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君臣殊密会有横祸》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君臣殊密会有横祸》原文、注释、赏析

5.君臣殊密会有横祸【原文】君臣殊密,其臣反殃。【译文】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致祸殃。【解析】君臣过于亲密,就会深入了解对方,因此难免会暴露出人性的缺点和错误,这样,君主在臣子眼中也会遭到厌恶,而臣子同样也会遭到君主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之下,高高在上的君主往往为保全自己的威严,快刀斩乱麻的杀掉臣子,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与君主过分亲密的下场。所...

5.君臣殊密会有横祸

【原文】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译文】

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致祸殃。

【解析】

君臣过于亲密,就会深入了解对方,因此难免会暴露出人性的缺点和错误,这样,君主在臣子眼中也会遭到厌恶,而臣子同样也会遭到君主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之下,高高在上的君主往往为保全自己的威严,快刀斩乱麻的杀掉臣子,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与君主过分亲密的下场。所谓的“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亦是如此。因此,适当的与君主保持距离,尽心的辅佐他治理国家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君主的利益,而不威胁自己的地位。其实在现实的职场中,道理亦是如此。

【主题延伸阅读】

君臣关系不宜过于亲密

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因此,臣子与君主之间关系不宜过于亲密,哪怕是皇上的心腹爱将,不二忠臣,如果臣子定位不准,尺度把握不当,也可能成为皇上不满的牺牲品。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也是《止学》作者文中子的及门弟子,他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文中子的其他几位弟子协助唐太宗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初唐盛世的局面,其间文中子思想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魏徵以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言而出名,曾有几次惹得太宗皇帝动过杀心,他是否真的在最高统治者面前不知进退,不知为止,一意直谏呢?显然不是的。

唐太宗身边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而魏徵起初只是太子身边的一个幕僚,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政治背景。魏徵清楚自己并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只是善于辩说和进谏而已,还因此得罪了不少权势贵族,唐太宗在登基后那几年虽然在表面上愿意接受他的诤言,但只是为了治国的需要,实际上在私人情感上是极为排斥他的。尤其到了贞观后期,唐太宗通过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他的功业和仁德得到李唐官员百姓和周边民族的认可之后,骄傲情绪日益滋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积极纳谏了,对臣下的进谏已经越来越没有了耐心。

有一次,唐太宗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想去泰山封禅,没想到却遭到了魏徵的反对。李世民极为恼火,使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加以反驳:“朕欲卿极言之。功岂不高耶?德岂不厚耶?诸夏未治安耶?远夷不慕义也?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而不可?”说话的语气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在唐太宗看来,一个皇上达到了像他这样的政绩,风风光光去泰山封禅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合适的。魏徵却不以为然,他反对说,现在的国家还像一个久病初愈的病人,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若让他干重活、走远路肯定不能承受,而且封禅还会惊扰当地的百姓,周边的异族还会借此窥探国力的虚实,对于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像魏徵这样喜欢跟皇帝“过不去”的大臣如果遇到的是商纣、夏桀一样的暴君恐怕很难得以善终,还好,他遇到的是较为开明的皇帝李世民。但皇上也是凡人,现在政绩越来越好了,没有那么强的危机感了,哪个领导还爱听数落呢?对于这样的变化,魏徵是深有体会的,他说:“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勉强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在察觉到这一变化后,魏徵知道自己作为臣子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与皇上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有什么说什么就比较危险了,于是就向太宗上交了请辞奏章:“方今天下无事英彦如林,无容痼疾之人。久在枢近非但不可更加二品,仍乞解侍中之职,授臣一二品散官不离左右,足申愚见、拾遗补阙、非敢虚饰,此实臣志愿。”本文表明了魏徵要退下来的原因和心愿,由于年老、多病力不胜任因而“乞解侍中之职”,由于“英彦如林、无容痼疾之人”,所以甘退让贤身居二线,当名散官拾遗补阙,却未得太宗准许。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他在进谏上收敛了许多,而且更坚定了他辞职的信念。

贞观十年二月,为相多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贤臣房玄龄“以谴归第”,也就是被免职回家,至于被免职的原因史料典籍上并没有记载,也找不到魏徵对此事在太宗面前谏阻的痕迹,至少可以说明魏徵进谏不像以前那样激烈了。他知道房玄龄德高望重、谦恭谨慎、兢兢业业也会遭到冷遇,考虑到这样下去自己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于是,屡次上奏坚持离职。

在辞职报告无效的情况下,魏徵索性当面向李世民请辞。李世民被缠得没办法,只得批准魏徵辞去宰相之职,改任特进,待遇从优。

后来魏徵病终,李世民亲自到魏徵家哀悼,亲手为魏徵撰写碑文,对其功劳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魏徵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千秋金鉴”。

提起魏徵,人们的印象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诤臣、直臣。实际上,魏徵很善于自保,他“谋国”一定以“谋身”为前提,他在《谏太宗十思疏》说道:“诚能见可欲,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懂得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因此,玄武门事变之后虽然以他耿直的性格本来会骂李世民为乱臣贼子,但他没有那么做。还有在对待原则性的问题上,例如唐太宗篡改历史等事上,他还拍马屁,为唐太宗说话。后来的坚决辞职、退居二线更是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明哲保身做出的明智之举。知“止”而后有“定”,诚如斯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