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篡东魏 北齐
高氏篡东魏
北齐
【内容摘要】
《高氏篡东魏》叙述了东魏丞相高澄、高洋兄弟谋篡(cuàn)并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公元534年,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宗室清河王元善见为帝,建都邺(yè)城(今河南安阳北),割据山东(崤[xiáo]山以东)。元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政权实际掌控在以高欢为首的山东军事集团手中。公元547年,高欢病亡,其长子高澄接管东魏政权。此时的东魏皇帝元善见(史称孝静帝)已长大成人,仪态俊美,才兼文武,举止文雅,颇有其曾祖父——北魏孝文帝元宏之遗风。因此,东魏丞相高澄对待孝静帝元善见的态度,与其父高欢时大不相同,下令派专人监视、约束孝静帝,不但没有了表面上的恭敬,而且公然辱骂、殴打皇帝。孝静帝元善见不甘受辱,咏诗以言其志。散骑常侍荀(xún)济领会了皇帝的心意,于是联合祠(cí)部郎中元瑾(jǐn)、长秋卿刘思逸及元大器、元宣洪、元徽等元氏宗卿,以修筑土山为名,在宫中挖地道,图谋杀死高澄。事泄,荀济等人被杀,孝静帝元善见被囚禁,相府与王室彻底决裂。
公元549年,高澄开始谋求篡位,他的想法遭到了部分朝臣及元姓宗室的反对,但这并不能阻止他谋篡计划的实施。八月初八,高澄和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杨愔(yīn)、黄门侍郎崔季舒等人密谋嬗(shàn)代之事,其手下专管膳食的奴仆兰京突然闯入,杀死了高澄。高澄死后,孝静帝元善见以为政权该回归王室了。但是,高澄之弟高洋继任丞相,且继续谋求篡位,孝静帝的幻想破灭了。
公元550年,东魏新任丞相、齐王高洋在高德政、徐之才、宋景业等朝臣、术士的蛊(gǔ)惑和帮助下,加快了齐、魏嬗代的步伐。很快,高洋升任相国,总揽朝政,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赶赴邺城,下令在城南修筑圆丘,准备祭祀器物。此前,其近臣陈山提已先行到达邺城,诏令吏部尚书杨愔安排太常卿邢劭(shào)及秘书监魏收等人拟制了禅(shàn)让的礼仪制度及劝进文书。司空潘乐、侍中张亮及黄门郎赵彦深等人奉高洋之命,赴昭阳殿面见孝静帝,劝其退位,并让孝静帝在事先拟好的文书上签字,表示自愿同意禅位于高洋。稍后,齐王高洋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保,追尊其父献武王高欢为献武皇帝、兄高澄为文襄皇帝、母娄氏为皇太后,加封诸弟为王。封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并责令其出宫。
至此,东魏亡,北齐立。公元551年,中山王元善见及其三子被北齐文宣帝高洋下令毒死,谥号为孝静皇帝。
【原文】
梁武帝太清元年。东魏静帝美容仪,旅力过人,能挟石狮子逾宫墙,射无不中,好文学,从容沈雅,时人以为有孝文风烈[1]。大将军澄深忌之[2]。始,献武王自病逐君之丑,事静帝礼甚恭,事无大小必以闻,可否听旨[3]。每侍宴,俯伏上寿。帝设法会,乘辇行香,欢执香炉步从,鞠躬屏气,承望颜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4]。及澄当国,倨慢顿甚,使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察帝动静,小大皆令季舒知之[5]。澄与季舒书曰:“痴人比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宜用心检校[6]。”帝尝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勿走马,大将军嗔[7]。”澄尝侍饮酒,举大觞属帝曰:“臣澄劝陛下酒[8]。”帝不胜,忿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澄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劳帝,帝亦谢焉,赐季舒绢百匹。
【注文】
[1]旅:同“膂”(lǚ),脊梁骨。 沈:同“沉”。 孝文:即北魏孝文帝元宏。 风烈:风范。
[2]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汉,掌征伐。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3]献武王:即高欢。 病:此作动词,不满、责备。 逐君之丑:指在高欢的逼迫之下,北魏孝武帝元脩投奔关中一事。
[4]辇(niǎn):古代特指帝、后所乘之车。 行香:即进香。中国古代每逢正月初一清晨,有到寺庙烧香拜佛、祈福之习俗,称为行香。 屏(bǐng)气:暂时抑制呼吸,以示恭敬。
[5]倨(jù)慢:傲慢。倨,傲慢。 中书黄门郎:即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的合称。中书侍郎,始置于晋,掌文书草诏;黄门侍郎,始置于汉,掌顾问、护从。南北朝始,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分属中书省和门下省。高澄打算让崔季舒伺察孝静帝的动静,所以让其兼任中书、黄门二职。 崔季舒(?—573年):字叔正,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少孤,好学,有才气,通晓音律、医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时,为高澄所重用。高澄亡,被贬北边。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复官。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四年(573年)被杀。
[6]痴(chī)人:傻人、笨人。
[7]监卫都督:职官名,始置于东魏高澄辅政时期,掌监督宿卫,实则监督皇帝。品秩不详。 乌那罗受工伐:生卒年不详,复姓乌那罗,名受工伐。生活于东魏高澄辅政时期。 走:跑。 嗔(chēn):对人不满,怪罪。
[8]大觞(shāng):指盛满酒的大酒杯。觞,古代指酒杯。 属(zhǔ):意即举酒相属,指同辈之间举杯相互请酒、祝贺。属,同“嘱”。高澄此举,有失君臣之礼。
【译文】
南梁武帝萧衍太清元年(547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仪容俊美,体力过人,能够挟着石狮子越过宫墙,射箭百发百中,爱好文学,性格从容,体态优雅,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有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风范。东魏大将军高澄很忌恨他。起初,东魏献武王高欢因为自己背负了驱逐君主的丑名而心中不快,所以对待孝静帝十分恭敬,事情无论大小一定向孝静帝汇报,可否执行都听孝静帝的旨意。每次侍宴,他都要俯身向皇帝祝寿。孝静帝开设法会,乘车去进香时,他手持香炉步行跟从,鞠躬弯腰,屏声静气,察言观色,所以他手下的人,侍奉皇帝没有人敢不恭敬。等到高澄执掌权柄,对待孝静帝十分傲慢无礼,派中书黄门郎崔季舒观察皇帝的动静,小事、大事都让崔季舒了解得清清楚楚。高澄给崔季舒写信说:“痴人与往常相比又有什么表现?痴呆的情形有一点改变吗?你应当用心观察。”孝静帝曾在邺城东面打猎,骑马追逐猎物,奔驰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跟在后面喊叫道:“天子不要骑着马跑,大将军会怪罪的!”高澄有一次曾陪着孝静帝饮酒,举着大酒杯对孝静帝说:“臣高澄请陛下满饮此杯酒。”孝静帝受不了,生气地说:“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朕要这条命有什么用呢!”高澄十分生气地说:“朕,朕,狗脚朕!”让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拂袖而去。第二天,高澄派崔季舒入宫慰劳孝静帝,孝静帝也表示了谢意,赐给了崔季舒一百匹绢。
【原文】
