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篡齐
萧衍篡齐
【内容提要】
《萧衍篡齐》叙述了南北朝时期,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至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间,南朝齐、梁嬗(shàn)代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公元498年初,南齐明帝萧鸾(luán)的病情日益严重,他很害怕自己死后,高帝萧道成及武帝萧赜(zé)的子孙会篡位夺权,于是,开始诛杀高、武子孙,排挤高、武时期的旧臣。不久,萧鸾病亡,太子萧宝卷即位,史称东昏侯。沈文季、江祏(shí)、萧遥光等人为辅政大臣。东昏侯生性顽劣,昏愦(kuì)荒唐。江祏等大臣打算废掉他另立君主,但是他们意见相左,各怀心思,引发内讧(hòng),致使事情败露。由此,南齐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交恶不断,一方面是东昏侯萧宝卷大开杀戒,接连诛杀萧坦之、刘暄(xuān)、徐孝嗣、沈文季等大臣;一方面是朝臣相继兴兵造反,自永元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间,始安王萧遥光、江州刺史陈显达、南兖(yǎn)州刺史裴叔业、平西将军崔慧景等先后起兵对抗朝廷。豫州刺史萧懿(yì)带兵平定崔慧景之乱,东昏侯听信谗言,又诛杀了功臣萧懿。于是,萧懿的弟弟时任南齐雍州刺史的萧衍亦借机举兵反齐,拉开了南梁取代南齐的战争序幕。
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昏侯萧宝卷派大将刘山阳率兵赴荆州(治今湖北江陵)与刺史萧颖胄(zhòu)一起抗击萧衍。雍州、荆州唇齿相依,因此,萧衍兴兵东进的第一步是设计联合荆州,进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萧衍之计,萧颖胄杀了刘山阳,与萧衍联合。次年(501年),萧衍举兵东进,围攻郢(yǐng)州(治今湖北武汉),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傀儡皇帝,史称齐和帝。东昏侯萧宝卷派骁(xiāo)骑将军薛元嗣(sì)助郢州刺史张冲驻守郢州;竟陵(治今湖北钟祥)太守房僧寄守鲁山(今湖北武汉境内);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刺史陈伯之救援郢州,双方交战于加湖(今湖北武汉境内),朝兵败,萧衍乘胜追击,接连拿下司州(治今河南信阳)、江州,兵锋直指建康。东昏侯任命李居士为江州刺史,屯兵于新亭(今江苏南京西南),双方交战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李居士战败,朝军队节节败退。宁朔将军徐元瑜率众投降;东宫守将桓(huán)和率众投降;豫州(治今安徽寿县)刺史马仙琕、吴兴太守袁昂等人也迫于形势投降了萧衍。东昏侯的防线退至宫城。萧衍率军屯驻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围攻宫城。大难临头,东昏侯仍然我行我素,不舍得赏赐将士使其拼死守城,而且继续听信茹(rú)法珍等人的唆(suō)使,欲以防守不力的罪名,诛杀守城将领王珍国、张稷(jì)、冯翊(yì)等人。事泄,王珍国等人先下手为强,杀了东昏侯萧宝卷,迎萧衍入城。公元502年正月,萧衍进入建康,大赦天下,任梁王。随后,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梁王,被废为巴陵王,梁武帝萧衍正式登基,巴陵王萧宝融被逼自杀,齐亡梁兴。
萧衍篡齐,是皇朝兴替、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它开启了南梁五十六年的统治历程,使南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东昏侯萧宝卷之后,再次回到了相对正常的轨道上来。
【原文】
齐明帝永泰元年春正月,上有疾,以近亲寡弱,忌高、武子孙[1]。时高、武子孙犹有十王,每朔望入朝,上还宫后,辄叹息曰:“我及司徒诸子皆不长,高、武子孙日益长大[2]。”上欲尽除高、武之族,以微言问陈显达,对曰:“此等岂足介虑!”以问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遥光以为“当以次施行[3]”。遥光有足疾,上常令乘舆自望贤门入,每与上屏人久语毕,上索香火,呜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诛[4]。会上疾暴甚,绝而复苏,遥光遂行其策。丁未,杀河东王铉、临贺王子岳、西阳王子文、永阳王子峻、南康王子琳、衡阳王子珉、湘东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阳王昭粲、巴陵王昭秀,于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诸子皆尽矣[5]。铉等已死,乃使公卿奏其罪状,请诛之,下诏不许;再奏,然后许之。南康侍读济阳江泌哭子琳,泪尽,继之以血,亲视殡葬毕,乃去[6]。
【注文】
[1]高、武:指南齐之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zé)。齐高帝:即南齐的建立者萧道成(427—482年),西汉萧何后代,南朝宋明帝时因军功官至兖(yǎn)州刺史。明帝亡,掌控朝政。南朝宋顺帝刘準昇明元年(477年),杀后废帝刘昱(yù),立顺帝刘準。昇明三年(479年),逼顺帝禅(shàn)位,建立南齐。在位四年,力图改革宋末弊政,但收效甚微,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482年),病亡。庙号高祖。
[2]朔望: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 司徒:此指萧遥光。
[3]扬州:古州名,南齐属州,京畿(jī)所在地,领八郡,治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南京、苏州,安徽马鞍山,上海,以及浙江全境之地。 始安王遥光:即萧遥光(?—49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弟——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孙;南齐明帝萧鸾之侄,袭封始安王。南齐明帝萧鸾朝颇受重用,明帝病重,担心死后高帝、武帝的子孙夺位,萧遥光出主意将两帝诸子尽杀。明帝死后,辅佐东昏侯萧宝卷。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欲自立为主,遂起兵反叛。乱平,被杀。
[4]舆(yú):车。 望贤门:即华林园门。本名凤庄门,因萧遥光父名为萧凤,避其讳,改为望贤门。
[5]河东王铉(xuàn):即萧铉(480—498年),南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九子。齐明帝萧鸾执政后,杀高帝诸子,萧铉因年少暂留。南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年),明帝病重,恐其身后高帝诸子作乱,于是杀萧铉及齐高帝七子、两孙。时年十九岁,其二幼子一并被杀。 临贺王子岳:即萧子岳(485—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十六子,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489年),封王,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被明帝萧鸾所杀,年十四岁。 西阳王子文:即萧子文(485—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十七子,永明七年(489年),封蜀郡王。南齐明帝建武中改封西阳王,永泰元年(498年),被齐明帝萧鸾所杀,年十四岁。 永阳王子峻:应为衡阳王萧子峻(1)(485—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十八子,永明七年(489年),封广汉郡王。南齐明帝建武中改封衡阳王,永泰元年(498年),被齐明帝萧鸾所杀,年十四岁。 南康王子琳:即萧子琳(485—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十九子,永明七年(489年),封宣城王,次年改封南康王。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被齐明帝萧鸾所杀,年十四岁。 衡阳王子珉(mín):原为永阳王萧子珉(?—498年),母为颜婕(jié)妤(yú),南齐明帝建武中继为衡阳王,永泰元年(498年),被齐明帝萧鸾所杀。 湘东王子建:即萧子建(?—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二十一子。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被明帝萧鸾所杀,年十三岁。 南郡王子夏:即萧子夏(492—498年),南齐武帝萧赜第二十三子,即最小子,很受武帝宠爱。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被明帝萧鸾所杀,年七岁。 桂阳王昭粲(càn):南齐武帝萧赜之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的第四子萧子粲(491—498年),南齐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受封为永嘉郡王,南齐明帝萧鸾建武二年(495年),改封桂阳王,永泰元年(498年),被明帝萧鸾所杀,年八岁。 巴陵王昭秀:南齐武帝萧赜之长子萧长懋——文惠太子的第三子萧昭秀(?—498年),南齐武帝永明中封曲江公,南齐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改封巴陵王。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被明帝萧鸾所杀,年十六岁。 太祖:指南齐高帝萧道成,庙号太祖。 世祖:指南齐武帝萧赜,庙号世祖。 世宗:指南齐武帝萧赜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458—493年),未即位而亡。庙号世宗。生四子:鬱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巴陵王萧昭秀、桂阳王萧昭粲,均被明帝萧鸾所杀。
[6]侍读:古代职官名,北魏始置,陪皇帝及皇子读书、论学。品秩不详。
【译文】
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春季正月,明帝(萧鸾)生病了,因自己的子孙少且大都较弱小,所以忌恨高帝萧道成和武帝萧赜(zé)的子孙。当时高帝及武帝的子孙还有十个王,每月的初一、十五入朝觐见皇上,明帝回宫后,就叹息说:“我和司徒的诸位儿子都不大,高帝及武帝的子孙一天天长大了。”明帝想要把高帝及武帝的宗族成员都铲除尽,悄悄地向陈显达征询此事,陈显达对他说:“这些人不足以为虑!”明帝又去问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遥光认为“应当按秩序安排实行”。萧遥光脚有病,明帝常让他坐车从望贤门入宫,每次避开别人与明帝谈话很久,之后明帝就点燃香火,哭泣流泪,第二天一定有人被诛杀。正赶上明帝突然生病而且很厉害,昏过去又醒过来,萧遥光于是开始施行其策略。丁未(二十五日),杀了河东王萧铉、临贺王萧子岳、西阳王萧子文、永阳王萧子峻、南康王萧子琳、衡阳王萧子珉、湘东王萧子建、南郡王萧子夏、桂阳王萧昭粲、巴陵王萧昭秀,因此,南齐太祖(萧道成)、世祖(萧赜)及世宗(萧长懋)的儿子都被杀光了。萧铉等死后,明帝就让大臣上奏他们的罪状,并奏请诛杀他们,明帝下诏不许杀;大臣再次上奏,然后明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陪伴南康王萧子琳读书的济阳人江泌哭萧子琳,眼泪流干了,继续流血,亲眼看着萧子琳下葬后,才离开。
【原文】
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自以高、武旧将,心不自安[1]。上虽外礼甚厚,而内相疑备,数访问敬则饮食,体干堪宜。闻其衰老,且以居内地,故得少宽。上疾屡危,乃以光禄大夫张瓌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置兵佐以密防敬则[2]。中外传言,当有异处分。敬则闻之,窃曰:“东今有谁,只是欲平我耳。东亦何易可平?吾终不受金罂[3]。”金罂,谓鸩也。[夏四月]丁卯,敬则举兵反。
【注文】
[1]大司马:古代职官名。始置于西周,掌兵马。西汉武帝时置大司马,替代太尉之职。东汉末,大司马与太尉同置。南北朝沿置,南齐时为赠官,南梁列十八班。 会(kuài)稽(jī):古郡名,南齐为扬州属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王敬则(生卒年不详):原南朝宋臣,宋亡仕齐。南齐高帝及武帝朝累历要职。齐明帝即位,进封大司马。永泰元年(498年),明帝病重,因其为高、武旧臣,派兵防守。王敬则自己也觉得不安,于是,起兵反叛,被杀。
[2]光禄大夫:古代职官名,掌顾问应对。始置于秦汉,秦时称中大夫,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大夫。三国魏以后又置左、右光禄大夫。晋以后光禄大夫,配银章青绶,称银青光禄大夫;权重者加金章紫绶,名金紫光禄大夫,多为加官。南北朝沿置,南梁列十三班。 张瓌(guī)(?—505年):出身官宦,祖、父均为南朝宋朝臣。本人宋亡仕齐。南齐高帝朝官至大司马长史。南齐明帝建武末,辞官还乡。南齐明帝永泰初,复官。南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率军守石头城,弃城而逃。后仕南梁,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505年),亡。 平东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献帝建安初,三国魏时的四平将军(东、西、南、北)之一。南齐列右第三品。 吴郡:古郡名,南齐扬州属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3]金罂(yīng):小口大腹的瓶子。有时用以借指鸩酒。 鸩(zhèn):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有毒,因此也借指毒酒。
【译文】
大司马、会稽郡太守王敬则,因为自己是南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旧将,心里不安。南齐明帝(萧鸾)虽然表面上对他很优待,但内心则对他怀疑、防备,几次派人过问王敬则的饮食情况,及身体状况。听说他老了,而且已居住在内地,所以才稍稍放宽了心。明帝几次病危,就任命光禄大夫张瓌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部署兵力秘密防备王敬则。京师内外纷纷传言,明帝将会有不同寻常的安排。王敬则听说传言后,悄悄地说:“现在东面有谁,只是想讨平我罢了。东面那么容易平定吗?我最终也不接受金罂。”金罂,就是毒酒。夏季四月丁卯(十六日),王敬则起兵反齐。
【原文】
前吴郡太守南康侯子恪,嶷之子也,敬则起兵,以奉子恪为名[1]。子恪亡走,未知所在。始安王遥光劝上尽诛高、武子孙,于是悉召诸王侯入宫。晋安王宝义、江陵公宝览等处中书省,高、武诸孙处西省,敕人各从左右两人,过此依军法;孩幼者与乳母俱入[2]。其夜,令太医煮椒二斛,都水办棺材数十具,须三更,当尽杀之[3]。子恪徒跣自归,二更达建阳门,刺启[4]。时刻已至,而上眠不起,中书舍人沈徽孚与上所亲左右单景儁共谋少留其事[5]。须臾,上觉,景儁启子恪已至[6]。上惊问曰:“未邪,未邪?”景儁具以事对。上抚床曰:“遥光几误人事!”乃赐王侯供馔,明日,悉遣还第[7]。以子恪为太子中庶子。宝览,缅之子也。
【注文】
[1]南康侯子恪(kè):即萧子恪(生卒年不详),萧嶷(yí)次子。 嶷(yí):即萧嶷(444—492年),南齐高帝萧道成次子。宽厚文雅,重孝悌(tì)之道。受重于高帝、武帝两朝,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十年(492年)亡,年四十九岁。
[2]晋安王宝义:即萧宝义(生卒年不详),南齐明帝萧鸾长子。从小有残疾,出入不便,所任职皆为遥领(即名誉性职位,实不赴任)。南梁立朝,封其为巴陵郡王,梁武帝天监中亡。 江陵公宝览:即萧宝览(生卒年不详),南齐明帝萧鸾的侄子。 中书省:古代官属名。三国魏始置,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三省,是中国古代中央的权力机构。隋朝别称内史省,唐朝别称西台、凤阁、紫微省。 西省:古代官属名。南朝也称永福省。唐代称门下省为西省,中书省为东省。
[3]斛(hú):中国古代的量器名称,十斗为一斛。 都水:古代职官名,也称都水使者,掌舟船及运输事务。始置于秦汉,时称都水长、都水丞、河堤谒(yè)者。西晋武帝时置都水使者,南北朝沿置,南梁称太舟卿。 三更(gēng):中国古代的时段名称。古人把晚上分为五个时段:戌时(19:00—21:00)为一更,亥时(21:00—23:00)为二更,子时(23:00—01:00)为三更,丑时(01:00—03:00)为四更,寅时(03:00—05:00)为五更。
[4]跣(xiǎn):光着脚。 建阳门:南齐建康城(今江苏南京)内宫城之城门。
[5]沈徽孚(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大臣,曾任建康令。 单景儁(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大臣,曾任直阁将军、主书令使。
[6]须臾(yú):很快。
[7]馔(zhuàn):饭食。
【译文】
前吴郡太守南康侯萧子恪,是萧嶷的儿子,王敬则起兵,是打着萧子恪的名号。萧子恪逃跑了,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始安王萧遥光劝齐明帝萧鸾把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的子孙都杀光,于是明帝下令把他们都召入皇宫。晋安王萧宝义、江陵公萧宝览等在中书省,高帝、武帝的子孙在西省,皇上下诏每人派两个人跟从,超过此数按军法论处,年幼者和他们的奶妈一起入宫。当天夜里,命令太医煮二斛辣椒水,都水备办几十副棺材,等到三更,把他们全杀死。萧子恪自己光着脚跑了回来,二更时到了建阳门,投上名牒要求见皇上。三更已到,而皇上睡着没有起来,中书舍人沈徽孚和皇上的亲近人员单景儁共同谋划暂缓办此事。不一会儿,皇上醒了,单景儁报告说萧子恪已到了。皇上惊恐地问:“还没杀,还没杀吗?”单景儁把情况向皇上作了汇报。皇上拍着床说:“萧遥光几乎误事!”于是赐王公大臣在宫中吃饭,第二天,都打发回家。任命萧子恪为太子中庶子。萧宝览,是萧缅的儿子。
【原文】
敬则帅实甲万人过浙江[1]。百姓担篙荷锸,随之者十余万众[2]。
【注文】
[1]浙江:即钱塘江。
[2]锸(chā):挖土的工具。
【译文】
王敬则率领全副武装的军士一万人过了钱塘江。老百姓举着竹篙(gāo)、扛着铁锹(qiāo),跟随他的人有十几万。
【原文】
五月壬午,诏前军司马左兴盛、后军将军崔恭祖、辅国将军刘山阳、龙骧将军马军主胡松筑垒于曲阿长冈,右仆射沈文季为持节都督,屯湖头,备京口路[1]。恭祖,慧景之族也。敬则急攻兴盛、山阳二垒,台军不能敌,欲退而围不开,各死战[2]。胡松引骑兵突其后,白丁无器仗,皆惊散。敬则军大败,索马再上,不能得,崔恭祖刺之仆地,兴盛军客袁文旷斩之,乙酉,传首建康[3]。是时上疾已笃。
【注文】
[1]司马:古代职官名,掌军事。始置。南齐时,各将军府置司马一人。 左兴盛(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崔慧景手下将领。 后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西晋武帝泰始年间置,四军(左、右、前、后)将军之一。 崔恭祖(生卒年不详):南齐大将崔慧景同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勇猛善战,崔慧景之乱平定后不久被杀。 刘山阳(?—500年):时南齐将领,曾任巴西太守,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被萧昭胄所杀。 龙骧(xiāng)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西晋。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三品。 马军主:古代武官名,管理骑兵的军主。 胡松(?—501年):南齐将领,南齐东昏侯永元末,与张欣泰兄弟谋废东昏侯萧宝卷,事泄,被杀。 曲阿:古地名,时南齐之南徐州属地,今江苏丹阳。 沈文季(442—499年):南朝宋遗臣,宋亡仕齐。官历六朝,南齐明帝萧鸾之后,因时局混乱,托以老病,不预朝政。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湖头:古地名,即玄武湖头,东接蒋山岩下,西至玄武湖湖堤。 京口:古地名,地处长江下游,是军事重地。两汉时属扬州丹阳郡丹徒县,齐、梁时是南徐州南兰陵郡治所,今江苏镇江东。
[2]台军:中央禁军。
[3]军客:古代军职名。指健壮魁梧,且有武艺的士兵,通常作为军中的前锋,以壮军威。 袁文旷(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大将崔慧景手下将领。
【译文】
五月壬午(初二日),南齐明帝萧鸾下令让前军司马左兴盛、后军将军崔恭祖、辅国将军刘山阳和龙骧将军、马军主胡松在曲阿冈上修筑堡垒,右仆射(yè)沈文季任持节都督,屯守湖头,防备京口大路。崔恭祖,是崔慧景的族人。王敬则紧急攻打左兴盛、刘山阳所据守的两座堡垒,禁军抵挡不住,想后退但是围栅不开,个个拼死战斗。胡松率骑兵突然攻打王敬则的身后,没有了兵器的士兵都吓得跑散了。王敬则军大败,想上马再战,马也找不到了,崔恭祖将他刺倒在地,左兴盛手下的军客袁文旷杀了王敬则,五月乙酉(初五日),将他的首级送到了建康。当时齐明帝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原文】
秋七月己酉,上殂于正福殿。遗诏:“沈文季可左仆射,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1]。军政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2]。心膂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慧景[3]。”太子即位。
【注文】
[1]江祏(shí)(?—499年):南齐外戚,南齐明帝朝宠臣之一,与其弟江祀(sì)、刘暄、始安王萧遥光、徐孝嗣、萧坦之并称为“六贵”。明帝亡,受诏为侍中、中书令,辅佐东昏侯萧宝卷。因东昏侯昏庸无道,欲另立新君,事泄,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杀。 江祀(sì)(?—499年):江祏之弟,与其兄同日被杀。 刘暄(?—499年):南齐明帝萧鸾敬皇后的弟弟,明帝亡后,与江氏兄弟共同辅政。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卫尉:古代职官名,掌宫门禁卫。始置于战国秦,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之一。南北朝沿置。
[2]陈太尉:指陈显达。 徐孝嗣(453—499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朝驸马,祖、父均曾为南朝宋朝臣,八岁袭封为枝江县公。宋亡仕齐,南齐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因助萧鸾夺帝位有功,官至侍中、中军大将军。明帝亡,与江氏兄弟共为辅政大臣,因欲谋废东昏侯,事泄,被毒杀。谥号“文忠”。
[3]心膂之任:指得力的武将、亲信或近臣。 膂(lǚ):脊梁骨。 刘悛(quān)(生卒年不详):字士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官宦。官历南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四朝,年六十一岁亡。
【译文】
秋季七月己酉(三十日),南齐明帝(萧鸾)在正福殿去世。留下遗诏说:“沈文季可任左仆射,江祏可任右仆射,江祀可任侍中,刘暄可任卫尉。军政大事都交与陈太尉,朝内外的事无论大小都委托给徐孝嗣、萧遥光、萧坦之、江祏,其中大事与沈文季、江祀、齐暄等共同商量。重要的事情可交给刘悛、萧惠休、崔慧景办理。”太子萧宝卷即位。
【原文】
八月,葬明皇帝于兴安陵,庙号高宗[1]。东昏侯恶灵在太极殿,欲速葬,徐孝嗣固争,得逾月[2]。帝每当哭,辄云喉痛。太中大夫羊阐入临,无发,号恸俯仰,帻遂脱地,帝辍哭大笑,谓左右曰:“秃鹫啼来乎[3]!”
【注文】
[1]兴安陵:南齐皇帝陵,在曲阿,在今江苏丹阳。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祭祀的名号。
[2]太极殿:是南齐宫城(即台城)的正殿,是举行隆重典礼仪式的地方。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宽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太极殿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太极殿与附近的中书省、门下省都属于“禁省”范围。南梁武帝萧衍时期,国力强盛,将太极殿扩建为十三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
[3]太中大夫: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等。南齐任此官者,多为年老者。 羊阐(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太中大夫。 恸(tòng):极度悲哀;大哭。 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 辍(chuò):停止。 秃鹫(jìù):鸟名,又名秃鹰、坐山雕,是食肉类猛禽。
【译文】
八月,将齐明帝(萧鸾)葬于兴安陵,庙号高宗。东昏侯萧宝卷讨厌明帝的灵柩(jiù)放在太极殿,想快点下葬,徐孝嗣坚持争辩,才得以过了一个月。东昏侯每次一哭,就说喉咙痛。太中大夫羊阐到太极殿来拜祭明帝,他没有头发,痛哭的时候头一抬一低,帽子就掉到了地上,东昏侯停止哭泣大笑起来,对左右随从说:“秃鹫来这里啼叫了!”
【原文】
东昏侯永元元年。帝自在东宫,不好学,唯嬉戏无度,性重涩少言[1]。及即位,不与朝士相接,专亲信宦官及左右御刀、应敕等[2]。
【注文】
[1]嬉(xī):游戏,玩耍。
[2]宦(huàn)官:中国古代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人员的官员。始自先秦,自东汉始,全为失去生育能力的男性。又名寺人、阉(yān)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左右御刀:古代职官名,皇帝身边的护从侍卫。 应敕:古代职官名,侍奉皇帝身边,接受并传达皇帝命令的人。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东昏侯(萧宝卷)在东宫的时候,不爱学习,每天只是没有节制地嬉戏。个性迟钝,少言寡语。即位后,不与朝中大臣交往,只亲近、相信宦官以及身边的保卫、传旨人员。
【原文】
是时,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更直内省,分日帖敕[1]。雍州刺史萧衍闻之,谓从舅录事参军范阳张弘策曰:“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将作矣[2]。避祸图福,无如此州。但诸弟在都,恐罹世患,当更与益州图之耳[3]。”乃密与弘策修武备,他人皆不得预谋。招聚骁勇以万数,多伐材竹,沈之檀溪,积茅如冈阜,皆不之用[4]。中兵参军东平吕僧珍觉其意,亦私具橹数百张[5]。先是,僧珍为羽林监,徐孝嗣欲引置其府,僧珍知孝嗣不能久,固求从衍[6]。是时,衍兄懿罢益州刺史还,仍行郢州事,衍使弘策说懿曰:“今六贵比肩,人自画敕,争权睚眦,理相图灭[7]。主上自东宫素无令誉,媟近左右,慓轻忍虐,安肯委政诸公,虚坐主诺[8]。嫌忌积久,必大行诛戮[9]。始安欲为赵王伦,形迹已见,然性猜量狭,徒为祸阶[10]。萧坦之忌克陵人,徐孝嗣听人穿鼻,江祏无断,刘暄暗弱,一朝祸发,中外土崩[11]。吾兄弟幸守外藩,宜为身计[12]。及今猜防未生,当悉召诸弟,恐异时拔足无路矣。郢州控带荆、湘,雍州士马精强,世治则竭诚本朝,世乱则足以匡济;与时进退,此万全之策也[13]。若不早图,后悔无及。”弘策又自说懿曰:“以卿兄弟英武,天下无敌,据郢、雍二州为百姓请命,废昏立明,易于反掌,此桓、文之业也[14]。勿为竖子所欺,取笑身后[15]。雍州揣之已熟,愿善图之[16]。”懿不从。衍乃迎其弟骠骑外兵参军伟及西中郎外兵参军憺至襄阳[17]。
【注文】
[1]内省:指禁省,即位于台城内的中书和门下省。 帖敕(chì):也称画敕,指执政大臣在皇帝的敕书后面另附纸,签署下发意见的手续。
[2]从舅:堂舅。 范阳:古地名,指范阳郡,时属北魏幽州,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张弘策(456—502年):字真简,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南梁武帝萧衍母亲的堂弟。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与萧衍共同起兵反齐,南梁武帝天监初,被东昏侯余党所杀,年四十七岁。 三公:古代职官名合称,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始置于西周,辅佐天子的大臣。后世多以其为赠官。南齐只设太傅,太师、太保为赠官。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六贵:指南齐明帝萧鸾所定的六位辅政大臣:江祏、江祀、刘暄、始安王萧遥光、徐孝嗣、萧坦之。
[3]罹(lí):遭遇、遭受。 益州:古州名,南齐属州,领三十三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成都西南、南部,及重庆等地区。
[4]骁(xiáo)勇:矫健勇猛。 沈:同“沉”。 檀溪:古水道名。出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西,北流入沔水(汉江)。 冈(gāng)阜(fù):冈,山脊;阜,土山、山陵。
[5]中兵参军:古代职官名,掌军事。西晋末司马睿置,为丞相府中兵曹长官。东晋诸公及主要将军府皆置,为主要僚属之一,亦称中兵参军事,掌本府中兵曹事务,兼备咨询。 东平:古地名,指时属北魏之东平郡,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领无盐、须昌、寿张、平陆、富城、范县、刚县等七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梁山、宁阳等地。 吕僧珍(454—511年):字元瑜,东平范县(今河南范县东南)人。出身寒门,后投至萧衍门下,并随其起兵反齐建梁,颇受重用。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年(511年)病亡,年五十八岁。 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且长。
[6]羽林监:古代职官名,汉始置,掌皇家禁兵。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五品。
[7]郢(yǐng)州:南齐属州,治汝南,也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黄石、咸宁、洪湖,湖南岳阳、常德、怀化,及贵州的凯里、都匀等地。 睚(yá)眦(zì):发怒时瞪眼,借指极度的怨恨。
[8]媟(xiè):轻慢。 慓(piāo):迅捷。
[9]诛戮(lù):诛杀。
[10]赵王伦:指西晋之司马伦(?—301年),字子彝(yí),西晋宣帝司马懿(yì)第九子。曾先设计杀害愍(mǐn)怀太子司马遹(yù),然后以替太子报仇为名,杀了贾后及其党羽,于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宁元年(301年),自称为帝。晋室诸王起兵讨之,引发晋宗室争夺权力的争斗,并终致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指西晋末年以齐王司马冏(jiǒng)为首的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告终,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11]听人穿鼻:受人摆布。
[12]外藩:指地方。
[13]湘:南齐属州,领十一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南长沙以南,广西桂林,及广东韶关等地。 匡济:帮助、接济。
[14]桓、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前643年),名小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国力渐强,因而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晋文公(?—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政治家、外交家,开创并奠定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主的地位。
[15]竖子:小人,古时对人的鄙称。
[16]揣(chuǎi):估量,猜想。
[17]骠骑外兵参军:古代职官名,即骠骑将军府之外兵参军。外兵参军,诸王公及将军府属官,掌军事。 伟:指南梁武帝萧衍弟南平郡王萧伟(476—533年),字文达,少好学。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随萧衍起兵反齐,南梁建立后累历要职。南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年),亡,年五十八岁。 西中郎外兵参军:古代职官名,指西中郎将府参军。西中郎将,职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四中郎将(东、西、南、北)之一。南齐时多由诸王任职。 憺(dàn):指南梁武帝萧衍之弟始兴王萧憺(478—522年),安成康王萧秀同母弟。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随萧衍起兵反齐,南梁建立后累历要职。南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亡,年四十五岁。
【译文】
当时,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yè)江祏(shí)、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sì)、卫尉刘暄(xuān)等人轮流在内省值班,分别在当值的日子里签署诏令。雍州刺史萧衍听说此事后,对他的堂舅录事参军范阳人张弘策说:“一国有三公已经很麻烦了,何况有六贵同朝执政,看他们的情形必定会相互图谋,祸乱即将兴起了。避免祸乱图谋幸福,没有比雍州更好的地方了。但是弟弟们都在京师,恐怕会遭遇祸患,应当与益州联合起来谋划此事。”于是秘密与张弘策备战,其他的人都不能参与其中。招揽聚集勇敢善战的将士一万多人,砍伐了很多木材和竹子,沉到了檀溪里,堆积的茅草像山岗土堆一样,都不派用场。中兵参军、东平郡人吕僧珍感觉到了其中的意思,也私自准备了几百张橹。此前,吕僧珍是羽林监,徐孝嗣想把他引入自己的府中,吕僧珍知道徐孝嗣不能长久,坚持请求跟随萧衍。当时,萧衍的哥哥萧懿(yì)被罢免了益州刺史回到了郢州,仍然负责郢州的事情,萧衍派张弘策说服萧懿说:“如今六贵职权相当,每人自行签发诏令,互相之间争权而睚(yá)眦(zì)必报,按常理他们会相互图谋灭掉对方。皇上自从当上太子以来,一向就没有什么好名声,亲信近臣,与他们关系不庄重,轻佻暴虐,怎么可能肯把国政交给诸大臣,自己听命于人。嫌疑忌恨积蓄的时间长了,必定会大开杀戒。始安王(萧遥光)想步赵王司马伦的后尘,其形迹已现端倪(ní),然而生性猜疑、气量狭小,只是个祸乱的阶梯而已。萧坦之善妒、刻薄,盛气凌人,徐孝嗣任人摆布,江祏优柔寡断,刘暄软弱,一旦祸乱爆发,朝内朝外就都完了。我们兄弟幸亏驻守在地方,应当为未来作打算。趁如今朝还没有对我们猜疑防备,应当把弟弟们都召集来,恐怕一旦有变故就无路可走了。郢州控制着荆州、湘州,雍州地区兵强马壮,世道平安就尽力孝忠朝,世道变乱则足以匡扶社稷,看情形决定进退,这是万全之策。如果不早作打算,后悔就来不及了。”张弘策自己又说服萧懿说:“以你们兄弟二人的英勇和武力,天下无敌,占据郢、雍二州为百姓做主,废掉昏君,另立明主,易如反掌,这是如同齐桓帝、晋文帝一样的事业。不要被小子所欺骗,事后被人取笑。雍州方面对这件事已思考成熟了,但愿好好打算此事。”萧懿不听。萧衍于是把他的弟弟骠骑参军萧伟及西中郎外兵参军萧憺接到了襄阳。
【原文】
初,高宗虽顾命群公,而多寄腹心在江祏兄弟[1]。二江更直殿内,动止关之。帝稍欲行意,徐孝嗣不能夺,萧坦之时有异同,而祏执制坚确,帝深忿之[2]。帝左右会稽茹法珍、吴兴梅虫儿等,为帝所委任,祏常裁折之,法珍等切齿[3]。徐孝嗣谓祏曰:“主上稍有异同,讵可尽相乖反[4]?”祏曰:“但以见付,必无所忧。”
【注文】
[1]顾命:即受前任皇帝的托付,辅助后任皇帝。
[2]忿(fèn):生气。
[3]茹法珍、梅虫儿(生卒年不详):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臣。不学无术,怂(sǒng)恿(yǒng)、协助萧宝卷极尽荒唐腐败之能事。 吴兴:古地名,指南齐扬州所属之吴兴郡(今浙江湖州)。
[4]讵(jù):怎么,表示反问。
【译文】
当初,南齐高宗(萧鸾)虽然安排众大臣辅佐东昏侯萧宝卷,但更多地依赖于江祏、江祀兄弟二人。江氏兄弟二人轮流在殿内值班,关注一切事情。东昏侯稍微想有自行行动的意思,徐孝嗣不能制止,萧坦之有时赞同有时反对,而江祏则坚决制止,东昏侯从内心深处怨恨他。东昏侯的左右侍从——会稽郡的茹法珍、吴兴郡的梅虫儿等人,都是其委托信任的人,江祏常常制裁他们,茹法珍等人恨得咬牙切齿。徐孝嗣对江祏说:“皇上稍稍有不同的地方,怎么可以跟他唱反调呢?”江祏说:“只管把这些事交给我,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原文】
帝失德浸彰,祏议废帝,立江夏王宝玄[1]。刘暄尝为宝玄郢州行事,执事过刻[2]。有人献马,宝玄欲观之,暄曰:“马何用观?”妃索煮肫,帐下咨暄,暄曰:“且已煮鹅,不烦复此[3]。”宝玄恚曰:“舅殊无渭阳情[4]。”暄由是忌宝玄,不同祏议,更欲立建安王宝寅[5]。祏密谋于始安王遥光,遥光自以年长,意欲自取,以微旨动祐。祏弟祀亦以少主难保,劝祏立遥光。祏意回惑,以问萧坦之。坦之时居母丧,起复为领军将军,谓祏曰:“明帝立已非次,天下至今不服[6]。若复为此,恐四方瓦解,我期不敢言耳。”遂还宅行丧。
【注文】
[1]浸:逐渐之意。 江夏王宝玄:即萧宝玄(?—500年),字智深,南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娶尚书令徐孝嗣女为妃,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徐孝嗣被杀,萧宝玄因此恨东昏侯萧宝卷。次年(500年),响应崔慧景之乱,事败,被杀。
[2]行事:亦称行某州或某府事。指以他官代行某官职权。
[3]肫(zhūn):鸟禽类的胃。 咨(zī):询问。
[4]恚(huì):恼恨,发怒。 渭阳情: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得骊姬,受宠。骊姬设计离间晋献公与其诸子的关系,公子重耳出逃秦国。公元前636年,其姐夫秦穆公派太子(即秦康公)护送重耳回国,时秦康公的母亲,即重耳的姐姐已亡,秦康公将重耳送到渭阳,并作诗:“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后世以渭阳情喻甥舅之情。刘暄为南齐明帝萧鸾刘皇后之弟,即萧宝玄之舅。
[5]建安王宝寅(yín):即萧宝寅(486—530年),字智亮,南齐明帝萧鸾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南齐明帝建武初,封建安郡王。齐末丧乱,出逃至北魏,娶北魏南阳长公主为妻。身虽在魏,常思复国,曾数次率兵南伐,北魏孝明帝元诩(xǔ)孝昌二年(526年),官至宰相。次年(527年),举兵反魏。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三年(530年),被孝庄帝所杀。
[6]起复:指中国古代官员因父母病、亡或其他原因离职一段时间后又复官的行为。 领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禁军。始置于曹魏,领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曾名中领军、北军中候。南北朝沿置,南齐列右第三品。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没有德行的本性逐渐明显,江祏建议废帝,另立江夏王萧宝玄为帝。刘暄曾经做过萧宝玄的郢州行事,办事过于刻薄。有人献马一匹,萧宝玄想看看马,刘暄说:“马有什么可看的?”萧宝玄的王妃要煮鹅肫,去帐外征询刘暄的意见,刘暄说:“已经煮了鹅了,不用劳烦再煮鹅肫了。”萧宝玄生气地说:“舅舅没有甥舅之情。”刘暄因此忌恨萧宝玄,不同意江祏的意见,想要另立建安王萧宝寅。江祏秘密地询问始安王萧遥光,萧遥光自己认为年长有资格,想要自己当皇上,所以用微妙的说法打动江祏。江祏的弟弟江祀也认为小皇帝难保帝位,劝江祏拥立萧遥光为帝。江祏主意不定,去问萧坦之。萧坦之当时正在为其母亲服丧,复官后为领军将军,对江祏说:“齐明帝(萧鸾)不按次序自立为帝,天下人至今不服。如果再次这样做,恐怕天下瓦解,我正在居丧期间,不敢说什么。”于是回家继续服丧。
【原文】
祏、祀密谓吏部郎谢朓曰:“江夏年少,脱不堪负荷,岂可复行废立[1]!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2]。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所亲丹杨丞南阳刘沨密致意于朓,欲引以为党,朓不答[3]。顷之,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即以祏谋告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兴盛不敢发。朓又说刘暄曰:“始安一旦南面,则刘沨、刘晏居卿今地,但以卿为反覆人耳[4]。”晏者,遥光城局参军也[5]。暄阳惊,驰告遥光及祏。遥光欲出朓为东阳郡,朓常轻祏,祏固请除之[6]。遥光乃收朓付廷尉,与孝嗣、祏、暄等连名启:“朓扇动内外,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7]。”朓遂死狱中。
【注文】
[1]吏部郎:古代职官名,尚书吏部郎的简称,三国魏始置,掌曹内事,属吏部尚书统领。南齐尚书台设二十曹,有吏部曹。 谢朓(tiǎo)(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齐诗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官至尚书吏部郎。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萧遥光欲联合其共废东昏侯,谢朓不答应,并告发其阴谋,被始安王等人以离间诽谤大臣罪害死,年三十六岁。
[2]纂(cuàn):夺权。
[3]丹杨:古地名,时属南齐扬州丹阳郡,今安徽当涂东北。 丞:古代职官名。县丞之简称,始置于战国,是县令的佐官,辅佐县令处理县政。 刘沨(fēng)(生卒年不详):时南齐臣。
[4]南面:中国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皇帝接见朝臣皆坐北朝南,此指做皇帝。 刘晏(生卒年不详):时南齐臣。
[5]城局参军:古代职官名,系王公及将军府属官。
[6]东阳郡:时南齐扬州属郡,领长山、太未等九县,治长山(今浙江金华),所辖约相当于今浙江金华、衢(qú)州、永康等地。
[7]廷尉:古代职官名。始置于战国秦,西汉武帝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齐列右第三品。 扇:同“煽”。 间谤(bàng):离间诽谤。
【译文】
江祏、江祀秘密对吏部郎谢朓说:“江夏王年龄小,倘若不能担当重任,怎可再行废立之事!始安王年龄大,当皇帝不会让天下人失望。不是以此寻求富贵,而是为了求得国家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丹杨县丞、南阳人刘沨悄悄地向谢朓说明自己的打算,想要把他发展为同党,谢朓不答应。不久,萧遥光任命谢朓兼管卫尉的事情,谢朓害怕,就把江祏密谋的事告诉了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左兴盛不敢有所举动。谢朓又对刘暄说:“始安王一旦当了皇帝,刘沨、刘晏就会占有你今天的地盘,你就会成为出尔反尔的人。”刘晏,是萧遥光的城局参军。刘暄害怕了,骑马快速地将此事告诉了萧遥光和江祏。萧遥光想把谢朓调任东阳郡,谢朓平常轻视江祏,江祏坚决请求除掉他。萧遥光于是把谢朓抓起来交给了廷尉,与徐孝嗣、江祏等联名发表声明说:“谢朓煽动朝内外,对皇帝妄加贬议,私自谈论朝禁忌,离间诽谤亲近贤者,随便议论朝大臣。”谢朓于是死在了狱中。
【原文】
暄以遥光若立,己失元舅之尊,不肯同祏议,故祏迟疑久不决。遥光大怒,遣左右黄昙庆刺暄于青溪桥[1]。昙庆见暄部伍多,不敢发。暄觉之,遂发祏谋,帝命收祏兄弟。时祀直内殿,疑有异,遣信报祏曰:“刘暄自有异谋[2]。今作何计?”祏曰:“政当静以镇之。”俄有诏召祏入见,停中书省[3]。初,袁文旷以斩王敬则功当封,祏执不与。帝使文旷取祏,文旷以刀环筑其心曰:“复能夺我封不?”并弟祀皆死。刘暄闻祏等死,眠中大惊,投出户外,问左右:“收至未?”良久,意定,还坐,大悲曰:“不念江,行自痛也!”
