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星期二
首页/中华历史/吐蕃衰乱 唐复河湟附

吐蕃衰乱 唐复河湟附

吐蕃衰乱唐复河湟附【内容提要】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到唐文宗时,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

吐蕃衰乱
唐复河湟附

【内容提要】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到唐文宗时,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只能拥兵自守,无力对外扩张​‍‌‍​‍‌‍‌‍​‍​‍‌‍​‍‌‍​‍​‍‌‍​‍‌​‍​‍​‍‌‍​‍​‍​‍‌‍‌‍‌‍‌‍​‍‌‍​‍​​‍​‍​‍​‍​‍​‍​‍‌‍​‍‌‍​‍‌‍‌‍‌‍​。吐蕃达磨赞普荒淫残暴,国内离心离德,危机四伏,达磨赞普死后,佞相与王妃氏拥立3岁的乞离胡为赞普,自己摄政,大臣不服,而大相结都那被杀,吐蕃帝国崩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起兵反叛企图夺取赞普之位,对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发动了攻击。论恐热残忍暴虐不得人心,尚婢婢有谋略受到吐蕃民众的拥护,并且对唐朝怀有友好的感情,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开始曾把论恐热打得大败。会昌三年(843年),论恐热自称国相,以二十万军队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遭四万人埋伏而败,次年(844年),退守薄寒山(今甘肃陇西)。会昌五年(845年)十二月,又集结军队攻尚婢婢,又大败,尚婢婢遂向河湟一带发布论恐热的罪状,支持唐人后裔归唐。大中三年(849年),屯军河源军(今青海西宁)的尚婢婢轻敌,败于论恐热,兵驱甘州,留拓跋怀光居守鄯州。事后,论恐热欲投靠唐朝,求做河渭节度使,唐朝不许,不久因乏粮奔廓州。会昌四年(844年)三月,唐朝利用吐蕃诸部的甘青内乱,拟复河湟四镇十八州,派刘濛为巡边使,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张义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吐蕃守将惊惧逃走。接着,张义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二州降唐,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所控制。咸通三年(862年),散居于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十州之间的嗢末部,开始向唐朝进贡。咸通四年(863年)春二月,唐朝廷在秦州设置天雄军,以成州、河州、渭州三州之地隶属于它,任命前左金吾将军王晏实为天雄军观察使。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十月,拓跋怀光率领五百骑兵进入廓州,活捉论恐热,将他处死,唐朝廷将论恐热余众全部迁于岭南地区,吐蕃从此以后衰亡灭绝,乞离胡君臣下落不明。

【原文】

唐文宗开成三年[1]。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2]。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3]。达磨荒淫残虐,国人不附,灾异相继,吐蕃益衰[4]

【注文】

[1]开成三年:公元838年。

[2]彝泰赞普:即弃足德赞,彝泰是他的年号。816—838年在位。曾多次遣使入唐求盟。长庆三年(823年)建“唐蕃会盟碑”,崇信佛教,开成三年(838年)为灭佛贵族缢杀。《考异》:“彝泰卒及达磨立,《实录》《续会要》皆无之。今据《补国史》。”  达磨:(?—842年)吐蕃末代赞普。841—842年在位。弃足德赞弟。灭佛派贵族杀弃足德赞,拥立他为赞普。他下令废佛教,次年被信佛派贵族所杀。因无子,王后氏立内侄乞离胡为赞普,另一派大臣立宗室俄松为赞普,致使吐蕃发生分裂,政权瓦解。

[3]自守:自保,自为守卫。  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

[4]附:归附。  相继: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

【译文】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吐蕃彝泰赞普去世,他的弟弟达磨继立。彝泰在位时经常生病,把朝政委托给大臣,因此仅能自保,很久没有成为唐朝边境的祸患。达磨荒淫残虐,国内人心不归附他,灾害和怪异的现象连续不断地发生,吐蕃更加衰弱。

【原文】

武宗会昌二年冬十二月丁卯,吐蕃遣其臣论普热来告达磨赞普之丧,命将作少监李璟为吊祭使[1]。刘沔奏移军云州[2]

【注文】

[1]会昌二年:公元842年。  吐蕃遣其臣论普热来告达磨赞普之丧,命将作少监李璟为吊祭使句:胡三省注,《会要》曰“会昌二年赞普卒,至十二月遣论赞等来告丧”。《考异》曰“《实录》:丁卯,吐蕃赞普卒,遣使告丧,废朝三日。赞普立仅三十余年,有心疾,不知国事,委政大臣焉。命将作少监李璟为吊祭使”。据《补国史》,彝泰卒后又有达磨赞普,此年卒者达磨也​‍‌‍​‍‌‍‌‍​‍​‍‌‍​‍‌‍​‍​‍‌‍​‍‌​‍​‍​‍‌‍​‍​‍​‍‌‍‌‍‌‍‌‍​‍‌‍​‍​​‍​‍​‍​‍​‍​‍​‍‌‍​‍‌‍​‍‌‍‌‍‌‍​。《文宗实录》不书彝泰赞普卒,《旧传》及《续会要》亦皆无达磨。《新书》据《补国史》,疑《文宗实录》阙略,故他书皆因而误。彝泰以元和十一年立,至此二十七年,然开成三年已卒。达磨立至此五年,而《实录》云仅三十年,亦是误以达磨为彝泰也。将作监,官署名。自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改将作寺为将作监。隋、唐、宋、辽均用此名。掌管宫室修建。

[2]移军:转移军队。

【译文】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冬十二月丁卯(初八日),吐蕃派遣大臣论普热前来报告达磨赞普去世的消息,朝廷任命将作少监李璟为吊祭使。刘沔奏报已将军队转移到云州。

【原文】

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1]。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豫政事[2]。首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拜,曰:“赞普宗族甚多,而立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飨其祀,国必亡矣[3]。比年灾异之多,乃为此也[4]。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5]。”拔刀剺面,恸哭而出[6]。佞相杀之,灭其族,国人愤怒。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

【注文】

[1]佞幸:以谄媚得到君主宠幸的人。

[2]:音chēn。  豫:同“预”,参与。胡注《资治通鉴》作“预”。

[3]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性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  飨(xiǎng):祭祀,祭献。

[4]比年:连年,每年。

[5]正:匡正。  德:恩德。

[6]恸哭:放声痛哭,号哭。

【译文】

当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一个以谄媚得到宠信的大臣,达磨任命他为宰相。达磨去世后,没有儿子,这个佞相立达磨的妃子氏的哥哥尚延力的儿子乞离胡为赞普,乞离胡年仅三岁,佞相就和氏一起专制朝政,吐蕃的几十个老臣都不能参与朝廷政事。首席宰相结都那见到乞离胡不下拜,说:“赞普的同族很多,但立氏家的孩子为赞普,国内人民谁服从他的命令,鬼神谁享用他的祭祀,国家一定会灭亡。近年来灾害和怪异的事很多,也是这个原因。我没有权力,无法匡正紊乱以报答达磨赞普的恩德,只有一死罢了。”拔出刀割破脸面,痛哭而出。佞相将他杀死,诛灭了他的家族,国内人民非常愤怒。乞离胡又不派遣使者到唐朝来请求正式的册立。