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1]。”常侍侍讲颍川荀济知帝意,乃与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济北王徽等谋诛澄[2]。大器,鸷之子也[3]。帝谬为敕问济曰:“欲以何日开讲[4]?”乃诈于宫中作土山,开地道向北城[5]。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以告澄[6]。澄勒兵入宫,见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嫔辈所为。”欲杀胡夫人及李嫔[7]。帝正色曰:“自古唯闻臣反君,不闻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责我?我杀王则社稷安,不杀则灭亡无日。我身且不暇惜,况于妃嫔!必欲弑逆,缓速在王。”澄乃下床叩头,大啼谢罪。于是酣饮,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8]。壬辰,烹济等于市[9]。
【注文】
[1]谢灵运(385—433年):字灵运,名谢公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晋末宋初的文学家、诗人,中国古代山水派诗作的开创者。喜好山水,不乐仕进。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十年(433年)被杀,年四十九岁。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系谢灵运于元嘉八年(431年)在临川内史任上的诗作。“韩亡子房奋”,讲的是战国末期,秦灭韩国后,韩国贵族张良雇用大力士击杀秦始皇的故事;“秦帝鲁连耻”,讲的是战国末期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相救。齐国谋士鲁仲连(又名鲁连)听说后,陈述利害,劝魏、赵联合攻秦,迫使秦国撤兵的故事。谢灵运以张良、鲁连自比,以抒发内心兴晋灭宋的政治抱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咏诵谢灵运的诗句,亦是为了借诗言志。
[2]常侍:职官名,即散骑常侍。 侍讲:职官名,从皇帝左右,掌读经史、释疑义、顾问应对。品秩不详。 荀济(?—547年):字子通,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博学能文。世居江南,与南梁武帝萧衍有布衣之交。萧衍即帝位后,曾进谏梁武帝营造佛寺所费太过奢靡,梁武帝想杀他,于是投奔东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547年),因谋杀北齐文襄王高澄被杀。 祠部郎中:职官名,即尚书祠部郎中,始置于曹魏,掌礼仪。南北朝沿置,魏前期,诸曹尚书郎中列右第五品上,世宗朝改为右第六品。北齐列第六品。 元瑾(?—547年):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广阳王拓跋建之曾孙,东魏时任尚书祠部郎,武定五年(547年),因谋杀北齐文襄王高澄被杀。 长秋卿:职官名,长秋寺的属官,由宦官担任,掌宫中事宜,北齐列从三品。 刘思逸:生卒年不详,东魏时任长秋卿。 华山王大器:即北魏宗室华山王元鸷(zhì)之子元大器(?—547年),武定五年(547年),因与荀济、元瑾等人谋杀北齐文襄王高澄被杀。 淮南王宣洪:即北魏宗室元宣洪(?—547年),道武帝拓跋珪之子阳平王拓跋熙之后,历任谏议大夫、光禄少卿。袭父封为淮南王,武定五年(547年),因与元瑾等人谋反被杀。 济北王徽:即北魏宗室元徽(?—547年),生平不详。武定五年(547年),因与元瑾等人谋反被杀。
[3]鸷(zhì):即北魏宗室元鸷。
[4]谬(miù):欺诈、假装。
[5]北城:即邺城之北城。邺城,中国历史上的古城之一,始筑于春秋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曾以此为都城,毁于北周。其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城由北、南二城组成。北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门七座,南面自西而东分别是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建春门(又名迎春门)、金明门;北面自东向西是广德门、厩门。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北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宫殿区,即中央权力机构所在地;南面是居民区。南城,始建于东魏,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多,有十四座城门,南面三门,自东向西依次是启夏门、朱明门、厚载门;东面四门,自南向北依次是仁寿门、中阳门、上春门、昭德门;西面四门,自南向北依次是止秋门、西华门、乾门、纳义门;北面与北城之南门共用,保留原有三门。
[6]千秋门:邺南城之宫殿门。
[7]胡夫人、李嫔: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妃嫔。夫人、嫔均为中国古代皇帝妻室的名称,夫人位于嫔之上。
[8]含章堂: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南城内的宫殿之一。
[9]烹:也称烹煮,用水或油煮犯人,中国古代刑罚之一。
【译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不能忍受忧愤和污辱,咏唱谢灵运的诗说:“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颍川人荀济了解孝静帝的心思,就和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人合谋诛杀高澄。元大器,是元鸷的儿子。孝静帝假装下诏书问荀济说:“你打算什么时间开讲?”于是荀济诈称要在皇宫中修一座土山,实际上开凿地道通向北城。地道修至千秋门,看门的人发觉地下有响动,报告了高澄。高澄带兵进入皇宫,面见孝静帝,不跪拜就坐下说:“陛下为什么要造反?臣父子为保魏之江山社稷立下大功,什么地方辜负了陛下?这一定是你身边的人及妃嫔的主意。”于是打算杀了胡夫人及李嫔。孝静帝正颜厉色地说:“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臣子谋反君主,没听说过君王谋反臣子。大王你自己想谋反,为何要责怪于我?我杀了大王,江山社稷能够安定,不杀大王,国家灭亡指日可待。我自己的性命尚且无暇顾惜,更何况这些妃嫔呢!你一定想要杀君叛国,迟早都由你。”高澄于是下床叩头,大声哭号着向孝静帝谢罪。于是,君臣痛饮,直到深夜,高澄才离开皇宫。过了三天,高澄下令将孝静帝幽禁在含章堂。太清元年(547年)八月壬辰(二十八日),荀济等在街上被烹煮而死。
【原文】
初,济少居江东,博学能文。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1]上甚不平。及即位,或荐之于上,上曰:“人虽有才,乱俗好反,不可用也。”济上书谏上崇信佛法,为塔寺奢费,上大怒,欲集朝众斩之[2]。朱异密告之,济逃奔东魏[3]。澄为中书监,欲用济为侍读,献武王曰:“我爱济,欲全之,故不用济[4]。济入宫,必败。”澄固请,乃许之。及败,侍中杨遵彦谓之曰:“衰暮何苦复尔[5]?”济曰:“壮气在耳。”因下辨曰:“自伤年纪摧颓,功名不立,故欲挟天子,诛权臣[6]。”澄欲宥其死,亲问之曰:“荀公何意反[7]?”济曰:“奉诏诛高澄,何谓反?”有司以济老病,鹿车载诣东市,并焚之[8]。
【注文】
[1]上:即南梁武帝萧衍。 布衣:即平民。 盾鼻:盾牌把手。 檄(xí):作檄文以声讨其罪名。
[2]朝众:即朝中百官。
[3]朱异(483—549年):字彦和,官宦出身。少好学,通文史、博弈及书算。南梁后期重臣,历任要职。贪婪奸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侯景之乱,加速了南梁的灭亡。
[4]中书监:职官名,始置于曹魏文帝曹丕黄初初,掌政令草诏。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正第一品,宣武帝后改从第二品。北齐沿置,列从二品。 侍读:职官名,陪皇帝读书论学。品秩不详。
