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藩镇之乱

藩镇之乱

藩镇之乱【内容提要】《藩镇之乱》记载了唐僖宗李儇(xuān)光启元年(885年)到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898年)间皇室衰微、藩镇之间互相争战的历史​‍‌‍​‍‌‍‌‍​‍​‍‌‍​‍‌‍​‍​‍‌‍​‍‌​‍​‍​‍‌‍​‍​‍​‍‌‍‌‍‌‍‌‍​‍‌‍​‍​​‍​‍​‍​‍​‍​‍​‍‌‍​‍‌‍​‍‌‍‌‍‌‍​。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被镇...

藩镇之乱

【内容提要】

《藩镇之乱》记载了唐僖宗李儇(xuān)光启元年(885年)到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898年)间皇室衰微、藩镇之间互相争战的历史​‍‌‍​‍‌‍‌‍​‍​‍‌‍​‍‌‍​‍​‍‌‍​‍‌​‍​‍​‍‌‍​‍​‍​‍‌‍‌‍‌‍‌‍​‍‌‍​‍​​‍​‍​‍​‍​‍​‍​‍‌‍​‍‌‍​‍‌‍‌‍‌‍​。

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被镇压,唐僖宗回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在此之前,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两盐池的税利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所控制,神策中尉田令孜想要夺回这两个盐池的税利,便调任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自以为收复京师有功,却被田令孜排挤,于是拒绝调任。田令孜便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讨伐王重荣。王重荣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李克用领兵前来相救,双方在沙苑(在今陕西大荔南)交战,结果官军战败。李克用率军进逼京城,田令孜再次带领唐僖宗逃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朱玫和李昌符二人倒戈转而与李克用、王重荣和好。

唐僖宗逃到凤翔后,朱玫乘机将因病而没有逃走的襄王李煴(yūn)挟持到长安,将他立为傀儡(kuǐlěi)皇帝,改元“建贞”,尊唐僖宗为太上皇。朱玫自己担任神策军使,诸道盐铁、转运等使,独揽相权。朱玫的立帝揽权行为激起了王重荣、李昌符及李克用的憎恨,他们转而合攻朱玫。当时朱玫的部将王行瑜与李茂贞作战,连连败退,唯恐朱玫怪罪,于是率领军队返回长安,斩杀了朱玫及其党羽,李煴投奔河中,被王重荣杀死。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终于又回到了京师长安,但不久便在武德殿去世。

唐昭宗李晔即位时二十三岁,正当英年,一心振作皇室,想要整肃宦官与藩镇以挽回国家的颓运。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李茂贞恃功骄横,对朝廷极其不逊,公然上表毁谤唐昭宗。唐昭宗大为震怒,决定出兵讨伐,但反为李茂贞所败。李茂贞于是领兵进军长安问罪。唐昭宗最终以宰相杜让能的性命化解了一难。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及镇国节度使韩建因朝廷没有满足其官吏任免要求,便率领军队攻入长安杀死宰相韦昭度、李溪,并谋废唐昭宗,另立吉王李保为帝。李克用得知情况后,率领军队前往救援,同年十一月,攻克龙泉镇(今陕西旬邑东北)。王行瑜逃往梨园寨(今陕西淳化),再逃回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向李克用请降被拒,于是弃城逃跑,为其部下所杀。此时,李茂贞自知实力不敌,便向皇帝谢罪,唐昭宗于是命令李克用停止讨伐。此后,李茂贞再次进犯长安,唐昭宗被迫逃往河东,中途被华州刺史韩建挟持至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唐昭宗在这里居住了将近三年,直到乾宁五年(898年)。

【原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初,田令孜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又南牙、北司官共万余员[1]。是时藩镇各专租税,河南北、江淮无复上供,三司转运无调发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华、凤翔等数州租税,不能赡,赏赉不时,士卒有怨言[2]。令孜患之,不知所出。先是,安邑、解县两池盐皆隶盐铁,置官榷之[3]。中和以来,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专之,岁献三千车以供国用[4]。令孜奏复如旧制隶盐铁[5]。夏四月,令孜自兼两池榷盐使,收其利以赡军[6]。重荣上章论诉不已[7]。遣中使往谕之,重荣不可。时令孜多遣亲信觇藩镇,有不附己者,辄图之。令孜养子匡佑使河中,重荣待之甚厚,而匡佑傲甚,举军皆愤怒[8]。重荣乃数令孜罪恶,责其无礼,监军为讲解,仅得脱去。匡佑归以告令孜,劝图之。五月,令孜徙重荣为泰宁节度使,以泰宁节度使齐克让为义武节度使,以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为河中节度使,仍诏李克用以河东军援处存赴镇。

【注文】

[1]蜀:指今四川地区。  都:唐朝后期军队编制单位。其将领称为都将、都头。

[2]河南北:即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故道以南(唐河、白河流域除外),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河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同年于东都附近地区分置都畿道,辖境因而缩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但作为地理区划一直沿用至五代。河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河北全境,辽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古黄河以北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但作为地理区划一直沿用至五代。  江:即江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治越州(今浙江绍兴),辖境包括今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全省以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长江以南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  淮:即淮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今湖北广水、应城、汉川、汉阳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淮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但作为地理区划一直沿用至五代。  三司:唐后期户部、盐铁、度支的合称,分别掌管租赋、盐铁专卖、财政收支事务,由一名亲信大臣专掌其事。

[3]安邑:县名。隋朝改南安邑县置,治所在今山西运城东北。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更名虞邑县,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复名安邑县。  解(xiè)县:县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虞乡县置,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池盐:安邑、解县境内均有内陆盐湖。尤其是解池,为著名的产池盐区。  盐铁:此指盐铁转运使。

[4]专之:此指专盐池之利。

[5]旧制:以前的制度。  隶:隶属于。

[6]榷(què)盐使:官名,唐朝专设的主管食盐产销专卖事务的使职。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实行盐专卖制度,安邑、解县两池盐属度支使管理。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六年(800年)置榷盐使,掌安邑、解县两池盐专卖及查禁私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又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榷盐使设置之初,一般由朝廷派人充任,盐利归属中央所有。到唐后期,中央已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两池榷盐使则由河中节度使专掌,盐利尽归地方。

[7]章:指奏章。  论诉:辩解诉说。

[8]养子:收养的非亲生的儿子。收领养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常是为了继承家业或传宗承嗣。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末五代时期,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在社会上层形成了一股收领养子的风气。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养子制度也随之在各藩镇军队中蔓延开来。这些养子在当时动乱的社会和王朝迭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  匡佑:即田匡佑,田令孜的养子,生卒年不详。曾奉田令孜命出使河中,企图说服王重荣交出两池盐利。王重荣厚礼相待,但田匡佑极为傲慢。王重荣斥责他无礼,并历数田令孜的罪状。田匡佑回京后,把王重荣的举止向养父汇报。田令孜大怒,于是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等讨伐王重荣。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当初,田令孜在蜀地募集新军五十四都,每都一千人,分别隶属于左、右神策军,共组成十个军进行统率,还有南牙朝官、北司宦官共一万多人。当时各藩镇独占田租赋税,河南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不再向朝廷进贡,盐铁、度支、户部等三司转运钱粮却没有调取征发的地方,度支只是收取京畿、同州、华州、凤翔等几个州的租税,无法满足朝廷需要,也不能按时给予奖赏,军中士卒颇有怨言。田令孜非常担心,但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前,安邑、解县两地的池盐都隶属于盐铁使,设置官吏专门经营​‍‌‍​‍‌‍‌‍​‍​‍‌‍​‍‌‍​‍​‍‌‍​‍‌​‍​‍​‍‌‍​‍​‍​‍‌‍‌‍‌‍‌‍​‍‌‍​‍​​‍​‍​‍​‍​‍​‍​‍‌‍​‍‌‍​‍‌‍‌‍‌‍​。中和元年以来,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独自占据池盐收入,每年只献上三千车盐以供国家需用。田令孜上奏请求将安邑、解县两地盐池按旧制归盐铁使管辖。夏季四月,田令孜亲自兼任两池榷盐使,收取盐利以供养军队。王重荣多次上奏辩论申诉,唐僖宗派遣中使前去劝说,可王重荣仍不罢休。当时,田令孜派遣了很多亲信去窥探各藩镇的虚实,凡有不依附于自己的,就要想办法除掉。田令孜的养子田匡佑被派往河中,王重荣待他特别优厚,但是田匡佑非常傲慢,全军上下都怨恨他。王重荣于是列举了田令孜的罪恶,指责田匡佑放肆无礼。监军从中劝解,田匡佑才得以脱身。田匡佑回去后,把情况告诉了田令孜,并劝他设法整治王重荣。五月,田令孜调任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原泰宁节度使齐克让为义武节度使,原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调任河中节度使,又命令李克用率河东军援助王处存前赴镇所。

【原文】

王重荣自以有复京城功,为田令孜所摈,不肯之兖州,累表论令孜离间君臣,数令孜十罪;令孜结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以抗之[1]。王处存亦上言:“幽、镇兵新退,臣未敢离易、定[2]。且王重荣无罪,有大功于国,不宜轻有改易,摇藩镇心[3]。”诏趣其上道。八月,处存引军至晋州,刺史冀君武闭城不内而还[4]

【注文】

[1]复京城功,为田令孜所摈(bìn):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王重荣与李克用在零口(今陕西临潼东)击败黄巢军队,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之后,王重荣占据河中,垄断盐池之利。田令孜亲自兼任两池榷盐使,并将王重荣调任泰宁节度使,王重荣拒绝赴任。

[2]幽:即幽州,治所设在范阳县(今北京),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些地区。南面是冀州(河北南部),西面是并州(山西东部、北部),北面和东面则是长城以外。汉至西晋期间设有幽州刺史部。隋炀帝时改名涿郡,唐玄宗天宝年间又改名范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幽州。  镇:即镇州,治所设在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恒州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石家庄、井陉、行唐、正定、阜平、栾城、平山、灵寿、藁(gǎo)城等地,属河北道。  易: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治所在易县(今河北易县)。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上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复为易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上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易州。  定:州名。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置,治所设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隋炀帝大业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曾短暂改称博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定州。

[3]有大功于国:指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收复都城长安的功劳。

[4]冀君武:生卒年不详。唐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部将,参加收复京师长安的战斗,曾任晋州刺史。后事不详。  不内(nà):不纳。因为当时河中节度领辖晋、绛、慈、隰等州,所以晋州刺史冀君武关闭城门不让王处存进入。内,古同“纳”。

【译文】

王重荣认为自己有收复京城的功劳,却被田令孜所排斥,便不肯去兖州任职,多次上表陈诉田令孜挑拨皇帝与臣僚的关系,并列举出田令孜十大罪状;田令孜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他对抗。这时,王处存也上表皇帝说:“幽州、镇州军队刚刚退走,我不敢轻易离开易州、定州。况且王重荣没有罪过,而且还为国家立过大功,不应该轻易调换他的官职,以免动摇藩镇的忠心。”唐僖宗下诏命令他尽早启程赴任。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处存率领军队到达晋州,刺史冀君武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去,王处存只好率军返回。

【原文】

冬十月,王重荣求救于李克用,克用方怨朝廷不罪朱全忠,克用怨全忠事见诸镇相攻[1]。选兵市马,聚结诸胡,议攻汴州[2]。报曰:“待吾先灭全忠,还扫鼠辈如秋叶耳[3]。”重荣曰:“待公自关东还,吾为虏矣。不若先除君侧之恶,退擒全忠易矣[4]。”时朱玫、李昌符亦阴附朱全忠,克用乃上言:“玫、昌符与全忠相表里,欲共灭臣[5]​‍‌‍​‍‌‍‌‍​‍​‍‌‍​‍‌‍​‍​‍‌‍​‍‌​‍​‍​‍‌‍​‍​‍​‍‌‍‌‍‌‍‌‍​‍‌‍​‍​​‍​‍​‍​‍​‍​‍​‍‌‍​‍‌‍​‍‌‍‌‍‌‍​。臣不得不自救,已集蕃、汉兵十五万,决以来年济河,自渭北讨二镇[6]。不近京城,保无惊扰。既诛二镇,乃旋师灭全忠,以雪雠耻。”上遣使者谕释,冠盖相望。

【注文】

[1]不罪:不加罪。朱全忠曾进攻李克用,朝廷没有降罪,李克用对此颇有怨言。

[2]市马:买马。  诸胡:李克用为沙陀人。带有藐视的意义。

[3]报:答复王重荣。  还扫鼠辈:意思是说等消灭朱全忠之后,再来铲除田令孜、朱玫、李昌符等人。

[4]关东:隋唐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当时朱全忠驻守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故云。  君侧之恶:指皇帝身边的宦官田令孜等人。

[5]阴附:暗中依附。  上言:向皇帝进言。  相表里:互为补充。

[6]二镇:指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

【译文】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冬季十月,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正抱怨朝廷不治朱全忠的罪,李克用怨恨朱全忠一事参见《诸镇相攻》。于是挑选士兵、购买马匹,集结各胡族部落,商议进攻汴州。他给王重荣回话说:“等我先消灭了朱全忠,回来再收拾这些鼠辈,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王重荣说:“等您从关东回来,我早就成俘虏了。不如先除掉皇上身边的恶人,然后回兵擒拿朱全忠就容易多了。”当时朱玫、李昌符也暗中依附朱全忠,李克用于是上疏道:“朱玫、李昌符和朱全忠内外勾结,互为表里,想共同消灭我。我不得不自救,现已召集了十五万蕃、汉士兵,决定明年渡过黄河,从渭河北面讨伐朱玫、李昌符。我不靠近京城,保证您不受到惊扰。除掉他们两人后,再乘胜挥兵消灭朱全忠,以报仇雪恨。”皇帝接连不断地派使者前往李克用处进行调解。

【原文】

朱玫欲朝廷讨克用,数遣人潜入京城,烧积聚,或刺杀近侍,声云克用所为,于是京师震恐,日有讹言[1]。令孜遣玫、昌符将本军及神策、鄜延、灵夏等军合三万人屯沙苑,以讨王重荣[2]。重荣发兵拒之,告急于克用,克用引兵赴之。十一月,重荣遣兵攻同州,刺史郭璋出战,败死[3]。重荣与玫等相守月余,克用兵至,与重荣俱壁沙苑,表请诛令孜及玫、昌符[4]。诏和解之,克用不听。十二月癸酉,合战,玫、昌符大败,各走还本镇,溃军所过焚掠[5]。克用进逼京城,乙亥夜,令孜奉天子自开远门出幸凤翔[6]。初,黄巢焚长安宫室而去,诸道兵入城纵掠,焚府寺、民居什六七,王徽累年补葺,仅完一二,至是复为乱兵焚掠,无孑遗矣[7]

【注文】

[1]近侍:皇帝身边的侍臣,指宦官。  声云:声言。  讹言:谣言,诈伪的话。

[2]灵夏:即灵州、夏州。灵州:北魏孝明帝孝昌中置,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废。唐初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灵武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灵州。夏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置,治所设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东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为朔方郡,后复为夏州。唐时辖境约当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唐末以后为党项族拓跋氏所居,后在此建立西夏政权。

[3]郭璋(?—885年):唐末官吏,曾任同州刺史。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重荣率兵进攻同州,战败被杀。

[4]壁:营垒​‍‌‍​‍‌‍‌‍​‍​‍‌‍​‍‌‍​‍​‍‌‍​‍‌​‍​‍​‍‌‍​‍​‍​‍‌‍‌‍‌‍‌‍​‍‌‍​‍​​‍​‍​‍​‍​‍​‍​‍‌‍​‍‌‍​‍‌‍‌‍‌‍​。此处用作动词,意为驻扎。

[5]合战:交锋。

[6]开远门:唐长安外郭城西面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分析,唐长安外郭城共有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开远门。北面西段正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光化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  幸:古代皇帝到达某地。

[7]府寺、民居:府第寺庙及百姓住宅。

【译文】

朱玫想让朝廷讨伐李克用,多次派人潜入京城,烧毁仓库财物,或者刺杀近臣,放出风声说是李克用所为,于是京城长安震惊恐惧,每天都有谣言传出。田令孜派遣朱玫、李昌符率领各自的军队及神策军,鄜州、延州、灵州、夏州等地军队共三万人,驻扎在沙苑,以讨伐王重荣。王重荣出兵进行抵御,并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带兵前去救援。光启元年(885年)十一月,王重荣派兵进攻同州,刺史郭璋出城迎战,战败被杀。王重荣与朱玫等相持一个多月,李克用的军队赶到,与王重荣一起在沙苑筑起营垒,上表朝廷请求诛杀田令孜、朱玫、李昌符。唐僖宗下诏劝双方和解,李克用不听。十二月癸酉(二十三日),两军交战,朱玫、李昌符大败,各自逃回原来的镇所,败军经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做。李克用进逼京城长安,乙亥(二十五日)夜,田令孜护送唐僖宗从长安城的开远门逃奔凤翔。当初,黄巢离开长安时纵火烧毁了宫殿房舍,各道军队进城后大肆抢掠,十分之六七的官府、寺庙、民舍都被焚毁,经王徽多年来修葺,也只完成了十分之一二,如今又遭乱兵焚烧抢掠,就没什么遗留的了。

【原文】

二年春正月,李克用还军河中,与王重荣同表请大驾还宫,因罪状田令孜,请诛之[1]。上复以飞龙使杨复恭为枢密使。戊子,令孜请上幸兴元,上不从。是夜,令孜引兵入宫,劫上幸宝鸡,黄门卫士从者才数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2]。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宿直禁中,闻之,步追乘舆,出城十余里,得人所遗马,无羁勒,解带系颈而乘之,独追及上于宝鸡[3]。明日,乃有太子少保孔纬等数人继至[4]。让能,审权之子;纬,戣之孙也[5]。宗正奉太庙神主,至鄠,遇盗,皆失之[6]。朝士追乘舆者至盩厔,为乱兵所掠,衣装殆尽。庚寅,上以孔纬为御史大夫,使还召百官,上留宝鸡以待之[7]

【注文】

[1]大驾:皇帝出行的车驾,也作帝王的代称。

[2]引兵入宫:率领军队进入凤翔行宫。  宝鸡:县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陈仓县置,治所设在今陕西宝鸡。  黄门:此指宦官。汉朝黄门令、中黄门、小黄门等皆由宦者充任,故魏、晋以后“黄门”常用作对宦官的泛称。

[3]杜让能(841—893年):字群懿,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进士。曾任宣武节度使王铎推官。后历任右补阙、侍御史、起居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广明元年(880年),随唐僖宗逃往成都,三度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充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光启元年(885年),升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再转兵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后又随僖宗出逃汉中,被擢同平章事,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封襄阳郡公。文德元年(888年),昭宗即位,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晋国公,赐铁券。景福二年(893年),李茂贞进兵京城。唐昭宗无奈赐他自尽,以熄兵乱。  禁中:此指行宫。禁中原指皇宫禁令所及范围之内,也作“禁内”。  乘舆:原指皇帝所乘车马,此指唐僖宗。  羁(jī)勒: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  解带系颈:因遗马没有络头,故解下衣带系在马颈上乘骑。

[4]太子少保: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西晋始置,负责保护太子安全。隋唐沿置,多为虚衔​‍‌‍​‍‌‍‌‍​‍​‍‌‍​‍‌‍​‍​‍‌‍​‍‌​‍​‍​‍‌‍​‍​‍​‍‌‍‌‍‌‍‌‍​‍‌‍​‍​​‍​‍​‍​‍​‍​‍​‍‌‍​‍‌‍​‍‌‍‌‍‌‍​。  孔纬(?—895年):字化文,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唐僖宗、唐昭宗两朝宰相。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状元,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崔慎由镇守梓州时,被举荐为从事,后跟从崔铉为扬州支使,再迁监察判官,又被宰相杨收奏封为长安尉,值弘文馆,进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拜相,后加司徒,封鲁国公。卒于相位,赠太尉。

[5]审权:即杜审权,生卒年不详,字殷衡,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初杜如晦六世孙,进士。初仕江西观察判官,后拜右拾遗,转左补阙。唐宣宗时,累迁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唐懿宗即位,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侍郎。为官持重少言,治事勤谨。咸通四年(863年),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曾积极参与镇压庞勋起义。进检校司空,入为尚书左仆射,封襄阳郡公,兼任河中忠武节度使,世称“小杜公”。卒,赠太子太师,谥(shì)“德”。  戣(kuí):即孔戣(753—825年),字君严,冀州(今河北冀州)人,进士。先后担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丞、岭南节度使等职。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因敢言直谏,指责时弊,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6]宗正:官名。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一般由皇族担任。  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  神主:宗庙内所设已故国君的牌位。此指唐代已死去的君主牌位。  鄠(hù):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北。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陕西西安鄠邑区。

[7]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晋以后多不置。唐朝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春季正月,李克用率军返回河中,与王重荣共同上表请唐僖宗返回长安,并列举田令孜的罪状,请求将他处死。唐僖宗再次任命飞龙使杨复恭为枢密使。戊子(初八日),田令孜请皇帝到兴元去,唐僖宗不同意。当夜,田令孜带领军队进入行宫,劫持唐僖宗至宝鸡,跟从的宦官、卫士仅几百人,宰相和朝中大臣都不知道。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这天正在唐僖宗行宫值宿。听说此事后,跑步追赶唐僖宗,跑出凤翔城十多里路,得到一匹别人遗弃的马,没有笼头缰绳,他就解下腰带绑在马脖子上,独自骑马追到宝鸡赶上唐僖宗。第二天,太子少保孔纬等人才陆续赶到。杜让能是杜审权的儿子,孔纬是孔戣的孙子。宗正官一行人马护送着太庙神主牌位到鄠县,中途遇上强盗,牌位全部丢失。追赶唐僖宗的朝中百官到了盩厔,又被乱兵抢掠,衣服行装损失殆尽。庚寅(初十日),唐僖宗任命孔纬为御史大夫,派他回去召集百官前来,唐僖宗留在宝鸡等他们。

【原文】

时田令孜弄权,再致播迁,天下共忿疾之[1]。朱玫、李昌符亦耻为之用,且惮李克用、王重荣之强,更与之合[2]。萧遘因邠宁奏事判官李松年至凤翔,遣诏朱玫亟迎车驾,癸巳,玫引步骑五千至凤翔[3]。孔纬诣宰相,欲宣诏召之;萧遘、裴澈以令孜在上侧,不欲往,辞疾不见[4]。纬令台吏趣百官诣行在,皆辞以无袍笏[5]。纬召三院御史,泣谓:“布衣亲旧有急,犹当赴之,岂有天子蒙尘,为人臣子累召而不往者邪[6]!”御史请办装数日而行,纬拂衣起曰:“吾妻病垂死且不顾,诸君善自为谋,请从此辞[7]。”乃诣李昌符请骑卫送至行在,昌符义之,赠装钱,遣骑送之。

【注文】

[1]弄权:官员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玩弄权术的行为。  播迁:流离迁徙​‍‌‍​‍‌‍‌‍​‍​‍‌‍​‍‌‍​‍​‍‌‍​‍‌​‍​‍​‍‌‍​‍​‍​‍‌‍‌‍‌‍‌‍​‍‌‍​‍​​‍​‍​‍​‍​‍​‍​‍‌‍​‍‌‍​‍‌‍‌‍‌‍​。唐僖宗初因躲避黄巢而逃往蜀地,现在又要流离失所,皆因田令孜弄权所致。

[2]更与之合:朱玫、李昌符耻为田令孜所用,所以反过来与李克用、王重荣合作。

[3]奏事判官:唐末藩镇及诸道派遣入京及到皇帝行在奏事的幕府判官,称作奏事判官。  李松年:唐末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邠宁节度使奏事判官。

[4]上侧:皇帝身边。  辞疾不见:称病推辞。萧遘等因为田令孜在皇帝身边,故推辞不见孔纬。

[5]台吏:古指中央政府机构的属官。  袍笏(hù):上朝的礼服和笏板。笏,即“朝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手板”。

[6]三院御史:隋唐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统称三院御史。三院职掌分明,侍御史主要负责监察中央文武百官,殿中侍御史纠察朝会时百官失仪,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十分严密的监察系统。  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蒙尘:指皇帝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

[7]拂衣:提衣,表示激动、生气。  辞:诀别,不再见面。

【译文】

当时田令孜玩弄权势,导致唐僖宗再次流离迁徙,天下百姓都痛恨他。朱玫、李昌符也因被田令孜利用而感到羞耻,而且又害怕实力强大的李克用、王重荣,于是改变态度与李克用、王重荣合作。萧遘见邠宁奏事判官李松年到达凤翔,便派他招呼朱玫赶紧去迎接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正月癸巳(十三日),朱玫率领五千名步兵、骑兵来到凤翔。孔纬见到宰相,想要宣读诏令请他们前往宝鸡。萧遘、裴澈因田令孜在皇帝身边,不想去,就推脱有病不见孔纬。孔纬又命令台吏催促朝中百官前去皇帝那里,但他们都以没有官袍、朝笏为由辞拒。孔纬又召见三院御史,哭着说:“普通平民的亲朋旧友遇到危难时,还应当前去帮忙。哪里有天子蒙难流亡在外,做臣下的被多次召请仍不前往的!”御史大夫们请求先给几天时间整理行装再启程前往,孔纬甩动衣袖起身说道:“我妻子都快病死了,我都顾不上,你们如此为自己打算,那我就告辞吧!”于是到李昌符那里,请派骑兵护送他回到宝鸡,李昌符赞赏他的忠心义举,便送给他行装和财物,并派遣骑兵护送他回去。

【原文】

邠宁、凤翔兵追逼乘舆,败神策指挥使杨晟于潘氏,钲鼓之声闻于行宫[1]。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2]。置感义军于兴、凤二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3]。时军民杂糅,锋镝纵横,以神策军使王建、晋晖为清道斩斫使[4]。建以长剑五百前驱奋击,乘舆乃得前。上以传国宝授建,使负之以从,登大散岭[5]。李昌符焚阁道丈余,将摧折,王建扶掖上自烟焰中跃过[6]。夜宿板下,上枕建膝而寝。既觉,始进食,解御袍赐建曰:“以其有泪痕故也。”车驾才入散关,朱玫已围宝鸡。石鼻军溃,玫长驱攻散关,不克。嗣襄王煴,肃宗之玄孙也,有疾,从上不及,留遵涂驿,为玫所得,与之俱还凤翔[7]。庚戌,李克用还太原[8]