【原文】

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乃属其徒告之曰:“贼舍国族立氏,专害忠良,以胁众臣[1]。且无大唐册命,何名赞普[2]?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天道助顺,功无不成。”遂说三部落,得万骑[3]。是岁,与青海节度使同盟举兵,自称国相。

【注文】

[1]洛门川:在渭州陇西县东南,东汉来歙破隗纯于落门,即此。  论恐热:姓末,名农力。胡三省注,《补国史》曰:吐蕃国法不呼本姓,但王族则曰论,官族则曰尚,其中字即蕃号也。热者,例皆言之,如中华呼郎。  悍忍:凶暴残忍​‍‌‍​‍‌‍‌‍​‍​‍‌‍​‍‌‍​‍​‍‌‍​‍‌​‍​‍​‍‌‍​‍​‍​‍‌‍‌‍‌‍‌‍​‍‌‍​‍​​‍​‍​‍​‍​‍​‍​‍‌‍​‍‌‍​‍‌‍‌‍‌‍​。  诈:诡计,坏主意。  属:同“嘱”。  忠良:忠诚正直的人。  胁:逼迫、恐吓。

[2]名:称说。

[3]说(shuì):说服。  三部落:吐蕃分布在河、陇之地的部落。也有人认为是吐浑、党项、嗢末。

【译文】

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生性凶暴残忍,奸诈而有谋略,于是对部下说:“叛贼舍弃达磨赞普的宗族后代而拥立家的儿子,专门坑害朝廷的忠良大臣,来逼迫群臣。而且没有大唐皇帝的正式册命,怎么能称为赞普呢?我要和你们一起共举义兵,攻入国都诛讨氏和当权的宰相,以便匡正国家纪纲。天道是帮助正义的一方的,我们一定会成功。”接着劝说了三个部落,获得一万骑兵。这一年,和青海节度使同盟起兵,自称国相。

【原文】

至渭州,遇国相尚思罗屯薄寒山,恐热击之,思罗弃辎重西奔松州,恐热遂屠渭州[1]。思罗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兵合八万,保洮水,焚桥拒之[2]。恐热至,隔水语苏毗等曰:“贼臣乱国,天遣我来诛之,汝曹奈何助逆[3]?我今已为宰相,国内兵我皆得制之,汝不从,将灭汝部落。”苏毗等疑,不战,恐热引骁骑涉水,苏毗等皆降[4]。思罗西走,追获,杀之,恐热尽并其众,合十余万。自渭州至松州,所过残灭,尸相枕藉[5]

【注文】

[1]渭州:今甘肃陇西东南。唐置,属关内道,治平凉,后没于吐蕃。  辎重:行军时有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思罗弃辎重西奔松州句:胡三省注,王涯曰:从陇州青川镇入吐蕃界直抵故松州之城,是吐蕃旧置节度之所。  屠:大屠杀,残杀。

[2]苏毗:文明程度较高的藏族国家,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一带。属西羌种。  羊同:指古象雄王国。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  洮水:源出青海境西倾山,南流为巴尔西河,又东流入甘肃临潭县称为洮河,又东经岷县北,又西北折经康乐县西,又北经临洮县西,又西北至洮沙县西北入于黄河。

[3]语(yù):动词,告诉。  逆:背叛者。

[4]骁(xiāo)骑:勇猛的骑兵。

[5]渭州:胡注《资治通鉴》作“渭川”。本文与十二行本同。  获:捉获。  枕藉:物体纵横相枕而卧,言其多而杂乱。

【译文】

到达渭州,遇到国相尚思罗正屯驻在薄寒山,论恐热率兵进攻他,尚思罗丢弃辎重向西逃奔松州,论恐热于是大肆屠杀渭州的军民。尚思罗征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各部落士兵共八万人,据守洮河,焚烧桥梁以抗拒论恐热。论恐热率兵抵达洮河后,隔着河水对苏毗等部落说:“叛臣祸乱国家,上天派我率兵前来诛讨他,你们为什么帮助叛贼?现在我已经身为宰相,国内的兵马我都可以调遣指挥,你们不服从,将来灭掉你们的部落。”苏毗等部落心中疑惑,不再作战,论恐热率勇猛的骑兵渡河,苏毗等部落全部投降。尚思罗向西逃走,被追上擒获,杀死,论恐热将尚思罗的兵马全部合并入自己的军队,共计十多万人。论恐热率军从渭州到松州,凡是经过的地方都被毁灭,尸体纵横相枕而卧。

【原文】

三年[1]。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世为吐蕃相,婢婢好读书,不乐仕进,国人敬之[2]。年四十余,彝泰赞普强起之,使镇鄯州[3]。婢婢宽厚,沈勇有谋略,训练士卒多精勇[4]。论恐热虽名义兵,实谋篡国,忌婢婢,恐袭其后,欲先灭之[5]。六月,大举兵击婢婢,旌旗杂畜千里不绝[6]。至镇西,大风震电,天火烧杀裨将十余人,杂畜以百数[7]​‍‌‍​‍‌‍‌‍​‍​‍‌‍​‍‌‍​‍​‍‌‍​‍‌​‍​‍​‍‌‍​‍​‍​‍‌‍‌‍‌‍‌‍​‍‌‍​‍​​‍​‍​‍​‍​‍​‍​‍‌‍​‍‌‍​‍‌‍‌‍‌‍​。恐热恶之,盘桓不进[8]。婢婢谓其下曰:“恐热之来,视我如蝼蚁,以为不足屠也[9]。今遇天灾,犹豫不进,吾不如迎伏以却之,使其志益骄而不为备,然后可图也[10]。”乃遣使以金帛牛酒犒师,且致书言:“相公举义兵以匡国难,阖境之内孰不向风[11]。苟遣一介,赐之折简,敢不承命,何必远辱士众,亲临下藩[12]。婢婢资性愚僻,惟嗜读书,先赞普授以藩维,诚为非据,夙夜惭惕,惟求退居[13]。相公若赐以骸骨,听归田里,乃惬平生之素愿也[14]。”恐热得书喜,遍示诸将曰:“婢婢惟把书卷,安知用兵。待吾得国,当位以宰相,坐之于家,亦无所用也。”乃复为书,勤厚答之,引兵归[15]。婢婢闻之,抚髀笑曰:“我国无主,则归大唐,岂能事此犬鼠乎!”[16]

【注文】

[1]三年: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

[2]鄯州:今青海乐都。唐改西平郡置,属陇右道。  尚婢婢:吐蕃末期鄯州节度使。本姓没卢,名赞心牙,羊同人,被赞普可黎可足(弃足德赞)征召为官。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达磨)被佛教僧人所杀,时任洛门川讨击使的论恐热,西征讨伐篡位的云丹,大败宰相尚思罗的八万大军,成为青藏高原上最有实力的势力,自称宰相。鄯州(今青海海东乐都)节度使尚婢婢不服论恐热,会昌三年(843年),论恐热以大军二十万攻击尚婢婢,却被尚婢婢的四万军队击败,几乎全军覆没。会昌四年(844年),论恐热再攻鄯州,还是大败。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屯军河源军(今青海西宁)的尚婢婢轻敌,败于论恐热,兵驱甘州(今甘肃张掖)。论恐热和尚婢婢会战二十四年,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十月,论恐热被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所杀。