[5]杨遵彦:即杨愔(yīn)(511—560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焘时归附北魏的氐(dī)族将领杨播之侄;杨津之第四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遵彦,小名秦王。幼不善言辞,喜读书。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陷于葛荣之手。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初,还洛阳。孝庄帝亡后,尔朱氏诛杀其家族,投奔高欢。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娶太原长公主(即原东魏孝静帝高皇后)为妻,受封为华山郡公。北齐废帝高殷乾明元年(560年),被北齐孝昭帝高演所杀,年五十岁。
[6]摧颓:蹉跎,衰败。
[7]宥(yòu):宽恕,原谅。
[8]鹿车:小车,仅可容下一只鹿,所以称为鹿车。
【译文】
当初,荀济年少时居住在江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在梁武帝萧衍还没有做官前,两人就相识,荀济知道梁武帝胸怀大志,但却自负才气不服梁武帝,常常对人说:“有朝一日我要在盾牌把手上磨墨写檄文声讨他。”梁武帝对此十分气愤。等到梁武帝即位后,有人向他推荐荀济,梁武帝说:“荀济虽然有才,但违乱风俗,喜好造反,不可任用。”荀济曾给梁武帝上书进谏,认为梁武帝崇信佛法,大兴佛塔寺庙,费用奢靡,梁武帝十分生气,打算召集朝中大臣论其罪,将其斩首。朱异暗中将此信告诉了荀济,荀济逃跑投奔了东魏。高澄当时是中书监,想任用荀济为侍读,献武王高欢说:“我爱惜荀济的才华,想保全他,所以不用荀济。荀济入宫,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高澄坚持请求任用他,高欢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等到荀济失败后,侍中杨遵彦对荀济说:“衰暮之年了,何苦还要做这样的事呢?”荀济说:“因为心中还有雄心壮志。”随后在供辞中写道:“自觉年纪大了,还没有建立什么功名,所以想挟天子,诛杀权臣。”高澄想免其死罪,亲自问他说:“荀公为什么要造反?”荀济说:“奉皇帝诏命诛杀高澄,怎么能叫造反?”有关部门因荀济年老且多病,用鹿车将其载到东市,将其与车一并烧掉了。
【原文】
澄疑咨议温子升知瑾等谋,方使之作献武王碑,既成,饿于晋阳狱,食弊襦而死[1]。弃尸路隅,没其家口,太尉长史宋游道收葬之[2]。澄谓游道曰:“吾近书与京师诸贵,论及朝士,以卿僻于朋党,将为一病。今乃知卿真是重故旧尚节义之人,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心也[3]。”九月辛丑,澄还晋阳。
【注文】
[1]咨议:即咨议参军,职官名,始置于西晋,掌顾问、咨议。时温子升任大将军(高澄)府咨议参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诸公府咨议参军列右从第四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四品。北齐,列曹参军列从第六品。 献武王碑:即齐献武王高欢的碑铭。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后,尊其父高欢为献武帝。史书中自北魏孝庄帝时始称其为齐献武王。温子升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曾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曾奉命为齐献武王高欢撰写碑铭。 襦(rú):古时指短衣。
[2]没其家口:即将其家口收为官奴。 太尉长史:即太尉府长史。长史,职官名,始置于秦,自魏晋以来,诸王、公、将军府皆置长史,掌府事。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诸开府长史列右从第四品上。北齐列第四品。 宋游道(?—550年):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少孤家贫。北魏末曾从魏宗室元深北讨平乱。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朝,曾任尚书左丞,疾恶如仇,不畏权贵。后随齐文襄王高澄至晋阳,任御史中尉、太府卿等职。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550年)亡。遗命其后人,不立碑表,不求赠谥。
[3]怖(bù):害怕。
【译文】
高澄怀疑咨议参军温子升知道元瑾等谋反一事,于是让他撰写《献武王碑》,写成之后,将其禁饿在了晋阳监狱中,温子升因吞食破衣服而死。高澄下令将他的尸体抛弃在路边,把他的家口籍没为官奴,太尉长史宋游道将温子升的尸体收敛安葬。高澄对宋游道说:“我近来给京城的诸位权贵们写信,谈论起朝廷的官员,认为你不热衷于朋党,将会成为一大祸患。如今知道你真是一位看重故旧之交、崇尚情义的人,天下那些为你惶恐不安的人,是不了解我的心意啊。”太清元年(547年)九月辛丑(初七日),高澄回到了晋阳。
【原文】
三年夏四月甲辰,东魏进大将军勃海王澄位相国,封齐王,加殊礼[1]。丁未,澄入朝于邺,固辞,不许[2]。澄召将佐密议之,皆劝澄宜膺朝命;独散骑常侍陈元康以为未可,澄由是嫌之,崔暹乃荐陆元规为大行台郎以分元康之权[3]。
【注文】
[1]加殊礼:即给予特殊待遇,可以佩带宝剑上朝,且赞礼官不直呼其名,只称其官职。在中国古代,通常是皇帝给予权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2]邺:东魏都城邺城(今河南安阳北)。
[3]膺(yīng):担当、接受。 陆元规:生卒年不详,仕于东魏及北齐天保年间。 大行台郎:职官名,即大行台尚书郎,职掌同尚书郎。
【译文】
南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年)夏季四月甲辰(十九日),东魏进封大将军勃海王高澄为相国,封为齐王,授予特殊的礼遇。丁未(二十二日),高澄来到邺城朝拜孝静帝元善见,坚决请求辞去新封官爵,孝静帝没有批准。高澄召集将领及手下亲信秘密商议此事,大家都劝高澄应当接受朝廷的命令;只有散骑常侍陈元康认为不可,高澄因此嫌弃陈元康,崔暹(xiān)于是推荐陆元规为大行台郎以分割陈元康的权力。
【原文】
秋七月,东魏大将军澄诣邺,辞爵位殊礼,且请立太子。澄谓济阴王晖业曰:“比读何书[1]?”晖业曰:“数寻伊、霍之传,不读曹、马之书[2]。”
邺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注文】
[1]济阴王晖业:即元晖业(?—551年),字绍业,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玄孙。东魏时,历任司空、太尉、中书监等职。不满高氏专权,唯寄情于饮食、诗文,有《辩宗录》四十卷传世。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被高洋所杀。 比:即比来,意即近来。
[2]伊、霍:即伊尹、霍光。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的政治家,被商汤任为尹(即相),助商汤灭夏,并教育、辅佐太甲,继承商汤之大业,为商代之政治清明立下了不世之功,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之一。霍光(?—前68年):西汉重臣,西汉武帝刘彻亡故,霍光受武帝之托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执西汉权柄近二十年,为汉室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马:即曹操、司马懿(yì)。曹操(155—220年),字阿瞒,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精兵法,善武略,是促使三国鼎立之势形成的核心人物,也被视为篡汉之臣。司马懿(yì)(178—251年),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为曹魏佐臣,后掌军政大权,为司马氏建立西魏奠定了基础。元晖业读伊、霍,不读曹、马,是为表明自己不满高氏专权的心迹。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年)秋季七月,东魏大将军高澄到达邺城,要辞去爵位和特殊的礼遇,而且请求孝静帝元善见立太子。他对济阴王元晖业说:“这一段时间在看什么书啊?”元晖业说:“多次找寻伊尹、霍光的传记来看,不看曹氏和司马氏的书。”
