒严[1]。戊申,诏代民迁洛者复租赋三年[2]。相州刺史高闾上表称:“洛阳草创,曹虎既不遣质任,必非诚心,无宜轻举[3]。”魏主不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魏主引公卿议行留之计,公卿或以为宜止,或以为宜行[4]。帝曰:“众人纷纭,莫知所从。必欲尽行留之势,宜有客主,共相起发。任城、镇南为留议,朕为行论,诸公坐听得失,长者从之[5]。”众皆曰:“诺。”镇南将军李冲曰:“臣等正以迁都草创,人思少安,为内应者未得审谛,不宜轻动[6]。”帝曰:“彼降款虚实,诚未可知。若其虚也,朕巡抚淮甸,访民疾苦,使彼知君德之所在,有北向之心[7]。若其实也,今不以时应接,则失乘时之机,孤归义之诚,败朕大略矣[8]。”任城王澄曰:“虎无质任,又使不再来,其诈可知也。今代都新迁之民,皆有恋本之心[9]。扶老携幼,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食无甔石之储[10]。又冬月垂尽,东作将起,乃‘百堵皆兴’、‘俶载南亩’之时,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11]。且诸军已进,非无应接。若降款有实,待既平樊、沔,然后銮舆顺动,亦何晚之有[12]?今率然轻举,上下疲劳,若空行空返,恐挫损天威,更成贼气,非策之得者也。”司空穆亮以为宜行,公卿皆同之[13]。澄谓亮曰:“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14]!万一倾危,皆公辈所为也。”冲曰:“任城王可谓忠于社稷[15]。”帝曰:“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夫小忠者大忠之贼,无乃似诸。”澄曰:“臣愚暗,虽涉小忠,要是竭诚谋国,不知大忠者竟何所据。”帝不从。

【注文】

[1]中外:即朝内外。

[2]代民:指原居于代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区的百姓。  租赋:即田租和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强制征收的租税。

[3]相州:古州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四年(401年)置,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534年),改相州为司州。领六郡、二十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邢台、邯郸、武安及河南安阳、林州地区。  高闾(lǘ)(?—502年):少好学,善著文,其文与北魏名臣高允不相上下,时称“二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入仕,官历六朝。  质任:意即人质。古代交战双方为相互约束,互派亲属去对方做人质,或求和的一方为表示臣服的诚意,派近亲做人质。

[4]公卿:大臣。

[5]任城:指北魏宗室任城王拓跋澄(466—519年),字道镇,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元老。积极支持孝文帝拓跋宏迁洛,一生勤于政事,为北魏之功臣。  镇南:指镇南将军李冲(450—498年),西凉王李暠(hào)之后,官历北魏献文帝、孝文帝两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年(486年),创立三长制。心思巧慧,曾参与魏都平城、洛阳的修建。太和十年(486年)起,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的地方基层行政建置。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负责管理户民、检核户口、征租调、征发兵役和徭役。宗主都护,北魏早期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以坞堡主,即地方豪强大户为宗主,代表政府行使基层政权职能,管理农民。  朕(zhèn):我、我的,秦始皇以后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6]谛(dì):仔细地听或看。

[7]降款:降服。  淮甸(diàn):淮河流域。甸,古时称郊外的地方为甸。

[8]乘(chéng):趁机,利用。

[9]代都:指北魏前期之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10]洛邑(yì):即时北魏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邑,即城市。  椽(chuán):盖房用的木条,放置在檩(lǐn)上。  甔(dān):坛子一类的瓦器。

[11]俶(chù):开始。  擐(huàn)甲执兵:擐,穿。穿着铠甲,拿着兵器。  殆(dài):大概。

[12]樊(fán)、沔(miǎn):樊,指樊城,时属南齐雍州襄阳郡之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沔,指沔水,古水名,又名汉水,发源于今陕西汉中,在武汉汉口汇入长江。  銮(luán)舆(yú):皇帝的车驾。

[13]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是主管水利土木工程和官府手工业的最高行政长官。春秋战国沿置。东汉为三公之一。魏晋南北朝为名誉宰相,无实际职掌。北魏时与司徒、太尉合称右三公,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中,后改为右第一品。  穆亮(451—502年):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字幼辅。北魏名将,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朝娶中山大长公主为妻。历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三朝,为官宽简,为民所念。

[14]欺佞(nìng):欺骗。佞,用花言巧语吹捧、拍马。

[15]社稷(jì):古代皇帝及诸侯祭祀(sì)的土神和谷神,借指国家。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打算亲自率兵入侵南朝。南齐建武元年(494年)十二月癸卯(初三日),内外戒严。戊申(初八日),北魏孝文帝下诏,自代都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征三年田租赋税。北魏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说:“我朝才建都洛阳,曹虎既然不派送人质,一定不是诚心归降,不宜轻举妄动。”北魏孝文帝不听取他的建议。很长时间过去了,曹虎的使节最终没有再来。孝文帝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走还是留的计策,大臣们有的认为应当停止行动,有的认为应当继续前行​‍‌‍​‍‌‍‌‍​‍​‍‌‍​‍‌‍​‍​‍‌‍​‍‌​‍​‍​‍‌‍​‍​‍​‍‌‍‌‍‌‍‌‍​‍‌‍​‍​​‍​‍​‍​‍​‍​‍​‍‌‍​‍‌‍​‍‌‍‌‍‌‍​。孝文帝说:“众说纷纭,不知该听谁的意见。一定要把走或留的形势讲清楚,应当有客、主两方,共同辩论,相互启发。任城王(拓跋澄)、镇南将军(李冲)作为主留的一方发表议论,我作为主进的一方阐述观点,各位大臣坐听双方看法之得失,哪方有理听从哪方。”众人都说:“好。”镇南将军李冲说:“我们认为此时正值迁都草创之际,大家都希望稍事安定,而且,对于作为内应的南朝人,还没有审查清楚,不宜轻率行动。”孝文帝说:“南朝人归降之真假,确实不清楚。假设其假降,我带兵巡行安抚淮河流域,探访民众疾苦,可以使他们知晓北魏君王的仁德胸怀,产生北归之心。假设其真降,现在不及时接应,就会失去良好的机会,既辜负了归义者的诚心,又破坏了我的宏图大略。”任城王拓跋澄说:“曹虎不派人质,也不再派使者来,他的欺诈态度已经明了。如今,自代都平城新迁到洛阳的百姓,都有留恋故土之心。他们扶老携幼,刚到洛阳,就住所而言,没有一根椽子支撑的居室,就饮食而言,没有一瓮或一石(dàn)粮食的储备。再加上冬天将尽,春耕将始,正是‘百室兴建’‘开始耕作’的时候,政府却要迫使他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哭泣着去抵御白刃,这样的军队必定是不能得胜的军队。而且,各路军队已开进,并非没有接应。如果他们是真心降魏,等我们平定了樊、沔等地,然后车驾顺势南行,也有什么晚的?如今轻率而行,上下疲劳,如果空去空回,恐怕会挫伤我朝的威望,反而助长敌人的气势,非可行之策。”司空穆亮认为宜行,大臣们都同意他的看法。拓跋澄对穆亮说:“你们在外面的时候,见到旌(jīng)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都面露忧色,平素居家议论,不愿南征,为何今日面对皇上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做之事牵涉欺骗和谄媚,这岂是大臣应有之义,国士应有之体!万一失败,都是你们这些人所造成的。”李冲说:“任城王可以说是忠于社稷。”孝文帝说:“任城王把赞成我意见的人视为谄媚之臣,不赞成我意见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忠臣?所谓小忠诚是大忠诚的敌人,不是正与诸位的情况相似吗?”拓跋澄说:“臣愚昧不明,虽然属于小忠,但重要的是竭尽诚心为国家谋划,不知道所谓大忠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原文】

辛亥,发洛阳,以北海王详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李冲兼仆射,同守洛阳[1]。给事黄门侍郎崔休为左丞,赵郡王干都督中外诸军事,始平王勰将宗子军宿卫左右[2]。休,逞之玄孙也。戊辰,魏主至悬瓠[3]。己巳,诏寿阳、钟离、马头之师所获男女皆放还南[4]。曹虎果不降。

【注文】

[1]洛阳:时为北魏之都城,即今之洛阳东北。  北海王详:即北魏宗室拓跋详(生卒年不详),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庶出子。孝文帝元宏临终时受顾命任司空,辅佐宣武帝元恪。贪婪喜财,因被人诬告谋反,暴亡。  尚书仆射(yè):古代职官名,掌国之政要。始置于秦汉,初为少府属官,掌档案、文书,后职权渐重。古时重视武官,常用善射者掌管国事,所以称为仆射。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199年),分设左、右仆射,左居其上,右居其下,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后改为右第二品。  留台:古时留台有三意:指帝王离京后,奉命留守京师的职官机构;王朝迁都后,设置于旧都的官署机构;负监察之职的御史台。此指北魏孝文帝元宏南征,留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的政治及军事机构。

[2]给(jǐ)事黄门侍郎:古代职官名,又名黄门郎、给事黄门郎、黄门侍郎。始置于秦,供职宫内,随侍皇帝,掌饮食起居、引诸王入宫就座、传达诏令等事务。因宫禁之门称为黄闼(tà),所以得名。东汉合并“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而置。南北朝沿置,其职掌亦有所改变,与侍中共同负责门下省之事。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中,后改为右第四品。  崔休(472—523年):祖仕南朝宋,父早亡。雅善好学,博通经史,为官清廉,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  左丞:古代职官名,即尚书左丞。尚书令之属官,东汉始置,辅佐尚书令,统领纲纪。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四品中,后改为右从第四品。  赵郡王干:即北魏宗室拓跋干(469—499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庶出子。初封为河南王,北魏迁都洛阳后,改封赵郡王。贪婪淫暴,不遵法典​‍‌‍​‍‌‍‌‍​‍​‍‌‍​‍‌‍​‍​‍‌‍​‍‌​‍​‍​‍‌‍​‍​‍​‍‌‍‌‍‌‍‌‍​‍‌‍​‍​​‍​‍​‍​‍​‍​‍​‍‌‍​‍‌‍​‍‌‍‌‍‌‍​。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亡,年三十一岁。  都督中外诸军事:古代职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后改为右从第一品。  始平王勰(xié):即北魏宗室拓跋勰(473—508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庶出子。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后改封彭城王。北魏政治家、诗人。学识渊博,为官廉正,有功于国,无害于百姓,孝文、宣武两朝的股肱(gōng)之臣。后因受高肇(zhào)威逼,饮毒酒而亡。

[3]逞(chěng):即崔逞(生卒年不详),崔休之先祖,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好学,有文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时降魏,历任要职,后被赐死。  悬瓠(hú):古城名,南北朝时名上蔡,北魏豫州治所(今河南汝南)。

[4]寿阳:古县名,始置于秦。秦时,称寿春,属九江郡。两汉沿置。曹魏属淮南郡。西晋属豫州淮南郡。东晋时,为避晋武帝皇后郑阿春的讳,改称寿阳。南朝宋改为睢(suī)阳,属豫州南梁郡;南齐改为寿阳。北魏攻占淮南,改为寿春,属于魏扬州淮南郡;南梁攻克后,为南豫州南梁郡治所。今安徽寿县。  马头:古郡名,南齐北徐州马头郡,治已吾(今安徽凤阳西)。

【译文】

十二月辛亥(十一日),北魏发兵于洛阳,任命北海王拓跋详为尚书仆射,统领洛阳事宜;李冲兼任仆射,与北海王同守洛阳。任命给事黄门侍郎崔休为尚书左丞,赵郡王拓跋干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始平王拓跋勰率领宗族子弟组成的军队担任警卫。崔休,是崔逞的玄孙。戊辰(二十八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兵至悬瓠。己巳(二十九日),下诏将寿阳、钟离、马头各军所俘获的男女人口都放还南朝。曹虎果然不降北魏。

【原文】

魏主命卢渊攻南阳[1]。渊以军中乏粮,请先攻赭阳以取叶仓,魏主许之[2]。乃与征南大将军城阳王鸾、安南将军李佐、荆州刺史韦珍共攻赭阳[3]。鸾,长寿之子;佐,宝之子也[4]。北襄城太守成公期闭城拒守[5]。薛真度军于沙堨,南阳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刘思忌拒之[6]

【注文】

[1]南阳:古郡名,南齐雍州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领七县。所辖为今河南南阳一部分。

[2]赭(zhě)阳:古地名,指赭阳城。南齐雍州北襄城郡治所(今河南方城)。

[3]征南大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东汉献帝建安中曹操置,为四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征南将军中资深者为征南大将军。北魏,从一品中。  城阳王鸾:即北魏宗室拓跋鸾(?—505年),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城阳王拓跋长寿次子,袭封城阳王。历北魏孝文、宣武二朝,乐佛道,善武艺。  李佐(?—501年):北魏将领李宝之第四子,字季翼,文武兼备。北魏孝文帝元宏朝,数率军南讨,历任要职。北魏宣武帝元恪初,任荆州刺史,为政有佳绩。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亡,时年七十一岁。  荆州:古州名,北魏属州,领八郡、四十一县,治穰(rǎng)县(今河南邓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南南阳、平顶山、三门峡地区。  韦珍(435—508年):字灵智,北魏孝文帝元宏赐名珍,仕北魏曾任荆州刺史、鲁阳郡守等职,为政有佳绩​‍‌‍​‍‌‍‌‍​‍​‍‌‍​‍‌‍​‍​‍‌‍​‍‌​‍​‍​‍‌‍​‍​‍​‍‌‍‌‍‌‍‌‍​‍‌‍​‍​​‍​‍​‍​‍​‍​‍​‍‌‍​‍‌‍​‍‌‍‌‍‌‍​。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508年),亡,年七十四岁。

[4]长寿:即拓跋长寿(?—475年),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子,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468年),封为城阳王,任沃野镇都大将。性聪慧,在镇有威名。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五年(475年),亡。  宝:即李宝(?—459年),字怀素,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自称为西凉王李暠(hào)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自敦煌归降北魏。北魏文成帝拓跋濬(jùn)朝,镇守怀荒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太安五年(459年),亡,年五十三岁。

[5]北襄城:古郡名,指南齐雍州北襄城郡,治赭阳城,也称方城(今河南方城)。  成公期(生卒年不详):南梁将领。

[6]沙堨(è):古地名,位于南齐雍州南阳郡治所宛县(今河南南阳)南。  房伯玉(生卒年不详):原为北魏将领,后降南梁,南齐明帝萧鸾朝,任南阳太守,南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攻破南阳之宛城,房伯玉降魏,亡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朝。  新野:古郡名,南齐雍州新野郡,治新野(今河南新野),领六县。  太守:古代职官名,为地方郡一级长官,始置于秦。原名郡守,属官有郡丞和郡尉。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为太守。后世沿置。  刘思(生卒年不详):南齐将领。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命令卢渊攻打南阳。卢渊因军中缺粮,请求先攻打赭阳,以夺取其叶仓屯粮,孝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卢渊与征南大将军、城阳王拓跋鸾和安南将军李佐、荆州刺史韦珍一同攻打赭阳。拓跋鸾,是拓跋长寿之子;李佐,是李宝之子。南齐北襄城太守成公期闭城拒守。薛真度屯兵于沙堨(è),南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刘思忌率兵御敌。