[3]强:使用强力,硬性地,强行。  起:起用。

[4]沈勇:即沉勇,沉着而勇敢。  精勇:精强勇敢。

[5]篡国:篡夺君位或政权。

[6]六月:胡注《资治通鉴》作“是月”。此事发生在六月。  旌旗:可指旗帜、旗号;也借指战将、军士,象征权力。  杂:多种多样的。

[7]镇西:镇西军,在河州西一百八十里。

[8]盘桓:徘徊,逗留。

[9]蝼(lóu)蚁:即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弱小、无足轻重的动物或人。

[10]犹豫:亦作“犹移”。迟疑不决。  伏:匍匐,趴下。

[11]犒师:犒劳军队。  匡:拯救。  国难:国家的灾难。  阖(hé):全。  向风:归依,仰慕。

[12]苟:随便。  一介:一人。  折简:信札。

[13]愚僻:愚蠢偏执。  藩维:边防要地。  非据:用为才不称职的谦辞。  夙夜:日夜,朝夕。  惭惕:羞愧惶恐。

[14]惬:满足。  素愿:平素的愿望​‍‌‍​‍‌‍‌‍​‍​‍‌‍​‍‌‍​‍​‍‌‍​‍‌​‍​‍​‍‌‍​‍​‍​‍‌‍‌‍‌‍‌‍​‍‌‍​‍​​‍​‍​‍​‍​‍​‍​‍‌‍​‍‌‍​‍‌‍‌‍‌‍​。

[15]勤厚:即勤重。惜重,爱重。

[16]髀(bì):大腿。  犬鼠:这里指奸佞小人。

【译文】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世代担任吐蕃宰相,尚婢婢爱好读书,不愿做官,国内人民都很敬重他。尚婢婢四十多岁,彝泰赞普强行起用他,让他镇守鄯州。尚婢婢性情宽厚大度,深沉果敢有谋略,训练的士卒大多精锐勇敢。论恐热虽然自称是义兵,实际上密谋篡夺国家大权,忌恨尚婢婢,恐怕尚婢婢袭击他的后方,打算先歼灭了他。六月,论恐热大举出兵进攻尚婢婢,旌旗和各种家畜长达一千里绵延不绝。到达镇西时,碰到大风雷电,雷电引起的大火烧死了副将十几个,各种牲畜几百头。论恐热心中厌恶,徘徊不敢前进。尚婢婢对部下说:“论恐热带兵前来,把我们看作是无足轻重的蝼蛄和蚂蚁,以为可以轻易地消灭。现在遇到天灾,犹豫不敢前进,我们不如假装欢迎以便让他退兵,使他更加骄横而不防备,然后再图谋消灭他。”于是派遣使者用金银丝帛牛酒犒劳论恐热的军队,并且写信给论恐热说:“您大举义兵来挽救国家的危难,吐蕃全境内谁不仰慕归依您。您随便派遣一个使者,送一封信来,我怎么敢不从命?何必兴师动众,劳您大驾亲临鄯州。我生性愚笨偏执,只是爱好读书,已经去世的赞普命我镇守边境,我实在是才不称职,昼夜惶恐不安,只求能够辞职引退。假如您同意我辞职回家,任我回归田里,也就了却了我平生的愿望。”论恐热接到尚婢婢的信后大喜,拿给各位将领看说:“尚婢婢只知道读书,哪里懂得用兵作战。等我夺取国家大权,就任命他为宰相,让他坐在家里,也不会有所作为。”于是回信给尚婢婢,用好言好语答复,随后引兵退去。尚婢婢听说后,拍着大腿笑着说:“我国没有赞普,就归降大唐,怎能服侍这种奸佞小人呢!”

【原文】

秋九月,吐蕃论恐热屯大夏川,尚婢婢遣其将厖结心及莽罗薛吕将精兵五万击之[1]。至河州南,莽罗薛吕伏兵四万于险阻,厖结心伏万人于柳林中,以千骑登山,飞矢系书骂之[2]。恐热怒,将兵数万追之,厖结心阳败走,时为马乏不进之状[3]。恐热追之益急,不觉行数十里,伏兵发,断其归路,夹击之[4]。会大风飞沙,溪谷皆溢,恐热大败,伏尸五十里,溺死者不可胜数,恐热单骑遁归[5]

【注文】

[1]大夏川:在河州大夏县西,有大夏水,汉代古县。  厖:音máng。

[2]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晋置,寻废。隋改置枹罕郡。唐复改河州,属陇右道,治枹罕。  险阻:险要阻塞之地。  柳林:柳树林。  飞矢:飞驰的箭。

[3]阳:同“佯”,假装。  时:常常,经常。  乏:疲倦。

[4]夹击:即夹攻,从两面同时攻击。

[5]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溺(nì)死:水淹致死。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也作“不可胜计”。胜,尽。  单骑:一人一马,独自骑马。

【译文】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秋九月,吐蕃论恐热屯驻在大夏川,尚婢婢派遣部将厖结心和莽罗薛吕率五万精兵攻击他。到了河州的南面,莽罗薛吕率四万人埋伏在险要阻塞的地方,厖结心率一万人埋伏在柳树林中,令一千骑兵登山,把辱骂论恐热的信系在箭上射向论恐热的军营。论恐热大怒,率兵几万人追击,厖结心假装失败逃走,时时表现出马匹困乏跑不动的样子。论恐热追得更急,不知不觉已追了几十里,这时伏兵发动,切断他的归路,前后夹击。恰巧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山谷中的溪水全部四溢而出,论恐热大败,将士尸体倒在地上五十里,淹死者不计其数,论恐热一人骑马逃回​‍‌‍​‍‌‍‌‍​‍​‍‌‍​‍‌‍​‍​‍‌‍​‍‌​‍​‍​‍‌‍​‍​‍​‍‌‍‌‍‌‍‌‍​‍‌‍​‍​​‍​‍​‍​‍​‍​‍​‍‌‍​‍‌‍​‍‌‍‌‍‌‍​。

【原文】

四年[1]。朝廷以吐蕃内乱,议复河、湟,乃以给事中刘濛为巡边使,使先备器械糗粮,诇吐蕃众寡以闻[2]

【注文】

[1]四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

[2]朝廷以吐蕃内乱句:胡注《资治通鉴》作“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乃以给事中刘濛为巡边使,使之先备器械糗粮,及诇吐蕃守兵众寡。”内乱:指国内的叛乱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译文】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朝廷因为吐蕃内部发生叛乱,商议收复河、湟地区,于是任命给事中刘濛为巡边使,让他先准备武器粮食,刺探吐蕃有多少兵马奏报朝廷。

【原文】

吐蕃论恐热之将岌藏丰赞恶恐热残忍,降于尚婢婢。恐热发兵击婢婢于鄯州,婢婢分兵为五道拒之。恐热退保东谷,婢婢为木栅围之[1]。恐热突围走保薄寒山,余众皆降于婢婢[2]