【注文】
[1]黄昙庆(生卒年不详):时萧遥光之心腹。 青溪桥:即青溪之上的桥。时南朝建康城之台城之东有青溪,南北流向,上有桥七座,此指东阳门外之青溪中桥。
[2]直:同“值”,当值,即当差。
[3]俄:即俄而,一会儿。
【译文】
刘暄认为如果萧遥光当上皇帝,自己就失去了作为皇帝舅舅的尊位,不愿意赞同江祏的建议,所以江祏迟疑不决,久久不能作决定。萧遥光很生气,派手下黄昙庆在青溪桥刺杀刘暄。黄昙庆见刘暄所部人数较多,不敢行动。刘暄发觉了他的打算,于是告发了江祏的阴谋,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下令抓捕江祏兄弟。当时江祀正在内殿当值,疑心有变化,派人送信报告江祏说:“刘暄自己有不同的打算,如今该怎么办?”江祏说:“现在应当镇静以平定此事。”很快东昏侯下诏命令江祏入朝进见,在中书省停留。当初,袁文旷因斩王敬则之功当受封,江祏坚持不给他封号。东昏侯让袁文旷捉拿江祏,袁文旷用刀在江祏的心脏部位画了个圈说:“还能夺我的封号不能?”江祏与其弟江祀一并被处死。刘暄听说江祏等人死了,在睡梦中惊醒,跑到外面,问左右的人说:“收到皇帝的诏令没有?”过了很久,心情才平静下来,回来坐下,悲痛地说:“不想想江氏兄弟,就是给自己找痛苦!”
【原文】
帝自是无所忌惮,益得自恣,日夜与近习于后堂鼓吹戏马[1]。常以五更就寝,至晡乃起[2]。群臣节、朔朝见,晡后方前,或际暗遣出[3]。台阁案奏,月数十日乃报,或不知所在[4]。宦者以裹鱼肉还家,并是五省黄案[5]。帝尝习骑致适,顾谓左右曰:“江祏常禁吾乘马。小子若在,吾岂能得此!”因问:“祏亲戚余谁?”对曰:“江祥今在冶[6]。”帝于马上作敕,赐祥死。
【注文】
[1]惮(dàn):害怕,畏惧。 恣(zì):放纵,不受约束。
[2]就寝:睡觉。 晡:晡时,即申时。指下午三时至五时。
[3]节:一月之内除了初一以外的其他入朝的日子。
[4]台阁:台省馆阁,即各中央主要机构。 案奏:文案奏章。
[5]裹(guǒ):包住。 五省黄案:五省,指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个省,也称尚书五省;黄案,指黄色的文案。尚书省的公文是黄色的,所以称黄案。
[6]江祥(生卒年不详):江祏、江祀的弟弟,二江被杀时,江祥免死发配到东冶。 冶:东冶,南齐建康城内囚禁犯人的地方。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从此没有什么忌讳害怕的了,越发地自行放纵,不分白天黑夜地与身边的亲信在后宫内练习吹奏、骑马。经常五更天才睡觉,下午三到五点才起床。群臣每逢节日、初一才得以入朝进见,皇帝下午五点后才去朝堂,有时天刚黑就出去了。中书门下的奏章,一个月、几十天才上报,有时不知哪去了。宦官用来包裹鱼、肉的纸,都是尚书五省的黄札文案。东昏侯曾经练习骑马至兴头上,回头对左右随从说:“江祏常常禁止我骑马。这小子如果还在,我怎能如此得意!”由此问道:“江祏的亲戚还有谁?”手下人说:“江祥如今在东冶。”东昏侯于是在马上下诏,赐死江祥。
【原文】
始安王遥光素有异志,与其弟荆州刺史遥欣密谋举兵据东府,使遥欣自江陵引兵急下,刻期将发,而遥欣病卒[1]。江祏被诛,帝召遥光入殿,告以祏罪,遥光惧,还省,即阳狂号哭,遂称疾不复入台[2]。先是,遥光弟豫州刺史遥昌卒,其部曲皆归遥光。及遥欣丧还,停东府前渚,荆州众力送者甚盛[3]。帝既诛二江,虑遥光不自安,欲迁为司徒,使还第,召入谕旨[4]。遥光恐见杀,秋八月乙卯晡时,收集二州部曲于东府东门,召刘沨、刘晏等谋举兵,以讨刘暄为名。夜,遣数百人破东冶出囚,于尚方取仗[5]。又召骁骑将军垣历生,历生随信而至[6]。萧坦之宅在东府城东,遥光遣人掩取之,坦之露袒逾墙走向台[7]。道逢游逻主颜端,执之,坦之告以遥光反,不信;自往诇问,知实,乃以马与坦之,相随入台[8]。遥光又掩取尚书左仆射沈文季于其宅,欲以为都督,会文季已入台。垣历生说遥光帅城内兵夜攻台,辇荻烧城门,曰:“公但乘舆随后,反掌可克[9]。”遥光狐疑不敢出。天稍晓,遥光戎服出听事,命上仗登城行赏赐[10]。历生复劝出军,遥光不肯,冀台中自有变[11]。及日出,台军稍至。台中始闻乱,众情惶惑。向晓,有诏召徐孝嗣,孝嗣入,人心乃安。左将军(2)沈约闻变,驰入西掖门,或劝戎服,约曰:“台中方扰攘,见我戎服,或者谓同遥光[12]。”乃朱衣而入。
【注文】
[1]遥欣:指南齐始安王萧遥光的弟弟萧遥欣(469—499年),字重晖。南齐明帝萧鸾朝,与其兄同受重用。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亡,年三十一岁。 东府:即东府城,南齐中书省所在地。 江陵:古地名,南齐荆州治所,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刻期:约定日期。
[2]省:萧遥光时任中书令,此省指中书省,也称东府。 阳:同“佯(yáng)”,假装。 台:指南齐“禁省”所在地,位于建康城内的宫城内,即台城内。如中书省、门下省即在“禁省”的范围之内。台城:即南齐建康的宫城,是东晋和南朝朝禁省和皇宫所在地,是在三国吴苑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将建康城内的宫城苑荡为平地。五代十国时的吴国在建康城的故址上建起了金陵城,台城从此销声匿迹了。“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3]前渚(zhǔ):东府前临秦淮河,此指秦淮河中的渚,即小块陆地。
[4]迁:古代官职调动的名词,此指升职。 谕(yù):告诉。
[5]尚方:古代官署名,指尚方署,掌管制造、保管刀、剑等军器的部门。始置于秦,南齐时分为左、右尚方,属官有令、丞等。 仗:指兵仗,即武器。
[6]骁(xiāo)骑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东汉改屯卫为骁骑,自曹魏始掌内军。南北朝皆设。 垣(yuán)历生(生卒年不详):南齐将领垣荣祖之堂弟,下邳(pī)(今江苏睢宁右邳镇东)人。南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年),与始安王萧遥光谋反,后被杀。
[7]露袒(tǎn):裸露上身。 逾(yù):越过。
[8]游逻主:带兵在台城外巡逻的人员。 诇(xiòng):侦察、刺探。
[9]辇(niǎn)荻(dí):用车装上荻草。辇,车;荻,生长在路旁和水边的草。 反掌可克:很容易攻克。
[10]戎服:军服。
[11]冀:希望。
[12]左将军:应为“左卫将军”。据《梁书》之《沈约传》,沈约此时任左卫将军。左卫将军,古代职官名,属禁卫系统。南朝设左、右二卫将军,掌宿卫营兵,轮流在宫中值班。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世宦之家,少喜读书,有文采,南齐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宋书》《晋书》等史籍。官历南朝之宋、齐、梁三朝,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年),亡,年七十三岁。 西掖门:指南齐建康城内的宫城——台城的西门,又称千秋门、西华门。东晋时台城共开五门,南面为大司马门和南掖门(后曾改名为阊阖门、端门、天门),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门。南朝宋时在南面两侧各开一门,即东掖门和西掖门,并将东晋时的原东掖门改名万春门(南梁时改名东华门)、原西掖门改名千秋门(南梁时改名西华门)、原北掖门改名承明门(南齐时复名北掖门,又名平昌门)。南梁时在台城北面西侧新开大通门。因此,台城共有八门。
【译文】
始安王萧遥光有反叛的想法,和他的弟弟荆州刺史萧遥欣秘密谋划在东府城起兵,派萧遥欣从江陵领兵快速而下,约定的期限到了,而萧遥欣因病而亡。江祏被杀,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下令让萧遥光上殿,把江祏犯罪的事告诉了他,萧遥光很害怕,回到官府后,就假装疯癫号啕大哭,于是以有病为由不再入宫。此前,萧遥光的弟弟豫州刺史萧遥昌死了,他的部下全都跟随了萧遥光。等萧遥欣的灵柩回到京城,停在东府前渚,荆州的兵众前来送他的人很多。东昏侯杀了江氏兄弟后,想到了萧遥光会自觉不安,想升他为司徒,派人到他府里,召他入朝接旨。萧遥光害怕被杀,秋季八月乙卯(十二日)下午三至五时,在东府东门聚集豫州、荆州两州的部下,召刘沨、刘晏等人谋兴兵造反,以讨伐刘暄为名。当天夜里,派几百人打开东冶放出囚犯,在尚方署拿取兵器。又派人召骁骑将军垣历生,垣历生接到信就来了。萧坦之的家在东府城东,萧遥光派人突然去捉拿他,萧坦之光着上身跳墙向宫中跑去。在路上遇到了巡逻的军主颜端,把萧坦之捉住,萧坦之告诉颜端萧遥光谋反,颜端不信;自己返回去询问,知道是事实,就把马给萧坦之骑,与他相随进入台城。萧遥光又偷袭尚书左仆射沈文季的家宅,想在家中将其捉拿,让他担任都督,恰好沈文季已经进了台城。垣历生劝说萧遥光率领城内的士兵,夜间进攻台城,用车装上荻草焚烧城门,说:“您只要乘车在后面跟随,攻克他们易如反掌。”萧遥光心有怀疑,不敢出去。天稍亮,萧遥光穿上军服出来打听动静,命令安排警卫仪仗,登上城楼,进行赏赐。垣历生再次劝他出兵,萧遥光不愿意,希望宫里自己有变化。等太阳出来了,禁军刚到。宫中才知道起了变乱,众人惊恐不安。天快亮了,有诏令召徐孝嗣入宫,徐孝嗣进宫后,人心才安定了。左卫将军沈约听说变乱,骑马进入西掖门,有人劝他穿上军装,沈约说:“宫中正处在扰乱不安中,见我身穿军服,有人会说是萧遥光的同党。”于是身穿红衣入宫。
【原文】
丙辰,诏曲赦建康,中外戒严。徐孝嗣以下屯卫宫城,萧坦之帅台军讨遥光。孝嗣内自疑惧,与沈文季戎服共坐南掖门上,欲与之共论世事,文季辄引以他辞,终不得及。萧坦之屯湘宫寺,左兴盛屯东篱门,镇军司马曹虎屯青溪大桥[1]。众军围东城,三面烧司徒府[2]。遥光遣垣历生从西门出战,台军屡败,杀军主桑天爱[3]。
【注文】
[1]湘宫寺:南朝宋明帝刘彧(yù)朝兴建的寺院。 东篱门:南齐台城外城的六个门都设有篱门,相当于外城墙。中书省所在的东府在台城东面,所以,让左兴盛屯兵东篱门以讨伐萧遥光。 镇军司马:古代职官名,镇军将军府属官,掌府事。
[2]东城:即东府城。 司徒府:南朝宋文帝元嘉中,彭城王刘义康任司徒,在东府侧面另建司徒府,此指萧遥光居所。
[3]桑天爱(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译文】
丙辰(十三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下诏赦免关押在建康的罪犯,朝内外戒严。徐孝嗣率军屯兵守卫宫城,萧坦之率禁军征讨萧遥光。徐孝嗣心内疑虑害怕,和沈文季身着军服坐在南掖门上,想与他共同讨论当朝时事,沈文季就说其他的事来推辞,最终也没有谈成。萧坦之屯兵于湘宫寺,左兴盛屯兵于东篱门,镇军司马曹虎屯兵于青溪大桥。众人围住东城,从三面烧司徒府。萧遥光派垣历生从西门出战,禁军节节败退,杀了军主桑天爱。
【原文】
遥光之起兵也,问咨议参军萧畅,畅正色不从[1]。戊午,畅与抚军长史沈昭略潜自南门出,诣台自归,众情大沮[2]。畅,衍之弟;昭略,文季之兄子也。己未,垣历生从南门出战。因弃槊降曹虎,虎命斩之[3]。遥光大怒,于床上自踊,使杀历生子[4]。其晚,台军以火箭烧东北角楼。至夜,城溃,遥光还小斋帐中,著衣(帷)[帢]坐,秉烛自照,令人反拒,斋阁皆重关,左右并逾屋散出[5]。台军主刘国宝等先入,遥光闻外兵至,灭烛扶匐床下[6]。军人排阁入,于暗中牵出,斩之。台军入城,焚烧屋室且尽。刘沨走还家,为人所杀。荆州将潘绍闻遥光作乱,谋欲应之[7]。西中郎司马夏侯详呼绍议事,因斩之,州府以安[8]。
【注文】
[1]咨议参军:古代职官名,掌议事规谏。东汉始置,系诸王公、将军府属官。南齐各将军府设咨议参军二人。列右第七品。 萧畅(生卒年不详):南梁文帝萧顺之第四子,南梁武帝萧衍之弟。南齐,官至太常,封江陵县侯,亡于南齐。南梁武帝天监初,追封为衡阳郡王。
[2]抚军长史:古代职官名,即抚军将军府长史。抚军将军,职官名,掌军事。三国蜀、吴皆置。南齐时与中军将军、镇军将军等品秩相同。 沈昭略(生卒年不详):沈文季之侄。于南朝宋末齐初入仕,南齐东昏侯时,始安王萧遥光举兵谋反,与其叔父沈文季一起被召入台城,后被东昏侯萧宝卷毒死。
[3]槊(shuò):古代的一种兵器,类似于长矛。 曹虎(生卒年不详):下邳郡下邳(pī)(今江苏睢宁古邳镇东)人。南齐代宋后,官历齐高帝、武帝、鬱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六朝,是南齐对抗北魏的主要将领之一。晚年贪财吝啬,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年六十有余。
[4]踊(yǒng):跳跃。
[5]斋(zhāi):斋戒。宗教信仰的仪式。
[6]刘国宝(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匐(fú):即匍(pú)匐,爬着走。
[7]潘绍(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8]西中郎司马:古代职官名,即西中郎将府司马。当时南康王萧宝融任西中郎将军,镇守江陵,夏侯详任司马。 夏侯详(434—507年):字叔业,谯(qiáo)郡铚(今安徽濉溪)人。年少家贫。历宋、齐、梁三朝。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随萧衍起兵。南梁建立,曾任湘州刺史,政绩显著,为百姓称道。南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亡,年七十四岁。 州府:此指荆州及西中郎将府。
【译文】
萧遥光起兵时,曾询问咨议参军萧畅的意见,萧畅很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戊午(十五日),萧畅和抚军长史沈昭略偷偷地从南门出去,自行回到台城,东府城内众人的心情十分沮丧。萧畅,是萧衍的弟弟;沈昭略,是沈文季的侄子。己未(十六日),垣历生从南门出战,趁机丢掉槊,投降了曹虎,曹虎命令杀了他。听说此信后,萧遥光大怒,在坐床上一跃而起,派人杀了垣历生的儿子。当天傍晚,台城军队用火箭焚烧东府的东北角门楼。到夜间,东府城被攻破,萧遥光回到小斋帐中,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坐在那里,自己点起蜡烛,命令手下人回去抵抗,房门都上了两道锁,身边的人员都翻越屋子四散逃出。台城军主刘国宝等人首先闯入,萧遥光听到外面有士兵到来,吹灭蜡烛爬到床下。军士推门而入,在黑暗中将他拉出来,杀了他。台城军队进入东府城,将房屋差不多全部烧光了。刘沨跑回家,被人杀死。荆州将领潘绍听说萧遥光作乱,计划响应他。西中郎司马夏侯详叫潘绍来商议事情,借机杀了他,荆州府这才安定下来。
【原文】
己巳,以徐孝嗣为司空,加沈文季镇军将军,侍中、仆射如故,萧坦之为尚书右仆射、丹杨尹,右将军如故,刘暄为领军将军,曹虎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皆赏平始安之功也[1]。
【注文】
[1]丹杨尹:即丹阳府尹,为京城所在郡府长官。尹,古代职官名。始置于西周。多指京畿(jī),即国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方长官。南齐列右第三品。 右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于汉代,南北朝沿置。南齐时列右第三品,多由诸王担任。 散骑常侍:古代职官名,常侍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规谏过失。秦置散骑和中常侍。散骑在皇帝出行时,护从左右;中常侍可入值禁中。两汉时,不置散骑,中常侍常以宦官担任。三国魏文帝曹丕(pī)黄初初,置散骑常侍,后世沿置。南齐列右第三品。
【译文】
己巳(二十六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任命徐孝嗣为司空,加封沈文季为镇军将军,侍中、仆射的职务不变,任命萧坦之为尚书右仆射、丹杨尹,右将军的军职不变;任命刘暄为领军将军,曹虎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这些人)都是因为平定始安王遥光的功劳而受奖赏。
【原文】
江祏等既败,帝左右捉刀、应敕之徒皆恣横用事,时人谓之“刀敕”。萧坦之刚狠而专,嬖幸畏而憎之[1]。遥光死二十余日,帝遣延明主帅黄文济将兵围坦之宅,杀之,并其子秘书郎赏[2]。坦之从兄翼宗为海陵太守,未发,坦之谓文济曰:“从兄海陵宅故应无他[3]。”文济曰:“海陵宅在何处?”坦之以告。文济白帝,帝仍遣收之。俭其家,至贫,唯有质钱帖数百,还以启帝,原其死,系尚方[4]。
【注文】
[1]嬖(bì)幸:受宠幸的人。
[2]延明主帅:即延明殿之主帅。延明殿,南齐东昏萧宝卷所居之殿堂名称。 黄文济(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延明殿主帅。 秘书郎:古代职官名,掌图籍。东汉始置,系秘书监属官。南北朝沿置。 赏:即萧赏(?—499年),南齐大臣萧坦之之子,时任秘书郎,与其父同时被杀。
[3]翼宗:即萧翼宗(生卒年不详),萧坦之堂弟,因萧坦之之故,被东昏侯萧宝卷下令抄家,因其家贫如洗,免死入狱。 海陵:古地名,指海陵郡,时南齐南兖州属郡,领建陵、宁海等八县,治建陵(今江苏泰州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泰州、如皋(gāo)地区。 海陵宅:指南齐海陵太守萧翼宗的家。
[4]质钱帖:用物品抵押借钱的收据,即抵押物品换钱,钱主交给抵押者的凭证,还本钱及利息后,可将此凭证赎回。 尚方:指尚方署。
【译文】
江祏等人失败以后,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身边的捉刀、应敕等一帮人都恣意横行,掌控权力,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刀敕”。萧坦之刚愎(bì)凶狠而且专断,受东昏侯萧宝卷宠爱的那些奸佞(nìng)都畏惧且憎恨他。萧遥光死后二十多天,东昏侯派遣延明殿主帅黄文济率兵包围萧坦之的住宅,杀了萧坦之,同时杀死了他的儿子秘书郎萧赏。萧坦之的堂兄萧翼宗是海陵太守,还没有出发赴任,萧坦之对黄文济说:“我堂兄海陵太守的住宅原本就应该没有什么事。”黄文济说:“海陵太守的家在什么地方?”萧坦之把堂兄的住址告诉了他。黄文济报告东昏侯,东昏侯还是派他去收捕萧翼宗。黄文济搜查萧翼宗的家产,发现萧翼宗十分贫穷,只有几百张典当物品的质钱帖。黄文济回来将此事禀报了东昏侯,东昏侯赦免了萧翼宗的死罪,将他囚禁在了尚方署。
【原文】
茹法珍等谮刘暄有异志,帝曰:“暄是我舅,岂应有此[1]?”直阁新蔡徐世标曰:“明帝乃武帝同堂,恩遇如此,犹灭武帝之后[2]。舅焉可信邪!”遂杀之。
【注文】
[1]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2]新蔡:古地名。即新蔡郡新蔡县(今河南新蔡),时属于北魏豫州。 徐世标(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直阁将军。 同堂:同堂兄弟,即堂兄弟。南齐明帝萧鸾与武帝萧赜(zé)是堂兄弟。
【译文】
茹法珍等人向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进谗言说刘暄有二心,东昏侯说:“刘暄是我的舅舅,怎么会有这种事?”直阁将军新蔡人徐世标说:“明帝是武帝的堂兄弟,而且受到武帝那样的恩宠礼遇,明帝还消灭了武帝的后代。舅舅怎么可以相信呢?”东昏侯于是杀掉了刘暄。
【原文】
曹虎善于诱纳,日食荒客常数百人。晚节吝啬,罢雍州,有钱五千万,他物称是。帝疑虎旧将,且利其财,遂杀之。坦之、暄、虎所新除官,皆未及拜而死。
【译文】
曹虎善于招诱接纳人,每天供养的饥民常有几百人。到了晚年很吝啬,自雍州刺史任上还乡时,有五千万钱,其他物品也值这么多钱。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怀疑曹虎是高帝、武帝的旧将,而且贪图他的财产,于是杀掉了他。萧坦之、刘暄、曹虎所新任命的官员,都没来得及就职就被杀掉了。
【原文】
初,高宗临殂,以隆昌事戒帝曰:“作事不可在人后[1]。”故帝数与近习谋诛大臣,皆发于仓猝,决意无疑[2]。于是大臣人人莫能自保。
【注文】
[1]隆昌:指南齐鬱林王萧昭业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即公元494年。鬱林王:即南齐的第三个皇帝萧昭业(473—494年),字元尚,南齐武帝萧赜(zé)的长孙;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的长子,在位一年,被齐明帝萧鸾(luán)所杀,享年二十二岁。 隆昌事:指南齐鬱林王萧昭业在位期间,疑心萧鸾有异志,曾与中书令何胤(yìn)密谋杀萧鸾。因迟疑不决,终被萧鸾所杀。
[2]仓猝(cù):即仓促。匆忙的意思。
【译文】
当初,南齐高宗萧鸾临死时,用隆昌年间的故事告诫东昏侯萧宝卷说:“做事情不可以在人后面,要先下手为强。”所以东昏侯屡次和身边的近臣一起谋划诛杀大臣,都是突然下手,决心一下,毫不迟疑。因此朝中大臣人人不能自我保全。
【原文】
枝江文忠公徐孝嗣,以文士不显同异,故名位虽重,犹得久存[1]。虎贲中郎将许准为孝嗣陈说事机,劝行废立[2]。孝嗣迟疑久之,谓必无用干戈之理,须帝出游,闭城门,召百僚集议废之,虽有此怀,终不能决[3]。诸嬖幸亦稍憎之。西丰忠宪侯沈文季自托老疾,不豫朝权,侍中沈昭略谓文季曰:“叔父行年六十,为员外仆射,欲求自免,岂可得乎[4]?”文季笑而不应。冬十月乙未,帝召孝嗣、文季、昭略等入华林省[5]。文季登车,顾曰:“此行恐往而不反。”帝使外监茹法珍赐以药酒[6]。昭略怒,骂孝嗣曰:“废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无才,致有今日!”以瓯掷其面曰:“使作破面鬼[7]!”孝嗣饮药酒至斗余,乃卒。孝嗣子演尚武康公主,况尚山阴公主,皆坐诛[8]。昭略弟昭光闻收至,家人劝之逃[9]。昭光不忍舍其母,入执母手悲泣,收者杀之。昭光兄子昙亮逃,已得免,闻昭光死,叹曰:“家门屠灭,何以生为!”绝吭而死[10]。
【注文】
[1]枝江文忠公:指南齐宰相徐孝嗣(453—499年)。年八岁袭封爵为枝江县公,谥号为“文忠”。
[2]虎贲(bēn)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掌侍卫、护从。西汉始置,原名虎奔,意即如虎之奔走。王莽辅政时,因古有勇士名孟贲,所以改称虎贲。南齐时与左右二中郎将、前、后、左、右四军将军等同属西省。 许准(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3]干戈(gē):干、戈都是古代常用兵器,后泛指武器,也用来比喻战争或动用武力。
[4]西丰忠宪侯:指沈文季(442—499年)。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由略阳县侯改封西丰县侯,谥号为“忠宪”。 老疾:年老生病。
[5]华林省:位于台城内华林园之东侧。
[6]外监:即殿中外监,古代职官名,掌帝王出行导引及宫廷日常供奉。始于曹魏,魏初,设殿中监,南北朝沿置。南齐始设内、外殿中监,各八人。南梁初,殿中内监,列三品勋位;殿中外监,列三品蕴位。
[7]瓯(ōu):盛酒的器皿。 掷:扔。
[8]演:指徐孝嗣长子徐演(?—499年),娶南齐武帝萧赜女武康公主为妻,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与其父同日被杀。 武康公主(生卒年不详):南齐武帝萧赜之女。 况:指徐孝嗣第三子徐况(?—499年),娶南齐武帝萧赜女山阴公主为妻,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与其父同日被杀。 山阴公主(生卒年不详):南齐武帝萧赜之女。 坐:即连坐,是中国古代连带受刑的制度,也称从坐、随坐。
[9]昭光:即沈昭光(?—499年),南齐大臣沈昭略之弟,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与其兄同日被杀。
[10]昙亮:即沈昙亮(?—499年),沈昭光之侄,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杀。 绝吭(háng):割断喉咙。吭,喉咙。
【译文】
枝江人文忠公徐孝嗣,因为是文士,遇事不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所以名望、职位虽然很高,仍然得以长时间存身。虎贲中郎将许准向徐孝嗣陈说行事的时机,劝他当机立断,立即施行废立。徐孝嗣对此迟疑了很长时间,以为没有动用武力的道理,要等东昏侯(萧宝卷)出城游玩时,关闭城门,召集百官集中商议废掉他,徐孝嗣虽然有这种打算,但始终不能下决心。受东昏侯宠爱的奸佞们也慢慢开始憎恨他了。西丰忠宪侯沈文季借口年老多病,不参与朝的权力之争,侍中沈昭略对沈文季说:“叔父将要年满六十,做员外仆射(yè),想以此免于灾祸,难道可以顺遂心愿吗?”沈文季笑了笑,不作回答。冬季十月乙未(二十三日),东昏侯诏令徐孝嗣、沈文季、沈昭略进华林省。沈文季上了车,回过头来说:“这次恐怕是有去无回。”东昏侯派外监茹法珍把毒酒赐给他们。沈昭略大怒,骂徐孝嗣说:“废掉昏君另立明主,这是从古至今的法典,宰相没有才能,以致有今天的事情!”把盛毒酒的瓶子扔到徐孝嗣的脸上说:“让你做个破面鬼!”徐孝嗣饮了一斗多毒酒,才死。徐孝嗣的儿子徐演娶了武康公主,徐况娶了山阴公主,都受牵连被杀。沈昭略的弟弟沈昭光听说朝前来捉拿的人到了,家人劝他逃跑。沈昭光不忍心丢下自己的母亲,进屋抓住母亲的手悲痛流泪,抓捕他的人杀害了他。沈昭光的侄子沈昙亮逃走了,已经得以脱身,听闻沈昭光的死讯,叹气道:“全家人都被杀光了,活着有什么用呢!”割断喉咙而死。
【原文】
初,太尉陈显达以高、武旧将,当高宗之世,内怀危惧,深自贬损,常乘朽弊车,道从卤簿止用羸小者十数人[1]。尝侍宴,酒酣,启高宗借枕,高宗令与之[2]。显达抚枕曰:“臣年衰老,富贵已足,唯欠枕枕死,特就陛下乞之。高宗失色曰:“公醉矣。”显达以年礼告退,高宗不许[3]。及王敬则反时,显达将兵拒魏,始安王遥光疑之,启高宗欲追军还。会敬则平,乃止。及帝即位,显达弥不乐在建康,得江州,甚喜[4]。尝有疾,不令治,既而自愈,意甚不悦。闻帝屡诛大臣,传云“当遣兵袭江州”,十一月丙辰,显达举兵于寻阳,令长史庾弘远等与朝贵书,数帝罪恶,云:“欲奉建安王为主,须京尘一静,西迎大驾[5]。”
【注文】
[1]弊(bì):破烂。 卤(lǔ)簿(bù):中国古代帝王、王公大臣出行的仪仗。 止:同“只”。 羸(léi):瘦弱。
[2]酣(hān):饮酒尽兴。
[3]年礼:中国古代规定大臣年届七十,就要致仕,即退休。此指致仕之礼。
[4]弥(mí):更加。
[5]寻阳:古地名,指寻阳郡,时属于南齐江州,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译文】
当初,太尉陈显达因为自己是南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时的旧将,在高宗萧鸾时期,内心就感到危险害怕,所以极力自己贬低自己,常乘坐破烂的马车,路上随从的卫兵也只用十几名瘦弱矮小的人。有一次陪高宗吃饭,酒喝到欢畅时,启奏高宗借枕头一用,高宗命人拿枕头给他。陈显达抚摸着枕头说:“我年纪衰老,富贵已满足,只欠一个枕头枕着死去,所以特意向陛下乞求它。”高宗变了脸色说:“你醉了。”陈显达以年老之礼请求退休,高宗不允许。等到王敬则造反时,陈显达率兵抗拒北魏,始安王萧遥光怀疑他,启奏高宗追回陈显达。恰好王敬则被平定,就没有那么做。等到东昏侯(萧宝卷)即位,陈显达更不乐意留在建康,他得到江州刺史的委任,十分高兴。曾经有病,不让人治疗,可是不久自己痊愈,心里就很不高兴。听说东昏侯屡次诛杀大臣,又有人传言“皇帝将派兵袭击江州”,十一月丙辰(十五日),陈显达在寻阳起兵,命令长史庾(yǔ)弘远等给朝中权贵写信,逐条列举东昏侯的罪过,说:“想尊奉建安王为皇帝,等京城的战火一平息,就西迎大驾。”
【原文】
乙丑,以护军将军崔慧景为平南将军,督众军击显达[1]。后军将军胡松、骁骑将军李叔献帅水军据梁山,左卫将军左兴盛督前锋军屯杜姥宅[2]。
【注文】
[1]护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外军。西汉将军名号,不常置。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改护军为中护军。南北朝沿置,其中资历较高者,称为护军将军,轻者为中护军。南齐列第三品。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官。
[2]李叔献(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梁山:古山名,时属南齐南豫州,位于今安徽裕溪口北。 杜姥宅:指东晋成帝司马衍之杜皇后的母亲裴氏的府第,位于建康台城南掖门外。
【译文】
十一月乙丑(二十四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任命护军将军崔慧景为平南将军,督率各路军队攻击陈显达。后军将军胡松、骁骑将军李叔献率领水军占据梁山,左卫将军左兴盛督率前锋军队屯驻杜姥宅。
【原文】
十二月,陈显达发寻阳,败胡松于采石,建康震恐[1]。甲申,军于新林,左兴盛帅诸军拒之。显达多置屯火于岸侧,潜军夜渡,袭宫城。乙酉,显达以数千人登落星冈,新亭诸军闻之,奔还,宫城大骇,闭门设守[2]。显达执马槊从步兵数百,于西州前与台军战,再合,显达大胜,手杀数人。槊折,台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骑官赵潭注刺显达坠马,斩之。诸子皆伏诛。
【注文】
[1]采石:古山名,即采石山,位于南齐南豫州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北八十里。
[2]落星冈:古地名,位于石头城西。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
【译文】
十二月,陈显达从寻阳出发,在采石击败胡松,建康城内人感到震惊、恐慌。甲申(十三日),陈显达驻军于新林,左兴盛率领各路军队对他进行抵御。陈显达在长江岸边设置很多火堆,偷偷地率军夜间渡河,偷袭宫城。乙酉(十四日),陈显达率领几千人登上落星冈,新亭的各路军队听到此消息后都跑了回去,宫城内万分惊慌,关闭城门设置防守。陈显达骑着马、拿着槊,率领几百名军士,在西州前与台城军队交战,第二次交锋时,陈显达大胜,亲手杀死几人。槊被折断,台城军队紧接着杀到,陈显达抵抗不住,撤退逃走,到达西州后,骑官赵潭把陈显达刺下马,斩杀了他。他的几个儿子都伏法被杀。
【原文】
帝既诛显达,益自骄恣,渐出游走,又不欲人见之。每出,先驱斥所过人家,唯置空宅。尉司击鼓踏围,鼓声所闻,便应奔走,不暇衣履,犯禁者应手格杀[1]。一月凡二十余出,出辄不言定所,东西南北无处不驱[2]。常以三四更中,鼓声四出,火光照天,幡戟横路,士民喧走相随,老小震惊,啼号塞道,处处禁断,不知所过[3]。四民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乳妇寄产,或舆病弃尸,不得殡葬[4]。巷陌悬幔为高鄣,置仗人防守,谓之“屏除”,亦谓之“长围”[5]。尝至沈公城,有一妇人临产不去,因剖腹视其男女[6]。又尝至定林寺,有沙门老病不能去,藏草间;命左右射之,百箭俱发[7]。帝有膂力,牵弓至三斛五斗[8]。又好担幢,白虎幢高七丈五尺,于齿上担之,折齿不倦[9]。自制担幢校具,伎衣饰以金玉,侍卫满侧,逞诸变态,曾无愧色[10]。学乘马于东冶营兵俞灵韵,常著织成裤褶,金薄帽,执七宝槊,急装缚裤,凌冒雨雪,不避坑阱[11]。驰骋渴乏,辄下马,解取腰边蠡器,酌水饮之,复上马驰去[12]。又选无赖小人善走者为逐马,左右五百人常以自随[13]。或于市侧过亲幸家,环回宛转,周遍城邑。或出郊射雉,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奔走往来,略不暇息。
【注文】
[1]尉司:古代职官名,即六部尉的属官。部尉,始置于西汉,掌管一部的治安。部,为区划单位。古时州、郡、城分部管理,如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各分四部,设四部尉。南齐在都城建康设置六部尉。
[2]驱:驱赶。
[3]幡(fān)戟(jǐ):幡旗剑戟。 士民:百姓。
[4]四民:中国古代对百姓的职业分类,即士、农、工、商。 樵(qiáo)苏:砍柴刈(yì,割草)草,此指日常生计。 吉凶:指吉礼和凶礼,即冠、婚、丧、葬。
[5]巷陌(mò):街巷。 鄣(zhāng):有防御性质的城堡或屏障。 仗人:拿着兵器的人。
[6]尝:曾经。