【注文】

[1]指挥使:官名。唐僖宗时始置的领兵将领,唐末、五代藩镇多置。  杨晟(shèng)(?—894年):唐末官吏。初仕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多次立有战功。离开凤翔(今陕西凤翔)后,历任驾前五十四军都指挥使、威胜军节度使、检校司空,守大散关。后在王建进攻成都(今四川成都)时,兵败被杀。  潘氏:地名。在今陕西宝鸡东北。  钲(zhēng)鼓:即钲和鼓​‍‌‍​‍‌‍‌‍​‍​‍‌‍​‍‌‍​‍​‍‌‍​‍‌​‍​‍​‍‌‍​‍​‍​‍‌‍‌‍‌‍‌‍​‍‌‍​‍​​‍​‍​‍​‍​‍​‍​‍‌‍​‍‌‍​‍‌‍‌‍‌‍​。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进退的两种乐器。  行宫:指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皇帝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2]石鼻:地名,又名石鼻寨。位于今陕西宝鸡东。

[3]感义:唐方镇名,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置,治所设在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领兴(今陕西略阳)、凤二州。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改为昭武军。唐昭宗天复初为王建占据。  散关:即大散关,关中四关(即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一,位于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地处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4]军民杂糅(róu):军队和老百姓混杂在一起。  锋镝(dí)纵横:交战的刀锋和箭头纵横飞舞。形容当时行在所处境地艰险。  神策军使:官名,为神策军长官,为临时差遣的使职,在左、右神策大将军之上。

[5]大散岭:山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

[6]阁道:即栈道。古时架设于陡峻地段提供给行人、物资运输的通道。  摧折:栈道折断。  扶掖:搀扶。

[7]嗣襄王煴(yūn):即李煴(?—886年),唐朝宗室,唐肃宗李亨玄孙,袭封襄王。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凤翔(今陕西凤翔),他因病滞留,被朱玫俘获。随后被朱玫拥立为帝,改元建贞,建置百官,尊唐僖宗为太上皇。不久王行瑜攻入长安,诛杀朱玫。他逃亡河中,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杀死。  肃宗:即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初名嗣升,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先后获封陕王、忠王。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并改名李亨。天宝十五载(756年),随唐玄宗逃往四川。马嵬驿兵变后,被唐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定叛乱。同年七月,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改年号为“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开始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势力日益嚣张。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太子李豫为帝,他受惊而死。葬于建陵(今陕西醴泉东北)。  玄孙:第五代孙。  遵涂驿:驿站名,在大散关东北,亦称石鼻驿。

[8]太原: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邠宁、凤翔的军队追赶逼近唐僖宗,在潘氏打败了神策军指挥使杨晟,激战的钲鼓声在唐僖宗的行宫都能听见。田令孜又挟持唐僖宗从宝鸡出逃,留下禁军驻守石鼻寨断后,又在兴州、凤州置感义军,任命杨晟为节度使,镇守散关。当时逃难的百姓与军队混杂难辨,刀箭纵横交错,唐僖宗任命神策军使王建、晋晖为清道斩斫使。王建率领五百人手持长剑奋勇开路,唐僖宗才得以通过。唐僖宗把传国玉玺交给王建,让他背上随行,翻越大散岭。李昌符放火将登山的栈道烧掉一丈多,快要折断了,王建搀扶着唐僖宗从烟火中跳过。晚上,住在临时搭建的板屋里,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腿入睡,睡醒后才吃点东西。唐僖宗解下自己的御袍赐给王建说:“这件衣服上留有我的泪痕,所以赏赐给你!”唐僖宗的车驾刚刚进入散关,朱玫就包围了宝鸡。石鼻守军溃败而逃,朱玫长驱直入进攻散关,但没有攻下来。嗣襄王李煴,是唐肃宗的玄孙,因为患病,没能跟上唐僖宗,便留在遵涂驿,被朱玫抓获。朱玫带他一同回到凤翔。光启二年(886年)正月庚戌(三十日),李克用回到太原。

【原文】

二月,王重荣、朱玫、李昌符复上表请诛田令孜。朱玫、李昌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栅绝险要,烧邮驿,上由他道以进,山谷崎岖,邠军迫其后,危殆者数四,仅得达山南[1]​‍‌‍​‍‌‍‌‍​‍​‍‌‍​‍‌‍​‍​‍‌‍​‍‌​‍​‍​‍‌‍​‍​‍​‍‌‍‌‍‌‍‌‍​‍‌‍​‍​​‍​‍​‍​‍​‍​‍​‍‌‍​‍‌‍​‍‌‍‌‍‌‍​。三月壬午,石君涉弃镇逃归朱玫[2]。癸未,凤翔百官萧遘等罪状田令孜及其党韦昭度,请诛之[3]。初,昭度因供奉僧澈结宦官,得为相。澈师知玄鄙澈所为,昭度每与同列诣知玄,皆拜之,知玄揖使诣澈啜茶[4]。山南西道监军冯翊严遵美迎上于西县,丙申,车驾至兴元[5]

【注文】

[1]山南西道: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西部地置,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置山南西道观察使,后为山南西道节度观察处置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节度使。领梁、洋(治今陕西洋县)、集(治今四川南江)、壁(治今四川通江)、果(治今四川南充东北)、文(治今甘肃文县西南)、通(治今四川达州)、巴(治今四川巴中)、兴(治今陕西略阳)、凤(治今陕西凤县)、利(治今四川广元)、开(治今重庆开县)、渠(治今四川渠县)、蓬(治今四川仪陇南)等州,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四川广元、南充以东及甘肃东南部地区。  石君涉: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曾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受李昌符之命用栅栏木柴阻塞所有险要道路,烧毁驿马车站,拦截唐僖宗南下。  栅绝险要:在险要处设置栅栏阻绝交通。  邮驿: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  邠军:此指朱玫的军队。朱玫为邠宁节度使,故云。  山南:即山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重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东、西两道。根据上下文,此处指山南西道。

[2]弃镇: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与朱玫等结党,皇帝车驾猝至,故弃镇而逃。

[3]韦昭度(?—895年):字正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唐僖宗乾符年间,累迁尚书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攻陷京师,他跟随唐僖宗至成都(今四川成都),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权知礼部贡举。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后,授司空、太保,兼侍中。唐昭宗即位后,守中书令,封岐国公。后被王行瑜派人杀于都亭驿(位于今陕西西安)。

[4]知玄(?—881年):僧人。字后觉,俗姓陈,法名知玄,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自幼聪明,精通各种经籍。十一岁削发于宁夷寺,学习经纶。十三岁时,便升座讲经,僧俗都虔心倾听。唐宣宗时奉诏进京,赐赠紫袈裟。唐僖宗时赐号“悟达国师”,并赐沉香宝座。  同列:同在朝班的官员,即同事。  揖:拱手礼。知玄鄙视韦昭度等人,故只行一拱手礼。  啜(chuò)茶:喝茶。

[5]冯(Píng)翊(yì):县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武乡县置,治所在今陕西大荔。  严遵美:宦官,生卒年不详。曾任左军容使,以忠谨著称,非常痛恨杨复恭等专权跋扈。后跟随唐昭宗迁往凤翔,退休辞官后隐居青城山。  西县:县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以嶓冢县改名,治所在今陕西勉县西。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二月,王重荣、朱玫、李昌符再度上表请求诛杀田令孜。朱玫、李昌符又派遣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在险要的地方安设断路栅栏,烧毁邮传驿站,唐僖宗一行不得不改由其他道路前行​‍‌‍​‍‌‍‌‍​‍​‍‌‍​‍‌‍​‍​‍‌‍​‍‌​‍​‍​‍‌‍​‍​‍​‍‌‍‌‍‌‍‌‍​‍‌‍​‍​​‍​‍​‍​‍​‍​‍​‍‌‍​‍‌‍​‍‌‍‌‍‌‍​。山谷小路崎岖不平,朱玫的军队又紧追其后,险情频发,最后才勉强到达山南。三月壬午(初三日),石君涉放弃镇所,逃奔朱玫。癸未(初四日),留在凤翔的百官萧遘等列举了田令孜及其党羽韦昭度的罪状,奏请杀掉他们。当初,韦昭度因侍奉僧人澈而得以与宦官勾结,最后当上宰相。澈的师傅知玄鄙视澈的所作所为,韦昭度每次与澈一同去拜见知玄,知玄便拱手让他们去澈那里喝茶。山南西道监军冯翊人严遵美在西县迎接唐僖宗。丙申(十七日),唐僖宗到达兴元。

【原文】

戊戌,以御史大夫孔纬、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杜让能并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保銮都将李等败邠军于凤州[1]。诏加王重荣应接粮料使,使调本道谷十五万斛以继国用[2]。重荣表称令孜未诛,不奉诏[3]。以尚书左丞卢渥为户部尚书,充山南西道留后[4]。以严遵美为内枢密使[5]。遣王建帅部兵戍三泉,晋晖及神策军使张造帅四都兵屯黑水,修栈道以通往来[6]。以建遥领壁州刺史[7]。将帅遥领州镇自此始。

【注文】

[1]保銮都将:官名。为皇帝卫士统兵官,唐朝末年置。  李(chán):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左黄头军使、保銮都将等,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2]应接粮料使:官名。临时加官,负责为朝廷提供粮饷。  本道:王重荣时为河中节度使,驻守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属河东道。

[3]奉诏:接受皇帝命令。

[4]卢渥(820—905年):字子章,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曾任中书舍人、陕虢(guó)观察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授国子祭酒,转御史中丞兼尚书左丞。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拜户部尚书、山南西道留后,迁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后以检校司徒退休。  户部尚书:官名。户部长官,总掌户部事务。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民部为户部,民部尚书随之改为户部尚书,正三品。唐中期以后,钱谷等政务常为他官所掌,户部事务逐渐被度支、盐铁、转运等使所侵,加上户部的权利转到侍郎手中,尚书多成为他官所带的空衔。

[5]内枢密使:即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之职全由宦官充任,因此也称内枢密使。

[6]三泉:县名。北魏宣武帝正始中置,治所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嘉陵江畔,后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移治今陕西宁强西北阳平关。  四都兵:从驾部队分为五都,王建以一都驻守三泉,晋晖、张造以四都驻守黑水。都,唐代禁军以千人为一都。  黑水:地名,位于今陕西略阳东南,黑水与沮水交汇处。  栈道:即阁道。

[7]遥领:担任职名,但不亲往镇所任职。  壁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分巴、集二州置,治所设在诺水县(天宝时改名通江,即今四川通江)。因县西有一壁山为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始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壁州。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通江和万源部分地区。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三月戊戌(十九日),任命御史大夫孔纬、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杜让能一同担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保銮都将李等在凤州打败了朱玫的军队​‍‌‍​‍‌‍‌‍​‍​‍‌‍​‍‌‍​‍​‍‌‍​‍‌​‍​‍​‍‌‍​‍​‍​‍‌‍‌‍‌‍‌‍​‍‌‍​‍​​‍​‍​‍​‍​‍​‍​‍‌‍​‍‌‍​‍‌‍‌‍‌‍​。唐僖宗下诏加封王重荣为应接粮料使,让他调拨本道十五万斛粮食以备国家需用。王重荣上表说田令孜还未被诛杀,不能奉行诏令。又任命尚书左丞卢渥为户部尚书,充任山南西道留后。任命严遵美为内枢密使。派遣王建率本部军队驻守三泉,晋晖及神策军使张造率领四都军屯驻黑水,修复栈道以便通行。任命王建遥领壁州刺史。军中将帅隔地兼任州镇长官从这时开始。

【原文】

朱玫以田令孜在天子左右,终不可去,言于萧遘曰:“主上播迁六年,中原将士冒矢石,百姓供馈饷,战死饿死,什减七八,仅能复京城[1]。天下方喜车驾还宫,主上更以勤王之功为敕使之荣,委以大权,使坠纲纪,骚扰藩镇,召乱生祸[2]。玫昨奉尊命来迎大驾,不蒙信察,反类胁君。吾辈报国之心极矣,战贼之力殚矣,安能垂头弭耳,受制于阍寺手哉[3]!李氏孙尚多,相公盍改图以利社稷乎[4]?”遘曰:“主上践阼十余年,无大过恶,正以令孜专权肘腋,致坐不安席,上每言之,流涕不已[5]。近日上初无行意,令孜陈兵帐前,迫胁以行,不容俟旦[6]。罪皆在令孜,人谁不知。足下尽心王室,止有引兵还镇,拜表迎銮[7]。废立重事,伊、霍所难,遘不敢闻命[8]。”玫出,宣言曰:“我立李氏一王,敢异议者斩!”

【注文】

[1]冒矢石:出入战阵之中。矢石,指箭与石。古代作战,发矢抛石以打击敌人。

[2]勤王:指皇帝有难,臣下起兵救援皇帝。  敕使之荣:谓皇帝反而把救援皇室的功劳归于宦官田令孜。“敕使”指田令孜。  骚扰藩镇:指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田令孜调任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原泰宁节度使齐克让为义武节度使,原义武节度使王延存为河中节度使一事。

[3]极:至,达到最高程度。  垂头弭(mǐ)耳:俯首帖耳。  阍(hūn)寺:太监的贱称。

[4]李氏:指李唐王朝。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又追认老子李耳为其祖先。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室带有浓厚的鲜卑血统。  相公:此指萧遘。  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改图:改变计划。此指劝萧遘另立新帝。

[5]践阼(zuò):即位;登基。帝王嗣位或祭祀时所登之阶称“阼”。唐僖宗于公元873年即位,至此时已十三年。  肘腋:比喻切近的地方。

[6]初无行意:唐僖宗开始时并没有离开长安的意思。  俟(sì)旦:等到天亮。

[7]引兵还镇,拜表迎銮:带兵回到邠宁节度使的治所,上表迎接唐僖宗返回长安。

[8]废立重事:废掉皇帝,另立新君,乃朝廷大事。  伊、霍:即伊尹和霍光。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他曾把纵欲无度的商王太甲废黜并流放;霍光是西汉大臣,他曾废除即位后淫乱不堪的皇帝刘贺,另立汉宣帝刘询。

【译文】

朱玫因为田令孜在唐僖宗身边,始终无法把他除掉,便对萧遘说:“皇上在外颠沛流离已经六年了,中原的将士们冒着箭林石雨去打仗,老百姓供应粮饷,战死饿死的人,十去七八,才仅仅得以收复京城长安。天下百姓正为皇上返回京城皇宫而高兴,可皇上却把救援皇室的功劳归于田令孜,将朝廷大权委任给他,致使朝纲败坏,藩镇受到骚扰,以致招来今日的祸患。我昨天奉您的命去迎接皇上,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反而像在威胁皇帝。臣的报国之心最为赤诚,征讨贼军竭尽全力,现在怎能俯首顺耳,任凭那些宦官摆布制裁呢!大唐皇室李氏的子孙还有很多,您为何不为国家大计考虑而另做打算呢?”萧遘答道:“皇帝登基已有十多年,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只因田令孜独揽专权,以致他坐立不安。皇上每说到此事,便泪流不止。最近皇上根本不想走,但田令孜在皇上的住所布满了军队,胁迫皇上出走,不容等到天亮。所有的罪过都在田令孜,大家有谁不知道呢!您对皇室忠心耿耿,正应该率领军队返回镇所,上表朝廷请求皇帝回京。而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古代贤人伊尹、霍光尚且感到很难,我不能听从你的命令​‍‌‍​‍‌‍‌‍​‍​‍‌‍​‍‌‍​‍​‍‌‍​‍‌​‍​‍​‍‌‍​‍​‍​‍‌‍‌‍‌‍‌‍​‍‌‍​‍​​‍​‍​‍​‍​‍​‍​‍‌‍​‍‌‍​‍‌‍‌‍‌‍​。”朱玫出去后,宣称:“我要立李家的一个子孙来当皇帝,敢有不同意见的一律斩首!”

【原文】

夏四月壬子,玫逼凤翔,百官奉襄王煴权监军国事,承制封拜、指挥,仍遣大臣入蜀迎驾,盟百官于石鼻驿[1]。玫使萧遘为册文,遘辞以文思荒落,乃使兵部侍郎、判户部郑昌图为之[2]。乙卯,煴受册[3]。玫自兼左右神策十军使,帅百官奉煴还京师,以郑昌图同平章事、判度支盐铁户部,各置副使,三司之事一以委焉。河中百官崔安潜等上襄王笺,贺受册[4]

【注文】

[1]权监军国事:代行处理国政、军事。唐以来称代理官职为“权”。皇帝外出,太子或诸王代为处理国政,称为“监国”。  封拜:拜官授爵。

[2]册文:皇帝的诏书。凡册立皇后、太子,封王、尊贤,都要有册书。  文思荒落:作文的思路荒疏衰退。此为萧遘推辞之语。  判:以高官兼任低职或以他官兼临时所设要职者,称判。  户部:官署名,尚书省六部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民部为户部,置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掌全国田地和户籍统计、赋税征收、货币发行、仓廪储备等。唐中期后,度支、盐铁、转运等使逐渐取代了户部的职权。至五代后唐,设三司,户部成为三司中的一个机构。

[3]受册:接受册封。

[4]河中百官:唐僖宗出奔,百官没有跟随而逃往河中的,称“河中百官”。  笺(jiān):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多呈太子、诸王、皇后。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夏季四月壬子(初三日),朱玫逼迫留在凤翔的百官尊奉襄王李煴暂时监管军国大事,受命授任指挥各官,仍派大臣进入蜀地迎接唐僖宗,在石鼻驿与百官盟誓。朱玫让萧遘写册立李煴的文书,萧遘以自己文思已经荒废为由拒绝。朱玫于是让兵部侍郎、判户部郑昌图撰写册文。乙卯(初六日),李煴接受册封的符命。朱玫自己兼任左、右神策十军使,率领百官护送李煴返回京城长安,任命郑昌图同平章事,判度支、盐铁、户部,又各设置一名副使,三司的政务全部委任给他一人。留在河中的百官崔安潜等奉上笺表,祝贺襄王李煴接受册封。

【原文】

田令孜自知不为天下所容,乃荐枢密使杨复恭为左神策中尉、观军容使,自除西川监军使,往依陈敬瑄[1]。复恭斥令孜之党,出王建为利州刺史,晋晖为集州刺史,张造为万州刺史,李师泰为忠州刺史[2]

【注文】

[1]左神策中尉:即左神策军中尉。  西川:唐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地为东川、西川二部。西川治所设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治今四川彭州)、蜀(治今四川崇州)、汉(治今四川广汉)、眉(治今四川眉山)、嘉(治今四川乐山)、邛(qióng)(治今四川邛崃)、简(治今四川简阳西北)、资(治今四川资中)、茂(治今四川茂县)、黎(治今四川汉源北)、雅(治今四川雅安)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唐末王建以此建立五代前蜀。

[2]利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益州置,治所设在兴安县(今四川广元),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广元、旺苍。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义城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利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益昌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改为利州。  集州:州名。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置,治所设在难江县(今四川南江),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南江和通江、旺苍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初改符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改集州。  万州:州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县(今重庆万州),辖境相当于今重庆万州、梁平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浦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万州。  忠州:州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临州置,治所设在临江县(今重庆忠县),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忠县、丰都、垫江、石柱等地。

【译文】

田令孜自己知道天下人不会饶恕他,于是推荐枢密使杨复恭为左神策中尉、观军容使,自己担任西川监军使,前往投奔陈敬瑄​‍‌‍​‍‌‍‌‍​‍​‍‌‍​‍‌‍​‍​‍‌‍​‍‌​‍​‍​‍‌‍​‍​‍​‍‌‍‌‍‌‍‌‍​‍‌‍​‍​​‍​‍​‍​‍​‍​‍​‍‌‍​‍‌‍​‍‌‍‌‍‌‍​。杨复恭排斥田令孜的党羽,任命王建为利州刺史,晋晖为集州刺史,张造为万州刺史,李师泰为忠州刺史。

【原文】

五月,朱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遘为太子太保,自加侍中、诸道盐铁转运等使[1]。加裴澈判度支,郑昌图判户部。以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中书令,充江淮盐铁转运等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吕用之为岭南东道节度使[2]。大行封拜,以悦藩镇。遣吏部侍郎夏侯潭宣谕河北,户部侍郎杨陟宣谕江淮诸藩镇,受其命者什六七,高骈仍奉笺劝进[3]

【注文】

[1]中书侍郎:官名。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为中书省副长官,协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事务,正四品上。唐中期以后,中书令常缺而不授,中书侍郎实际主持中书省事务。唐代宗时进为正三品。

[2]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官名。相当于各战区特遣兵团总指挥官。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高骈调任淮南节度使,升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被授予节制诸道大权,成为唐末诸藩中的强镇。  和州:州名。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置,治所设在历阳郡(今安徽和县)。隋炀帝大业初年省。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历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和州。  吕用之(?—887年):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方士,其父为茶商。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以好谈神仙为淮南节度使高骈所赏识。后同张守一、诸葛殷等共同蛊惑高骈,离间其旧将,逐渐掌握军权。中和五年(885年)高骈部将毕师铎起兵反叛,他仓皇逃往庐州刺史杨行密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杨行密处以腰斩,满门族灭。

[3]夏侯潭: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相国夏侯孜之子,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  杨陟:唐末官吏,生卒年不详,曾任户部侍郎。朱玫拥立襄王李煴后,派他前往江、淮地区宣布伪命。  奉笺劝进:高骈上书襄王李煴,劝他即位为皇帝。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五月,朱玫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遘为太子太保,加封自己为侍中、各道盐铁转运等使。加封裴澈判度支,郑昌图判户部。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任中书令,充任江淮盐铁转运等使、各道行营兵马都统。任命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吕用之担任岭南东道节度使。用封官拜爵的方法来取悦各地的藩镇。派吏部侍郎夏侯潭到黄河以北,户部侍郎杨陟到江淮地区分别传达旨意,各地藩镇接受命令的有十分之六七,高骈于是奉上表笺劝襄王李煴称帝。

【原文】

初,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朱玫同谋立襄王,既而玫自为宰相,专权,昌符怒,不受其官,更通表兴元[1]。诏加昌符检校司徒[2]

【注文】

[1]通表兴元:李昌符向唐僖宗上表,表示拥护皇帝还朝。

[2]检校:官名。检校,勾稽查核之意,属于加官。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非正式官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唐中后期,“检校”官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事职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安史之乱后,“检校”官职盛行,使用范围扩大。

【译文】

当初,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朱玫一同谋划拥立襄王李煴,而襄王即位后,朱玫自己担任宰相,独揽大权,李昌符大怒,不肯接受他的封官,改变立场向在兴元的唐僖宗进呈表章。唐僖宗下诏加封李昌符为检校司徒。

【原文】

朱玫遣其将王行瑜将邠宁、河西兵五万追乘舆,感义节度使杨晟战数却,弃散关走,行瑜进屯凤州[1]

【注文】

[1]王行瑜(?—895年):唐末将领,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初仕邠宁节度使朱玫。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朱玫拥立李煴为帝,令他追击外逃的唐僖宗,因失败而倒戈杀死朱玫。后唐僖宗任命他为邠宁节度使。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联合,擅自攻取汉中(今陕西汉中)。次年,迫使唐昭宗李晔杀死宰相杜让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又与李茂贞及镇国节度使韩建攻入长安杀死宰相韦昭度、李溪,并谋废唐昭宗李晔,另立李保为帝。后被李克用击败,外逃时被部下杀死。

【译文】

朱玫派遣他的将领王行瑜率领邠宁、河西五万名士兵追赶唐僖宗,感义节度使杨晟多次战败后退,最后放弃散关逃走,王行瑜于是进兵驻扎在凤州。

【原文】

是时诸道贡赋多之长安,不之兴元,从官卫士皆乏食,上涕泣,不知为计。杜让能言于上曰:“杨复光与王重荣同破黄巢,复京城,相亲善,复恭其兄也。若遣重臣往谕以大义,且致复恭之意,宜有回虑归国之理。”上从之,遣右谏议大夫刘崇望使于河中,赍诏谕重荣[1]。重荣即听命,遣使表献绢十万匹,且请讨朱玫以自赎[2]

【注文】

[1]刘崇望(838—899年):字希徒,河南(今河南洛阳西)人,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进士。唐僖宗时,为剑南节度使崔安潜属官。唐僖宗中和年间,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宦官田令孜争盐池利,引李克用军队入关,唐僖宗再次出逃,他奉命从蜀中前往河中劝说王重荣归顺,以功擢翰林学士。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免相。后历任武宁军节度使、兵部尚书。

[2]自赎:自己主动立功赎罪。

【译文】

此时,各道的贡赋大多送往长安,而没有送给在兴元的唐僖宗。跟随唐僖宗的官员与士兵都缺乏粮食,唐僖宗悲伤流泪,不知道该怎么办。杜让能对唐僖宗说:“杨复光与王重荣共同打败黄巢,收复京城长安,两人关系很好,杨复恭是杨复光的哥哥。如果皇上派重臣前往,向他们申明大义,并且转达杨复恭的心意,他们或许会回心转意归顺朝廷。”唐僖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右谏议大夫刘崇望出使河中,带着诏书告谕王重荣。王重荣当即接受圣命,派使者上表,献出十万匹绢,并请求讨伐朱玫来赎罪。

【原文】

戊戌,襄王煴遣使者至晋阳,赐李克用诏,言:“上至半涂,六军变扰,苍黄晏驾,吾为藩镇所推,今已受册[1]。”朱玫亦与克用书,克用闻其谋皆出于玫,大怒。大将盖寓说克用曰:“銮舆播迁,天下皆归咎于我。今不诛玫黜李煴,无以自湔洗[2]。”克用从之,燔诏书,囚使者,移檄邻道,称:“玫敢欺藩方,明言晏驾[3]。当道已发蕃、汉三万兵进讨凶逆,当共立大功[4]。”寓,蔚州人也[5]

【注文】

[1]晋阳:地名,今山西太原西南。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此指朝廷的军队。  苍黄:匆促、慌张。  晏驾:皇帝死亡的讳辞。此处说唐僖宗晏驾应当是制造谎言。

[2]盖寓(?—905年):蔚州(治今山西灵丘)人,李克用心腹。为人通达黠慧,很有智谋,善于揣测李克用的意图。李克用任雁门节度使时,他担任都押牙、岚州刺史。等李克用转镇太原时,担任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李克用与他商议决断大事时,对他言听计从,每次出兵征伐都让他跟随。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追随李克用入关讨伐王行瑜,被特授检校太保、容管观察经略使、开国侯。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担任检校太傅,被封为成阳郡公。  黜(chù):废免。  湔(jiān)洗:洗刷污秽,比喻改过自新。