【注文】

[1]东谷:《九域志》:河州东南一十五里有东谷堡,宋熙宁七年(1074年)置。  婢婢为木栅围之:胡注《资治通鉴》作“婢婢为木栅围之,绝其水原”。

[2]恐热突围走保薄寒山:胡注《资治通鉴》作“恐热将百余骑突围走保薄寒山”。

【译文】

吐蕃论恐热的部将岌藏丰赞厌恶论恐热残忍无道,投降尚婢婢。论恐热出兵在鄯州攻击尚婢婢,尚婢婢将军队分成五支兵马拒抗他。论恐热退兵守卫东谷堡,尚婢婢命将士用木栅栏围困论恐热。论恐热突围逃跑据守薄寒山,其余的将士都投降了尚婢婢。

【原文】

五年[1]。吐蕃论恐热复纠合诸部击尚婢婢,婢婢遣厖结藏将兵五千拒之,恐热大败,与数十骑遁去[2]。婢婢传檄河、湟,数恐热残虐之罪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3]。”于是诸部从恐热者稍稍引去[4]

【注文】

[1]五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

[2]复:再,重来。  纠合:聚集,集合。

[3]传檄:传布檄文。  残虐:残暴狠毒。

[4]稍稍:逐渐,渐渐。  引去:离去。

【译文】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吐蕃论恐热又聚集各部落攻击尚婢婢,尚婢婢派遣厖结藏率领五千兵抵抗,论恐热被打得大败,同几十个骑兵一起逃走。尚婢婢传布檄文于河、湟地区,历数论恐热的残忍暴虐罪行说:“你们本来是大唐的臣民,吐蕃没有了国王,那就应该相互归顺唐朝,不应该被论恐热像狐狸兔子一样猎取!”从此各部跟从论恐热的逐渐离他而去。

【原文】

宣宗大中元年夏五月,吐蕃论恐热乘武宗之丧,诱党项及回鹘余众寇河西[1]。诏河东节度使王宰将代北诸军击之[2]。宰以沙陀朱邪赤心为前锋,自麟州济河,与恐热战于盐州,破走之[3]

【注文】

[1]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河西:唐方镇名。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

[2]代北诸军:指陉岭以北诸军。

[3]朱邪赤心:即李国昌,李克用之父。  济:渡过。  河:黄河。

【译文】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夏五月,吐蕃论恐热趁唐武宗去世的机会,引诱党项族和回鹘的残余部众入侵唐朝河西地区。唐宣宗颁下诏书令河东节度使王宰率领代北各支军队讨伐论恐热。王宰任命沙陀族酋领朱邪赤心为前锋,从麟州渡过黄河,在盐州与论恐热交战,论恐热被打败逃走。

【原文】

二年冬十二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1]。清水先隶秦州,诏以本州未复,权隶凤翔[2]​‍‌‍​‍‌‍‌‍​‍​‍‌‍​‍‌‍​‍​‍‌‍​‍‌​‍​‍​‍‌‍​‍​‍​‍‌‍‌‍‌‍‌‍​‍‌‍​‍​​‍​‍​‍​‍​‍​‍​‍‌‍​‍‌‍​‍‌‍‌‍‌‍​。吐蕃论恐热遣其将莽罗急藏将兵二万略地西鄙,尚婢婢遣其将拓跋怀光击之于南谷,大破之,急藏降[3]

【注文】

[1]二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  崔珙(gǒng):以书判拔萃高等,累佐使府。性威重,尤精吏术。唐文宗大和初年,任泗州刺史,后为太府卿。大和七年(833年)正月,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高瑀镇徐州,承智兴之后,军骄难制,军士数犯法,上欲择威望之帅以临之,久难其才。于是以王茂元代崔珙镇广南,授崔珙兼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使。唐文宗开成初年,加检校兵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六月,迁为京兆尹。是岁,京畿旱,崔珙奏浐水入内者,十分量减九分,赐贫民溉田,从之。会昌初年,因与权相李德裕亲厚,迁为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不久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书、门下侍郎,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后被贬为澧州刺使,再贬恩州司马。宣宗即位,以赦召还,为太子宾客,出为凤翔节度史。  清水:胡三省注,宋白曰:清水,汉旧县,其地即秦仲始所封。《九域志》:清水县在秦州九十里。宋白曰:长兴中,移清水县于上邽镇。《九域志》之清水,长兴所移也。

[2]秦州:唐改天水郡置,属陇右道,治成纪。

[3]略地:占领土地,侵占土地。  西鄙:西面边境。  拓跋怀光:尚婢婢部将,唐朝将领。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吐蕃论恐热派遣部将莽罗急藏率兵两万占领西部边境的土地,拓跋怀光在南谷抗击,大败之。大中四年(850年)九月,论恐热攻婢婢。婢婢粮乏不利,留其将拓跋怀光守鄯州(今青海乐都),自率部落三千余人至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咸通七年(866年)二月,论恐热居于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南),欲纠合周围部落再犯唐边,皆不从。其仇人言于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八月,怀光率五百骑兵袭击廓州,擒论恐热,数其罪而斩之,献其首级于唐。

【译文】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冬十二月,凤翔节度使崔珙上奏朝廷称击败吐蕃,攻克清水县。清水县起先隶属于秦州,朝廷颁下诏书:因秦州尚未收复,暂时隶属于凤翔。吐蕃论恐热派遣部将莽罗急藏率兵二万占领西部边境的土地,尚婢婢派遣部将拓跋怀光在南谷抗击论恐热,大败论恐热军,莽罗急藏投降尚婢婢。

【原文】

三年春二月,吐蕃论恐热军于河州,尚婢婢军于河源军[1]。婢婢诸将欲击恐热,婢婢曰:“不可,我军骤胜而轻敌,彼穷困而至死,战必不利[2]。”诸将不从。婢婢知其必败,据河桥以待之,诸将果败。婢婢收余众,焚桥归鄯州[3]

【注文】

[1]三年: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  河源军:在鄯州东。胡三省注,宋白曰:河源军置在湟州东西,本赵充国亭堠也。

[2]骤胜:屡次胜利。  穷困:走投无路。  不利:不顺利,不能取胜。

[3]婢婢知其必败二句:胡三省注,据河桥,则兵败而退者有归路。败兵既渡,焚桥阻河,则可以截论恐热之追掩。史言尚婢婢善兵。

【译文】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二月,吐蕃论恐热在河州屯军,尚婢婢在河源军屯军。尚婢婢部下各将领企图攻击论恐热,尚婢婢说:“不行,我军屡次胜利而产生了轻敌思想,敌军因战败走投无路只有拼死战斗才能求生,现在接战对我军必然不利。”各位将领不肯听从​‍‌‍​‍‌‍‌‍​‍​‍‌‍​‍‌‍​‍​‍‌‍​‍‌​‍​‍​‍‌‍​‍​‍​‍‌‍‌‍‌‍‌‍​‍‌‍​‍​​‍​‍​‍​‍​‍​‍​‍‌‍​‍‌‍​‍‌‍‌‍‌‍​。尚婢婢知道他们必然失败,占据河桥等待败军的归来,诸将进击果然失败。尚婢婢收集余众,焚烧河桥率军退回鄯州。