【原文】

二年春正月壬申,遣镇南将军王广之督司州,右卫将军萧坦之督徐州,尚书右仆射沈文季督豫州诸军以拒魏[1]

【注文】

[1]镇南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末,三国魏时四镇将军(东、南、西、北)之一。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三品。  王广之(425—497年):沛郡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人,少好弓马,善武艺。原为南朝宋臣,宋亡仕齐,历五朝。齐明帝萧鸾时参与谋废鬱林王萧昭业、谋害宗室的活动。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亡,年七十三岁。  司州:古州名,南齐属州,镇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领十九郡,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随州、安陆、孝感、麻城及河南信阳等地区。  右卫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属禁卫系统。始置于秦汉,汉武帝时分置左、右二卫将军。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四品。  萧坦之(?—499年):南齐萧氏宗室。肥壮面黑,声音嘶哑,心狠手辣。曾协助齐明帝萧鸾谋废齐少帝萧昭业。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被杀。  沈文季(442—499年):南朝宋时期大臣,宋亡仕齐。官历六朝,齐明帝萧鸾之后,因时局混乱,托以老病,不预朝政。永元元年(499年),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豫州:古州名,南齐属州,领二十一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所辖约为今安徽淮南、合肥西北部、安庆及湖北黄石东北部、河南信阳东部地区。

【译文】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春季正月壬申(初二日),南齐调遣镇南将军王广之统率司州军队,右卫将军萧坦之统率徐州军队,尚书右仆射沈文季统率豫州的军队,抵抗魏军。

【原文】

癸酉,魏诏:“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1]。”乙未,拓跋衍攻钟离,徐州刺史萧惠休乘城拒守,间出袭击魏兵,破之[2]。惠休,惠明(1)之弟也[3]​‍‌‍​‍‌‍‌‍​‍​‍‌‍​‍‌‍​‍​‍‌‍​‍‌​‍​‍​‍‌‍​‍​‍​‍‌‍‌‍‌‍‌‍​‍‌‍​‍​​‍​‍​‍​‍​‍​‍​‍‌‍​‍‌‍​‍‌‍‌‍‌‍​。刘昶、王肃攻义阳,司州刺史萧诞拒之[4]。肃屡破诞兵,招降万余人。魏以肃为豫州刺史。刘昶性褊躁,御军严暴,人莫敢言。法曹行参军北平阳固苦谏,昶怒,欲斩之,使当攻道[5]。固志意闲雅,临敌勇决,昶始奇之。

【注文】

[1]大辟:死刑,即斩首。中国古代五种重刑之一。

[2]萧惠休(?—500年):父兄皆曾为南朝宋旧臣,萧惠基之弟。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因抗魏之功,获封赏,官至侍中。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亡。

[3]惠明:即萧惠基(430—488年),萧惠休之兄。曾为刘宋臣,宋亡仕齐。历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二朝。善隶书、棋艺,通音律。

[4]萧诞(?—495年):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齐明帝萧鸾时率军御边。建武二年(495年)因受其兄萧谌(chén)牵连,被杀。萧谌(?—495年):南齐老臣,历五朝。曾参与废杀鬱林王萧昭业,建武二年(495年),被齐明帝萧鸾所杀。

[5]法曹行参军:即司法参军事,古代职官名,掌刑法。两汉郡僚佐有决曹、贼曹椽(yuàn)。北齐与隋称法曹行参军。唐于诸王公、将军府称法曹参军事,州府称司法参军事,县称司法佐。宋有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又有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jū)。《隋书》、两《唐书》记此官,“参军”下有“事”字,《通典》《通考》无“事”字。  北平:古郡名,即时北魏平州之北平郡,领朝鲜、新昌二县,治新昌(今河北卢龙)。  阳固(467—523年):字敬安,北魏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州区)人,少喜豪侠,不拘小节。年二十六始钟情于诗书,有文采。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帝,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四年(523年),亡,时年五十七岁。一生为官清正,家无余财。  谏(jiàn):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

【译文】

癸酉(初三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说:“对淮北的人不能侵犯、掠夺,违反者以杀头罪论处。”乙未(二十五日),拓跋衍攻打钟离,南齐徐州刺史萧惠休据城坚守,偶尔伺机出城袭击魏兵,大败魏兵。萧惠休,是萧惠基之弟。刘昶(chǎng)、王肃攻打义阳,南齐司州刺史萧诞率兵抵御。王肃屡次击败萧诞的军队,招降南齐军一万多人。北魏孝文帝任命王肃为豫州刺史。刘昶性格狭隘急躁,治军严厉凶暴,属下无人敢言。法曹行参军、北平人阳固苦苦劝谏,刘昶很生气,想杀掉他,派他担当攻击任务。阳固志趣娴雅,面对敌人却勇敢果断,刘昶才觉其不寻常。

【原文】

丁酉,中外纂严[1]。以太尉陈显达为使持节、都督西北讨诸军事,往来新亭、白下以张声势[2]

【注文】

[1]纂(zuǎn)严:相继戒严。

[2]太尉: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政权主掌军事的高级官员之一。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取代太尉,东汉光武帝建武末,复置太尉,汉灵帝中平末,太尉与大司马并置。后渐成虚衔或赠官。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一品​‍‌‍​‍‌‍‌‍​‍​‍‌‍​‍‌‍​‍​‍‌‍​‍‌​‍​‍​‍‌‍​‍​‍​‍‌‍‌‍‌‍‌‍​‍‌‍​‍​​‍​‍​‍​‍​‍​‍​‍‌‍​‍‌‍​‍‌‍‌‍‌‍​。  陈显达(?—500年):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将领,出身寒门,仕南朝刘宋、萧齐两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任江州刺史,因东昏侯昏愦(kuì),被迫举兵反齐,兵败被杀,时年七十二岁。一生战功卓著,具有杰出的政治及军事能力。  使持节:古代职官名,始置于魏晋,代表皇帝掌管地方军事。节,也称旌(jīng)节,是权力的象征,朝命将,以节为信物,等级分为三种:使持节、持节、假节,权限渐弱。  都督西北讨诸军事:古代职官名,“都督诸军事”的制度始于曹魏,即以亲信掌控地方军事大权。南齐列右第二品。  新亭:古地名,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南。  白下:古地名,指建康北面白石下的白石垒一带。与建康西南的军事要地新亭,一南一北,构成了建康城的南北门户。

【译文】

丁酉(二十七日),南齐内外相继戒严。齐明帝萧鸾任命太尉陈显达为使持节、都督西北讨诸军事,率军往来于新亭、白下之间,以扩张声势。

【原文】

己亥,魏主济淮,二月,至寿阳,众号三十万,铁骑弥望[1]。甲辰,魏主登八公山,赋诗[2]。道遇甚雨,命去盖;见军士病者,亲抚慰之[3]

【注文】

[1]铁骑(jì)弥(mí)望:铁骑,指骑兵;弥,遍布,一眼望不到边。

[2]八公山:古山名,位于南齐豫州梁郡,今安徽寿县北。

[3]盖:也称华盖,指帝王的车盖。

【译文】

己亥(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渡过淮河,二月,到寿阳,号称三十万大军,远望去,满眼都是铁甲骑兵。甲辰(初五日),孝文帝登上八公山,赋诗一首。路上遭遇暴雨,命令撤去銮驾上的伞盖,见军士有生病者,亲自上前抚慰。

【原文】

魏主遣使呼城中人,丰城公遥昌使参军崔庆远出应之[1]。庆远问师故,魏主曰:“固当有故。卿欲我斥言之乎,欲我含垢依违乎[2]?”庆远曰:“未承来命,无所含垢。”魏主曰:“齐主何故废立?”庆远曰:“废昏立明,古今非一,未审何疑?”魏主曰:“武帝子孙,今皆安在?[3]”庆远曰:“七王同恶,已伏管、蔡之诛[4]。其余二十余王,或内列清要,或外典方牧[5]。”魏主曰:“卿主若不忘忠义,何以不立近亲,如周公之辅成王,而自取之乎[6]?”庆远曰:“成王有亚圣之德,故周公得而相之[7]。今近亲皆非成王之比,故不可立。且霍光亦舍武帝近亲而立宣帝,唯其贤也[8]。”魏主曰:“霍光何以不自立?”庆远曰:“非其类也。主上正可比宣帝,安得比霍光。若尔,武王伐纣,不立微子而辅之,亦为苟贪天下乎[9]?”魏主大笑曰:“朕来问罪。如卿之言,便可释然。”庆远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圣人之师也。”魏主曰:“卿欲吾和亲,为不欲乎?”庆远曰:“和亲则二国交欢,生民蒙福;否则二国交恶,生民涂炭。和亲与否,裁自圣衷。”魏主赐庆远酒殽、衣服而遣之[10]

【注文】

[1]丰城公遥昌:即南齐宗室萧遥昌(?—498年),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兄长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南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受封为丰城县公。次年(495年),率军镇守寿春,抵御北魏入寇。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亡。公:古代五等爵位之一。南北朝时公分为郡公和县公。  崔庆远(生卒年不详):南梁将领。

[2]垢(gòu):同“诟”,耻辱。

[3]武帝:指南齐的第二位皇帝齐武帝萧赜(zé)(440—493年)。在位期间,下令特赦囚犯;赈济灾民及鳏(guān)寡孤独的人;奖励农桑、减轻租赋;提倡节俭,兴办教育;通好北朝,边境安定,百姓乐业,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管、蔡:指管叔、蔡叔,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将商都之地分与纣王之子武庚管理,管叔、蔡叔、霍叔作为三监监管。武王去世后,由其弟周公摄政,三监作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此以管、蔡之被诛,隐喻南齐武帝子孙之灭亡​‍‌‍​‍‌‍‌‍​‍​‍‌‍​‍‌‍​‍​‍‌‍​‍‌​‍​‍​‍‌‍​‍​‍​‍‌‍‌‍‌‍‌‍​‍‌‍​‍​​‍​‍​‍​‍​‍​‍​‍‌‍​‍‌‍​‍‌‍‌‍‌‍​。

[5]清要:一般指地位显贵,职掌重要,且相对清闲的官职。  方牧:古代地方长官方伯、州牧的并称,后泛指地方一级行政长官。

[6]周公之辅成王:周武王灭商立周两年后,亡故。其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时年十三岁。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尽心辅佐成王,排除内忧外患,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7]亚圣:指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kē),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善论、民本论,推崇仁治。史称亚圣。

[8]霍光(?—前68年):西汉重臣,汉武帝亡故,霍光受武帝之托辅佐汉昭帝,执西汉权柄近二十年,为汉室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帝:即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西汉的发展。  宣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刘询(前91—前49年),西汉武帝的曾孙,幼年曾流落民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亡故,无子,辅臣霍光拥立刘询为帝,即汉宣帝。在霍光辅佐下,汉宣帝时继续推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史称“昭宣中兴”。

[9]武王:即西周的开国君主姬发(?—前1043年),周文王之次子,经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史称周武王,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纣(zhòu)(?—前1046年):商朝的末代君主。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国力强盛;后期,穷奢极欲、刚愎(bì)自用,致使商朝国灭。  微子(生卒年不详):名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弟弟。武王灭商后,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绑于背后,请罪于武王,武王封其于微地(今山东梁山一带),后成王封其于商族的发祥地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国号宋。

[10]殽(yáo,旧读xiáo):殽,同“肴”,指鱼、肉一类的荤菜。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派使臣向寿阳城中人喊话,丰城公萧遥昌派参军崔庆远出去应对。崔庆远问魏帝何故发兵,魏帝说:“当然师出有因。你想让我直言呢,还是想让我隐去丑事,含糊其词呢?”崔庆远说:“我尚未明白你们的来意,所以你没有必要隐瞒什么。”魏帝说:“南齐的君主为何废立?”庆远说:“废昏君立明主,古往今来不止一次,不知有什么可怀疑的?”魏帝说:“齐武帝的子孙,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庆远说:“七王(萧子隆、萧子懋、萧子敬、萧子真、萧子伦、萧绍业、萧绍文等)因叛乱作恶,已得到了如同管叔、蔡叔一样的下场。其余二十多个王,有的在朝中位列清官要职,有的在外职掌方镇,任州牧。”魏帝说:“你的主上如果没有忘记忠义,为何不立武帝的近亲为帝,自己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却自立为主呢?”庆远说:“成王有亚圣的品质,所以周公能辅佐他。而今齐武帝之近亲都不可与成王相比,所以不可立为主。况且霍光也曾经废弃汉武帝的近亲,而拥立宣帝,是因为宣帝之贤德才能。”魏帝说:“霍光为什么不自立为帝?”庆远说:“因为他不是刘氏宗亲。而我主可与汉宣帝相比,怎么能与霍光同论。如此而论,武王伐纣,不立微子且辅佐他,也是苟且贪得天下了吗?”魏帝大笑说:“我来兴师问罪。如你所言,便可以解除疑虑了。”庆远说:“‘能进则进,知难而退’,就是圣人的军队。”魏帝说:“你想让我和亲,还是不想呢?”庆远说:“和亲可以使两国友好相处,百姓享福;否则两国交战,生灵涂炭。和亲与否,由您决定。”魏帝赐给崔庆远美酒佳肴、衣服,送他回城。

【原文】

戊申,魏主循淮而东,民皆安堵,租运属路[1]。丙辰,至钟离。

【注文】

[1]安堵(dǔ):生活安定。堵,墙。

【译文】

戊申(初九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着淮水向东行进,沿途百姓生活都很安定,运送粮物的车马络绎不绝。丙辰(十七日),到达钟离。

【原文】

上遣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救钟离[1]。刘昶、王肃众号二十万,堑栅三重,并力攻义阳,城中负楯而立[2]。王广之引兵救义阳,去城百余里,畏魏强,不敢进。城中益急,黄门侍郎萧衍请先进,广之分麾下精兵配之[3]。衍间道夜发,与太子右率萧诔等径上贤首山,去魏军数里[4]。魏人出不意,未测多少,不敢逼。黎明,城中望见援军至,萧诞遣长史王伯瑜出攻魏栅,因风纵火,衍等众军自外击之,魏不能支,解围去。己未,诞等追击,破之。诔,谌之弟也。

【注文】

[1]左卫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属禁卫系统​‍‌‍​‍‌‍‌‍​‍​‍‌‍​‍‌‍​‍​‍‌‍​‍‌​‍​‍​‍‌‍​‍​‍​‍‌‍‌‍‌‍‌‍​‍‌‍​‍​​‍​‍​‍​‍​‍​‍​‍‌‍​‍‌‍​‍‌‍‌‍‌‍​。始置于秦汉,汉武帝时分置左、右二卫将军。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四品。  崔慧景(438—500年):原南朝宋臣,宋亡仕齐,历六朝,累迁要职,是南齐抗御北魏的重臣之一。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正月,萧叔业叛齐,三月,东昏侯萧宝卷派其出兵讨伐。因东昏侯昏庸喜杀,崔慧景率兵返建康讨之,废东昏侯为吴王。四月,兵败,身亡。  宁朔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汉,杂号将军之一。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四品。  裴叔业(?—500年):南朝宋臣,宋亡仕齐,历五朝。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后,怀疑其欲反叛朝,发兵征讨。永元二年(500年),亡。