[7]定林寺:古寺庙名称,在建康蒋山应潮井后。 沙门:源自梵文,意为息心、净志。此借指和尚。
[8]斗(dǒu):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十升一斗;五斗一斛;十斗一石(dàn)。
[9]幢(chuáng):古代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的旗子。 白虎幢:上饰白虎的旗子。白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青龙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10]校具:器具。 伎(jì)衣:表演时穿的衣服。 逞(chěng):显示。
[11]裤褶(zhě):裤子的褶皱。代指裤子。 阱(jǐng):捕捉野兽用的陷坑。
[12]驰骋(chěng):骑马奔跑。 蠡(lí)器:贝壳做的瓢。 酌(zhuó):倒酒喝,此指倒水。
[13]逐马:人群的名称,指随马奔跑的人。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诛杀陈显达以后,更加志得意满,恣意妄为,渐渐地出外游玩乱跑,又不想让人见到他。每次外出,先要驱赶斥逐所要经过的人家,只剩下空空的住宅。尉司一边击鼓,一边踏出一个圈子,鼓声所能听到的地方,便应该奔跑逃避,人们甚至于来不及穿衣穿鞋,违反禁令的人被随手击杀。一个月内,外出二十多次,外出时总是不确定场所,东西南北没有不驱赶的地方。常常在深夜三四更的时候,鼓声四面响起,火光照亮天空,旌旗武器布满道路,百姓喊叫逃跑,前后相随,老人、小孩受惊害怕,一路上到处都是啼哭号叫声,道路都被阻断,人们不知道该从哪里通过。士、农、工、商百业荒废,打柴取草的路都被隔断,各种喜、丧礼仪都不能按时进行,孕妇寄居在别人家分娩,有的在车上生病而死,尸体被丢弃,无法出殡安葬。小巷、街道悬挂帷幔遮挡起来,安排军士把守,称为“屏除”,也叫作“长围”。东昏侯曾经到沈公城,有一位临产的妇女没能及时离去,就下令军士剖开她的肚子看看是男是女。又曾到定林寺,有一个和尚年老生病不能离去,藏在乱草中间,东昏侯命令侍从上百人用弓箭向他射击,百箭同时射出。东昏侯体力过人,能拉开重达三斛五斗的弓。又喜欢扛大旗,白虎花纹的大旗,高达七丈五尺,用牙齿衔着旗杆,牙齿折断了仍乐此不疲。他还自制扛大旗的器械,表演时身穿的衣服全用金玉装饰,侍卫环绕在他身边,他显示各种表演姿态,丝毫没有羞愧的神色。他向东冶的营兵俞灵韵学习骑马,常常穿编织成的衣裤,戴金饰的薄帽,手拿七宝槊,穿紧身衣裤,顶雨冒雪,不躲避土坑陷阱。骑马驰骋,渴了、累了,就下马解取挂在腰间的瓢,舀水来喝,喝完后再上马飞驰而去。他又挑选善于奔跑的无赖小人称为“逐马”,这些人常常有五百人,跟随他身后。有时到城外他亲信宠爱的人家中拜访,在市邑内七弯八拐,跑遍全城。有时出城到野外射野鸡,设置射野鸡的场所达二百九十六处,往来奔跑,完全顾不上休息。
【原文】
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闻帝数诛大臣,心不自安。及除南兖州,意不乐内徙[1]。朝廷疑叔业有异志,叔业兄子植等皆为直阁,在殿中,惧,奔寿阳,说叔业以朝廷必相掩袭,宜早为计[2]。叔业遣亲人马文范至襄阳,问萧衍以自安之计,曰:“天下大势可知,恐无复自存之理。不若回面向北,不失作河南公。”[3]衍报曰:“群小用事,岂能及远。计虑回惑,自无所成,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若意外相逼,当勒马步二万直出横江,以断其后,则天下之事,一举可定[4]。若欲北向,彼必遣人相代,以河北一州相处,河南公宁可复得邪[5]?如此,则南归之望绝矣。”叔业沈疑未决,乃遣其子芬之入建康为质,亦遣信诣魏豫州刺史薛真度,问以入魏可不之宜[6]。真度劝其早降,曰:“若事迫而来,则功微赏薄矣。”数遣密信,往来相应和。建康人传叔业叛者不已,芬之惧,复奔寿阳。叔业遂遣芬之及兄女婿杜陵、韦伯昕奉表降魏[7]。
【注文】
[1]除:任命。
[2]直阁:即直阁将军。
[3]亲人:亲信的人。 马文范(生卒年不详):时裴叔业手下亲信。
[4]勒(lè):拉缰绳止住牲口,此引申为率领、指挥。 马步:骑兵和步兵。 横江:古地名,从寿阳(今安徽寿县)南至历阳(今安徽和县)必经之地。
[5]河北:指淮河以北。
[6]芬之:即裴芬之(?—524年),字文馥(fù),裴叔业之子。初仕南朝,后降北魏,历任后军将军、秦州刺史等职。北魏孝明帝元诩(xǔ)正光末,为莫折天生杀。
[7]杜陵(生卒年不详):裴叔业之侄女婿。 韦伯昕(xīn)(?—527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裴叔业之侄女婿,先仕南朝,后降北魏。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豫州刺史裴叔业听说东昏侯多次诛杀大臣,心中感到不安。等到被任命为南兖(yǎn)州刺史时,内心不愿意迁往内地。朝怀疑裴叔业有二心,裴叔业的侄子裴植等都在朝中担任直阁将军,在宫殿中,因为害怕被杀,就逃奔到寿阳,对裴叔业说朝一定会突然袭击,应当早作打算。裴叔业派亲信马文范到襄阳,向萧衍询问自我保全的计策,对萧衍说:“天下的大势已经很明了,恐怕不再有自我保全的可能了。不如投降北魏,至少可以做个河南公。”萧衍回答说:“一群小人掌管国事,时间怎能长久。计划谋略疑惑不定,自然不会成功,按目前情况应当送家属回都城以安慰朝。如果朝突然逼迫,应当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直接杀出横江,以便切断齐的后路,那么天下的事情,一举可定。如果想投降北魏,他们必然会派人来代替你,用河北一个州安置你,河南公还做得成吗?这样一来,再想回归南方的希望就断绝了。”裴叔业沉吟疑虑,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他的儿子裴芬之到建康做人质,同时也派人送信给北魏豫州刺史薛真度,打探投降北魏是否可行。薛真度劝他趁早投降,说:“如果在事情紧迫的情况下才来投奔,功劳就低,赏赐就少了。”双方多次派人互送密信,互相往来应和。建康城里的人不断传言裴叔业要叛变,裴芬之害怕,又逃奔回寿阳。裴叔业于是派裴芬之和侄女婿杜陵、韦伯昕拿着降书投降了北魏。
【原文】
[春正月]庚午,下诏讨叔业。己亥,叔业病卒。
【译文】
春季正月庚午(三十日),东昏侯萧宝卷下诏讨伐裴叔业。二月己亥(二十九日),裴叔业病亡。
【原文】
三月乙卯,遣西平将军(3)崔慧景将水军讨寿阳,帝屏除,出琅邪城送之[1]。帝戎服坐楼上,召慧景单骑进围内,无一人自随者[2]。裁数言,拜辞而去[3]。慧景既得出,甚喜。
【注文】
[1]琅(láng)邪(yá)城:古地名。时属南齐南琅邪郡。南琅邪郡,南齐南徐州属郡,领临沂、江乘、兰陵三县,原治金城(今江苏句容北),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年间改治白下(今南京市北,幕府山西南)。
[2]单骑(jì):单人骑一匹马。 围内:即上文所言“屏除”“长围”之内。
[3]裁:同“才”。
【译文】
三月乙卯(十五日),东昏侯萧宝卷派平西将军崔慧景率领水军讨伐寿阳,下令在路上设置屏除,亲自出宫到琅邪城送崔慧景。东昏侯穿着军服,坐在城楼上,诏令崔慧景单人骑马进到屏除的长围内,没有一人跟随。才交谈了几句,崔慧景便拜辞离去。崔慧景走出长围后,十分高兴。
【原文】
崔慧景之发建康也,其子觉为直阁将军,密与之约。慧景至广陵,觉走从之[1]。慧景过广陵数十里,召会诸军主曰:“吾荷三帝厚恩,当顾托之重[2]。幼主昏狂,朝廷坏乱,危而不扶,责在今日。欲与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何如?”众皆响应。于是还军向广陵,司马崔恭祖守广陵城,开门纳之。帝闻变,壬子,假右卫将军左兴盛节督建康水陆诸军以讨之。慧景停广陵二日,即收众济江。
【注文】
[1]觉:即崔觉(生卒年不详),崔慧景之子,崔慧景败亡后,他装扮成道人出逃,后被杀。
[2]荷(hè):负担,背负。 三帝:即南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明帝萧鸾。
【译文】
崔慧景从建康出兵时,他的儿子崔觉担任直阁将军,秘密和他约定发动兵变。崔慧景到达广陵后,崔觉离开京城,追随崔慧景。崔慧景过了广陵几十里后,召集各位军主说:“我蒙受高帝、武帝、明帝三朝皇帝的厚恩,担当顾命托付的重任。幼主昏庸癫狂,朝纲纪毁坏,一片混乱,朝有了危险而不扶持,责任就在今日。我想和大家共同建立大功以安定国家,怎么样?”众人都响应他的建议。于是崔慧景率兵回广陵,司马崔恭祖镇守广陵城,打开城门迎接崔慧景。南齐东昏侯听到发生变乱,壬子(十二日),授权右卫将军左兴盛,督率指挥建康城内的水、陆各军讨伐崔慧景。崔慧景在广陵停留了两天,就集合兵力渡过长江。
【原文】
初,南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宝玄娶徐孝嗣女为妃,孝嗣诛,诏令离昏,宝玄恨望[1]。慧景遣使奉宝玄为主,宝玄斩其使,因发将吏守城,帝遣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助镇京口[2]。慧景将渡江,宝玄密与相应,杀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及平、林夫,开门纳慧景[3]。使长史沈佚之、咨议柳憕分部军众[4]。宝玄乘八掆舆,手执绛麾,随慧景向建康[5]。台遣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将据竹里,为数城以拒之[6]。宝玄遣信谓佛护曰:“身自还朝,君何意苦相断遏[7]?”佛护对曰:“小人荷国重恩,使于此创立小戍[8]。殿下还朝,但自直过,岂敢断遏!”遂射慧景军,因合战。崔觉、崔恭祖将前锋,皆荒伧善战,又轻行不爨食,以数舫缘江载酒肉为军粮,每见台军城中烟火起,辄尽力攻之[9]。台军不复得食,以此饥困。元称等议欲降,佛护不可。恭祖等进攻城,拔之,斩佛护,徐元称降,余四军主皆死。
【注文】
[1]南徐兖二州:指南齐之南徐州和南兖州。南徐州,南齐属州,领十六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等地。 昏:同“婚”。
[2]戚平(?—500年):时南齐将领,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被萧宝玄所杀。 黄林夫(?—500年):时南齐将领,永元二年(500年),被萧宝玄所杀。
[3]孔矜(jīn)(?—500年):时南齐将领,永元二年(500年),被萧宝玄所杀。 典签:古代职官名。南北朝始置,掌机要。本是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南朝宋中叶后,多以年幼的皇子出任地方,同时任用出身寒微的人充当曲签,代替诸王批阅公文、照顾起居,职权渐重。 吕承绪(?—500年):时南齐将领,永元二年(500年),被萧宝玄所杀。
[4]沈佚(yì)之(生卒年不详):时萧宝玄手下将领。 咨议:即咨议参军事。 柳憕(chéng)(?—513年):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出身世宦之家,父、兄均仕南朝。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年),亡。
[5]八掆舆:八个人抬的车。掆(gāng),古通“扛”。 绛(jiàng)麾(huī):深红色的军旗。
[6]张佛护(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永元二年(500年),被崔恭祖斩杀。 徐元称(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竹里:古地名,即竹里城,时位于建康城内(今江苏南京)。
[7]遏(è):阻止,抑制。
[8]戍(shù):防守的据点。
[9]荒伧:鄙贱粗野。 爨(cuàn):烧火做饭。 舫(fǎng):船。
【译文】
当初,南徐州、南兖州两州的刺史江夏王萧宝玄娶了徐孝嗣的女儿为妃子,徐孝嗣被杀后,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下诏命令萧宝玄与其妃子离婚,萧宝玄内心愤怒怨恨。崔慧景派使者前去尊奉萧宝玄为皇帝,萧宝玄杀掉了崔慧景的使者,并调遣兵将镇守城池,东昏侯派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协助镇守京口。崔慧景将要渡江,萧宝玄暗中与他相接应,杀掉了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以及戚平、黄林夫等人,打开城门接纳崔慧景。派长史沈佚之、咨议参军柳憕分头部署军队。萧宝玄乘坐着八人抬的车,手里拿着深红色的指挥旗,跟随崔慧景向建康进发。朝派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位将领占据竹里,建造了几座城垒以抵御崔慧景。萧宝玄派人送信给张佛护说:“我要回朝,你为何要苦苦地拦截呢?”张佛护回答说:“我承蒙国家的重恩,派来这里建立小小的戍守据点。殿下要回朝,直接过去就可以了,我怎敢阻拦!”于是向崔慧景的军队射击,双方开战。崔觉、崔恭祖率领的前锋军队,都是来自北方的军人,骁勇善战,又轻装前进,不烧火做饭,用几条船沿江载送酒肉作为军粮,每当看到朝军城中升起烟火,就尽力攻打。朝的军队吃不到食物,因此饥饿困乏。徐元称等人商议想要投降,张佛护不同意。崔恭祖等人进军攻城,攻下了城,杀了张佛护,徐元称投降,余下的四名军主都死了。
【原文】
乙卯,遣中领军王莹都督众军,据湖头筑垒,上带蒋山西岩(守)[实]甲数万[1]。莹,诞之从曾孙也[2]。慧景至查硎,竹塘人万副儿说慧景曰:“今平路皆为台军所断,不可议进,唯宜从蒋山龙尾上,出其不意耳[3]。”慧景从之,分遣千余人,鱼贯缘山,自西岩夜下,鼓叫临城中[4]。台军惊恐,即时奔散。帝又遣右卫将军左兴盛帅台内三万人拒慧景于北篱门,兴盛望风退走。
【注文】
[1]中领军:古代职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东汉末期,与中护军同类。 王莹(?—516年):王诞之堂曾孙,娶南朝宋之临淮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南朝宋、齐、梁三朝,历任要职。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五年(516年),亡。 蒋山:又名钟山,时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东北。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改其为蒋山。
[2]诞:即王诞(375—413年),字茂世,琅(láng)邪(yá)临沂(yí)(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世宦之家。晋末,曾在刘裕帐下任长史。
[3]查硎(xíng):古地名,位于竹里城(今江苏南京栖霞区)西南。
[4]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 鼓叫:也称鼓噪,即击鼓又呼叫。 城中:即上述湖头所筑垒中。
【译文】
乙卯(十五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派中领军王莹统领众军,占据湖头修筑营垒,东昏侯带领蒋山西岩全副武装的军士几万人。王莹,是王诞的同族曾孙。崔慧景兵至查硎,竹塘人万副儿说服崔慧景说:“如今平路都被朝的军队截断了,不能商议进兵,只适合从蒋山龙尾道上去,出其不意罢了。”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分别派遣了几千人,沿着山崖鱼贯而上,从西岩连夜下山,兵临城下,对着城中击鼓呐喊。朝的军队十分惊恐,立即奔逃四散。东昏侯又派右卫将军左兴盛率领台城内三万军人在北篱门抗拒崔慧景,左兴盛闻风逃跑。
【原文】
甲子,慧景入乐游苑,崔恭祖帅轻骑千余突入北掖门,乃复出[1]。宫门皆闭,慧景引众围之。于是东府、石头、白下、新亭诸城皆溃[2]。左兴盛走,不得入宫,逃淮渚荻舫中,慧景擒杀之。宫中遣兵出荡,不克[3]。慧景烧兰台府署为战场[4]。守卫尉萧畅屯南掖门,处分城内,随方应拒,众心稍安。慧景称宣德太后令,废帝为吴王[5]。
【注文】
[1]乐游苑:南齐皇帝园林,在玄武湖南。 北掖门:指南齐建康城内的宫城——台城的北面的门,又名承明门,平昌门。
[2]石头:指石头城,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清凉山西侧。原名金陵邑,是公元前333年,楚国平灭吴国所建。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在原基础上建筑军事要塞,取名石头城。清凉山,位于建康西部,又名石头山。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煜(yù)在山中兴建避暑行宫,后改清凉寺,自此改名清凉山。
[3]淮渚:秦淮河渚,即秦淮河中的小块陆地。
[4]兰台府署:指宫中典藏档案文书的官府所在地。西汉时宫内藏书之处,称为兰台,由御史中丞掌管,后世因此称负监察之职的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后世也称史官为兰台。唐中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5]宣德太后:指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的王妃,后称为王皇后,名王宝明(455—512年),南齐南琅邪郡临沂县(今江苏南京北)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均曾仕南朝宋。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482年),封为皇太子妃,不得宠。其子鬱林王萧昭业即位,尊为皇太后,称宣德宫。齐高宗萧鸾即位,出宫居于鄱(pó)阳王故宅,名宣德宫,称宣德皇太后。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三年(501年),时为梁王的萧衍迎其入宫。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一年(512年)亡,年五十八岁。 吴王:崔慧景以宣德太后的名义,赐予东昏侯萧宝卷的封号。
【译文】
甲子(二十四日),崔慧景进入乐游苑,崔恭祖率领轻骑兵几千人突然冲入北掖门,又退了出来。皇宫的宫门都关闭了,崔慧景带领众人包围了皇宫。于是东府城、石头、白下、新亭等城池的朝军队全部溃败了。左兴盛跑了,不能进入宫城,逃到了淮水中的小岛屿上,藏到了装着芦荻的小船里,崔慧景将他擒获并杀了他。宫中派兵出战,没能获胜。崔慧景放火烧了兰台府的官署,将那里变成了战场。负责防守的卫尉萧畅屯兵在南掖门,安排城内的事务,根据情况应战抵抗,大家的心情稍稍安定。崔慧景宣布宣德太后的诏令,废掉东昏侯的帝位,封其为吴王。
【原文】
陈显达之反也,帝复召诸王侯入宫。巴陵王昭胄惩永泰之难,与弟永新侯昭颖诈为沙门,逃于江西[1]。昭胄,子良之子也[2]。及慧景举兵,昭胄兄弟出赴之。慧景意更向昭胄,犹豫未知所立。
【注文】
[1]巴陵王昭胄(zhòu):指萧昭胄(?—501年),是南齐武帝萧赜(zé)之孙,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之子。字景胤(yìn),有乃父遗风。父亡,袭封为竟陵王。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改封巴陵王。永元二年(500年),崔慧景举兵谋反,萧昭胄与其弟萧昭颖投奔以求生计。崔氏兵败,又投奔朝军队,并谋划杀掉东昏侯,取而代之。次年,事泄,被杀。 惩(chéng):警戒的意思。 永泰之难:指南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年),大司马王敬则谋反,明帝怕高帝萧道成及武帝萧赜的子孙趁机夺位,下诏将高、武子孙悉数召入宫内,全部杀掉。陈显达谋反,东昏侯萧宝卷又召诸王入宫,所以,萧昭胄兄弟很害怕。 永新侯昭颖:即萧昭颖(?—501年),南齐武帝萧赜之孙,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之子。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崔慧景举兵谋反,与其兄萧昭胄同反,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被杀。 江西:指长江以西。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
[2]子良:指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齐武帝萧赜第二子。崇尚佛法,不乐朝政。南朝宋时官至会(kuài)稽(jī)太守。南齐武帝朝,官至侍中。武帝亡,受遗诏与宗室萧鸾共同辅政。南齐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病亡,年三十五岁。有文章数卷传世。
【译文】
当初陈显达反叛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又召集各位王侯进宫。巴陵王萧昭胄鉴于永泰年间的灾难,和他的弟弟永新侯萧昭颖假装成和尚,逃到了长江的西面。萧昭胄,是萧子良的儿子。等到崔慧景起兵,萧昭胄兄弟二人出来投奔崔慧景。崔慧景心里更倾向于拥立萧昭胄为帝,拿不定主意到底该立谁为帝。
【原文】
竹里之捷,崔觉与崔恭祖争功,慧景不能决。恭祖劝慧景以火箭烧北掖楼[1]。慧景以大事垂定,后若更造,费用功多,不从。慧景性好谈义,兼解佛理,顿法轮寺,对客高谈,恭祖深怀怨望[2]。
【注文】
[1]北掖楼:指台城北掖门的门楼。
[2]顿:同“屯”。 客:指何点(生卒年不详),庐江灊(今安徽霍山)人,出身官宦,与兄何求均不乐仕途。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常与崔慧景共论佛意。
【译文】
竹里一战胜利后,崔觉和崔恭祖争功,崔慧景不能裁决。崔恭祖劝崔慧景用火箭射烧北掖楼。崔慧景以大事将成定局,以后如果再次建造,花费更多,没有听他的意见。崔慧景喜欢谈论义理,又懂得佛理,屯兵法轮寺,和客人高谈阔论,崔恭祖内心十分怨恨。
【原文】
时豫州刺史萧懿将兵在小岘,帝遣密使告之[1]。懿方食,投箸而起,帅军主胡松、李居士等数千人自采石济江,顿越城举火,台城中鼓叫称庆[2]。恭祖先劝慧景遣二千人断西岸兵,令不得度[3]。慧景以城旦夕降,外救自然应散,不从。至是,恭祖请击懿军,又不许,独遣崔觉将精卒数千人渡南岸[4]。懿军昧旦进战,数合,士皆致死,觉大败,赴淮死者二千余人[5]。觉单马退,开桁阻淮[6]。恭祖掠得东宫女伎,觉逼夺之[7]。恭祖积忿恨,其夜,与慧景骁将刘灵运诣城降,众心离坏[8]。
【注文】
[1]小岘(xiàn):古地名。南齐南豫州历阳郡属地,位于今安徽含山南。
[2]箸(zhù):筷子。 采石:即采石山。 越城:位于建康城(今江苏南京)的一座古城池,又名范蠡(lǐ)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所筑。
[3]西岸兵:指萧懿所率的救援兵,自长江以西而来,所以叫西岸兵。
[4]精卒:指军队中武艺高强者。 南岸:指秦淮河南岸。
[5]昧旦:天微明的时候。 淮:指淮河。
[6]桁(háng):浮桥。此指朱雀桁,又称朱雀桥、朱雀航,是建康城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横跨于秦淮河上。三国孙吴时称南津桥,晋朝改名朱雀桁。桁是由数船连缀而成,长九十步,宽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航最大,又称大航。
[7]女伎:歌舞女子。
[8]骁(xiāo)将:勇猛善战的将领。 刘灵运(生卒年不详):原崔慧景手下将领,后降南齐朝。 诣(yì):前往。
【译文】
此时南齐豫州刺史萧懿率兵驻守在小岘,东昏侯萧宝卷派密使将京城所发生的事告诉了他。当时萧懿正在吃饭,扔掉筷子站了起来,率领军主胡松、李居士等几千人从采石渡江,在越城屯兵举起火把,台城中的人击鼓呐喊欢呼。崔恭祖起先劝说崔慧景派二千人截断西岸来的军队,使他们不能渡江。崔慧景认为台城很快就会投降,外面的救兵自然会散去,不听他的意见。到如今,崔恭祖请求率军攻击萧懿的军队,崔慧景又不允许,单派崔觉带精兵几千人渡过南岸。萧懿的军队黎明时发起进攻,打了几个回合,军士都拼死作战,崔觉大败,跳入淮河而死的军士有二千多人。崔觉单枪匹马返回,拉开浮桥阻断淮水。崔恭祖抢到了东宫的女歌伎,崔觉逼迫他,抢走了她们。崔恭祖内心积聚愤恨,当天夜里,和崔慧景的骁将刘灵运到台城投降,军心离散败坏。
【原文】
夏四月癸酉,慧景将腹心数人潜去,欲北渡江,城北诸军不知,犹为拒战[1]。城内出,荡杀数百人[2]。懿军渡北岸,慧景余众皆走。慧景围城凡十二日而败,从者于道稍散,单骑至蟹浦,为渔人所斩,以头内篮,担送建康[3]。恭祖系尚方,少时杀之[4]。觉亡命为道人,捕获,伏诛[5]。
【注文】
[1]腹心:即心腹,指亲信人员。 拒战:指为崔慧景战斗,抗拒南齐朝军队。
[2]荡杀:冲杀。
[3]蟹浦(pǔ):地名。浦,指河流入海的地方。 (qiū)篮:,同“鳅”。盛鳅鱼的篮子。鳅鱼:江淮地区的河、湖里常见的一种鱼。每年阴历二月,人们捕捞食用,味道鲜美。三月以后,不再食用,称为杨花鳅。
[4]少时:即不多时、很快的意思。
[5]亡命:逃命。 道人:即道士。
【译文】
夏季四月癸酉(初四日),崔慧景率领几名心腹偷偷地离开,想北渡长江,台城北面的各军不知道情况,仍然替他抗拒台军。台城内的军队杀出城来,冲击杀死了几百人。萧懿的军队渡江到北岸,崔慧景的余军都逃走了。崔慧景包围台城十二天后兵败,跟从他的人一路上渐渐逃散,崔慧景一个人骑马到了蟹浦,被渔夫所杀,渔夫把他的头放到了装泥鳅用的篮子里,挑着送到了建康。崔恭祖被囚禁在尚方署,不久被杀。崔觉逃出去装作道人,被抓获后杀掉。
【原文】
宝玄初至建康,军于东城,士民多往投集[1]。慧景败,收得朝野投宝玄及慧景人名,帝令烧之,曰:“江夏尚尔,岂可复罪余人[2]!”宝玄逃亡数日乃出。帝召入后堂,以步障裹之,令左右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遣人谓宝玄曰:“汝近围我亦如此耳[3]。”五月己酉,江夏王宝玄伏诛。
【注文】
[1]宝玄:指南齐江夏王萧宝玄。 投集:投奔萧宝玄而汇集于东城。
[2]江夏:指南齐江夏王萧宝玄。
[3]步障:布帐。步,同“布”。 鼓角:指战鼓和号角。古代打仗时,为了发号施令或鼓舞士气,常吹奏鼓角。起源于黄帝,当年蚩(chì)尤与黄帝战于涿鹿,黄帝命令军士吹奏号角,模拟龙鸣声来震慑蚩尤的军队。
【译文】
萧宝玄刚到建康,屯兵于东城,很多百姓前去投靠他。崔慧景兵败后,朝得到朝内外曾经投靠萧宝玄及崔慧景的人员名单,东昏侯萧宝卷令手下人把名单烧了,说:“江夏王萧宝玄尚且如此,怎么能再追究其余的人!”萧宝玄逃跑了几天后才出现。东昏侯把他召入后堂,用布帐把他裹起来,命令手下几十个人敲着鼓吹着号,绕着布帐奔跑,派人对萧宝玄说:“你近来围攻我也是这个样子。”五月己酉(初十日),江夏王萧宝玄被杀。
【原文】
六月乙丑(4),曲赦建康、南徐兖二州[1]。先是,崔慧景既平,诏赦其党。而嬖幸用事,不依诏书,无罪而家富者皆诬为贼党,杀而籍其赀,实附贼而贫者皆不问[2]。或谓中书舍人王咺之云:“赦书无信,人情大恶[3]。”咺之曰:“正当复有赦耳。”由是再赦。既而嬖幸诛纵亦如初。
【注文】
[1]曲赦:特别赦免。
[2]籍(jí):登记没收。 赀(zī):同“资”,即财产。
[3]王咺(xuān)之(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身边的幸臣。
【译文】
六月乙丑日,南齐东昏侯下令特别赦免建康及南徐州、南兖州二州的囚犯。此前,崔慧景被平定后,诏令赦免他的同党。然而东昏侯身边受宠的奸臣把持朝政,不按皇帝的诏书办事,没有罪而家里富有的人都被诬陷为叛军的同党,被杀掉并没收其财产,实际上依附于叛军而家里贫穷的人则都不追究。有人对中书舍人王咺之说:“赦免诏书言而无信,人们非常反感。”王咺之说:“正当还有赦免。”因此再次赦免。不久东昏侯身边受宠的奸臣随意诛杀放纵的行为又和以前一样了。
【原文】
是时,帝所宠左右凡三十一人,黄门十人[1]。直阁、骁骑将军徐世素为帝所委任,凡有杀戮,皆在其手[2]。及陈显达事起,加辅国将军,虽用护军崔慧景为都督,而兵权实在世[3]。世亦知帝昏纵,密谓其党茹法珍、梅虫儿曰:“何世天子无要人,但侬货主恶耳[4]!”法珍等与之争权,以白帝。帝稍恶其凶强,遣禁兵杀之,世拒战而死。自是法珍、虫儿用事,并为外监,口称诏敕,王咺之专掌文翰,与相唇齿[5]。
【注文】
[1]黄门:太监的别称。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职官,其责任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东汉以后常由宦官担任,所以,后世也称宦官为黄门。
[2]徐世(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宠幸之臣,永元二年(500年),被东昏侯下令斩杀。
[3]护军:古代职官名,即中护军。始于秦,西汉有护军都尉、护军中尉。东汉末期,曹操置中护军,掌武官选举,也在地方要镇及行军出征时设置护军。资历较高的为护军将军,较低者为中护军。魏晋时多由权臣担任。南北朝沿置。 都督:古代职官名。初为军队中的监察官,类似于监军,后演变为统领诸府州或某一地区的军事长官。
[4]侬:吴语,“我”的意思。 货:贩卖。
[5]文翰(hàn):文书。
【译文】
当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身边的宠臣共有三十一人,黄门十人。直阁、骁骑将军徐世平常很受东昏侯的信任,凡是有关杀戮的事,都由他负责。等陈显达起兵的事情发生后,加封他为辅国将军,虽然任用护军将军崔慧景为都督,但是兵权其实掌握在徐世手中。徐世也明白东昏侯昏庸,秘密地和他的同党茹法珍、梅虫儿说:“哪朝天子身边没有几个重用的人物,我不过是贩卖主子的罪恶而已!”茹法珍等人为了和他争夺权力,把他说的话报告了东昏侯。东昏侯渐渐开始讨厌徐世的凶恶和残暴,派禁军杀他,徐世抵挡不过而死。从此,茹法珍、梅虫儿等人专权,共同担任外监,张口闭口就是皇帝命令,王咺之掌管文书,与茹法珍、梅虫儿等人互为表里。
【原文】
帝呼所幸潘贵妃父宝庆及茹法珍为“阿丈”,梅虫儿及俞灵韵为“阿兄”[1]。帝与法珍等俱诣宝庆家,躬自汲水,助厨人作膳[2]。宝庆恃势作奸,富人悉诬以罪,田宅赀财,莫不启乞,一家被陷,祸及亲邻,又虑后患,尽杀其男口[3]。帝数往诸刀敕家游宴,有吉凶辄往庆吊[4]。
【注文】
[1]幸:宠幸。 潘贵妃:指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潘玉奴(?—501年),又名潘玉儿,是南齐明帝萧鸾的妃子——潘妃的侄女。出身商人家庭,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被萧宝卷召入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萧衍进攻建康,城内发生兵变,东昏侯被杀,潘贵妃自缢身亡。 宝庆:即潘宝庆(生卒年不详),潘贵妃的父亲。依仗女儿受宠于东昏侯萧宝卷,极尽嚣张跋扈之能事。 阿丈:当时对老人的尊敬称号。 阿兄:对兄长的尊称。
[2]躬(gōng)自:亲自。 汲(jí)水:从井里打水。
[3]启乞(qǐ):乞求。
[4]刀敕:即御刀、应敕。 庆吊:庆贺、吊唁。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称呼他所宠幸的潘贵妃的父亲潘宝庆及茹法珍为“阿丈”,称梅虫儿及俞灵韵为“阿兄”。东昏侯和茹法珍等一起去到潘宝庆家里,亲自打水,帮厨房人做饭。潘宝庆依仗皇帝的势力干坏事,富有的人都被他诬告有罪,将田地、房屋、财产给他以求免罪,一家人被诬陷,灾祸还殃及亲属近邻,他又担心会有后患,所以把被诬陷人家的男性全都杀掉。东昏侯多次到御刀、应敕等各近臣家里游玩吃喝,他们家里有喜事或丧事就亲自前往庆贺或吊唁。
【原文】
奄人王宝孙,年十三四,号为“伥子”,最有宠,参预朝政,虽王咺之、梅虫儿之徒亦下之[1]。控制大臣,移易诏敕,乃至骑马入殿,诋呵天子[2]。公卿见之,莫不慑息焉[3]。
【注文】
[1]奄人:即太监。奄,同“阉”。 伥(chāng)子:狂人。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变成的鬼。
[2]诋(dǐ)呵:辱骂、斥责。
[3]慑(shè)息:因害怕而屏住呼吸。
【译文】