【原文】
八月辛卯,东魏立皇子长仁为太子[1]。
【注文】
[1]长仁:即元长仁,生卒年不详,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子,母为高欢次女高皇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七年(549年),被立为太子。次年(550年),北齐代东魏,其父元善见被杀,母降为太原长公主,改嫁杨愔(yīn)。后情不详。
【译文】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八月辛卯(初八日),东魏朝廷下诏立皇子元长仁为太子。
【原文】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长,意常忌之[1]。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澄轻之,常曰:“此人亦得富贵,相书亦何可解[2]。”洋为其夫人赵郡李氏营服玩小佳,澄辄夺取之[3]。夫人或恚未与,洋笑曰:“此物犹应可求,兄须,何容吝惜。”澄或愧不取,洋即受之,亦无饰让。每退朝还第,辄闭阁静坐,虽对妻子,能竟日不言。或时袒跣奔跃,夫人问其故,洋曰:“为尔漫戏[4]。”其实盖欲习劳也。
【注文】
[1]太原公洋:即高洋。 次长:即位次于长子。高欢诸子中,高澄居长,高洋为次子。
[2]相书:即算命的书籍。
[3]赵郡李氏:即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生卒年不详,父为赵郡李希宗。美容仪,原为太原公夫人,高洋即位后立为皇后。天保十年(559年),改为可贺敦皇后。北齐孝昭帝高演即位,改为昭信皇后。武成帝高湛即位,逼其为妻,生一女。后被送入妙胜尼寺为尼。北齐灭亡后入北周,隋朝立,还赵郡。 服玩:服饰、器物等把玩之物。 辄(zhé):就。
[4]袒(tǎn)跣(xiǎn):光着脚。 漫戏:随便做戏。
【译文】
勃海文襄王高澄因为他的弟弟太原公高洋在兄弟中年龄仅次于自己,心里常常忌恨他。高洋把自己的行迹深深地掩藏起来,有话也不说出来,常常自己主动贬抑退让,和高澄说话,没有不顺从的时候。高澄轻视他,常常说:“这个人也能得到富贵,相书怎么能够解释得通。”高洋为他的夫人赵郡李氏弄到一些服饰及精巧的玩物,高澄就抢了去。高洋的夫人有时很气愤,不想给,高洋就笑着说:“这些东西还可以再找到,兄长既然想要,怎么能吝惜不给呢。”高澄有时因心有愧疚,不再拿了,高洋就给他送去,高澄也不推让,就接受了。高洋每次退朝后回到家里,就闭门静坐,即使是面对妻、子,也能一天不说一句话。有时脱去上衣,光着脚奔跑,他夫人问他其中的缘故,高洋说:“为你做游戏。”而实际上是为锻炼身体以适应劳苦。
【原文】
澄获(衡)[徐]州刺史兰钦子京,以为膳奴,钦请赎之,不许[1]。京屡自诉,澄杖之,曰:“更诉,当杀汝。”京与其党六人谋作乱。澄在邺,居北城东柏堂,嬖琅邪公主,欲其往来无间,侍卫者常遣出外[2]。辛卯,澄与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屏左右,谋受魏禅,署拟百官[3]。兰京进食,澄却之,谓诸人曰:“昨夜梦此奴斫我,当急杀之[4]。”京闻之,置刀盘下,冒言进食,澄怒曰:“我未索食,何为遽来[5]!”京挥刀曰:“来杀汝!”澄自投伤足,入于床下,贼去床,弑之[6]。愔狼狈走出,遗一靴,季舒匿于厕中。元康以身蔽澄,与贼争刀,被伤,肠出。库(真)[直]王纮冒刃御贼,纥奚舍乐斗死[7]。时变起仓猝,内外震骇。太原公洋在城东双堂,闻之,神色不变,指麾部分,入讨群贼,斩而脔之[8]。徐出,言曰:“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内外莫不惊异。洋秘不发丧。陈元康手书辞母,口占使功曹参军祖珽作书陈便宜,至夜而卒[9]。洋殡之第中,诈云出使,虚除元康中书令,以王纮为领左右都督。纮,基之子也[10]。
【注文】
[1]兰钦: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中昌魏(今河北大名西南)人。骁勇善战,南梁武帝萧衍朝,数率军北伐,屡立战功。曾任衡州、广州刺史,后被前广州刺史毒死,年四十二岁。 京:即兰京(?—549年),兰钦之子,南北交战中被高澄俘获,为其膳食奴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七年(549年),因谋杀高澄被高洋所杀。 膳奴:即掌管膳食的奴仆。
[2]东柏堂:时邺城北城丞相府的殿堂之一。 嬖(bì):宠幸。 琅(liáng)邪(yá)公主:即北魏宗室高阳王元斌的妹妹元玉仪,生卒年不详,曾为东魏将领孙腾的家妓,后被抛弃。高澄遇到她,悦其美貌,封为琅邪公主,倍受宠爱。
[3]署拟:拟订签署。
[4]斫(zhuó):用刀斧砍。
[5]遽(jù):急速、匆忙。
[6]弑(shì):古代指臣下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7]库直:武官名,也作库真,始置于南北朝,掌禁卫护从。品秩不详。 王纮(hóng):生卒年不详,字师罗,太安狄那(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出生于部落酋帅之家,好弓马、文学,善骑射。官历东魏及北齐文宣、废帝、孝昭、武成、后主五朝。 纥(hé)奚舍乐:生卒年不详,复姓纥奚,名舍乐。
[8]双堂:时邺城北城东面宫城内之宫殿之一。 脔(luán):切割成小块。
[9]口占:口头叙说。 功曹参军:职官名,始于东汉,掌官属选用,是各王公及将军府属官。南北朝沿置,也称西曹参军。北齐列第六品。
[10]中书令:职官名,始置于西汉,时由宦官担任,掌尚书事。汉成帝刘骜(áo)时称中书谒(yè)者令。魏文帝曹丕黄初初,改称中书令,掌文书、诏令。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领左右都督:职官名,领左右府属官,掌军事,品秩不详。 基:即王基(477—542年),王纮(hóng)之父,好读书,有谋略。北魏末,先后从葛荣、尔朱氏、高欢,后入仕东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四年(542年),被家奴所杀,年六十五岁。
【译文】
高澄曾抓获了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让他做自己的膳食奴仆,兰钦请求用钱赎出自己的儿子,高澄不答应。兰京自己几次提出归家的要求,高澄下令用木棍打他,说:“再说此事,就把你杀了。”兰京因此和他的六个同党谋划造反。高澄在邺城时,住在北城东的柏堂,宠幸琅邪公主,为了琅邪公主往来方便,常常将侍卫人员派到外面去。太清三年(549年)八月辛卯(初八日),高澄与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yīn),黄门侍郎崔季舒屏退左右人员,谋划接受东魏孝静帝禅(shàn)让一事,拟议文武百官的安排。兰京进来送食物,高澄让他出去,并对在座的各位说:“我昨天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应当尽快把他杀了。”兰京听到这些话,把刀放在盘子下面,假装说来进献食物,高澄生气地说:“我没有要食物,你为什么进来!”兰京挥起刀说:“来杀你!”高澄自己跌倒在地,伤了脚,钻到了床下,兰京把床搬开,杀了他。杨愔狼狈地逃了出去,丢了一只靴子,崔季舒藏在了厕所里。陈元康用自己的身体遮蔽高澄,和兰京抢夺刀,被兰京砍伤,肠子流了出来。库直王纮(hóng)冒着被砍伤的危险,抵御兰京,纥(hé)奚舍乐在搏斗中死去。当时变乱发生得很仓促,朝廷内外都十分震惊恐慌。太原公高洋住在城东的双堂,听到这一消息后,神色不变,指挥手下安排部署,入城讨伐群贼,将他们斩首并将尸体切成了碎片。然后才慢慢出来,说:“奴才造反,大将军被砍伤,没有什么大碍。”朝廷内外没有人不感到惊异。高洋秘不发丧。陈元康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与母亲告别,又向功曹参军祖珽(tǐng)口授,让他代替自己向朝廷陈述变乱的过程,到了夜里,陈元康死了。高洋将陈元康安放在自己的府第,假称陈元康出使外地,并假装任命他为中书令,任命王纮为领军左右都督。王纮,是王基的儿子。