[2]栅:音zhà。  楯:同“盾”。

[3]萧衍(yǎn)(464—549年):即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字叔达,南梁的建立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乘齐内乱,起兵夺帝位。南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因侯景之乱,遭围困,饿死于台城。在位四十八年,颇有政绩。精于文学、音律,笃信佛教。武帝是其谥号。

[4]太子右率:即太子右卫率,古代职官名,属东宫武官。始置于秦汉,掌东宫门卫、护从,兼有赴外征讨职能,时称太子卫率。晋初,改称中卫率,后分为左、右卫率,各领一军。西晋惠帝司马衷时,又加置前、后二卫率及中卫率,为五卫率。南北朝沿置。南齐设太子左、右卫率各一,列五品。  萧诔(lěi)(?—495年):萧谌(chén)的弟弟,曾与其兄共同参与谋废鬱林王萧昭业,同年被杀。  贤首山:古山名,位于南齐司州北义阳郡境内,今河南信阳西南。

【译文】

南齐明帝(萧鸾)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救援钟离。北魏之刘昶、王肃率兵众二十万,挖堑壕、设栅栏三层,合力攻打义阳,城中将士举盾牌而立,遮挡魏军的进攻。王广之率兵救援义阳,离义阳城一百余里时,因畏惧魏军之强大,而不敢前进。义阳城中情势更加危急,黄门侍郎萧衍请求率先进军,王广之将麾下精兵分配给萧衍。萧衍夜间从小道进发,与太子右率萧诔等直接登上贤首山,离魏军只有几里。魏军因齐军出其不意,不能估测齐军之多少,不敢进兵。黎明时,义阳城中的人看到援军到了,萧诞派长史王伯瑜出城攻打魏军的栅栏,借助风力纵火,萧衍等众军从外击魏军,魏军支持不住,于是解围而去。己未(二十日),萧诞等率兵追击,击败了魏军。萧诔,是萧谌的弟弟。

【原文】

先是,上以义阳危急,诏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张冲出军攻魏,以分其兵势[1]。冲遣军主桑系祖攻魏建陵、驿马、厚丘三城,又遣军主杜僧护攻魏虎坑、冯时、即丘三城,皆拔之[2]。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据之[3]

【注文】

[1]青:即青州,古州名,南朝属州,南齐时领三郡,治瓜步(今山东益都)。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潍坊、滨州、胶南及昌邑等地。  冀:即冀州,古州名,南朝属州,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九年(432年)分青州置。南齐初领一郡四县。  张冲(?—500年):南齐名将,善武艺。官历六朝,499年,梁王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张冲奉命率军抵御。次年(500年),病亡。

[2]桑系祖(生卒年不详):南齐将领。  建陵:古县名,时属北魏徐州下邳(pī)郡,治今江苏新沂(yí)南。  驿马:地名,时属北魏徐州,位于今江苏邳州东南​‍‌‍​‍‌‍‌‍​‍​‍‌‍​‍‌‍​‍​‍‌‍​‍‌​‍​‍​‍‌‍​‍​‍​‍‌‍‌‍‌‍‌‍​‍‌‍​‍​​‍​‍​‍​‍​‍​‍​‍‌‍​‍‌‍​‍‌‍‌‍‌‍​。  厚丘:时北魏属地,今江苏沭阳北。  杜僧护(生卒年不详):南齐将领。  虎坑:时属北魏南青州,今山东莒(jǚ)南南。  冯时:地名,时属北魏徐州,今山东郯(tán)城东北。  即丘:古县名,时属北魏徐州琅(láng)邪(yá)郡,今山东临沂东南。

[3]王洪范(生卒年不详):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原魏将,后降南朝,历南齐高帝、武帝、明帝三朝,齐明帝萧鸾建武初,任青、冀二州刺史。后病亡。  崔延(生卒年不详):时南齐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手下军主。  纪城:古地名,时属北魏南青州,今山东莒南东南。

【译文】

此前,南齐明帝(萧鸾)因义阳危急,下诏统率青、冀二州诸军的张冲出兵攻打魏军,以便分散魏军的兵力。张冲派军主桑系祖进攻北魏的建陵、驿马、厚丘三城,又派军主杜僧护攻打北魏的虎坑、冯时、即丘三城,全部攻下。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派军主崔延袭击北魏之纪城,占领其地。

【原文】

魏主欲南临江水,辛酉,发钟离[1]。司徒长乐元懿公冯诞病,不能从,魏主与之泣诀,行五十里,闻诞卒[2]。时崔慧景等军去魏主营不过百里,魏主轻将数千人夜还钟离,拊尸而哭,达旦,声泪不绝[3]。壬戌,敕诸军罢临江之行,葬诞依晋齐献王故事[4]。诞与帝同年,幼同砚席,尚帝妹乐安长公主,虽无学术,而资性淳笃,故特有宠[5]。丁卯,魏主遣使临江,数上罪恶。

【注文】

[1]江:即长江。

[2]司徒:古代职官名,相传商代已置,掌管民户、土地、徒役。西周为三公之一,春秋战国沿置。秦废,汉复置。西汉末更名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为三公。东汉初改大司徒为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宰相职能。汉末,罢置三公,置丞相。北魏正光后,司徒与丞相并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中,后改为右第一品。  长乐:古地名。指北魏所属之冀州长乐郡,治信都(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冯诞(?—495年):五胡十六国之北燕冯氏宗室,北魏灭北燕后,被掠至北魏,陪伴孝文帝拓跋宏读书,同食宿,情谊深厚。不爱读书,没文化,但诚实忠厚,深受孝文帝喜爱,娶孝文帝的妹妹乐安长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南平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随孝文帝南征途中病亡。

[3]拊:同“抚”。

[4]敕(chì):皇帝颁发的命令。  晋齐献王:即西晋宗室司马攸(yōu)(248—283年),西晋文帝司马昭之子,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弟,字大猷(yóu),封齐献王。温和聪慧,有政治才能,官至侍中、大司马。朝内外,多数人认为他是继武帝位的不二人选。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283年),因受人排挤,吐血而亡。

[5]乐安长公主(生卒年不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妹,嫁与冯诞。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打算南向进军到长江边上,辛酉(二十二日),自钟离发兵。司徒、长乐人元懿(yì)公冯诞生病,不能随军前行,孝文帝与他流泪而别,大军行进五十里后,闻听冯诞病亡。当时南齐崔慧景等人所率领的军队离北魏军营只有百里,孝文帝轻装率数千人连夜返回钟离,抚尸而哭,直到天明,仍然声泪不绝。壬戌(二十三日),下诏命令各军停止长江之行,依照西晋齐献王(司马攸)的先例安葬了冯诞。冯诞与孝文帝同龄,小的时候一起读书,娶孝文帝之妹乐安长公主为妻,虽然没有学术,但生性淳厚笃诚,所以特受恩宠。丁卯(二十八日),孝文帝派使者到江边,历数南齐明帝(萧鸾)之罪恶。

【原文】

魏久攻钟离不克,士卒多死。三月戊寅,魏主如邵阳,筑城于洲上,栅断水路,夹筑二城[1]。萧坦之遣军主裴叔业攻二城,拔之。魏主欲筑城置戍于淮南,以抚新附之民,赐相州刺史高闾玺书,具论其状[2]。闾上表,以为:“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向者国家止为受降之计,发兵不多,东西辽阔,难以成功。今又欲置戍淮南,招抚新附。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之不克[3]。班师之日,兵不戍一城,土不辟一厘。夫岂无人?以为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夫雍水者先塞其原,伐木者先断其本。本原尚在而攻其末流,终无益也。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本原也,三镇不克其一,而留守孤城,其不能自全明矣[4]。敌之大镇逼其外,长淮隔其内,少置兵则不足以自固,多置兵则粮运难通。大军既还,士心孤怯,夏水盛涨,救援甚难,以新击旧,以劳御逸,若果如此,必为敌擒,虽忠勇奋发,终何益哉!且安土恋本,人之常情。昔彭城之役,既克大镇,城戍已定,而不服思叛者犹逾数万。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5]。五固之役,攻围历时,卒不能克。以今准昔,事兼数倍。天时向热,雨水方降,愿陛下踵世祖之成规,旋辕返旆,经营洛邑,蓄力观衅,布德行化,中国既和,远人自服矣[6]。”尚书令陆叡上表,以为:“长江浩荡,彼之巨防[7]。又南土昏雾,暑气郁蒸,师人经夏,必多疾病。而迁鼎草创,庶事甫尔,台省无论政之馆,府寺靡听治之所,百僚居止,事等行路,沈雨炎阳,自成疠疫[8]。且兵徭并举,圣王所难。今介胄之士,外攻寇仇,羸弱之夫,内勤土木,运给之费,日损千金。驱罢弊之兵,讨坚城之虏,将何以取胜乎?陛下去冬之举,正欲曜武江、汉耳,今自春几夏,理宜释甲。愿且还洛邑,使根本深固,圣怀无内顾之忧,兆民休斤板之役,然后命将出师,何忧不服[9]。”魏主纳其言。

【注文】

[1]邵(shào)阳:古县名,南齐湘州邵陵郡之属县,今湖南邵阳东。

[2]玺(xǐ)书:皇帝的诏书。玺,玉玺,皇帝的印。

[3]瓜步: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东南,为南北朝时的军事争夺要地。  盱(xū)眙(yí):古县名。南齐所属南兖州盱眙郡之盱眙县(今江苏盱眙)。

[4]淮阴:古县名。南齐所属北兖(yǎn)州治所(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

[5]角城:古县名。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  蕞(zuì)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淮阳:古地名。紧临角城。

[6]旋辕(yuán)返旆(pèi):还军。辕,旧指军营大门,借指军政官署;旆,指军旗。

[7]尚书令:古代职官名。始置于秦,掌文书、奏章,属少府。两汉,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官职及品级渐高,统领纲纪,掌国之政要。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上,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陆叡(ruì)(生卒年不详):北魏官员,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好学有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官至镇北大将军。后因谋反,被赐死。

[8]庶(shù)事甫(fǔ)尔:万事才开始。庶,众多;甫,才,刚。  疠(lì)疫:瘟疫。

[9]洛邑:古地名,北魏司州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译文】

北魏军队长时间攻打钟离城,不能攻克,兵士死了很多。三月戊寅(初九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达邵阳,在洲上筑城、修栅,截断水路,并在水路两边建城两座。萧坦之派军主裴叔业攻此二城,拿下。孝文帝打算在淮南筑城、置戍,以安抚新近归附的南齐民众,赐相州刺史高闾(lǚ)诏书一封,具体论述了相关策略。高闾上表孝文帝,认为:“兵法讲‘十倍于敌则包围它,五倍于敌则进攻它’。以前国家制订的计划只是为了受降,发兵不多,东西之间,地域辽阔,难以成功。如今又打算在淮南置戍,以招纳、安抚新近归附北魏的人。往昔,世祖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凭借排山倒海的威力,发步兵、骑兵数十万,南临瓜步,各郡皆归降魏国,而盱眙小城,竟然攻不下来。班师回朝之日,不派一兵,不守一城,不占一厘土地。这难道是没有人手吗?是因为大镇还未平定,不可戍守小城的缘故。堵水的人先堵塞水源,伐木的人先砍断树根。本原尚在,而攻打其末节支流,终究没有用处。寿阳、盱眙、淮阴,是淮南的本原所在,此三镇不攻克其中之一,而留守孤城,这样的做法不能自我保全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敌人的大镇逼近孤城之外,长江、淮河隔断孤城内部,少置守兵则不足以自我保护,多置守兵则军粮运输难以畅通。大军已经返回,余下的士兵孤独胆怯,再加上夏季河水暴涨,救援十分困难,齐新兵攻我旧兵,我以疲劳之兵抗御齐安逸之兵,如果事情真如此进行,我军必被敌所擒获,虽然将士忠勇奋战,最终有什么益处呢!况且,崇尚安定、眷恋故土,本是人之常情。往日,彭城之战,我军已经攻克,城中戍卫已安排好,但是不服统管想叛归故里的人仍有数万。角城,是位于淮北的一座小城,离淮阳十八里。五固之战,围攻了很长时间,最终也没能攻克。今天的情况与往日相比,事情的难度增加了数倍。天气渐热,雨季即将来临,愿陛下遵循世祖的成规,旋车返旗,经营洛邑,积蓄力量并观察敌人的动向,广布恩德,普施教化,国家和平稳定,远处的人自然就会归附了。”尚书令陆叡上表,认为:“浩浩荡荡的长江,是敌人的巨大防线。再加上南方连阴多雾,暑气郁结蒸热,军人经过夏天,一定多有疾病。而且,时值我朝迁都定业之际,万事刚开头,台省没有论政的馆舍,府寺没有听政的场所,百官居所,如同过路人的临时住处,阴雨炎阳,自然会形成瘟疫。而且,兵役和徭役并兴,就是圣主都会觉得难办。现在强壮的士兵披甲执锐,在外攻打敌寇;羸弱的人,致力于土木建设,运输供给(jǐ)前线的费用,每日损费千金。驱使疲惫的士兵,讨伐处于坚固之城内的敌人,将凭什么取胜呢?陛下去年冬天的行动,是想要在江、汉一带耀武扬威而已,如今从春天将要到夏天了,理当罢兵。希愿暂且返回洛邑,使国之根本加深加固,皇上无内顾之忧,百姓免去斧斤和版筑的徭役,然后命令将领率军出战,还担心有什么不能平服的。”魏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原文】

崔慧景以魏人城邵阳,患之。张欣泰曰:“彼有去志,所以筑城者,外自夸大,惧我蹑其后耳[1]。今若说之以两愿罢兵,彼无不听矣。”慧景从之,使欣泰诣城下语魏人,魏主乃还。

【注文】

[1]张欣泰(生卒年不详):原南朝宋臣,宋亡仕齐,少喜读书,有才干,官历南齐六朝。后因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无道,起兵讨之,事败被杀。  蹑(niè):踩踏。

【译文】

崔慧景因魏人在邵阳筑城,感到不安。张欣泰说:“他们有离去的打算,所以修筑城垒,表面是炫耀强大,其实是害怕我们从后面攻击他们罢了。如今如果用两国愿意罢兵的话去说服他们,他们没有不听从的道理。”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张欣泰到邵阳城下游说(shuì)魏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是下令退兵。

【原文】

济淮,余五将未济,齐人据渚邀断津路[1]。魏主募能破中渚兵者以为直阁将军,军主代人奚康生应募,缚筏积柴,因风纵火,烧齐船舰,依烟直进,飞刀乱斫,中渚兵遂溃[2]。魏主假康生直阁将军。