[3]燔(fán):烧。  移:即移书,古代公文文种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官吏互通信函,称作遗书,又称贻书,后改称移书,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  檄: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藩方:即藩镇。

[4]当道:本道。

[5]蔚州:州名​‍‌‍​‍‌‍‌‍​‍​‍‌‍​‍‌‍​‍​‍‌‍​‍‌​‍​‍​‍‌‍​‍​‍​‍‌‍‌‍‌‍‌‍​‍‌‍​‍​​‍​‍​‍​‍​‍​‍​‍‌‍​‍‌‍​‍‌‍‌‍‌‍​。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以怀荒、御夷二镇置,后徙治今山西平遥西北。北周时治所迁至今山西灵丘。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省。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灵丘、广灵、天镇及河北蔚(yù)县、阳原、涞源等地。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五月戊戌(二十日),襄王李煴派使者到晋阳赐给李克用诏书,说:“皇上走到半路上,六军突然发动骚乱,皇帝受惊而亡,我受各地藩镇拥戴、推举,现已接受册封。”朱玫也写信给李克用。李克用听说拥立襄王李煴这件事是朱玫谋划的,勃然大怒。大将盖寓劝他说:“现在皇上流亡在外,天下百姓都归罪于我们。如果不诛杀朱玫,废掉李煴,就无法洗清我们自己。”李克用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烧毁诏书,囚禁使者,向邻近各道发出檄文,称:“朱玫竟敢欺骗各个藩镇,宣称皇上已经驾崩。我已派遣三万名蕃、汉军队讨伐逆贼朱玫,大家当共同建立这个大功。”盖寓,是蔚州人。

【原文】

六月,以扈跸都将杨守亮为金商节度、京畿制置使,将兵二万出金州,与王重荣、克用共讨朱玫[1]。守亮本姓訾,名亮,曹州人,与弟信皆为杨复光假子,更名守亮、守信[2]

【注文】

[1]扈跸(hùbì):神策五十四都之一。古代称护从皇帝车驾为扈跸。  金商:唐方镇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金商都防御使为节度,治所设在金州(今陕西安康西北)。  金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梁州置,治所设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汉江北岸)。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西城郡为金州,治所不变。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康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改为汉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复为金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汉水流域。

[2]信:即杨守信,生卒年不详,杨复恭的养子,曾任商州防御使、玉山军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有人告发杨复恭将要谋反,唐昭宗下令发兵进攻杨复恭私宅,杨复恭带领他逃往汉中,起兵反抗朝廷,兵败阆州(今四川阆中)。  假子:即养子。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六月,扈跸都将杨守亮被任命为金商节度使、京畿制置使,率领二万军队离开金州,与王重荣、李克用共同讨伐朱玫。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曹州人,与弟弟訾信都是杨复光的养子,改姓名叫杨守亮、杨守信。

【原文】

李克用遣使奉表,称:“方发兵济河,除逆党,迎车驾,愿诏诸道与臣协力。”先是,山南之人皆言克用与朱玫合,人情恟惧。表至,上出示从官,并谕山南诸镇,由是帖然[1]。然克用表犹以朱全忠为言,上使杨复恭以书谕之,云“俟三辅事宁,别有进止[2]”。

【注文】

[1]帖然:安定。

[2]以朱全忠为言:以弹劾朱全忠为进谏内容。  三辅:地区名。西汉时京畿所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地区。

【译文】

李克用派使者上表说:“我现在正率军渡过黄河,铲除逆党,迎接圣驾,希望皇上发布诏书命令各道与我同心协力,为国效劳。”起先,山南的百姓都传说李克用与朱玫联合,人心惶惶。等到李克用的表章一到,唐僖宗拿给随从的官员传看,并且告谕山南各镇,于是人心安定了下来。然而李克用奏表中仍坚持要朝廷惩治朱全忠,唐僖宗便让杨复恭写信告诉他:“等到京畿一带平定后,我会另有安排的。”

【原文】

秋七月,王行瑜进攻兴州,感义节度使杨晟弃镇走,据文州,诏保銮都将李、扈跸都将李茂贞、陈佩屯大唐峰以拒之[1]。茂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以功赐姓名。

【注文】

[1]兴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益州置,治所设在汉曲县(隋朝之后改名顺政县,今陕西略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顺政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顺政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复为兴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略阳地区。  文州:州名​‍‌‍​‍‌‍‌‍​‍​‍‌‍​‍‌‍​‍​‍‌‍​‍‌​‍​‍​‍‌‍​‍​‍​‍‌‍‌‍‌‍‌‍​‍‌‍​‍​​‍​‍​‍​‍​‍​‍​‍‌‍​‍‌‍​‍‌‍‌‍‌‍​。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葭芦郡置,治所在建昌县(今甘肃文县西南)。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初复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文县地区。唐玄宗天宝初改为阴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文州。  李茂贞(856—924年):唐末军事将领。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lí)县]人。本姓宋,名文通。因击败黄巢部将尚让有功,迁神策军指挥使。唐僖宗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东)时,又因护驾有功,迁武定军节度使,赐名李茂贞。唐僖宗返回长安后,封陇西郡王。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担任凤翔和山南西道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此后两次进犯京师,逼杀宰相韦昭度等。唐昭宗光化年间,进封岐王。朱温代唐建梁后,他仍用唐年号,开岐王府。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建立,他上表称臣。次年病卒。  陈佩:唐末将领,生卒年不详,参与与朱玫、王行瑜的割据混战。  大唐峰:地名,在今陕西略阳东南。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秋季七月,王行瑜进攻兴州,感义节度使杨晟放弃镇所逃走,占据文州。唐僖宗下诏命令保銮都将李、扈跸都将李茂贞、陈佩驻扎在大唐峰进行抵御。李茂贞,是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因功赐给他这个名字。

【原文】

九月,朱玫将张行实攻大唐峰,李等击却之[1]。金吾将军满存与邠军战,破之,复取兴州,进守万仞寨[2]

【注文】

[1]张行实:生卒年不详,朱玫部将。曾参与唐末桂林(今广西桂林)戍卒起义。后被朝廷招安。

[2]金吾将军:官名。唐置,分左、右,掌昼夜巡警,纠察不法。  满存: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历任神策行营先锋使、虢州刺史、金吾将军等。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他率军收复被朱玫攻占的兴州(治今陕西略阳)、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因功升任凤州防御使、感义军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万仞寨:地名,在今陕西略阳西北。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九月,朱玫部将张行实进攻大唐峰,李等人把他击退了。金吾将军满存与邠宁军作战,打败了他们,又收复了兴州,进兵驻守万仞寨。

【原文】

长安百官太子太师裴璩等劝进于襄王煴,冬十月,煴即皇帝位,改元建贞,遥尊上为太上元皇圣帝[1]

【注文】

[1]太子太师:东宫官职。西晋始置,负责教导太子。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后逐渐发展为虚衔,仅仅作为加官。  裴璩(qú):宇挺秀,生卒年不详。历任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尚书户部郎中、知制诰、柱国、太子太师、赐紫金鱼袋。官至检校司空。  建贞:襄王李煴所用年号,仅三个月,即公元886年十月至十二月。  上:此指唐僖宗。

【译文】

在长安的百官及太子太师裴璩等人劝襄王李煴称帝,光启二年(886年)冬季十月,李煴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贞,遥尊唐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

【原文】

十一月,田令孜至成都请寻医,许之。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十一月,田令孜要求到成都医病,获得了同意。

【原文】

十二月戊寅(1),诸军拔凤州,以满存为凤州防御使。

【译文】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十二月戊寅,各路军队攻下凤州,任命满存为凤州防御使​‍‌‍​‍‌‍‌‍​‍​‍‌‍​‍‌‍​‍​‍‌‍​‍‌​‍​‍​‍‌‍​‍​‍​‍‌‍‌‍‌‍‌‍​‍‌‍​‍​​‍​‍​‍​‍​‍​‍​‍‌‍​‍‌‍​‍‌‍‌‍‌‍​。

【原文】

杨复恭传檄关中,称:“得朱玫首者,以静难节度使赏之[1]。”王行瑜战数败,恐获罪于朱玫,与其下谋曰:“今无功,归亦死,曷若与汝曹斩玫首,定京城,迎大驾,取邠宁节钺乎[2]?”众从之。甲寅,行瑜自凤州擅引兵归京师。玫方视事,闻之怒,召行瑜责之曰:“汝擅归,欲反邪?”行瑜曰:“吾不反,欲诛反者朱玫耳。”遂擒斩之,并杀其党数百人。诸军大乱,焚掠京城,士民无衣,冻死者蔽地。裴澈、郑昌图帅百官二百余人奉襄王奔河中,王重荣诈为迎奉,执煴杀之,囚澈、昌图,百官死者殆半。

【注文】

[1]首:首级、头颅。  静难: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改邠宁节度使为静难军。参见前文“邠宁”条注。

[2]数败:王行瑜多次被李、满存等打败。

【译文】

杨复恭向关中地区传送檄文,说:“谁能斩下朱玫的人头,就让他担任静难节度使作为奖赏。”王行瑜多次被打败,担心被朱玫治罪,便与部下商量说:“现在没有战功,回去也是死路一条。不如和你们一起砍下朱玫的脑袋,迎接皇帝回来,获取邠宁节度使的职位,怎么样呢?”部下同意他的意见。光启二年(886年)十二月甲寅(初十日),王行瑜从凤州擅自率军返回长安。朱玫正在处理政事,听说他回来了,勃然大怒,叫来王行瑜,责备他说:“你擅自回来,是想谋反吗?”王行瑜回答说:“我不造反,只是想杀掉造反的人朱玫而已。”于是捉住朱玫,把他斩了,并杀掉了他的数百名党羽。各路军队大乱,焚烧抢掠京城,老百姓没有衣服穿,满地都是被冻死的。裴澈、郑昌图率领二百多名官员护送襄王李煴逃往河中,王重荣假装出来迎接,抓住李煴,把他杀了,囚禁了裴澈、郑昌图,百官将近一半都被杀了。

【原文】

王重荣函襄王煴首送行在,刑部请御兴元城南门献馘,百官毕贺[1]。太常博士殷盈孙议,以为:“煴为贼臣所逼,正以不能死节为罪耳[2]。礼,公族罪在大辟,君为之素服不举[3]。今煴已就诛,宜废为庶人,令所在葬其首[4]。其献馘称贺之礼,请俟朱玫首至而行之。”从之。盈孙,侑之孙也[5]

【注文】

[1]函襄王煴首:把襄王李煴首级装在匣子里。函:匣子。此处用作动词。  刑部:官署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以刑部尚书为长官,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唐代沿置,与御史台、大理寺合称三司,共同审理重大案件。  御:皇帝亲临。  馘(guó):古代割下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此指襄王李煴的首级。

[2]殷盈孙(?—889年):唐文宗朝刑部尚书殷侑之孙。曾担任成都掾、太常博士、秘书少监等职务。他熟悉各种典章,曾数次上疏论辩礼仪制度。  正以不能死节为罪耳:此指李煴是被朱玫等所逼才登上皇位的,其罪仅仅是不能以死殉节罢了。死节:守节义而死。

[3]大辟:中国古代死刑的总称。秦汉以前,实施大辟的方法很多,如枭首、车裂、弃市、腰斩、戮、醢(hǎi)、脯等,极为残酷。秦汉以来,死刑一般不再使用大辟名,而用具体的刑名如斩、绞等。隋唐以后很少使用大辟为刑名。  素服不举:不穿丧服。

[4]庶人: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也常常能见到被罢免官职的人或被削籍的宗室称为“庶人”的记载。

[5]侑(yòu):即殷侑(767—838年),陈州(治今河南淮阳)人。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唐宪宗元和中任太常博士,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归拜虞部员外郎​‍‌‍​‍‌‍‌‍​‍​‍‌‍​‍‌‍​‍​‍‌‍​‍‌​‍​‍​‍‌‍​‍​‍​‍‌‍‌‍‌‍‌‍​‍‌‍​‍​​‍​‍​‍​‍​‍​‍​‍‌‍​‍‌‍​‍‌‍‌‍‌‍​。王承宗反叛时,他奉命前往诏谕,使其归顺,迁谏议大夫。后因论为政得失时言语激切,被外调为桂管观察使。唐敬宗宝历初年,先后担任洪州刺史、浙西观察使,任职期间以廉洁著称,后召为卫尉卿。唐文宗大和年间,担任检校工部尚书,沧济德观察使,在沧州一带招集流散,赈济百姓,使生产得到发展。后调任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观察使,革除了过去藩镇不向朝廷贡赋的做法,积极向朝廷上交赋税。此后历任检校右仆射、刑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忠武节度使陈许蔡观察使等。

【译文】

王重荣将襄王李煴的首级装在匣子里,派人送到唐僖宗那里,刑部奏请皇帝亲临兴元城南门接受进献,百官都前来祝贺。太常博士殷盈孙建议说:“李煴是被朱玫等所逼才登上皇位的,其罪仅仅是不能以死殉节罢了。根据礼制,公族的人犯了死罪,国君要为他穿上丧服,停止奏乐。现在李煴已经伏诛,应当废为平民,命令所在地埋葬他的首级。那个进献祝贺的礼仪,请等到朱玫的首级送来以后再举行。”唐僖宗接受了意见。殷盈孙,是殷侑的孙子。

【原文】

三年春正月,以邠州都将王行瑜为静难军节度使,扈跸都头李茂贞领武定节度使,扈跸都头杨守宗为金商节度使,右卫大将军顾彦朗为东川节度使,金商节度使杨守亮为山南西道节度使[1]。二月戊辰,削夺三川都监田令孜官爵,长流端州[2]。然令孜依陈敬瑄,竟不行。

【注文】

[1]都将:官名。统领禁军,掌侍卫皇帝左右,亦奉命出征,在外镇守。职权颇重,多以镇将或三都大官担任。  武定:唐方镇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置,治所设在洋州(今陕西西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地区。唐昭宗天复年间为王建占据。  杨守宗:生卒年不详,杨复光的养子。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担任金州刺史、金商节度使等,权知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事。后官至忠武节度使。  右卫大将军:禁军将领。晋武帝时始置左、右卫将军,掌管禁军。南北朝沿置。隋初置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掌京师府兵,位居各禁军将领之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左、右翊卫大将军。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左、右卫府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去府字,改称左、右卫大将军,为唐朝十六卫的左、右卫长官,负责宫禁宿卫,总制五府及外府。唐德宗时,改居左、右卫上将军之下。  顾彦朗(?—891年):丰县(今内蒙古五原)人。初为天德军小校,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协助收复都城长安,因功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唐僖宗光启年间担任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端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所设在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因境内有端溪得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信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名端州,辖高要、平兴二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高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端州。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春季正月,任命邠州都将王行瑜为静难军节度使,扈跸都头李茂贞兼任武定节度使,扈跸都头杨守宗为金商节度使,右卫大将军顾彦朗为东川节度使,金商节度使杨守亮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月戊辰(二十四日),削除三川都监田令孜的官爵,长期流放到端州。但是田令孜依附陈敬瑄,竟然抗命不去端州。

【原文】

三月癸未,诏伪宰相萧遘、郑昌图、裴澈,于所在集众斩之,皆死于岐山[1]。时朝士受煴官甚众,法司皆处以极法;杜让能力争之,免者什七八[2]

【注文】

[1]伪:指襄王李煴称帝时所任命的官员。  岐山: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三龙县置,治所在今陕西岐山东北。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移至今陕西岐山。岐山县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四百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庙、凤雏遗址,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其中以青铜器最为著名。

[2]法司:即刑部。  极法:极刑,死刑。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三月癸未(初九日),下诏将李煴称帝时所任命的宰相萧遘、郑昌图、裴澈在他们所在地斩首示众,他们都死在岐山县。当时朝廷中士人接受李煴封官的很多,刑部准备把他们都处以死刑;杜让能竭力争辩,最后十分之七八的人都免于一死。

【原文】

壬辰,车驾至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恐车驾还京,虽不治前过,恩赏必疏,乃以宫室未完,固请驻跸府舍,从之[1]

【注文】

[1]不治前过:不追究李昌符先前与朱玫一起追杀唐僖宗的罪过。  驻跸府舍:皇帝出行,中途暂住。此指李昌符欲取得唐僖宗信任,一再请求唐僖宗暂住凤翔府。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三月壬辰(十八日),唐僖宗到达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担心皇上回到京城后,虽然不惩治他以前的罪过,但赏赐必定会很少,于是就以宫室还没有修缮完毕为理由,坚持请求唐僖宗留住凤翔府宅,唐僖宗同意了他的要求。

【原文】

夏六月戊申,天威都头杨守立与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争道,麾下相驱,帝命中使谕之,不止[1]。是夕,宿卫皆严兵为备。己酉,昌符拥兵烧行宫,庚戌,复攻大安门[2]。守立与昌符战于通衢,昌符兵败,帅麾下走保陇州[3]。杜让能闻难,挺身步入侍上[4]。韦昭度质其家于军中,誓诛反贼,故军士力战而胜之。守立,复恭之假子也。壬子,以扈驾都将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以讨昌符[5]

【注文】

[1]天威都:为唐僖宗新招募的神策五十四都之一。  杨守立:生卒年不详,杨复恭养子,原名胡弘立。曾任天威军使,勇冠六军,为人所畏。唐昭宗即位后想除掉杨复恭,但又怕他作乱,于是收买他,赐名李顺节,命他掌管六军各屯营营门的钥匙,后又提为神策军的天威都头,赐镇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麾(huī)下:部将。麾,将帅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2]大安门:凤翔行宫门。

[3]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陇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秦州置,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治所在汧(qiān)阴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治所迁至今陕西陇县。北周武帝天和年间、隋炀帝大业初年曾一度废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唐玄宗天宝初改汧阳郡。唐肃宗乾元初复为陇州。辖境相当今陕西陇县、千阳、甘肃华亭及陕西宝鸡部分地区。

[4]步入侍:步行到宫中侍奉。

[5]招讨使:官名。置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掌管镇压暴乱和招降伐叛事务。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夏季六月戊申(初六日),天威都头杨守立与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争抢道路,双方部下相互殴打,皇帝派宦官前去调解,但没有止住。这天晚上,宫中值宿的守卫都严阵以备,以防不测。己酉(初七日),李昌符带领士兵烧毁了行宫,庚戌(初八日),又进攻大安门。杨守立与李昌符在街道上交战,李昌符战败,率领军队退到陇州。杜让能听说发生变乱,挺身徒步跑进宫中侍卫皇上。韦昭度用自己的家人作为人质押在军中,发誓要诛杀造反的贼兵,所以士兵们奋力作战,战胜了叛军。杨守立,是杨复恭的养子。壬子(初十日),任命扈驾都将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讨伐李昌符。

【原文】

秋八月壬寅朔,李茂贞奏陇州刺史薛知筹以城降,斩李昌符,灭其族[1]​‍‌‍​‍‌‍‌‍​‍​‍‌‍​‍‌‍​‍​‍‌‍​‍‌​‍​‍​‍‌‍​‍​‍​‍‌‍‌‍‌‍‌‍​‍‌‍​‍​​‍​‍​‍​‍​‍​‍​‍‌‍​‍‌‍​‍‌‍‌‍‌‍​。丙子(2),以李茂贞同平章事,充凤翔节度使。以韦昭度守太保兼侍中[2]

【注文】

[1]薛知筹:生卒年不详,唐末担任陇州刺史,后投降李茂贞。

[2]太保:官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历代沿置,多为大臣加衔,并无实职。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正一品。

【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秋季八月壬寅朔(初一日),李茂贞奏报说陇州刺史薛知筹献出他的守城投降,杀死李昌符,灭了他的全族人。丙子,任命李茂贞为同平章事,充任凤翔节度使。任命韦昭度守太保兼侍中。

【原文】

文德元年春二月乙亥,上不豫,壬午,发凤翔,己丑,至长安[1]。庚寅,赦天下,改元。以韦昭度为中书令。三月己亥,上疾复作,壬寅,大渐[2]。皇弟吉王保长而贤,群臣属望[3]。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请立其弟寿王杰[4]。是日下诏,立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5]。右军中尉刘季述遣兵迎杰于六王宅,入居少阳院,宰相以下就见之[6]。癸卯,上崩于灵符殿[7]。遗制,太弟杰更名敏,以韦昭度摄冢宰[8]。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9]。冬十月辛卯,葬惠圣恭定孝皇帝于靖陵,庙号僖宗[10]

【注文】

[1]文德:唐僖宗李儇所用年号,共计约一年,即公元888年二月至十二月。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昭宗李晔即位沿用。  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发凤翔:从凤翔出发。

[2]渐:病情加剧。

[3]保:即吉王李保,唐懿宗第六子,唐僖宗异母兄弟,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封吉王。唐昭宗即位后,王行瑜等本想废黜唐昭宗,改立他为帝。但这时李克用已在河东起兵,王行瑜、李茂贞与韩建返回各自镇所,谋废之事不了了之。

[4]杰:即唐昭宗李晔(867—904年),原名杰,又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弟。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封寿王。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领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去世,他被当时掌权的宦官杨复恭立为皇太弟监国,改名李敏。即皇帝位后,又改名李晔。他在位期间,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军阀混战,为挽回颓势,于是重视人才选拔,提高宰相地位,并厉行节约,重新组建中央禁军,抑佛崇道,重视儒学,收到一定成效。大顺二年(891年),除掉杨复恭,并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宦官。曾以武力维护朝廷权威,终因缺乏实力而受制于藩镇。天祐元年(904年)已成为傀儡的他被朱温杀死,葬于和陵(今河南偃师),庙号“昭宗”,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5]皇太弟: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弟,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

[6]刘季述(?—901年):唐朝宦官。曾任枢密使。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与杨复恭合谋拥立唐昭宗登基帝位。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升任左神策军中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与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内枢密使王彦范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次年,左神策军将孙德昭、周承诲等领兵入宫,复立昭宗,他和王仲先等被杀。  六王宅:唐僖宗兄弟八人,除僖宗外,分别为李侹(tǐng)、李保、李杰、李佾(yì)、李佶(jí)、李偘(kǎn)、李倚。凉王李侹早死,现有六王,居六王宅。  少阳院:亦称东宫,在大明宫内。自从唐德宗贞元以来,太子一直居住在少阳院​‍‌‍​‍‌‍‌‍​‍​‍‌‍​‍‌‍​‍​‍‌‍​‍‌​‍​‍​‍‌‍​‍​‍​‍‌‍‌‍‌‍‌‍​‍‌‍​‍​​‍​‍​‍​‍​‍​‍​‍‌‍​‍‌‍​‍‌‍‌‍‌‍​。关于少阳院的位置,一说在门下省或浴堂殿之东,一说在翰林院北。光化三年(900年),刘季述等即在此院幽禁昭宗。

[7]灵符殿:宫殿名。唐大明宫东内苑有灵符应圣院,灵符殿疑即此院之殿。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卒于此殿。

[8]摄冢(zhǒng)宰:总领百官,为首席辅政。冢宰,古官名。《周官》记载:“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这里借为首辅之意。

[9]卑:指朝纲衰微。  前烈:前辈君主,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中外忻(xīn)忻:朝野欣喜的样子。当时藩镇割据,社会动乱。唐昭宗初政,百姓期望能有所作为。

[10]惠圣恭定孝皇帝:唐僖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一般而言,帝王后妃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再由皇上颁赐。贵族、大臣、士大夫的谥号则由朝廷直接赐予。  庙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学术界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此后历代沿袭。最初非常严格,并非立庙者都有庙号。一般由继位皇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议立,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自魏晋南北朝起,庙号开始泛滥。

【译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春季二月乙亥(初七日),唐僖宗患病,壬午(十四日),从凤翔出发,己丑(二十一日),抵达长安。庚寅(二十二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文德。任命韦昭度为中书令。三月己亥(初二日),唐僖宗的病再次发作,壬寅(初五日),病情加重。唐僖宗的弟弟吉王李保年长而且贤明,群臣都对他抱有希望。神策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请求拥立唐僖宗的弟弟寿王李杰。当天下诏,立李杰为皇太弟,监领军国大事。右军中尉刘季述派兵到六王的住处迎接李杰,住进少阳院,宰相以下官吏纷纷拜见。癸卯(初六日),唐僖宗在灵符殿驾崩。留下遗诏,皇太弟李杰更名为李敏,派韦昭度代理宰相的职位。唐昭宗即皇帝位,他体貌精明强干,有威武气概,喜好文学,由于唐僖宗时皇威法令不振,朝廷的威望越来越低,唐昭宗有恢复先帝功业的志向,尊敬礼遇大臣,想得到贤士豪杰,登基伊始,朝廷上上下下的人都非常高兴。冬季十月辛卯(二十七日),在靖陵安葬了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

【原文】

昭宗龙纪元年[1]。上将祀圆丘[2]。故事,中尉、枢密皆衫侍从[3]。禧宗之世已具襕笏,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4]。孔纬及谏官、礼官皆以为不可,上出手札谕之曰:“卿等所论至当[5]。事有从权,勿以小瑕遂妨大礼[6]。”于是宦官始服剑佩侍祠[7]。[冬十一月]己酉,祀圆丘,赦天下。

【注文】

[1]龙纪:唐昭宗李晔所用年号,共计一年,即公元889年。

[2]圆丘:古时祭天的圆形高坛。是古代皇帝举行郊祀,行祭天礼的祭坛。

[3]故事:先前的典章制度。  衫侍从:皇帝祭天时,神策军中尉以及枢密使等宦官都要穿着前襟、后襟分开的衣服侍从。

[4]襕(lán):古时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法服:指冕服剑佩​‍‌‍​‍‌‍‌‍​‍​‍‌‍​‍‌‍​‍​‍‌‍​‍‌​‍​‍​‍‌‍​‍​‍​‍‌‍‌‍‌‍‌‍​‍‌‍​‍​​‍​‍​‍​‍​‍​‍​‍‌‍​‍‌‍​‍‌‍‌‍‌‍​。