【原文】
勋贵以重兵皆在并州,劝洋早如晋阳,洋从之。夜,召大将军督护太原唐邕,使部分将士,镇遏四方[1]。邕支配须臾而毕,洋由是重之。
【注文】
[1]大将军督护:武官名,为大将军之助手,品秩不详。 太原:即太原郡,时属东魏并州,领晋阳、祁县等十县,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南)。 唐邕(yóng):生卒年不详,字道和,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博闻强识、干练有才,仕北齐六帝,历任要职。北齐后主高纬朝,因与权臣高阿那肱(gōng)及斛律孝卿不和,与莫多娄敬显等拥立高澄之子安德王高延宗为帝,事败降北周,卒于凤州刺史任上。
【译文】
东魏的勋臣贵戚们认为重兵都在并州,劝高洋早点到晋阳,高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夜里,就召大将军督护太原人唐邕(yóng),让他分派将士,镇守遏(è)制四方。唐邕分兵派将不一会就完成了,高洋因此十分器重他。
【原文】
癸巳,洋讽东魏主以立太子大赦[1]。澄死问渐露,东魏主窃谓左右曰:“大将军今死,似是天意,威权当复归帝室矣。”洋留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子如、侍中杨愔守邺,余勋贵皆自随。甲午,入谒东魏主于昭阳殿,从甲士八千人,登阶者二百余人,皆攘袂扣刃,若对严敌[2]。令主者传奏曰:“臣有家事,须诣晋阳[3]。”再拜而出。东魏主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晋阳旧臣宿将素轻洋,及至,大会文武,神彩英畅,言辞敏洽,众皆大惊。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
【注文】
[1]讽:劝说、规劝。
[2]昭阳殿:时邺城南城宫城之宫殿之一。 攘(rǎng)袂(mèi):挽起袖子。
[3]主者:指主持朝仪的人。
【译文】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八月癸巳(初十日),高洋示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以立太子为由大赦天下。高澄的死讯渐渐透露出来,东魏孝静帝私下里对身边的人员说:“大将军如今死了,似乎是天意,威信和权力应当再归于帝王之家了。”高洋留下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子如、侍中杨愔(yīn)守邺城,其余的勋贵都让他们跟在身边。甲午(十一日),高洋入宫在昭阳殿拜见孝静帝,有佩带武器的军士八千人跟从,登上宫殿台阶的有二百多人,都挽袖子,手按刀剑,就如同面对严整的敌人。命令主事的人向孝静帝传奏说:“臣家中有事,必须回到晋阳。”拜了两拜后离开皇宫。东魏孝静帝变了脸色,目送高洋说:“这个人又好像不能相容,朕不知会在何日死去!”晋阳城的旧臣及宿将们平常看不起高洋,等高洋到了晋阳,大张旗鼓地面见文武大臣,神采飞扬,言辞敏捷恰当,众人都十分吃惊。高澄以往的政令有不适当的地方,高洋都做了修改。
【原文】
简文帝大宝元年春正月戊辰,东魏进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1]。三月庚申,东魏进丞相洋爵为齐王。
【注文】
[1]简文帝:即南梁第二任皇帝萧纲(503—551年),字世缵(zuǎn),南梁武帝萧衍之第三子。南梁武帝萧衍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即位,南梁豫章王萧栋天正元年(551年)被侯景所杀。通晓文学、医术,南北朝时期宫体诗的代表人物,有诗文传世。 大宝:南梁简文帝萧纲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二年,即公元550年至551年。
【译文】
南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550年)春季正月戊辰(十八日),东魏进封太原公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三月庚申(十一日),东魏进封丞相高洋为齐王。
【原文】
[五月]东魏齐王洋之为开府也,勃海高德政为管记,由是亲昵,言无不尽[1]。金紫光禄大夫丹杨徐之才、北平太守广宗宋景业皆善图谶,以为“太岁在午,当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劝之受禅[2]。洋以告娄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3]。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4]?”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洋铸像卜之而成,乃使开府仪同三司段韶问肆州刺史斛律金[5]。金来见洋,固言不可,以宋景业首陈符命,请杀之。洋与诸贵议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儿懦直,必无此心,高德政乐祸教之耳。”洋以人心不一,使高德政如邺察公卿之意,未还。洋拥兵而东,至平都城,召诸勋贵议之,莫敢对[6]。长史杜弼曰:“关西国之勍敌,若受魏禅,恐彼挟天子自称义兵而东向,王何以待之[7]?”徐之才曰:“今与王争天下者,彼亦欲为王所为,纵其屈强,不过随我称帝耳。”弼无以应。高德政至邺,讽公卿,莫有应者。司马子如逆洋于辽阳,固言未可[8]。洋欲还,仓丞李集曰:“王来为何事,而今欲还[9]?”洋伪使于东门杀之,而别令赐绢十匹,遂还晋阳[10]。自是居常不悦。徐之才、宋景业等日陈阴阳杂占,云宜早受命。高德政亦敦劝不已。洋使术士李密卜之,遇大横,曰:“汉文之卦也[11]。”又使宋景业筮之,遇乾之鼎,曰:“乾,君也,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受禅[12]。”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终于其位。”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洋大悦,乃发晋阳。
【注文】
[1]勃海:郡名,即勃海郡,冀州属郡,始置于西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初年曾改称沧水郡,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复名勃海郡。领南皮、东光、修、安陵四县,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 高德政(?—559年):字士贞,勃海修(今河北景县)人。入仕为高洋府记事参军,为高洋即帝位立下首功。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因屡进忠言遭高洋所忌恨,被杀。 管记:职官名,即记室参军。