【注文】

[1]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2]直阁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宿卫营兵,属禁卫武官。始置于南北朝,因入值殿阁而名,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三品下。  奚(xī)康生(467—521年):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六镇镇将之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因勇敢善战,入职京城。北魏孝文、宣武两朝南伐齐、梁,北讨叛胡,屡立战功。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朝,因与元(yì)联姻,被视为同党。后因反对其阴谋害主,被元杀害​‍‌‍​‍‌‍‌‍​‍​‍‌‍​‍‌‍​‍​‍‌‍​‍‌​‍​‍​‍‌‍​‍​‍​‍‌‍‌‍‌‍‌‍​‍‌‍​‍​​‍​‍​‍​‍​‍​‍​‍‌‍​‍‌‍​‍‌‍‌‍‌‍​。  斫(zhuó):用刀斧砍。

【译文】

北魏军渡过淮水,余下五位将领没有渡河,南齐人占据水中的小洲,截断北魏兵的水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招募能攻破小洲中的齐兵者为直阁将军,军主、代地人奚康生应募,他捆扎竹筏,并在上面堆积柴草,顺风纵火,烧毁了南齐的船舰,依靠浓烟遮蔽,率军直进,飞刀乱砍,将小洲上的南齐兵击溃。孝文帝任命奚康生为代理直阁将军。

【原文】

魏主使前将军杨播将步卒三千、骑五百为殿[1]。时春水方长,齐兵大至,战舰塞川。播结陈于南岸以御之,诸军尽济。齐兵四集围播,播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战,所杀甚众。相拒再宿,军中食尽,围兵愈急。魏主在北岸望之,以水盛不能救。既而水稍减,播引精骑三百历齐舰大呼曰:“我今欲渡,能战者来!”遂拥众而济。播,椿之兄也[2]

【注文】

[1]杨播(?—513年):恒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官宦,自其曾祖起仕北魏,为外戚之一,一门皆为朝要臣。历北魏孝文、宣武两朝,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二年(513年),亡。

[2]椿(chūn):即杨椿(455—531年),杨播之弟,与其兄同时受重于北魏朝。性格宽厚、严谨,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孝庄四朝。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元年(528年),以年老辞官,北魏节闵(mǐn)帝元恭普泰元年(531年),被尔朱天光杀害。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派前将军杨播率步卒三千人、骑兵五百人作为后卫。当时春水正涨,南齐兵大批到来,战舰塞满河流。杨播在南岸结阵以御敌军,各军都渡过了河。南齐兵从四面聚集围攻杨播,杨播布圆阵来抵御南齐军,身先士卒,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杀死很多敌人。两军相持了两夜,北魏军中粮尽,南齐围军加紧进攻。北魏孝文帝在北岸观战,因水大而不能施救。不久水势稍减,杨播率领精骑三百经过南齐的战舰,大喊道:“我军现在准备渡河,能战的人过来!”于是,率领众军渡过了河。杨播,是杨椿的哥哥。

【原文】

魏军既退,邵阳洲上余兵万人,求输马五百匹,假道以归。崔慧景欲断路攻之,张欣泰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轻也。今胜之不足为武,不胜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从之。萧坦之还,言于上曰:“邵阳洲有死贼万人,慧景、欣泰纵而不取。”由是皆不加赏。甲申,解严。

【译文】

北魏大军已退,邵阳洲上还留有一万人,请求缴纳五百匹战马,以借道还魏。崔慧景想断其归路并攻打他们,张欣泰说:“归奔的军队不要阻截,古人都害怕他们,处于死地的士兵,不可轻视。今天战胜他们不足以显示我军的威武,不战胜他们白白丧失先前的功劳,不如答应他们的要求。”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萧坦之还京后,对皇上说:“邵阳洲上有处于将死之境的魏军一万人,崔慧景、张欣泰不去攻打,放了他们。”于是,崔、张二人都没有受赏。甲申(十五日),戒严解除。

【原文】

初,上闻魏主欲饮马于江,惧,敕广陵太守行南兖州事萧颖胄移民入城,民惊恐,欲席卷南渡[1]。颖胄以魏寇尚远,不即施行,魏兵竟不至。颖胄,太祖之从子也[2]

【注文】

[1]广陵:古地名。南齐南兖(yǎn)州治所(今江苏扬州西北)。  南兖(yǎn)州:古州名,南齐属州,治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领五郡、二十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淮安、高邮、扬州、南通、盐城等地区。  萧颖胄(zhòu)(461—501年):南齐高帝萧道成族弟萧赤斧之子。好文艺,有才干,仕南齐历任要职。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与梁王萧衍(yǎn)共同举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三年(501年)正月,拥立齐和帝萧宝融,十二月,亡。

[2]从子:侄子。

【译文】

当初,南齐明帝(萧鸾)听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想要饮马长江,很害怕,下诏命令广陵太守、代理南兖(yǎn)州事务的萧颖胄迁移百姓入城,百姓惊恐害怕,打算席卷细软南渡长江。萧颖胄因北魏军离得还很远,没立即施行移民计划,后来魏军竟然没来。萧颖胄,是南齐太祖萧道成的侄子。

【原文】

上遣尚书右仆射沈文季助丰城公遥昌守寿阳。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守备。魏兵寻退。

【译文】

南齐明帝萧鸾派尚书右仆射沈文季协助丰城公萧遥昌守卫寿阳。沈文季进入寿阳城,禁止游兵外出,大开城门,严加守备,魏兵不久退去。

【原文】

魏之入寇也,卢昶等犹在建康,齐人恨之,饲以蒸豆[1]。昶怖惧,食之,泪汗交横。谒者张思宁辞气不屈,死于馆下[2]。及还,魏主让昶曰:“人谁不死,何至自同牛马,屈身辱国[3]!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4]”乃黜为民[5]

【注文】

[1]卢昶(chǎng)(?—51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宁朔将军卢玄之孙。喜读书,有学问。北魏孝文朝入仕,官至徐州刺史,为政宽和。北魏孝明帝元诩(xǔ)熙平元年(516年),死于徐州任上。  建康:古地名,三国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今江苏南京。  饲(sì):喂养。

[2]谒(yè)者:古代职官名。始于秦,掌官仪及百官班次,系谒者仆射(yè)之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五品中,后改为右第六品。  张思宁(生卒年不详):北魏官员,北魏孝文帝太和初,与卢昶同出使南齐,宁死不屈,死于使馆。

[3]让:责备。

[4]苏武(前140—前60年):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威逼利诱,迫其投降,赶他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并说等到公羊生子才放其归国。苏武坚贞不屈,牧羊十九年后,获释返汉。死后,汉宣帝刘询列其为功臣,以表彰其坚贞节操。

[5]黜(chù):罢官。

【译文】

北魏军入侵时,卢昶等人还在建康,南齐人恨他们,给他们吃蒸过的、喂牛马的豆子。卢昶害怕,吃了豆子,眼泪和汗水交替而下。随行谒者张思宁宁死不屈,死在使馆。卢昶还魏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责备他说:“人都有一死,何至于自降身价等同于牛马,委屈了自己也辱没了国家!即使远比苏武不觉惭愧,难道近比张思宁不觉得羞愧吗?”于是,将卢昶罢官为民。

【原文】

魏主之在钟离也,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以州兵会刘藻击汉中,魏主许之[1]。梁州刺史萧懿遣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据险,立五栅以拒之[2]。英曰:“彼帅贱,莫相统壹。我选精卒并攻一营,彼必不相救;若克一营,四营皆走矣[3]。”乃引兵急攻一营,拔之,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余人,乘胜长驱,进逼南郑。懿又遣其将姜修击英,英掩击,尽获之[4]。将还,懿别军继至,将士皆已疲,不意其至,大惧,欲走。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5]。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破之,遂围南郑。禁将士毋得侵暴,远近悦附,争供租运[6]。懿婴城自守,军主范絜先将三千余人在外,还救南郑,英掩击,尽获之[7]。围城数十日,城中恟惧[8]。录事参军新野庾域封题空仓数十,指示将士曰:“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9]。”众心乃安。会魏主召英还,英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懿告别。懿以为诈,英去一日,犹不开门,二日,乃遣将追之​‍‌‍​‍‌‍‌‍​‍​‍‌‍​‍‌‍​‍​‍‌‍​‍‌​‍​‍​‍‌‍​‍​‍​‍‌‍‌‍‌‍‌‍​‍‌‍​‍​​‍​‍​‍​‍​‍​‍​‍‌‍​‍‌‍​‍‌‍‌‍‌‍​。英与士卒下马交战,懿兵不敢逼,行四日四夜,懿兵乃返。英入斜谷,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10]。先是,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11]。英勒兵奋击,且战且前,矢中英颊,卒全军还仇池,讨叛氐,平之。英,桢之子;懿,衍之兄也。

【注文】

[1]仇(qiú)池:古郡名。北魏梁州属郡,治骆谷城(今甘肃西和南)。  镇都大将:古代武官名。北魏始置,是缘边各镇、州、郡的军事统帅,其职责是统兵御敌。  梁州:古州名,北魏属州,领五郡,治骆谷城(今甘肃西和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陇南及陕西汉中西部、宝鸡西南等地区。  拓跋英(?—510年):北魏景穆帝拓跋晃(huǎng)的孙子。聪慧,善武艺,晓音律,略通医术。北魏大将,历北魏孝文、宣武两朝,数次率军南征,北魏宣武帝元恪(kè)永平三年(510年)亡。  汉中:古郡名。南齐梁州所属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2]梁州:古州名,南齐属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最广时领六十八郡,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巴中、广元、南充、达州,湖北的十堰(yàn),及陕西的汉中、安康等地区。  萧懿(yì)(?—500年):南梁武帝萧衍之兄。南齐大将,屡率军北征,历南齐五朝。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初,被东昏侯萧宝卷下令毒死。  尹绍祖(生卒年不详):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手下的将领。  梁季群(生卒年不详):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手下的将领。

[3]走:跑,逃跑。

[4]姜修(生卒年不详):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手下的将领。

[5]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jiáo)子和缰绳。

[6]毋(wú):不要。

[7]范絜先(生卒年不详):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手下的将领。

[8]恟(xiōng)惧:恐惧。

[9]录事参军:古代职官名,也称录事参军事,是诸王、公、将军府的属官,掌府中行政及军事事务。  庾(yǔ)域(?—507年):南齐雍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齐大将。南齐东昏侯永元末,萧衍起兵,投其麾下。有谋略,为萧衍重用。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六年(507年),亡。

[10]贮(zhù):储存。

[11]氐(dī):中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又名白马。东汉时陆续内迁,主要居于今陕西、甘肃、四川地区。曾建立过仇(qiú)池、前秦、后凉等政权。仇池曾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钟离时,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求率州兵会合刘藻攻打汉中,孝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所部将领尹绍祖、梁季群等率兵二万人,占据险要地形,修五栅以抗拒北魏军。拓跋英说:“他们的将帅出身微贱,相互间不相统一。我精选士兵,攻其一营,他们必不相救;如果攻克其一营,则四营都会败逃。”于是,率兵急攻南齐之一营,攻克,南齐军四营都溃散四逃,北魏军生擒梁季群,斩南齐兵三千多人,俘获七百多人,乘胜长驱直入,进逼南郑。萧懿又派手下将领姜修攻打拓跋英,拓跋英突然袭击,将姜修部众全部擒获。准备还军,萧懿所派的另一支军队又到了,北魏军将士都已疲惫,没想到南齐军又至,十分害怕,想要逃走。拓跋英故意放松缰绳,放马慢行,神色自如,登上高处侦察敌情,东、西指挥军队,好像是在调动布置军队,然后整列前行。萧懿的军队怀疑有伏兵,放慢速度,向后撤退,拓跋英率兵追击,打败南齐兵,进而围困南郑。下令严禁将士侵暴百姓,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归附魏军,争相供给军粮。萧懿环城坚守,军主范絜先率三千多人在城外,还军救援南郑,拓跋英突然袭击,将其军全部擒获。北魏军围城几十天,城中人十分害怕。录事参军新野人庾域将几十个空仓贴上封条,写上字,指示将士说:“这些仓中装满了粟(sù)米,足够两年用度,大家只需努力坚守​‍‌‍​‍‌‍‌‍​‍​‍‌‍​‍‌‍​‍​‍‌‍​‍‌​‍​‍​‍‌‍​‍​‍​‍‌‍‌‍‌‍‌‍​‍‌‍​‍​​‍​‍​‍​‍​‍​‍​‍‌‍​‍‌‍​‍‌‍‌‍‌‍​。”众心才安定下来。恰逢北魏孝文帝召令拓跋英还军,拓跋英派老弱先行,亲自率精兵殿后,派使者与萧懿告别。萧懿以为有诈,拓跋英离去一天了,仍然不开城门,两天后,才派人追击北魏军。拓跋英与士兵下马交战,萧懿的兵不敢进逼,走了四天四夜,萧懿的兵才返回。拓跋英的军队进入斜谷,逢天下大雨,士兵截断竹子放入米,手拿火炬在马上煮饭。此前,萧懿派人引诱、说服仇池的诸氐部落,让他们发兵截断拓跋英的运输通道及归路。拓跋英率兵奋力击战,边战边前行,敌箭射中了拓跋英的面颊,但他最终率领全军返回了仇池,讨伐反叛的氐族部落,平定叛乱。拓跋英,是拓跋桢(zhēn)的儿子;萧懿,是萧衍(yǎn)的哥哥。

【原文】

英之攻南郑也,魏主诏雍、泾、岐三州发兵六千人戍南郑,俟克城则遣之[1]。侍中兼左仆射李冲表谏曰:“秦川险厄,地接羌夷[2]。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胡叛逆,所在奔命,运粮擐甲,迄兹未已。今复豫差戍卒,悬拟山外,虽加优复,恐犹惊骇[3]。脱终攻不克,徒动民情,连胡结夷,事或难测[4]。辄依旨密下刺史,待军克郑城,然后差遣[5]。如臣愚见,犹谓未足。何者?西道险厄,单径千里,今欲深戍绝界之外,孤据群贼之中,敌攻不可猝援,食尽不可运粮[6]。古人有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于国,实为马腹也。且魏境所掩,九州过八,民人所臣,十分而九,所未民者,唯漠北之与江外耳。羁之在近,岂汲汲于今日也[7]。宜待疆宇既广,粮食既足,然后置邦树将,为吞并之举。今钟离、寿阳密迩未拔,赭城、新野跬步弗降[8]。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藩宁可以远兵固[9]。若果欲置者,臣恐以资敌也。又,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须大收死士,平荡江会,若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10]。推此而论,不戍为上。”魏主从之。

【注文】

[1]雍、泾(jīng)、岐(qí):古州名,指北魏之雍州、泾州、岐州。雍州,领五郡、三十一县,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铜川、咸阳、西安等地区。泾州,领六郡、十七县,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北),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庆阳及宁夏泾源等地。岐州,领三郡、八县,治雍城镇(今陕西宝鸡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及咸阳西部等地。

[2]侍中:古代职官名,掌奏事、应对、护从。始置于秦,本为丞相属官,往来于殿内奏事,故名侍中。魏晋以后,职权渐重。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后改为右第三品。  羌(qiāng)夷(yí):即羌,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及四川等地。夷,是中国古代对东部各少数族群的蔑称,即所谓东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中原以外非华夏民族。