[5]手札:亲手写的书信。  至当:非常正确。

[6]从权:变通、机变。

[7]侍祠:跟随皇帝参与祭祀礼。

【译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皇帝将在圆丘举行祭天大典。按照旧例,中尉、枢密都身着前襟、后襟分开的衣服随从服侍。唐僖宗时,这些人已经穿上了上下衣相连的衣服并且手持笏板,这时,又下令有关部门制作礼服。孔纬和谏官、礼官们都认为不可以,皇帝亲手写信告诉他们说:“你们所讨论的都十分正确。但是事情要衡量大小轻重,不要因为小的瑕疵妨害了朝廷的礼节。”于是宦官开始穿上佩剑的冕服随侍祠堂。[冬季十一月]己酉(二十一日),在圆丘举行祭天大典,大赦天下。

【原文】

上在藩邸,素疾宦官[1]。及即位,杨复恭恃援立功,所为多不法,上意不平,政事多谋于宰相,孔纬、张浚劝上举大中故事抑宦者权。复恭常乘肩舆至太极殿[2]。他日,上与宰相言及四方反者,孔纬曰:“陛下左右有将反者,况四方乎!”上矍然问之,纬指复恭曰:“复恭陛下家奴,乃肩舆造前殿,多养壮士为假子,使典禁兵,或为方镇,非反而何[3]?”复恭曰:“子壮士欲以收士心,卫国家,岂反耶?”上曰:“卿欲卫国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杨乎?”复恭无以对。

【注文】

[1]藩邸:诸侯王的府第。

[2]太极殿:太极宫的前殿。唐初,皇帝在此处接见群臣,处理政务。大明宫修建后,唐王朝的皇帝由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

[3]矍(jué)然:非常惊惶的样子。  造:到,去。  前殿:正殿。  使典禁兵:杨复恭任命养子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  或为方镇:杨复恭任命养子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余为州刺史者很多。

【译文】

皇帝在寿王府的时候,非常憎恨宦官。等到登位以后,杨复恭倚仗着拥立的功劳,所作所为多不合法,皇帝心中很不满意,政事大多与宰相商量,孔纬、张浚劝皇上按照宣宗大中年间旧例抑制宦官的权力。杨复恭经常坐着轿子到太极殿来。有一天,唐昭宗与宰相谈到四处造反的人,孔纬说:“您身边就有要谋反的,何况四方呢!”唐昭宗非常吃惊,孔纬指着杨复恭说:“杨复恭是您的家奴,竟敢乘坐轿子到前殿,并收养许多壮士做养子,让他们掌管禁军,或担任方镇节度使,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呢?”杨复恭答道:“把壮士收做养子是为了收拢军心,保卫国家,怎么是谋反呢?”唐昭宗说:“你想保卫国家,为什么不让他们姓李而姓杨呢?”杨复恭无言以对。

【原文】

复恭假子天威军使杨守立本姓胡,名弘立,勇冠六军,人皆畏之。上欲讨复恭,恐守立作乱,谓复恭曰:“朕欲得卿胡子在左右。”复恭见守立于上,上赐姓名李顺节,使掌六军管钥,不期年,擢至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俄加[同]平章事[1]。及谢日,台吏申请班见百僚,孔纬判不集;顺节至中书,色不悦[2]。他日,语微及之,纬曰:“宰相师长百僚,故有班见。相公职为都头,而于政事堂班见百僚,于意安乎[3]?”顺节不敢复言。朱全忠求领盐铁,孔纬独执以为不可,谓进奏吏曰:“朱公须此职,非兴兵不可[4]。”全忠乃止。

【注文】

[1]管钥:锁匙。  俄:短时间。

[2]台:唐代称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统称“台省”。  班见:百官排列依次见面。  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三国魏文帝皇初(220—226年)初置,掌草拟诏令,呈奏案章,为掌管国家机要的中枢机构。晋、南北朝沿置,北魏时除掌草拟诏令外,还兼掌侍从、伎乐、司法等。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与门下省、尚书省共同掌管国家政务的制定与执行。唐高宗时曾一度改称西台,武则天时称凤阁,唐玄宗时称紫微省,民间称中堂。主要职责是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凡尚书省所上奏折、台谏所陈章疏、内外臣僚奏章均由中书省草拟批复意见。唐中宗即位以后,将宰相商议军国大事的政事堂(中书门下)迁到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但到唐后期,多不设中书令,以中书侍郎掌省务。

[3]师长百僚:宰相辅佐皇帝,总领百官,故称师长百僚。  政事堂:唐代宰相处理政务的处所。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职掌封驳,常有争论,便在门下省加设政事堂,令两省长官在此先达成共同意见。最初仅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方能与会,后又加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等。唐中宗即位后,裴炎自门下侍中迁中书令,政事堂也随之迁往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将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仍俗称政事堂。

[4]领盐铁:即担任盐铁使。  进奏吏:进奏院的官吏。唐代藩镇皆在京师设置官邸,并置进奏官,职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

【译文】

杨复恭的养子天威军使杨守立本来姓胡,名弘立,英勇在六军中排第一,大家都害怕他。皇帝想要讨伐杨复恭,担心杨守立作乱,于是对杨复恭说:“我想要你的养子杨守立跟随我左右。”杨复恭带领杨守立拜见皇上,皇帝赐给他姓名叫李顺节,让他掌管六军各营营门的钥匙,不到一年,提升至神策军的天武都头,兼任镇海节度使,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等到谢恩的那一天,台省的官吏申请李顺节按班次和百官相见,孔纬否决这一申请,不准召集百官;李顺节到中书省后,脸色很不高兴。有一天,李顺节说话中涉及这件事,孔纬说:“宰相位居百官之首,所以能按班次和百官相见。你的职位是神策军天武都头,而要在政事堂按班次会见百官,你能心安理得吗?”李顺节不敢再讲这件事了。朱全忠请求兼领盐铁专卖的职务,孔纬一个人坚持认为不可以,对进奏皇帝的官吏说:“朱全忠谋求这个职位,非兴兵造反不可。”朱全忠这才作罢。

【原文】

大顺二年秋八月,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军中尉杨复恭总宿卫兵,专制朝政,诸假子皆为节度使、刺史,又养宦官子六百人,皆为监军[1]。假子龙剑节度使守贞、武定节度使守忠不输贡赋,上表讪薄朝廷[2]。上舅王瓌求节度使,上访于复恭,复恭以为不可[3]。环怒,[诟]之。环出入禁中,颇用事,复恭恶之,奏以为黔南节度使[4]。至吉柏津,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覆诸江中,宗族、宾客皆死,以舟败闻[5]。上知复恭所为,深恨之。

【注文】

[1]大顺:唐昭宗李晔所用第二个年号,共两年,即公元890年至891年。

[2]龙剑:唐方镇名。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置,一说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置。治所设在龙州(今四川江油北),统领龙、剑(治今四川剑阁)、利(治今四川广元)、阆(治今四川阆中)等四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北川以东、梓潼以北、旺苍南部以西,平武、青川及陕西宁强以南地区。唐末为杨守贞占据。  守贞:即杨守贞,生卒年不详,唐末杨复恭的养子,曾任龙剑节度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跟随杨复恭以讨伐李顺节的名义,共同带兵对抗朝廷。  守忠:即杨守忠,生卒年不详,唐末杨复恭的养子,曾任武定节度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跟随杨复恭以讨伐李顺节的名义,共同带兵对抗朝廷。

[3]瓌(guī)(?—891年):即王瓌,唐昭宗的舅舅。曾向唐昭宗请求担任节度使,但因杨复恭从中阻挠而未获同意,于是恼羞成怒大骂杨复恭。后杨复恭请求唐昭宗任命他为黔南节度使,但在赴任途中,遭杨复恭暗害而亡。  访:商议。

[4]黔南: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五溪经略使,天宝十五载(756年)升为节度使。后又称黔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改为武泰军节度使,治所设在黔州(今重庆彭水),天复三年(903年)治所迁至涪州(今重庆涪陵)。

[5]吉柏津:一作桔柏津,渡口名,在利州益昌北(今四州广元西南)。因益昌驿中有古柏,当地人叫作桔柏,并以此为渡口名。此处指王瓌取道兴元至吉柏津。  覆诸江中:把王瓌的船翻没到江中。江,此指嘉陵江。  宾客: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又称客。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如遇战乱,宾客常被主人征发作战​‍‌‍​‍‌‍‌‍​‍​‍‌‍​‍‌‍​‍​‍‌‍​‍‌​‍​‍​‍‌‍​‍​‍​‍‌‍‌‍‌‍‌‍​‍‌‍​‍​​‍​‍​‍​‍​‍​‍​‍‌‍​‍‌‍​‍‌‍‌‍‌‍​。  舟败:因船毁坏失事。

【译文】

唐昭宗李晔大顺二年(891年)秋季八月,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杨复恭总领宿卫军权,在朝中独揽大权,他的养子们都担任节度使、刺史,此外又收养了六百名宦官养子,他们都做了监军。养子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武定节度使杨守忠不再向朝廷交纳贡赋,甚至上表奏章讥讽朝廷。唐昭宗的舅舅王瓌请求担任节度使,唐昭宗征询杨复恭的意见,杨复恭认为不可以。王瓌大怒,痛骂杨复恭。王環出入禁中,颇有权力,杨复恭十分憎恨他,于是上奏皇帝请求派他担任黔南节度使。走到吉柏津时,杨复恭暗中命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在江中把他的船弄翻,王瓌族人、宾客都被淹死了,然后向皇帝报告说是船坏了的缘故。唐昭宗知道这是杨复恭所为,于是对他更是深恶痛绝。

【原文】

李顺节既宠贵,与复恭争权,尽以复恭阴事告上,上乃出复恭为凤翔监军。复恭愠怼,不肯行,称疾,求致仕[1]。九月乙卯,以复恭为上将军,致仕,赐以几杖[2]。使者致诏命还,复恭潜遣心腹张绾刺杀之[3]

【注文】

[1]愠怼(duì):气愤怨恨。  致仕:中国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交还官职之意。该制度始于周朝,汉代逐渐完备。唐制规定凡年满七十岁的官吏均应退休。退休后的俸禄等待遇,由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来决定。

[2]上将军: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等国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西汉沿置,地位较高,简称上将。唐朝官制,上将军为负责宫禁宿卫的十六卫长官,从二品,大将军为副长官,正三品。  几杖:几案与手杖,供老人平时靠身和走路时扶持。赐几杖,指皇帝赐给年老退休大臣拐杖,以示恩宠。

[3]张绾(wǎn)(?—891年):唐末杨复恭的心腹。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杨复恭辞官退休,朝廷使者下达诏命返回时,杨复恭暗中派他刺杀了使者。

【译文】

李顺节受宠显贵后,开始和杨复恭争夺权力,把杨复恭所有的秘密事情都告诉了皇帝,唐昭宗于是黜退杨复恭,派他做凤翔监军。杨复恭心怀怨恨,不肯赴任,推说有病,要求辞去官职。大顺二年(891年)九月乙卯(初八日),皇帝用上将军的职位批准杨复恭退休归隐,并赐给他几案和手杖。皇帝的使者送去皇帝的诏命后返回,杨复恭暗中派遣他的心腹张绾把使者刺杀了。

【原文】

冬十月,杨复恭居第近玉山营,假子守信为玉山军使,数往省之[1]。或告复恭与守信谋反,乙酉,上御安喜门,陈兵自卫,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将兵攻其第[2]。张绾帅家众拒战,守信引兵助之,顺节等不能克[3]。丙戌,禁军守含光门,俟其开,欲出掠两市,遇刘崇望,立马谕之曰:“天子亲在街东督战,汝曹皆宿卫之士,当于楼前杀贼立功,勿贪小利,自取恶名[4]。”众皆曰:“诺[5]。”遂从崇望而东。守信之众望见兵来,遂溃走。守信与复恭挈其族自通化门出,趣兴元,永安都头权安追之,擒张绾,斩之[6]。复恭至兴元,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同举兵拒朝廷,以讨李顺节为名[7]。守厚,亦复恭假子也。

【注文】

[1]居第:住宅。  玉山营:军营名。此时玉山军使是杨复恭的养子杨守信。

[2]安喜门:即朱雀街东之安上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为唐长安皇城东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一度改名为先天门,但很快又改回原名。唐末韩建修复长安城时留作南门。  李守节:生卒年不详,曾担任神策军使。大顺二年(891年),奉唐昭宗命与李顺节率兵围攻杨复恭。

[3]家众:杨复恭私养的家丁。

[4]含光门:唐朝长安皇城西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门上建有楼观,门下开三门洞。门内,东为唐代朝廷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以及凶丧之仪的鸿胪寺所在地,西为祭祀土地五谷神的大社和郊社署。唐昭宗时期,长安城遭到破坏。匡国节度使韩建以皇城改筑新城时,封闭了含光门三门洞中的中门洞与西门洞,仅保留了东门洞。1984年,考古工作者修葺西安城墙时发掘出此门三门洞,发现了门洞石槛遗物和门柱遗迹。

[5]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一般用于上下级之间。

[6]挈(qiè):带领。  通化门:唐长安外郭城东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郊。此门建于隋初,唐肃宗至德三载(758年)改名达礼门,后又复名。门西对皇城延喜门,与宫城南面的横街处于一直线上。因它临近宫城和大明宫,皇帝多在此为大臣饯行。  永安都:唐僖宗新招募的神策五十四都之一。  权安:生卒年不详,唐末神策五十四都的永安都头。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率军擒获并斩杀了杨复恭的心腹张绾。

[7]守厚:即杨守厚(?—894年),杨复恭的养子,曾任绵州刺史。后跟随杨复恭以讨伐李顺节的名义,率军对抗朝廷。

【译文】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冬季十月,杨复恭居住的地方靠近玉山营,他的养子杨守信担任玉山军使,多次前去看望他。有人向皇帝报告说杨复恭与杨守信阴谋造反,乙酉(初八日),唐昭宗御驾安喜门,安排士兵以求自卫,命令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率军进攻杨复恭的住宅。张绾率领杨复恭家里的人进行抵抗,杨守信也率军前来援助,李顺节等人一时无法取胜。丙戌(初九日),禁军守卫含光门,等到城门打开后,便想要出来掠夺东、西两市,此时正好遇上刘崇望,他停下来对这些士兵说:“皇帝亲自在街东指挥战斗,你们都是朝廷宿卫的士兵,应该在楼前击杀寇贼,建立功名,不要贪图小利,留下恶名啊。”大家齐声答道:“是!”于是都跟随刘崇望向东前进。杨守信的士兵远远望见皇帝禁军冲杀过来,都溃散逃跑了。杨守信和杨复恭带着他们的族人从通化门逃出,跑往兴元府,永安都头权安追赶他们,捉到张绾,把他斩了。杨复恭到达兴元后,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以讨伐李顺节的名义,一起带兵抗拒朝廷。杨守厚,也是杨复恭的养子。

【原文】

十二月,天威都将李顺节恃恩骄横,出入常以兵自随[1]。两军中尉刘景宣、西门君遂恶之,白上,恐其作乱[2]。戊子,二人以诏召顺节,顺节入至银台门,二人邀顺节于仗舍坐语,供奉官似先知自后斩其首,从者大噪而出[3]。于是天威、捧日、登封三都大掠永宁坊,至暮乃定[4]。百官表贺。

【注文】

[1]出入常以兵自随:按历朝制度,除皇宫守卫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但一些功臣、权臣,在皇帝的特许下,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这被视为极大的优遇,称之为“剑履上殿”。

[2]两军中尉:即左、右神策军中尉。  刘景宣:唐末宦官,生卒年不详,禁军将领,时任神策军中尉。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与西门君遂合谋杀死杨复恭的养子天威军使李顺节。  西门君遂(?—893年):唐末宦官,禁军统领。杨复恭被贬后,唐昭宗任命他为右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掌管宫内大权。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他与宰相杜让能策划讨伐李茂贞,但朝廷军队战败而归,李茂贞进逼京城,唐昭宗无奈之下只好斩杀他,以向李茂贞道歉。

[3]银台门:唐大明宫东有左银台门,西有右银台门。唐时翰林院、学士院都在银台门附近,后因以“银台门”指代翰林院。  仗舍:仪卫所居。  供奉官:官名。置于唐朝,原本是从官。唐高宗时,因常居住在大明宫,故在大明宫另外设置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而西边大内的原有从官也不废除,称为“西头供奉官”。供奉官掌宫内侍奉之事。

[4]捧日、登封:皆为神策五十四都之一。  永宁坊:位于朱雀门东第三街。“坊”为古代城市里面的居民区。古代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坊”作为居住区,“坊”四周筑有高墙,坊门由吏卒管理​‍‌‍​‍‌‍‌‍​‍​‍‌‍​‍‌‍​‍​‍‌‍​‍‌​‍​‍​‍‌‍​‍​‍​‍‌‍‌‍‌‍‌‍​‍‌‍​‍​​‍​‍​‍​‍​‍​‍​‍‌‍​‍‌‍​‍‌‍‌‍‌‍​。

【译文】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十二月,天威都将李顺节依仗皇帝对他的恩宠骄横跋扈,进出皇宫时常常随身携带兵器。两军中尉刘景宣、西门君遂非常憎恨他,向皇帝报告,担心他会作乱。戊子(十二日),二人用唐昭宗的诏令召李顺节前来,李顺节进入银台门,二人邀请他到仪仗所在的房间聊天,供奉官似先知从后面砍下李顺节的首级,跟随李顺节的卫兵大声呼喊着跑出去了。于是神策军的天威、捧日、登封三都的士兵大肆掠夺永宁坊,到了晚上才逐渐平息。文武百官向唐昭宗上表贺喜。

【原文】

杨守亮欲自金商袭京师,昭信防御使冯行袭逆击,大破之[1]

【注文】

[1]金商:即金州和商州。  昭信:唐方镇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金商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同年,罢节度,置昭信军防御使,治所设在金州(今陕西安康),隶属于山南东道。  冯行袭(?—910年):字正臣,唐末、五代初将领。均州武当(今湖北丹江口)人。他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他为“冯青面”。原为山南节度使刘巨容部将。唐僖宗中和年间,他驱逐刺史吕烨,占领均州,被刘巨容任命为刺史。占领金州后,又被任命为昭信防御使。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兼领武定军节度使。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调任匡国节度使。次年,朱全忠篡唐称帝,他前往归附,官至司空,封长乐王。

【译文】

杨守亮想从金州、商州袭击京师,昭信防御使冯行袭率军迎击,大败他的军队。

【原文】

景福元年春正月,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五节度使上言:“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1]。”朝议以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皆不听。

【注文】

[1]景福:唐昭宗李晔所用第三个年号,共计两年,即公元892年至893年。  王行约:生卒年不详,王行瑜的弟弟,曾任同州节度使。  秦州: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所设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定西、静宁以南,清水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和四川平武以北,青海黄河以南贵德及甘肃临潭、迭部等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治所迁至成纪县(今甘肃秦安西北),辖境缩小至今甘肃武山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区。  李茂庄:生卒年不详,李茂贞的兄弟。历任秦州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同平章事。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春季正月,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等五位节度使向唐昭宗报告说:“杨守亮窝藏叛臣杨复恭,请求出军讨伐他,要求加封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朝中大臣商议认为如果李茂贞占据山南西道地区,就不可能再控制住他了,于是唐昭宗下诏调停李茂贞与杨守亮的矛盾,但双方都不听。

【原文】

二月,李茂贞、王行瑜擅举兵击兴元[1]。茂贞表求招讨使不已,遗杜让能、西门(重)[君]遂书,陵蔑朝廷[2]。上意不能容,御延英,召宰相、谏官议之。时宦者有阴与二镇相表里者,宰相相顾不敢言,上不悦。给事中牛徽曰:“先朝多难,茂贞诚有翼卫之功[3]。诸杨阻兵,亟出攻讨,其志亦在疾恶,但不当不俟诏命耳[4]。比闻兵过山南,杀伤至多[5]。陛下傥不以招讨使授之,使用国法约束,则山南之民尽矣[6]。”上曰:“此言是也。”乃以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注文】

[1]擅:不听从皇帝命令而擅自发兵。

[2]表求:上表要求朝廷任命他为招讨使。  遗:送给。  陵蔑:欺侮蔑视。

[3]牛徽:生卒年不详,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又名牛勋美,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唐僖宗广明年间,历任检校左散骑常侍、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等职,曾以孝义闻名一时​‍‌‍​‍‌‍‌‍​‍​‍‌‍​‍‌‍​‍​‍‌‍​‍‌​‍​‍​‍‌‍​‍​‍​‍‌‍‌‍‌‍‌‍​‍‌‍​‍​​‍​‍​‍​‍​‍​‍​‍‌‍​‍‌‍​‍‌‍‌‍‌‍​。

[4]诸杨:指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等人。

[5]比:近来。

[6]傥(tǎng):倘若、如果。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二月,李茂贞、王行瑜擅自带兵进攻兴元。李茂贞多次上表要求担任招讨使,又写信给杜让能、西门君遂,信中侮辱朝廷。唐昭宗无法容忍,亲临延英殿,召来宰相、谏官商议这件事。当时宦官里有暗中和这两镇互相往来的,宰相们互相看着都不敢说话,唐昭宗很不高兴。给事中牛徽说:“先朝皇帝多次蒙难,李茂贞确实有辅佐、保卫的功劳。几位姓杨的将领,仗着自己有实力,不服从朝廷,李茂贞紧急出兵去讨伐,他的心意也是痛恨那些反叛的恶贼,只是不应当不等朝廷的诏令就擅自出兵罢了。最近听说军队经过山南,杀伤了很多人。陛下如果不任命他为招讨使,用国家的法律来约束他,那么山南的百姓就要被斩尽杀绝了。”皇上说:“这话很对。”于是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原文】

夏四月,天威军使贾德晟以李顺节之死,颇怨愤,西门(重)[君]遂恶之,奏而杀之[1]。德晟麾下千余骑奔凤翔,李茂贞由是益强。

【注文】

[1]贾德晟(?—892年):唐末将领,与李顺节同为天威军使。李顺节被杀后,颇感愤怒,西门君遂随后上奏将他赐死。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夏天四月,天威军使贾德晟因为李顺节的死,非常愤怒。西门君遂憎恨他,于是上奏朝廷杀了他。贾德晟部下一千多名骑兵逃往凤翔,李茂贞的实力更加强大了。

【原文】

五月,加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兼中书令。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五月,加封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兼任中书令。

【原文】

秋七月己巳,李茂贞克凤州,感义节度使满存奔兴元[1]。茂贞又取兴、洋二州,皆表其子弟镇之[2]

【注文】

[1]奔兴元:满存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占据凤州,现被李茂贞击败,于是逃奔兴元投靠杨守亮。

[2]洋:即洋州,州名。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置,治所设在丰宁县(今陕西西乡西)。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治所迁至西乡县(今陕西西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西乡、洋县、镇巴、佛坪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洋川郡,天宝十五载(756年)治所再迁至兴道县(今陕西洋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洋州。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秋季七月己巳(二十七日),李茂贞攻克凤州,感义节度使满存逃往兴元。李茂贞又攻取了兴州、洋州,于是上表朝廷请求委任他的子弟镇守。

【原文】

八月辛丑,李茂贞攻拔兴元,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满存奔阆州[1]。茂贞表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府事[2]

【注文】

[1]阆(làng)州:州名。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州置,治所设在今四川阆中。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苍溪、阆中、南部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阆中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阆州。

[2]继密:即李继密(?—902年),李茂贞的养子,原名王万弘。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一职。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被王建军队打败而投降王建,后因不堪凌辱而投水自杀。

【译文】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八月辛丑(三十日),李茂贞攻克兴元,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满存奔往阆州。李茂贞上表朝廷请求委任他的养子李继密暂时主持兴元府的事务。

【原文】

二年春正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自请镇兴元。诏以茂贞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同平章事,充凤翔节度使,又割果、阆二州隶武定军[1]。茂贞欲兼得凤翔,不奉诏。

【注文】

[1]徐彦若(?—901年):字俞之,新郑(今河南新郑西南)人,唐懿宗时宰相徐商之子。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唐僖宗时以尚书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拜相,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加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开府仪同三司、弘文馆大学士,封齐国公。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被权臣崔胤排挤免相,出为清海军节度使、岭南东道节度使,死于任上。  果:即果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隆州南充、相如二县置,治所设在南充(今四川南充东北),因境内有果山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南充、蓬安、西充、营山、岳池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充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果州。

【译文】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春季正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自己请求镇守兴元。朝廷下诏封李茂贞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为同平章事,充任凤翔节度使,又割出果州、阆州隶属于武定军。李茂贞想要同时兼任凤翔节度使,不接受皇帝的诏令。

【原文】

秋七月,李茂贞恃功骄横,上表及遗杜让能书,辞语不逊。上怒,欲讨之。茂贞又上表,略曰:“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极九州岛,不能戮复恭之一竖[1]。”又曰:“今朝廷但观强弱,不计是非。”又曰:“约衰残而行法,随盛壮以加恩,体物锱铢,看人衡纩[2]。”又曰:“军情易变,戎马难羁,唯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3]!”上益怒,决讨茂贞,命杜让能专掌其事。让能谏曰:“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夷,茂贞近在国门,臣愚以为未宜与之构怨,万一不克,悔之无及[4]。”上曰:“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此乃志士愤恨之秋。药弗瞑眩,厥疾弗瘳[5]。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视陵夷[6]。卿但为朕调兵食,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不以责卿[7]。”让能曰:“陛下必欲行之,则中外大臣共宜协力以成圣志,不当独以任臣[8]。”上曰:“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戚,无宜避事[9]。”让能泣曰:“臣岂敢避事。况陛下所欲行者,宪宗之志也,顾时有所未可,势有所不能耳[10]。但恐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不能弭七国之祸也[11]。敢不奉诏,以死继之[12]!”上乃命让能留中书,计划调度,月余不归[13]。崔昭纬阴结邠、岐,为之耳目,让能朝发一言,二镇夕必知之[14]。李茂贞使其党纠合市人数百千人,拥观军容使西门君遂马诉曰:“岐帅无罪,不宜致讨,使百姓涂炭[15]。”君遂曰:“此宰相事,非吾所及。”市人又邀崔昭纬、郑延昌肩舆诉之,二相曰:“兹事主上专委杜太尉,吾曹不预知[16]。”市人因乱投瓦石,二相下舆走匿民家,仅自免,丧堂印及朝服[17]。上命捕其唱帅者诛之,用兵之意益坚[18]。京师民或亡匿山谷,严刑所不能禁。八月,以嗣覃王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副之[19]