[2]金紫光禄大夫:职官名,原名光禄大夫,始置于西汉,掌宫禁门卫及顾问应对,为光禄勋属官。魏晋以后,多为加官或赠官。光禄大夫,配银章青绶(即银质官印及佩系官印的青色的丝带)的,称为银青光禄大夫;地位高、职权重者,配金章紫绶,称为金紫光禄大夫。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北齐列从二品。 丹杨:县名,即丹阳县(今江苏当涂),时属于丹阳尹。丹阳尹,原为丹阳郡,始置于西汉武帝刘彻时,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改名丹阳尹,南朝沿置。 徐之才:生卒年不详,丹阳(今江苏当涂)人。父为南齐兰陵太守,以医术闻名江南。少好学,通天文、图谶(chèn)及医术。仕北齐六帝,因医术受重于时,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有药方传世。年八十辞世。 北平:郡名,即北平郡,时属定州,始置于北魏孝明帝元诩(xǔ)孝昌中,治所位于今河北完县东北。 广宗:郡名,即广宗郡,时属东魏之司州,始置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治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宋景业:生卒年不详,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通晓《周易》及图谶之术。北魏末任北平郡守,后入仕东魏,与徐之才一起为高洋代魏出力。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任散骑侍郎。 图谶:又名谶、图书、符命、符箓。指用诡秘的隐语,假说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文字资料,通常是有图有文,所以通常称为图谶。作为一种预言,兴起于春秋时期的秦国,流行于后世,在东汉时期与假借神意解释儒家经典的庸俗经学——纬学相结合,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谶纬之学。 太岁:中国古代的星宿名称,即今之木星。
[3]终身北面:即一生北面称臣。
[4]舜、禹之事:即禅(shàn)让之事。
[5]肆州:州名,时属东魏,治九原城(今山西忻州)。 斛律金(?—567年):字阿六敦,北魏朔州(今内蒙古五原)人,敕勒部落出身,性耿直,富有实战经验。魏末,先后从破六韩拔陵、尔朱荣起兵,最后投奔高欢,入仕东魏、北齐。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567年)亡。
[6]平都城:地名,时位于乐平郡境内,今山西和顺西北。
[7]杜弼(491—559年):字辅玄,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人,官宦出身。幼聪慧,通经史。北魏宣武帝元恪(kè)延昌年间(512—515年)以军功起家,后入仕东魏、北齐,为官清廉。天保十年(559年),被齐显祖高洋所杀,年六十九岁。有文章传世。
[8]逆:迎接。 辽阳:县名,即辽阳县,时属乐平郡,今山西左权北。乐平郡,始置于东汉,治乐平县(今山西昔阳西南)。
[9]仓丞:职官名,即仓曹的属官,始于北齐,北齐仓曹、水曹等诸曹均设有令、丞等属官。 李集:生卒年不详,时高洋手下的属员。
[10]绢(juàn):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品。
[11]术士:也称方士,古代指精通法术的人。 李密:生卒年不详,时为方术之士。 大横:卦象名称。
[12]筮(shì):用蓍(shī)草(古代的一种神草)占卜。 乾、鼎:均为卦象名称。
【译文】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五月,东魏齐王高洋开府设置官属的时候,勃海人高德政是管记,因此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不说的话。金紫光禄大夫丹杨人徐之才、北平太守广宗人宋景业都精通图谶(chèn)之术,认为“太岁星在午位,就会发生改朝换代的事”,通过高德政告诉高洋,劝他接受东魏的禅(shàn)让。高洋将此事告诉了娄太妃,太妃说:“你的父亲像龙,兄长如虎,他们尚且因为天子之位不可轻率占据,而终身北面称臣。唯独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想做尧、舜禅让的事吗?”高洋把娄太妃的话告诉了徐之才,徐之才说:“正因为不如父兄,所以应当早点升居尊位而已。”高洋铸像占卜此事,像铸成了,于是派开府仪同三司段韶去询问肆州刺史斛律金。斛律金来拜见高洋,坚称此事不可行,认为宋景业是向高洋首先讲符命的人,请求杀了宋景业。高洋又与各位权贵在娄太妃面前商议此事,太妃说:“我的儿子懦弱耿直,一定没有这个心思,高德政幸灾乐祸教他这样做罢了。”高洋因人心不统一,派高德政到邺城去观察大臣们的意思,高德政还没有回来,高洋就率军向东进发,到达平都城,召集各位勋贵重臣商议此事,大家没人敢应对。长史杜弼说:“关西是我国的强敌,如果我们接受了东魏的禅让,恐怕他们会挟天子、自称义兵而东进,大王如何处置?”徐之才说:“如今与大王争夺天下的人,他也想做大王想做的事,即使他倔强不顺从,也不过是随大王之后称帝罢了。”杜弼无言以对。高德政到达了邺城,将此事晓谕各位大臣,但没有人响应。司马子如在辽阳迎接高洋,坚持说此事不可。高洋想返回晋阳,仓丞李集说:“大王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事,而现在又想返回?”高洋假装派人在东门将其杀了,又另外下令赐予他十匹绢,于是返回晋阳。从此总是闷闷不乐。徐之才、宋景业等人每天对高洋讲阴阳占卜之事,说应当早一点称帝。高德政也不断地劝说高洋称帝。高洋派术士李密占卜此事,遇到了大横的卦象,李密说:“这是汉文帝即位前出现的祥兆。”高洋又让宋景业用筮(shì)草占卜称帝一事,遇到了乾卦之中的鼎卦,宋景业说:“乾卦,是君,鼎卦,是五月问鼎的卦象,您应当在仲夏接受东魏的禅让。”有人说:“五月不可以入居官位,冒犯了,就会死在这个位子上。”宋景业说:“大王是天子,没有下台离位的时候,怎么不会终于皇位之上呢!”高洋十分高兴,于是从晋阳出发。
【原文】
高德政录在邺诸事,条进于洋,洋令左右陈山提驰驿赍事条,并密书与杨愔[1]。是月,山提至邺,杨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议撰仪注,秘书监魏收草九锡、禅让、劝进诸文,引魏宗室诸王入北宫,留于东斋[2]。甲寅,东魏进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3]。洋行至前亭,所乘马忽倒,意甚恶之,至平都城,不复肯进[4]。高德政、徐之才苦请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泄。”即命司马子如、杜弼驰驿续入,观察物情。子如等至邺,众人以事势已决,无敢异言。洋至邺,召夫赍筑具集城南[5]。高隆之请曰:“用此何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问为,欲族灭邪!”隆之谢而退。于是作圆丘,备法物[6]。
【注文】
[1]陈山提:生卒年不详,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之皇后陈月仪之父。原为尔朱荣部下,后入仕东魏、北齐,北周灭齐后入仕北周。 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
[2]邢劭(shào):生卒年不详,字子才,因避魏彭城王元邵之讳,以字名。少聪慧,博闻强识,十岁能著文,北魏孝明帝元诩(xǔ)熙平后,每有文出,即致洛阳纸贵。入仕为魏宣武帝元恪挽郎,得元乂(yì)重用。后与温子升同为齐文襄王高澄侍读,因崔暹(xiān)离间,被贬。齐文宣帝高洋亡后,卒。 秘书监:职官名,始置于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年),掌皇家藏书及国史修撰。后世沿置,南北朝时属秘书省,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从第二品中,宣武帝后改为正第三品。北齐为秘书省属官,列第三品。 魏收(506—572年):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官宦出身,少好读书、骑射。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历任要职,编修国史,著《魏书》。亡于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三年(572年)。 北宫:即邺南城内的宫殿之一。 东斋:宫殿名,位于北宫之东侧。
[3]百揆(kuí):百官。
[4]前亭:地名,位于晋阳之东,平都城之西。今山西太原和昔阳之间。
[5]夫:民夫。
[6]圆丘:古代祭祀用的圆形高坛。 法物:古代帝王举行登基仪式所用器物。
【译文】