[3]饷(xiǎng):军粮。  骇(hài):惊吓、震惊。

[4]徒(tú):白白地。

[5]辄(zhé):就,总是。  差(chāi)遣:派遣。

[6]厄(è):灾难,困苦。  猝(cù):突然,出乎意外。

[7]羁(jī):羁縻,笼络牵制之意。  汲汲(jí):急切。

[8]迩(ěr):近。  跬(kuǐ)步:中国古代称一举足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跬步,即举足就到,形容较近。  弗(fó):不​‍‌‍​‍‌‍‌‍​‍​‍‌‍​‍‌‍​‍​‍‌‍​‍‌​‍​‍​‍‌‍​‍​‍​‍‌‍‌‍‌‍‌‍​‍‌‍​‍​​‍​‍​‍​‍​‍​‍​‍‌‍​‍‌‍​‍‌‍‌‍‌‍​。

[9]宁(nìng):难道。

[10]土中:古地名,指北魏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江会:古地名,指位于江南的南齐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译文】

拓跋英进攻南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命令雍、泾、岐三州派兵六千人镇守南郑,等攻克南郑城后就派他们出发。侍中兼左仆射李冲上表进谏说:“秦川险恶,其地接近羌夷地区。自从西面出兵后,粮饷增援连续不断,再加上氐族叛逆,军队疲于奔命,士兵运送粮食,穿上铠甲战斗,到现在还没结束。如今又准备派遣守卫的士兵,到远隔千里的秦岭以外,虽然对他们加以优待,恐怕他们还是会惊慌、恐惧。如果最终不能攻克南郑,白白地扰动民情,百姓会不会因此与夷狄结盟,事情也难以预料。就是依照诏令,秘密给刺史下令,等大军攻克南郑,然后再派遣他们。依我的浅愚之见,仍然可以说是不充分的。为什么呢?西部道路艰险,单程就有上千里路,如今想要在偏僻的边界之外驻守,孤军处于群敌之中,敌人进攻他们,我们不能马上增援,他们粮尽,我们不能立即运粮过去。古语云,‘即使鞭子再长,也够不着马的腹部’,南郑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就是马的腹部。而且魏国国境所覆盖的地区,九州已占了八个,百姓中臣服于魏的,十分中已占了九分,所没有臣服的,只有漠北和江南了。笼络牵制他们已为期不远,何必非要急于今日呢。应该等到疆域已经广阔,粮食已经充足,然后再建立邦国,安排将领,采取吞并他们的行动。如今距离最近的钟离、寿阳还没有攻下,仅一步之遥的赭城、新野不肯投降。东面既然不可以就近镇守,西面又怎么可以远距离派兵坚守呢。如果想派兵,我认为恐怕是给敌人提供了资助。另外,建都洛阳,其地邻近敌人的边界,正需要大批招募敢于效死的战士,去荡平江南的都城建康,如果轻易地派遣孤单寡弱的军队出击,抛弃他们,让他们陷落敌手,恐怕以后行动的日子到来时,军士因为留下守卫而恐惧,要求他们拼死效力,是不容易做到的。推究这些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不戍守南郑才是上策。”北魏孝文帝听从了李冲的建议。

【原文】

魏城阳王鸾等攻赭阳。诸将不相统壹,围守百余日,诸将欲案甲不战以疲之。李佐独昼夜攻击,士卒死者甚众,帝遣太子右卫率垣历生救之[1]。诸将以众寡不敌,欲退,佐独帅骑二千逆战而败。卢渊等引去,历生追击,大破之。历生,荣祖之从弟也[2]。南阳太守房伯玉等又败薛真度于沙堨。

【注文】

[1]垣(yuán)历生(?—499年):原南朝宋臣,后仕齐,官至太子右卫率。性格严暴,对下属喜行刑罚。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与始安王萧遥光一同谋反,被杀。

[2]荣祖:即垣荣祖(435—491年),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及其本人皆为南朝宋臣,后仕齐,官至冠军将军、兖州刺史。善骑射。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九年(491年),亡。  从弟:即今之堂弟。古人所谓之从弟有两种情况,其一,同曾祖父、不同祖父的弟弟,称为从祖弟;其二,同一祖父、不同父的弟弟,称为从父弟。从祖弟和从父弟均为从弟。

【译文】

北魏城阳王拓跋鸾等进攻赭阳。各位将领之间意见不统一,包围、防守了一百多天,诸将想按兵不动、只围不战使敌人疲惫,只有李佐率军昼夜攻击,士兵战死的人很多,南齐明帝(萧鸾)派遣太子右卫率垣历生救援赭阳。诸将认为敌众我寡,不能抵御,想退兵,李佐一人率二千骑(jì)骑兵迎战敌军,战败。卢渊等人引兵退去,垣历生率兵追击,大败敌军。垣历生是垣荣祖的堂弟。南阳太守房伯玉等人,又在沙堨(yè)击败魏将薛真度。

【原文】

鸾等见魏主于瑕丘[1]。魏主责之曰:“卿等沮辱威灵,罪当大辟,朕以新迁洛邑,特从宽典[2]。”五月己巳,降封鸾为定襄县王,削户五百;卢渊、李佐、韦珍皆削官爵为民,佐仍徙瀛州[3]。以薛真度与其从兄安都有开徐方之功,听存其爵及荆州刺史,余皆削夺,曰:“进足明功,退足彰罪矣。”

【注文】

[1]瑕(xiá)丘:古县名,北魏兖州治所(今山东兖州东北)。

[2]沮(jǚ):挫败。  威灵:威严和灵气​‍‌‍​‍‌‍‌‍​‍​‍‌‍​‍‌‍​‍​‍‌‍​‍‌​‍​‍​‍‌‍​‍​‍​‍‌‍‌‍‌‍‌‍​‍‌‍​‍​​‍​‍​‍​‍​‍​‍​‍‌‍​‍‌‍​‍‌‍‌‍‌‍​。

[3]徙(xǐ):调任。  瀛(yíng)州:古州名,北魏属州,领三郡、十八县,治赵军都城(今河北河间),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定州北、河间、沧州、霸州和天津静海等地。

【译文】

拓跋鸾等人在瑕丘拜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挫败、辱没了魏国的威严和灵气,论罪应当杀头,我因为刚刚迁都洛阳,特从宽处理。”五月己巳(初一日),将拓跋鸾降级封为定襄县王,减去五百封户。卢渊、李佐、韦珍都被削去官爵,降为平民,李佐还被流放到瀛州。因为薛真度与他的堂兄薛安都有开拓徐州地区的功劳,孝文帝因此保留他们的爵位和荆州刺史的职位,其余官职全部削夺,说:“晋升的足以表明功绩,降免的足以彰显罪过了。”

【原文】

癸未,魏主还洛阳,告于太庙[1]。甲申,减冗官之禄以助军国之用[2]。乙酉,行饮至之礼[3]。班赏有差。

【注文】

[1]太庙:古代帝王祭祀(sì)祖先的家庙。

[2]冗(rǒng):多余的。  禄: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3]饮至之礼:原指上古时期,诸侯朝聘或会盟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仪式。后指出征凯旋后,到宗庙祭祀、宴饮的庆功礼仪。

【译文】

癸未(十五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回到洛阳,到太庙祭祀。甲申(十六日),裁减多余的官员及其俸禄以资助国家军需用度。乙酉(十七日),举行出征回朝后祭祀、宴饮的庆功礼仪。颁赏南伐的功臣,按功劳大小各有差等。

【原文】

三年冬闰十月,魏主谋入寇,引见公卿于清徽堂,曰:“朕卜宅土中,纲条粗举,唯南寇未平,安能效近世天子下帷于深宫之中乎[1]?朕今南征决矣,但未知早晚之期。比来术者皆云,今往必克,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于前,同异于后也。”李冲对曰:“凡用兵之法,宜先论人事,后察天道。今卜筮虽吉,而人事未备,迁都尚新,秋谷不稔,未可以兴师旅[2]。如臣所见,宜俟来秋[3]。”帝曰:“去十七年,朕拥兵二十万,此人事之盛也,而天时不利。今天时既从,复云人事未备。如仆射之言,是终无征伐之期也。寇戎咫尺,异日将为社稷之忧,朕何敢自安[4]!若秋行不捷,诸君当尽付司寇,不可不尽怀也[5]。”

【注文】

[1]清徽堂:北魏洛阳宫宫殿名称。  卜(bǔ)宅:占卜决定定都之地,即用阴阳五行、八卦等易理来推算吉凶。  帷(wéi):帷帐。

[2]卜筮(shì):指用龟甲、筮草等物推算吉凶,预测未来。  稔(rěn):指庄稼成熟。  师旅:军队。

[3]俟(sì):等待。

[4]寇戎(róng):此指南齐。  咫(zhǐ)尺:形容很近。咫,周代长度单位,八寸为咫。

[5]司寇:古代职官名,始置于商代,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西周、春秋沿之,掌刑狱、纠察等事务。后借指主管刑狱的官员。

【译文】

南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冬季闰十月,北魏孝文帝(元宏)打算入侵南齐,在清徽堂接见大臣,说:“我占卜在洛阳建都,政纲条令大体建立了,只有南方的敌人没有荡平,怎么能效法近代的天子,在深宫中落下帷帐,不理朝政呢?我现在决定南征了,只是不知道发兵时机的早晚。一直以来术数家都说,现在前往必定获胜,这是国家大事,君臣都应该发表自己看法,不要因为我先说了,就在我面前违背意愿表示依从,背后又有不同意见。”李冲回答说:“凡是用兵的法则,应该首先讨论人事,然后观察天道。现在占卜的结果虽然吉利,但人事尚未具备,迁都还没有多久,秋天的农作物还没有成熟,不可以兴兵。依照臣下的看法,应该等来年秋天。”北魏帝说:“去年,我统军三十万,以人事来讲,应当是兴盛了,但天时不利。现在天时顺利了,又说人事不具备。按照仆射(yè)所说,是最终也没有征伐的日期了。敌人近在咫尺,来日就会成为国家的忧患,我怎么敢自认为安全呢!如果秋天出兵不能获胜,各位理应全部交给司寇治罪,所以你们不可以不畅所欲言​‍‌‍​‍‌‍‌‍​‍​‍‌‍​‍‌‍​‍​‍‌‍​‍‌​‍​‍​‍‌‍​‍​‍​‍‌‍‌‍‌‍‌‍​‍‌‍​‍​​‍​‍​‍​‍​‍​‍​‍‌‍​‍‌‍​‍‌‍‌‍‌‍​。”

【原文】

四年六月壬戌,魏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二十万,将入寇[1]。八月丙辰,魏诏中外戒严。甲戌,魏讲武于华林园[2]。庚辰,军发洛阳。使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居守,以御史中尉李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参治留台事[3]。假彭城王勰中军大将军,勰辞曰:“亲疏并用,古之道也[4]。臣独何人,频烦宠授!昔陈思求而不允,愚臣不请而得,何否泰之相远也[5]?”魏主大笑,执勰手曰:“二曹以才名相忌,吾与汝以道德相亲[6]。”

【注文】

[1]冀、定、济:古州名,此指北魏所属之冀州、定州、济州。冀州,领四郡、二十一县,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冀州、衡水、沧州南部,以及山东德州、乐陵、滨州等地。定州,领五郡、二十四县,治卢奴(今河北定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石家庄、定州、安国、深州及保定西部等地。济州,领五郡、十五县,治碻(qiāo)磝(áo)城(今山东仕平西南)。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聊城、肥城、济宁西北等地。

[2]华林园:北魏皇家园林,位于北魏洛阳城宫城外东北,是皇帝参与、旁听司法审判活动,或讲论武艺的地方。

[3]吏部尚书:古代职官名。东汉始置,掌官员的考核、任免、调动、升降等事务。其官署原名常侍曹,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改为吏部曹,汉末改名选部,曹魏时复名吏部。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后改为右第三品。  御史中尉:古代职官名,源于御史中丞,掌监察之职,是御史大夫的副官。南北朝时,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御史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北魏在南北对抗时期一度将御史中丞改称御史中尉,带有军中执法性质,便于监察武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上,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度支尚书:古代职官名,始置于三国魏文帝,掌贡赋和租税等财政事宜。南北朝时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等四曹。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中,后改为右第三品。

[4]假:代理,非正式任命。  中军大将军:古代武官名。中军将军加大,称中军大将军。中军将军,始置于西汉武帝时,与镇军、抚军、冠军并称四军将军。南北朝时,中军将军与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合称右三将军。中军大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5]陈思:即陈思王,曹操之第三子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pèi)国谯(qiáo)人,今安徽亳(bó)州人。幼聪慧,下笔即成文章,因才气遭兄长曹丕(pī)忌恨,颇受打击和防范。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朝受封为陈王,谥(shì)号思,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谥号,中国古代对于帝王、大臣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去世之后,根据其生前的表现而给予的具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可视为对其一生功过的总结。  否(pǐ)泰:好坏。

[6]二曹:此指三国时曹魏之曹丕、曹植兄弟。曹植聪慧,颇善诗文。曹操一度欲立其为世子取代曹丕,曹丕因此与之结怨,几欲谋害。曾令其七步成诗,否则治罪。所幸曹植出口成章,成《七步诗》,幸免于难。此以曹氏兄弟反衬北魏孝文帝元宏与鼓城王元勰(xié)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译文】

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六月壬戌(初七日),北魏发动冀、定、瀛、湘、济五州的兵马二十万,即将入侵南朝。八月丙辰(初一日),北魏下诏全国戒严。甲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华林园操练阅兵。庚辰(二十五日),大军从洛阳出发。安排吏部尚书任城王元澄留守,任命御史中尉李彪兼任度支尚书,和尚书仆射李冲共同参与管理留守都城的事情。让彭城王元勰代理中军大将军,元勰推辞说:“亲近的人与不亲近的人都要任用,这是古今天子用人之道。我是何人,单独例外,频频受宠被任以要职!以前陈思王(曹植)求此任而不获准,我不请而得,为何好坏相差这样远啊?”孝文帝大笑,拉着元勰的手说:“曹丕、曹植因才名相互猜忌,我和你因遵循儒家之伦理道德而相亲相爱。”

【原文】

上遣军主、直阁将军胡松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赭阳,军主鲍举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戍舞阴[1]

【注文】

[1]军主:武官名​‍‌‍​‍‌‍‌‍​‍​‍‌‍​‍‌‍​‍​‍‌‍​‍‌​‍​‍​‍‌‍​‍​‍​‍‌‍‌‍‌‍‌‍​‍‌‍​‍​​‍​‍​‍​‍​‍​‍​‍‌‍​‍‌‍​‍‌‍‌‍‌‍​。军中长帅称为军主,即一军之主。  胡松:生卒年不详,时南梁直阁将军。  戍(shù):防守。  鲍(bào)举:生卒年不详,时南梁军主。  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州名,指南齐所属雍州之西汝南义阳郡、西汝北义阳郡。治舞阴(今河南沁阳北)。  黄瑶(yáo)起(生卒年不详):时南梁郡守。  舞阴:古地名,西汝南、北义阳二郡之治所,在今河南沁(qìng)阳西北。