【注文】

[1]万乘:古时常用以称呼天子。  庇:保护、护卫。  元舅:此指王瓌。王瓌为唐昭宗的舅父。  九州: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一竖:一个匹夫。竖,对人的鄙称,即“小子”。

[2]约衰残而行法,随盛壮以加恩:制约势力弱的藩镇而用刑法加以约束,随着势力强盛,就对他们施加恩赏。  体物锱(zī)铢:处事斤斤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  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这里喻作仰人鼻息,即依靠别人,不能自主​‍‌‍​‍‌‍‌‍​‍​‍‌‍​‍‌‍​‍​‍‌‍​‍‌​‍​‍​‍‌‍​‍​‍​‍‌‍‌‍‌‍‌‍​‍‌‍​‍​​‍​‍​‍​‍​‍​‍​‍‌‍​‍‌‍​‍‌‍‌‍‌‍​。

[3]戎马:战马。  羁(jī):束缚。  甸服:“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4]国步: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夷:平坦。

[5]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吃药不到头晕目眩的程度,病是不能痊愈的。此二句以吃药比喻治理国家。唐昭宗认为面对目前的形势应该下大剂量的药,动大手术。

[6]孱(chán)懦:懦弱。  愔(yīn)愔:平静安闲的样子。  陵夷:衰落。

[7]调兵食:调集军用粮草。

[8]中外大臣:指朝廷内外文武百官。

[9]元辅:即宰相。以其辅佐皇帝而位居百官之首,故称。  休戚:喜乐与忧愁。

[10]宪宗之志:唐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11]晁(cháo)错(前200—前154年):西汉官吏,颍川(今河南禹州南)人。汉文帝刘恒时,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说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尊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担任御史大夫,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削藩以强化中央集权。吴、楚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叛乱,晁错最终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弭(mǐ):消除。  七国之祸:即“七王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时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汉景帝削藩,于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位诸侯王,分别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所以称为“七王之乱”(又称“七国之乱”)。后被窦婴、周亚夫平定。这场叛乱的平定,为后来汉武帝刘彻继续清除地方王国势力奠定了的基础。

[12]继:承受。

[13]不归:不回家。

[14]崔昭纬(?—895年):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蕴曜。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状元,出身望族。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任期间,内结宦官,外通藩镇。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罢相,授为尚书右仆射,再贬梧州司马。在去梧州的路上,唐昭宗再次下诏,列出他五项大罪,赐死。  邠、岐:此指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耳目:侦察消息的人。

[15]拥:包围,阻塞。  岐帅:此指李茂贞。

[16]邀:迎,遮阻。  肩舆: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内部设有软椅以坐人。唐制,朝臣上朝皆乘马,年老有病者可乘肩舆。  杜太尉:指杜让能。

[17]堂印:宰相所用的官印。  朝服:朝会时的礼服。

[18]唱帅:带头人。

[19]嗣覃(tán)王嗣周:即覃王继承人李嗣周,生卒年不详。曾任京西招讨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覃王,原为郯王,后为避唐武宗李炎讳,改“郯”为“覃”。  神策大将军:官名。唐神策军长官,正二品,由宦官担任此职。唐末,朱全忠杀宦官,罢神策军,此职亦废。  李:唐末禁军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神策大将军、京西招讨副使。

【译文】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秋季七月,李茂贞依仗有功而骄横跋扈,向皇帝上表以及写信给杜让能,辞语很不恭顺。唐昭宗十分愤怒,想要讨伐他。李茂贞又上书,大意是:“您贵为万乘之君,却不能保护皇舅王瓌一人的性命,作为天下最受尊崇的人,却不能杀杨复恭这样一个小子。”又说:“现在朝廷只看各节度使是强是弱,而不计较事情的是非曲直。”又说:“对势力弱的,朝廷加以约束,施以刑法,随着势力强盛,就对他们施加恩赏,处理事情根据它的轻重给以不同的安排,看人则权衡利害关系而仰人鼻息,不能自主。”又说:“军中情形变化很大,战争的胜负很难控制,我只是担心京城和附近一带的百姓,会因此而遭受灾祸,不知道您流离迁徙,今后还要到哪里去!”唐昭宗更加愤怒,决心讨伐李茂贞,命令杜让能专门负责这件事。杜让能进谏说:“陛下刚刚登基,天下还未平定,李茂贞又离京城很近,臣以为不应该与他结怨,万一讨伐失败,后悔都来不及了啊。”唐昭宗说:“皇室的地位越来越低,朝廷的命令在都城以外不能推行,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悲愤难平的时候啊!吃药不到头昏眼花的程度,病是不会痊愈的。我不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软弱无能的国君,默默地过日子,坐在那里眼看着别人来欺侮。你只管给我调集军粮,我自己委派各王来统率军队,不管成功与否,都不会追究你的责任。”杜让能说:“如果您一定要去讨伐,则朝廷内外大臣应该共同协力来完成皇上的大志,不应当把这一重任只交给我一个人。”唐昭宗说:“你现在位于首辅的位置,与我应当同休戚共命运,不应该遇事躲避。”杜让能哭着说:“我怎么敢躲避这件事呢!况且陛下所要做的这件事,是当年宪宗皇帝的心愿,只是时机还不成熟,形势还不允许罢了。只恐怕以后我会像汉景帝时的晁错一样遭受杀身大祸,还不能平息七国叛乱的灾难。我怎么敢不奉行诏令,以死来报国呢!”唐昭宗于是命令杜让能留在中书省,策划调度,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崔昭纬暗地勾结邠州、岐州,做他们的耳目,杜让能早晨说的一句话,邠、岐二镇晚上一定就会知道。李茂贞指使其党羽纠集成百上千的百姓围在观军容使西门君遂的马前诉说:“李茂贞没有罪过,不应讨伐他,使老百姓遭受战争的灾难。”西门君遂说:“这是宰相的事情,不是我所管辖的。”那些百姓又拦住崔昭纬、郑延昌的轿子诉说,二位宰相答道:“这件事皇帝专门委任杜让能办理,我们事先都不知道。”百姓向他们乱投瓦石,两位宰相只能下了轿子到百姓家里躲藏起来,才没有受伤,他们二人的官印和朝服都丢失了。皇帝下令逮捕发起这次闹事的人,把他们杀了,出兵讨伐的意愿更加坚决。京城里的老百姓有的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即使动用严酷的刑罚也不能禁止。八月,以覃王的继承人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为招讨副职。

【原文】

九月乙亥,覃王嗣周帅禁军三万送凤翔节度使徐彦若赴镇,军于兴平。李茂贞、王行瑜合兵近六万,军于盩厔以拒之。禁军皆新募市井少年,茂贞、行瑜所将皆边兵百战之余,壬午,茂贞等进逼兴平,禁军皆望风逃溃[1]。茂贞等乘胜进攻三桥,京师大震,士民奔散,市人复守阙请诛首议用兵者[2]。崔昭纬心害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让能,密遗茂贞书曰:“用兵非主上意,皆出于杜太尉耳。”甲申,茂贞陈于临皋驿,表让能罪,请诛之[3]。让能言于上曰:“臣固先言之矣,请以臣为解[4]。”上涕下不自禁,曰:“与卿诀矣[5]。”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制辞略曰:“弃卿士之臧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6]。”又流观军容使西门君遂于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于崖州,段诩于[7]。乙酉,上御安福门斩君遂、周潼、诩,再贬让能雷州司户[8]。遣使谓茂贞曰:“惑朕举兵者三人也,非让能之罪[9]。”以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10]

【注文】

[1]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

[2]三桥: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西。  守阙(què):守在宫门之外。

[3]临皋驿:驿站名。在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西。

[4]以臣为解:用我问罪以解除兵乱。

[5]诀:永别​‍‌‍​‍‌‍‌‍​‍​‍‌‍​‍‌‍​‍​‍‌‍​‍‌​‍​‍​‍‌‍​‍​‍​‍‌‍‌‍‌‍‌‍​‍‌‍​‍​​‍​‍​‍​‍​‍​‍​‍‌‍​‍‌‍​‍‌‍‌‍‌‍​。

[6]梧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设在苍梧县(今广西梧州)。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梧州、苍梧、藤县及蒙江下游地区。

[7]儋(dān)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置,治所设在义伦县(今海南儋州西北)。辖境相当今海南儋州、昌江、东方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昌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儋州。  李周潼(?—892年):唐末官吏,曾任内枢密使。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被流放到崖州,后被处斩。  崖州:州名。南朝梁置,治所设在义伦县(今海南儋州西北)。隋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所迁至舍城县(今海南海口)。初置时辖境大致包括今海南地区,到唐时仅有今海南海口、文昌、琼海、定安、澄迈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珠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旧。  段诩(xǔ)(?—892年):唐末官吏。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李茂贞进逼都城长安,唐昭宗将他流放州,后被处斩。  (huān)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所在安人县(今越南义安)。唐太宗贞观年间治所迁至九德县(今越南荣市)。

[8]安福门:唐长安皇城西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城西墙玉祥门之南。它虽然是皇城门,却靠近太极宫,它的右边紧接太极宫南墙。  雷州:州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设在海康县(今广东雷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雷州半岛大部分地区。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名海康郡。  司户:官名,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

[9]三人:指西门君遂、李周潼和段诩。

[10]内侍:官名。北魏置,为内官,多由权贵宗室子弟充任。隋为内侍省长官,由宦官担任,掌宫廷内部事务,从四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名为长秋令,参用士人。唐沿置,全由宦官充任。  骆全瓘(guàn):唐末宦官,生卒年不详。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西门君遂被斩首后,接任左军中尉。

【译文】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乙亥(初十日),覃王李嗣周率领三万名禁军护送凤翔节度使徐彦若前往镇所,驻扎在兴平。李茂贞、王行瑜联军将近六万人,驻扎在盩厔进行抵御。朝廷禁军都是刚招募而来的市井少年,李茂贞、王行瑜所带领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边防士兵,壬午(十七日),李茂贞等逼近兴平,禁军都望风逃散。李茂贞等人乘胜进攻三桥,京师震惊,士兵和百姓四处奔走,百姓又守在皇宫门前请求诛杀首先提议出兵征讨的人。崔昭纬存心要陷害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让能,暗中送信给李茂贞说:“这次出兵征讨不是皇帝的意图,都是杜让能出的主意。”甲申(十九日),李茂贞在临皋驿摆好阵势,上表历数杜让能的罪过,请求诛杀他。杜让能听后对唐昭宗说:“我本来早就说过了,现在请让我承担罪责来解除战事吧。”唐昭宗不禁流下眼泪.说:“我只能与你诀别了。”这一天,就把杜让能贬为梧州刺史,诏书大略说:“因没有听取卿士们很好的意见,与藩镇们结下了很深的矛盾,在讨论、商量的时候,又非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又流放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到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到崖州,段诩到  州。乙酉(二十日),皇帝亲临安福门,将西门君遂、李周潼、段诩斩首,将杜让能再贬为雷州司户。皇帝派遣使者对李茂贞说:“鼓动我出兵的,是西门君遂、李周潼、段诩这三个人,不是杜让能的罪过。”任命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

【原文】

壬辰,以东都留守韦昭度为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崔胤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1]​‍‌‍​‍‌‍‌‍​‍​‍‌‍​‍‌‍​‍​‍‌‍​‍‌​‍​‍​‍‌‍​‍​‍​‍‌‍‌‍‌‍‌‍​‍‌‍​‍​​‍​‍​‍​‍​‍​‍​‍‌‍​‍‌‍​‍‌‍‌‍‌‍​。胤,慎由之子也,外宽弘而内巧险,与崔昭纬深相结,故得为相。季父安潜谓所亲曰:“吾父兄刻苦以立门户,终为缁郎所坏[2]!”缁郎,胤小字也[3]

【注文】

[1]崔胤(853—904年):唐末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字昌遐,又字垂休,唐宣宗朝宰相崔慎由之子。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又以本官加同平章事。他最初依附宰相崔昭纬,后因有朱温做外援,把持朝政,挟持唐昭宗。曾前后四次担任宰相,被称为“崔四人”。此后,他害怕朱温抢夺自己的权力,密谋执掌兵权,被朱温杀死。

[2]缁郎:崔胤的乳名。

[3]小字:乳名、小名。

【译文】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壬辰(二十七日),任命东都留守韦昭度为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崔胤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崔胤,是崔慎由的儿子,他外表上看起来很宽宏大量,实际上内心里却奸诈阴险,和崔昭纬互相勾结,关系很密切,所以能够担任宰相。他的叔父崔安潜对亲近的人说:“我的父亲、哥哥辛勤劳苦为崔家创立基业,最终要败在缁郎的手中!”缁郎,是崔胤的小名。

【原文】

李茂贞勒兵不解,请诛杜让能然后还镇,崔昭纬复从而挤之[1]。冬十月,赐让能及其弟户部侍郎弘徽自尽[2]。复下诏布告中外,称:“让能举枉错直,爱憎系于一时;鬻狱卖官,聚敛逾于巨万[3]。”自是朝廷动息皆禀于邠、岐,南北司往往依附二镇,以邀恩泽[4]。有崔、王超者,为二镇判官,凡天子有所可否,其不逞者,辄诉于、超,二人则教茂贞、行瑜上章论之,朝廷小有依违,其辞语已不逊[5]

【注文】

[1]勒兵:统率军队。

[2]弘徽(?—893年):即杜弘徽,杜让能的弟弟,唐末官吏,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弘文馆学士、主持馆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同哥哥杜让能一同被赐死。

[3]举枉错直:意思是说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出自《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系于一时:凭一时的感情。  鬻狱:受贿而枉断官司。

[4]动息:行动举止。  禀:报告。

[5]崔(chán):生卒年不详,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唐昭宗乾宁初年,曾担任邠州判官。后与李茂贞、王行瑜密谋造反,事情败露被擒。  王超: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担任岐州判官,后与李茂贞、王行瑜密谋造反,事情败露被擒。  朝廷小有依违,其辞语已不逊:朝廷稍有不同意见,李茂贞、王行瑜的奏章便出言不逊。依违,模棱两可,引申为不同意见。

【译文】

李茂贞率领军队仍不解除对京城的军事威胁,他要求诛杀杜让能后才返回凤翔,崔昭纬又在皇帝面前施加压力排挤杜让能。景福二年(893年)冬季十月,皇帝命令杜让能和他的弟弟户部侍郎杜弘徽自尽。又下诏向朝廷内外宣告,说:“杜让能举用违法的人而弃用正直的人,对人的喜好和憎恶都凭一时决定,没有原则;他还收受贿赂,乱断诉讼,卖官卖爵,搜刮成千上万的钱财。”从此以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要向邠州、岐州报告,朝廷官员和宫内宦官也往往依附李茂贞、王行瑜以获得恩赏提拔。有崔王超这两个人,是邠州、岐州的判官,凡是皇帝所批示的意见,只要有人不满意,他们就去告诉崔、王超,这两个人就唆使李茂贞、王行瑜送上表章进行论辩,朝廷稍微有些不同意,他们的言辞就不客气了。

【原文】

制复以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于是茂贞尽有凤翔、兴元、洋、陇、秦等十五州之地。以徐彦若为御史大夫。

【译文】

皇帝下诏重新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代理中书令,于是李茂贞占有了凤翔、兴元、洋州、陇州、秦州等十五个州。朝廷任命徐彦若为御史大夫。

【原文】

邠宁节度使、守侍中兼中书令王行瑜求为尚书令[1]。韦昭度密奏称:“太宗以尚书令执政,遂登大位,自是不以授人臣。惟郭子仪以大功拜尚书令,终身避让[2]。行瑜安可轻议!”十一月,以行瑜为太师,赐号尚父,仍赐铁券[3]

【注文】

[1]尚书令:官名。始于秦,掌在宫中收发公文,为诸尚书之长,属少府。西汉沿置,后职权加重,掌收纳章奏,传达诏令,并参议政务。东汉置为尚书台长官,总领国家政务,权任甚重。魏晋南北朝时,为尚书省长官,参议军国大事,总领日常政务,成为百官之长​‍‌‍​‍‌‍‌‍​‍​‍‌‍​‍‌‍​‍​‍‌‍​‍‌​‍​‍​‍‌‍​‍​‍​‍‌‍‌‍‌‍‌‍​‍‌‍​‍​​‍​‍​‍​‍​‍​‍​‍‌‍​‍‌‍​‍‌‍‌‍‌‍​。隋、唐时,位居三省长官之首,正二品。以其位望尊崇,多缺而不授。

[2]郭子仪(697—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因功晋升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他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他戎马一生,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3]太师:古时三公之首,为辅弼国君之官。晋朝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之后又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尚父:周武王尊吕尚为尚父,之后逐渐成为皇帝尊礼大臣所加的尊号。  铁券:古代皇帝颁发给功臣、重臣的铁制契券,又叫“免死券”,持券者具有免死或其他特权。契券采用铁质,取其坚固耐久之意,表示誓约世代相沿,永远遵守。

【译文】

邠宁节度使、代理侍中兼中书令的王行瑜请求担任尚书令。韦昭度秘密上奏说:“唐太宗当初以尚书令执政.由此登上帝位,自此之后不再将这个官职授给大臣。只有郭子仪凭借大功被拜为尚书令.但他终身推辞谦让。王行瑜怎可轻易要求这个官职呢!”景福二年(893年)十一月,任命王行瑜为太师,赐给“尚父”名号,仍按旧制赐给铁券。

【原文】

乾宁元年春正月,李茂贞入朝,大陈兵自卫,数日归镇[1]

【注文】

[1]乾宁:唐昭宗李晔所用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894年至898年。

【译文】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春季正月,李茂贞入朝,安排了大量士兵保卫自己,几天后返回镇所。

【原文】

六月戊午,以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李溪同平章事[1]。方宣制,水部郎中、知制诰刘崇鲁出班掠麻恸哭[2]。上召崇鲁问其故,对言:“溪奸邪,依附杨复恭、西门君遂得在翰林,无相业,恐危社稷[3]。”溪竟罢为太子少傅。溪,墉之孙也[4]。上师溪为文,崔昭纬恐溪为相,分已权,故使崇鲁沮之[5]。溪十表自讼,丑诋崇鲁:“父符受赃枉法,事觉自杀[6]。弟崇望与杨复恭深交。崇鲁庭拜田令孜,为朱玫作劝进表,乃云臣交结内臣,何异抱赃唱贼[7]!且故事,巾縿带,不入禁庭[8]。臣果不才,崇鲁自应上章论列,岂于正殿恸哭[9]。为国不祥,无人臣礼,乞正其罪。”诏停崇鲁见任,溪犹上表不已,乞行诛窜,表数千言,诟詈无所不至[10]

【注文】

[1]礼部尚书:官名。北魏置,为礼部长官,主管天下礼仪、祭祀、宴餐等政令。唐沿置,兼掌贡举考试事务,正三品。  李溪(?—894年):应为李磎,字景望,唐末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历任宣武节度从事、河阳节度从事、水部郎中。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自刑部郎中改任户部郎中,分司东都洛阳。后又迁吏部郎中兼史馆修撰。唐僖宗光启年间,相继担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唐昭宗时,迁礼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被李茂贞、王行瑜杀于都亭驿(位于今陕西西安)。

[2]水部郎中:官名。唐代工部水部司长官,掌修水利、治河渠及舟船赋税等水事。  知制诰:官名。唐置,初期以中书舍人草拟诏命敕令,称为知制诰。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常以尚书省诸司郎中等负责诏令,称为兼知制诰。此后翰林学士入院一年后便加此称,专掌皇帝诏令,因用白麻纸书写,亦称“白麻”,或称“内制”。此外,还经常委派其他官员加知制诰,负责起草一般官员的任免及其他制诏,称为“外制”,因制诏用黄麻纸书写,亦称“黄麻”。这种情况在唐代后期尤为盛行​‍‌‍​‍‌‍‌‍​‍​‍‌‍​‍‌‍​‍​‍‌‍​‍‌​‍​‍​‍‌‍​‍​‍​‍‌‍‌‍‌‍‌‍​‍‌‍​‍​​‍​‍​‍​‍​‍​‍​‍‌‍​‍‌‍​‍‌‍‌‍‌‍​。  刘崇鲁:生卒年不详,字郊文,滑州胙(zuò)城(今河南延津北)人,刘崇望弟弟。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进士。任左补阙、翰林学士。李克用攻关中时,唐僖宗逃往蜀地,邠宁节度使朱玫立襄王李煴为帝,他被任为史馆修撰。李煴被杀后,唐僖宗免其死罪。唐昭宗景福年间,以水部郎中知制诰,与宰相崔昭纬关系密切。崔昭纬失宠被杀后,他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麻:翰林学士所撰写的各种诏书都用白麻纸。

[3]相业:担任宰相的能力。

[4]墉(yōng):即李墉(?—820年),字建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进士。曾在藩镇李怀光部下任职,官至监察御史。李怀光叛唐后,他将叛军虚实密报朝廷。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死后,他升任殿中御史,后又迁吏部郎中,进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唐宪宗元和年间,先后担任京兆尹、凤州大都督府长史、刑部尚书、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5]上师溪为文:唐昭宗向李溪学习写文章。  沮:阻止。

[6]自讼:为自己辩护。  符:即刘符,生卒年不详,刘崇鲁的父亲。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进士,一说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后担任蔡州刺史等。

[7]庭拜:指刘崇鲁曾在朝堂上叩拜田令孜。  劝进表:指刘崇鲁受朱玫指使劝襄王李煴即帝位的表章。  内臣:指杨复恭、西门君遂等。  抱赃唱贼:自己抱着赃物却喊捉贼。

[8](shī)巾:粗绸巾。  縿(shān)带:浅色带。古代浅色衣带为丧服。

[9]论列:议论陈述。

[10]见任:现任职务。  诟詈(lì):辱骂。

【译文】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六月戊午(二十七日),任命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李溪为同平章事。正在宣读诏令的时候,水部郎中、知制诰刘崇鲁走出百官队伍,夺过诏书大声痛哭。皇帝召见刘崇鲁,问他什么原因,刘崇鲁答道:“李溪是个奸恶小人,依附杨复恭、西门君遂,才得以在翰林院任职,根本没有做宰相的才能,我担心他会危害天下啊。”李溪因此被贬为太子少傅。李溪,是李墉的孙子。唐昭宗曾跟他学写文章,崔昭纬担心李溪当上宰相,会夺走自己的权力,所以指使刘崇鲁出来阻止。此后,李溪连续十次上书为自己争辩,同时辱骂刘崇鲁说:“刘崇鲁的父亲刘符贪赃枉法,事情败露后自杀。他的弟弟刘崇望与杨复恭交情很深。刘崇鲁曾在庭中跪拜田令孜,受朱玫指使呈上劝襄王李煴即位的表章,现在竟说我结交宦官,这与怀抱赃物口喊捉贼有什么两样!况且按惯例,戴着粗绸巾系着浅色衣带的人不能进入禁宫内廷。我如果真的没有能力,刘崇鲁自然应该上奏章论述列举,怎么能在宫中正殿上大声痛哭呢!这对国家来讲是不吉祥的,他丧失了做臣子的礼节,请求治他的罪。”皇上下诏罢免刘崇鲁的职务,李溪还不断上表,乞请诛杀或流放刘崇鲁,表文长达数千字,什么侮辱、谩骂的话都写出来了。

【原文】

秋七月,李茂贞遣兵攻阆州,拔之,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帅其族党犯围走[1]。杨复恭、守亮、守信将自商山奔河东,至乾元,遇华州兵,获之[2]。八月,韩建献于阙下,斩于独柳[3]。李茂贞献复恭遗守亮书,诉致仕之由云:“承天门乃隋家旧业,大侄但积粟训兵,勿贡献[4]。吾于荆榛中立寿王,才得尊位[5]。废定策国老,有如此负心门生天子[6]!”

【注文】

[1]犯围:冲出包围。

[2]乾元:县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安业县置,治所设在今陕西柞(zhà)水。  华州兵:即镇国军节度使韩建的士兵​‍‌‍​‍‌‍‌‍​‍​‍‌‍​‍‌‍​‍​‍‌‍​‍‌​‍​‍​‍‌‍​‍​‍​‍‌‍‌‍‌‍‌‍​‍‌‍​‍​​‍​‍​‍​‍​‍​‍​‍‌‍​‍‌‍​‍‌‍‌‍‌‍​。

[3]阙下:官阙之下。  独柳:唐代处斩死刑犯一般选在闹市区。唐肃宗后,除在长安城两市之外,又在独柳处斩死刑犯。经考证发掘,初步确定独柳位于唐长安城的皇城西南角。

[4]承天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莲湖公园南墙处,为太极宫正南门,上面建有高大的门楼,门内外都有东西门廊。据文献记载,此门是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修建大兴宫时建造的,当时名为广阳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昭阳门。李渊建唐后,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称顺天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改称承天门。唐代各朝皇帝颁布诏令、赦书或许多朝会庆典等,多在承天门举行,所以当时有“前朝”之称。  隋:即隋朝(581—618年)。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此后又发兵消灭南朝陈政权,完成统一,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动荡局面。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隋炀帝时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开创科举制并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运行顺畅。但隋炀帝后期统治腐朽,穷奢极欲,隋朝如同秦朝一样成为短命王朝。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很快占领长安,拥立隋恭帝杨侑继位。次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公元619年,皇泰主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隋朝灭亡。  大侄:杨守亮为杨复光的养子,故杨复恭称为大侄。  积粟训兵:积聚粮草训练部队保存实力。

[5]荆榛:比喻纷乱。  寿王:唐昭宗在称帝前被封为寿王。

[6]定策国老:决定国策的元老。这里是杨复恭自指。  门生天子:杨复恭自恃有勤王之功,称天子为门生。

【译文】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秋季七月,李茂贞派兵进攻并攻下了阆州,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率领他们的族人、党羽冲出包围逃走。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从商山逃往河东,到达乾元时,遇上华州军队,被他们抓获。八月,韩建把他们献给朝廷,在独柳将他们全部斩首。李茂贞献上杨复恭给杨守亮的书信,上面这样诉说辞官的原因:“唐朝江山本来是隋朝的旧基业,你只管储存粮食训练军队,不要向朝廷进贡。我当初在乱世中拥立寿王,这才使他得到了皇位。但他即位后却废掉了我这个制定国家大策的功臣元老,世上竟有这样忘恩负义的门生天子吗!”