太监王宝孙,十三四岁,大家称其为“伥子”,是最受东昏侯萧宝卷宠爱的一个近臣,参与朝政,即使是王咺之、梅虫儿等人也甘拜下风。控制大臣,转移、改动诏令,甚至于骑着马进入宫殿,呵斥皇帝。大臣们见了他,没有不屏气息声的。
【原文】
八月甲辰夜(5),后宫火,时帝出未还,宫内人不得出,外人不敢辄开,比及开,死者相枕,烧三千余间[1]。时嬖幸之徒皆号为“鬼”。有赵鬼者,能读《西京赋》,言于帝曰:“柏梁既灾,建章是营[2]。”帝乃大起芳乐、玉寿等诸殿,以麝香涂壁,刻画装饰,穷极绮丽[3]。役者自夜达晓,犹不副速[4]。后宫服御,极选珍奇,府库旧物,不复周用[5]。贵市民间金宝,价皆数倍[6]。建康酒租皆折使输金,犹不能足[7]。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8]。”又订出雉头、鹤氅、白鹭缞[9]。嬖幸因缘为奸利,课一输十[10]。又各就州县求为人输,准取见直,不为输送,守宰皆不敢言,重加科敛[11]。如此相仍,前后不息,百姓困尽,号泣道路。
【注文】
[1]出:出宫游玩。 比及:等到。 相枕:相互枕压,形容人多。
[2]赵鬼:姓赵的宠臣。 《西京赋》:古代词赋名称。东汉张衡曾作《二京赋》,即《东京赋》和《西京赋》。后者,用较长的篇幅描绘了东汉西京长安繁盛的场面。在展现长安城繁华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进行了讽刺和鞭挞(tà)。 柏(bǎi)梁、建章:指柏梁宫和建章宫。西汉武帝刘彻迷信长生不老之说,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在长安城柏梁宫内修柏梁台一座,上有仙人托承露盘,接甘露供武帝饮用,以求长生不老。太初元年(前104年),柏梁宫因火灾损毁,武帝依方士之言,另建规模、形制都超过柏梁宫的宫殿——建章宫,来克制火灾。张衡在《西京赋》中记述:“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
[3]芳乐、玉寿: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兴建的宫殿名称。 麝(shè)香:又名麝脐香、遗香,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麝:一种脊椎动物,外形似鹿,多生活在森林中。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西北的祁连山区、华北、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有分布。雄麝有麝香腺,可分泌麝香。 穷极:极尽。 绮(qǐ)丽:鲜艳、美丽。
[4]副速:即称速,指不能达到令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满意的速度。
[5]服御:指后宫穿用的服装及所用的物品。
[6]贵市:花高价购买。
[7]酒租:指酒税。 折使输金:所需缴纳的税钱折合成黄金上缴。
[8]步步生莲华:莲华即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美丽。
[9]订:南朝齐、梁时期,称向百姓征收赋税为订。订,评议的意思,即经过评议讨论而征收赋税。 雉(zhì)头:指雉鸡头上细而鲜艳的红色的羽毛,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太医院的医官程据曾献上一件用雉鸡头上的羽毛做的色彩鲜艳夺目的裘衣。 鹤氅(chǎng):指用鹤的翎(líng)毛,即翅膀、尾巴上的长羽毛做的大衣。氅:外套,大衣。 白鹭缞(shuāi):白鹭头上的起装饰作用的羽毛。
[10]课一输十:应征收一份,要求缴纳十份。
[11]守宰(zǎi):地方官。
【译文】
八月甲辰夜间,后宫失火,当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出宫还没有回来,宫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不敢轻易打开宫门,等到门开了,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大火烧毁了三千多间房屋。当时皇帝身边的宠臣都号称为“鬼”,有一个叫赵鬼的宠臣,能诵读《西京赋》,对东昏侯说:“柏梁宫既然已烧掉了,可以营建建章宫。”东昏侯于是大兴土木建造芳乐、玉寿等宫殿,用麝香涂墙壁,刻画装饰,极尽华丽。工匠们从黑夜干到天亮,仍然赶不上要求的进度。后宫服饰及用品,尽量选用世间极品,府库里的旧物,不再使用。花大价钱购买民间的珍宝,价钱是平常的几倍。建康城里的酒税都要求折合成黄金缴纳,仍然不够用。用金子打造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贵妃在上面行走,说:“这叫步步生莲花。”又要求用雉鸡头上的毛、鹤毛、白鹭毛做成衣服。宠臣们趁机从中渔利,应缴纳一份的赋税要缴十份。又分别到各州县去要求缴纳租税,只准当面缴付,不输送进国库,地方官都不敢说什么,只有加重租赋的征收。如此重复,前后不断,百姓困窘,家产荡尽,沿路号叫哭泣。
【原文】
萧懿之入援也,萧衍驰使所亲虞安福说懿曰:“诛贼之后,则有不赏之功[1]。当明君贤主,尚或难立,况于乱朝,何以自免?若贼灭之后,仍勒兵入宫,行伊、霍故事,此万世一时[2]。若不欲尔,便放表还历阳,托以外拒为事,则威振内外,谁敢不从[3]!一朝放兵,受其厚爵,高而无民,必生后悔[4]。”长史徐曜甫亦苦劝之,懿并不从[5]。
【注文】
[1]虞(yú)安福(生卒年不详):时南齐雍州刺史萧衍手下将领。
[2]伊、霍故事:指伊尹(yǐn)、霍光的故事。伊尹(生卒年不详),商朝三代元老之臣。先为汤所任用,商汤死后,辅佐卜甲和仲壬。仲壬死后,辅佐太甲。太甲为帝后,不守商汤法规,被伊尹放于桐宫(今河南偃师西,或说在今河南虞城东北)悔过,三年后,迎其复位。为商臣五十多年,治国有方,世称贤相。此萧衍以伊尹、霍光的故事,说服萧懿为了南齐江山,废昏立明,即废掉东昏侯萧宝卷,另立明君。
[3]历阳:指历阳郡。时属南齐南豫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领历阳、龙亢、雍丘三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安徽含山、和县及芜湖北部地区。
[4]放兵:放弃兵权。
[5]徐曜(yào)甫(fǔ)(生卒年不详):时萧懿帐下长史。
【译文】
萧懿率兵援救建康时,萧衍派他的亲信虞安福骑马跑去说服萧懿,说:“诛灭叛贼之后,就会有无法赏赐的功劳。遇上贤明的君主,尚且难以立足,更何况生逢乱世,怎么能够自我保全?如果叛贼被消灭后,仍旧率领军队进宫,仿照伊尹、霍光的先例,废昏立明,这是一时间扬名万世的壮举。如果不想这样做,就留下表章还军历阳,借口抵御外敌,就会威震海内外,谁敢不听从呢!一旦放弃兵权,入朝享受优厚的俸禄和爵位,地位虽高却没有兵权,一定会心生后悔之意。”长史徐曜甫也苦苦地相劝,萧懿并不听他们的意见。
【原文】
崔慧景死,懿为尚书令。有弟九人,敷、衍、畅、融、宏、伟、秀、憺、恢[1]。懿以元勋居朝右,畅为卫尉,掌管钥[2]。时帝出入无度,或劝懿因其出门,举兵废之。懿不听。嬖臣茹法珍、王咺之等惮懿威权,说帝曰:“懿将行隆昌故事,陛下命在晷刻[3]。”帝然之。徐曜甫知之,密具舟江渚,劝懿西奔襄阳。懿曰:“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邪!”懿弟侄咸为之备。冬十月己卯,帝赐懿药于省中。懿且死,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懿弟侄皆亡匿于里巷,无人发之者,唯融捕得,诛之。
【注文】
[1]敷:即萧敷(生卒年不详),南梁太祖萧顺之之第二子,萧懿之弟,萧衍之兄,南梁时受封为永阳王,母为张皇后。南齐明帝萧鸾建武年间亡。 融:指萧融(?—500年),南梁太祖萧顺之之第五子,母为李太妃,仕南齐为太子舍人,梁朝受封为桂阳王。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与其兄萧懿同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宏:即萧宏(473—526年),南梁太祖萧顺之之第六子,南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南梁时受封为临川王,字宣达。累历要职,并数次随军北伐。南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四月,病亡,年五十四岁。 秀:即萧秀(475—518年),南梁太祖萧顺之之第七子。梁朝受封为安成王,字彦达,年十二,母亡,由陈太妃抚养长大。性沉静,喜怒不形于色。南齐朝,官至太子舍人。南梁,累历要职,为政有佳绩。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七年(518年)春,亡,年四十四岁。 恢:指萧恢(474—526年),南梁太祖萧顺之之第九子。少好读书,有才学。南齐明帝时官至太子舍人。南梁立,受封为鄱阳王,历任要职。普通七年(526年)七月,亡。
[2]元勋:元老勋臣。 朝右: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此指朝堂上位列右班的朝要员。
[3]隆昌故事:指南齐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南齐的第三任皇帝萧昭业被杀一事。萧昭业(473—494年),字元尚,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齐武帝萧赜长孙。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即位。即位后,奢侈无度,滥行赏赐。次年改年号为隆昌。同年,被辅政的西昌侯萧鸾所杀,并废为鬱林王,年二十一岁。此以萧鸾所举影射萧懿欲谋废东昏侯萧宝卷。 晷(guǐ)刻:片刻。晷,日影,比喻时间。
【译文】
崔慧景死后,萧懿任尚书令。萧懿有九个弟弟:萧敷、萧衍、萧畅、萧融、萧宏、萧伟、萧秀、萧憺(dàn)、萧恢。萧懿以国家元勋的身份位居宰相,萧畅任卫尉,掌管城门钥匙。当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频繁出入台城没有节制,有人劝萧懿趁东昏侯出宫在外,兴兵废掉他。萧懿不听。东昏侯的宠臣茹法珍、王咺之等人惧怕萧懿的威严和权力,游说东昏侯说:“萧懿将要效仿隆昌的先例,陛下的性命就在旦夕之间。”东昏侯认为其言之有理。徐曜甫知道了这件事,秘密地准备了船只放在江中小岛上,劝萧懿向西逃往襄阳。萧懿说:“从古至今都有一死,哪有叛逃的尚书令!”萧懿的弟弟和侄子们都对将要发生的事变作了准备。冬季十月己卯日,东昏侯派人到尚书省给萧懿赐药酒。萧懿死之前说:“家弟(萧衍)在雍州,是朝的一大心腹之患。”萧懿的弟弟、侄子都逃出来藏在街巷里,没有人发现他们,只有萧融被抓,处死。
【原文】
初,帝疑雍州萧衍有异志。直后荥阳郑植弟绍叔为衍宁蛮长史,帝使植以候绍叔为名,往刺衍[1]。绍叔知之,密以白衍,衍置酒绍叔家,戏植曰:“朝廷遣卿见图,今日闲宴,是可取良会也[2]。”宾主大笑。又令植历观城隍、府库、士马、器械、舟舰,植退,谓绍叔曰:“雍州实力,未易图也[3]。”绍叔曰:“兄还,具为天子言之。若取雍州,绍叔请以此众一战。”送植于南岘,相持恸哭而别[4]。
【注文】
[1]直后:古代武官名。掌侍卫之职,是左、右卫府之属官。南北朝时左、右卫府,直阁属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后等。 荥(xíng)阳:古郡名,指荥阳郡,时属北魏之北豫州。治荥阳(今河南荥阳),领荥阳、成皋、京县、卷县、密县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荥阳、密县、巩义、温县等地。 郑植(生卒年不详):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任直后。因其弟在时任雍州刺史萧衍帐下听令,于是东昏侯萧宝卷派他前去雍州伺机刺杀萧衍。此计谋被其弟郑绍叔告诉了萧衍,刺杀不成,被送还京师。 绍叔:指郑绍叔(464—508年),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字仲明。少孤贫,萧衍任雍州刺史,任其为宁蛮长史。随萧衍举兵反齐,甚为忠心。南梁建立,累任要职。南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亡,年四十五岁。 宁蛮长史:古代职官名,即宁蛮府的长史,掌府事。宁蛮府时属南齐雍州的羁(jī)糜(mí)府州,领西新安郡、义宁郡等二十四郡,其中二分之一的地方一度被北魏占领。
[2]见(xiàn)图:隐喻刺杀。其故事为荆轲刺秦王——战国时期,秦灭赵国后,兵锋直指燕国。荆轲献计燕太子丹,以献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地图为名,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在献地图时,图穷匕首现,刺杀不成,被秦王所杀。
[3]城隍(huáng):本指护城河,引申为护城设施。
[4]南岘(xiàn):古地名。时为南齐雍州治所襄阳属地,约在马鞍山道上。
【译文】
当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怀疑雍州刺史萧衍有二心。直后荥阳人郑植的弟弟郑绍叔在萧衍手下担任宁蛮府的长史,东昏侯派郑植以问候郑绍叔为名,前往雍州行刺萧衍。郑绍叔知道了这一情况,秘密地告诉了萧衍,萧衍在郑绍叔家里设下酒宴,对郑植开玩笑说:“朝派你来杀我,今天的消闲宴会,正是可以杀我的良机。”宾客一起大笑。萧衍又让郑植依次观看雍州城的城隍、库房、兵士、战马、军械、战船等设施,郑植看完后,对郑绍叔说:“雍州实力很强,不是可以轻易夺取的。”郑绍叔说:“兄长回去,把这里的情况都告诉皇帝。如果朝要夺取雍州,郑绍叔愿意率这里的军队决一死战。”郑绍叔把郑植送到了南岘,兄弟二人相拥,痛哭而别。
【原文】
及懿死,衍闻之,夜召张弘策、吕僧珍、长史王茂、别驾刘庆远(6)、功曹吉士瞻等入宅定议[1]。茂,天生之子;庆远,元景之弟子也[2]。十一月乙巳,衍集僚佐谓曰:“昏主暴虐,恶逾于纣,当与卿等共除之[3]!”是日,建牙集众,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4]。出檀溪竹木装舰,葺之以茅,事皆立办[5]。诸将争橹,吕僧珍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6]。
【注文】
[1]王茂(456—515年):字休远,南梁太原祁(qí)(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宦。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随萧衍起兵反齐。南梁立,官至江州刺史。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年),亡,年六十岁。 别驾:古代职官名。汉代始置。州刺史属官,协助刺史统管州事,其地位仅次于刺史,刺史出巡时,另外乘车随行,所以名为别驾。南北朝时,诸州皆置别驾。 刘庆远:依《资治通鉴》所载,此应为柳庆远(458—514年),字文和,河东解(hài)(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出身官宦。初入仕,为郢(yǐng)州主簿,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萧衍起兵,为主谋之一。南梁建立,拜将封侯。南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亡,年五十七岁。 功曹:古代职官名,又名功曹从事、功曹书佐。西汉始置。南齐各州设功曹,掌官吏考核、请假,以及本州府选举、祭祠、学校等事务。 吉士瞻(生卒年不详):字梁容,冯(píng)翊(yì)莲勺(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南齐末,随萧衍起事反齐,南梁武帝萧衍朝,历任要职,为政清廉,家无余财。 宅:指雍州的宅第。
[2]天生:即王天生(生卒年不详),王茂之父。南朝宋末,任列将。南朝宋顺帝刘準昇明元年(477年),投齐武帝萧赜(zé)麾(huī)下,在石头城打败宋司徒袁粲(càn),因功被任命为巴西、梓(zǐ)潼(tóng)二郡太守,并受封为上黄县男。 元景:即柳元景(406—465年),柳庆元的伯父,在南朝宋朝任太尉。
[3]纣(zhòu):指商朝的末代帝王——商纣王(?—前1046年),亦作“受”,亦称“帝辛”。幼聪敏,臂力过人。即位后,重视发展生产,增强了商朝的国力,扩展了疆域。后期,居功自傲,穷奢极欲,且听信谗言,诛杀大臣,极大地削弱了商朝的国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自焚而亡。
[4]建牙:古代出兵前树立军旗,称为建牙。
[5]葺(qì)之以茅(máo):用茅草装饰、修补。葺,用茅草修缮。
[6]先所具者:指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萧衍准备起兵时,吕僧珍自备的六百张橹。 二张:指二张橹。战舰有三千艘,而吕僧珍所备橹只有几百张,每船备二张橹,可能是只给将领所乘的船只配备。
【译文】
等萧懿死后,萧衍听到消息,连夜召集张弘策、吕僧珍、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等人到府邸商议决策。王茂,是王天生的儿子;柳庆远,是柳元景弟弟的儿子。十一月乙巳(初九日),萧衍召集幕僚、属臣说:“皇帝昏庸暴虐,其恶行胜过商纣王,我应当与诸位共同除掉他!”当天,树起大旗,召集军士,得到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万多人,战马一千多匹,战船三千艘。从檀溪中取竹木装船,用茅草覆盖,需要办的事情都立刻办好。各位将领争夺船橹,吕僧珍拿出事先准备的船橹,每条船上发两张,争夺的人们才平息下来。
【原文】
是时,南康王宝融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行府州事,帝遣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将兵三千之官,就颖胄兵使袭襄阳[1]。衍知其谋,遣参军王天虎诣江陵,遍与州府书,声云:“山阳西上,并袭荆、雍[2]。”衍因谓诸将佐曰:“荆州素畏襄阳人,加以唇亡齿寒,宁不暗同邪?我合荆、雍之兵,鼓行而东,虽使韩、白复生,不能为建康计,况以昏主役刀敕之徒哉[3]!”颖胄等得书,疑未能决。山阳至巴陵,衍复令天虎赍书与颖胄及其弟南康王友颖达[4]。天虎既行,衍谓张弘策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近遣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今段乘驿甚急,止有两函与行事兄弟,云‘天虎口具[5]’。及问天虎而口无所说,天虎是行事心膂,彼间必谓行事与天虎共隐其事,则人人生疑。山阳惑于众口,必相嫌贰,则行事进退无以自明,必入吾谋内。是驰两空函定一州矣。”
【注文】
[1]南康王宝融:指南齐末帝萧宝融(488—502年),字智昭,南齐明帝萧鸾第八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封为随郡王。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封南康王,并任荆州刺史,守江陵。永元三年(501年),被萧衍拥立为帝。次年(502年),禅(shàn)位。不久,被杀,年十五岁。谥号“和帝”。 西中郎长史:古代职官名,即西中郎将军府长史。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南康王萧宝融,以西中郎将的身份镇守荆州,萧颖胄任西中郎将府长史,掌管府州事务。 巴西:古郡名,时属南齐益州,领益昌、安汉、西充国等八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江油、北川、安县、罗江等地。 梓(zǐ)潼(tóng):古郡名,时属南齐益州,治涪县(今四川绵阳西南),领涪县、梓潼等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梓潼及绵阳东南部地区。
[2]王天虎(?—500年):时萧衍手下之参军,被萧衍用以设计离间萧颖胄和刘山阳,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被萧颖胄所杀。 州府:指荆州各官属及西中郎府各官府。
[3]韩、白:指韩信、白起。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骁(xiāo)勇善战,为汉朝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因被汉高祖刘邦怀疑,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白起(?—前257年):郿(méi)(今陕西眉县东)人,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精通韬(tāo)略,善于用兵,征战沙场三十多年,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勋。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自杀身亡。
[4]巴陵:即巴陵郡,时属南齐郢(yǐng)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领巴陵、州陵、下隽(jùn)、监利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南岳阳,及湖北洪湖、赤壁、咸宁南部等地区。 赍(jī):怀着、拿着。 南康王:指南齐武帝萧赜的第十九子萧子琳(485—498年)。参见前注。 友:古代职官名。始置于东汉。其职责是陪诸王子读书、起居、游历,规劝、建议王子遵道守义。魏、晋及南朝之宋、齐、梁、陈皆置诸王友。南齐置诸王友一人,官六品。 颖达:即萧颖达(生卒年不详),南齐萧氏宗室,南齐太祖萧道成族弟萧赤斧子,萧颖胄弟。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随其兄共同参与萧衍起兵反齐。
[5]驿:此指古代专门传递公文、军事情报及物资的马匹,属国家所有。与之相配的设施有驿站,即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专供驿马更换及相关人员休息的处所,置有相应的设施、马匹及管理人员。
【译文】
这时,南齐南康王萧宝融任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代理府州事务,东昏侯(萧宝卷)派辅国将军、巴西梓(zǐ)潼二郡太守刘山阳率兵三千人赴任,会合萧颖胄的军队袭击襄阳。萧衍知道了他的阴谋,派参军王天虎到江陵,给各个州府送信,声称:“刘山阳发兵西进,一并袭击荆州和雍州。”萧衍因此对诸位将领说:“荆州人平常就害怕襄阳人,再加上襄阳灭亡对荆州也不利,正所谓‘唇亡齿寒’,怎能不暗中与我们同心呢?我联合荆州、雍州的兵马,向东进攻,纵然是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给建康出谋划策,更何况昏君任用的御刀、应敕等人!”萧颖胄等人收到书信,迟疑不能决断。刘山阳到了巴陵,萧衍又命令王天虎送信给萧颖胄及他的弟弟南康王的友萧颖达。王天虎走后,萧衍对张弘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策。不久前派王天虎去荆州送信,人人手上都有一封。现在派王天虎乘驿马前往,一路上情势紧急,只有两封书信送给萧颖胄、萧颖达兄弟,只说‘王天虎口头传达’。等到他们问王天虎,他又没什么可说的,王天虎是萧颖胄的心腹干将,荆州人一定会以为萧颖胄和王天虎共同隐瞒了什么,于是人人都起疑心。刘山阳被众人的言语所迷惑,一定会怀疑萧颖胄,那么萧颖胄就会进退两难,无法表明自己的清白,定会落入我们的圈套。这就是用两封空信平定了一州。”
【原文】
山阳至江安,迟回十余日,不上[1]。颖胄大惧,计无所出,夜,遣呼西中郎城局参军安定席阐文、咨议参军柳忱,闭斋定议[2]。阐文曰:“萧雍州蓄养士马,非复一日[3]。江陵素畏襄阳人,又众寡不敌,取之必不可制。就能制之,岁寒复不为朝廷所容[4]。今若杀山阳,与雍州举事,立天子以令诸侯,则霸业成矣。山阳持疑不进,是不信我。今斩送天虎,则彼疑可释。至而图之,罔不济矣[5]。”忱曰:“朝廷狂悖日滋,京师贵人莫不重足累息[6]。今幸在远,得暇日自安。雍州之事,且藉以相毙耳[7]。独不见萧令君乎[8]?以精兵数千,破崔氏十万众,竟为群邪所陷,祸酷相寻[9]。‘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10]。’且雍州士锐粮多,萧使君雄姿冠世,必非山阳所能敌[11]。若破山阳,荆州复受失律之责,进退无可,宜深虑之。”萧颖达亦劝颖胄从阐文等计。诘旦,颖胄谓天虎曰:“卿与刘辅国相识,今不得不借卿头[12]!”乃斩天虎送示山阳,发民车牛,声云“起步军征襄阳”。山阳大喜。甲寅,山阳至江津,单车白服,从左右数十人诣颖胄。[颖胄]使前汶阳太守刘孝庆等伏兵城内,山阳入门,即与车中斩之[13]。副军主李元履收余众请降[14]。
【注文】
[1]江安:古地名,时属南齐荆州南平郡,今湖北公安西北。南平郡:南齐荆州属郡,领孱(zhàn)陵、作唐、江安、安南四县,治孱陵(今湖北公安西南),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公安,及湖南安乡、华容等地。
[2]安定:即安定郡,时北魏泾(jīng)州属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石堂五县,治安定(今甘肃泾州北),所辖约相当于甘肃平凉及宁夏固原南部地区。 席阐文(?—503年):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孤贫,好读书。南齐初年,在时雍州刺史萧赤斧州府内任中兵参军,因此,与其子萧颖胄关系较好。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力劝萧颖胄随萧衍起兵反齐。南梁取代南齐后,出任湘西太守。南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年),亡于任上。 柳忱(chén)(471—511年):即南朝刘宋及萧齐两朝重臣柳世隆的第六子,字文若。入仕为太子中舍人,听令于西中郎长史萧颖胄。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与萧颖胄共同参与萧衍起兵反齐的军事行动。齐亡梁立,屡历要职。南梁武帝天监十年(511年),亡,年四十一岁。
[3]萧雍州:指时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古人习惯以某人的官职名及其本贯作为称谓。
[4]岁寒:此为最终的意思。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冬季即至岁末,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即岁寒之时。岁寒,在古代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终极处。如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5]罔(wǎng):无,没有。
[6]重(zhòng)足累息:慎重地站立,屏住呼吸不敢出气,形容极度害怕、恐惧。
[7]藉:借机。
[8]萧令君:此指萧懿(?—500年)。南梁武帝长兄。萧懿曾任南齐尚书令,所以称呼他为萧令君。
[9]崔氏:此指崔慧景(438—500年)。 祸酷:灾祸酷刑。
[10]“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语出《史记》之《秦始皇本纪》,意为不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可以为后面的事情提供经验。
[11]萧使君:此指萧衍(464—549年)。使君,中国古代对于州、郡长官的尊称。萧衍曾任南齐雍州刺史,故称之为“使君”。
[12]诘(jié)旦:第二天早晨。 刘辅国:此指刘山阳,因刘山阳时任辅国将军,故称其为刘辅国。
[13]汶(wèn)阳:即汶阳郡,时南齐荆州属郡,治高安(今湖北远安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兴山、远安,及襄阳南部部分地区。 刘孝庆(?—503年):时南齐大臣,生平不详。
[14]李元履(生卒年不详):兰陵承县(今山东枣庄南)人,原仕南齐,后降南梁,历任吴郡太守、度支尚书及衡、广、青、冀四州刺史。
【译文】
刘山阳到了江安,犹豫了十几天,不向荆州进军。萧颖胄十分害怕,不知该怎么办,夜里,派人叫来西中郎城局参军安定人席阐文、咨议参军柳忱,关上门商议。席阐文说:“萧雍州蓄养兵马不是一两天了,江陵人平常就害怕襄阳人,再加上众寡不相敌,即使攻下雍州也不能控制他们。就算是能控制他们,到头来也不会被朝所容纳。现在如果杀了刘山阳,和雍州共同起事,拥立天子以号令诸侯,那么霸业就成功了。刘山阳心有疑惑不进军,是不信任我们。现在杀了王天虎,把首级送给他,他对我们的怀疑就可以消除了。到时再算计他,没有不成功的。”柳忱说:“朝狂乱反常日益严重,京城里的显贵们没有一个不重足而立,屏住呼吸。我们现在有幸远离京城,可以过几天安稳日子。朝命令我们袭击雍州,只是让我们相互残杀罢了。难道没看到萧懿吗?他率领几千精兵,打败了崔慧景十万人的军队,竟然被奸佞(nìng)小人所陷害,灾祸和酷刑不久就落到了头上。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且雍州军士精锐,粮草充足,萧使君英雄气概天下第一,一定不是刘山阳所能匹敌的。如果击败刘山阳,荆州就又有了违背朝法令的罪责,进退两难,应当深入考虑。”萧颖达也劝萧颖胄听从席阐文等人的计谋。等到天亮,萧颖胄对王天虎说:“您和刘辅国认识,今天不得不借您的头一用!”于是杀了王天虎,将其首级送给刘山阳,征发百姓的车牛,声称“发动步兵征讨襄阳”。刘山阳很高兴。甲寅(十八日),刘山阳到达江津,只乘一辆车,身穿白服,带着几十名随从来见萧颖胄。萧颖胄派前任汶阳太守刘孝庆等人带兵埋伏在城内,等刘山阳进门,就在车上杀了他。副军主李元履率领其余的人请求投降。
【原文】
柳忱,世隆之子也[1]。颖胄虑西中郎司马夏侯详不同,以告忱,忱曰:“易耳。近详求昏,未之许也。”乃以女嫁详子夔而告之谋,详从之。乙卯,以南康王宝融教纂严,又教赦囚徒,施惠泽,颁赏格。丙辰,以萧衍为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丁巳,以萧颖胄为都督行留诸军事。
【注文】
[1]世隆:即柳世隆(442—491年),字彦绪,河东解(xiè)(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出身官宦,官历南朝刘宋、萧齐两朝。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九年(491年),亡,年五十岁。一生官运亨通,政绩显著。好文史,通晓音律及占卜之术。
【译文】
柳忱,是柳世隆的儿子。萧颖胄担心西中郎将夏侯详不肯同意与萧衍联合,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柳忱,柳忱说:“这很容易。最近,夏侯详向您家求婚,您没有答应。”于是,萧颖胄将女儿嫁给了夏侯详的儿子,并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他,夏侯详听从他的想法。乙卯(十九日),以南康王萧宝融的名义发布戒严文告,又下令赦免囚徒,向军民施以恩惠,颁布赏赐的标准。丙辰(二十日),任命萧衍为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丁巳(二十一日),任命萧颖胄为都督行留诸军事。
【原文】
颖胄遣使送刘山阳首于萧衍,且言年月未利,当须明年二月进兵。衍曰:“举事之初,所藉者一时骁锐之心[1]。事事相接,犹恐疑怠,若顿兵十旬,必生悔吝[2]。且坐甲十万,粮用自竭,若童子立异,则大事不成[3]。况处分已定,安可中息哉[4]!昔武王伐纣,行逆太岁,岂复待年月乎[5]?”