【译文】

齐明帝萧鸾派遣军主、直阁将军胡松协助襄城太守成公期驻守赭阳,军主鲍举协助西汝南、北义阳郡太守黄瑶起驻守舞阴。

【原文】

初,魏迁洛阳,荆州刺史薛真度劝魏主先取樊、邓[1]。真度引兵寇南阳,太守房伯玉击败之。魏主怒,以南阳小郡,志必灭之,遂引兵向襄阳,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沸地[2]。九月辛丑,魏主留诸将攻赭阳,自引兵南下。癸卯,至宛,夜袭其郛,克之[3]。房伯玉婴内城拒守,魏主遣中书舍人孙延景谓伯玉曰:“我今荡壹六合,非如向时冬来春去,不有所克,终不还北[4]。卿此城当我六龙之首,无容不先攻取,远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枭首,事在俯仰,宜善图之[5]!且卿有三罪,今令卿知:卿先事武帝,蒙殊常之宠,不能建忠致命而尽节于其仇,罪一也。顷年薛真度来,卿伤我偏师,罪二也[6]。今鸾辂亲临,不面缚麾下,罪三也[7]。”伯玉遣军副乐稚柔对曰:“承欲攻围,期于必克。卑微常人,得抗大威,真可谓获其死所。外臣蒙武帝采拔,岂敢忘恩。但嗣君失德,主上光绍大宗,非唯副亿兆之深望,抑亦兼武皇之遗敕,是以区区尽节,不敢失坠。往者北师深入,寇扰边民,辄厉将士以修职业。返已而言,不应垂责。”宛城东南隅沟上有桥,魏主引兵过之。伯玉使勇士数人,衣斑衣,戴虎头帽,伏于窦下,突出击之,魏主人马俱惊,召善射者原灵度射之,应弦而毙,乃得免。

【注文】

[1]樊(fán)、邓:古地名,指樊城和邓县。均属于南齐雍州京兆郡,在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北。

[2]吹唇:吹口哨。

[3]宛:古地名。指宛县,是南齐雍州南阳郡治所(今河南南阳)。  郛(fú):古代指外城城墙。

[4]婴:环绕。  中书舍人:古代职官名,掌文案及进奏。曹魏时名通事、通事舍人、通事侍郎。西晋初,始置中书舍人、通事各一,东晋合名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南北朝时名中书舍人,北魏列右从第七品上。

[5]枭(xiāo)首:把人头割下高悬示众。  俯仰:低头、抬头。

[6]顷(qǐng)年:今年不久前。

[7]鸾辂(lù):皇帝的车。

【译文】

当初,北魏迁都洛阳,荆州刺史薛真度劝北魏孝文帝(元宏)先攻取樊、邓二地。薛真度率兵攻打南阳,太守房伯玉将其打败。北魏孝文帝很生气,认为南阳是个小郡,誓必攻灭南阳,于是率兵向襄阳进发,彭城王元勰(xié)等三十六军前后相随,号称百万大军,吹声口哨都会尘土飞扬。九月辛丑(十七日),北魏孝文帝留下各位将领攻打赭阳,亲自率兵南下。癸卯(十九日),到达宛城,夜间袭击宛城的外城,攻克。房伯玉环绕内城布兵坚守,北魏孝文帝派中书舍人孙延景对房伯玉说:“我北魏如今天下一统,不像过去冬天来了春天就走,如果不能攻克,决不北还。您这座城池阻挡我们的道路,没有办法不先攻取,远则一年,近则只一月。封侯还是杀头,事情的决定在低头、抬头之间,您应当好好打算!而且您有三宗罪,如今让您知道:您先前是齐武帝萧赜(zé)的朝臣,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宠信,您非但不能用自己的生命效忠齐武帝,而且为他的敌人卖命,这是第一宗罪​‍‌‍​‍‌‍‌‍​‍​‍‌‍​‍‌‍​‍​‍‌‍​‍‌​‍​‍​‍‌‍​‍​‍​‍‌‍‌‍‌‍‌‍​‍‌‍​‍​​‍​‍​‍​‍​‍​‍​‍‌‍​‍‌‍​‍‌‍‌‍‌‍​。那年薛真度攻打南齐,您率军伤我协同作战的军队,这是第二宗罪。如今我率军亲临阵前,您不自绑投降我旗下,这是第三宗罪。”房伯玉派军副乐稚柔回答说:“我知道你们打算围攻我们,期望一定会攻克。我一个卑微的普通人,能有机会与陛下抗衡,真可以称得上死得其所。我作为一个外臣承蒙齐武帝的任用提拔,岂敢忘记皇恩。但是继位的君主失德,现在的皇上发扬大宗的荣耀,不只是承担了亿万百姓的深切盼望,也有武帝的派遣和任命,我以拳拳之心尽忠于国,不敢有闪失。以前北军深入我朝,寇扰我边地居民,就曾鼓励将士要敬业。反过来回忆一下您曾说过的话,不应当责问我。”宛城东南角沟上有座桥,北魏孝文帝率军过桥。房伯玉派几名勇猛之士,穿上有斑点的衣服,戴上虎头帽子,埋伏在洞下,突然出击,北魏孝文帝的人马都受到了惊吓,命令射手原灵度向南军射击,南军士兵随弓弦声而倒,于是才得以幸免。

【原文】

丁未,魏主发南阳,留太尉咸阳王禧等攻之[1]。己酉,魏主至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拒守。冬十月丁巳,魏军攻之不克,筑长围守之,遣人谓城中曰:“房伯玉已降,汝何为独取糜碎?”思忌遣人对曰:“城中兵食犹多,未暇从汝小虏语也。”魏右军府长史韩显宗将别军屯赭阳,成公期遣胡松引蛮兵攻其营,显宗力战,破之,斩其裨将高法援[2]。显宗至新野,魏主谓曰:“卿破贼斩将,殊益军势。朕方攻坚城,何为不作露布[3]?”对曰:“顷闻镇南将军王肃获贼二三人,驴马数匹,皆为露布,臣在东观私常哂之[4]。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兵寡力弱,擒斩不多,脱复高曳长缣,虚张功烈,尤而效之,其罪弥大。臣所以不敢为之,解上而已。”魏主益贤之。

【注文】

[1]咸阳王禧(xǐ):即元禧(?—50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子;孝文帝元宏之弟。历任要职,但性喜贪婪。孝文帝死后,受遗诏任宰相之首,辅佐宣武帝元恪。但是,秉性不改,多收贿赂。宣武帝亲政后,自觉不安,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与其妃兄李伯尚谋反,被赐死于私第。

[2]长史:古代职官名,战国秦始置,秦汉沿置,后世各王、公、将军府多置此职。掌府事。北魏中军、镇军、抚军将军府置长史,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五品上,后改为右第六品。  韩显宗(?—499年):北魏孝文帝朝大将韩麒(qí)麟(líng)次子,性情刚直,有才学。太和初,以科举入仕,颇受重用。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随北魏孝文帝元宏南征,得胜还朝后,上表朝,自夸其功,遭贬。官场失意后,精神不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亡。有《冯氏燕志》《孝友传》各十卷传世。  裨(pí)将:副将。

[3]露布:古时出兵获胜、传奏捷报的文书。

[4]东观:指洛阳东观,是自东汉以来,国家典籍及档案的藏所,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哂(shěn):讥笑。

【译文】

丁未(二十三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发兵南阳,留太尉咸阳王元禧(xǐ)等人攻打南齐军。己酉(二十五日),北魏孝文帝到达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率兵坚守。冬季十月丁巳(初三日),北魏军攻不下新野,在新野城外修长围驻守,派人对城中人说:“房伯玉已投降,你们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刘思忌派人回答说:“新野城中军粮还很多,没时间听你们这些小虏废话。”北魏右军府长史韩显宗另外率军屯驻赭阳,成公期派胡松率领蛮兵攻打他的军营,韩显宗奋战,打败了南齐军的进攻,斩杀了成公期的裨将高法援。韩显宗到达新野,北魏孝文帝对他说:“您打败敌人,斩杀敌将,大大地助长了我军的气势。我正要攻打坚固的城池,为什么不发表露布?”韩显宗回答说:“刚听说镇南将军王肃抓获敌军两三人,驴马几匹,都发表了露布,我在东观私下里常讥笑这种做法。近来虽然仰仗您的威名,得以挫败丑恶的敌人,但我的军队少、力量弱,斩杀的俘虏并不多,如果再高高地挂起长帛,虚张功业,过分效法王肃的做法,罪过太大。我因此不敢发表露布,只要能使皇上了解便罢了。”孝文帝越发觉得他贤德了。

【原文】

上诏徐州刺史裴叔业引兵救雍州[1]。叔业启称:“北人不乐远行,唯乐钞掠。若侵虏境,则司、雍之寇自然分矣。”上从之。叔业引兵攻虹城,获男女四千余人[2]​‍‌‍​‍‌‍‌‍​‍​‍‌‍​‍‌‍​‍​‍‌‍​‍‌​‍​‍​‍‌‍​‍​‍​‍‌‍‌‍‌‍‌‍​‍‌‍​‍​​‍​‍​‍​‍​‍​‍​‍‌‍​‍‌‍​‍‌‍‌‍‌‍​。

【注文】

[1]徐州:古州名,此指南齐之徐州,南齐有南、北徐州。据上下文,此处应指南齐之北徐州。领五郡、十五县,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安徽蚌(bèng)埠(bù)、定远、滁(chú)州一带。

[2]虹城:古地名,时属北魏之徐州,今安徽固镇东南。

【译文】

南齐明帝(萧鸾)派徐州刺史裴叔业率兵救援雍州。裴叔业上奏说:“北人不喜远行,只喜欢抢掠。如果我军入侵北虏,那么司州和雍州的敌军就分散了。”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裴叔业率兵进攻虹城,抓获北魏百姓男男女女四千多人。

【原文】

甲戌,遣太子中庶子萧衍、右军司马张稷救雍州[1]。十一月甲午,前军将军韩秀方等十五将降于魏[2]。丁酉,魏败齐兵于沔北,将军王伏保等为魏所获[3]

【注文】

[1]太子中庶子:古代职官名,职如侍中,随从太子左右,掌顾问、应对、护从。始于汉,为太子詹事府属官。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五品。  张稷(jì)(?—513年):字公乔,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父亡,事母至孝。仕南齐、南梁二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末,降梁,屡率军御北边。

[2]前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三国魏有前、后、左、右将军,合称四军将军,位四品。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为从三品上,后改为从四品上。  韩秀方(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3]沔(miǎn):沔水,在今陕西省西南部。  王伏保: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译文】

甲戌(二十日),南齐明帝萧鸾派太子中庶子萧衍、右军司马张稷救援雍州。十一月甲午(十一日),前军将军韩秀方等十五名将领投降北魏。丁酉(十四日),北魏军在沔水北打败南齐军,南齐将军王伏保等人被北魏抓获。

【原文】

新野人张帅万余家据栅拒魏[1]。十二月庚申,魏人攻拔[之]。雍州刺史曹虎与房伯玉不协,故缓救之,顿军樊城。

【注文】

[1]张(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译文】

新野人张率一万多家据守军栅抗拒北魏军。十二月庚申(初七日),北魏军攻打南齐军拿下此栅。雍州刺史曹虎与房伯玉不和睦,故意拖延救援的时间,屯兵在樊城。

【原文】

丁丑,诏遣度支尚书崔慧景救雍州,假慧景节,帅众二万、骑千匹向襄阳,雍州众军并受节度。

【译文】

丁丑(二十四日),南齐明帝萧鸾下诏派度支尚书崔慧景率军救援雍州,授权崔慧景,率二万人、战马一千匹向襄阳进发,雍州的军队都受其指挥。

【原文】

庚午,魏主南临沔水。戊寅,还新野。

【译文】

庚午(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向南至沔水。戊寅(二十五日),还军新野。

【原文】

将军王昙纷以万余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魏戍主崔僧渊破之,举军皆没[1]。将军鲁康祚、赵公政将兵万人侵魏太仓口,魏豫州刺史王肃使长史清河傅永将甲士三千击之[2]。康祚等军于淮南,永军于淮北,相去十余里。永曰:“南人好夜斫营,必于渡淮之所置火以记浅处[3]。”乃夜分兵为二部,伏于营外,又以瓠贮火,密使人过淮南岸,于深处置之,戒曰:“见火起,则亦然之。”是夜,康祚等果引兵斫永营,伏兵夹击之。康祚等走趣淮水,火既竞起,不知所从,溺死及斩首数千级,生擒公政,获康祚之尸以归[4]。豫州刺史裴叔业侵魏楚王戍,肃复令永击之[5]。永将心腹一人驰诣楚王戍,令填外堑,夜伏战士千余人于城外​‍‌‍​‍‌‍‌‍​‍​‍‌‍​‍‌‍​‍​‍‌‍​‍‌​‍​‍​‍‌‍​‍​‍​‍‌‍‌‍‌‍‌‍​‍‌‍​‍​​‍​‍​‍​‍​‍​‍​‍‌‍​‍‌‍​‍‌‍‌‍‌‍​。晓而叔业等至城东,部分将置长围。永伏兵击其后军,破之。叔业留将佐守营,自将精兵数千救之。永登门楼,望叔业南行数里,即开门奋击,大破之,获叔业伞扇、鼓幕、甲仗万余。叔业进退失据,遂走。左右欲追之,永曰:“吾弱卒不满三千,彼精甲犹盛,非力屈而败,自堕吾计中耳。既不测我之虚实,足使丧胆,俘此足矣,何更追之?”魏主遣谒者就拜永安远将军、汝南太守,封贝丘县男[6]。永有勇力,好学能文。魏主常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版,唯傅脩期耳[7]。”

【注文】

[1]王昙(tán)纷(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南青州:古州名,北魏属州,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置,原名东徐州,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改名南青州。领三郡、九县,治团城(今山东沂水)。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莱芜、新泰、日照等地。  黄郭戍(shù):古地名。北魏南青州东安郡属地(今江苏赣榆西北)。  戍(shù)主:古代职官名。戍,始置于春秋,南北朝时是边地屯兵驻守的单位,其长官称为戍主。  崔僧渊(生卒年不详):时北魏黄郭戍戍主,清河(治今河北清河)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朝自南朝降魏,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因其兄崔僧祐谋反,遭贬。通晓文学及佛学,后复官。

[2]鲁康祚(zuò)(?—496年):南齐将领,南齐明帝萧鸾建武三年(496年),被魏将傅永斩杀。  赵公政(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太仓口:位于当时淮河北岸的汝南郡新息县广陵城(今河南息县)境内,是北魏为了征战南朝而设置的粮储设施。  豫州:古州名,北魏属州,领九郡、三十九县,治悬瓠(hú)城(今河南汝南),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南周口、漯河、项城、驻马店东北,及安徽亳(bó)州、阜(fù)阳等地。  傅永(434—516年):字修期,清河人(今河北清河),少好武艺,勇力过人,年二十余,发奋读书,兼有文采。北魏大将,北魏孝文帝时数次出兵南征。北魏孝明帝元诩(xǔ)熙平元年(516年),亡。