高德政将在邺城的各项事宜都记录下来,逐条进呈给高洋,高洋命令手下人陈山提骑着驿马,带着这些事条,连同秘密书信一起送给了杨愔。当月,陈山提就到了邺城,杨愔立刻召集太常卿邢劭(shào)等人商议撰写礼仪制度等事宜,秘书监魏收草拟了九锡、禅让、劝进等文书,引领东魏宗室的各位王爷进入北宫,扣留在东斋。大宝元年(550年)五月甲寅(初六日),东魏进封高洋为相国,总领百官,加九锡之礼。高洋走到前亭,所乘坐的马突然倒下,高洋对此事十分厌恶,到了平都城后,就不再前行了。高德政、徐之才苦苦请求说:“陈山提已先去了邺城,恐怕他会泄漏消息。”高洋立即命令司马子如、杜弼骑快马接连入邺,观察事态的发展。司马子如等人到达邺城后,大家以为事情发展的态势已定,没人敢发表不同的看法。高洋到达了邺城,召集民夫带着工具在城南集中。高隆之请问说:“为什么要用这些人?”高洋变了脸色说道:“我自然有事要做,你问这干什么,想被诛灭九族吗!”高隆之谢罪退下。于是在城南修筑圆形高坛,准备登基所用的法物。
【原文】
丙辰,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等求入启事,东魏孝静帝在昭阳殿见之[1]。亮曰:“五行递运,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万方归仰,愿陛下远法尧、舜[2]。”帝敛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谨当逊避[3]。”又曰:“若尔,须作制书。”中书郎崔劼、裴让之曰:“制已作讫[4]。”使侍中杨愔进之。东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愔对曰:“北城别有馆宇。”乃下御坐,步就东廊,咏范蔚宗《后汉书》赞曰:“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5]。”所司请发,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朕欲与六宫别,可乎[6]?”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犹陛下之天下,况在六宫。”帝步入与妃嫔已下别,举宫皆哭。赵国李嫔咏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7]。”直长赵道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阁,帝登车,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顺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道德犹不下[8]。出云龙门,王公百僚拜辞,高隆之洒泣[9]。遂入北城,居司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玺绶,禅位于齐。
【注文】
[1]潘乐(?—555年):字相贵,广宁石门(今内蒙古固阳西)人。魏末先后从葛荣、尔朱荣帐下,后投奔高欢,入仕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亡。 张亮(?—550年):字伯德,西河隰(xí)城(今山西隰县)人。魏末从尔朱兆,兆亡归高欢。入仕东魏、北齐,讨西魏、侯景,立功拜官。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亡。
[2]五行递运: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理论,也称五行终始、五德终始。五行,即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元素——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又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阴阳家认为,五行的消长和流变,就是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皇朝嬗(shàn)替也遵循五行递运的规律,循环往复,以至永远。 尧、舜: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帝和舜帝。尧帝,传说中的贤君之一,生活简朴,为政有佳绩。年老时,选贤任能,禅位于舜帝。舜帝,传说中圣君之一,继尧帝之后统御四方,孝顺父母,爱护百姓,禅位于禹。
[3]推挹(yì):推让。挹,通“揖”。
[4]崔劼(jié):生卒年不详,字彦深,祖仕刘宋,父投北魏。少好学,北魏末入仕,后仕东魏、北齐,北齐武成帝高湛末年,被贬,外任南兖州刺史。后病亡,年六十六岁。
[5]范蔚宗:即范晔(yè)(397—445年),字蔚宗,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历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杀。著有《后汉书》传世。 《后汉书》:南北朝时期刘宋朝的史家范晔所著的纪传体史书,记东汉一朝的历史。
[6]六宫:代指帝王之后、妃。
[7]陈思王:即曹操之第三子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幼聪慧,下笔即成章,因才气遭兄长曹丕忌恨,颇受打击和防范。曹魏明帝曹睿朝受封为陈王,谥号思,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
[8]直长:即尚乘直长,职官名,掌帝王出行之车马。北齐时属太仆寺(huá)骅骝(liú)署。 赵道德:生卒年不详,时任东魏之尚乘直长。 犊(dú)车:即有帷幕的车子。
[9]云龙门:邺南城内宫殿门之一。
【译文】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五月丙辰(初八日),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等人请求入宫奏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在昭阳殿召见他们。张亮说:“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次运行,有开始有终结,齐王高洋圣德清明,万方归仰,希望陛下效法古代的尧、舜之故事,把帝位禅让给齐王。”孝静帝神色凝重地说:“这件事我想了很久了,应当退位让贤。”又说:“如果这样,须要写制书。”中书郎崔劼(jié)、裴让之说:“制书已写好了。”让侍中杨愔将制书呈给孝静帝。东魏孝静帝在制书上签完字后,问:“让我住在什么地方?”杨愔回答说:“北城另有房舍。”孝静帝于是下了御座,步行到东廊,咏唱范蔚宗的《后汉书》中的一段赞文道:“献帝生不逢时辰,身既流离,国又遭难,汉祚四百年终结了,只能永远地充当虞舜的宾客了。”有关部门请求孝静帝离开宫廷,孝静帝说:“古人还怀念遗簪敝履呢,我想与六宫作别,可以吗?”高隆之说:“今天仍然是陛下的天下,更何况是六宫呢。”孝静帝步入后宫与妃嫔及以下的人员告别,整个后宫哭声一片。赵国人李嫔诵读了陈思王曹植的诗道:“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直长赵道德用一旧牛车等候在东阁,孝静帝登上车,赵道德跳上去抱住了他,孝静帝呵斥他说:“朕自己畏天命,顺人心,你是什么奴才,竟敢这样逼迫我!”赵道德仍然不下车。车出了云龙门,王公百官向孝静帝拜别,高隆之流泪哭泣。车子于是进入了北城,孝静帝居住在司马子如的南宅,派太尉彭城王元韶等人奉献出玉玺、印绶,将皇位禅让给了齐王高洋。
【原文】
戊午,齐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天保[1]。自魏敬宗以来,百官绝禄,至是始复给之[2]。己未,封东魏主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礼。追尊齐献武王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高祖;文襄王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3]。辛酉,尊王太后娄氏为皇太后。乙丑,降魏朝封爵有差,其宣力霸朝及西南投化者,不在降限[4]。
【注文】
[1]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十年,即公元550年至559年。
[2]禄:即俸禄。
[3]文襄王:即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