【原文】

二年。崔昭纬与李茂贞、王行瑜深相结,得天子过失,朝廷机事,悉以告之。邠宁节度副使崔,昭纬之族也,李溪再入相,昭纬使告行瑜曰:“向者尚书令之命已行矣,而韦昭度沮之。今又引李溪为同列,相与荧惑圣听,恐复有杜太尉之事[1]。”行瑜乃与茂贞表称溪奸邪,昭度无相业,宜罢居散秩[2]。上报曰:“军旅之事,朕则与藩镇图之。至于命相,当出朕怀。”行瑜等论列不已,三月,溪复罢为太子少师。

【注文】

[1]荧惑:迷惑、炫惑。

[2]散秩:闲散而无实权的官职。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崔昭纬与李茂贞、王行瑜紧密勾结,把自己知道的皇帝过失、朝廷的机密要事,都告诉李茂贞和王行瑜。邠宁节度副使崔,也是崔昭纬的同族,李溪再度担任丞相时,崔昭纬让崔告诉王行瑜:“之前皇帝任命你担任尚书令的诏令已经颁发了,然而却被韦昭度从中阻拦。如今他又引荐李溪为宰相,共同迷惑皇帝的圣听,我担心又要有杜让能那样的事发生了。”王行瑜便联合李茂贞共同上表说李溪奸诈邪恶,韦昭度没有丞相的才能,应罢免他们的职务,让他们担任闲散的职位。唐昭宗回答说:“军队征战的事情,我和各藩镇共同商议。至于任命宰相,应该出自我的意愿。”王行瑜等人便不停上书争辩。三月,李溪又被罢免相位,改任太子少师​‍‌‍​‍‌‍‌‍​‍​‍‌‍​‍‌‍​‍​‍‌‍​‍‌​‍​‍​‍‌‍​‍​‍​‍‌‍‌‍‌‍‌‍​‍‌‍​‍​​‍​‍​‍​‍​‍​‍​‍‌‍​‍‌‍​‍‌‍‌‍‌‍​。

【原文】

王珂,李克用之壻也[1]。克用表重荣有功于国,请赐其子珂节钺[2]。王珙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帅,更上表称珂非王氏子,请以珂为陕州,珙为河中[3]。上谕以先已允克用之奏,不许。

【注文】

[1]王珂(?—901年):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侄子(后过继给王重荣),李克用的女婿,曾任河中节度使。朱温围攻河中,王珂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请求投降。朱温从洛阳赶到河中受降,将他举族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后被朱温派人杀死。  壻(xù):古同“婿”。

[2]有功于国:指打败黄巢、废黜襄王李煴等事。

[3]王珙(?—899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之子。在与王珂争夺河中节度使失败后,代替伯父王重霸担任陕州节度使。在任期间,残忍好杀,为政苛酷,后被部将李璠(fán)杀死。

【译文】

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李克用曾上表称王重荣有功于国家,请求赐给他的儿子王珂代表节度使的符节和斧钺。王珙用丰厚的礼物去讨好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位节度使,三人轮流上表称王珂不是王重荣的儿子,请求任命王珂为陕州刺史,王珙为河中节度使。唐昭宗传谕说已经先同意了李克用的奏请,便不再答应他们的要求。

【原文】

初,王行瑜求尚书令不获,由是怨朝廷。畿内有八镇兵,隶左右军[1]。合阳镇近华州,韩建求之;良原镇近邠州,王行瑜求之[2]。宦官曰:“此天子禁军,何可得也。”王珂、王珙争河中,行瑜、建及茂贞皆为珙请,不能得,耻之。珙使人语三帅曰:“珂不受代,而与河东婚姻,必为诸公不利,请讨之[3]。”行瑜使其弟匡国节度使行约攻河中,珂求救于李克用[4]。行瑜乃与茂贞、建各将精兵数千入朝。五月,至京师,坊市皆窜匿,上御安福门以待之,三帅盛陈甲兵,拜伏舞蹈于门下[5]。上临轩,亲诘之曰:“卿辈不奏请俟报,辄称兵入京城,其志欲何为乎[6]?若不能事朕,今日请避贤路。”行瑜、茂贞流汗不能言,独韩建粗述入朝之由。上与三帅宴,三帅奏称:“南北司互有朋党,堕紊朝政[7]。韦昭度讨西川失策,李溪作相不合众心,请诛之[8]。”上未之许。是日,行瑜等杀昭度、溪于都亭驿,又杀枢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数人[9]。又言:“王珂、王珙嫡庶不分,请除王珙河中,徙王行约于陕,王珂于同州[10]。”上皆许之。始,三帅谋废上,立吉王保。至是闻李克用已起兵于河东,行瑜、茂贞各留兵二千宿卫京师,与建皆辞还镇。李克用闻三镇兵犯阙,即日遣使十三辈发北部兵,期以来月渡河入关[11]

【注文】

[1]八镇兵:军队名称。唐末神策军分为两大部分,即京城驻军和畿内八镇军。

[2]合阳:县名。治所设在今陕西合阳。  良原:县名。隋炀帝大业年间置,治所设在今甘肃灵台西北。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废,贞元四年(788年)复置。

[3]婚姻:结亲。

[4]匡国:唐、五代方镇名。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改奉诚军置,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省。五代后梁复置,改名为忠武军。

[5]舞蹈:朝拜帝王的礼节​‍‌‍​‍‌‍‌‍​‍​‍‌‍​‍‌‍​‍​‍‌‍​‍‌​‍​‍​‍‌‍​‍​‍​‍‌‍‌‍‌‍‌‍​‍‌‍​‍​​‍​‍​‍​‍​‍​‍​‍‌‍​‍‌‍​‍‌‍‌‍‌‍​。

[6]轩:殿堂前檐下的平台。

[7]朋党: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集团。在中国古代官场,士大夫结党是常事,发生朋党之争也是常事,譬如唐朝的牛李党争。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朝廷大臣逐渐分化,形成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直到唐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8]讨西川: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对抗朝廷的命令,韦昭度与王建率军讨伐,三年没能获胜。

[9]都亭驿:驿站名。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门外西街。  康尚弼(?—895年):唐末宦官,曾任枢密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为王行瑜所杀。

[10]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  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11]犯阙:率军进攻皇宫。  十三辈:十三批使者。  北部兵:代北各蕃落之兵。

【译文】

当初,王行瑜请求担任尚书令未获批准,从此怨恨朝廷。京城长安管辖区内有八镇军队,隶属左、右神策军。合阳靠近华州,韩建请求管辖这个地方;良原靠近邠州,王行瑜请求管辖。宦官们说:“这些都是皇帝禁军驻扎的地方,怎么能让他们得到呢!”王珂、王珙争夺河中,王行瑜、韩建以及李茂贞都替王珙请求,最终没有成功,他们感到很耻辱。王珙派人告诉他们说:“王珂不接受我的替代而做了河东李克用的女婿,这一定对你们不利,请发兵讨伐他。”王行瑜派他的弟弟匡国节度使王行约攻打河中,王珂向李克用求救。王行瑜于是和李茂贞、韩建各率领数千精兵开赴朝廷。五月,到达京城长安,长安百姓都逃跑躲藏起来,皇帝来到安福门等待他们,三位统帅排开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安福门下行跪拜礼。皇帝走到门楼前,责问他们说:“你们没有奏请朝廷,便擅自举兵前来京城,你们到底想做什么?如果不想事奉朕,今天朕就退位让给贤明的人!”王行瑜、李茂贞汗流浃背不能回答,只有韩建粗略地说明了入朝的理由。皇上与三帅共享酒宴,他们上奏说:“朝中大臣和宫内宦官互相勾结,结党营私,致使朝政紊乱。韦昭度讨伐西川失利,李溪担任宰相不合众心,请杀掉他们。”皇帝没有答应。这天,王行瑜等人在都亭驿杀死韦昭度、李溪,还杀了枢密使康尚弼和数名宦官。他们又向唐昭宗说:“王珂、王珙的任用不分嫡庶和尊卑,请任命王珙为河中节度使,将王行约调到陕州,王珂调到同州。”皇帝都允许了。本来,三帅谋划废黜唐昭宗,拥立吉王李保为帝。这时听说李克用已从河东发兵,王行瑜、李茂贞各留下二千名士兵守卫京城,与韩建一同辞别皇帝返回镇所。李克用听说三位节度使率领军队侵犯京师,当天就派遣十三批使者去征发北部蕃族部落军队,约定下个月渡过黄河进入潼关。

【原文】

六月辛卯,以前均州刺史孔纬、绣州司户张浚并为太子宾客[1]。壬辰,以纬为吏部尚书,复其阶爵,癸巳,拜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张浚为兵部尚书、诸道租庸使[2]。时纬居华州,浚居长水,上以崔昭纬等外交藩镇,朋党相倾,思得骨鲠之士,故骤用纬、浚[3]。纬以有疾,扶舆至京师,见上,涕泣固辞,上不许[4]。张浚、孔纬谪徙事见诸镇相攻[5]

【注文】

[1]均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丰州置,因境内有均水而得名。治所在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曾短暂废置。  绣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改林州置,治所设在常林县(今广西桂平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平南、桂平两地南部地区。

[2]吏部尚书:官名。唐朝置为吏部长官,正三品,多由宰相兼或为外官带衔,不理部务。  租庸使:官名。主持国家的税政。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以宇文融为勾当租庸地税使,租庸使自此开始设置。此后杨国忠等人继任,专事聚敛​‍‌‍​‍‌‍‌‍​‍​‍‌‍​‍‌‍​‍​‍‌‍​‍‌​‍​‍​‍‌‍​‍​‍​‍‌‍‌‍‌‍‌‍​‍‌‍​‍​​‍​‍​‍​‍​‍​‍​‍‌‍​‍‌‍​‍‌‍‌‍‌‍​。唐德宗以后,因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租庸使不再设置。唐僖宗时因镇压黄巢起义的需要,又一度任命租庸使,征敛军用资粮。

[3]长水:县名。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改长渊县置,治所即今河南洛宁西。  骨鲠(gěng):正直。  骤用:紧急起用。

[4]扶舆:带病乘车。

[5]诸镇相攻: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朝廷屡次策划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六月辛卯(初五日),任命前任均州刺史孔纬、绣州司户张浚同为太子宾客。壬辰(初六日),任命孔纬为吏部尚书,恢复他的官爵,癸巳(初七日),又任命他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命张浚为兵部尚书、诸道租庸使。当时孔纬住在华州,张浚住在长水,唐昭宗因为崔昭纬等在外交结藩镇,在内朋党倾轧,很想起用正直人才,所以突然提拔孔纬、张浚。孔纬因为有病,乘着车子来到京城,见到皇帝,流着眼泪坚决推辞官职,皇帝不准许。张浚、孔纬谪徙一事参见《诸镇相攻》。

【原文】

李克用大举蕃、汉兵南下,上表称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称兵犯阙,贼害大臣,请讨之,又移檄三镇,行瑜等大惧[1]。克用军至绛州,刺史王瑶闭城拒之[2]。克用进攻,旬日拔之,斩瑶于军门,杀城中违拒者千余人。秋七月丙辰朔,克用至河中,王珂迎谒于路。

【注文】

[1]三镇:指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位节度使。

[2]王瑶(?—895年):唐末官吏,曾任绛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率领军队进攻绛州,兵败被杀。

【译文】

李克用率领蕃族和汉人军队大举南下,向皇帝上表声称王行瑜、李茂贞、韩建派兵进犯京城,残杀朝中大臣,请求讨伐他们,又送去檄文给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人,王行瑜等非常恐惧。李克用的军队到达绛州,绛州刺史王瑶关闭城门进行抵抗。李克用发动进攻,用了十天时间,就攻占了该城,在军营门前杀了王瑶,并杀死城里一千多抵抗的人。乾宁二年(895年)秋季七月丙辰朔(初一日),李克用到达河中,王珂亲自到路上去迎接拜见他。

【原文】

匡国节度使王行约败于朝邑,戊午,行约弃同州走,己未,至京师[1]。行约弟行实时为左军指挥使,帅众与行约大掠西市[2]。行实奏称同、华已没,沙陀将至,请车驾幸邠州。庚申,枢密使骆全瓘奏请车驾幸凤翔,上曰:“朕得克用表,尚驻军河中。就使沙陀至此,朕自有以枝梧,卿等但各抚本军,勿令摇动[3]。”

【注文】

[1]朝邑:县名。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改南五泉县置,治所设在今陕西大荔东南。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改为河西县,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恢复为朝邑县。

[2]行实:即王行实,生卒年不详,王行约的弟弟,曾担任同州节度使、左军指挥使。  左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邠宁节度使王行瑜留在都城长安的军队。

[3]枝梧:抗拒、对付。

【译文】

匡国节度使王行约在朝邑被打败了,乾宁二年(895年)七月戊午(初三日),王行约放弃同州逃走,己未(初四日),到达京城长安。他的弟弟王行实当时担任左军指挥使,率领部下与王行约一起在长安西市大肆掠夺。王行实上奏称同州、华州已陷落,李克用的沙陀军队就要到来,请皇帝到邠州去。庚申(初五日),枢密使骆全瓘奏请皇上到凤翔,唐昭宗说:“我已得到李克用的奏章,他们还驻军在河中。即使他的沙陀兵来到这里,我自有办法对付,你们只要各自安抚好手下的军队,不要动摇军心。”

【原文】

右军指挥使李继鹏,茂贞假子也,本姓名阎珪,与骆全瓘谋劫上幸凤翔[1]。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知之,欲劫上幸邠州。孔纬面折景宣,以为不可轻离宫阙[2]。向晚,继鹏连奏请车驾出幸,于是王行约引左军攻右军,鼓噪震地。上闻乱,登承天楼欲谕止之,捧日都头李筠将本军于楼前侍卫[3]。李继鹏以凤翔兵攻筠,矢拂御衣,着于楼桷,左右扶上下楼[4]​‍‌‍​‍‌‍‌‍​‍​‍‌‍​‍‌‍​‍​‍‌‍​‍‌​‍​‍​‍‌‍​‍​‍​‍‌‍‌‍‌‍‌‍​‍‌‍​‍​​‍​‍​‍​‍​‍​‍​‍‌‍​‍‌‍​‍‌‍‌‍‌‍​。继鹏复纵火焚宫门,烟炎蔽天。时有盐州六都兵屯京师,素为两军所惮,上急召令入卫;既至,两军退走,各归邠州及凤翔[5]。城中大乱,互相剽掠,上与诸王及亲近幸李筠营,护跸都头李居实帅众继至[6]

【注文】

[1]右军: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留在都城长安的军队。  李继鹏(?—895年):李茂贞的养子,本名阎珪,曾任右军指挥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与骆全瓘策划劫持唐昭宗前往凤翔。同年,李克用奉诏进入同州,移兵渭桥,李茂贞惧怕,杀他斩首,请罪休兵。

[2]面折:当面指斥。

[3]承天楼:即承天门楼。  李筠: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状元,曾担任神策五十四都之一的捧日都头。

[4]拂:掠过。  桷(jué):方形的椽子。

[5]盐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治所设在今陕西定边。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盐川郡,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定边、宁夏盐池一带。唐复改为盐州。唐玄宗天宝、唐肃宗乾元年间曾改为五原郡。

[6]护跸都:神策五十四都之一。  李居实:生卒年不详,唐末禁军将领,曾担任神策五十四都之一的护跸都头。

【译文】

右军指挥使李继鹏是李茂贞的养子,本名阎珪,与骆全瓘合谋计划劫持皇帝到凤翔去。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知道后,则想劫持皇帝到邠州。孔纬当面斥责刘景宣,认为不可以轻易地离开长安皇宫。傍晚时分,李继鹏接连上奏请求圣驾出发,于是王行约率领左军攻打李继鹏的右军,鼓声、喧闹声震天动地。唐昭宗听说发生变乱,登上承天楼,想下令制止他们,捧日都头李筠率领自己的军队在承天楼前护卫皇帝。李继鹏率领凤翔军队攻打李筠,流箭擦过皇帝的衣服,落在承天楼的楼椽上,身边的侍卫赶紧搀扶着皇帝下楼。李继鹏又纵火焚烧宫门,浓烟遮住了天空。当时盐州六都军队驻扎在京师,左、右军都很怕他们,皇上赶紧召集他们入宫保驾;他们到了以后,左、右两军都撤退,各自返回邠州及凤翔。此时长安城中大乱,士兵互相掠夺,皇帝与各王都到李筠的军营躲避,护跸都头李居实率领部下随后赶到。

【原文】

或传王行瑜、李茂贞欲自来迎车驾,上惧为所迫,辛酉,以筠、居实两都兵自卫,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莎城镇[1]。士民追从车驾者数十万人,比至谷口,暍死者三之一,夜复为盗所掠,哭声震山谷[2]。时百官多扈从不及,户部尚书、判度支及盐铁转运使薛王知柔独先至,上命权知中书事及置顿使[3]

【注文】

[1]启夏门:隋唐长安外郭城南面东起第一门,建于隋初,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南郊。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上建门楼。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启夏门遗址东西长35米,南北长15米,面积约525平方米。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门处西南二里有圆丘及先农、藉田二坛。”  南山:即终南山,又称中南山、太乙山,指秦岭山脉中段陕西境内,西起武功,东到蓝田这一部分。  莎城镇:镇名。在长安城南,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南。

[2]谷口:南山山谷口。  暍(yē):中暑。

[3]薛王知柔:即李知柔,生卒年不详,薛王李业之曾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初袭薛王,后为宗正卿、京兆尹。在任期间主持修筑郑渠、白渠,颇受百姓欢迎。唐昭宁乾宁二年(895年)拜相,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相继出任清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死于任上。  置顿使:官名,唐玄宗时始置,又称“知顿使”,为皇帝出行时,负责先行安排宿驿设营等事务的官员。

【译文】

有人传说王行瑜、李茂贞要亲自迎接圣驾,唐昭宗害怕被他们逼迫,乾宁二年(895年)七月辛酉(初六日),命令李筠、李居实的两都军队进行护卫,出了启夏门急奔南山,住在了莎城镇。跟从皇帝的士兵与百姓有几十万人,等到达南山的谷口,三分之一的人都因中暑而死,夜里又遭强盗掠夺抢劫,哭声震动山谷。当时朝廷百官大多数来不及跟从皇帝,只有户部尚书、判度支及盐铁转运使薛王李知柔首先赶到,唐昭宗命令他暂时主持中书省事务并兼任置顿使。

【原文】

壬戌,李克用入同州​‍‌‍​‍‌‍‌‍​‍​‍‌‍​‍‌‍​‍​‍‌‍​‍‌​‍​‍​‍‌‍​‍​‍​‍‌‍‌‍‌‍‌‍​‍‌‍​‍​​‍​‍​‍​‍​‍​‍​‍‌‍​‍‌‍​‍‌‍‌‍‌‍​。崔昭纬、徐彦若、王抟至莎城。甲子,上徙幸石门镇,命薛王知柔与知枢密院刘光裕还京城,制置守卫宫禁[1]。丙寅,李克用遣节度判官王瓌奉表问起居。丁卯,上遣内侍郗廷昱赍诏诣李克用军,令与王珂各发万骑同赴新平,又诏彰义节度使张以泾原兵控扼凤翔[2]

【注文】

[1]石门镇:镇名,确址待考。  制置:经营谋划。

[2]郗廷昱:唐末宦官,曾任内侍官。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奉命携带诏书前往李克用大营,命李克用及王珂发兵同赴邠州讨伐王行瑜。  新平:县名。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置,治所设在今陕西彬州。  彰义:方镇名。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以泾原节度使改号“彰义军”。治所设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领泾、原(治今宁夏固原)、渭(治今甘肃平凉)、武(治今甘肃武都)等四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蒲河以西地区。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李茂贞占据。  张: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担任彰义军节度使。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七月壬戌(初七日),李克用进入同州。崔昭纬、徐彦若、王抟到达莎城。甲子(初八日),唐昭宗转移到石门镇,命令薛王李知柔和知枢密院刘光裕返回京城,设置军队来守卫皇宫。丙寅(十一日),李克用派遣节度判官王瓌持奏表问候皇上起居生活。丁卯(十二日),唐昭宗派内侍郗廷昱带着诏书前往李克用的军营,命令他和王珂各出动一万名骑兵共同赶赴新平讨伐王行瑜,又下诏命令彰义节度使张带领泾原的军队控制凤翔的李茂贞。

【原文】

李克用遣兵攻华州,韩建登城呼曰:“仆于李公未尝失礼,何为见攻?”克用使谓之曰:“公为人臣,逼逐天子。公为有礼,孰为无礼者乎!”会郗廷昱至,言李茂贞将兵三万至盩厔,王行瑜将兵至兴平,皆欲迎车驾。克用乃释华州之围,移兵营渭桥。

【译文】

李克用派遣军队进攻华州,韩建登上城楼大喊道:“我对您从未有过失礼,为什么要进攻我?”李克用派人对他说:“你作为臣子,却逼迫驱逐天子。如果这也算有礼,那天下还有什么算是无礼呢!”当时正赶上郗廷昱来到,他对李克用说,李茂贞领率三万军队到达了盩厔,王行瑜的军队抵达了兴平,都想迎接唐昭宗圣驾去他们那里。李克用于是解除了对华州的围攻,把部队扎营在渭桥。

【原文】

以薛王知柔为清海节度使、同平章事,仍权知京兆尹、判度支、充盐铁转运使,俟反正日赴镇[1]

【注文】

[1]清海:唐方镇名。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以岭南东道节度使改名。

【译文】

任命薛王李知柔为清海节度使、同平章事,仍然代理京兆尹、判度支、充任盐铁转运使,等到叛乱平定后再赴镇就任。

【原文】

上在南山旬余,士民从车驾避乱者日相惊曰:“邠、岐兵至矣。”上遣延王戒丕诣河中趣李克用令进兵[1]。壬午,克用发河中。八月,上遣供奉官张承业诣克用军[2]。承业,同州人,屡奉使于克用,因留监其军。己丑,克用进军渭桥,遣其将李存真为前锋。辛卯,拔永寿,又遣史俨将三千骑诣石门侍卫[3]。癸巳,遣李存信、存审会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擒其将王令陶等献于行在[4]。思孝本姓拓跋,思恭之弟也。李茂贞惧,斩李继鹏,传首行在。上表请罪,且遣使求和于克用。上复遣延王戒丕、丹王允谕克用,令且赦茂贞,并力讨行瑜,俟其殄平,当更与卿议之[5]。且命二王拜克用为兄。

【注文】

[1]延王戒丕:即李戒丕,生卒年不详,唐宗室,袭封延王。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奉命前往河中,催促李克用下令出兵援助。

[2]张承业(?—923年):字继元,本姓康,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唐末宦官,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改名为张承业。后为晋王李克用所重用,担任监军,并辅佐李克用父子建立后唐。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欲即帝位,张承业力谏无效,后忧虑而死。

[3]永寿:县名。治所设在今陕西永寿北​‍‌‍​‍‌‍‌‍​‍​‍‌‍​‍‌‍​‍​‍‌‍​‍‌​‍​‍​‍‌‍​‍​‍​‍‌‍‌‍‌‍‌‍​‍‌‍​‍​​‍​‍​‍​‍​‍​‍​‍‌‍​‍‌‍​‍‌‍‌‍‌‍​。  史俨(?—916年):唐末雁门(今山西代县)人,最初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将,曾跟随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他与李承嗣投奔杨行密。次年,他率领军队在清口(今江苏清江西南)打败朱温的军队,斩杀庞师古。

[4]李存信(862—902年):原名张污落,唐末回鹘人,沙陀首领李克用养子。早年为牧羊奴,后因善骑射,受到李克用重用。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存信。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李克用率军入关,他屡有功勋,受封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此后,又跟随李克用四出征伐,因功担任郴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连续被罗弘信、刘仁恭等击败,于是称病不再随从李克用出战。  存审:即李存审(862—924年),唐末五代将领。原姓符,名存,字德详,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初为光州刺史李罕之部小校,后归附晋王李克用,被任命为义儿军使,并赐姓名为李存审。他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他率军平定成德镇将张文礼叛乱,因功加检校太傅兼侍中。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因遭郭崇韬排挤,他病中出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当年病卒。  李思孝:生卒年不详,鲜卑族,唐末官吏,本姓拓跋,拓跋思恭的弟弟,曾任保大节度使,率军征讨邠州节度使王行瑜。  梨园寨: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  王令陶:生卒年不详,唐末王行瑜部将,后被唐朝军队擒获。

[5]丹王允:即李允,生卒年不详,唐朝宗室,承袭丹王。  殄(tiǎn):消灭。

【译文】

唐昭宗在南山逗留了十余天,跟随前来避乱的百姓每天都惊慌失措地互相传说:“邠州、岐州的军队到了!”唐昭宗派延王李戒丕前往河中,督促李克用发兵。乾宁二年(895年)七月壬午(二十七日),李克用的军队从河中出发。八月,唐昭宗派供奉官张承业到李克用军营。张承业是同州人,曾多次奉命出使李克用处,因而留下担任监军。己丑(初五日),李克用的军队向渭桥进军,派遣他的部将李存贞为先锋。辛卯(初七日),占领永寿城,又派史俨率三千名骑兵到石门侍卫皇帝。癸巳(初九日),派遣李存信、李存审会同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打王行瑜的梨园寨,俘虏王行瑜的部将王令陶等,把他们押送到皇帝那里。李思孝本姓拓跋,是拓跋思恭的弟弟。李茂贞非常害怕,于是斩杀李继鹏,把他的头颅送到皇帝那里。呈上表章请求治他的罪,并派使者向李克用求和。皇帝再次派遣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传谕李克用,命令他暂时赦免李茂贞,同心协力去讨伐王行瑜,等到消灭了王行瑜,朝廷再和他商量如何处理李茂贞。并且命令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拜李克用为兄长。

【原文】

戊戌,削夺王行瑜官爵。癸卯,以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彰义节度使张为西面招讨使[1]。克用遣其子存勖诣行在,年十一,上奇其状貌,抚之曰:“儿方为国之栋梁,他日宜尽忠于吾家[2]。”克用表请上还京,上许之。令克用遣骑三千驻三桥为备御。辛亥,车驾还京师。壬子,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崔昭纬罢为右仆射。以护国留后王珂、卢龙留守刘仁恭各为本镇节度使[3]