[3]斫(zhuó):用刀斧砍,引申为袭击。

[4]趣:同“趋”。

[5]楚王戍:时北魏豫州境内,今安徽临泉西南。

[6]安远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东汉末始置,杂号将军之一。多用以封降将或边远地区长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三品下,后改为右第四品。  汝南:古地名。北魏豫州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汝南)。

[7]露版:即露布。古代书写在帛(丝织品)上的一种传递性、通告性文书。根据其作用分为四类:一种为始于两汉下发郡县的赦令;一种为臣民向君主上呈的不封口的文书;一种为作战时的檄文(古代用于调兵、声讨敌人或揭发罪行的文书);一种为公布、传递战胜捷报的文书。

【译文】

南齐将军王昙纷率一万多人进攻北魏南青州的黄郭戍,北魏戍主崔僧渊将其击败,王昙纷全军覆没。南齐将军鲁康祚、赵公政率领一万人入侵北魏的太仓口,北魏豫州刺史王肃派长史、清河人傅永率兵三千人攻击齐军。鲁康祚等人屯兵于淮南,傅永屯兵于淮北,两军相离十几里。傅永说:“南朝人喜欢在夜间攻营,一定会在渡淮水的地方放置火把来标记水浅的地方。”于是准备分兵二路,埋伏在军营外,又用瓢贮存火种,秘密地派人渡过淮河南岸,在树林深处放置好,告诫看管的人说:“看到火起,就把它点燃。”当天夜里,鲁康祚等人果然率兵攻打傅永的营地,北魏伏兵将南齐军击退。鲁康祚等人逃奔淮水,火到处燃烧,不知该往哪儿跑,落水淹死及被杀的人数以千计,赵公政被生擒,北魏军截获了鲁康祚的尸体还营。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入侵北魏楚王戍,王肃命令傅永率兵再次攻打裴叔业。傅永带着亲信一人,骑马赶到楚王戍,命令填上外面的沟壕,晚上派一千多士兵埋伏在城外。天亮时,裴叔业等人到城东,部署分配兵力,将要设置长长的包围圈。傅永埋伏的士兵攻击裴叔业的后军,打败了他。裴叔业留下副将守营,亲自率精兵几千人前往救援​‍‌‍​‍‌‍‌‍​‍​‍‌‍​‍‌‍​‍​‍‌‍​‍‌​‍​‍​‍‌‍​‍​‍​‍‌‍‌‍‌‍‌‍​‍‌‍​‍​​‍​‍​‍​‍​‍​‍​‍‌‍​‍‌‍​‍‌‍‌‍‌‍​。傅永登上城门楼,看到裴叔业向南行进了几里,就打开城门奋勇攻击,大败裴军,截获裴叔业的伞扇、军鼓、布幕及兵器一万多件。裴叔业不知进退,于是逃走了。北魏兵想继续追击,傅永说:“我军弱兵不足三千,南齐军精兵仍然很强大,他们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力量薄弱,而是由于中了我的计策。因为不知我军的虚实,足以使其丧失胆气,俘获了这些已足够了,何必再追击他们?”北魏孝文帝派使者任命傅永为永安将军、汝南太守,封其为贝丘县男。傅永勇猛,且好学能文。孝文帝常慨叹说:“上马能攻打敌人,下马能写露布,只有傅脩期一人而已。”

【原文】

永泰元年春正月,魏统军李佐攻新野,丁亥,拔之[1]。缚刘思忌,问之曰:“今欲降未[2]?”思忌曰:“宁为南鬼,不为北臣!”乃杀之。于是沔北大震。戊子,湖阳戍主蔡道福,辛卯,赭阳戍主成公期,壬辰,舞阴戍主黄瑶起、南乡太守席谦相继南遁[3]。瑶起为魏所获,魏主以赐王肃,肃脔而食之[4]。乙巳,命太尉陈显达救雍州。

【注文】

[1]永泰:南齐明帝萧鸾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一年,即公元498年。

[2]缚(fù):捆绑。  刘思忌(?—498年):时南齐新野太守,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兵败,被北魏将领李佐斩杀。

[3]湖阳:古地名,即湖阳戍,南齐雍州属地,位于雍州新野郡东南(今河南唐河西南)。  南乡:古地名,南齐雍州顺阳郡治所(今湖北郧阳东北)。  席谦(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4]脔(luán):切肉成块。

【译文】

南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年)春季正月,北魏统军李佐进攻新野,丁亥(初五日),攻克新野。绑住刘思忌,问他说:“现在打算投降吗?”刘思忌说:“宁可做南朝的鬼,也不做北朝的臣!”北魏孝文帝于是下令杀了他。沔北因此大为震惊。戊子(初六日),湖阳戍的戍主蔡道福,辛卯(初九日),赭阳戍的戍主成公期,壬辰(初十日),舞阴戍的戍主黄瑶起、南乡郡太守席谦相继南逃。黄瑶起被北魏军抓获,北魏孝文帝(元宏)将其赏赐给了王肃,王肃将其切成小块吃了。乙巳(二十三日),南齐明帝萧鸾命令太尉陈显达救援雍州。

【原文】

庚戌,魏主如南阳[1]。二月癸丑,诏左卫将军萧惠休救寿阳。甲子,魏人拔宛北城,房伯玉面缚出降[2]。伯玉从父弟思安为魏中统军,数为伯玉泣请,魏主乃赦之[3]。庚午,魏主如新野。辛巳,以彭城王勰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

【注文】

[1]如:到。

[2]面缚(fù):脸朝前,双手反绑在背后,以示投降。

[3]从父弟:即同一曾祖父而非同一父亲的弟弟。  思安:即房思安(生卒年不详),时北魏将领。

[4]都督南征诸军事:古代职官名。都督诸军事,北魏置,掌握南征的军政大权。北魏类似官职有都督三州诸军事、都督府州诸军事等。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职官名,掌国之政要。始于三国魏。开府,开设府第,自选僚属;仪同,仪仗同于三司。三司,即司空、司徒、太尉的合称,亦称三公。本是可以开府辟属的国家首脑,东汉以降,三公渐成虚位,有名无实,但待遇优厚、地位尊崇。因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逐渐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后改为右第二品。

【译文】

庚戌(二十八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到达南阳郡。二月癸丑(初一日),南齐明帝(萧鸾)下诏书命令左卫将军萧惠休救援寿阳。甲子(十二日),北魏军攻陷宛北城,房伯玉捆起自己出城投降。房伯玉的堂弟房思安是北魏的中统军,几次哭泣着为房伯玉求情,北魏孝文帝才将其赦免。庚午(十八日),北魏孝文帝到达新野​‍‌‍​‍‌‍‌‍​‍​‍‌‍​‍‌‍​‍​‍‌‍​‍‌​‍​‍​‍‌‍​‍​‍​‍‌‍‌‍‌‍‌‍​‍‌‍​‍​​‍​‍​‍​‍​‍​‍​‍‌‍​‍‌‍​‍‌‍‌‍‌‍​。辛巳(二十九日),任命彭城王元勰(xié)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原文】

三月壬午朔,崔慧景、萧衍大败于邓城[1]。时慧景至襄阳,五郡已没,慧景与衍及军主刘山阳、傅法宪等帅五千余人进行邓城,魏数万骑奄至,诸军登城拒守[2]。时将士蓐食轻行,皆有饥惧之色[3]。衍欲出战,慧景曰:“虏不夜围人城,待日暮自当去。”既而魏众转至。慧景于南门拔军去,诸军不相知,相继皆遁。魏兵自北门入,刘山阳与部曲数百人断后死战,且战且却行[4]。慧景过闹沟,军人相蹈藉,桥皆断坏[5]。魏兵夹路射之,杀傅法宪,士卒赴沟死者相枕,山阳取袄仗填沟乘之,得免[6]。魏主将大兵追之,晡时至沔[7]。山阳据城苦战,至暮,魏兵乃退。诸军恐惧,是夕,皆下船还襄阳。庚寅,魏主将十万众,羽仪华盖,以围樊城,曹虎闭门自守。魏主临沔水,望襄阳岸,乃去,如湖阳。辛亥,如悬瓠。

【注文】

[1]邓城:古地名,即邓县,时南齐雍州京兆郡属地,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西北。

[2]五郡:即南阳、新野、南乡、北襄城,及西汝南、北义阳郡。  奄(yǎn)至:突然到来。

[3]蓐(rù)食:早上未起床,在床席上吃早饭,用以形容早饭时间很早。

[4]部曲:指家兵或私兵。

[5]蹈藉(jiè):踩踏重叠。藉,垫、衬。

[6]袄(ǎo):有里子的中式上衣。

[7]晡(bū)时:中国古代时辰名称,即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时辰,中国古代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段,一段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小时。各时辰名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译文】

三月壬午朔(初一),崔慧景、萧衍在邓城大败北魏军。当时,崔慧景到襄阳时,五郡已陷落,崔慧景和萧衍,以及军主刘山阳、傅法宪等人率领五千多人进攻邓城,北魏几万骑兵突然来到,南齐各军登上城楼坚决抵抗。当时南齐将士由于起得早,吃过饭后,轻装前进,这时都已处于饥饿和恐惧的状态。萧衍准备出战,崔慧景说:“北虏不习惯夜间围攻别人的城池,等天黑后他们自己就退去了。”不一会儿,北魏军调转头又来了。崔慧景从南门撤军,其他各军相互间不联系,相继都撤退了。北魏军从北门进城,刘山阳及其家兵几百人断后,与北魏军死战,且战且退。崔慧景经过闹沟,南齐士兵相互踩踏,桥都损坏了。北魏军夹道向齐军射击,杀了傅法宪,南齐士兵掉到沟里摔死的人一个接一个,刘山阳用衣服、器仗填在沟内才得以幸免。北魏孝文帝(元宏)率大军追击刘山阳,下午三五点钟到达沔水。刘山阳占据城池苦战,直到天黑,北魏军才退兵。南齐各军都很恐惧,当天傍晚,都下船返回了襄阳。庚寅(初九日),北魏孝文帝率十万大军,旌(jīng)旗招展,气势浩荡地围攻樊(fán)城,曹虎紧闭城门坚守。北魏孝文帝车驾到了沔水边上,望着襄阳岸边,撤兵,到了湖阳。辛亥(三十日),到了悬瓠(hú)城。

【原文】

魏镇南将军王肃攻义阳,裴叔业将兵五万围涡阳以救义阳[1]。魏南兖州刺史济北孟表守涡阳,粮尽,食草木皮叶[2]。叔业积所杀魏人高五丈以示城内。别遣军主萧璝等攻龙亢,魏广陵王羽救之[3]。叔业引兵击羽,大破之,追获其节。魏主使安远将军傅永、征虏将军刘藻、假辅国将军高聪等救涡阳,并受王肃节度[4]。叔业进击,大破之,聪奔悬瓠,永收散卒徐还。叔业再战,凡斩首万级,俘二千余人,获器械杂畜财物以千万计​‍‌‍​‍‌‍‌‍​‍​‍‌‍​‍‌‍​‍​‍‌‍​‍‌​‍​‍​‍‌‍​‍​‍​‍‌‍‌‍‌‍‌‍​‍‌‍​‍​​‍​‍​‍​‍​‍​‍​‍‌‍​‍‌‍​‍‌‍‌‍‌‍​。魏主命锁三将诣悬瓠,刘藻、高聪免死,徙平州,傅永夺官爵,黜王肃为平南将军[5]。肃表请更遣军救涡阳,魏主报曰:“观卿意,必以藻等新败,故难于更往。朕今少分兵则不足制敌,多分兵则禁旅有阙,卿审图之[6]。义阳当止则止,当下则下;若失涡阳,卿之过也。”肃乃解义阳之围,与统军杨大眼、奚康生等步骑十余万救涡阳[7]。叔业见魏兵盛,夜引兵退。明日,士众奔溃,魏人追之,杀伤不可胜数。叔业还保(义阳)[涡口][8]

【注文】

[1]涡(wō)阳:古县名。北魏南兖州马头郡属县(今安徽蒙城)。

[2]南兖州:北魏属州,初领陈留郡、梁郡、下蔡郡、谯(qiáo)郡、北梁郡、沛郡、马头郡等七郡,二十一县,治谯城(今安徽亳县)。后只辖马头郡一郡,治涡阳(今安徽蒙城)。所辖即今安徽蒙城一带。  孟表(生卒年不详):时北魏南兖州刺史。

[3]萧璝(生卒年不详):南朝巴东太守萧惠训之子,时在裴叔业手下任军主。  龙亢:古地名。北魏南兖州属县,位于今安徽蒙城、蚌埠之间。  广陵王羽:即北魏宗室元羽(470—50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子,孝文帝元宏之弟,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封王。历孝文、宣武两朝,屡任要职。后因与员外郎冯俊兴妻私通,被冯俊兴所杀,年三十二岁。

[4]征虏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上,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辅国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汉末始置。北魏前期列右第三品上,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高聪(452—520年):字僧智,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父曾仕南朝宋,少母亡,由祖母养大,通经史,有文采。仕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北魏宣武帝元恪朝曾依附于权臣高肇。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元年(520年),亡,时年六十九岁。

[5]诣:到。  平州:古州名,北魏属州,领二郡、五县,治肥如(今河北迁安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迁安、秦皇岛、唐山东南等地。

[6]禁旅:禁军。  阙(quē):同“缺”。

[7]统军:古代职官名,掌军事。北魏孝文帝始置,领兵五百、一千、三千、五千不等。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北魏大将,氐族。祖父杨难当曾是氐族酋帅,南朝宋时投奔北魏。善骑射,武功高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屡立战功。宣武朝,数率军与南齐军交战,正始年间,钟离之战,北魏军失利,被贬为士兵,永平中期,复官,再度南征。

[8]涡口:古地名。涡水入淮处。时属南齐之北徐州马头郡,位于今安徽怀远东北。

【译文】

北魏镇南将军王肃进攻义阳,南齐将领裴叔业率五万兵力围攻涡阳来救援义阳。北魏南兖(yǎn)州刺史、济北人孟表镇守涡阳,军粮吃完了,就吃草木及树皮、树叶充饥。裴叔业把所斩杀的北魏军士兵堆积起来有五丈高,以震慑(shè)涡阳城内的北魏军。南齐明帝萧鸾另外派遣军主萧璝等人进攻龙亢,北魏广陵王元羽率兵救援。裴叔业率兵攻击元羽,大败元羽,继续追击并截获了他的军旗。北魏孝文帝(元宏)派安远将军傅永、征虏将军刘藻、代理辅国将军高聪等救援涡阳,这些人都受王肃指挥调遣。裴叔业进攻,大败北魏军,高聪逃奔悬瓠(hú)城,傅永集合逃散及剩余的士兵还军。裴叔业再次进攻,共杀北魏军一万人,俘虏二千多人,缴获军械、杂物、牲畜及财物以千万计​‍‌‍​‍‌‍‌‍​‍​‍‌‍​‍‌‍​‍​‍‌‍​‍‌​‍​‍​‍‌‍​‍​‍​‍‌‍‌‍‌‍‌‍​‍‌‍​‍​​‍​‍​‍​‍​‍​‍​‍‌‍​‍‌‍​‍‌‍‌‍‌‍​。北魏孝文帝下令将傅永、刘藻、高聪三位将领囚运至悬瓠城,刘藻、高聪免除死罪,调往平州,削去傅永官职爵位,罢免王肃,另任为平南将军。王肃上表请另外派军救援涡阳,北魏孝文帝回复说:“看您的意思,一定认为刘藻等刚刚失败,所以难以再次前往攻击敌人。我今天少分兵前往则不足以克制敌人,多分兵前去则禁军就会有缺口,您仔细想想这件事。义阳停止攻击就停止攻击,攻下就攻下了;如果涡阳失守,就是您的过错。”王肃于是不再围攻义阳,和统军杨大眼、奚(xī)康生等率步兵、骑兵十几万人救援涡阳。裴叔业见北魏军兵力强盛,连夜率兵退军。第二天,南齐军奔逃溃(kuì)散,北魏军追击,杀伤不计其数。裴叔业还军保守涡口。