【注文】
[1]藉:凭借。
[2]十旬:一百天。旬,十天。
[3]坐甲:停留军队。
[4]哉(zāi):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5]太岁:是古人为了便于记时而虚拟的假想星宿,代表岁星,有主岁、主君、主德的象征意义,具有代表上天和人君的双重意义,因而,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由此而来的太岁信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法象天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以及尊王乐道的封建等级观念。
【译文】
萧颖胄派人把刘山阳的首级送给了萧衍,而且说现在年月不利,应当等明年二月再进兵。萧衍说:“起事之初,所凭借的是一时勇敢进取的心劲。一事连着一事,还怕会疑惑倦怠,如果屯兵百日,定会后悔不想再做。况且十万军队停在这里,粮食用度自然会用完,如果那孩子(萧宝卷)提出相反的意见,那么大事就办不成了。况且事情已经安排好了,怎么可以中途停息呢!往日武王伐纣,行动时就冒犯了太岁,怎么能再等时日呢?”
【原文】
戊午,衍上表劝南康王宝融称尊号,不许。十二月,颖胄与夏侯详移檄建康百官及州郡牧守,数帝及梅虫儿、茹法珍罪恶[1]。颖胄遣冠军将军天水杨公则向湘州,西中郎参军南郡邓元起向夏口[2]。乙亥,荆州将佐复劝宝融称尊号,不许[3]。夏侯详之子骁骑将军亶为殿中主帅,详密召之,亶自建康亡归[4]。壬辰,至江陵,称奉宣德皇太后令:“南康王宜纂承皇祚,方俟清宫,未即大号,可封十郡为宣城王、相国、荆州牧,加黄钺,选百官,西中郎府、南康国如故[5]。须军次近路,主者备法驾奉迎[6]。”
【注文】
[1]檄(xí):也称檄文,是古代用来调兵、声讨敌人或揭发罪行的文书。
[2]冠军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三国曹魏。南北朝沿置,属杂号将军,南齐列第六品。 天水:指天水郡,时属北魏秦州,治上封(今甘肃天水),领上封、显亲、平泉、当亭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北部之通渭、静宁、庄浪、秦安及甘谷等地。秦州:北魏属州,领三郡、十二县,治天水(今甘肃天水),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定西,及宁夏的隆德地区。 杨公则(445—505年):字君翼,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与萧颖胄一同响应萧衍起兵反齐。梁朝立,官拜湘州刺史。南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病亡,年六十一岁。 南郡:南齐荆州属郡,领江陵、华容、枝江、临沮、当阳、编县六县,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枝江、宜都、当阳、远安及荆州南部部分地区。 邓元起(456—503年):字仲居,南郡当阳(今湖北当阳)人。喜结交豪侠之士,乐善好施。官历南朝齐、梁二朝。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从萧衍起兵。梁朝立,官至广州刺史、左将军。天监二年(503年),北魏攻梁之晋寿,南梁武帝责其救援不力,将其捕入狱中,自杀身亡,年四十八岁。 夏口:古地名,又称汝南。南齐郢(yǐng)州治所,郢州江夏郡属县,位于今湖北武汉。
[3]称尊号:即称帝。
[4]亶(dǎn):即夏侯亶(?—529)。字世龙,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夏侯详长子。辅助萧衍建立南梁,历仕宣城太守、散骑常侍、司州刺史,袭封丰城县公,后率军北伐,迁任豫州兼南豫州刺史。卒后,赠车骑将军,谥号“襄”。 亡归:逃回荆州。
[5]纂(zuǎn)承皇祚(zuò):继承皇位。 十郡:指宣城、南琅(láng)邪(yá)、南东海、东阳、临海、新安、寻阳、南郡、竟陵、宜都十郡。南齐明帝萧鸾在即帝位前,受封为宣城王,在此以宣德太后的名义封南康王萧宝融为拥有十郡之地的宣城王。 加黄钺(yuè):加,同“假”,即假黄钺。钺,也称斧钺,古代指像斧一样的兵器。黄钺,即黄金装饰的斧钺。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牧野,武王左手执黄钺,右手执白旗,指挥军队,后世以黄钺作为帝王的仪仗。古代帝王不能事必躬亲,因此把黄钺交与大臣代理,称为假黄钺或假节钺,即表示其代表皇帝,可以行使相应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臣出征,有时会加此称号。 南康国:即南齐和帝萧宝融曾经的官职和封号。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时年十二岁的萧宝融被齐殇(shāng)帝东昏侯萧宝卷封为南康王,持节,督都荆、雍、益、宁、梁、南北秦州等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持节:古代帝王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将代表帝王权力和威严的节仗赐予大臣,使其代表皇帝行使相关权力的仪式和行为。类似叫法还有:使持节、假节、假节钺、假黄钺等。
[6]法驾:古代天子出行仪仗的一种。古代天子的卤簿(即仪仗)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类,相应的仪卫的繁简规模不尽相同。
【译文】
戊午(二十二日),萧衍上表劝南齐南康王萧宝融称帝,萧宝融不同意。十二月,萧颖胄和夏侯详遍传檄(xí)文给建康城内的百官及州郡的刺史和太守,历数东昏侯(萧宝卷)及梅虫儿、茹法珍等人的罪恶。萧颖胄派冠军将军、天水人杨公则进军湘州,西中郎将参军、南郡人邓元起进军夏口。乙亥(初十日),荆州的将领又劝萧宝融称帝,萧宝融不答应。夏侯详的儿子骁骑将军夏侯亶是殿中的主帅,夏侯详秘密派人召他,夏侯亶从建康逃回荆州。壬辰(二十七日),到了江陵,声称奉宣德太后的命令:“南康王应当继承王位,正等待他清理宫廷,没登上王位,可以封给十郡并为宣城王、相国、荆州牧,加黄钺,置百官,原来的西中郎府、南康国照旧。等大军停驻附近时,主办人预备法驾,恭敬迎接。”
【原文】
竟陵太守新野曹景宗遣亲人说萧衍迎南康王都襄阳,先正尊号,然后进军,衍不从[1]。
【注文】
[1]竟陵:即竟陵郡,时属南齐郢(yǐng)州,治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领竟陵、云杜、霄城、苌(cháng)寿、新市、新阳六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潜江等地。 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出身官宦,历南朝齐、梁二朝。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南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亡,年五十二岁。 正尊号:确定皇帝的年号,即帝位。
【译文】
竟陵郡太守、新野人曹景宗派亲信说服萧衍迎接南康王(萧宝融)建都襄阳,先即帝位,然后再进军,萧衍不听。
【原文】
初,陈显达、崔慧景之乱,人心不安。或问时事于上庸太守杜陵韦叡,叡曰:“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赤族宜矣[1]。定天下者,殆必在吾州将乎[2]?”乃遣二子自结于萧衍[3]。及衍起兵,叡帅郡兵二千倍道赴之[4]。华山太守蓝田康绚帅郡兵三千赴衍[5]。冯道根居母丧,闻衍起兵,帅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往赴之。梁南秦二州刺史柳惔亦起兵应衍[6]。惔,忱之兄也。
【注文】
[1]上庸:古地名,时属南齐雍州上庸郡,今湖北竹山。 杜陵:古地名。西汉时属京兆郡,西晋时寄治襄阳。南朝宋时,在襄阳西实置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韦叡(ruì)(442—520):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贵。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通晓兵法,治军有方,谋略过人。南梁武帝天监二年至天监七年间(503—508年),数次率军击败北魏的入侵,终使北魏以武力兼并南朝的愿望化为泡影。为南梁初期在南北对抗中的胜利,立下不可替代的功劳。 赤族:被灭族。
[2]殆(dài):大概,差不多。
[3]二子:指韦叡的两个儿子。
[4]倍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
[5]华山:即华山郡,南北朝时属北魏华州,领华阴、郑县、夏阳、敷西、郃(hé)阳五县,治郑县(今陕西华县),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华阴、韩城等地。 蓝田:古地名,南北朝时属北魏雍州,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康绚(xuàn)(464—520年):字长明,华山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有志气,官历南朝齐、梁二朝。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率众响应萧衍起兵反齐。南梁立,数率军战北魏。南梁武帝萧衍普通元年(520年),亡,年五十七岁。
[6]梁南秦二州:指南朝之梁州和南秦州。南秦州:即南朝之秦州。领十五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所辖约相当于今四川广元、巴中、达州、南充,以及湖北十堰、陕西汉中西南部等地区。 柳惔(tán)(462—507年):字文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仕南朝齐、梁。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率兵响应萧衍叛齐。梁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南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亡,年四十六岁。
【译文】
当初,陈显达、崔慧景叛乱时,人心不安。有人向上庸太守、杜陵人韦叡询问当前形势,韦叡说:“陈显达虽然是宋高帝、武帝时期的旧将,但不是平定天下的人才;崔慧景很有办事经验,但懦弱且不勇敢;他们被诛灭九族是情理之中的事。安定天下的人,大概一定在我们州的将军里吧?”于是派两个儿子自行与萧衍结交。等到萧衍起兵,韦叡率领二千郡兵以加倍的行军速度赶去参加。华山太守、蓝田人康绚率三千郡兵与萧衍会合。冯道根因母丧停职,听说萧衍起兵,率领同乡子弟中所有善于征战的人前往。梁、南秦二州刺史柳惔也起兵响应萧衍。柳惔,是柳忱(chén)的哥哥。
【原文】
帝闻刘山阳死,发诏讨荆、雍。戊寅,以冠军长史刘浍为雍州刺史,遣骁骑将军薛元嗣、制局监暨荣伯将兵及运粮百四十余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1]。元嗣等惩刘山阳之死,疑冲,不敢进,停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帅入郢城。前竟陵太守房僧寄将还建康,至郢,帝敕僧寄留守鲁山,除骁骑将军[2]。张冲与之结盟,遣军主孙乐祖将数千人助僧寄守鲁山[3]。
【注文】
[1]冠军长史:即冠军将军府的长史。 刘浍(kuài)(生卒年不详):时南朝将领。 薛元嗣(生卒年不详):时南朝将领。 暨(jì)荣伯(生卒年不详):时南朝将领。 西师:指萧衍所统领的军队,当时萧衍之军所统辖之地——荆、雍二州,在建康的西面,所以称为西师。
[2]鲁山:古山名。时属南朝郢(yǐng)州江夏郡,今湖北武汉境内。《水经注》记载:长江东经鲁山,南与沔(miǎn)水相会,鲁山左面就是沔水口。
[3]孙乐祖(生卒年不详):时南朝将领。
【译文】
东昏侯(萧宝卷)听说刘山阳被杀,就下诏令征讨荆、雍二州。戊寅(十三日),任命冠军长史刘浍为荆州刺史,派骁骑将军薛元嗣、制局监暨荣伯率兵,并运粮一百四十多船给郢州刺史张冲,让他抗拒西边的军队。薛元嗣等人以刘山阳的死为前车之鉴,怀疑张冲,不敢进兵,停驻在夏口浦,听说西军将要到来,才一起进入郢城。前竟陵太守房僧寄将要回建康,到郢城后,东昏侯下诏命令他留守鲁山,任命为骁骑将军。张冲和房僧寄结成同盟,派军主孙乐祖带领几千人帮助房僧寄镇守鲁山。
【原文】
萧颖胄与武宁太守邓元起[书,招之。元起]大言于众曰:“朝廷暴虐,诛戮宰辅,群小用事,衣冠道尽[1]。荆、雍二州同举大事,何患不克?且我老母在西,若事不成,正受戮昏朝,幸免不孝之罪。”即日治严上道,至江陵,为西中郎中兵参军[2]。湘州行事张宝积发兵自守,未知所附[3]。杨公则克巴陵,进军白沙,宝积惧,请降,公则入长沙抚纳之[4]。
【注文】
[1]武宁:古郡名,时南朝荆州属郡,领乐乡、长林二郡,治乐乡(今湖北钟祥西北)。 宰辅:指朝的辅政大臣。 衣冠:是士大夫的别称。士大夫:古代指有官位、地位和声望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始于春秋战国,是随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通过读书而入仕的一个特殊官僚群体。
[2]西中郎中兵参军:指西中郎府的中兵参军。
[3]张宝积(生卒年不详):时南朝将领。
[4]白沙:古地名,指白沙戍,在黄陵庙北。黄陵庙,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sì)庙,也叫湘妃祠,位于南朝荆州的宜陵(今湖北宜陵)。
【译文】
萧颖胄给武宁太守邓元起送信,请他参加起兵。邓元起在众人面前大声说:“朝暴虐,屠杀辅佐大臣,一群小人专权,读书人没有出路。荆、雍二州同时起兵兴大业,还担心什么不成功呢?而且我的老母亲在西边,如果事情不能成功,被昏君处死,正能有幸免除不孝的罪名。”当天整理行装,率军出发,到达江陵,被任命为西中郎府中兵参军。湘州行事张宝积调兵自我防守,不知归向哪一方。杨公则攻克巴陵,进军白沙,张宝积害怕,请求投降,杨公则进军长沙,安抚收纳张宝积。
【原文】
和帝中兴元年春正月乙巳,南康王宝融始称相国,大赦[1]。以萧颖胄为左长史,萧衍为征东将军,杨公则为湘州刺史[2]。戊申,萧衍发襄阳,留弟伟总府州事,憺守垒城,府司马庄丘黑守樊城[3]。衍既行,州中兵及储偫皆虚[4]。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并不受衍命,举兵欲袭襄阳,伟、憺遣兵邀击于始平,大破之,雍州乃安[5]。
【注文】
[1]和帝:即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融(488—502年)。 中兴:南齐和帝萧宝融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即中兴元年(501年)三月至中兴二年(502年)三月。 相国:古代职官名,掌国事。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任相国,罢置丞相。魏晋时期,为权贵任职,如西晋惠帝司马衷时赵王司马伦曾任此职。
[2]左长史:古代职官名,即相国府属官。南北朝时,车骑、骠骑、四镇及四征将军府,均置有左、右长史。 征东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汉,四征(东、西、南、北)将军之一。南齐列右第三品。
[3]府司马:指征东将军府的司马庄丘黑。 樊城:古地名,时属南朝雍州襄阳郡。今湖北襄阳。
[4]偫(zhì):储备。
[5]魏兴:古地名,即魏兴郡。南北朝时属于梁州,领西城、旬阳、兴晋、广昌、南广城及广城六县,治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安康一带。 裴师仁(生卒年不详):时南齐魏兴郡太守。 齐兴:古郡名,即齐兴郡。南北朝时属梁州,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七年(489年),分魏兴郡界内的郧(yún)乡、锡县所置,治郧乡(今湖北郧阳)。领齐兴、安昌、郧乡、锡、安富、略阳六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郧阳、白河等地。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其地部分被北魏占领。 颜僧都(生卒年不详):时南齐齐兴郡太守。
【译文】
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春季正月乙巳(初十日),南康王萧宝融开始称相国,大赦天下。任命萧颖胄为左长史,萧衍为征东将军,杨公则为湘州刺史。戊申(十三日),萧衍从襄阳发兵,留下其弟萧伟统管雍州的事务,萧憺(dàn)镇守垒城,府司马庄丘黑镇守樊城。萧衍出兵后,雍州的兵马及储备都已空虚。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并不接受萧衍的命令,起兵打算袭击襄阳,萧伟、萧憺派兵在始平截击,把裴师仁和颜僧都打得大败,雍州才得以平安。
【原文】
二月壬午,东昏侯遣羽林兵击雍州,中外纂严[1]。甲申,萧衍至竟陵,命王茂、曹景宗为前军,以中兵参军张法安守竟陵城[2]。茂等至汉口,诸将议欲并兵围郢,分兵袭西阳、武昌[3]。衍曰:“汉口不阔一里,箭道交至,房僧寄以重兵固守,与郢城为掎角[4]。若悉众前进,僧寄必绝我后,悔无所及。不若遣王、曹诸军济江与荆州军合,以逼郢城。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郧城、竟陵之粟方舟而下,江陵、湘中之兵相继而至,兵多食足,何忧两城之不拔[5]?天下之事,可以卧取之耳[6]。”乃使茂等帅众济江,顿九里[7]。张冲遣中兵参军陈光静开门迎战,茂等击破之,光静死,冲婴城自守。景宗遂据石桥浦,连军相续,下至加湖[8]。
【注文】
[1]羽林兵:即禁军。也称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是护卫皇帝和皇宫的专用军队。始自汉代,西汉称羽林骑,东汉称羽林郎,后世常以羽林兵、羽林军作为皇家禁军的称谓。
[2]张法安(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竟陵城:古城名,时属南朝郢(yǐng)州竟陵郡竟陵县界,今湖北天门中部。
[3]汉口:水名,指流经郢州江夏郡的汉江的一段,是汉江入长江的入口。位于今湖北武汉境内。 郢:指南朝郢州的治所汝南城(又名夏口,今湖北武汉)。 西阳:古县名,时属南朝郢州西阳郡,今湖北黄冈东南。西阳郡:南朝郢州属郡,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南),领西陵、西阳、蕲(qí)阳、孝宁等九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黄冈及鄂(è)城的部分地区。 武昌:古县名,时属南朝郢州武昌郡,今湖北鄂城北。武昌郡:南朝郢州属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北),领武昌、鄂县、阳新、真阳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黄石及鄂城的部分地区。
[4]阔:宽。 箭道交至:指萧衍的军兵从汉江中游顺流而下,东昏侯萧宝卷的军队夹岸射击的情形。 掎(jǐ)角:相互呼应的意思。
[5]沔(miǎn)、汉:指沔水和汉水,沔水即汉水,一水二名。 郧(yún)城:古地名。时属南朝郢州竟陵郡界,在竟陵郡云阳县(今湖北沔阳东南)东南。 两城:指西阳、武昌两城。
[6]卧取之:指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即可以取得,形容容易。
[7]九里:古地名。时属南朝郢州江夏郡界,距离郢城(即夏口)九里,所以名为九里。
[8]加湖:古水名。时位于南朝郢州江夏郡界内,自北向南流入长江,距离郢城(即夏口)三十里。江夏郡:时属南朝之郢州,领沙阳、蒲(pú)圻(qí)、滠(shè)阳、汝南、沌(dùn)阳、惠怀六县,治汝南(今湖北武汉),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武汉及赤壁北部地区。
【译文】
二月壬午(十八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派羽林军攻击雍州,朝内外戒严。甲申(二十日),萧衍到达竟陵,命令王茂、曹景宗为前军,让中兵参军张法安守竟陵城。王茂等人到达汉口,各位将领商议合兵包围郢(yǐng)城,分兵袭击西阳、武昌。萧衍说:“汉口宽不过一里,互相用箭都能射到,房僧寄派重兵坚守,与郢城互为掎角。如果全军前进,房僧寄必定会截断我军后路,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不如派王、曹二将率领各路人马渡江和荆州军会合,进逼郢城。我亲自率军围攻鲁山以确保沔水、汉水的畅通,使郧城、竟陵的粮船能沿江而下,江陵、湘州的兵马能相继到来,兵多粮足,还担忧两城不能攻克吗?天下的事情,可以轻而易举地办成了。”于是,派王茂等人领众人渡江,屯兵九里。张冲派中兵参军陈光静开门迎战,王茂等人将他打败,陈光静死了,张冲环城自守。曹景宗于是占据石桥浦,军队前后接续赶到,沿江而下直到加湖。
【原文】
荆州遣冠军将军邓元起、军主王世兴、田安之将数千人会雍州兵于夏首[1]。衍筑汉口城以守鲁山,命水军王义阳、张惠绍等游遏江中,绝郢、鲁二城信使[2]。杨公则举湘州之众会于夏口,萧颖胄命荆州诸军皆受公则节度,虽萧颖达亦隶焉。
【注文】
[1]夏首:即夏口。
[2]水军:即水军军主。 王义阳(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张惠绍(457—519年):字德继,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仕南朝齐、梁。南齐东昏侯永元初,随萧衍起兵反齐。南梁立,拜官封爵,屡立战功。南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亡,年六十三岁。
【译文】
荆州方面派冠军将军邓元起、军主王世兴、田安之率领几千人与雍州兵相会于夏口。萧衍修筑汉口城,守卫鲁山,命令水军军主王义阳、张惠绍等人在江中巡逻拦截,截断郢城、鲁山二城之间的通信往来。杨公则率领湘州的全部人马在夏口会合,萧颖胄命令荆州各路军队都受杨公则调度指挥,就是萧颖达也在其列。
【原文】
府朝议欲遣人行湘州事而难其人,西中郎中兵参军刘坦谓众曰:“湘土人情,易扰难信,用武士则侵渔百姓,用文士则威略不振[1]。必欲镇静一州,军民足食,无逾老夫。”乃以坦为辅国长史、长沙太守,行湘州事[2]。坦先尝在湘州,多旧恩,迎者属路。下车,选堪事吏分诣十郡,发民运租米三十余万斛以助荆、雍之军,由是资粮不乏[3]。
【注文】
[1]府朝:南齐南安王萧宝融开相国府,此指相国府的中枢机构。 刘坦(443—504年):字德度,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人,出身于世宦之家。仕南齐、南梁二朝,南梁武帝萧衍天监三年(504年),亡,年六十二岁。 侵渔百姓:侵扰、剥削百姓。
[2]辅国长史:指辅国将军府长史。
[3]十郡:指南朝所属之湘州所领的十郡:长沙、桂阳、零陵、衡阳、营阳、湘东、邵陵、始兴、临贺、始安郡。
【译文】
相国府商议想派人管理湘州事务,可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西中郎将军府中兵参军刘坦对众人说:“湘州这个地方的人情,容易动摇,难以信任,任用武将就会侵害、鱼肉百姓,任用文人则会失去威风和武略。一定想要镇抚安定一州,军民足食,没人比得过老夫。”于是任命刘坦为辅国长史、长沙太守,代理湘州的事务。刘坦之前曾在湘州待过,对这里的人有旧情,因此前来迎接的人堵满了道路。下车到任后,选用能担当责任的官吏分派到十郡,发动民夫运送三十多万斛(hú)米粮资助荆、雍二州的军队,因此军资用度及军粮不再缺少。
【原文】
三月,萧衍使邓元起据南堂西渚,田安之顿城北,王世兴顿曲水故城[1]。丁酉,张冲病卒,骁骑将军薛元嗣与冲子孜及征虏长史江夏内史程茂共守郢城[2]。
【注文】
[1]南堂:古地名。在郢(yǐng)城南,其西接近江渚。 田安之(生卒年不详):时萧衍手下将领。 城北:指郢城北。 王世兴(生卒年不详):时萧衍手下将领。 曲水故城:在郢城东,是郢州府的官僚祓(fú)禊(xì)之地,即举行迷信及祭祀(sì)活动的地方。祓:古代一种除灾去邪的迷信活动。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以清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2]张冲(?—501年):字思约,南齐武帝萧赜(zé)朝,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末,任郢州刺史,率军抵御萧衍之军,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病亡于阵前。 孜(zī):即张冲之子张孜(生卒年不详),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继其父坚守郢州城,后降萧衍。 征虏长史:即征虏将军府长史。 程茂(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译文】
三月,萧衍派邓元起进兵占据南堂西面的江中水洲,田安之屯兵于城北,王世兴屯兵曲水旧城。丁酉(初三日),张冲病亡,骁骑将军薛元嗣和张冲的儿子张孜,以及征虏长史江夏内史程茂共同镇守郢城。
【原文】
乙巳,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大赦[1]。立宗庙、南北郊。州府城门悉依建康宫。置尚书五省,以南郡太守为尹[2]。以萧颖胄为尚书令,萧衍为左仆射,晋安王宝义为司空,庐陵王宝源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安王宝寅为徐州刺史,散骑常侍夏侯详为中领军,冠军将军萧伟为雍州刺史[3]。丙午,诏封庶人宝卷为涪陵王[4]。乙酉(7),以尚书令萧颖胄行荆州刺史。加萧衍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5]。时衍次扬口,和帝遣御史中丞宗夬劳军[6]。宁朔将军新野庾域讽夬曰:“黄钺未加,非所以总帅侯伯[7]。”夬返西台,遂有是命[8]。薛元嗣遣军主沈难当帅轻舸数千乱流来战,张惠绍等击擒之[9]。
【注文】
[1]改元:中国古代新皇帝即位或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此为南齐和帝萧宝融即位,改元为中兴元年(501年)。
[2]尚书五省:尚书,在秦及西汉初,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东汉,为限制三公,加大尚书的权力,始设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yè)一人。下属有六曹(即六个部门)。魏晋时设五曹,南齐时设七曹。尚书五省,此指吏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等五部。
[3]庐陵王宝源:指南齐明帝萧鸾的第五子萧宝源(?—502年),字智渊。南齐明帝建武初,封庐陵王。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封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时萧宝源人在建康,所封为遥领,即未实赴任。中兴二年(502年),亡。 车骑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西汉。南朝,与骠骑将军同列,位在三公之下。南齐列右第二品。
[4]庶(shù)人:古代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也称黎庶、庶民。 涪(fú)陵王:南齐和帝萧宝融即位江陵后,赐予东昏侯萧宝卷的封号。
[5]征东大将军:古代职官名,掌军事。征东将军中资历较高者即为征东大将军。南齐列右第二品。
[6]扬口:指扬口运河。位于江陵东北,今湖北潜江境内。西晋初,杜预镇守襄阳,在先秦运河的基础上,开扬口运河,经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连通汉江。 宗夬(guài)(?—504年):字明扬,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出身官宦,少好学,有才干。官历南齐、南梁二朝,南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亡。
[7]庾(yǔ)域(?—507年):字司大,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仕南齐、南梁二朝。南齐末年,从萧衍起兵反齐,南梁武帝天监初,任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天监六年(507年),亡于郡。 侯伯:诸侯。
[8]西台:南齐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即位,江陵在建康西,所以说西台。
[9]舸(gě):大船。
【译文】
乙巳(sì)(十一日),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即位,改年号,大赦天下。建立宗庙,赴南北郊祭祀(sì)。州府的城门都仿建康宫的样子。设立尚书五省,任命南郡太守为尹。任萧颖胄(zhòu)为尚书令,萧衍为左仆射,晋安王萧宝义为司空,庐陵王萧宝源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安王萧宝寅(yín)为徐州刺史,散骑常侍夏侯详为中领军,冠军将军萧伟为雍州刺史。丙午(十二日),下诏书封平民萧宝卷为涪(fú)陵王。乙酉,任命尚书令萧颖胄代理荆州刺史。加封萧衍为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授予黄钺(yuè)。当时萧衍驻兵于扬口,南齐和帝(萧宝融)派御史中丞宗夬前去慰劳军队。宁朔将军新野人庾域讥讽宗夬说:“没有加黄钺,所以不能统领诸侯。”宗夬返回西台,于是有了这一命令。薛元嗣派军主沈难当率领轻便船只几千艘过江来交战,张惠绍等人将其击败、擒获。
【原文】
癸丑,东昏侯以豫州刺史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假节、都督前锋诸军事,西击荆、雍。
【译文】
癸丑(十九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任命豫州刺史陈伯之为江州刺史,授以符节,统领前锋各军,向西进兵,攻击荆、雍二州。
【原文】
夏四月,萧衍出沔,命王茂、萧颖达等进军逼郢城。薛元嗣不敢出。诸军欲攻之,衍不许。
【译文】
夏季四月,萧衍从沔水出兵,命令王茂、萧颖达等人进军逼迫郢城。薛元嗣不敢出战。各位将领想攻打他,萧衍不允许。
【原文】
五月,东昏侯遣军主吴子阳、陈虎牙等十三军救郢州,进屯巴口[1]。虎牙,伯之之子也。
【注文】
[1]陈虎牙(生卒年不详):陈伯之之子,南梁武帝天监初,随其父共举兵反梁,后投奔北魏,其父南归时,被北魏所杀。 巴口:古地名,即巴水流入长江的入口。时属南朝郢州西阳郡西阳县,今湖北黄冈境内。
【译文】
五月,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派军主吴子阳、陈虎牙等十三军救援郢州,进军屯驻巴口。陈虎牙,是陈伯之的儿子。
【原文】
六月,西台遣卫尉席阐文劳萧衍军,赍萧颖胄等议谓衍曰:“今顿兵两岸,不并军围郢,定西阳、武昌,取江州,此机已失。莫若请救于魏,与北连和,犹为上策[1]。”衍曰:“汉口路通荆、雍,控引秦、梁,粮运资储,仰此气息,所以兵压汉口,连结数州[2]。今若并军围郢,又分兵前进,鲁山必阻沔路,扼吾咽喉。若粮运不通,自然离散,何谓持久?邓元起近欲以三千兵往取寻阳,彼若欢然知机,一说士足矣;脱距王师,固非三千兵所能下也[3]。进退无据,未见其可。西阳、武昌,取之即得。然既得之后,即应镇守,欲守两城,不减万人,粮储称是,卒无所出[4]。脱东军有上者,以万人攻一城,两城势不得相救[5]。若我分军应援,则首尾俱弱;如其不遣,孤城必陷,一城既没,诸城相次土崩,天下大事去矣。若郢州既拔,席卷沿流,西阳、武昌自然风靡,何遽分兵散众,自贻忧患乎[6]?且丈夫举事欲清天步,况拥数州之兵以诛群小,悬河注火,奚有不灭,岂容北面请救戎狄,以示弱于天下[7]。彼未必能信,徒取丑声,此乃下计,何谓上策?卿为我辈白镇军,前途攻取,但以见付,事在目中,无患不捷,但借镇军靖镇之耳。”
【注文】
[1]魏:即北魏王朝。
[2]控引秦、梁:控制、联结秦州、梁州。
[3]距:同“拒”。
[4]粮储称是:军粮储备要够一万人食用。 卒:同“猝”,仓促的意思。
[5]一城:此指郢城。
[6]风靡:望风披靡,即溃败。 遽(jù):急速、匆忙的意思。 贻(yí):遗留的意思。
[7]清天步:天步,即天路。清天步,意即清扫天路,步履艰难,意即做大事要为人所不能为。 悬河注火:高悬的河水浇灭一个火堆。 奚(xī):疑问词,何的意思。 戎(róng)狄(dí):中国古代对于居于中原的北方及西北方的民族的通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了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经济文化模式。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中原华夏和四方民族共存的居住和生存格局。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原华夏,对以游牧文明为特征的四方民族,通常称呼为蛮、夷、戎、狄,即所谓的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北魏是由东北部内迁中原的鲜卑拓跋族群所建立的国家,相对于南朝而言,位于其北部,所以,南朝人蔑称其为戎狄。
【译文】