【注文】

[1]李思谏(?—908年):原名拓跋思谏,唐末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的弟弟。因在平定黄巢之乱时立有战功,赐姓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拓跋思恭去世,他接任定难节度使,封夏国公,任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行瑜反叛后,朝廷以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授检校太尉、兼侍中。

[2]存勖(xù):即李存勖(885—926年),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长子,五代后唐政权建立者。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承袭晋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逐渐强大起来。龙德三年(923年),在魏州(治今河北大名)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同光四年(926年)在魏州兵乱中被杀。

[3]护国:唐僖宗光启初年改号河中节度使为护国军。  卢龙:方镇名,又称幽州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所设在幽州(范阳郡,治今北京西南),统辖幽州、檀州(治今北京密云)、蓟州(治今天津蓟州区)、妫(guī)州(治今河北怀来)、涿州(治今河北涿州)、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平州(治今河北任丘)、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唐末迁至今河北昌黎)等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范阳、河东、平卢为根据地,发动叛乱,建立大燕,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  刘仁恭(?—914年):深州(今河北深州西)人。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麾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在进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被军中号为“刘窟头”。后投靠李克用。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协助李克用攻克幽州。次年,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但很快又背叛李克用。后梁末帝乾化二年(914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他被杀身亡。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八月戊戌(十四日),朝廷下令革除王行瑜的官职、爵位。癸卯(十九日),任命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彰义节度使张为西面招讨使。李克用派他儿子李存勖来到唐昭宗的行宫,李存勖当时只有十一岁,皇上看他相貌不凡十分惊奇,抚摸着他说:“你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应该尽忠于我大唐李家。”李克用上表请求皇上返回京城,唐昭宗同意了。命令李克用派遣三千名骑兵驻扎三桥做好防御工作。辛亥(二十七日),唐昭宗回到长安。壬子(二十八日),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昭纬被罢为右仆射。朝廷委任护国留后王珂、卢龙留守刘仁恭分别担任本镇的节度使。

【原文】

时宫室焚毁,未暇完葺,上寓居尚书省,百官往往无袍笏仆马。以李克用为行营都统。

【译文】

当时京师宫殿已被焚毁,还没有来得及修建整理,皇帝暂时住进尚书省,朝廷百官往往没有上朝的衣袍、笏板、仆人和马匹。任命李克用为行营都统。

【原文】

九月癸亥,孔纬薨。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九月癸亥(初十日),孔纬去世。

【原文】

李克用急攻梨园,王行瑜求救于李茂贞,茂贞遣兵万人屯龙泉镇,自将兵三万屯咸阳之旁[1]。克用请诏茂贞归镇,仍削夺其官爵,欲分兵讨之。上以茂贞自诛继鹏,前已赦宥,不可复削夺诛讨,但诏归镇,仍令克用与之和解[2]。以昭义节度使李罕之检校侍中,充邠宁四面行营副都统。史俨败邠宁兵于云阳,擒云阳镇使王令诲等,献之[3]

【注文】

[1]龙泉镇:地名。在今陕西旬邑东北。  咸阳:县名。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隋朝时并入京兆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分泾阳、始平二县复置,治所设在杜邮亭(今陕西咸阳东北)。武则天时因其母杨氏顺陵在咸阳北原,曾改咸阳为“赤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升为次畿。

[2]赦宥(yòu):赦罪宽免。

[3]云阳:县名。治所设在今陕西泾阳北。  王令诲:生卒年不详,曾任云阳镇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在与史俨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译文】

李克用率领军队猛攻梨园,王行瑜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派遣军队一万人驻扎在龙泉镇,自己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咸阳附近。李克用请求朝廷下令让李茂贞返回凤翔镇所,仍然削夺他的官职、爵位,想分兵去讨伐他​‍‌‍​‍‌‍‌‍​‍​‍‌‍​‍‌‍​‍​‍‌‍​‍‌​‍​‍​‍‌‍​‍​‍​‍‌‍‌‍‌‍‌‍​‍‌‍​‍​​‍​‍​‍​‍​‍​‍​‍‌‍​‍‌‍​‍‌‍‌‍‌‍​。皇帝认为李茂贞自己杀了李继鹏,不久前已经赦免了他,不可以再削除他的官职、爵位去讨伐他,只是下令让他回到自己的凤翔镇所,仍然希望李克用与李茂贞和解。又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罕之为检校侍中,充任邠宁四面行营副都统。史俨在云阳打败了王行瑜的邠宁军队,抓住了云阳镇使王令诲等人,献给朝廷。

【原文】

冬十月丙戌,河东将李存真败邠宁军于梨园北,杀千余人。自是梨园闭壁不敢出。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冬季十月丙戌(初三日),河东将领李存真在梨园北打败了王行瑜的邠宁军队,杀死一千多人。从此梨园军队坚守城池,不敢出战。

【原文】

贬右仆射崔昭纬为梧州司马。

【译文】

右仆射崔昭纬被贬为梧州司马。

【原文】

魏国夫人陈氏,才色冠后宫,上以赐李克用[1]

【注文】

[1]魏国夫人陈氏(?—941年):唐末、五代襄州(治今湖北襄阳)人。本为唐昭宗的宫嫔,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为了鼓励和笼络李克用,唐昭宗将她赏赐给李克用。陈氏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李克用非常宠爱她。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后,李克用常独居深宫,嫔妃们很少有机会侍奉他,只有陈氏经常能被召见。陈氏天性恬淡,并不因受宠而骄傲,李克用常称呼她为“阿媎(jiě)”。等到李克用死后,陈氏落发为尼,法名智愿。后来居于洛阳佛寺中,后唐庄宗李存勖赐号“建法大师”。后明宗李嗣源又改赐为“圆惠大师”。

【译文】

魏国夫人陈氏,她的才能姿色在后宫中名列第一,皇帝把她赐给李克用。

【原文】

克用令李罕之、李存信等急攻梨园;城中食尽,弃城走。罕之等邀击之,所杀万余人,克梨园等三寨,获王行瑜子知进及大将李元福等[1]。克用进屯梨园。庚寅,王行约、王行实烧宁州遁去[2]。克用奏请以匡国节度使苏文建为静难节度使,趣令赴镇,且理宁州,招抚降人[3]

【注文】

[1]知进:即王知进,生卒年不详,王行瑜之子。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在梨园与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李存信等交战中,兵败被俘。  李元福:生卒年不详,唐末王行瑜部将。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在梨园与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李存信等交战中,兵败被俘。

[2]宁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豳(bīn)州置,治所设在定安县(今甘肃宁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北地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宁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彭原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宁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正宁,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等地。

[3]苏文建:唐末军事将领,生卒年不详。唐昭宗乾宁年间历任匡国军节度使、静难军节度使、昭武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理宁州:管理宁州。

【译文】

李克用命令李罕之、李存信等加紧攻打梨园;城中粮食已经吃完了,王行瑜的军队弃城逃走。李罕之等拦截阻击,杀死一万多人,攻下了梨园等三个寨子,俘获了王行瑜的儿子王知进和大将李元福等人。李克用进军驻扎在梨园。庚寅(初七日),王行约、王行实放火烧毁宁州后逃跑。李克用上奏朝廷请求任命匡国节度使苏文建为静难节度使,督促他赶快赴镇就任,暂时先处理宁州事务,着手安抚前来投降的人。

【原文】

上迁居大内。

【译文】

唐昭宗迁回到皇宫居住。

【原文】

王行瑜以精甲五千守龙泉寨,李克用攻之。李茂贞以兵五千救之,营于镇西。李罕之击凤翔兵,走之,十一月丁巳,拔龙泉寨。行瑜走入邠州,遣使请降于李克用。

【译文】

王行瑜率领五千名精壮士兵镇守龙泉寨,李克用带军攻打​‍‌‍​‍‌‍‌‍​‍​‍‌‍​‍‌‍​‍​‍‌‍​‍‌​‍​‍​‍‌‍​‍​‍​‍‌‍‌‍‌‍‌‍​‍‌‍​‍​​‍​‍​‍​‍​‍​‍​‍‌‍​‍‌‍​‍‌‍‌‍‌‍​。李茂贞率领五千名士兵援救王行瑜,在龙泉镇的西面扎下营寨。李罕之攻打李茂贞的凤翔军队,凤翔军队逃走了,乾宁二年(895年)十一月丁巳(初五日),攻下了龙泉寨。王行瑜逃入邠州,派使者向李克用请求投降。

【原文】

李克用引兵逼邠州,王行瑜登城号哭,谓克用曰:“行瑜无罪,迫胁乘舆,皆李茂贞及李继鹏所为,请移兵问凤翔,行瑜愿束身归朝[1]。”克用曰:“王尚父,何恭之甚?仆受诏讨三贼臣,公预其一,束身归朝,非仆所得专也[2]。”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命指挥使高爽权巡抚军城,奏趣苏文建赴镇[3]。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行瑜,传首[4]

【注文】

[1]束身:自缚。

[2]尚父:即王行瑜。唐昭宗曾赐号王行瑜为“尚父”,故称。但此时王行瑜的尚父赐号已削夺,李克用仍这样称呼他,有讽刺挖苦意味。  三贼臣:指王行瑜、李茂贞与韩建。

[3]居人:居民,百姓。  高爽:生卒年不详,唐末李克用部将。曾任指挥使,跟随李克用参与唐末割据争霸。

[4]庆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南部一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弘化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庆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化郡,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又改为顺化郡,唐肃宗乾元初年恢复庆州旧名。

【译文】

李克用率领军队逼近邠州,王行瑜登上城楼,放声痛哭,对李克用说:“我没有罪过,胁迫皇上的事情都是李茂贞和李继鹏所为,请您率军到凤翔去讨伐李茂贞,我愿意自己捆绑起来归顺朝廷。”李克用说:“你身为‘尚父’,为什么这样谦恭呢?我接受皇帝诏令讨伐三个贼臣,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想自己捆绑起来归顺朝廷,这不是我可以擅自做主的。”乾宁二年(895年)十一月丁卯(十五日),王行瑜带着族人弃城逃跑了,李克用进入邠州,封闭了官府库房,安抚城中百姓,命指挥使高爽暂时代理城中事务,上奏朝廷催促苏文建赴镇上任。王行瑜逃到庆州境内,部下将其杀死,并把他的头颅送到朝廷。

【原文】

李克用旋军渭北。

【译文】

李克用回军驻扎在渭水北边。

【原文】

加静难节度使苏文建同平章事。

【译文】

加封静难节度使苏文建为同平章事。

【原文】

十二月乙酉,李克用军于云阳。乙未,进克用爵晋王,加李罕之兼侍中,以河东大将盖寓领容管观察使,自余克用将佐子孙并进官爵[1]

【注文】

[1]晋王:李克用由陇西郡王进爵晋王。  容管:唐方镇名,全称“容州管内观察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置,治所设在容州(今广西北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为容管观察使,辖境大致包括今广西玉林、钦州及梧州所属的岑溪一带。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十二月乙酉(初三日),李克用的军队驻扎在云阳。乙未(十三日),朝廷晋封李克用为晋王,加封李罕之兼任侍中,任命河东大将盖寓担任容管观察使,李克用的其余部将、佐吏以及儿子、孙子都进封官职爵位。

【原文】

李克用遣掌书记李袭吉入谢恩,密言于上曰:“比年以来,关辅不宁,乘此胜势,遂取凤翔,一劳永逸,时不可失。臣屯军渭北,专俟进止[1]。”上谋于贵近,或曰:“茂贞复灭,则沙陀大盛,朝廷危矣[2]。”上乃赐克用诏,褒其忠款,而言:“不臣之状,行瑜为甚。自朕出幸以来,茂贞、韩建自知其罪,不忘国恩,职贡相继,且当休兵息民。”克用奉诏而止。既而私于诏使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3]。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又诏免克用入朝,将佐或言:“今密迩阙廷,岂可不入见天子。”克用犹豫未决,盖寓言于克用曰:“向者王行瑜辈纵兵狂悖,致銮舆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窃恐复惊骇都邑。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4]。”克用笑曰:“盖寓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乃表称:“臣总帅大军,不敢径入朝觐,且惧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人。”辛亥,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5]​‍‌‍​‍‌‍‌‍​‍​‍‌‍​‍‌‍​‍​‍‌‍​‍‌​‍​‍​‍‌‍​‍​‍​‍‌‍‌‍‌‍‌‍​‍‌‍​‍​​‍​‍​‍​‍​‍​‍​‍‌‍​‍‌‍​‍‌‍‌‍‌‍​。

【注文】

[1]李袭吉(?—906年):唐末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唐僖宗乾符末年进士。黄巢起义爆发后,曾避祸于河中,投靠节度使李都,被提拔为盐铁判官。王重荣代替李都后,因其不喜文士,他便投奔李克用,担任掌书记。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迁节度副使,跟随李克用讨伐王行瑜,后拜为右谏议大夫,深受重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死在太原,追赠礼部尚书。  关辅:即关中与三辅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地区。

[2]贵近:身边的显贵之臣。  复灭:又灭亡。指李茂贞继王行瑜后而灭亡。

[3]异心:贰心,指反叛之心。

[4]入觐(jìn):入宫朝见皇帝。

[5]胡敬璋(?—908年):唐末李茂贞部将,曾为河西节度使、延州节度使。

【译文】

李克用派遣掌书记李袭吉到朝廷感谢皇帝的恩惠,秘密对皇帝说:“近些年来,关辅地区不安宁,乘着现在战胜的大好形势,攻取凤翔,可以一劳永逸,这个时机不能丢失了。臣下现在屯军于渭北,专门等待皇帝的命令以便行动。”唐昭宗与朝中显贵大臣商量,有人说:“李茂贞如果被消灭,那么李克用的沙陀军队就会强盛起来,到时朝廷就危险了。”唐昭宗于是颁赐诏书给李克用,褒奖他对朝廷的忠贞,又说:“逆臣罪恶表现,王行瑜最为突出。自从我这次离开京城出巡各地以来,李茂贞、韩建都知道了自己的罪过,他们没有忘记朝廷的恩惠,进贡的物品一批接着一批,而且也应该让军队休息,让百姓安宁了。”李克用接到诏令后就停止了进军。不久他私下对朝廷传达诏令的使臣说:“我看朝廷的意思,好像怀疑我李克用有别的用意。然而不除掉李茂贞,关中就没有安宁的日子。”唐昭宗又下诏免除了李克用入朝觐见。他的将领佐吏中有人说:“现在我们离朝廷很近,怎么能不进京拜见皇帝呢!”李克用犹豫不决,盖寓对李克用说:“以前王行瑜等人放纵士兵背叛朝廷,使得皇帝流离失所,百姓奔散逃亡。如今皇帝回去不久还没有安定下来,人心还惶恐不安,您若带兵渡过渭河进入京师,我担心京城会再次惊恐不安。做臣子的对朝廷尽忠,在于为皇室解危,而不在于入朝拜见,希望您仔细考虑!”李克用笑着说:“盖寓尚且不要我进入朝中,更何况是天下的百姓呢!”于是向朝廷上表称:“臣统率大军,不敢随意入朝拜见皇帝,并且担心部下士兵会侵扰渭水北边的百姓。”乾宁二年(895年)十二月辛亥(二十九日),李克用率领军队向东返回晋阳。他的表章送到京城,京城这才安定下来,唐昭宗下诏赐给河东军队三十万缗赏钱。李克用离开后,李茂贞又像以往一样骄纵蛮横,河西一带的州县大多被李茂贞占领了,他任命部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

【原文】

三年夏五月戊子,遣中使赐崔昭纬死,行至荆南追及,斩之,中外咸以为快。

【译文】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夏季五月戊子(初八日),朝廷派遣宦官赐崔昭纬自尽,行至荆南时追上了崔昭纬,把他杀死,朝廷内外都感到大快人心。

【原文】

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贞、韩建惮之,事朝廷礼甚恭[1]。克用去,二镇贡献渐疏,表章骄慢。上自石门还,于神策两军之外,更置安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使诸王将之[2]。嗣延王戒丕、嗣覃王嗣周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3]。茂贞亦勒兵,扬言欲诣阙讼冤,京师士民争亡匿山谷[4]。上命通王滋及嗣周、戒丕分将诸军以卫近畿,戒丕屯三桥[5]。茂贞遂表言:“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6]。”上遽遣使告急于河东。六月,茂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娄馆,官军败绩[7]

【注文】

[1]屯渭北:李克用自邠宁返回时屯兵于渭北。

[2]安圣、捧宸(chén)、保宁、宣化:均为皇帝的亲军,置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

[3]嫌隙日构:由猜疑而形成的仇怨一天天形成。

[4]讼冤:辩明冤屈。

[5]通王滋:即李滋(844—897年)(《旧唐书》误作咸通四年即公元863年去世),唐宣宗李忱之子。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封为夔(kuí)王。郓王李漼即位为唐懿宗后,改称通王。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与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等统率安圣、奉宸、保宁、宣化军保卫京师。后遭韩建诬陷擅权,而被唐昭宗解除兵权。次年被韩建杀死。

[6]勒兵:统帅军队​‍‌‍​‍‌‍‌‍​‍​‍‌‍​‍‌‍​‍​‍‌‍​‍‌​‍​‍​‍‌‍​‍​‍​‍‌‍‌‍‌‍‌‍​‍‌‍​‍​​‍​‍​‍​‍​‍​‍​‍‌‍​‍‌‍​‍‌‍‌‍‌‍​。勒兵入朝请罪,此为威胁唐昭宗的言论。

[7]娄馆:地名,在今陕西兴平西。

【译文】

当初,李克用驻扎在渭水以北,李茂贞、韩建都十分畏惧他,对朝廷非常恭敬。李克用离开以后,李茂贞、韩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越来越少了,上给皇帝的表章也变得越来越骄慢不逊。唐昭宗从石门返回京城长安后,在左、右神策军以外,另设了安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挑选增补了数万人,由各王率领。继任的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又各自招募部下数千人。李茂贞以为朝廷扩充军队是想讨伐他,说话中有很多抱怨,和朝廷的裂痕一天天加深。李茂贞也调兵遣将,并且扬言说要到朝廷去诉讼冤屈,京城里的百姓争先恐后地逃亡、隐匿到山谷里去。唐昭宗命令通王李滋和李嗣周、李戒丕分别率领各军保卫京师,李戒丕驻扎在三桥。李茂贞上表说:“延王李戒丕无缘无故地发动军队来讨伐我,我现在只有带领军队到朝廷来请罪了。”唐昭宗赶紧派使者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告急。乾宁二年(895年)六月,李茂贞率领军队逼近京畿一带,覃王李嗣周在娄馆迎战,被打败了。

【原文】

秋七月,茂贞进逼京师[1]。延王戒丕曰:“今关中藩镇无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济河,幸太原,臣请先往告之[2]。”辛卯,诏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韩建遣其子从允表请幸华州,上不许[3]。以建为京畿都指挥、安抚制置及开通四面道路催促诸道纲运等使。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讯召建,面议去留[4]。甲午,建诣富平见上,顿首涕泣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5]。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6]。今华州兵力虽微,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西距长安不远,愿陛下临之,以图兴复[7]。”上乃从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华州,以府署为行宫[8]。建视事于龙兴寺[9]。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10]

【注文】

[1]进逼京师:李克用曾在消灭王行瑜后要求乘势进攻凤翔,说“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现在李克用所言果真应验。

[2]自鄜州济河:当时因为韩建在华州,李茂贞的养子李继瑭在同州,故不敢经过同州,而由鄜州渡河前往太原。

[3]从允:即韩从允,生卒年不详,韩建之子,许州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奉父亲韩建命前往长安请求唐昭宗前往华州。

[4]宣徽使:官名。宣徽院长官,唐宪宗元和年间置,由宦官充任,负责管理北司诸使、宦官名籍(包括供奉于内廷的各种匠人),各种郊祀、朝会、宴会、典礼的供应与服务,以及检视内外进贡物品,权位显贵。由于宣徽院分为南、北两院,因此宣徽使也设有宣徽南、北院使两名,另有副使两名。天祐二年(905年),朱温诛灭宦官后,改用士人担任宣徽院南、北使,从此结束了唐代历史上宦官把持宣徽使的局面。五代后唐时,曾一度参用宦官和士人共掌宣徽使。  元公讯:生卒年不详,唐末宦官,曾担任宣徽使。

[5]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伏地,然后以头叩地,随即抬头,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故叫顿首。

[6]宗庙:此指唐朝皇室祖庙。  园陵:此指唐朝皇帝诸陵。  边鄙:指太原。意指距离京城较远。

[7]训厉:训练士兵,磨砺兵器。  十五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韩建担任华州刺史的时间在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返回长安时,距今应是十二年。

[8]下邽(guī):县名,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北。

[9]龙兴寺:寺庙名。

[10]燔(fán)烧俱尽: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长安宫殿曾被黄巢纵火焚烧。黄巢撤退后,留守长官王徽略加修建。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第二次逃亡时宫殿被官军焚毁。光启二年(886年),王行瑜杀死朱玫,再次焚毁宫殿​‍‌‍​‍‌‍‌‍​‍​‍‌‍​‍‌‍​‍​‍‌‍​‍‌​‍​‍​‍‌‍​‍​‍​‍‌‍‌‍‌‍‌‍​‍‌‍​‍​​‍​‍​‍​‍​‍​‍​‍‌‍​‍‌‍​‍‌‍‌‍‌‍​。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回京,再加修建。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唐昭宗出奔石门,凤翔军纵火焚烧宫殿,回来后再加修建。至今,凤翔军再度纵火焚烧,宫殿遂成一片废墟。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秋季七月,李茂贞进军逼近京城长安。延王李戒丕说:“现在关中地区的藩镇没有一个可依靠的,不如从鄜州渡过黄河,到太原去,臣请求先去太原告诉他们。”辛卯(十二日),唐昭宗下诏要出巡鄜州。壬辰(十三日),唐昭宗到达渭北;韩建派他的儿子韩从允携带表章请求唐昭宗到华州去,唐昭宗没有答应。朝廷任命韩建为京畿都指挥使、安抚制置使和开通四面道路催促诸道纲运使等职。然而韩建接二连三地呈上要唐昭宗到华州的表章,唐昭宗及随从官员也不愿走得太远,癸巳(十四日),到达富平,派遣宣徽使元公讯去召见韩建,和他当面商量去太原还是到华州。甲午(十五日),韩建到富平拜见皇上,他下跪磕头哭着说:“现在藩镇骄横跋扈的,不只是李茂贞一个人。您如果离开了先主的宗庙、园陵,到边远的地方去巡视,臣担心您渡过黄河以后,再也没有返回的机会了。如今华州的兵力虽然微弱,但控制了关中三辅一带,也完全可以自保。臣在这里积聚物资,训练军队,已经有十五年了,华州距离西边的京城长安也不远,希望皇帝您能驾临华州,以图兴复中原。”唐昭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乙未(十六日),唐昭宗住在下邽,丙申(十七日),到达华州,把韩建的节度使府临时作为行宫住处。韩建在龙兴寺处理政事。此时,李茂贞进入长安,把唐僖宗中和以来所修复的宫室、市场都烧了。

【原文】

乙巳,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同平章事,充武安节度使[1]。上以胤,崔昭纬之党也,故出之。

【注文】

[1]武安:唐方镇名。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道,设观察使,治所设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治所迁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长沙以南和广东连江流域地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升湖南观察使为钦化军节度使。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再改为武安军节度使,治所依旧设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七月乙巳(二十六日),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胤为同平章事,充任武安节度使。唐昭宗认为崔胤是崔昭纬的同党,所以将他调出朝廷。

【原文】

丙午,以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陆扆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1]。扆,陕人也。

【注文】

[1]陆扆(yǐ)(846—905年):字祥文,本名允迪,陆贽族孙。原籍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后迁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进士。唐昭宗乾宁初年,担任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封嘉兴县男。乾宁三年(896年)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授工部尚书,后转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兼任户部尚书,封吴郡开国公。唐昭宗被害后,被贬为濮州司户参军,被杀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七月丙午(二十七日),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陆扆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陆扆,是陕州人。

【原文】

宰相畏韩建,不敢专决政事。八月丙辰,诏建关议朝政;建上表固辞,乃止[1]。韩建移檄诸道,令共输资粮诣行在。李克用闻之,叹曰:“去岁从余言,岂有今日之患!”又曰:“韩建天下痴物,为贼臣,弱帝室,是不为李茂贞所擒,则为朱全忠所虏耳[2]。”因奏将与邻道发兵入援。

【注文】

[1]关议:参与议论。  上表固辞:上奏表坚决推辞。有学者认为,韩建不愿入朝,并非畏避权势,而是由于自己目不知书,故坚决推辞。

[2]痴物:傻瓜。  弱:使动用法,使皇室衰弱。

【译文】

宰相们畏惧韩建,不敢擅自决定政事​‍‌‍​‍‌‍‌‍​‍​‍‌‍​‍‌‍​‍​‍‌‍​‍‌​‍​‍​‍‌‍​‍​‍​‍‌‍‌‍‌‍‌‍​‍‌‍​‍​​‍​‍​‍​‍​‍​‍​‍‌‍​‍‌‍​‍‌‍‌‍‌‍​。乾宁二年(895年)八月丙辰(初八日),朝廷下诏命令韩建参议朝政;韩建上表坚决推辞,这才作罢。韩建向各道发出檄文,命令他们向唐昭宗所在地输送物资粮食。李克用听说后,感慨地说:“去年皇帝如果听从我的话,哪还会有今天的灾祸呢!”又说:“韩建是天下最愚笨的人,替乱臣贼子削弱大唐皇室,他这样做不是被李茂贞抓住,就是被朱全忠俘虏。”于是上奏表示将要联合相邻各道发兵前来救援。

【原文】

上愤天下之乱,思得奇杰之士不次用之[1]。国子博士朱朴自言得为宰相,月余可致太平[2]。上以为然,乙丑,以朴为左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朴为人庸鄙迂僻,无他长,制出,中外大惊[3]。丙寅,加韩建兼中书令。

【注文】

[1]奇杰之士:奇异超群的人才。  不次:不按寻常的次序,意即破格提拔任用。

[2]国子博士:官名。西晋武帝咸宁年间(275—280年)置,为国子学属官,掌教授学生,由品行清高、精通经典者充任。此后历代沿置。唐代国子博士分授五经,正五品上。  朱朴(?—897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为道士许岩士引荐拜相,任左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腐儒木讷、没有才能。次年,因许岩士势力衰败而随之被免相,不久被韩建诛杀。