【原文】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皆出兵迎应接[1]。夏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关[2]。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取长乐州[3]。甲子,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关[4]。甲戌,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5]。诏邠宁节度权移军于宁州,以应接河西。八月乙酉,改长乐州为威州[6]

【注文】

[1]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胡三省注,高宗时,吐谷浑为吐蕃所逼,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咸亨三年(672年),以灵州故鸣沙县地置安乐州以居之。安史之乱,吐蕃取安乐州,吐谷浑又徙朔方、河东之境。原州界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磐七关。  耽:音dān。  泾原:唐方镇名。大历三年(768年)置,乾宁后号“彰义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长期辖有泾、原二州,相当于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地区。天复初为凤翔李茂贞所并。

[2]康季荣:大中六年(852年)至八年任徐泗节度使,擅用官钱二百万缗,事发后,季荣请以家财偿之。朝廷准许。大中十二年担任武宁节度使。康季荣治军残虐。大中十三年四月,士兵哗乱,驱逐康季荣。朝廷以左金吾大将军田牟为武宁节度使。  原州:本治高平,安史之乱后没于吐蕃。  驿藏:唐原州七关之一。《民国固原县志》记载,驿藏关即瓦亭关也。此关筑于瓦亭山西麓。瓦亭既是东汉邮亭名,又是瓦亭关名。由于驿站和关城在同一城内,唐时便名为驿藏关,即今固原南瓦亭。

[3]长乐州:胡三省注,“长乐”当作“安乐”。宋白曰:安乐州置于灵州鸣沙县。

[4]萧关:县名。属原州。

[5]玭:音pín。  秦州:本治上邽。宋白曰:时治成纪,在旧州南一百里。

[6]改长乐州为威州:宋白曰:灵州鸣沙县本汉富平县地。后周立会州,隋立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唐神龙中,默啜寇掠,移县于废丰安城,咸通三年归复,以旧县基置安乐州,大中三年,改为威州。

【译文】

吐蕃控制的秦、原、安乐三州以及石门等七座关隘向唐朝投降,唐宣宗任命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颁发诏令让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等镇都派出军队去接应。大中三年(849年)夏季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攻取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座关隘。秋季七月丁巳(初六日),灵武节度使朱叔明攻取长乐州。甲子(十三日),邠宁节度使张君绪攻取萧关县。甲戌(二十三日),凤翔节度使李玭攻取秦州。唐宣宗下诏令邠宁节度使暂将军队移驻于宁州,以便接应河西地区。八月乙酉(初四日),改长乐州为威州。

【原文】

河、陇老幼千余人诣阙,己丑,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岁[1]。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五年不租税[2]。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3]​‍‌‍​‍‌‍‌‍​‍​‍‌‍​‍‌‍​‍​‍‌‍​‍‌​‍​‍​‍‌‍​‍​‍​‍‌‍‌‍‌‍‌‍​‍‌‍​‍​​‍​‍​‍​‍​‍​‍​‍‌‍​‍‌‍​‍‌‍‌‍‌‍​。四道将吏能于镇戍之地为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4]。温池盐利可赡边陲,委度支制置[5]。其三州、七关镇戍之卒皆倍给衣粮,仍二年一代[6]。道路建置堡栅,有商旅往来贩易及戍卒子弟通传家信,关镇毋得留难[7]。其山南、剑南边境有没蕃州县,亦令量力收复[8]。”

【注文】

[1]延喜门:在皇城东北角。《六典》:皇城东面二门,北曰延喜,南曰景风。延喜门则承天门外横街,东直通通化门。  冠:帽子。  带:古代的配饰。

[2]垦辟:开垦。

[3]十处:指上面所说三州、七关。

[4]四道:指泾原、邠宁、灵武、凤翔。  营田:宋白曰:史臣曰:营田之名,盖缘边多隙地,蕃兵镇戍,课其播殖以助军须(需),谓之屯田。其后中原兵兴,民户减耗,野多闲田,而治财赋者如沿边例开置,名曰营田。行之岁久,不以兵,乃招致农民强户,谓之营田户。复有主务败阙犯法之家,没纳田宅,亦系于此。自此诸道皆有营田务。

[5]温池:神龙元年(705年),置温池县,属灵州,同年属威州,县有盐池。盐利:卖盐的利益。  边陲(chuí):边地。

[6]代:新老交替。

[7]堡栅:用土石、木栅或其他障碍物构筑的防御设施。  留难:无理阻止,故意刁难。

[8]有没蕃州县:胡三省注,广德以来,西羌内侵山南巡内,阶、成陷没。文州移治剑南,西山诸州亦多有没于吐蕃者。按阶州时为武州。宋白曰:阶州,汉武都之地,后魏平武都,筑城于仙陵山,置武都镇,西魏始置武州。大历初,与秦州俱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复立武州,景历元年改阶州。

【译文】

河西、陇右地区的百姓老幼一千余人来到长安,大中三年(849年)八月己丑(初八日),唐宣宗登上延喜门楼接见他们,这些人欢呼雀跃,脱下胡人服装,戴上唐人的冠带,围观的人都高呼万岁。唐宣宗颁发诏书:“招募百姓开垦三州、七关的土地农田,五年免收租税。自今以后凡京城长安的罪人应发配流放的全都发配到这十个地方。泾原、邠宁、灵武、凤翔四道的将领官吏能在镇戍的地方经营田的,由官府发给耕牛和种粮。温池的盐利可以用来赡养边地,委任度支办理。凡三州、七关的镇守戍卫的士卒都加倍发给衣服和粮食,依旧每两年一轮换。在通往边陲的道路上建置城堡栅寨,凡有商旅往来贩卖贸易以及戍军士兵的子弟寄家信的,据守关镇的官员不得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山南、剑南边境地区有陷没于吐蕃的州县,也命他们量力收复。”

【原文】

冬闰十一月丁酉,宰相以克复河、湟,请上尊号[1]。上曰:“宪宗常有志复河、湟,以中原方用兵,未遂而崩[2]。今乃克成先志耳,其议加顺、宪二庙尊谥以昭功烈[3]。”禄山之乱,河右暨鄯、武、叠、宕等郡皆没于吐蕃,代宗宝应元年又陷秦、渭、临洮,广德元年复陷河、兰、岷、廓,德宗(正)[贞]元二年陷安西,北庭、陇右州县尽矣[4]

【注文】

[1]克复:以武力收复。  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2]中原方用兵:当时唐正在两河用兵。  遂:顺利完成,成功。