六月,西台派卫尉席阐文慰劳萧衍的军队,带着萧颖胄等人的意见对萧衍说:“如今屯兵于两岸,不合兵包围郢州,平定西阳、武昌,进而夺取江州,这个机会已失去。不如向北魏请求援助,与北魏连和,仍然是上策。”萧衍说:“汉口的路通荆、雍二州,控制连接秦州、梁州,粮草运送及储备供应,以此为依靠,所以置兵于汉口,能将几个州联结在一起。现在如果合兵围攻郢州,再分兵前进,鲁山的军队一定会阻断沔水的通路,扼(è)控我们的咽喉。如果运粮的道路不通,军队会自然离散,谈何持久呢?邓元起最近想用三千的兵力前去攻取寻阳,如果对方突然间兴奋地领悟了其中的玄机,只派一名说客就足够了;如果他们进行抵抗,寻阳本来就不是三千人的军队所能攻下的。进退都没有依据,看不出可行的道理。西阳、武昌,一攻即得。但是既然得到,就应当派兵镇守,想要守住这两座城池,需要的兵力不下万人,粮草也得与之相当,仓促之间拿不出这些兵粮。如果东面派来军队,用一万人攻打一座城,两城势必相互间不能救援。如果我们分兵救援,则首尾都被削弱;如果我们不派兵,孤城必然陷落,一城陷落,各个城池会接连失守,天下的大事就失败了。如果郢州已被占领,然后席卷沿江各城,西阳、武昌自然会望风披靡,为什么要马上分散兵力,给自己留下后患呢?况且大丈夫做事想要扫清天路,何况拥有几个州的兵马,诛灭一群小人,就像倾泻河水灭一堆火,哪有不灭的道理,怎能容许向北面的戎狄求救,向天下显露自己的弱小呢。北面的戎狄未必能相信我们,白白地招致丑恶的名声,这是下策,怎么能说是上策呢?你替我们禀(bǐng)告镇军大人,前面的攻战夺取,只管交给我们,事情明明白白,不要担心不能取胜,只是借助大人的声威绥(suí)靖(jìng)、镇抚罢了。”
【原文】
吴子阳等进军武口,衍命军主梁天惠等屯渔湖城,唐脩期等屯白阳垒,夹岸待之[1]。子阳进军加湖,去郢三十里,傍山带水,筑垒自固。子阳举烽,城内亦举火应之,而内外各自保,不能相救[2]。会房僧寄病卒,众复推助张乐祖(8)代守鲁山[3]。
【注文】
[1]武口:武湖水出长江的出口,武湖水在今湖北武汉境内。 梁天惠(生卒年不详):时萧衍手下将领。 唐脩期(生卒年不详):时萧衍手下将领。
[2]举烽:即点燃报警的烽火。中国古代通过点燃柴草来传递消息的行动,称为举烽。与之相应的有烽火台,也称烽燧、烽堠(hòu),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
[3]会:恰逢。
【译文】
吴子阳等进军到达武口,萧衍命令军主梁天惠等人屯兵于渔湖城,唐脩期等屯兵于白阳垒,夹岸布兵准备迎战。吴子阳进军加湖,离郢州三十里,依山环水,修筑营垒自守。吴子阳点燃烽火,城内也点燃烽火响应他,城内、城外各自自保,不能相救。恰逢房僧寄病亡,众人又推举、协助孙乐祖代替房僧寄守鲁山。
【原文】
东昏侯作芳乐苑,山石皆涂以五彩[1]。望民家有好树美竹,则毁墙撤屋而徙之。时方盛暑,随即枯萎,朝暮相继。又于苑中立市,使宫人、宦者共为裨贩,以潘贵妃为市令,东昏侯自为市录事,小有得失,妃则与杖,乃敕虎贲不得进大荆、实中荻[2]。又开渠立埭,身自引船[3]。或坐而屠肉[4]。又好巫觋,左右朱光尚诈云见鬼[5]。东昏入乐游苑,人马忽惊,以问光尚,对曰:“向见先帝大嗔,不许数出[6]。”东昏大怒,拔刀与光尚寻之,既不见,乃缚菰为高宗形,北向斩之,悬首苑门[7]。
【注文】
[1]芳乐苑:南齐东昏侯所修建的园林名称。
[2]立市:即建立市场。市,中国古人从先秦始,在城中设立专门的、固定的商业区,称为市。宋代以后,市不再限定在固定区域内。 宫人:中国古代宫女、妃嫔的统称。 宦者:即宦官、太监。 裨(bì)贩:即商贩。裨,补益,意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获利,所以称裨贩。 市令:古代职官名,掌市场管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唐代,市场有固定的区域,政府派专人管理,其长官称为市令。宋以后,市场的地方不再受限,不复有市令一职。 市录事:古代职官名,从属于市令的官员,协助市令管理市场。 与杖:即用杖抽打,以示责罚。 大荆:也称黄荆、牡荆,打人用的荆条的一种。荆,落叶乔木的一种,开紫色小花,古人用其枝条做成刑杖,称为荆条。 实中荻(dí):实心的荻。荻,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像芦苇一样,生长在路边和水边。
[3]开渠立埭(dài):开挖渠道,建立堤坝。埭,堤、坝。
[4]屠肉:宰杀牲畜卖肉。
[5]巫觋(xí):在中国古代指介于人神之间的、亦人亦神的宗教人员,女者称为巫;男者称为觋。
[6]嗔(chēn):非常生气。嗔,发怒生气。
[7]缚菰(gū)为高宗形:用菰草捆扎成齐高宗萧鸾的样子。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一种,生长在浅水中,江南人称其为茭(jiāo)草。
【译文】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修建芳乐苑,山石都用五彩颜色涂饰。看到百姓家里有好树美竹,就毁掉院墙,推倒房屋搬走。当时正是盛夏,刚挖起的树竹随即枯萎,一天到晚连续移栽。他又让人在苑中开设市场,派宫人、宦官都扮作商贩,让潘贵妃担任市令,东昏侯自己任市录事,稍有差错,潘贵妃就对他予以杖罚,于是命令虎贲不能进献用荆条做的刑杖和实心的芦荻。又在苑中挖渠筑坝,亲自拉船。有时坐在那里杀牛羊、卖肉。又喜欢迎请女巫、男觋,近臣朱光尚假装说看见过鬼。东昏侯进入乐游苑,连人带马突然受惊,就此事问朱光尚,朱光尚回答说:“刚才看见先帝生气了,不许您经常外出。”东昏侯大怒,拔出刀来要和朱光尚一起去寻鬼,找不见鬼,就用菰草捆扎成齐高宗(萧鸾)的样子,面向北将草人斩首,将它的头悬挂在芳乐苑的门上。
【原文】
崔慧景之败也,巴陵王昭胄、永新侯昭颖出投台军,各以王侯还第,心不自安[1]。竟陵王子良故防阁桑偃为梅虫儿军副,与前巴西太守萧寅谋立昭胄,昭胄许事克用寅为尚书左仆射、护军[2]。时军主胡松将兵屯新亭,寅遣人说之曰:“须昏人出,寅等将兵奉昭胄入台,闭城号令。昏人必还就将军,但闭垒不应,则三公不足得也。”松许诺。会东昏侯新作芳乐苑,经月不出游。偃等议募健儿百余人,从万春门入突取之,昭胄以为不可。偃同党王山沙虑事久无成,以事告御刀徐僧重[3]。寅遣人杀山沙于路,吏于麝幐中得其事,昭胄兄弟与偃等皆伏诛[4]。
【注文】
[1]以王侯还第:指萧昭胄、萧昭颖兄弟,在南齐殇帝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曾随崔慧景谋反,崔慧景兵败后,又投降朝,各自以王侯的身份还家。
[2]防阁:古代武官名,即防阁将军。掌诸王及将军府的禁卫任务。南北朝时,朝置直阁将军,诸王府、都督府及刺史府置防阁将军,负保卫之责。 桑偃(yǎn)(?—501年):时任南齐之防阁将军,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欲谋杀东昏侯萧宝卷,拥立萧昭胄为帝,事泄,被杀。 萧寅(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前任巴西太守。
[3]王山沙(?—501年):桑偃之同党,中兴元年(501年),被杀。
[4] 麝(shè)幐(téng):盛麝香的香囊(náng)。
【译文】
崔慧景兵败后,巴陵王萧昭胄、永新侯萧昭颖出来投奔朝守军,都以王侯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王府,心里感到不安。竟陵王萧子良原来的防阁桑偃担任梅虫儿的军副,他和巴西太守萧寅秘密计划拥立萧昭胄为帝,萧昭胄许诺事成后,任用萧寅为尚书左仆射、护军。当时,军主胡松率兵驻守在新亭,萧寅派人劝说胡松说:“等昏君出去,我们率兵保护萧昭胄入宫,关闭城门,发布号令。昏君必定会去找将军您,您只管关闭营垒不接应,将来得到三公的职位不在话下。”胡松答应了。正赶上东昏侯(萧宝卷)新建芳乐苑,一个多月也不出宫游玩。桑偃等商议召集勇士一百多人,从万春门冲进去杀死东昏侯,萧昭胄认为不行。桑偃的同党王山沙担心事情拖得久了不能成功,就把事情报告了御刀徐僧重。萧寅派人在路上杀了王山沙,官吏在王山沙的麝香袋中发现了这件事的材料,萧昭胄兄弟及桑偃等人都被处死了。
【原文】
雍州刺史张欣泰与弟前始安内史欣时密谋结胡松及前南谯太守王灵秀、直阁将军鸿选等诛诸嬖幸,废东昏[1]。东昏遣中书舍人冯元嗣监军救郢[2]。秋七月甲午,茹法珍、梅虫儿及太子右率李居士、制局监杨明泰送之于中兴堂[3]。欣泰等使人怀刀于座斫元嗣,头坠果柈中;又斫明泰,破其腹;虫儿伤数疮,手指皆堕;居士、法珍等散走还台[4]。灵秀诣石头迎建(康)[安](9)王宝寅,帅城中将吏见力,去车轮,载宝寅,文武数百唱警跸向台城,百姓数千人皆空手随之[5]。欣泰闻事作,驰马入宫,冀法珍等在外,东昏尽以城中处分见委,表里相应。既而法珍得返,处分闭门上仗,不配欣泰兵,鸿选在殿内亦不敢发[6]。宝寅在杜姥宅,日已暝,城门闭[7]。城上人射外人,外人弃宝寅溃去,宝寅亦逃。三日,乃戎服诣草市尉,尉驰以启东昏[8]。东昏召宝寅入宫问之,宝寅涕泣称:“尔日不知何人逼使上车,仍将去,制不自由。”东昏笑,复其爵位。张欣泰等事觉,与胡松皆伏诛。
【注文】
[1]张欣泰(456—501年):字义亨,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少喜读书,有才干。南齐东昏侯永元末,因东昏侯昏愦(kuì),谋废之,事泄,于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被杀。 始安:指始安郡。时南朝湘州属郡,领始安、荔浦、建陵左县、熙平、永丰、平乐六县,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所辖约相当于今广西桂林南部地区。 欣时:即张欣时(?—501年),张欣泰之弟,时任始安内史,与其兄张欣泰谋废东昏侯,同年被杀。 南谯(qiáo):即南谯郡,时南朝南豫州属郡,领山桑、蕲(qí)县、北许昌、扶阳、曲阳、嘉平六县,治山桑(今安徽蕲县东南),所辖约相当于今安徽滁(chú)州南部、巢湖东部及芜湖南部等地。 王灵秀(?—501年):曾任南齐南谯郡太守,南齐东昏侯永元末,与张欣泰兄弟谋废东昏侯萧宝卷,事泄,被杀。 鸿选(?—501年):时任南齐之直阁将军,南齐东昏侯永元末,与张欣泰兄弟谋废东昏侯萧宝卷,事泄,被杀。
[2]冯元嗣(?—501年):时东南齐之中书舍人,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被张欣泰斩杀。 监军:代表朝监督管理外派军队。
[3]李居士(生卒年不详):时任南齐之太子左卫率。 制局监:古代职官名,掌禁卫兵及军械。始置于南北朝,与内监、外监同属于殿内机要禁卫武职。 杨明泰(生卒年不详):时任南齐之制局监。 中兴堂:地名。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430—464年),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三十年(453年),即位于新亭——建康南之军营(今江苏南京南),将新亭改为中兴堂。
[4]斫(zhuó):用刀斧砍。 果柈(pán):即果盘。柈,盘子。
[5]警跸(bì):古代帝王出行时,清扫道路,禁止通行的仪仗。
[6]处分:处置安排。
[7]暝(míng):日落,天黑。
[8]草市尉:古代职官名,管理草市的官员。草市:南朝台城的六个门之外,均设有草市,即集市,并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草市尉,进行管理。
【译文】
雍州刺史张欣泰和他的弟弟前任始安内史张欣时,秘密谋划和胡松及前任南谯太守王灵秀、直阁将军鸿选等人联合诛杀东昏侯萧宝卷身边的宠臣,废掉东昏侯。东昏侯派中书舍人冯元嗣担任监军救援郢城。秋季七月甲午(初二日),茹法珍、梅虫儿及太子右率李居士、制局监杨明泰等人把冯元嗣送到中兴堂。张欣泰等人派人身上藏着刀在座位上杀死了冯元嗣,头坠落到果盘中;又杀了杨明泰,刺破了他的腹部;梅虫儿身上多处受伤,手指头都掉了;李居士、茹法珍等分别逃跑回到了台城。王灵秀到石头城迎接建安王萧宝寅,率领城中将士、官吏出力,去掉车轮,抬着萧宝寅,文武官员几百人高喊着清道回避,向台城进发,几千名百姓都空手相随。张欣泰听说事情已经发生,骑马进宫,希望茹法珍等人在外面,东昏侯把城中的事情都交给他,这样便可以里外接应。不一会儿茹法珍得以返回,安排闭门坚守,不让张欣泰分配兵力,鸿选在殿内也不敢行动。萧宝寅在杜姥宅,天已黑,城门关闭。城上的人向外面的人射击,城外的人抛下萧宝寅逃散,萧宝寅也逃了。三天后,萧宝寅才身穿军装到了草市尉,草市尉派快马报告东昏侯。东昏侯召萧宝寅进宫问他,萧宝寅哭着说:“那天不知是什么人逼着我上了车,把我带了出去,控制了我,使我身不由己。”东昏侯笑了,恢复了他的爵位。张欣泰等人的行为被发现了,和胡松一起被杀。
【原文】
萧衍使征虏将军王茂、军主曹宗仲等乘水涨以舟师袭加湖,鼓噪攻之[1]。丁酉,加湖溃,吴子阳等走免,将士杀溺死者万计,俘其余众而还[2]。于是郢、鲁二城相视夺气。
【注文】
[1]曹宗仲(生卒年不详):时萧衍手下将领。
[2]吴子阳(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译文】
萧衍派征虏将军王茂、军主曹宗仲等趁着江水上涨,率水军袭击加湖,击鼓呐喊,发起进攻。丁酉(初五日),加湖被攻破,吴子阳等逃脱,被杀死、淹死的将士上万人,把其余的人俘虏了,返回军营。郢城、鲁山二城的守城将士因此失去了气势。
【原文】
鲁山乏粮,军人于矶头捕细鱼供食[1]。密治轻船,将奔夏口,萧衍遣偏军断其走路。丁巳,孙乐祖窘迫,以城降。
【注文】
[1]矶(jī)头:江边或江水中的沙石。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江河当中的石滩。 细鱼:小鱼。
【译文】
鲁山缺粮,军人在矶头捕小鱼为食。暗中做好轻便小船,想逃奔夏口。萧衍派偏军截断了他们的道路。丁巳(二十五日),孙乐祖没有办法,开城门投降。
【原文】
己未,东昏侯以程茂为郢州刺史,薛元嗣为雍州刺史。是日,茂、元嗣以郢城降。郢城之初围也,士民男女近十万口;闭门二百余日,疾疫流肿,死者十七八,积尸床下而寝其上,比屋皆满[1]。茂、元嗣等议出降,使张孜为书与衍。张冲故吏青州治中房长瑜谓孜曰:“前使君忠贯昊天,郎君但当坐守画一以荷析薪[2]。若天运不与,当幅巾待命,下从使君[3]。今从诸人之计,非唯郢州士女失高山之望,亦恐彼所不取也[4]。”孜不能用。萧衍以韦叡为江夏太守,行郢府事,收瘗死者而抚其生者,郢人遂安[5]。
【注文】
[1]疾疫:疾病、瘟疫。 流肿:毒气流动传播使人浮肿。 十七八:十分之七八。
[2]故吏:即旧日之官吏。南齐明帝萧鸾时,张冲曾任青、冀二州刺史,房长瑜任治中。所以称其为故吏。 治中:古代职官名。西汉始置,原名为治中从事史,也称治中从事,是刺史的佐官,协助刺史处理州府之事。南北朝时,均设此职,具体职掌在各代略有不同。后世,有时改称司马。 房长瑜(生卒年不详):原南齐郢州刺史张冲部下。 前使君:此指前任郢州刺史张冲。 昊(hào)天:苍天。 坐守画一:意即坐守城池,勿使其失守与敌人。其寓意取自《汉书》:“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较若画一,即规章法令一致。 以荷析薪:典出《左传》燕昭公七年(前580年):“其父析薪,其子不克负荷。”原意为父亲劈柴,儿子不能背负重任。后用以比喻子承父业。
[3]幅巾待命:以一条帛巾(丝绸做的巾)结束生命。
[4]高山之望:指对高尚品德的仰慕之心。语出《诗经》之《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指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5]瘗(yì):埋葬。
【译文】
己未(二十七日),东昏侯萧宝卷任命程茂为郢州刺史,薛元嗣为雍州刺史。当天,程茂、薛元嗣率领郢城人投降。郢城当初被围困时,军民男女将近十万人;闭门守城二百多天,疾病瘟疫流行,死的人有十分之七八,尸体堆积在床下,活人睡在床上,所有的屋子都满满的。王茂、薛元嗣等商议出城投降,派张孜给萧衍写书信。张冲的旧将、青州人、治中房长瑜对张孜说:“前使君张冲忠诚孝主名闻天下,您只应当坐守此城以继承您父亲的遗志。如果天运不帮我们,应当用一条头巾结束性命,到地下去追随使君。如今听从他们的计划,不只是郢州的男女失去了崇高德行的仰望,恐怕他们也不会接受我们。”张孜不接受他的建议。萧衍任命韦叡为江夏太守,代理郢州府的事务,收集掩埋死者、安抚生者,郢州人才安定下来。
【原文】
诸将欲顿军夏口,衍以为宜乘胜直指建康,车骑谘议参军张弘策、宁远将军庾域亦以为然[1]。衍命众军即日上道。缘江至建康,凡矶、浦、村落,军行宿次,立顿处所,弘策逆为图画,如在目中。
【注文】
[1]车骑谘议参军:指车骑将军府的咨议参军。谘,同“咨”。 宁远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三国魏始置,南北朝沿置,属杂号将军。
【译文】
各位将领打算屯军于夏口,萧衍认为应当乘胜直击建康,车骑将军咨议参军张弘策、宁远将军庾(yǔ)域也持同样的意见。萧衍命令众军当天就上路。沿江前进直达建康,凡沿途的石滩、口岸、村落,军队行军驻扎、停留住宿的地方,张弘策事先做好安排,所有的事情好像在他视线范围之内。
【原文】
汝南民胡文超起兵于滠阳以应萧衍,求取义阳、安陆等郡以自效[1]。衍又遣军主唐脩期攻随郡,皆克之[2]。司州刺史王僧景遣子贞孙为质于衍,司部悉平[3]。
【注文】
[1]胡文超(生卒年不详):时南齐汝南郡郡民,于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起兵反齐,以响应萧衍。 滠(shè)阳:古县名,时属南朝郢州江夏郡,位于今湖北武汉黄陂(pí)南。 安陆:即安陆郡,时南朝司州属郡,领安陆、应城、新市、新阳、宣化五县,治安陆(今湖北安陆),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应城、安陆等地。
[2]随郡:时南朝司州属郡,领随县、永阳、阙(què)西、安化四县,治随县(今湖北随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湖北随州。
[3]王僧景(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司州刺史。 贞孙(生卒年不详):即王僧景之子王贞孙。
【译文】
汝南百姓胡文超在滠阳起兵以响应萧衍,请求攻取义阳、安陆等郡以效力。萧衍又派军主唐脩期攻打随郡,都攻了下来。司州刺史王僧景派他的儿子王贞孙到萧衍那里做人质,司州所属各郡都平定了。
【原文】
初,东昏侯遣陈伯之镇江州,以为吴子阳等声援[1]。子阳等既败,萧衍谓诸将曰:“用兵未必须实力,所听威声耳。今陈虎牙狼狈奔归,寻阳人情,理当恟惧,可传檄而定也。”乃命搜俘囚,得伯之幢主苏隆之,厚加赐与,使说伯之,许即用为安东将军、江州刺史[2]。伯之遣隆之返命,虽许归附,而云“大军未须遽下”。衍曰:“伯之此言,意怀首鼠[3]。及其犹豫,急往逼之,计无所出,势不得不降。”乃命邓元起引兵先下,杨公则径掩柴桑,衍与诸将以次进路[4]。元起将至寻阳,伯之收兵退保湖口,留陈虎牙守湓城[5]。选曹郎吴兴沈瑀说伯之迎衍,伯之泣曰:“余子在都,不能不爱[6]。”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离合[7]。”八月丙子,衍至寻阳,伯之束甲请罪[8]。初,新蔡太守席谦父恭穆为镇西司马,为鱼复侯子响所杀[9]。谦从伯之镇寻阳,闻衍东下,曰:“我家世忠贞,有殒不二[10]。”伯之杀之。乙卯(10),以伯之为江州刺史,虎牙为徐州刺史。
【注文】
[1]陈伯之(生卒年不详):济阴睢(suī)陵(今江苏睢宁)人,不认字,但勇力过人。南齐明帝萧鸾时期以武功入仕。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率兵镇守寻阳抵御萧衍军。后降萧衍,梁朝立,任江州刺史,横行江州,不听朝调遣,并起兵反梁,后与其子陈虎牙率众投奔北魏。南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出兵北讨,又率众南归,之后,亡于家。
[2]幢主:古代职官名,始于南北朝。意即旗主、旗头,属统兵将领,领兵约五百人左右。 苏隆之(生卒年不详):时陈伯之手下。 安东将军:古代武官名,掌军事。始于东汉,四安将军(东、南、西、北)之一,南朝宋、齐时,多由诸王担任。南齐列右第三品。
[3]意怀首鼠:迟疑不决、观望犹豫的意思。
[4]柴桑:古县名。时南朝江州寻阳郡所属,即寻阳郡治所,今江西九江西南。始置于西汉,属豫章郡;西晋惠帝时立寻阳郡,为寻阳郡治所。后改称湓城县、楚城驿。
[5]湖口:古地名,即彭蠡(lǐ)湖流入长江的入口,时为南朝江州寻阳郡彭泽县属地,今江西湖口南。 湓(pén)城:古地名,时南朝江州治所,属于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
[6]沈瑀(yǔ)(451—509年):字伯瑜,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齐时,曾掌州府司法;任建德县令,颇有佳绩。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梁朝建立,官至振武将军、余姚令。南梁武帝天监八年(509年),亡,年五十九岁。 在都:指在建康城。
[7]人情匈匈:指人情喧闹扰攘,不安定。
[8]束甲:收拾起铠甲,意即归顺。
[9]席谦(?—501年):时南齐之新蔡太守,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因拒不降萧衍,被陈伯之斩杀。 恭穆:即席恭穆(?—489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出身于关陇豪族。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七年(489年),任镇军将军萧子响府司马,因与长史刘寅等连名上告萧子响为乱江州,被萧子响所杀。萧子响被赐死后,朝赠其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 镇西司马:指镇西将军府司马。 鱼复侯子响:即南齐世祖齐武帝萧赜(zé)第四子萧子响(468—489年),字云音,勇猛过人。因豫章王萧嶷(yí)无子,过继为嫡子。南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官至江州、荆州刺史,封巴东郡王。到任后,私自制作锦袍绛袄,欲与诸蛮交换兵器,长史刘寅报告朝,朝派人查处,与江州兵发生冲突,江州兵败,萧子响白服投降,被武帝赐死,年二十二岁。贬为鱼复侯。
[10]有殒(yǔn)不二:至死没有二心。殒,死亡。
【译文】
当初,东昏侯派陈伯之镇守江州,派吴子阳前去支援。吴子阳等人失败后,萧衍对各位将领说:“用兵不一定就靠实力,所凭借的是军威而已。现在陈虎牙狼狈逃归,寻阳人的心情,按常理应当惊恐万分,只要发一道文告就可以平定。”于是下令搜查被俘的囚徒,找到了陈伯之的旗官苏隆之,多给他赏赐,派他说服陈伯之,许诺立即任用他为安东将军、江州刺史。陈伯之派苏隆之回复萧衍,虽然答应归附,但是说“大军不需要立刻东下”。萧衍说:“陈伯之这话,说明他心怀首鼠两端的打算。趁他还在犹豫,赶快前去逼迫他,他没有办法,一定不得不投降。”于是命令邓元起率兵先下,杨公则直接突袭柴桑,萧衍和各将领依次进军。邓元起将要到达寻阳,陈伯之收兵退保湖口,留下陈虎牙守湓(pén)城。挑选曹郎、吴兴人沈瑀说(shuì)服陈伯之迎接萧衍,陈伯之哭着说:“我的儿子都在京城,不能不为他们着想。”沈瑀说:“不对。现在人心惶惶,都想另找出路,如果不早作打算,军队溃散难再集合。”八月丙子(十四日),萧衍到寻阳,陈伯之卸甲请罪。当初,新蔡太守席谦的父亲席恭穆任镇西司马,被鱼复侯萧子响所杀。席谦跟随陈伯之镇守寻阳,听到萧衍东下,说:“我家世代忠诚,宁死不降。”陈伯之杀了他。己卯(十七日),任命陈伯之为江州刺史,陈虎牙为徐州刺史。
【原文】
鲁休烈、萧璝破刘孝庆等于峡口,任漾之战死[1]。休烈等进至上明,江陵大震[2]。萧颖胄恐,驰告萧衍,令遣杨公则还援根本[3]。衍曰:“公则今溯流上江陵,虽至,何能及事?休烈等乌合之众,寻自退散,政须少时持重耳[4]。良须兵力,两弟在雍,指遣往征,不为难至[5]。”颖胄乃遣军主蔡道恭假节屯上明,以拒萧璝[6]。
【注文】
[1]鲁休烈(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之巴西太守。 萧璝(guī)(生卒年不详):南齐之巴东太守萧惠训之子。 峡口:古地名,在今浙江江山南部。 任漾(yàng)之(?—501年):时南齐大臣,曾任巴东太守,辅国将军,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阵亡。
[2]上明:古地名,在今湖北随县东北。
[3]根本:指江陵。
[4]少时持重:暂时的稳定持重。
[5]两弟:指萧衍的两个弟弟萧伟、萧憺(dàn)。时萧伟在雍州统领州事;萧憺镇守垒城。
[6]蔡道恭(?—504年):字怀俭,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州西北)人,性宽厚。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随萧颖胄起兵响应萧衍。南齐和帝萧宝融即位,官至司州刺史。南梁武帝天监初,因功封汉寿县伯。天监三年(504年),病亡。
【译文】
鲁休烈、萧璝在峡口打败刘孝庆等人,任漾之战死。鲁休烈等人进军至上明,江陵大为震惊。萧颖胄害怕,派快马报告萧衍,请他下令派杨公则还军救援根据地。萧衍说:“杨公则如今逆流而上救援江陵,即使到了,又有什么用?鲁休烈等人是乌合之众,很快会自行退散,现在需要的是稍稍镇定一下。如果真的需要兵力,我的两个弟弟在雍州,派人征调,不难到来。”萧颖胄于是派军主蔡道恭持符节屯兵上明,抗拒萧璝。
【原文】
辛巳,东昏侯以太子左率李居士总督西讨诸军事,屯新亭。
【译文】
辛巳(十九日),东昏侯(萧宝卷)任命太子左率李居士统领西讨诸军事,屯兵新亭。
【原文】
九月乙未,诏萧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从事[1]”。衍留骁骑将郑绍叔守寻阳,与陈伯之引兵东下。谓绍叔曰:“卿,吾之萧何、寇恂也[2]。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绍叔流涕拜辞。比克建康,绍叔督江、湘粮运,未尝乏绝。
【注文】
[1]京邑:指建康。 便宜从事:指可以自行决断,处理相关事情。
[2]萧何(前257—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政治家。秦时曾任沛县狱吏,秦末随刘邦起义。以秦朝典章为基础,制定律令制度;力荐韩信;协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异姓王叛乱;辅佐汉惠帝刘盈,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稳定、延续,奠定了基础,立下了功劳。楚汉战争期间,受高祖之命留守关中运输粮草,支援前线,为刘邦战胜项羽,提供了后方保障。 寇恂(xún)(?—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名将。西汉时任上谷郡功曹,汉末,随光武帝刘秀起兵,在东汉的建立及前期的统一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东汉光武帝建武初,任河内太守,率领所属县军民,砍竹林造箭百万支;养马二千匹;收租赋四百万斛,运送前线,支援战斗。
【译文】
九月乙未(初四日),南齐和帝(萧宝融)诏令萧衍“如果攻下京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事情”。萧衍留下骁骑将军郑绍叔守寻阳,和陈伯之率兵东下。对郑绍叔说:“您好比是我的萧何、寇恂。如果进军失利,我负责任;粮运不继,是您的责任。”郑绍叔哭着与萧衍告别。一直等到攻克建康,郑绍叔监督江、湘二州的粮运,不曾缺乏断绝。
【原文】
甲申(11),东昏侯以李居士为江州刺史,冠军将军王珍国为雍州刺史,建安王宝寅为荆州刺史,辅国将军申胄监郢州,龙骧将军扶风马仙琕监豫州,骁骑将军徐元称监徐州军事[1]。珍国,广之子也[2]。是日,萧衍前军至芜湖,申胄军二万人弃姑孰走,衍进军据之[3]。戊申,东昏侯以后军参军萧璝为司州刺史,前辅国将军鲁休烈为益州刺史。
【注文】
[1]王珍国(?—515年):字德重,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人,出身官宦。南齐高帝萧道成朝入仕,南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官至钟离、巴东、建平等郡太守。南齐明帝萧鸾建武末,屯守建康,杀东昏侯萧宝卷投降萧衍。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四年(515年),亡。 申胄(?—516年):时南齐将领。 扶风:即扶风郡,时北魏雍州属郡,领好畤(zhì)、始平等五县,治好畤(今陕西乾县东),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咸阳西北部地区。 马仙琕(bǐng)(?—516年):字灵馥(fù),扶风郿(méi)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南齐明帝萧鸾永元年间,因平定萧遥光、崔慧景叛乱,官至豫州刺史,率兵力保东昏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萧衍攻占建康后,无奈投降。梁朝立,屡立战功。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五年(516年),亡。
[2]广之:即王广之(425—497年)。参见前注。
[3]芜湖:古地名,时南朝南豫州淮南郡属地,又名襄垣,今安徽芜湖。淮南郡:南朝南豫州属郡,领于湖、繁昌、当涂、浚酋、定陵、襄垣六县,治襄垣(今安徽芜湖),所辖约相当于今安徽芜湖、马鞍山当涂县,及铜陵北部地区。 姑孰:古地名。时南朝南豫州治所,又名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
【译文】
甲申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任命李居士为江州刺史,冠军将军王珍国为雍州刺史,建安王萧宝寅为荆州刺史,辅国将军申胄监护郢州,龙骧(xiāng)将军、扶风人马仙琕监护豫州,骁骑将军徐元称负责徐州军事。王珍国,是王广之的儿子。这天,萧衍的前军到达芜湖,申胄率两万人弃姑孰逃走,萧衍进军姑孰。戊申(十七日),东昏侯任命后军参军萧璝为司州刺史,前辅国将军鲁休烈为益州刺史。
【原文】
萧衍之克江、郢也,东昏侯游骋如旧,谓茹法珍曰:“须来至白门前,当一决[1]。”衍至近道,乃聚兵为固守之计,简二尚方二冶囚徒以配军,其不可活者,于朱雀门内日斩百余人。
【注文】
[1]白门:指建康城西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中,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二十八星宿,也称四神、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代表四季的天气。白虎,是代表西方的灵兽,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zī)、参的总称,代表秋季。古人所谓“西方色白”,所以称西门为白门。
【译文】
在萧衍攻占江州、郢州的时候,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仍然和原来一样游戏驰骋,对茹法珍说:“要等萧衍来到白门前,我与他决一死战。”萧衍快到建康,东昏侯才聚集兵力作坚守的打算,挑选二尚方、二冶的囚徒充实军队,对其中不能让其活着的,在朱雀门内一天杀了一百多人。
【原文】
衍遣曹景宗等进顿江宁[1]。丙辰,李居士自新亭选精骑一千至江宁。景宗始至,营垒未立,而师行日久,器甲穿弊[2]。居士望而轻之,鼓噪前薄之[3]。景宗奋击,破之,因乘胜而前,径至皂荚桥[4]。于是王茂、邓元起、吕僧珍进据赤鼻逻,新亭城主江道林引兵出战,众军擒之于陈[5]。衍至新林,命王茂进据越城,邓元起据道士墩,陈伯之据篱门,吕僧珍据白板桥[6]。李居士觇(之)[知]僧珍众少,帅锐卒万人直来薄垒。僧珍曰:“吾众少,不可逆战,可勿遥射,须至堑里,当并力破之。”俄而皆越堑拔栅。僧珍分人上城,矢石俱发,自帅马步三百人出其后,城上人复逾城而下,内外奋击,居士败走,获其器甲不可胜计。居士请于东昏侯,烧南岸邑屋以开战场,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皆尽。衍诸弟皆自建康自拔赴军。
【注文】
[1]江宁:南朝扬州丹阳郡属县,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分秣陵县设立临江县,次年(281年),改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
[2]穿弊:毁坏。
[3]鼓噪前薄之:击鼓呐喊着向前靠近他们。
[4]皂荚桥:古桥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
[5]城主:古代职官名,始自南北朝。守城之主将。 江道林(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陈:同“阵”。
[6]篱门:指南齐建康城之西篱门。 白板桥:古地名,在南朝扬州丹阳郡江宁县界内。
【译文】
萧衍派曹景宗等进军屯守江宁。丙辰(二十五日),李居士从新亭选精锐骑兵一千人到江宁。曹景宗刚到,营垒还没建立,而且部队长时间行军,武器盔甲破旧不堪。李居士见状,十分轻视,于是击鼓呐喊逼近曹景宗的部队。曹景宗率军奋战,打败了他,因此乘胜前进,一直到达皂荚桥。于是王茂、邓元起、吕僧珍进军占据赤鼻逻,新亭城主江道林领兵出战,众军在阵前把他擒获。萧衍到达新林,命令王茂进兵占据越城,邓元起占据道士墩,陈伯之占据篱门,吕僧珍占据白板桥。李居士派人侦察得知吕僧珍兵少,率领精锐部队一万人直接来攻击吕僧珍的营垒。吕僧珍说:“我的人少,不可正面迎战,不可远射,等他们到战壕里,才可以合力击败他们。”不一会儿李居士的部队越过堑壕拔掉栅栏冲杀过来。吕僧珍派人分批上城,箭和石头一起发,亲自率领马军步兵三百人绕到李居士背后,城上的人又越城墙冲下来,内外夹击,李居士逃跑,缴获的武器装备不计其数。李居士向东昏侯(萧宝卷)请求,烧毁南岸的房屋以开辟战场,从大航以西到新亭以北全部化为灰烬。萧衍的弟弟们都从建康逃出,投奔军中。
【原文】
冬十月甲戌,东昏侯遣征虏将军王珍国、军主胡虎牙将精兵十万余人陈于朱雀航南,宦官王宝孙持白虎幡督战,开航背水,以绝归路[1]。衍军小却,王茂下马,单刀直前,其甥韦欣庆执铁缠槊以翼之,冲击东军,应时而陷[2]。曹景宗纵兵乘之,吕僧珍纵火焚其营,将士皆殊死战,鼓噪震天地[3]。珍国等众军不能抗,王宝孙切骂诸将、帅,直阁将军席豪发愤突陈而死,豪,骁将也,既死,士卒土崩,赴淮死者无数,积尸与航等,后至者乘之以济[4]。于是东昏侯诸军望之皆溃。衍军长驱至宣阳门,诸将移营稍前[5]。
【注文】
[1]胡虎牙(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军主。 王宝孙(生卒年不详):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身边的宦官。
