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利是容易诱人的》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利是容易诱人的》原文、注释、赏析

1.利是容易诱人的【原文】惑人者无逾利也。【译文】没有比利益更诱惑人的东西了。【解析】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人们在利益面前也是很难迈开自己的脚步的,毕竟人们是要靠物质来生活的。仅仅因为这个理由,利益就把人迷惑得分不清自我,是保持清廉,还是葬身漩涡,就看自己的心境了。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就会安分守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反之,那些为了追求利益...

1.利是容易诱人的

【原文】

惑人者无逾利也。

【译文】

没有比利益更诱惑人的东西了。

【解析】

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人们在利益面前也是很难迈开自己的脚步的,毕竟人们是要靠物质来生活的。仅仅因为这个理由,利益就把人迷惑得分不清自我,是保持清廉,还是葬身漩涡,就看自己的心境了。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就会安分守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反之,那些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就会葬身在自己亲手挖掘的利益坟墓里。

【主题延伸阅读】

克制诱惑,回归本我

佛家认为待人处世,要保持不被外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所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禅宗所推崇的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有时候就连自认已经有所入定的人也不免口是心非。冷静下来就是禅定,能理智地对待所有问题并施爱于人便是真慈悲。能保持禅定的人,不会被他人一时的顶撞所击垮;能修行禅定的人,不会被他人一时的冒犯所触怒。

佛教中的禅定,从某个层面上说就是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克制和忍耐。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显现出本能的贪欲。如想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必须做到克制、忍耐。生活中,只有学会忍耐,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常思贪欲之害,才能抵制欲望的侵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从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

一天,他们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往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

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不喝水的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他得到了法眼净。

而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的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他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若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边,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克制自己,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若不克制,放纵自己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莫说难以成就事业,甚至会自取灭亡,走向可悲境地。

我们时常听闻有关自由的谈论,大多愚昧者把它视作一种光荣,其实远非如此。自由,从广义上说,它是低等生物的一种属性。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对人类来说,高尚的是人的克制而绝非自由。即使在低级动物中,它们的光荣也依赖克制。蝴蝶远比蜜蜂自由,可我们更尊重蜜蜂,就因为蜜蜂遵从了蜜蜂社会那种整齐而有序的规律。大千世界之中,抽象的自由与克制这两者之间,克制总是更为光荣。所以,唯有克制,才体现了高等动物的特性,才能改善下等动物;上自天使的工作,下至昆虫的劳动——从行星的均衡到一粒尘土在万有引力下的趋向——一切生物、一切事物的力量与光辉,都存在于它们的服从之中,而不在于它们的自由。

只有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才能冷静从容地控制局势,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进而取得成功。而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突破自我的。会克制自己的人,才会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进而赢得人生的辉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