[4]霸朝:即北齐。中国古代的王朝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符合儒家之礼法制度的中原王朝,乃正统王朝,反之,为非正统。对于非正统的政权或王朝,史籍中称其为霸府或霸朝。
【译文】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五月戊午(初十日),齐王高洋在邺城的南郊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天保。自从北魏敬宗元子攸(yōu)执政以来,百官就没有了俸禄,到这时又开始发放。己未(十一日),齐王高洋封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用不是臣子的礼节对待他。追尊齐武献王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高祖;文襄王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辛酉(十三日),尊封王太后娄氏为皇太后。乙丑(十七日),把原来东魏朝的封爵分别降了等级,其中为高室政权效力的,以及从西南归降的人,不在降级之列。
邺城北城、南城及诸门示意图
【原文】
夏六月,齐主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库狄干等七人皆为王。癸未,封弟浚为永安王,淹为平阳王,浟为彭城王,演为常山王,涣为上党王,淯为襄城王,湛为长广王,湝为任城王,湜为高阳王,济为博陵王,凝为新平王,润为冯翊王,洽为汉阳王[1]。
【注文】
[1]浚:即高浚(?—549年),高欢第三子,少聪慧,喜游猎,天保初封永安王。武定七年(549年)被杀。 淹:即高淹(?—564年),字子邃(suì),高欢第四子。天保初封平阳王,性沉稳、宽厚。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三年(564年)亡。 浟(yōu):即高浟(532—564年),高欢第五子,字子深。武定六年(548年)出任沧州刺史,为政有佳绩。天保初封为彭城王,后屡任要职。河清三年(564年)遇害。 演:即北齐第三任皇帝孝昭帝高演(535—561年),高欢第六子,字延安。天保初封常山王,乾明元年(560年),废废帝高殷,即帝位,次年(561年)亡。 涣:即高涣(524—549年),高欢第七子,年少即卓而不群,天保初封上党王,历任要职。有术士说将来亡北齐者为黑衣人,所以高氏忌黑,因漆最黑,而高涣行七,所以,武定七年(549年)被高洋所杀,年二十六岁。 淯(yù):即高淯(?—551年),高欢第八子,天保初封襄城王,次年亡。 湛:北齐第四任皇帝武成帝高湛(537—568年),高欢第九子,字步落稽。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封长广王,北齐孝昭帝高演朝,任丞相。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560年)即位,残杀宗室,沉于美色。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568年)亡,年三十二岁。 湝(jiē):即高湝(?—577年),高欢第十子,天保初封为任城王,干练有才,北齐后主高纬隆化二年(577年)亡。 湜(shí):即高湜(?—559年),高欢第十一子。天宝初封为高阳王,天保末,被太后杖责而死。 济:即高济(?—569年),高欢第十二子,天保初封为博陵王。天统五年(569年)被杀。 凝:即高凝,生卒年不详,高欢第十三子,天保初,封为新平郡王,天保九年(558年),改封安定郡王,天保十年(559年),改封华山郡王。终于齐州刺史任上。 润:即高润,生卒年不详,字子泽,高欢第十四子,天宝初封为冯翊王,历任要职,终于定州刺史。 洽:即高洽(542—554年),字敬延,高欢第十五子,天保元年(550年),封为汉阳王,天保五年(554年)亡,年十三岁。
【译文】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夏季六月,齐文宣帝高洋分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库狄干等七人都为王。癸未(初五日),封他的弟弟高浚为永安王,高淹为平阳王,高浟为彭城王,高演为常山王,高涣为上党王,高淯为襄城王,高湛为长广王,高湝为任城王,高湜为高阳王,高济为博陵王,高凝为新平王,高润为冯翊王,高洽为汉阳王。
【原文】
二年。齐主每出入,常以中山王自随,王妃太原公主恒为之尝饮食,护视之[1]。冬十二月,齐主饮公主酒,使人鸩中山王,杀之,并其三子,谥王曰魏孝静皇帝,葬于邺西漳北。其后齐主忽掘其陵,投梓宫于漳水[2]。齐主初受禅,魏神主悉寄于七帝寺,至是亦取焚之[3]。
【注文】
[1]王妃太原公主:即高欢之次女高氏,生卒年不详,原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皇后,北齐代魏,降为中山王妃、太原公主,后嫁给尚书左仆射杨遵彦。
[2]梓宫:帝王的棺材。 漳:即漳水,古水名,位于时邺城之西侧。
[3]神主:古代祭祀先祖的牌位。 七帝寺:寺庙名称,时位于定州(治今河北定县),因寄放北魏天子之七庙神主:太祖道武帝拓跋珪(guī)、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恭宗景穆帝拓跋晃、高宗文成帝拓跋濬、显祖献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元宏,所以称七帝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六年(492年)。
【译文】
南梁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每次出入皇宫,常常让中山王跟在后面,王妃太原公主一直为中山王尝饮食,保护照料他。冬季十二月,齐皇帝请太原公主喝酒,派人毒死了中山王,杀了他,还杀了他的三个儿子,谥号为东魏孝静皇帝,葬在邺城西面漳水以北。之后,齐皇帝又突然间派人挖掘了中山王的陵墓,把他的棺材扔进了漳水。齐皇帝当初受禅时,北魏祖先的神主牌位都寄放在七帝寺,到这时全部被取出烧了。
【原文】
彭城公元韶以高氏婿,宠遇异于诸元[1]。开府仪同三司美阳公元晖业以位望隆重,又志气不伦,尤为齐主所忌,从齐主在晋阳。晖业于宫门外骂韶曰:“尔不及一老妪。负玺与人,何不击碎之!我出此言,知即死,尔亦讵得几时!”齐主闻而杀之,及临淮公元孝友,皆凿汾水冰,沈其尸[2]。孝友,彧之弟也[3]。齐主尝剃元韶鬓须,加之粉黛以自随,曰“吾以彭城为嫔御”,言其懦弱如妇人也。
【注文】
[1]彭城公元韶:生卒年不详,魏献文帝拓跋弘之曾孙;鼓城王元勰(xié)之孙;魏无上王元劭之长子;魏孝庄帝元子攸之侄。字世胄,袭封为彭城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末,任司州牧。北齐朝,爵位按例降低。
[2]临淮公元孝友:生卒年不详,北魏宗室,元彧(yù)之弟。袭封为临淮王,入齐降为临淮公。为政温和,但善事权贵。
[3]彧(yù):即元彧(?—530年),字文若。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临淮王拓跋谭之后代。本名亮,字仕明,避魏大臣穆亮讳,改名元彧。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末,率兵平定六镇之乱,兵败。河阴之变后,尔朱氏把持朝政,投奔南梁。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时返回北魏。北魏长广王元晔(yè)建明元年(530年)被尔朱兆所杀。
【译文】
鼓城公元韶因为是高氏的女婿,受到的恩宠及待遇与其他的元氏不同。开府仪同三司美阳公元晖业因为位高名重,再加上志气不同一般,尤其被齐文宣帝高洋所忌恨,跟从齐皇帝在晋阳。元晖业在宫门外骂元韶说:“你还不如一个老妇人。把自家的玉玺送给人家,为何不把它打碎!我说出这样的话,就知道会死,但你又能苟活到几时呢!”齐皇帝听说后将元晖业杀了,还杀了临淮公元孝友,凿开汾河上的冰,将他们的尸体沉入汾河。元孝友,是元彧的弟弟。齐皇帝曾剃了元韶的鬓发和胡须,给他涂上脂粉,描画了眉毛,让他跟在身边,说“我拿彭城王当我的妃嫔”,意思是说他懦弱得如同妇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