[2]韦欣庆(生卒年不详):时南齐将领。 缠槊(shuò):用铁缠的槊。 翼之:策应、保护。
[3]殊死战:拼死奋战。
[4]切骂:严厉地斥责。 席豪(?—501年):时南齐将领,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萧衍兵围建康,率军力敌,阵亡。
[5]宣阳门:南齐建康城南面之正门。
【译文】
冬季十月甲戌(xū)(十三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派征虏将军王珍国、军主胡虎牙率领十几万精兵列阵于朱雀航南,宦官王宝孙打着白虎幡督战,折断浮桥,背水而战,断绝归路。萧衍的军队稍稍后退,王茂下了马,一个人持刀向前,他的外甥韦欣庆手执铁缠的槊保护他前行,向东面的军队冲过去,立即攻破了他们的军阵。曹景宗趁机放开兵马攻击,吕僧珍放火烧了他们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而战,击鼓、呐喊声震天动地。王珍国等各军不能抵抗,王宝孙痛斥各位将领,直阁将军席豪发愤出战而死。席豪,是勇敢善战的将领,他一死,军士们土崩瓦解,跳进淮水而死的不计其数,堆积的尸体和浮桥一样高,后来的人踩着死去军士的尸体过河。于是东昏侯的各路军队看到此景全面崩溃。萧衍的军队长驱直入,直到宣阳门,各位将领把军营慢慢向前移动。
【原文】
陈伯之屯西明门,每城中有降人出,伯之辄呼与耳语[1]。衍恐其复怀翻覆,密语伯之曰:“闻城中甚忿卿举江州降,欲遣刺客中卿,宜以为虑。”伯之未之信。会东昏侯将郑伯伦来降,衍使伯伦过伯之,谓曰:“城中甚忿卿,欲遣信诱卿以封赏,须卿复降,当生割卿手足[2]。卿若不降,复欲遣刺客杀卿。宜深为备。”伯之惧,自是始无异志。
【注文】
[1]西明门:即南齐建康城之西门。
[2]郑伯伦(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入仕南梁。
【译文】
陈伯之屯兵于西明门前,城中一有投降的人出来,陈伯之就叫过来和人家悄悄地说话。萧衍害怕他再有反悔的想法,悄悄对陈伯之说:“听说城中人非常恨您率领江州投降,想派刺客杀您,应当仔细考虑此事。”陈伯之不相信他的话。恰逢东昏侯(萧宝卷)的将领郑伯伦来投降,萧衍派郑伯伦去见陈伯之,对他说:“城中人十分恨您,想派信使诱惑您给您奖赏,等您再回去投降的时候,就割断您的手脚。您如果不投降,打算再派刺客来杀您。应当严加防备。”陈伯之害怕了,自此没有了二心。
【原文】
戊寅,东昏宁朔将军徐元瑜以东府城降[1]。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入援,屯东宫[2]。己卯,和诈东昏云出战,因以其众来降。光禄大夫张瓌弃石头还宫。李居士以新亭降于衍,琅邪城主张木亦降[3]。壬午,衍镇石头,命诸军攻六门。东昏烧门内营署、官府,驱逼士民,悉入宫城,闭门自守。衍命诸军筑长围守之。
【注文】
[1]徐元瑜(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2]桓(huán)和(生卒年不详):原南齐青、冀二州刺史,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3]琅(láng)邪(yá):指琅邪城,位于南齐建康城北。 张木(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译文】
戊寅(十七日),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宁朔将军徐元瑜献东府城投降。青、冀二州刺史桓和率兵入京城救援,屯兵在东宫。己卯(十八日),桓和假装对东昏侯说要出战,趁机率领他的兵马投降了萧衍。光禄大夫张瓌放弃了石头城回宫。李居士率新亭的人马投降萧衍,琅邪城主张木也投降了。壬午(二十一日),萧衍镇守石头城,命令各路军队进攻台城的六个城门。东昏侯放火烧了门内的营房、官府,驱赶逼迫军民都进入宫城,闭门自守。萧衍命令各路军队修筑长围包围宫城。
【原文】
杨公则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1]。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以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2]。左右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兵乃退。公则所领皆湘州人,素号怯懦,城中轻之,每出荡,辄先犯公则垒,公则奖厉军士,克获更多。
【注文】
[1]垒:指杨公则的营垒。
[2]城:指宫城。 麾(huī)盖:古时打仗时将帅用旌(jīng)旗伞盖。 神锋弩(nǔ):古代兵器的一种。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矢(shǐ):由弓或弩发射的箭。 胡床:又称交床、交椅、绳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携带方便。古代,胡床是有身份的人出行时的常用器具,源自北方游牧族群,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译文】
杨公则屯兵于领军府,垒起北楼和南掖门相对。曾登楼观战,城中人远远地看到军旗和伞盖,派神射手用弩向他射击,箭穿透了他的坐床。手下人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了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萧宝卷)夜里挑选勇士进攻杨公则的营栅,军营惊扰,杨公则仍旧躺着不起,过了许久才命令向敌人攻击,东昏侯的军队才退去。杨公则率领的都是湘州人,平常以懦弱闻名,城里的人看不起他们,每次出战,就先进攻杨公则的营垒,杨公则奖励军士,获得了更多的胜利。
【原文】
先是,东昏遣军主左僧庆屯京口,常僧景屯广陵,李奴献屯瓜步,及申胄自姑孰奔归,使屯破墩,以为东北声援[1]。至是,衍遣使晓谕,皆率众来降[2]。衍遣弟辅国将军秀镇京口,辅国将军恢镇破墩,从弟宁朔将军景镇广陵[3]。
【注文】
[1]左僧庆(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常僧景(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李奴(生卒年不详):原南齐将领,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 破墩(dūn):古地名,即破冈,在南朝之南徐州晋陵郡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境内,系秦始皇所建。晋陵郡,领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jì)阳、南沙、海阳七县,治晋陵(今江苏常州),所辖约相当于今江苏丹阳、常州、无锡等地。
[2]晓谕(yù):明白地告知。
[3]秀:指安成王萧秀。 恢:指鄱阳王萧恢。 景:指萧衍之堂弟萧景,原名萧昺(bǐng),北宋之李延寿作《南史》避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昺之讳,改名为萧景。避讳:是中国古代维护等级尊严的一种制度,在说话或著文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要用意同、音别的字来替代,称为避讳。
【译文】
此前,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派军主左僧庆屯兵京口,常僧景屯兵广陵,李奴献屯兵瓜步,等申胄从姑孰逃回后,派申胄屯兵破墩,作为东北面的援军。到这时,萧衍派使臣前往陈述利害,诸将都率领他们的军队来投降。萧衍派他的弟弟辅国将军萧秀镇守京口,辅国将军萧恢镇守破墩,堂弟宁朔将军萧景镇守广陵。
【原文】
巴东献武公萧颖胄以萧璝与蔡道恭相持不决,忧愤成疾,十一月壬午(12),卒[1]。夏侯详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教命,密报萧衍,衍亦秘之[2]。详征兵雍州,萧伟遣萧憺将兵赴之。璝等闻建康已危,众惧而溃,璝及鲁休烈皆降。乃发颖胄丧,赠侍中、丞相[3]。于是众望尽归于衍。
【注文】
[1]萧颖胄(461—501年):参见前注。南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封其为巴东郡公,谥号“献武”。中兴年间,萧衍率军东征建康,节节胜利,萧颖胄辅佐南康王萧宝寅驻守江陵,近不能制服萧璝,远不能击蔡道恭,所以忧愤成疾而亡。
[2]教命:命令、指令。
[3]赠:即追赠,中国古代官贵死后,皇帝根据其生前表现,追封其官爵或谥号,称为赠。
【译文】
巴东献武公萧颖胄因为萧璝和蔡道恭二人相持不下,忧虑、气愤得了病,十一月壬午日,病亡。夏侯详隐瞒了此事,派和他笔迹相仿的人代替他下令,秘密报告了萧衍,萧衍也不声张。夏侯详从雍州调兵,萧伟派萧憺(dàn)带兵前往。萧璝等人听说建康已危在旦夕,众人都很害怕,因而溃散而去,萧璝和鲁休烈都投降了。西台这才给萧颖胄发丧,赠他为侍中、丞相。于是萧衍成了众望所归的人物。
【原文】
崔慧景之逼建康也,东昏侯拜蒋子文神为假黄钺、使持节、相国、太宰、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牧、钟山王[1]。及衍至,又尊子文为灵帝,迎神像入后堂,使巫祷祀求福[2]。及城闭,城中军事悉委王珍国,兖州刺史张稷入卫京师,以稷为珍国之副[3]。稷,瓌之弟也。
【注文】
[1]拜:任命。 蒋子文神:即蒋子文的神像。蒋子文:名蒋歆(xīn),字子文。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嗜酒、好色,但自认为不同于常人,死后会成神。汉末任秣(mò)陵(今江苏南京)尉,平乱中死于钟山脚下。三国时,据民间传说,蒋子文乘白马、执羽扇,多次显灵,助战解灾,东吴之孙权封之为钟山神,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民间传言其为阴间十殿阎罗王之第一殿王——秦广王。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今江苏南京东北郊。十殿阎罗:阎罗信仰,源于古印度神话及佛教,是管理地狱即阴间的神。十殿阎罗,是中国道教传说中的十个管理地狱的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太宰:古代职官名,始置于西周,也称大冢宰、大宰。协助周王管理朝政,治理国家,列百官之首。后世渐成地位较高的荣誉性官职。 录尚书事:古代职官名,东汉始置。录,即统领,录尚书事,即统领尚书台的事,朝官只有加“录尚书事”的头衔,才有资格参与中枢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权重之臣常常以他官加录尚书事。隋以后渐废。 扬州牧:即扬州刺史。牧:古代职官名,始于先秦。西汉成帝时,改州刺史为州牧。后代通常作为刺史的代称。
[2]灵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赐予蒋子文的封号。 巫:也称巫史,是中国古代介于人神之间的人物,是神的意志的阐释者和神权的实际掌握者。在商代,巫肩负着占卜、祭祀、记史、掌管星历、教育、医药等多重责任。后代,巫渐成为专司占卜、祭祀的神职人员。 祷祀(sì):祈祷祭祀,请求神灵保佑。
[3]张稷(jì)(451—513年):字公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官宦。南齐官至北徐州刺史。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率军投降萧衍。梁朝立,官至侍中、中书令,后外任青、冀二州刺史。为官清正,家无余财。年六十三岁,被害。
【译文】
崔慧景当初进逼建康,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曾封蒋子文的神灵为假黄钺(yuè)、使持节、相国、太宰、大将军、录尚书事、杨州牧、钟山王。等萧衍打来,又尊奉蒋子文为灵帝,把神像迎入后堂,派巫师祈祷、祭祀以求降福。等关闭城门后,城里的军事全部交付王珍国,兖(yǎn)州刺史张稷率兵入京保卫,任命张稷为王珍国的副手。张稷,是张瓌的弟弟。
【原文】
时城中实甲犹七万人,东昏素好军陈,与黄门、刀敕及宫人于华光殿前习战斗,诈作被创势,使人以板去,用为厌胜[1]。常于殿中戎服骑马出入,以金银为铠胄,具装饰以孔翠[2]。昼眠夜起,一如平常[3]。闻外鼓叫声,被大红袍,登景阳楼屋上望之,弩几中之[4]。
【注文】
[1](gāng):抬。通作“扛”。 厌胜:古代巫术的一种,即用诸如诅咒等迷信手法使别人处于困境,甚至于死亡。
[2]孔翠:孔雀羽毛及翡翠(宝石的一种)。
[3]昼眠夜起:白天睡觉,夜晚起床。
[4]被:同“披”。 景阳楼:南齐建康城内楼宇,宋代在其故基上修建了法宝寺。
【译文】
当时台城中全副武装的军人还有七万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平常爱好排兵布阵,和黄门、刀敕及宫人在华光殿前演习战斗,假装被击伤的样子,派人用木板抬他离开,以此来镇压妖邪。常在殿中穿着军装,骑着马进进出出,用金银制作铠甲,上面用孔雀羽毛和翡翠进行装饰。白天睡觉夜里起来,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听外面有击鼓叫喊声,身披大红袍,登上景阳楼顶观望,弩箭几乎射中了他。
【原文】
始东昏与左右谋,以为陈显达一战即败,崔慧景围城寻走,谓衍兵亦然,敕太官办樵、米为百日调而已[1]。及大桁之败,众情凶惧,茹法珍等恐士民逃溃,故闭城不复出兵[2]。既而长围已立,堑栅严固,然后出荡,屡战不捷。东昏尤惜金钱,不肯赏赐。法珍叩头请之,东昏曰:“贼来独取我邪?何为就我求物?”后堂储数百具榜,启为城防,东昏欲作殿,竟不与[3]。又督御府作三百人精仗,待围解以拟屏除,金银雕镂杂物,倍急于常[4]。众皆怨怠,不为致力。外围既久,城中皆思早亡,莫敢先发。
【注文】
[1]太官:古代职官名,产生于战国秦,掌管皇帝的日常膳食及宴会事宜。南北朝时,掌管宫中招待百官的饭食。 樵(qiáo)、米:柴草与粮食,指宫中日常开销。 百日调:一百天的用度。
[2]逃溃:逃跑散去。
[3]后堂:指皇宫中的后殿。 榜:木板。
[4]御府:皇宫内掌管府库器物的机构。 屏除:南齐东昏侯出游时,驱逐百姓、悬挂幔帐、派人防守的一系列行动。
【译文】
开始时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和手下人盘算,认为陈显达一战即败,崔慧景围攻台城没几天就撤了,说萧衍也不过如此,命令太官置办柴米油盐按一百天计划就够了。等大桁(háng)一战失败后,众人心内恐惧,茹法珍等人害怕军民逃散,所以闭门不再出兵。不久外面立起了长围,战壕营栅严整坚固,这才派兵出击,屡战不胜。东昏侯尤其爱惜金钱,不肯拿来作为奖赏。茹法珍叩头请求他,东昏侯说:“贼人只是来捉拿我一个人吗?为何就和我要东西?”后堂储存了几百块木板,将领启奏用来修筑城防,东昏侯打算留着建造宫殿,竟然不给。又命令都御府制作三百人的精良器杖,等长围解除后打算做屏除用,金银雕镂及其他物品,要得比平常更加急迫。众人怨恨倦怠,不为他尽力。外面围攻的时间久了,城里的人都想早点被攻破,没有人敢先行动。
【原文】
茹法珍、梅虫儿说东昏曰:“大臣不留意,使围不解,宜悉诛之。”王珍国、张稷惧祸。珍国密遣所亲献明镜于萧衍,衍断金以报之[1]。兖州中兵参军冯翊张齐,稷之腹心也,珍国因齐密与稷谋,同弑东昏[2]。齐夜引珍国就稷,造膝定计,齐自执烛,又以计告后阁舍人钱强[3]。十二月丙寅夜,强密令人开云龙门,珍国、稷引兵入殿,御刀丰勇之为内应[4]。东昏在含德殿作笙歌,寝未熟,闻兵入,趋出北户,欲还后宫,门已闭[5]。宦者黄泰平刀伤其膝,仆地,张齐斩之[6]。稷召尚书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令百僚署笺,以黄油裹东昏首,遣国子博士范云等送诣石头[7]。右卫将军王志叹曰:“冠虽弊,何可加足[8]!”取庭中树叶挼服之,伪闷,不署名[9]。衍览笺无志名,心嘉之[10]。亮,莹之从弟;志,僧虔之子也[11]。衍与范云有旧,即留参帷幄[12]。王亮在东昏朝以依违取容。萧衍至新林,百僚皆间道送款,亮独不遣[13]。东昏败,亮出见衍。衍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14]。”亮曰:“若其可扶,明公岂有今日之举?”城中出者,或被劫剥。杨公则亲帅麾下陈于东掖门,卫送公卿、士民,故出者多由公则营焉。衍使张弘策先入清宫,封府库及图籍。于时城内珍宝委积,弘策禁勒部曲,秋毫无犯。收潘妃及嬖臣茹法珍、梅虫儿、王咺之等四十一人皆属吏。
【注文】
[1]明镜:明镜可以照物,王珍国献明镜与萧衍,是想让萧衍明鉴其归降之心。 断金:古语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萧衍此举是为了表示联合王珍国,合力灭东昏侯的决心。
[2]冯(píng)翊(yì):即冯翊郡,时北魏雍州属郡,领高陆、频阳、万年等六县,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高陵、耀州及浦城等地。
[3]造膝定计:两人相对而坐,促膝而谈,密定计谋。 后阁舍人:古代职官名,南北朝时南朝所置,常守值宫中,负责朝会及宴饮等礼仪。
[4]丰勇之(生卒年不详):隶属于左卫尉的军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委任其作为仪仗护卫人员。
[5]作笙(shēng)歌:奏乐唱歌。笙,簧管乐器的一种。 寝未熟:入睡了,但没有睡熟。 北户:北门。
[6]仆(pū)地:向前倒地。
[7]王亮(?—510年):字奉叔,琅(láng)邪(yá)临沂(yí)(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臣王导第六代孙,祖、父皆仕南朝之刘宋。南朝宋末尚宋公主,拜驸马都尉。南齐,受明帝萧鸾赏识,官至吏部尚书。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任尚书右仆射(yè)、中护军。齐亡仕梁,官至侍中、中书监。南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2年),假称有病,不赴朝会,被废为平民。 西钟:殿前西面的钟下。 百僚:百官。 署笺(jiān):在纸上签名。署,签名、题字。笺,写信或题词用的纸。 黄油:即抹上油的黄绢。黄绢抹油后可以防雨。 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掌教授国子学生徒儒学。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立国子学,设国子博士一人,官六品;南朝之宋沿置;梁置国子博士二人,官九品。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范缜(zhěn)的堂弟。官历南朝齐、梁二朝,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任国子博士。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降萧衍。梁朝立,历官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南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病亡。有文集三十卷传世。
[8]弊:破旧。
[9]挼(ruó)服之:揉碎覆盖之,即将院中的树叶揉碎了做衣服盖在东昏侯萧宝卷的脚上。挼,揉搓。
[10]览:看。 嘉:褒奖、表扬。
[11]莹:即王莹(?—517年),王亮的堂兄。字奉光,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末,尚临淮公主,拜驸马都尉。后仕南朝齐、梁,为官清廉、严谨。 志:即王志(460—513年),字次道,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官宦,宋末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后仕南朝齐、梁,为政清廉,有佳绩。南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亡,年五十四岁。王志善书法,时誉之为书圣。 僧虔(qián):即王僧虔(426—485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且通晓音律、天文历法。出身书香官宦之家,五世祖为东晋王导,四世祖为书法家王羲之。祖、父为晋、南朝宋重臣。官历南朝宋、齐两朝,累历要职。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三年(485年),亡,年六十岁。
[12]帷(wéi)幄(wò):原意指帐幔,此引申为天子提供决策性服务的幕府机构。
[13]依违取容:依靠模棱两可的态度容身。 间道送款:从小道见萧衍表示心意。
[14]颠而不扶:语出孔子《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即:江山频临危境不支持,社稷就要颠覆不扶持,怎么能做人家的丞相呢?萧衍用此语责问王亮。颠,意即颠覆、倾倒。
【译文】
茹法珍、梅虫儿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说:“大臣们不认真抵御,使包围不能解除,应当把他们都杀了。”王珍国、张稷害怕灾难临头。王珍国悄悄派遣亲信给萧衍献上明镜,萧衍回赠他断金。兖(yǎn)州中兵参军冯翊人张齐,是张稷的心腹,王珍国因此通过张齐秘密与张稷谋划,要共同杀死东昏侯。张齐夜里领王珍国面见张稷,面对面商订计策,张齐亲自拿着蜡烛,又把计策告诉了后阁舍人钱强。十二月丙寅(初六日)夜,钱强秘密派人打开云龙门,王珍国、张稷领兵进入殿内,御刀丰勇之做内应。东昏侯在含德殿吹笙歌唱,就寝了还没睡熟,听到兵士进入,走出北门,想回后宫,但门已关闭。宦官黄泰平用刀伤了他的膝盖,东昏侯跌倒在地,张齐上前杀了他。张稷召集尚书右仆射王亮等人排列坐在殿前西钟之下,命令百官签名,用涂了油的黄绢包裹了东昏侯的首级,派国子博士范云等送到石头城。右卫将军王志叹息说:“帽子虽然破了,怎么能再用脚踩!”取来庭院中的树叶搓碎了吃下去,假装胸闷,不签名。萧衍看百官的签名中没有王志的名字,内心很赞赏他。王亮,是王莹的堂弟;王志,是王僧虔的儿子。萧衍和范云有旧交情,当时就把他留下做了参谋。王亮在东昏侯时期,靠遇事模棱两可的态度得以自保。萧衍到达新林,百官都暗中向萧衍示好,只有王亮不去。东昏侯失败后,王亮来见萧衍。萧衍说:“社稷颠覆不去扶持,要那宰相干什么。”王亮说:“如果可以扶持,您怎能有今日之举?”台城中出来的人,有的被劫掠剥削。杨公则亲自率领部下在东掖门列阵,保卫护送公卿、军民,所以出城的人多数从杨公则的军营经过。萧衍派张弘策先进去清理宫廷,封闭府库及图书籍账。当时城内珍宝堆积,张弘策严格约束部下,秋毫无犯。抓捕潘贵妃和奸佞(nìng)小人茹法珍、梅虫儿、王咺(xuān)之等四十一人,都送交有关部门。
【原文】
初,海陵王之废也,王太后出居鄱阳王故第,号宣德宫[1]。己巳,萧衍以宣德太后令追废涪陵王为东昏侯,褚后及太子诵并为庶人[2]。以衍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依晋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致敬[3]。以王亮为长史。壬申,更封建王宝寅为鄱阳王。癸酉,以司徒、扬州刺史晋安王宝义为太尉,领司徒。
【注文】
[1]海陵王:即南齐之第四任皇帝萧昭文(480—494年),字季尚,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的次子;鬱林王萧昭业之弟,母为许氏。南齐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被辅政大臣萧鸾立为傀儡,同年被杀,时年十五岁。 王太后:指王宝明(455—512年),即宣德太后。参见前“宣德太后”条注。
[2]褚(chǔ)后(生卒年不详):即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皇后褚氏,名令璩(qú),河南阳翟(dí)(今河南禹州)人,南齐太常褚澄之女。南齐明帝萧鸾建武二年(495年),被选为皇太子妃,东昏侯即位,立为皇后。东昏侯宠爱潘贵妃,褚后遭冷遇。东昏侯死后,被萧衍废为平民。 太子诵(生卒年不详):即东昏侯的太子萧诵,是东昏侯的黄淑妃所生,东昏侯亡,与褚后同时被萧衍废为平民。 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3]中书监:古代职官名。始置于三国魏,魏文帝黄初年间分秘书为中书,置中书令、中书监各一人。两晋时,监与令并列为三品,替皇帝起草诏命,管理军国政事。南朝宋、齐沿置,品秩同晋。梁朝监、令同增至二品,陈朝与梁同。 晋武陵王遵:即东晋武陵王司马遵(374—408年),字茂远,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孙,武陵王司马哲之子,袭封为武陵王。历官秘书监、中领军。桓(huán)玄专权,被贬为彭泽侯。桓玄之乱平灭后,还朝任侍中、大将军,总理国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四年(408年),亡,年三十五岁。
【译文】
当初,南齐海陵王(萧昭文)被废的时候,王太后出宫居住在鄱(pó)阳王的旧宅,号称宣德宫。己巳(初九日),萧衍以宣德太后的名义追废涪(fú)陵王(萧宝卷)为东昏侯,褚皇后和东昏侯的太子萧诵都被贬为平民。任命萧衍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piào)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建安郡公,依照晋武陵王司马遵承接制令代行皇权的先例,百官都向萧衍致敬。任命王亮为长史。壬申(十二日),改封建安王萧宝寅为鄱阳王。癸酉(十三日),任命司徒、扬州刺史晋安王萧宝义为太尉,兼任司徒。
【原文】
己卯,衍入屯阅武堂,下令大赦。又下令:“凡昏制谬赋淫刑滥役外,可详检前原,悉皆除荡[1]。其主守散失诸所损耗,精立科条,咸从原例[2]。”又下令:“通检尚书众曹,东昏时诸诤讼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时施行者,精加讯辨,依事议奏[3]。”又下令:“收葬义师,掩瘗逆徒之死亡者[4]。”潘妃有国色,衍欲留之,以问侍中领军将军王茂。茂曰:“亡齐者此物,留之恐贻外议[5]。”乃缢杀于狱[6]。并诛嬖臣茹法珍等。以宫女二千分赍将士[7]。乙酉,以辅国将军萧宏为中护军。
【注文】
[1]谬(miù)赋淫刑滥役:荒谬的赋税、淫虐的刑法、多余的徭役。 除荡:彻底废除。
[2]科条:科目、明细。
[3]尚书众曹:即尚书省所属的各部门。 诤(zhèng)讼(sòng):争辩诉讼。 淹停:拖延停办。
[4]瘗(yì):埋藏。
[5]贻(yí):遗留、留下。
[6]缢(yì)杀:勒死。
[7]分赍(jī):分赐。赍,拿东西送给别人。
【译文】
己卯(十九日),萧衍率军进驻阅武堂,下令大赦天下。又下令说:“凡是东昏侯规定不合理的赋税、刑罚、徭役以外,可详细检查前因,不合理的全部废除。因地方官逃亡所造成的各种损耗,要精细地订立科目条款,一切都依照原来的规定。”又下令:“彻底检查尚书省各部门,东昏侯时期争辩诉讼不占理的,以及主办人员拖延停办,没能及时处理的事情,都要详细讯问分辨,按照事实议定并上奏。”又下令:“收敛安葬起义军中的亡者,掩埋不归顺义军中的死亡人员。”潘贵妃有天姿国色,萧衍想留下她,询问侍中、领军将军王茂的意见。王茂说:“灭亡南齐的就是此物,留下她恐怕会引来外人的耻笑议论。”于是将潘妃勒死在狱中。将东昏侯的宠臣茹法珍等人一并处死。把二千宫女分赏将士。乙酉(二十五日),任命辅国将军萧宏为中护军。
【原文】
衍之东下也,豫州刺史马仙琕拥兵不附衍,衍使其故人姚仲宝说之,仙琕先为设酒,乃斩于军门以徇[1]。衍又遣其族叔怀远说之,仙琕曰:“大义灭亲。”又欲斩之,军中为请,乃得免。衍至新林,仙琕犹于江西日抄运船。衍围宫城,州郡皆遣使请降,吴兴太守袁昂独拒境不受命[2]。昂,觊之子也[3]。衍使驾部郎考城江革为书与昂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4]?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5]。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昂复书曰:“三吴内地,非用兵之所,况以偏隅一郡,何能为役[6]?自承麾旌届止,莫不膝袒军门,惟仆一人敢后至者,政以内揆庸素,文武无施,虽欲献心,不增大师之勇;置其愚默,宁沮众军之威[7]。幸藉将军含弘之大,可得从容以礼[8]。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9]。所以踌躇,未遑荐璧[10]。”昂问时事于武康令北地傅映,映曰:“昔元嘉之末,开辟未有,故太尉杀身以明节[11]。司徒当寄托之重,理无苟全,所以不顾夷险,以徇名义[12]。今嗣主昏虐,曾无悛改,荆、雍协举,乘据上流,天人之意可知[13]。愿明府深虑,无取后悔。”及建康平,衍使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抚东土,敕元履曰:“袁昂道素之门,世有忠节,天下须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14]。”元履至吴兴,宣衍旨,昂亦不请降,开门撤备而已。仙琕闻台城不守,号泣谓将士曰:“我受人任寄,义不容降,君等皆有父母,我为忠臣,君为孝子,不亦可乎[15]?”乃悉遣城内兵出降,余壮士数十,闭门独守。俄而兵入,围之数十重。仙琕令士皆持满,兵不敢近[16]。日暮,仙琕乃投弓曰:“诸军但来见取,我义不降。”乃槛送石头[17]。衍释之,使待袁昂至俱入,曰:“令天下见二义士。”衍谓仙琕曰:“射钩、斩袪,昔人所美,卿勿以杀使、断运自嫌[18]。”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则复为用矣。”衍笑,皆厚遇之。
【注文】
[1]说(shuì):用言语劝说,使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主张。 以徇(xùn):示众,以示惩戒。
[2]袁昂(461—540年):字千里,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官宦。南齐初入仕为太子舍人,本名千里,南齐武帝萧赜(zé)为其改名为昂。南齐东昏侯永元末,萧衍兵临建康,南齐朝臣纷纷投降,独袁昂坚持抵抗。建康城陷,被迫降梁。累历要职,南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540年),亡,年八十岁。善画,有《古今书评》一书传世。
[3]觊(jì):即袁昂之父袁觊(420—466年),字景章,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南朝宋孝武帝、前废帝及明帝三朝。宋孝武帝大明末,宋孝武帝有意废太子,袁觊称赞太子(刘子业)好学,因此,很受前废帝(刘子业)感激。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任吏部尚书。宋明帝刘彧(yù)泰始初,兴兵拥立晋安王刘子勋为帝,事泄,被杀,年四十七岁。
[4]驾部郎:古代职官名,始置于三国魏,是左民尚书所领之驾部曹长官。掌帝王车驾、马匹饲养及邮驿等事务。南北朝沿置。 考城:古地名,时北魏司州济阳县,今河南民权东北。 江革(?—535年):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字休映,出身官宦。幼好读书,善著文。以孝行闻名于时。官历南朝齐、梁二朝,年二十以秀才入仕,南齐,官至尚书驾部郎。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初,官至御史中丞,为官严正,无所避讳。南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亡。一生为官清廉,家徒四壁。有文集二十卷传世。
[5]屠灭:屠杀尽灭。
[6]三吴:指吴郡、吴兴郡及会稽郡所辖之地。 偏隅(yú):偏僻角落。
[7]膝袒(tǎn):即膝行肉袒,古时投降请罪的一种方式。 仆(pú):我的谦称。 政:同“正”。 内揆(kuí)庸素:自认为平庸无才。揆,估量、揣测。 宁(nìng):难道。 沮(jǔ):破坏。
[8]藉(jiè):凭借。 含弘:宽宏大量。弘,同“宏”。
[9]窃(qiè):谦词,旧时指自己的意见。 投殒(yǔn):投身殒命。
[10]踌(chóu)躇(chù):犹豫,拿不定主意。 未遑(huáng)荐璧:没来得及投降。荐璧,即“衔璧而降”,意思是进献璧玉,表示投降。遑,空闲、闲暇。
[11]武康:古地名,时南朝扬州吴兴郡属县。原名永安,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武康,在今浙江德清武康镇。 北地:北魏雍州属郡,领富平、泥阳等七县,治富平(今陕西富平),所辖约相当于今陕西铜川。 傅映(457—539年):字徽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出身官宦书香之家,父傅淡,通晓三礼,知名于刘宋,兄傅昭为南梁名臣。少喜读书,有文采。重孝悌(tì)之道,事奉兄如父。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任武康县县令,力劝袁昂降萧衍。梁朝,官至中散大夫、光禄卿。梁武帝萧衍大同五年(539年),亡,年八十三岁。三礼:指关于礼学、礼制、礼学的三部古籍——《周礼》《仪礼》《礼记》。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共计三十年,即公元424年至453年。 太尉:此指袁淑(408—453年),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官宦,年少好学,博学多通。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随军北伐,因功任御史中丞、太子左卫率。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邵(shào)刺杀文帝刘义隆,袁淑当天夜里在宫内值守,刘邵劝与同谋,袁淑不答应,被杀害,年四十六岁。有文集十一卷传世。
[12]司徒:此指南朝宋之袁觊(420—466年)。
[13]悛(quān):悔改。
[14]巡抚:巡检安抚。 道素之门:有纯朴德行的人家。
[15]号泣:大声地哭叫。 任寄:委任寄托。
