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止学/止学《识而不用非大德》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识而不用非大德》原文、注释、赏析

10.识而不用非大德【原文】识而勿用,非大德也。【译文】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解析】在位者不仅要善于识别人才,更重要的还在于善于任用人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人善用,择贤而任”。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良将;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良将任用到重要...

10.识而不用非大德

【原文】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

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解析】

在位者不仅要善于识别人才,更重要的还在于善于任用人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人善用,择贤而任”。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良将;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良将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只有在识好人才的基础上用好人才,才能维护好政权。

【主题延伸阅读】

能识人更要会用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力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霸业的取得与齐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桓公善于任用人才。管仲作为齐桓公身边的重要谋士,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施展自己的才华,是因为齐桓公没有让他独揽大权,如果管仲也是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话,恐怕他早就有谋反之嫌了。

根据《韩非子直解》记载,齐桓公对管仲极为信任,有一天,他在朝堂对大臣们说:“寡人想要立管仲做我的仲父,不知你们有什么意见。同意我立管仲为仲父的人进门以后往左走,不同意的人进门后往右走。”他说完以后,群臣各分左右,入门后站定,唯有一个叫东郭牙的大臣既不往左走,也不往右走,竟然站在门的正当中。

东郭牙是何许人也?据《吕氏春秋》记载,东郭牙,也就是叔牙。管仲就是经过他的推荐,才得以被齐桓公重用的。东郭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所以一直被管仲称为知己。齐桓公看到东郭牙做出这样的反应,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说:“寡人要立管仲为仲父,如果你同意就往左走,不同意就往右走,你为什么立在中间不动呢?”东郭牙不紧不慢地问道:“请问大王,以管仲的才能可以谋定天下大事吗?”

齐桓公说:“当然能。”

东郭牙又问:“以管仲的决断能力能干成大事吗?”

齐桓公说:“当然能。”

东郭牙说:“那好,管仲的智谋足以谋定天下大事,管仲的决断足以干成大事情,而您现在又要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如果他用自己的智谋才能,凭借您的威势,来治理齐国,请问,您的政权能不危险吗?”齐桓公听后悚然而惊,对东郭牙说:“你的意见很有道理。”

于是,齐桓公就不再立管仲为仲父,也不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他,而是让自己的曾孙治理内政,让管仲治理外交,使他们分权并立,相互制衡,杜绝了权力的滥用,维持了国家的政局稳定。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才在不同人手下做事成效却相差悬殊?这与用人者是否善于用人有很大关系。如果权力分配不当,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分权措施进行纠正,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要想国家繁荣富强,政治稳定,领导者就要知人善任,在充分发挥人才特长的同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到一个人手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