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识人先察其德》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识人先察其德》原文、注释、赏析

9.识人先察其德【原文】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人。【解析】与人结识,不要被他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也不要被他富有的物质生活所倾倒,最主要的是要看他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美丽的外表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老,富裕的物质也是不断地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人心。但是人的内心的好坏是无法一眼就能看穿的,所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从他...

9.识人先察其德

【原文】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译文】

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人。

【解析】

与人结识,不要被他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也不要被他富有的物质生活所倾倒,最主要的是要看他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美丽的外表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老,富裕的物质也是不断地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人心。

但是人的内心的好坏是无法一眼就能看穿的,所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去渗透,去了解,当然,一个善良的人是不会表现出虚假的感情来的,所以,看一个人的人品,才算真正认识这个人。

【主题延伸阅读】

识人的关键在于看德行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善于装饰打扮自己,当着领导者的面,总是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看上去似乎公道正派,心地纯良,给人一种“善人”的表象,其实他们的内心极其阴险,心术不正,这种人是典型的“阴阳人”或“两面人”。一旦起用这种人担任领导职务,将会给国家或组织带来无穷祸患。因此,领导者在识人时,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当面“表演”而不看其品行,或看不透其品行。

安禄山是西域胡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儿,本姓康,父亲死得很早,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姓安的突厥人,于是改名安禄山。安禄山在发动叛乱之前,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卖傻装憨,言辞乖巧,最终赢得了唐玄宗的百般信任,对他毫无防备之心,可谓用心良苦。

公元743年(天宝二年),安禄山升任平卢节度使后入朝谢恩。玄宗对其恩宠无比,一面笑答,一面调侃逗弄,而安禄山显得受宠若惊,还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的鸟儿从北边飞来啄食蝗虫,蝗虫马上全部飞走。由此可见,天神也认为臣对皇上忠贞不贰。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如此可笑的谎言,玄宗信以为真,并更加相信安禄山的憨直诚笃。

到了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安禄山随着手中权力的扩大,野心也愈加膨胀,企图起兵谋反称霸一方。而在起兵之前,他的野心丝毫没有被唐玄宗所察觉,这得益于他善于在玄宗面前逢场作戏的本领。安禄山晚年,越吃越肥,大肚子垂至膝下,走路时要左右仆人扶持腋下才能迈动步子。但一到上朝面见唐玄宗时,安禄山常作胡旋舞,腾挪旋转,轻松自如,其疾如风。玄宗见此眉开眼笑,问道:“你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庞大,跳起舞来却又显得轻盈无比?”安禄山脱口而出:“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赤心。”玄宗乐得差点要摸他的大肚子了。

安禄山得知玄宗与太子之间存在矛盾,就故意在玄宗面前表现出对太子的不敬。有一次他到长安晋见唐玄宗,行礼完毕后有傧相告诉他也要朝太子行礼,他装傻问道:“皇太子是什么官职?”唐玄宗说,他为储君,朕驾崩后你就要归他管。安禄山作恍然大悟状:“自己是胡人,只知其父,而君上就好比父亲,所以只朝君上拜礼而不知拜储君。”说着,还用手故意打了自己的脑袋几下,然后随随便便地向太子拜了几拜。玄宗大悦,以为安禄山傻而忠,故而给他加官晋爵,让他兼任三镇节度使,掌握兵马数十万,使得他更加踌躇满志,骄恣横行,并趁机招降纳叛,极力扩充实力,积极为发动叛乱做全面的准备。安禄山不断秣马厉兵,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其司马昭之心许多人都有察觉,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一再向唐玄宗提及,但唐玄宗被安禄山的花言巧语哄得云里雾里,对他的忠心深信不疑:“禄山对我推心置腹,肯定不会谋反!”杨玉环也被干儿子哄得眉开眼笑,她做梦都不相信满嘴抹蜜的“禄儿”会谋反。当狼烟四起,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确凿后,唐玄宗惊慌失措,匆忙调集兵力全力镇反,但已经无法抵挡安禄山势如破竹的气势,唐王朝政权由此受到沉重打击。

安禄山并不是一个真正有雄才大略的英雄,然而,唐玄宗却对他百般信赖,授予实权,致使这样一个目光短浅、阴险奸诈的无赖之徒集千万恩宠于一身,在仕途上如鱼得水,步步高升。这既与其本人善于逢场作戏、卖傻装憨的计谋有关,又与唐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偏听偏信,不善于识人的缺陷有关,不能看出安禄山的真正品行,结果为大唐江山带来了祸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