[16]持满:手持拉满弓的弓箭。
[17]槛(jiàn)送:用槛车送。槛,指槛车,有栏杆的车子,古代运送野兽或囚犯的车子。
[18]射钩:讲的是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做了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国无君主,逃亡在外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分别在老师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管仲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暗中使人射杀公子小白,射在了铜制的衣带钩上,小白幸免于难后抢先返国即位,即春秋五霸之齐桓公。齐桓公本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经鲍叔牙劝阻,不记射钩之恨,重用管仲,终成霸业。 斩袪(qū):袪,袖口。斩祛,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寺人(即太监)披的故事。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兄弟害怕遭后母迫害,出逃。晋献公派寺人披追杀,但是只砍掉了重耳的一只袖子的袖口。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执政,晋惠公的宠臣吕甥等人意欲谋害晋文公,寺人披求见晋文公欲揭露其阴谋,晋文公不见。后经寺人披劝说,冰释前嫌,不计之前斩袖之仇,相信了他的话,最终使自己与国家都幸免于难。萧衍以齐桓公不计管仲射钩之恨及重耳不计寺人披斩祛之仇的故事,劝说袁昂、马仙琕(bǐng)归顺自己。
【译文】
萧衍率军东下的时候,豫州刺史马仙琕(bǐng)手握兵权不归附萧衍,萧衍派他的老朋友姚仲宝说服马仙琕,马仙琕首先为姚仲宝设了酒宴,然后在军门外杀了他以示众。萧衍又派马仙琕同族的叔叔马怀远说服他,马仙琕说:“大义灭亲。”又打算杀了他叔叔,军中有人求情,才得以幸免。萧衍到达新林,马仙琕仍然在长江西面每天袭击萧衍的运粮船只。萧衍包围宫城,州郡都派使臣前来请降,只有吴兴太守袁昂一个人在境内抗拒不接受萧衍的命令。袁昂,是袁觊的儿子。萧衍派驾部郎、考城人江革给袁昂写信说:“国家根本已经倒塌,枝叶依附什么呢?现在竭力效忠于昏君,不能算是忠诚。全家人都被杀了,不能算是孝子。哪如翻然悔悟,另作打算,给自己多招福分。”袁昂回信说:“三吴内地,不是用兵之地,况且凭借这偏远的一个郡,怎能为您效力?自从承蒙您挥师到此,没有人不袒膝肉行到您军门前请降,只有我一个人敢做后至者,正是因为自认为平庸无才,文、武都没有可施展的才能,虽然想献忠心,但不能给大军增添勇力;没有我这个愚蠢的人,岂会阻碍众军的威风。幸亏可以凭借将军的宽宏大量,才得以从容地尽我的本分。我私下认为受人一餐饭的微小恩惠,还要以性命回报;何况拿着人家的俸禄而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忘了呢,不只是舆论认为不可以这样做,恐怕您也会鄙视我。所以犹豫,没来得及投降。”袁昂曾经向武康令、北地人傅映询问时事,傅映说:“当初元嘉末年的时候,皇上是自古未有的明君,所以太尉(袁淑)自杀以表明节义。司徒(袁觊)担负着寄托的重任,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所以不顾危险,以显示名义和气节。如今皇上昏庸暴虐,不曾有悔改的意思,荆、雍二州共同举兵,占据上流,天意人心的归属很明了。愿您深思,不要自取后悔。”等到建康平定,萧衍派豫州刺史李元履巡逻安抚东土,命令李元履说:“袁昂出身于有品行道德的家族,世代都有忠心节义之人,天下人都应当容纳他,不要以兵威凌辱他。”李元履到吴兴后,宣读萧衍的旨意,袁昂也不请降,打开城门撤去守备而已。马仙琕听说台城失守,哭泣着对将士说:“我受人信任寄托,义不容降,你们都有父母,我做忠臣,你们做孝子,不是也可以吗?”于是派城内的军士全部出降,留下几十名壮士,闭门独守。不一会儿军兵进入,将他包围了几十层。马仙琕命令将士都拉满弓,围兵不敢接近。天黑了,马仙琕于是扔掉弓说:“各路军队只管来捉拿,我不投降。”于是用槛车把他送到了石头城。萧衍放了他,让他等袁昂到了一起进入,说:“今天下有二位义士。”萧衍对马仙琕说:“射钩、斩袪是古人所称道的美德,您不要以杀了我的使臣,断了我的粮道而自责。”马仙琕谢恩说:“小人如同失去了主人的犬,后主饲养它,就为后主所用。”萧衍笑了,对两人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原文】
丙戌,萧衍入镇殿中。
【译文】
丙戌(二十六日),萧衍坐镇殿中。
【原文】
梁武帝天监元年春正月,齐和帝遣兼侍中席阐文等慰劳建康[1]。
【注文】
[1]天监: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之一,共计十八年,即公元502年至519年。
【译文】
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年)春季正月,南齐和帝(萧宝融)派侍中席阐文等到建康慰劳将士。
【原文】
戊戌,迎宣德太后入宫,临朝称制,衍解承制[1]。
【注文】
[1]临朝称制:中国古代后妃代理皇帝的职掌,称为临朝称制。
【译文】
戊戌(初九日),迎接宣德太后入宫,主持朝政,萧衍解除代理职权。
【原文】
壬寅,进大司马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1]。
【注文】
[1]剑履上殿:佩剑、穿鞋上朝。 赞拜不名:臣子上朝拜见皇帝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名,而以官职代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是中国古代皇上对权臣的一种特殊待遇。
【译文】
壬寅(十三日),进封大司马萧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不用报名字。
【原文】
初,大司马与黄门侍郎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右长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1]。至是,引云为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约为骠骑司马,昉为记室参军,与参谋议[2]。前吴兴太守谢朏、国子祭酒何胤先皆弃官家居,衍奏征为军谘祭酒,朏、胤皆不至[3]。
【注文】
[1]南清河:即南清河郡,时南朝南徐州属郡,领东武城、清河、贝丘、绎幕四县。 司徒右长史:古代职官名,指司徒府右长史。南梁司徒府官署同南朝宋、齐,设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掾(yuàn)属、从事中郎、记室等属官,长史又分为左、右长史,统管府事。 任昉(fǎng)(459—507年):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南梁文学家,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出身官宦,幼聪慧,四岁能读诗,八岁能著文。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善于体恤民情民意。天监六年(507年),亡于新安太守任上,年四十九岁。有文集多卷传世。竟陵八友: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有任昉、王融、谢朓(tiǎo)、沈约、陆倕(chuí)、范云、萧琛(chēn)、萧衍。其代表诗体为“永明体”,其特点是音韵铿锵,辞章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但内容空洞。 邸(dǐ):高级官员的居所。 意好敦(dūn)密:情深意长,交往亲密。
[2]大司马谘议参军:古代职官名,即大司马府的谘议参军。 领录事:此指兼管录事曹(大司马府下属机构)的事。 骠(piào)骑司马:古代职官名,即骠骑将军府司马。 记室参军:古代职官名。三公府、诸将军府均设有记室曹,记室参军为其属官,掌本曹文书事宜。此指大司马府记室参军。
[3]国子祭酒:古代职官名。国子学、国子监属官,掌管全国儒学教育政令制定、学业督导,以及对儒家先祖祭祀等方面的事宜。始置于西汉,置博士祭酒一人,东汉挑选博士中聪明且有威严者任命为祭酒。西晋武帝时设立国子学,置祭酒一人,官三品。东晋及南北朝沿置,品秩在各朝稍有不同。国子监:官署名,中国古代的最高教育机构及最高学府。其前身为上庠(xiáng)、东序、右学、太学、国子学等。西晋始设国子学,隋改称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算、书学等五学。唐代增设广文、律两学。后世沿置。
【译文】
当初,大司马和黄门侍郎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右长史任昉都供职于竟陵王西邸,关系友好密切。到这时,任用范云为大司马府谘议参军、领录事,沈约为骠骑司马,任昉为记室参军,参与谋议。前吴兴太守谢朏(fěi)、国子祭酒何胤(yìn)之前都弃官居家,萧衍征用他们为军谘祭酒,谢朏、何胤都不赴任。
【原文】
大司马内有受禅之志,沈约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1]。他日,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尺寸之功[2]。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3]。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茍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4]。”大司马曰:“吾方思之。”约曰:“公初建牙樊、沔,此时应思[5]。今王业已成,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德。且人非金玉,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之子孙[6]!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心[7]。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大司马然之。约出,大司马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大司马曰:“智者乃尔暗同,卿明早将休文更来[8]。”云出语约,约曰:“卿必待我。”云许诺,而约先期入。大司马命草具其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大司马初无所改。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徘徊寿光阁外,但云:“咄咄[9]!”约出,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乖所望。”有顷,大司马召云入,叹约才智纵横,且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卿二人也。”
【注文】
[1]受禅(shàn):即接受禅让。禅让: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一种民主选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举能。后世逐渐演变成拥有强权实力的后继者夺取前任帝王王位的“合理”名词和借口。 扣:打听。
[2]攀龙附凤: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耀武扬威。
[3]牧竖:牧童。 齐祚(zuò):齐国的国运。祚,福。 谶(chèn)记:指图谶所记。谶,也称谶纬,是盛行于东汉的一种庸俗经学和迷信的混合物。谶,又称图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纬,是假托神意来解释儒家经典的纬书。
[4]历数:天意。 谦光:谦让。
[5]樊、沔:指樊水和沔水。
[6]建安之封:建安王的分封。建安王,指萧宝寅。参见前“建安王宝寅”条注。
[7]分(fèn):指君臣的名分。
[8]休文:沈约的字,此代指沈约。
[9]寿光阁:即寿光省。南朝梁文学侍从之臣入直之处所,设于寿光殿。 咄咄(duō):感叹词,表示奇怪的意思。
【译文】
大司马(萧衍)内心有接受南齐皇帝禅位的愿望,沈约委婉地打探此事,大司马不回应。又一天,沈约又进言说:“现今与古代不同,不可以淳厚的心意期待世事。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想要有点功劳。如今小儿及放牧的小子都知道齐国的国运已尽,明公您应当承接其国运,天文及谶语又再次记得清清楚楚。天意不可违背,人情不可失去,如果天意注定要您代天理民,您即使想谦让,也不可办到。”大司马说:“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沈约说:“您当初在樊水、沔水边建军树旗时,就应当思考。如今王业已成,还要思考什么?如果不早定大业,如果有一个人有异议,就会有损您的威严和德行。况且人不是金玉,时事难保,怎么可以用建安王的分封遗留给子孙!如果天子回到都城,百官在位,那么君臣的名分已定,不会再有异心。君主明鉴于上,大臣忠心于下,怎么还会有人再同您一道做叛贼呢?”大司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沈约出去后,大司马召范云进来告诉了他上述事情,范云的回答和沈约大致相同。大司马说:“智者的看法如此暗合,您明天带沈休文再来。”范云出去告诉了沈约,沈约说:“您一定等我。”范云答应了,但是沈约在约定时间之前先去见了萧衍。大司马命他草拟此事,沈约才拿出怀中的诏书和官吏的选拔安排,大司马开始没作什么改动。不一会儿范云从外面进来,到了殿门口,不得进去,徘徊在寿光阁外,只是说:“咄咄怪事!”沈约出来,(范云)问道:“怎么安排?”沈约举手向左,范云笑着说:“不负所望。”过了一会儿,大司马召范云进去,赞叹沈约才智纵横,并且说:“我从起兵到今天三年了,各位功臣将领,都有功劳,然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只有你们二人。”
【原文】
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梁百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1]。二月辛酉,梁公始受命。
【注文】
[1]总百揆(kuí):即统领百官。百揆,最早见于《尚书》。后世多指宰相等统领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 封十郡为梁公:封豫州之梁郡、历阳,南徐州之义兴,扬州之淮南、宣城、吴兴、会(kuài)稽、新安、东阳等十郡作为梁公国。 九锡之礼: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时举行的礼仪,始于王莽篡汉,其目的是昭示禅让,南朝之宋、齐、梁、陈的更替,都行过此礼。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木阶梯)、虎贲(bēn)(武器)、弓矢、斧钺、秬(jù)鬯(chàng)(祭祀用酒),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译文】
甲寅(二十五日),下诏书进封大司马(萧衍)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赐封十郡的土地为梁国公,给他配备九锡之礼,在梁国设置百官,去掉录尚书事称号,保留骠骑将军的职位。二月辛酉(初二日),梁国公(萧衍)接受任命。
【原文】
丙寅,诏梁国选诸要职,悉依天朝之制。于是以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射,范云为侍中。
【译文】
丙寅(初七日),下诏命令梁国公选任各个重要的职位,都要依照朝的制度。于是任命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射,范云为侍中。
【原文】
丙戌,诏梁公增封十郡,进爵为王[1]。癸巳,受命,赦国内及府州所统殊死以下。
【注文】
[1]增封十郡:即增加豫州之南谯(qiáo)、庐江,江州之寻阳,郢(yǐng)州之武昌、西阳,南徐州之南琅邪、南东海、晋陵,扬州之临海、永嘉等十郡赐予梁国。
【译文】
丙戌(二十七日),南齐和帝萧宝融下诏给梁国公增封十郡,进封为梁王。(三月)癸巳(初五日),梁王接受任命,赦免国内及府州所属死罪以下的犯人。
【原文】
齐和帝东归,至姑孰。丙辰,下诏禅位于梁。
【译文】
南齐和帝(萧宝融)东归,到达姑孰,丙辰(二十八日),下诏书禅(shàn)位于梁王。
【原文】
夏四月辛酉,宣德太后令曰:“西诏至,帝宪章前代,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宫[1]。”壬戌,发策,遣兼太保尚书令亮等奉皇帝玺绶诣梁宫[2]。丙寅,梁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是日追赠兄懿为丞相,封长沙王,谥曰宣武,葬礼依晋安平献王故事[3]。
【注文】
[1]西诏:指南齐和帝萧宝融所下诏书。时齐和帝虽已到姑孰,姑孰在建康西,所以称西诏。 梁:朝代名(502—557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王朝。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原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兴兵反齐,建立南梁。南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南梁大将陈霸先废梁建立陈朝,南梁亡。 玺(xǐ)绂(fú):即玉玺,帝王的印章。绂,古代系印章的丝绳。
[2]太保:古代职官名,始置于西周。保,即保护天子遵奉德义,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官一品。后世相沿,多为荣誉性职位,地位崇高,但无实权。
[3]晋安平献王:即西晋宗室司马孚(180—272年),字叔达,晋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高祖司马懿(yì)之弟。历曹魏五帝,曾参与高平陵事变,为西晋建立立下功劳。西晋代魏后,官至太宰。个性温和、谨慎,有军事才能。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八年(272年)亡,年九十三岁。
【译文】
夏季四月辛酉(初三日),南齐宣德太后下令说:“西方诏书送到,皇上效法前朝,恭敬地禅让神器给梁王,明早我将到宫殿,派使者向梁王授予玉玺,我将回到别的宫殿。”壬戌(初四日),发布册文,派兼任太保、尚书令王亮等人奉献皇帝玉玺到梁王宫中,丙寅(初八日),梁王在南郊登上皇位,大赦天下,改年号。这天追赠其兄萧懿为丞相,封为长沙王,谥号为宣武,葬礼依照西晋安平献王的先例。
【原文】
丁卯,奉和帝为巴陵王,宫于姑孰,优崇之礼,皆仿齐初。奉宣德太后为齐文帝妃,王皇后为巴陵王妃,齐世王、侯封爵悉从降省,唯宋汝阴王不在除例[1]。
【注文】
[1]王皇后:即南齐和帝萧宝融之皇后,名王蕣(shùn)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齐太尉王俭的孙女。初封为随王妃,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晋封为皇后,和帝禅位于梁,被封为巴陵王,王氏遂降为巴陵王妃。 降省:降,指爵位递减,王降为公,公降为侯。省,指剥夺南齐诸王的封国。 宋汝阴王: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之第十子刘浑(439—455年),字休渊,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年九岁封为汝阴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汝阴(今安徽阜阳)被北魏占领,徙封为武昌王。南梁武帝萧衍天监七年(508年),南梁攻克汝阴,复封刘浑为汝阴王。
【译文】
丁卯(初九日),尊南齐和帝(萧宝融)为巴陵王,居住在姑孰宫,优待尊崇的礼节效仿南齐初年汝阴王的先例。尊宣德太后为齐文帝的妃嫔,王皇后为巴陵王妃,南齐王、侯的爵位都降级,封国去除,只留下南朝宋汝阴王的封国。
【原文】
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妣为献皇后[1]。追谥妃郗氏为德皇后[2]。封文武功臣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立皇弟中护军宏为临川王,南徐州刺史秀为安成王,雍州刺史伟为建安王,左卫将军恢为鄱阳王,荆州刺史憺为始兴王。以宏为扬州刺史。
【注文】
[1]皇考:古时在位的皇帝对其亡父的尊称,此指南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 皇妣(bǐ):古时在位的皇帝对其亡母的尊称,此指南梁武帝萧衍的母亲张尚柔(?—471年),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祖张次惠为刘宋濮(pú)阳太守,父张穆之为刘宋交州刺史。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嫁与萧顺之,生南梁武帝兄弟三人。南梁武帝天监初,追封为皇后。
[2]郗氏:指南梁武帝萧衍的皇后郗徽(468—499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出身官宦之家,父郗烨(yè),南朝宋官至太子舍人,娶宋文帝刘义隆女寻阳公主为妻。幼聪慧,善书法。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末,嫁与萧衍。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年)八月,亡于襄阳,年三十二岁。
【译文】
南梁武王追尊其父为文皇帝,庙号太祖;其母为献皇后。追赠妃子郗氏为德皇后。加封文武功臣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封其弟中护军萧宏为临川王,南徐州刺史萧秀为安成王,雍州刺史萧伟为建安王,左卫将军萧恢为鄱(pó)阳王,荆州刺史萧憺(dàn)为始兴王。任命萧宏为扬州刺史。
【原文】
戊辰,巴陵王卒。时上欲以南海郡为巴陵国,徙王居之[1]。沈约曰:“古今殊事,魏武所云‘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上颔之,乃遣所亲郑伯禽诣姑孰,以生金进王。王曰:“我死不须金,醇酒足矣。”乃饮,沈醉,伯禽就折杀之。以谢沐县公宝义为巴陵王,奉齐祀[2]。宝义幼有废疾,不能言,故独得全。
【注文】
[1]南海郡:时南朝广州属郡,领番禺、熙安等十三县,治番禺(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所辖约相当于今广州、佛山、顺德等地。
[2]奉齐祀(sì):继承南齐的宗庙祭祀活动,意即延续南齐香火。
【译文】
戊辰(初十日),巴陵王(萧宝融)去世。当时皇上(萧衍)想用南海郡作为巴陵国,迁徙巴陵王居住在那里。沈约说:“古今不同,魏武帝说过‘不能图虚名而实受灾祸’。”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就派亲信郑伯禽到姑孰,献生金给巴陵王。巴陵王说:“我死不用金子,有醇厚的酒就足够了。”于是饮酒,喝到沉醉,郑伯禽就折断他的筋骨杀死了他。任命谢沐县公萧宝义为巴陵王,继承南齐的祭祀。萧宝义时年幼且有残疾,不能说话,所以只有他得以活命。
【原文】
齐南康侯子恪及弟祁阳侯子范尝因事入见,上从容谓曰:“天下公器,非可力取,苟无期运,虽项籍之力终亦败亡[1]。宋孝武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皆鸩之,朝臣以疑似枉死者相继[2]。然或疑而不能去,或不疑而卒为患。如卿祖以材略见疑,而无如之何。湘东以庸愚不疑,而子孙皆死其手[3]。我于时已生,彼岂知我应有今日!固知有天命者非人所害。我初平建康,人皆劝我除去卿辈以壹物心。我于时依而行之,谁谓不可?正以江左以来,代谢之际,必相屠灭,感伤和气,所以国祚不长[4]。又齐、梁虽云革命,事异前世,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宗属未远,齐业之初,亦共甘苦,情同一家,岂可遽如行路之人[5]。卿兄弟果有天命,非我所杀;若无天命,何忽行此?适足示无度量耳[6]。且建武涂炭卿门,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为卿兄弟报仇[7]。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岂得不释戈推奉邪[8]!我自取天下于明帝家,非取之于卿家也。昔刘子舆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9]?’曹志,魏武帝之孙,为晋忠臣[10]。况卿今日犹是宗室,我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小待,自当知我寸心。”子恪兄弟凡十六人皆仕梁,子恪、子范、子质、子显、子云、子晖并以才能知名,历官清显,各以寿终[11]。
【注文】
[1]祁阳侯子范:指南齐豫章王萧嶷(yí)之子萧子范(487—550年),萧子恪(kè)第六弟。南齐武帝萧赜(zé)永明十年(492年),封祁阳县侯。梁朝立,屡迁官职。南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病亡,年六十四岁。有文集三十卷传世。祁阳:古地名,时南朝湘州零陵郡属县,在今湖南祁东东南。
[2]宋孝武:即南朝宋的第四位皇帝孝武帝刘骏(430—464年),字休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shào)弑君,刘骏率军征讨平灭刘劭,即皇帝位。在位期间,抑制豪族,加强皇权。但生性多疑、私生活荒淫。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亡,年三十五岁。
[3]湘东:指南齐安陆王萧缅(miǎn)长子萧宝晊(zhì)(?—502年),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九年(491年),袭封为安陆侯。南齐明帝即位,建武年间,官至冠军将军。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封湘东王。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因萧宝卷被杀,自感危惧,谋反,次年(502年),与其弟始安王萧宝览、萧宝宏同时被萧衍所杀。
[4]江左:指江南。
[5]绝服:指五服以外。五服:中国古代指由近及远的五种亲属关系,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服之内的亲属死后,活着的晚辈要分亲疏,按不同的标准服丧,依次是斩衰(cuī)(不缝制的丧服)、齐(zī)衰(用粗生麻布做的丧服)、大功(用熟麻布做的丧服)、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做的丧服)、缌(sī)麻(用细熟布做的丧服)。五服之外,一般不必服丧。作为礼节有一种较便的方式,即“袒免”,即袒露左肩,脱去帽子。
[6]无度量:没有度量。
[7]建武涂炭卿门:指南齐明帝萧鸾于建武年间,诛杀南齐高帝萧道成及南齐武帝萧赜的子孙。
[8]拨乱反正:意即南齐明帝父子为乱,高帝及武帝子孙为正,拨乱反正,就是平灭明帝萧鸾父子。
[9]刘子舆(yú)(生卒年不详):号称是西汉成帝之子。根据史书相关记载,西汉成帝无子嗣留世。西汉成帝刘骜(ào)(前51—前7年),在位期间迷恋酒色,不理朝政,致使外戚专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加深,汉王朝日渐走向穷途末路。公元前七年亡,谥号孝成皇帝。 光武: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前5—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北)人,西汉皇室后裔。汉末起兵,加入反王莽的战争。更始帝刘玄更始三年(25年),称帝,建立东汉。之后,经过十五年的战争,统一全国。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倡导儒学,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0]曹志(?—288年):三国魏武帝曹操的孙子,曹植的次子。字允恭,少好学,善骑射,为人朴实平易。入晋,深得晋武帝赏识,历任赵郡太守、国子祭酒等职。为官不务正业,只乐于游玩、读书。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九年(288年)亡。 魏武帝:即三国时期曹魏的建立者曹操(155—220年),汉末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宦官曹腾养子,官至太尉。汉末讨董卓、诛袁绍,统一北方,与吴、蜀呈三足鼎立之势。东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年)亡,年六十六岁。
[11]子质:指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范(487—550年),与其诸兄弟皆有文采。 子显: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显(?—537年),萧子恪第八弟,字景阳,幼聪慧,有才气。仕南梁,屡任要职。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亡,年四十九岁。著有《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 子云: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云(487—549年),萧子恪第九弟,字景乔。性沉静,善书法、著文,不喜为官。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封新浦县侯。南梁累历官职,曾与沈约共同书写郊祀文辞。南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亡,年六十三岁。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子晖: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晖(生卒年不详),字景光,萧子云之弟。性格恬静,爱读书,有文采。南梁累历官职,官至骠(piào)骑长史。
【译文】
南齐南康侯萧子恪和他的弟弟祁阳侯萧子范曾经借口有事进见南梁武帝萧衍,武帝从容地对他们说:“天下大权,不可凭力量夺取,如果没有时运,即使有项籍的力量,最终也会失败灭亡。宋孝武帝个性猜忌,兄弟中稍有才能名气的,都加以鸩(zhèn)杀,朝中大臣因为被怀疑像是叛乱者,相继冤屈而死。但是有的怀疑却不能及时消除,有的不怀疑却终成祸患。如你们的祖父,因为有才干武略而被怀疑,却不能把他怎样。湘东王因为平庸愚笨不受怀疑,但宋孝武帝的子孙都死在他的手里。我在那时已出生,他怎能知道我会有今天!所以懂得了有天命的人不是别人所能害得了的。我当初平定建康时,人们都劝我除掉你们,以便统一人们的思想。我那时要按照他们的话去做,谁说不可以?正因为定都江南以来,朝代更迭之际,必定会发生相互屠杀消灭的事情,让人觉得有伤和气,所以国运不长。再者齐、梁之间虽然说是革命,但事情和前朝不同,我与你们兄弟虽然出了五服,但宗族之内分支不远,齐建立之初,也曾同甘共苦,情同一家,怎么可以立即就成为陌路人。你们兄弟如果有天命,不是我所能杀得了的;如果没有天命,为何突然有此行?这足以显示你们没有度量。况且建武年间,你们的家族被涂炭,我起兵并不只洗雪自家耻辱,也是为你们兄弟报仇。你们如果能在建武、永元年间,拨乱反正,我怎能不放下武器推奉拥戴呢!我自己从齐明帝家族夺取天下,不是夺自你们的家族。昔日刘子舆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光武帝说:‘假使汉成帝复生,天下也不可复得,何况刘子舆呢?’曹志是魏武帝的孙子,是晋朝的忠臣。何况你们今日与我是同一宗室,我正真诚地期待你们,你们不要再怀有见外的想法。不久,你们就会了解我的一片心意。”萧子恪兄弟共十六人都入仕梁朝,萧子恪、萧子范、萧子质、萧子显、萧子云、萧子晖都以才能闻名,历任清贵显要的职位,都得以寿终正寝。
(1) 参见《南齐书》卷四十《武十七王传》。
(2) 据《梁书》之《沈约传》,此应为左卫将军。
(3) 参考《资治通鉴》及上下文,此应为平西将军。
(4)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六月己巳朔,无乙丑日。
(5)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八月戊辰朔,无甲辰日。
(6) 据《资治通鉴》所载,此应为柳庆远。
(7)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三月乙未朔,无乙酉(yǒu)日,疑为己酉之误。己酉为十五日。
(8) 参考上下文,此张乐祖应为孙乐祖。
(9) 据上下文,此处应为建安王。
(10)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八月癸亥朔,无乙卯日,当为己卯之误。己卯为十七日。
(1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九月壬辰朔,无甲申日,疑为甲辰之误。甲辰为十三日。
(1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十一月辛卯朔,无壬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