[3]克:能够。  成:完成。  昭:显扬,显示。  功烈:功勋业绩。

[4]河右:河西的别名​‍‌‍​‍‌‍‌‍​‍​‍‌‍​‍‌‍​‍​‍‌‍​‍‌​‍​‍​‍‌‍​‍​‍​‍‌‍‌‍‌‍‌‍​‍‌‍​‍​​‍​‍​‍​‍​‍​‍​‍‌‍​‍‌‍​‍‌‍‌‍‌‍​。  叠:即叠州,北周建德中置,治叠川县(今甘肃迭部县境内)。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迭部县及其附近一带。唐初移治合川县(今迭部县)。为陇右道十二州之一。广德后地入吐蕃,州废。元复置,属宣政院辖地。后又废。  宕:即宕州,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大将田弘灭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治阳宕县(今甘肃宕昌南阳),辖宕昌、甘松二郡。隋开皇四年(584年),废宕州总管府。十八年(598年),宕州治良恭县(阳宕改)。大业三年(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宕昌郡为宕州。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置陇石节度使,宕州属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宕州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两县。肃宗至德三载(758年),怀道郡复改宕州。广德元年(763年),宕州陷入吐蕃。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之乱后,陷入吐蕃。  兰:即兰州,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又置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岷:即岷州。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南北朝时期,设临洮郡,治所在今岷县,下辖赤水、石门、龙城三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始设岷州,并设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岷州、同和郡治所在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规模相当于今岷县、宕昌一带。一度被废,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邵置岷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隋置岷州为和政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今岷县)、祐川、和政(均在今岷县境内)三县。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在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为吐蕃占据,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  廓:即廓州,北周初以吐谷浑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置廓州,唐移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北至鄯州百八十里,东南至河州凤林县二百八十里。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西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译文】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冬季闰十一月丁酉(十七日),唐朝宰相以收复河、湟地区为由,请给唐宣宗上尊号。唐宣宗说:“宪宗常有志要收复河、湟地区,因为当时中原正在用兵,没能如愿而去世。现在得以够完成先辈的遗志罢了,应该议论给顺宗、宪宗二庙加上尊贵的谥号以昭示先辈的功烈。”安禄山叛乱,河右暨鄯、武、叠、宕等郡都被吐蕃占领,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又失去了秦、渭、临洮,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又丢掉河、兰、岷、廓,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失去安西,至此北庭、陇右的州县全部丧失。

【原文】

四年春二月,以秦州隶凤翔[1]

【注文】

[1]四年: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  以秦州隶凤翔:秦州本属陇右节度,当时刚恢复建置,因此属凤翔。

【译文】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春二月,将秦州隶属于凤翔。

【原文】

秋九月,吐蕃论恐热遣僧莽罗蔺真将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军于白土岭[1]。婢婢遣其将尚铎罗榻藏将兵据临蕃军以拒之,不利,复遣磨离罴子、烛卢巩力将兵据氂牛峡以拒之[2]。巩力请“按兵拒险,勿与战,以奇兵绝其粮道,使进不得战,退不得还,不过旬月,其众必溃”。罴子不从。巩力曰:“吾宁为不用之人,不为败军之将。”称疾,归鄯州。罴子逆战,败死[3]。婢婢粮乏,留拓跋怀光守鄯州,帅部落二千余人就水草于甘州西[4]。恐热闻婢婢弃鄯州,自将轻骑五千追之。至瓜州,闻怀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5]

【注文】

[1]鸡项关、白土岭:胡三省注,《水经注》: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西北有白土川水。其地在唐河州凤林县西。以此推之,鸡项关亦在河州界。

[2]罴:音pí。  氂:音máo。

[3]逆:迎。

[4]二千余人:胡注《资治通鉴》作“三千余人”。  甘州:胡三省注,宋白曰:甘州,西南至肃州福禄县赤柳涧三百三十里。肃州,南至吐蕃界四百里。

[5]瓜州:东南至肃州界三百四十里。古西戎地,《左传》:“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汉为敦煌地。后魏置瓜州,取故地为名。寻改义州。隋废​‍‌‍​‍‌‍‌‍​‍​‍‌‍​‍‌‍​‍​‍‌‍​‍‌​‍​‍​‍‌‍​‍​‍​‍‌‍‌‍‌‍‌‍​‍‌‍​‍​​‍​‍​‍​‍​‍​‍​‍‌‍​‍‌‍​‍‌‍‌‍‌‍​。唐复置,属陇右道,治晋昌。后陷废。今甘肃瓜州西三十五里。  劓(yì)刖(yuè):割鼻断足。  羸老:衰弱的老人。  槊:杆儿比较长的矛。  贯:穿。  赤地:光秃秃的土地,灾荒后的不毛之地。  殆尽:几乎罄尽。

【译文】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秋九月,吐蕃论恐热派遣僧人莽罗蔺真率兵驻扎在鸡项关南造桥,以便在白土岭攻击尚婢婢军队。尚婢婢派遣他的部将尚铎罗榻藏率兵据守临蕃军以抵抗论恐热军,接战不利,尚婢婢又派遣磨离罴子、烛卢巩力统率军队据守氂牛峡来抗拒论恐热的进攻。烛卢巩力请求“按兵不动据守险要之地,不与敌军接战,出奇兵断绝敌军的粮道,使敌军进不能作战,退又不得回还,不过一个月,敌军必然溃败”。磨离罴子不听从。烛卢巩力说:“我宁愿成为不被任用的人,也不愿成为败军之将。”于是宣称有病,回到鄯州。磨离罴子迎战论恐热军,失败而死。尚婢婢军缺乏粮草,留下拓跋怀光据守鄯州,率领部落二千余人逐水草来到甘州西部地区。论恐热听说尚婢婢放弃鄯州,亲自统率轻骑五千人追赶。追到瓜州,听说拓跋怀光据守鄯州,于是在河西鄯州、廓州等八州地方大肆杀掠,将青壮年男子杀死,将老弱者和妇女割鼻断足,用槊刺穿婴儿作为游戏,焚烧居民的住房,使五千里的地方,几乎全部成为不毛之地。

【原文】

五年春二月壬戌,天德军奏摄沙州刺史张义潮遣使来降[1]。义潮,沙州人也。时吐蕃大乱,义潮阴结豪杰,谋自拔归唐。一旦,帅众被甲噪于州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者惊走,义潮遂摄州事,奉表来降[2]。以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注文】

[1]五年: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  春二月:胡注《资治通鉴》作“春正月”。本文与十二行本同。  摄:代理。  沙州:唐改敦煌郡置,属陇右道,治敦煌。后没于吐蕃。  张义潮(?—872年):唐末将领。一作张议潮,沙州敦煌人。安史叛乱后,唐西部边防军大部东撤,吐蕃势力乘机东进,河西、陇右各州相继为其攻占,直至唐末,吐蕃内乱,他率各族人民驱逐吐蕃守将,相继收复约相当于今天新疆东部及甘肃西部的十一州土地。大中五年,唐宣宗任他为沙州防御使。同年,他遣使奉地图户籍入长安。唐政府在沙州置归义军,任他为节度使。咸通八年,入朝,任右神武统军,后死于长安。

