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止学/止学《敬无助于劝善》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敬无助于劝善》原文、注释、赏析

10.敬无助于劝善【原文】敬无助于劝善,诤(zhèng)堪教矣。【译文】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解析】面对他人的错误,要真心的劝谏才是君子所为,或许他人会对你的直言不讳感到厌恶,但终究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便会更加的尊重与感谢你。相反,有些人,面对朋友的过错只会一味地恭维、放纵,结果,朋友会沿着错误的路径一味地走下去,直至毁灭,那时伤害的...

10.敬无助于劝善

【原文】

敬无助于劝善,诤(zhèng)堪教矣。

【译文】

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解析】

面对他人的错误,要真心的劝谏才是君子所为,或许他人会对你的直言不讳感到厌恶,但终究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便会更加的尊重与感谢你。相反,有些人,面对朋友的过错只会一味地恭维、放纵,结果,朋友会沿着错误的路径一味地走下去,直至毁灭,那时伤害的就不仅仅是他人,还有自己愧疚的良心。所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劝谏还是应该鼓励,用心做评判,这样才会避免祸患,赢得尊重。

【主题延伸阅读】

诤谏比恭敬更能让人改过

臣子对君主既要忠诚、恭敬、谨慎,又要开导、规劝、浄谏、拒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乘机发兵进攻赵国,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最受赵太后的宠爱,太后舍不得让他去当人质,不肯答应这一条件,齐国也就不肯发兵。大臣们见国家情况十分危急,纷纷劝说赵太后。赵太后态度坚定地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触龙见没有一个人能说动太后,就自告奋勇想尝试尝试。他慢慢地小跑着来到宫中太后跟前,见太后一脸怒色,就没有直接提人质的问题,先是谢罪说:“我很久没来看望太后了,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然后又随便问问饮食和起居情况,闲谈些家常琐事,暗示赵太后现已年老体衰,为世不久,从而为下文提出的“一旦山陵崩”之后的长远打算做铺垫。

见太后的怒色渐渐有所缓解,机智的触龙才慢慢向正题上引:借口为自己心爱的小儿子求情,希望在自己还没死之前能让儿子充当一名卫士,以保卫王宫。还说“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由于这些家常话很合赵太后的心意,所以,赵太后不解地问道:“你们男人也疼爱最小的儿子吗?”触龙趁机进一步反激赵太后说:“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诱使赵太后说出了真心话:“胡说,哪能比得上女人!”

由于触龙处处体贴赵太后爱幼子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赵太后在这一点上同自己有了共同语言,甚至把自己当她的知音。触龙循循善诱地说:“父母越是疼爱儿子,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

这个时候的谈话气氛虽然很融洽,话题也慢慢地转移到了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问题上了,但触龙并不急于把话挑明,而是委婉地启发赵太后:“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没有。”

为何会这样呢?触龙作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分析:“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

此时,在这铁的事实面前,应该是火候到了。于是,触龙水到渠成地直接指出太后溺爱长安君的错误之处:“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重器,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那么,长安君凭什么保持在赵国的地位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这番话说到了点子上,真正起到了药到病除的作用,把赵太后说得口服心服。赵太后终于醒悟,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做什么吧。”

于是触龙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辆,让他去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派出救兵,秦国军队便撤退了。

赵太后溺爱幼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明白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道理,允许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的故事,告诉人们诤谏比一味地恭敬更能让人发现自身的错误,采取正确的措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