【原文】

夏四月庚午,魏发州郡二十万人,期八月中旬集悬瓠。

【译文】

夏季四月庚午(十九日),北魏征调各州郡的兵马二十万人,约定于八月中旬于悬瓠城集结。

【原文】

秋七月己酉,上殂于正福殿。太子即位。

【译文】

秋季七月己酉(三十日),南齐明帝(萧鸾)在正福殿辞世。太子(萧宝卷)即位。

【原文】

九月己亥,魏主闻高宗殂,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还。

【译文】

九月己亥(二十一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听说南齐高宗(萧鸾)去世,下诏书称“遵照礼仪,不应当征伐办丧事的国家”,于是率兵北还。

【原文】

魏主得疾,甚笃[1]。丙午,发悬瓠,舍于汝滨[2]。冬十一月辛巳,魏主如邺[3]

【注文】

[1]笃(dǔ):病情沉重。

[2]舍:驻军。  汝:指汝水,即今河南之北汝河、南汝河、洪河。

[3] 邺(yè):即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译文】

北魏孝文帝(元宏)得病,很严重。丙午(二十八日),北魏军从悬瓠城发兵,驻扎于汝水之滨。冬季十一月辛巳(初四日),北魏孝文帝到达邺(yè)城。

【原文】

东昏侯永元元年春正月,太尉陈显达督平北将军崔慧景等军四万击魏,欲复雍州诸郡[1]。癸未,魏遣前将军元英拒之[2]。乙酉,魏主发邺。二月。陈显达与魏元英战,屡破之。攻马圈城四十日,城中食尽,啖死人肉及树皮[3]。癸酉,魏人突围走,斩获千计。显达入城,将士竞取城中绢,遂不穷追[4]。显达又遣军主庄丘黑进击南乡,拔之[5]

【注文】

[1]东昏侯:即南齐的第六位皇帝萧宝卷(483—501年),南齐明帝萧鸾次子,年十六即位。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之一。年少时,不喜读书,以捕鼠为乐。当上皇帝后,极尽荒唐、腐败、残忍之能事,屡兴宫建;不理朝政,四出扰民;宠任奸佞,滥杀宗室、朝臣。498—501年在位,动乱四起,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被将军王珍国所杀,谥号为东昏侯。  永元: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即公元499年至500年。  平北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献帝建安初年,魏晋时为四征将军之一。南齐列右第三品。

[2]前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周末已有,秦沿用之,汉代为重号将军,不常置,三国时常设,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后改列右第三品。  元英:即拓跋英(?—510年)。太和二十年(496年)二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改拓跋为元姓。参见前“拓跋英”条注。

[3]马圈城:古地名​‍‌‍​‍‌‍‌‍​‍​‍‌‍​‍‌‍​‍​‍‌‍​‍‌​‍​‍​‍‌‍​‍​‍​‍‌‍‌‍‌‍‌‍​‍‌‍​‍​​‍​‍​‍​‍​‍​‍​‍‌‍​‍‌‍​‍‌‍‌‍‌‍​。南齐雍州属地,位于今河南邓州东北。  啖(dàn):吃。

[4]绢(juàn):薄而坚韧的丝织品,古代可做货币之用。

[5]庄丘黑:时南朝将领。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春季正月,太尉陈显达统领平北将军崔慧景等军队共四万人攻打北魏军,打算夺回雍州诸郡。癸未(初六日),北魏派前将军元英率兵抵抗齐军。乙酉(初八日),北魏孝文帝从邺(yè)城出发。二月,陈显达与北魏将领元英交战,屡次打败北魏军。南齐军围攻马圈城达四十天,城中粮食没有了,人们吃死人肉和树皮充饥。癸酉(二十七日),北魏军突破南齐军的包围逃走,南齐军杀、俘北魏军一千多人。陈显达率军入马圈城,南齐军官兵争着抢拿城中的绢,于是对北魏军不再追击。陈显达又派军主庄丘黑进攻南乡,攻克南乡。

【原文】

魏主谓任城王澄曰:“显达侵扰,朕不亲行,无以制之。”三月庚辰,魏主发洛阳,命于烈居守,以右卫将军宋弁兼祠部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1]。弁精勤吏治,恩遇亚于李冲。癸未,魏主至梁城[2]。崔慧景攻魏顺阳,顺阳太守清河张烈固守[3]。甲申,魏主遣振威将军慕容平城将骑五千救之[4]。丁酉,魏主至马圈,命荆州刺史广阳王嘉断均口,邀齐兵归路[5]。嘉,建之子也[6]。陈显达引兵度水西,据鹰子山筑城[7]。人情沮恐,与魏战,屡败。魏武卫将军元嵩免胄陷陈,将士随之,齐兵大败[8]。嵩,澄之弟也。戊戌夜,军主崔恭祖、胡松以乌布幔盛显达,数人担之,间道自分碛山出均水口南走[9]。己亥,魏收显达军资亿计,班赐将士,追奔至汉水而还[10]。左军将军张千战死,士卒死者三万余人[11]

【注文】

[1]于烈(437—501年):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北魏大将于栗(dī)之长子。善骑射,不多言。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入仕,北魏东迁时曾与李冲共留守平城,并平定穆泰等人的叛乱。宣武朝,协助皇帝平定咸阳王元禧为首的叛乱。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亡,年六十五岁。  宋弁(biàn)(生卒年不详):出身官宦之家,祖、父皆曾为北魏重臣。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入仕,富于才学,孝文帝赐名为“弁”。取意于“卞和献玉”的典故。卞和献玉,楚国人卞和得璞玉一块,献给楚厉王,宫中玉工说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又失去了右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我不是因为失去双脚而哭,而是因为君王不识宝玉,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文王命人剖开此玉,乃稀世珍宝,命名为和氏璧。  祠部尚书:古代职官名,掌国家祭祀、医药、外交事务。祠部,始置于东晋。南北朝沿置,北魏曾名仪曹尚书。北魏孝文帝太和中仪曹尚书列右第二品中,后改为右第三品。  摄七兵事:管理七兵之事。七兵,是七兵尚书的省称。三国魏时始设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曹,晋朝更为七兵尚书,分中兵、外兵为左、右曹,即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

[2]梁城:古城名。属于南齐雍州北襄城郡(今河南方城东),地处荆楚和中原的交界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3]顺阳:古地名,本南齐属州雍州属郡,时为北魏所占领。治南乡(今河南淅川南)。  张烈(462—538年):出身官宦,有才学。北魏孝文帝朝,入仕平城​‍‌‍​‍‌‍‌‍​‍​‍‌‍​‍‌‍​‍​‍‌‍​‍‌​‍​‍​‍‌‍​‍​‍​‍‌‍‌‍‌‍‌‍​‍‌‍​‍​​‍​‍​‍​‍​‍​‍​‍‌‍​‍‌‍​‍‌‍‌‍‌‍​。北魏宣武帝朝,因母病辞官十余年。北魏孝明帝初,复官,并因与权臣元(yì)的父亲有旧谊,获升迁,胡太后反正后,遭贬。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538年),亡,年七十七岁。

[4]振威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属杂号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四品下,后改为右从第四品。  慕容平城(生卒年不详):时北魏将领,复姓慕容。

[5]广阳王嘉:即北魏宗室元嘉(生卒年不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拓跋建之子。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入仕,袭封广阳王。孝文帝元宏亡,受遗诏辅佐宣武帝元恪,亡于宣武帝朝。性格沉静,喜怒不形于色。  均口:古地名。时属南齐雍州广平郡,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是古均水入汉水的入口。

[6]建: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广阳王拓跋建(生卒年不详),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为楚王,后改封广阳王。

[7]鹰子山:古山名。时属南齐雍州,在雍州顺阳郡南乡北(今河南淅川西南)。

[8]武卫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三国魏,掌宫中禁卫。晋不常置,南北朝复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下,后改为右从第三品。  元嵩(sōng)(?—507):字道岳,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北魏任城王元澄之弟,北魏孝文帝太和中,随军南伐,宣武帝朝,屡率兵南讨,名振于时,后遇害身亡。  免胄(zhòu):摘掉头盔。

[9]分碛(qì)山:古山名。时属南齐雍州,在今湖北丹江口西北。  均水口:汋(què)均水的西北出口,位于南齐雍州酂(cuó)县(今湖北丹江口)北。

[10]汉水:又名汉江,古代也称沔水,长江支流。

[11]左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三国魏,南北朝沿置。  张千(?—498年):时南齐将领,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与北魏交战中阵亡。

【译文】

北魏孝文帝(元宏)对任城王元澄说:“陈显达入侵骚扰,我不亲自出马,不能制服他。”三月庚辰(初四日),北魏孝文帝兵发洛阳,命于烈留守,任命右卫将军宋弁兼任祠部尚书,统官七兵事,辅佐于烈。宋弁精通政务,勤于工作,所受的恩宠稍逊于李冲。癸未(初七日),北魏孝文帝到达梁城。崔慧景攻打北魏地顺阳,顺阳太守、清河人张烈坚守城池。甲申(初八日),北魏孝文帝派振威将军慕容平城率五千骑兵救援张烈。丁酉(二十一日),北魏孝文帝到达马圈城,命令荆州刺史广阳王元嘉切断均口,在归路上拦截南齐军。元嘉,是拓跋建的儿子。南齐将陈显达领兵渡过淮水西行,占据鹰子山并在其上筑城。南齐军情绪沮丧恐惧,与北魏军交战,屡败。北魏武卫将军元嵩摘掉铠甲冲入敌阵,将领和士兵们跟随其后,大败南齐兵。元嵩,是元澄的弟弟。戊戌(二十二日)这天夜里,南齐军主崔恭祖、胡松用黑布做成的帐子将陈显达包裹住,几个人抬着他,从小道通过分碛山,出均水口向南逃走。己亥(二十三日),北魏军缴获陈显达留下的军用物品价值上亿,分等级赐给了将士,追击南齐兵到汉水后还军。南齐左军将军张千战死,战死的士兵有三万多人。

【原文】

显达之北伐,军入汋均口[1]。广平冯道根说显达曰:“汋均水迅急,易进难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2]。不如悉弃船于酂城,陆道步进,列营相次,鼓行而前,破之必矣[3]。”显达不从。道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夜走,军人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诏以道根为汋均口戍副[4]。显达素有威名,至是大损​‍‌‍​‍‌‍‌‍​‍​‍‌‍​‍‌‍​‍​‍‌‍​‍‌​‍​‍​‍‌‍​‍​‍​‍‌‍‌‍‌‍‌‍​‍‌‍​‍​​‍​‍​‍​‍​‍​‍​‍‌‍​‍‌‍​‍‌‍‌‍‌‍​。御史中丞范岫奏免显达官,显达亦自表解职,皆不许,更以显达为江州刺史[5]。崔慧景亦弃顺阳走还。

【注文】

[1]汋(què)均口:地名。时属南齐雍州广平郡,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

[2]冯道根(生卒年不详):南朝将领。

[3]酂(cuó)城:古地名。时属南齐雍州广平郡,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东南。

[4]戍副:古代职官名,驻守汋均口的副将。

[5]御史中丞:古代职官名,掌监察。始置于西汉,御史大夫副贰,协助御史大夫行监察之职。初名御史中丞,西汉末改为御史长史,东汉复原名,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  江州:古州名,南齐属州,领十郡,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译文】

陈显达北伐,大军进入汋均口,广平人冯道根劝陈显达说:“汋均水水流湍急,易进难退;如果北魏派兵驻守关口,就会使我军首尾都陷入困境。不如把船弃置于酂城,从陆路步行前进,按顺序排列行营,敲着鼓前进,一定能打败北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以陈显达的奴客身份跟随大军前行,等陈显达军队夜行时,军人不认识山路,每到险要的地方,冯道根就停下马来指挥他们,众人依靠冯道根的指示才得以保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下诏任命冯道根为汋均口戍的副戍主。陈显达平常很有威望,到这时名声大受损伤。御史中丞范岫(xiù)上奏东昏侯请求免去陈显达的官职,陈显达也自请解除职务,东昏侯没有批准,将陈显达改任为江州刺史。崔慧景也放弃顺阳跑了回来。

【原文】

庚子,魏主疾甚,北还。夏四月丙午,殂于谷塘原[1]

【注文】

[1]谷塘原:北魏皇帝的行宫,时位于南齐雍州境内,今河南邓州东南。

【译文】

庚子(二十四日),北魏孝文帝(元宏)病重,回到了北方。夏季四月丙午(初一日),北魏孝文帝在谷塘原去世。

【原文】

彭城王勰与任城王澄谋,以陈显达去尚未远,恐其复相掩逼,乃秘不发丧,徙御卧舆,唯二王与左右数人知之。勰出入神色无异,奉膳进药,可决外奏,一如平日。数日,至宛城,夜,进卧舆于郡听事,得加棺敛,还载卧舆内,外莫有知者。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密以凶问告留守于烈。烈处分行留,举止无变。太子至鲁阳,遇梓宫,乃发丧[1]

【注文】

[1]鲁阳:古地名。在今河南鲁山,时北魏司州属地。  梓(zǐ)宫:帝王的棺材。

【译文】

北魏彭城王元勰(xié)和任城王元澄商议,因为陈显达的兵离北魏营还不是很远,恐怕他会再次突然逼近,所以,仍然保守北魏孝文帝去世的秘密,不举行丧礼,把孝文帝的尸体放在车内,继续前行,只有彭城王、任城王及孝文帝身边的几个人知道内情。元勰出入御驾,表情没有什么变化,给孝文帝送饭、送药,处理外面呈上来的奏章,一切都像平常一样。几日后,到了宛城,当天夜里,将孝文帝卧乘的车移入郡府中庭,加上棺椁(guǒ)后,仍旧放入卧车内,外面没有人知道。派中书舍人张儒持皇帝的诏命召太子前来,秘密地把孝文帝去世的消息告诉了留守于烈。于烈处理出行及留守的相关事宜,举止没有什么变化。太子到达鲁阳,见到了孝文帝的棺椁,于是公布了孝文帝去世的消息。


(1) 《资治通鉴》也作“惠明”。据《南齐书》卷四十六《萧惠基传》所载,此应为萧惠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