[2]被(pī)甲:身穿铠甲。  噪:许多人大喊大叫,喧哗,鼓动。  惊走:受惊而逃走。

【译文】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春二月壬戌(十九日),唐天德军上奏称代理沙州刺史的张义潮派遣使者前来归降。张义潮是沙州人。当时吐蕃发生大变乱,张义潮暗中交结豪杰,谋划攻取沙州归降唐朝。一天早晨,张义潮率领部众全副武装在州门前喧噪鼓动,原属唐朝的百姓全都响应他,吐蕃的守将惊慌逃走,于是张义潮代理沙州军政事务,向唐朝上表归降。唐宣宗任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原文】

吐蕃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1]。拓跋怀光使人说诱之,其众或散归部落,或降于怀光[2]。恐热势孤,乃扬言于众曰:“吾今入朝于唐,借兵五十万来诛不服者,然后以渭州为国城,请唐册我为赞普,谁敢不从[3]!”五月,恐热入朝,上遣左丞李景让就礼宾院问所欲[4]。恐热气色骄倨,语言荒诞,求为河渭节度使[5]。上不许,召对三殿,如常日胡客,劳赐遗还[6]​‍‌‍​‍‌‍‌‍​‍​‍‌‍​‍‌‍​‍​‍‌‍​‍‌​‍​‍​‍‌‍​‍​‍​‍‌‍‌‍‌‍‌‍​‍‌‍​‍​​‍​‍​‍​‍​‍​‍​‍‌‍​‍‌‍​‍‌‍‌‍‌‍​。恐热怏怏而去,复归落门川,聚其旧众,欲为边患[7]。会久雨,乏食,众稍散,才有三百余人,奔于廓州。

【注文】

[1]残虐:残暴狠毒。

[2]散归:胡注《资治通鉴》作“散居”。本文与十二行本同。

[3]势孤:势力孤单。  扬言: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国城:国都。

[4]左丞:官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至正四品。  李景让:字后己,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性方毅有守。大中年间(847—859年)历进御史大夫,出拜西川节度使,官至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封酒泉县南。卒赠太子太保,谥号为“孝”。

[5]骄倨:傲慢不恭。  荒诞:荒唐,虚妄不可信。

[6]三殿:即大明宫的麟德殿。因一殿而有三面,得名。

[7]怏怏:不高兴,不满意。  聚其旧众:恐热本吐蕃落门川讨击使,因此有原有的军队。

【译文】

吐蕃论恐热残暴狠毒,所率的部众大多叛离。拓跋怀光派人游说劝诱他们,论恐热的部众有的离散回到部落,有的投降拓跋怀光。论恐热的势力越来越孤单,于是向其部众扬言说:“我现在要朝拜大唐,向唐朝借兵五十万人来诛讨不服从我的人,然后将渭州当作国都,请大唐皇帝册封我为吐蕃赞普,谁敢不服从我!”大中五年(851年)五月,论恐热朝见大唐皇帝,唐宣宗派遣左丞李景让到礼宾院问论恐热有什么要求。论恐热态度傲慢不恭,说话荒唐,请求唐宣宗任命他为河渭节度使。唐宣宗不答应,在三殿召见问对,就像对待一般的胡人宾客,稍事慰劳赐给一些东西后让他回去。论恐热不高兴地离开,又回到落门川,聚集他原先的部众,企图作乱成为唐朝的边患。正赶上下了很久的雨,缺乏粮食,其部众逐渐散去,仅剩下三百余人,投奔到廓州。

【原文】

冬十月,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1]。十一月,置归义军于沙州,以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又以义潮判官曹义金为归义军长史[2]

【注文】

[1]略定:攻克平定。  旁:旁边。  伊: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领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贞观四年(630年)初置时名“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宝、至德时改为名伊吾郡。  西: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灭高昌氏王朝﹐以其地设西昌州,并设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显庆三年(658年)都护府移治龟兹。开元二年(714年)设天山军于州城内,驻兵五千,马五百匹。安史之乱后﹐吐蕃陷陇右﹐西域被隔断﹐当地居民闭境固守﹐至贞元七年(791年)始为吐蕃占领。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破吐蕃取得西州﹐名义上复归于唐﹐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所辖的一州。  奉:敬献。  十一州:指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加沙州,共十一州。胡三省注,宋白曰:瓜州,西至沙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伊州九百里。西州,东至伊州七百五十里。甘州,西至肃州四百二十里。肃州,西至瓜州五百二十六里​‍‌‍​‍‌‍‌‍​‍​‍‌‍​‍‌‍​‍​‍‌‍​‍‌​‍​‍​‍‌‍​‍​‍​‍‌‍‌‍‌‍‌‍​‍‌‍​‍​​‍​‍​‍​‍​‍​‍​‍‌‍​‍‌‍​‍‌‍‌‍‌‍​。兰州,西至鄯州四百九十里。鄯州,南至廓州二百八十里。河州,东北至兰州三百里。岷州,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三十四里,西北至河州大夏县三百六十三里。

[2]长史:按《新唐书·百官志》:节度使有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判官、支使等。兼都督、都护则有长史。

【译文】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冬十月,张义潮调发军队攻克平定了他旁边的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之地,派遣他的兄长张义泽入朝觐见唐宣宗,敬献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从此河、湟之地全部归入唐朝版图。十一月,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又任命张义潮的判官曹义金为归义军长史。

【原文】

七年[1]。度支奏:“自河、湟平,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余缗,内五百五十万余缗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榷酤,二百七十八万余缗盐利[2]。”

【注文】

[1]七年: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

[2]榷(què)酤(gū):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译文】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度支奏告:“自从平定河、湟地区,每年天下所收缴的钱有九百二十五万余缗,其中五百五十万余缗是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是专卖酒的税钱,二百七十八万余缗是卖盐的利益。”

【原文】

十一年冬十月己巳,以秦成防御使李承勋为泾原节度使[1]。承勋,光弼之孙也[2]。先是,吐蕃酋长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来降,拜武卫将军。承勋利其羊马之富,诱之入凤林关,居秦州之西[3]。承勋与诸将谋执延心,诬云谋叛,尽掠其财,徙其众于荒远[4]。延心知之,因承勋军宴,坐中谓承勋曰:“河、渭二州,土旷人稀,因以饥疫[5]。唐人多内徙三川,吐蕃皆远遁于叠、宕之西,二千里间寂无人烟[6]。延心欲入见天子,请尽帅部众分徙内地,为唐百姓,使西边永无扬尘之警,其功亦不愧于张义潮矣[7]。”承勋欲自有其功,犹豫未许。延心复曰:“延心既入朝,部落内徙,但惜秦州无所复恃耳。”承勋与诸将相顾默然[8]。明日,诸将言于承勋曰:“明公首开营田,置使府,拥万兵,仰给度支,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9]。若从延心之谋,则西陲无事,朝廷必罢使府,省戍兵,还以秦州隶凤翔,吾属无所复望矣。”承勋以为然,即奏延心为河、渭都游弈使,统其众居之[10]

【注文】

[1]十一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

[2]光弼:即李光弼(708—764年),唐代大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族人。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天宝八载(749年),任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禄山叛乱,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与郭子仪进军河北,捣安禄山后防,收常山等十余郡。乾元二年(759年),与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自范阳来救,他被击败,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南)。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后,宦官鱼朝恩建议代宗强令他收复东都。他不得已出战,败于北邙山。宝应元年(762年),出镇徐州(今江苏徐州)。次年,派其部将张伯仪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3]凤林关:河州凤林县北有凤林关。凤林,汉属白石县地,唐天宝元年,以关名县。