[3]庸鄙:平庸粗鄙。  迂僻:迂腐寡陋。

【译文】

唐昭宗愤慨天下战乱不断,想得到杰出的人才破格任用。国子博士朱朴毛遂自荐,称如果能做宰相的话,只要一个多月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唐昭宗相信了他的话,乾宁二年(895年)八月乙丑(十七日),任命朱朴为左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朱朴为人庸俗迂腐,没有其他才能,唐昭宗的诏令颁布以后,朝廷内外都大吃一惊。丙寅(十八日),加封韩建兼任中书令。

【原文】

九月,崔胤出镇湖南,韩建之志也[1]。胤密求援于朱全忠,且教之营东都宫阙,表迎车驾。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表请上迁都洛阳[2]。全忠仍请以兵二万迎车驾,且言崔胤忠臣,不宜出外。韩建惧,复奏召胤为相,遣使谕全忠以且宜安静,全忠乃止。乙未,复以胤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崔远同平章事[3]。远,珙弟玙之孙也[4]

【注文】

[1]出镇湖南:指出任武安节度使。

[2]河南尹:唐朝河南府的行政长官。安史之乱后,河南尹常兼东都副留守,或兼御史中丞主持东都洛阳政务。河南:即河南府。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置,治所设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河南黄河故道以南、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  张全义(852—926年):初名言,又作居言,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出身农家。黄巢攻陷长安时,他被俘虏,被任为吏部尚书、水运使。黄巢败亡后,投降河阳(今河南孟州东南)节度使诸葛爽,担任裨校一职,因屡立战功,又迁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任命为河南尹,镇守洛阳。后因政绩卓著,朝廷将他赐名为张全义。朱温建梁称帝后,兼任河阳节度使,累官至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魏王,赐名宗奭(shì)。后唐庄宗灭梁后,归降后唐,被任为太师、尚书令,封齐王。

[3]崔远(?—90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河中节度使崔玙孙子,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唐昭宗大顺初年以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拜相,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博陵县男。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免相,任兵部尚书​‍‌‍​‍‌‍‌‍​‍​‍‌‍​‍‌‍​‍​‍‌‍​‍‌​‍​‍​‍‌‍​‍​‍​‍‌‍‌‍‌‍‌‍​‍‌‍​‍​​‍​‍​‍​‍​‍​‍​‍‌‍​‍‌‍​‍‌‍‌‍‌‍​。后为柳璨所嫉恨,被贬莱州刺史,再贬白州司户,不久赐死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

[4]珙:即崔珙(?—849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文宗大和年间,历官泗州刺史、太府卿、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等。唐文宗开成初年,入为右金吾大将军,迁京兆尹。唐武宗会昌初年,累迁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不久又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书、门下侍郎,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后因与宰相崔铉不和,贬为澧州刺史,再贬为恩州司马。唐宣宗即位后,为太子宾客,出为凤翔节度使。  玙:即崔玙(yú),字朗士,生卒年不详,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穆宗长庆年间进士。始为礼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初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唐宣宗大中年间,迁礼部侍郎、兵部侍郎,进封博陵子。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九月,崔胤被调出京城镇守湖南,这是韩建的意思。崔胤暗中向朱全忠请求援助,并且要他整修东都洛阳的宫殿,向朝廷上表迎接皇帝到洛阳去。朱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上表朝廷请求迁都洛阳。朱全忠请求率领二万名士兵迎接皇上,并说崔胤是忠臣,不应调往京外任职。韩建惧怕了,又上奏唐昭宗请求再任命崔胤为宰相,派使者告谕朱全忠暂且停止行动,朱全忠这才停止了行动。乙未(十七日),再次任命崔胤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崔远为同平章事。崔远,是崔珙弟弟崔玙的孙子。

【原文】

丁酉,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扆为硖州刺史[1]。崔胤恨扆代已,诬扆,云党于李茂贞而贬之。己亥,以朱朴兼户部,凡军旅财赋之事,上一以委之。以孙偓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又以前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静难节度使兼副都统[2]。冬十月壬子,加孙偓行营节度招讨处置等使。丁巳,以韩建知京兆尹兼把截使[3]。戊午,李茂贞上表请罪,愿得自新,仍献助修宫室钱,韩建复佐佑之,竟不出师。

【注文】

[1]硖(xiá)州:州名。北周改拓州置,治所设在夷陵(今湖北宜昌),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

[2]孙偓(wò):字龙光,生卒年不详,武邑(今河北武邑)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状元,曾任右补阙、长水县令,累官京兆尹。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兼礼部尚书、行营节度诸军都统招讨处置等使。乾宁四年(897年)免相,贬为衡州司马,死在任上。

[3]把截使:此指京城把截使,唐朝末年置,掌京城守卫事务。“把截”为“把守拦截”之意。

【译文】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九月丁酉(十九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扆被贬为硖州刺史。崔胤忌恨陆扆取代了自己的位置,于是诬陷他与李茂贞结党营私,所以朝廷将他贬职。己亥(二十一日),任命朱朴兼管户部,凡是军事费用和财赋之事,唐昭宗全交给他一个人处理。任命孙偓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又任命前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静难节度使兼凤翔四面行营副都统。冬季十月壬子(初五日),加封孙偓行营节度招讨处置等使。丁巳(初十日),任命韩建暂时代理京兆尹兼把截使。戊午(十一日),李茂贞向朝廷上表请罪,希望能够得到悔过自新的机会,又进献帮助修复长安宫室的钱财,此时韩建又替他求情,朝廷竟然不再出动军队去讨伐李茂贞了。

【原文】

四年春正月甲申,韩建奏:“防城将张行思等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谋杀臣,劫车驾幸河中[1]。”建恶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惊,召建谕之,建称疾不入,令诸王诣建自陈[2]。建表称:“诸王忽诣臣理所,不测事端[3]。臣详酌事体,不应与诸王相见。”又称:“诸王当自避嫌疑,不可轻为举错。陛下若以友爱含容,请依旧制,令归十六宅,妙选师傅,教以诗书,不令典兵预政[4]。”且曰:“乞散彼乌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5]​‍‌‍​‍‌‍‌‍​‍​‍‌‍​‍‌‍​‍​‍‌‍​‍‌​‍​‍​‍‌‍​‍​‍​‍‌‍‌‍‌‍‌‍​‍‌‍​‍​​‍​‍​‍​‍​‍​‍​‍‌‍​‍‌‍​‍‌‍‌‍‌‍​。”建虑上不从,仍引麾下精兵围行宫,表疏连上。上不得已,是夕,诏诸王所领军士并纵归田里,诸王勒归十六宅,其甲兵并委韩建收掌[6]。建又奏:“陛下选贤任能,足清祸乱,何必别置殿后四军,显有厚有薄之恩,乖无偏无党之道[7]!且所聚皆坊市无赖奸猾之徒,平居犹思祸变,临难必不为用,而使之张弓挟刃,密迩皇舆,臣窃寒心[8]。乞皆罢遣。”诏亦从之。于是殿后四军二万余人悉散,天子之亲军尽矣。捧日都头李筠,石门扈从功第一,建复奏斩于大云桥[9]。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暂出江南,遽谋不轨[10]。代宗时吐蕃入寇,光启中朱玫乱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11]。今诸王衔命四方者,乞皆召还[12]。”又奏:“诸方士出入禁庭,眩惑圣听,宜皆禁止,无得入宫[13]。”诏悉从之。建既幽诸王于别第,知上意不悦,乃奏请立德王为太子,欲以解之[14]。丁亥,诏立德王祐为皇太子,仍改名裕。

【注文】

[1]张行思:唐末官吏,生卒年不详,曾担任华州防城将。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受韩建指使,控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等八王谋划劫持皇上。  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皆唐皇室嗣王。睦王、韶王、韩王为唐代宗之后,彭王为唐肃宗之后,陈王为唐文宗之后,济王、通王、仪王不详,皆失其名。

[2]自陈:自己陈述解释。

[3]理所:办公地点。

[4]十六宅:唐朝诸王共居的宅第,位于长安城安国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唐武宗、唐宣宗都是从十六宅中迎立登位的。唐初诸王都有封地,开府后就前往封地居住。但事实上,从武则天时代起,新封诸王便不再前往封地。按规定,诸王在京城必须集中居住,因此,诸王府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皇子年幼时居住在宫中,成年封王后,就前往宅地居住。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于安国寺东修缮大宅,分十院,号为“十王宅”,后来又有六王就封,居于宅内,于是有了“十六宅”的称谓。而事实上唐玄宗朝总共就封的有十九王,但“十六宅”的称谓就此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诗书:即《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书籍。《诗经》,又称《诗三百》,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汇编,编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其体制分风(即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雅(即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即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三大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生活。《尚书》,又称《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著作,也是第一部有关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5]麟趾之化:即《麟之趾》,《诗·周南》的篇名。此篇赞美周文王子孙繁衍而多贤,一说是赞美周公旦的子孙,后人遂以麟趾比喻子孙的贤能。

[6]纵归:放归。

[7]殿后四军:指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于左、右神策军之外设置的安圣、捧宸、保宁、宣化四军。  显有厚有薄之恩,乖无偏无党之道:意在指责唐昭宗不应该别置殿后四军,表现出对禁军恩厚,对其他军队恩薄,背离了无偏无党之道。

[8]平居:国家安定时。  密迩皇舆:在皇帝身边。

[9]石门扈从:指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王行瑜等侵犯京师时,李筠护驾之功。  大云桥:地名,在华州大云寺前,位于今陕西华县境内。据历史文献记载,武则天时曾命令天下各州修建大云寺以藏《大云经》。

[10]玄宗之末,永王璘暂出江南:此处误。永王李璘调出京城到江南任职,应在唐肃宗至德元载、二载(756—757年)间,不是在唐玄宗末年。  永王璘:即李璘(约721—757年),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弟弟,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永王。唐肃宗时,担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欲割据江陵,擅自分兵进攻吴郡、广陵,最终兵败被杀。

[11]代宗:即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唐肃宗李亨长子。初名俶(chù),后改名豫。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唐肃宗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长安、洛阳,晋封楚王,后封成王。即帝位后,重用李辅国、鱼朝恩等人,大权旁落;对安史降将采取姑息政策,加上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失败,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在位十八年,终年五十三岁,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富平西北)。  吐蕃入寇:自安史之乱爆发后,精锐边兵皆征发内地,边境留兵单弱。唐代宗时,吐蕃连年入侵中原。  朱玫乱常: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逼凤翔百官奉襄王李煴为帝,自为宰相专权。  援立宗支:指吐蕃入寇时立广武王李承密为帝,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朱玫立李煴为帝。

[12]衔命:指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通王李滋等分别领军在近京畿各处守卫。

[13]方士:中国古代擅长神仙方术、可通神鬼的人。此外,道教中服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也称方士。此指许岩士等人。

[14]德王:即李裕(?—905年),唐昭宗李晔长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封德王。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为皇太子。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被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内枢密使王彦范等人拥立为帝。政变失败后,他又降为德王。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春季正月甲申(初八日),韩建向朝廷上奏说:“防城将张行思等控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计谋杀害我,要劫持皇帝到河中去。”韩建憎恨各王掌管军队,所以指使张行思控告他们。唐昭宗大为吃惊,召见韩建想弄清此事,韩建称病不来,便下令诸王到韩建处自己陈述。韩建上表道:“各王忽然到我住处来,我猜测不出会发生什么事。我仔细斟酌了这件事情,认为不应该和各王见面。”又说道:“各王应该自己避开嫌疑,不能轻举妄动。皇帝如果因为兄弟手足之情想要宽容他们,那么请按照旧制,命令他们回到十六宅居住,选好老师,教习《诗经》《尚书》,而不是让他们主管军队并参与朝政。”并且说:“请求解散各王手下没有组织纪律的士兵,用来发扬《诗·周南·麟之趾》所称述的教化。”韩建担心皇帝不听从他的意见,便带领手下精兵包围了皇帝的行宫,屡次上书。唐昭宗不得已,这天晚上,下诏命令各王所率领的军中士兵全部解散回家,勒令各王回到十六宅,他们的盔甲、兵器一起交给韩建掌管。韩建又上奏道:“皇帝挑选贤良任用能人,足可以清除祸乱,何必还要另外安置殿后四军,显出您的恩德有厚有薄,这样与无偏无党的王道相背离!况且这四支亲军所聚兵马大都是市井无赖奸猾之徒,在太平盛世时还想着作乱惹祸,当朝廷面临灾难时一定不会为您效力,而现在却让这些人张着弓拿着剑,紧跟在您的身边,我实在为您感到担心害怕,请把他们全部解散。”皇帝颁下诏书,也听从了韩建的意见。于是殿后四军二万多人都被解散,皇帝的亲军全部没有了。捧日都头李筠,当初在石门镇跟从保卫皇帝,功劳第一,韩建又上奏朝廷在大云桥把他杀了。接着韩建再上奏说:“唐玄宗末年,永王李璘暂时调出京城到江南任职,图谋不轨。唐代宗时吐蕃入侵,唐僖宗光启年间朱玫作乱,他们都是靠着拥立皇帝的宗亲来笼络民心。现在各王是奉您的命令到各地为官的,请求把他们都召回来。”还上奏说:“那些鼓吹仙术的方士出入宫廷,迷惑您的听闻,应该禁止他们出入皇宫。”皇帝下诏全部同意。韩建把各王幽禁在他们的府第,知道唐昭宗肯定不高兴,于是奏请立德王李祐为太子,以此来缓解矛盾。丁亥(十一日),唐昭宗下诏立德王李祐为皇太子,又改名李裕。

【原文】

己亥,罢孙偓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以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1]

【注文】

[1]宁塞:唐方镇名。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置保塞军节度,治所设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领延、鄜二州,辖境约为今陕西志丹、子长以南,洛川、黄陵以北,黄龙山以西地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赐号为宁塞军,同年又改卫国军。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正月己亥(二十三日),罢免孙偓的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的职位,任命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

【原文】

二月乙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孙偓罢守本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朱朴罢为秘书监[1]。朴既秉政,所言皆不效,外议沸腾[2]。太子詹事马道殷以天文,将作监许岩士以医得幸于上,韩建诬二人以罪而杀之,且言偓、朴与二人交通,故罢相[3]

【注文】

[1]本官:孙偓原为礼部尚书。  秘书监:官名。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置,属太常,掌国家收藏的图书秘籍以及文字的校定。后省。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复置,为秘书署长官,掌艺文图籍。西晋初罢,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复置,为秘书寺长官,兼统著作局,掌修撰国史及管理图书​‍‌‍​‍‌‍‌‍​‍​‍‌‍​‍‌‍​‍​‍‌‍​‍‌​‍​‍​‍‌‍​‍​‍​‍‌‍‌‍‌‍‌‍​‍‌‍​‍​​‍​‍​‍​‍​‍​‍​‍‌‍​‍‌‍​‍‌‍‌‍‌‍​。南北朝时为秘书省长官。隋炀帝时曾改称秘书令。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初复置,从三品,负责国家典籍的收藏与书写校勘。

[2]秉政:执政。  不效:不奏效。朱朴担任宰相时曾夸口“月余可致天下太平”。  沸腾:众议激烈,群情激愤。

[3]太子詹事:官名。战国时秦国置,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秦、西汉沿置,掌东宫供御、警卫、刑狱、食邑、车马等事务,与太子太傅、少傅分领东宫属官。东汉未置,魏复置,但不常设。晋、南北朝沿置,但因太子太傅、少傅多以重臣兼领,成为不理实务的虚职,太子詹事便总领东宫属官,辅佐太子掌管宫中事务,权任颇重。唐朝置为太子詹事府长官,职掌与晋、南北朝时相同,正三品。  马道殷(?—897年):唐末官吏,曾任太子詹事。因擅长天文地理学,得到唐昭宗宠信,后受到韩建诬告,被杀。  许岩士(?—897年):唐昭宗时道士,曾任将作监。因精于医药,得到唐昭宗宠信,后遭韩建诬告而被杀。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二月乙亥(三十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孙偓被免去官衔,只留本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朱朴被贬为秘书监。朱朴担任宰相以后,当初说过的话都没有兑现,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太子詹事马道殷凭借通晓天文知识、将作监许岩士凭借医术精湛得到唐昭宗的宠信,韩建于是诬陷二人有罪把他们杀了,并且说孙偓、朱朴与二人串通,所以朝廷罢免了他们的宰相职务。

【原文】

夏六月,李茂贞表王建攻东川,连兵累岁,不听诏命。甲寅,贬建南州刺史[1]。乙卯,以茂贞为西川节度使;以覃王嗣周为凤翔节度使。覃王赴镇,李茂贞不受代,围覃王于奉天[2]。秋七月,韩建移书李茂贞,茂贞解奉天之围,覃王归华州。

【注文】

[1]南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治所设在隆阳县[今重庆綦(qí)江北],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治所改称南川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南州。

[2]不受代:李茂贞不肯将凤翔节度使的职位授予覃王李嗣周。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夏季六月,李茂贞上表朝廷称王建进攻东川,连年征伐,不听从朝廷的诏令。甲寅(初十日),贬王建为南州刺史。乙卯(十一日),任命李茂贞为西川节度使;任命覃王李嗣周为凤翔节度使。覃王李嗣周赴镇上任,李茂贞不接受他来替代自己的位置,于是将覃王李嗣周围困在奉天。秋季七月,韩建写信给李茂贞,李茂贞才解除了对奉天的包围,覃王李嗣周回到华州。

【原文】

八月,上欲幸奉天亲讨李茂贞,令宰相议之,宰相切谏,乃止。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八月,唐昭宗想到奉天亲自讨伐李茂贞,命令宰相商议这件事,宰相们极力劝谏,唐昭宗这才作罢。

【原文】

延王戒丕还[自]晋阳,韩建奏:“自陛下即位以来,与近辅交恶,皆因诸王典兵,凶徒乐祸,致銮舆不安[1]。比者臣奏罢兵权,实虑不测之变。今闻延王、覃王尚苞阴计,愿陛下圣断不疑,制于未乱,则社稷之福[2]。”上曰:“何至于是!”数日不报。建乃与知枢密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儿[3]!”建拥通、仪、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以谋反闻[4]

【注文】

[1]交恶:关系恶劣。

[2]苞:通“包”。  制于未乱:制止于未乱之时。韩建欲杀诸王已很久了,只是因害怕李克用而未敢动手。延王李戒丕从晋阳返回华州,韩建知李克用军队无法到达,故坚决请求诛杀各王。

[3]矫制:假托皇帝的诏命。  被(pī)发:散发​‍‌‍​‍‌‍‌‍​‍​‍‌‍​‍‌‍​‍​‍‌‍​‍‌​‍​‍​‍‌‍​‍​‍​‍‌‍‌‍‌‍‌‍​‍‌‍​‍​​‍​‍​‍​‍​‍​‍​‍‌‍​‍‌‍​‍‌‍‌‍‌‍​。被,古同“披”。  缘垣:爬上短墙。  升木:爬树。  宅家:此指皇帝。唐末宫中称天子为宅家。

[4]石隄谷:地名,位于今陕西华县西。

【译文】

延王李戒丕从晋阳返回华州,韩建上奏说:“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和京师附近的藩镇关系恶化,都是由于各王掌管军队,一些凶恶的匪徒幸灾乐祸,致使陛下流离失所。最近臣上奏罢免各王的兵权,是忧虑会发生难以防备的变乱。现在听说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仍在酝酿阴谋,望陛下您明察,在变乱还未发生时控制住,这将是国家的福分啊。”唐昭宗说:“怎么可能到这种程度!”几天都没有答复他。韩建于是与知枢密刘季述伪造诏书发兵围攻各王居住的十六宅,各王披头散发,有的爬上墙头,有的登上屋顶,有的爬到树上,高声惊呼:“皇上快救我们啊!”韩建将通王、仪王、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陈王、覃王、延王、丹王等十一王挟持到石隄谷,全部斩首,以他们谋反的罪名向唐昭宗禀告。

【原文】

贬礼部尚书孙偓为南州司马。秘书监朱朴先贬夔州司马,再贬郴州司户[1]

【注文】

[1]夔(kuí)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8年)改信州置,治所在奉节县(今重庆奉节东),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云安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夔州。

【译文】

贬礼部尚书孙偓为南州司马。秘书监朱朴先被贬为夔州司马,再被贬为郴州司户。

【原文】

九月,以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以讨李茂贞[1]。复以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削夺新西川节度使李茂贞官爵,复姓名宋文通[2]

【注文】

[1]张琏:生卒年不详,唐末官吏,曾任彰义节度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九月,被任命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奉命讨伐李茂贞。

[2]宋文通:李茂贞原名。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他因功被赐名李茂贞。

【译文】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九月,任命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以讨伐李茂贞。再次任命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削夺新西川节度使李茂贞的官职爵位,恢复他原来的姓名宋文通。

【原文】

右拾遗张道古上疏,称:“国家有五危、二乱[1]。昔汉文帝即位未几,明习国家事[2]。今陛下登极已十年,而曾不知为君驭臣之道[3]。太宗内安中原,外开四夷,海表之国,莫不入臣[4]。今先朝封域日蹙几尽[5]。臣虽微贱,窃伤陛下朝廷社稷,始为奸臣所弄,终为贼臣所有也[6]。”上怒,贬道古施州司户,仍下诏罪状道古,宣示谏官[7]。道古,青州人也。

【注文】

[1]右拾遗:官名,为唐代谏官,分左拾遗与右拾遗。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负责规谏皇帝及举荐人才。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张道古(?—908年):字子美,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沧州蒲台(今山东博兴)人。初为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幕僚。唐昭宗景福年间登进士第,先后担任著作郎、右拾遗。当时藩镇割据,他上《五危二乱表》,得罪权贵,被贬为施州司户参军。王建据蜀称帝后,任武部郎中。

[2]汉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年),汉朝第三任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弟弟。最初被立为代王,分封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汉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此后,吕后、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即汉文帝​‍‌‍​‍‌‍‌‍​‍​‍‌‍​‍‌‍​‍​‍‌‍​‍‌​‍​‍​‍‌‍​‍​‍​‍‌‍‌‍‌‍‌‍​‍‌‍​‍​​‍​‍​‍​‍​‍​‍​‍‌‍​‍‌‍​‍‌‍‌‍‌‍​。他在位二十三年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治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3]登极已十年:登基帝位。唐昭宗于文德元年(888年)继位,至此已有十年。  驭臣:统帅控制臣下。

[4]海表:海外。此处泛指周边之处。

[5]封域:疆域。

[6]窃伤:暗自伤心。

[7]施州:州名。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置,治所设在沙渠县(隋改清江县,今湖北恩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湖北建始、五峰等地以西。

【译文】

右拾遗张道古上疏,说:“现在国家有五个危难、两个祸乱。过去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已经明白熟悉了国家的事务。现在陛下登基已有十年了,却还不知道君主驾驭臣下的有效方法。唐太宗对内平定中原,对外开拓四方番夷的疆土,天下的国家,没有不到朝廷里来称臣归附的。现在先朝的疆土日益缩小,几乎丧尽。臣下我虽然微贱,内心却为皇帝、朝廷、国家感到担忧,开始时受到奸臣的玩弄,到最后就要被乱臣贼子篡夺了。”唐昭宗大怒,将张道古贬为施州司户,又下诏历数张道古的罪状,宣示给朝廷谏官看。张道古,是青州人。

【原文】

光化元年春正月,上下诏罪已息兵,复李茂贞姓名、官爵,应诸道讨凤翔兵皆罢之[1]

【注文】

[1]光化:唐昭宗李晔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即公元898年至901年。

【译文】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春季正月,唐昭宗颁布诏书检讨自己的过失,下令各藩镇停止战争,恢复李茂贞的姓名、官职、爵位,将各道讨伐凤翔李茂贞的军队全部撤回。

【原文】

李茂贞、韩建皆致书于李克用,言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1]。克用许之。

【注文】

[1]累年:多年。  乞修和好:要求重归和好。  奖:辅佐。  丁匠:工匠。

【译文】

李茂贞、韩建都写信给李克用,说皇帝离开京城出巡行已经好几年了,希望能重归于好,共同辅佐大唐皇室,同时请求李克用派工匠帮助修复宫室。李克用答应了他们的建议。

【原文】

初,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求救于李茂贞,茂贞命将出兵救之,不暇东逼乘舆,诈称改过,与韩建共翼戴天子[1]。又闻朱全忠营洛阳宫,累表迎车驾,茂贞、韩建惧,请修复宫阙,奉上归长安。诏以韩建为修宫阙使,诸道皆助钱及工材,建使都将蔡敬思督其役[2]。既成,二月,建自往视之。

【注文】

[1]顾彦晖(?—897年):唐末将领,丰州(今内蒙古五原)人,顾彦朗的弟弟,初与其兄同为天德军小校。后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顾彦朗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他被任命为汉州刺史。顾彦朗死后,他接任东川节度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素有吞噬东川之心的王建向东川发动进攻,他最终兵败自杀。  不暇:无暇,顾不上。李茂贞因出兵援助顾彦晖抵御王建,顾不上向东发兵威逼唐昭宗。  翼戴:辅佐拥戴。

[2]修宫阙使:临时设置的官职,负责都城长安皇宫的修复工作。  蔡敬思:唐朝官吏,生卒年不详。历任华州刺史、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上将军等。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负责监督修复皇宫的工程。

【译文】

当初,王建攻打东川,顾彦晖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派遣部将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无暇向东逼迫皇帝,因此假称已改过自新,与韩建一起辅助拥戴皇帝。等到听到朱全忠在洛阳营建宫室,多次上表朝廷要迎接皇帝去洛阳,李茂贞、韩建非常害怕,请求立即修复京城长安的宫殿,并护送唐昭宗返回长安。皇帝下诏任命韩建为修宫阙使,各道都援助修复资金和建工材料,韩建派遣都将蔡敬思监督修复宫殿的事宜。宫殿修复完成后,光化元年(898年)二月,韩建亲自前往长安察看。

【原文】

复以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译文】

再次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原文】

秋八月庚戌,改华州为兴德府[1]。己未,车驾发华州,壬戌,至长安。甲子,赦天下,改元。

【注文】

[1]兴德府: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升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不久又复为华州。

【译文】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秋季八月庚戌(十三日),改华州为兴德府。己未(二十二日),唐昭宗从华州出发,壬戌(二十五日),到达长安。甲子(二十七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化。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光启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无戊寅日。

(2) 光启三年八月壬寅朔,无丙子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