[4]执:捕捉。  诬:诬蔑。  荒远:遥远的地方。

[5]因:趁机。  承:接受。  军宴:在军中所设宴席,称为军宴。

[6]三川:指平凉川、蔚茹川、落门川。  寂:冷清​‍‌‍​‍‌‍‌‍​‍​‍‌‍​‍‌‍​‍​‍‌‍​‍‌​‍​‍​‍‌‍​‍​‍​‍‌‍‌‍‌‍‌‍​‍‌‍​‍​​‍​‍​‍​‍​‍​‍​‍‌‍​‍‌‍​‍‌‍‌‍‌‍​。

[7]扬尘:指战争。

[8]相顾:互视,互看。  默然:沉默不语。

[9]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使府:指秦成防御使府。  耕市:指农商。耕,这里指营田。

[10]游弈使:唐代武官名,负责率领游兵巡逻。  统其众居之:胡注《资治通鉴》作“使统其众居之”。

【译文】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冬十月己巳(初五日),任命秦成防御使李承勋为泾原节度使。李承勋是李光弼的孙子。先前,吐蕃酋长尚延心率河州、渭州两州的部落归降唐朝,被任为武卫将军。李承勋贪图尚延心的羊马财富,将尚延心引诱到凤林关,居住在秦州以西。李承勋与其部下诸将又谋划逮捕尚延心,诬称他谋叛,将他的财产全部抢来,并将他的部众迁徙于荒远的地区。尚延心知道李承勋的阴谋,趁着参加李承勋军宴的机会,在座席之中对李承勋说:“河州、渭州两州之地,土地空旷人烟稀少,因此常闹饥荒瘟疫。唐朝人多内迁到平凉川、蔚茹川、落门川这三川地区,吐蕃人也都远远地逃遁到叠、宕以西地区,这里二千里地寂静无人烟。尚延心我想入朝廷去见大唐天子,请求率领部众分别迁徙到内地,成为唐朝的百姓,使唐朝的西部边境永远不再出现战争的警报,这样的功劳也不亚于张义潮了。”李承勋企图独占这个功劳,犹豫没有答应。尚延心又说:“我入朝进见后,部落迁徙到内地,只是可惜秦州不再有所依恃了。”李承勋与部下诸将互相看看沉默不语。第二天,各位将领对李承勋说:“您首先在秦州开置营田,设置防御使府,拥有军队万人,由朝廷度支发给军饷,将士们没有作战守御的劳苦,却能收到耕垦交易的厚利。如果听从尚延心的谋划,那么西部边陲没有战事,朝廷必定要罢除防御使府,裁减戍边军队,将秦州归还凤翔镇管辖,我们就再也没有什么希望了。”李承勋认为对,即向唐宣宗上奏请求任命尚延心为河、渭都游弈使,统率他的部众居住于这两州之地。

【原文】

懿宗咸通三年[1]。嗢末始入贡[2]。嗢末者,吐蕃之奴号也[3]。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及论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4]

【注文】

[1]咸通三年:公元862年。

[2]嗢:音wà。  入贡: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

[3]奴号:奴隶的称号。

[4]微弱:弱小。

【译文】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嗢末开始向唐朝进贡。嗢末是吐蕃奴隶的称号。吐蕃每次调发军队,富有的人家多有奴隶随从,往往一家奴隶多达十几人,所以吐蕃军队的人数众多。到论恐热作乱时,奴隶大多没有主人,于是自己纠集在一起合成部落,散布在甘州、肃州、瓜州、沙州、河州、渭州、岷州、廓州、叠州、宕州之间,吐蕃奴隶主中一些势力微弱的反而依附他们。

【原文】

四年春二月,置天雄军于秦州,以成、河、渭三州隶焉,以前左金吾将军王晏实为天雄观察使[1]

【注文】

[1]四年: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  置天雄军于秦州:胡三省注,代宗姑息田承嗣,以天雄军号宠魏博,寻以其悖傲,削之。今复于秦州置天雄军,至于唐末,魏博复天雄军号,秦州不复号天雄矣。  王宴实:王宰之子。王宰的父亲王智兴待他如自己的儿子。

【译文】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春二月,唐朝廷在秦州设置天雄军,以成州、河州、渭州三州隶属于它,任命前左金吾将军王晏实为天雄军观察使。

【原文】

三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奏,自将蕃、汉兵七千克服凉州[1]

【注文】

[1]克服:收复。  凉州:唐改武威郡置,属陇右道,治姑臧,后陷于吐蕃。

【译文】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三月,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上奏朝廷,自己率领由蕃族、汉族七千人组成的军队收复凉州。

【原文】

七年春二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奏,论恐热寓居廓州,纠合旁侧诸部,欲为边患,皆不从[1]​‍‌‍​‍‌‍‌‍​‍​‍‌‍​‍‌‍​‍​‍‌‍​‍‌​‍​‍​‍‌‍​‍​‍​‍‌‍‌‍‌‍‌‍​‍‌‍​‍​​‍​‍​‍​‍​‍​‍​‍‌‍​‍‌‍​‍‌‍‌‍‌‍​。所向尽为仇敌,无所自容[2]。仇人以告拓跋怀光于鄯州,怀光引兵击破之[3]。闰三月,吐蕃寇邠宁,节度使薛弘宗拒却之[4]

【注文】

[1]七年: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  寓居:寄居。

[2]无所自容:胡注《资治通鉴》作“无所容”。

[3]鄯州:南至廓州一百八十里。

[4]邠宁: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年)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州)。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邠、宁、庆三州,相当于今甘肃东部的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及陕西彬州、永寿、旬邑、长武等地。大历时曾一度罢并朔方。光启元年(885年)号静难军。其后为王行瑜、李继徽等所割据。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为后梁所并。

【译文】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春二月,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上奏,论恐热寄居在廓州,纠集附近诸吐蕃部落,企图侵犯唐边境,诸部落都不听从。无论到哪都是论恐热的仇敌,论恐热无处容身。他的仇人到鄯州将论恐热的处境报告给拓跋怀光,拓跋怀光率领军队打败论恐热。闰三月,吐蕃的军队侵犯唐邠宁镇,邠宁节度使薛弘宗率军抵抗,将吐蕃军击退。

【原文】

冬十月,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1]。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2]。吐蕃自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3]

【注文】

[1]数:一一列举。

[2]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唐朝岭南道,也包括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3]衰绝:衰亡,衰落灭绝。

【译文】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冬十月,拓跋怀光率领五百骑兵进入廓州,活捉论恐热,先砍断他的脚,一一列举他的罪恶将他处死,将论恐热的头传送到唐朝长安。论恐热的部众向东投奔秦州,尚延心拦击并打败他们,尚延心奏告唐朝廷,请将论恐热余众全部迁于岭南地区。吐蕃从此以后衰亡灭绝,乞离胡君臣下落不明。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