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儒家/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

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

6.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孔子说“三十而立”(《论语·为政》)。“立”指懂礼,孔子多次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可知“礼”与“立”密切联系。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以懂礼闻名内外,因此陆续有学生来登门求学。孔子的学生,司马迁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有三千...

6.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

孔子说“三十而立”(《论语·为政》)。“立”指懂礼,孔子多次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可知“礼”与“立”密切联系。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以懂礼闻名内外,因此陆续有学生来登门求学。

孔子的学生,司马迁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个,其中最优秀的有七十二个,正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司马迁之前,蜀郡太守文翁曾在成都建学官,讲堂中绘有仲尼及其弟子七十二人,这大约是七十二贤人的来源。孔子贤弟子的实际数目当然不止七十二,后人为了附会五行时令,将一年三百六十天,按木、火、土、金、水五行分配,每行各七十二天,因此取其为七十二人。孔子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孟提到的七十多人,应该是直接受教于孔子的学生,也有人说是精通《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的学生很多,不可能每一个都亲自教授,只能发挥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以“先进”教授“后进”。那些受业早的弟子,日积月累,学问早有精进,完全能胜任教授受业晚的弟子。汉代的儒家大师,弟子动辄成千上万,老师自然无法亲授,只能采取这种模式。那些能够亲聆孔子謦欬的,自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称为入室弟子。佛教僧众广泛,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释道安《疑经录序》载:“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先有部分学生接受老师的教导,再传授给其他的学生,通过递相传授的方式,使老师的学问化身千万、到处流传。

根据李零先生《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三联书店2008年版)的研究,孔子的学生,《论语》中有名有姓的弟子有二十九人,明确有姓名可考的有三十五人,其他四十二人,司马迁编《仲尼弟子列传》时已经弄不清楚了。李零将孔子招收的学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孔子三十五岁前居住在鲁国的时候。孔子当时在鲁国已小有名气,招收了第一批弟子,他们的年龄与孔子只有几岁的差距,可考的有五人,都来自鲁国。一是颜渊的父亲颜无繇(字季路),比孔子小六岁。二是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以道德著称。三是仲由(字子路或季路),比孔子小九岁,在《论语》中出现四十二次,有治国用兵之才,脾气也大,常与孔子发生争执,最后死于卫乱。四是漆彫启(字子开),比孔子小十一岁,因受刑而落下残疾。五是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九岁,是著名的孝子。

第二个时期是孔子自齐返鲁后招收的一批学生,他们的年龄普遍比孔子小三十岁左右,可考的有八人,籍贯不限于鲁国。一是冉雍(字仲弓),鲁人,以道德品行著称,善于治理政务,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二是冉求(字子有),鲁人,很有治理政务的能力,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三是宰予(字子我),鲁人,以擅长言语应对著称,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曾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四是颜回(字子渊),鲁人,以道德品行闻名,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论语》中出现了二十一次。五是巫马施(字子期或子旗),鲁人(或为陈人),比孔子小三十岁,做过鲁国单父的行政长官。六是高柴(字子羔或季羔),齐人(或为卫人),比孔子小三十岁(或四十岁),虽然个矮貌丑,但很有政治才能。七是宓不齐(字子贱),鲁人,比孔子小三十岁(或四十九岁),被孔子夸为鲁国的君子。八是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以擅长言语应对著称,在《论语》中出现三十八次。

第三个时期是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居鲁时招收的学生,可考的有十一人。一是原宪(子子思),鲁人,比孔子小36岁,是孔子的管家。二是樊须(字子迟),齐人(或为鲁人),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因为喜欢耕种,被孔子称为小人。三是澹台灭明(字子羽),鲁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或四十九岁),后来去了楚国,弟子有三百人。四是陈亢(字子亢或子禽),陈人,比孔子小四十岁,可能是子贡的学生。五是公西赤(字子华),鲁人,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好礼,有外交才能。六是有若(字子有),鲁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长相酷似孔子,因此被提名为孔子的继承人。七是卜商(字子夏),卫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以文学著称,在《论语》中出现二十一次。八是言偃(字子游),吴人(或鲁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或三十五岁),也以文学著称,经常跟子夏并提。九是曾参(字子舆),鲁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论语》中出现十五次。十是颛孙师(字子张),陈人(或鲁人),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在《论语》中出现十八次。十一是司马耕(字子牛),是宋国司马桓魋的弟弟,却不喜欢自己的长兄,长兄作乱,其他兄弟都参与此事,他拒绝参与而选择流亡。

《孔子弟子像》局部传唐·阎立本绘(首都博物馆藏)

还有一批有名气的学生,年代已不可考。一是公冶长(字子长),齐人(或鲁人),是孔子的女婿;二是南宫括(字子容),鲁人,谨小慎微,孔子将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了他;三是曾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孔子称其为“狂士”;四是公伯寮(字子周),鲁人,曾到鲁国执政的季孙氏面前搬弄是非,诽谤子路,出卖孔子,有学者说他是孔门的“犹大”;五是琴牢(字子开或子张),卫人,大约小孔子四十八岁,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仪表堂堂,言行不守中庸,有些过头。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当属“四科十哲”。孔子曾把自己的学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认为学生中各科称为代表的有十人,后人称他们为“十哲”。《论语·先进》载: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一是德行科。孔子重视德行,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安贫乐道。德行科的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颜渊(前521年—前481年),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考虑到孔子的母亲出自颜氏家族,颜渊的父亲颜无繇是孔子早期的学生,那么颜渊很可能是孔子的亲戚。孔子引颜渊为自己的知音,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孔子说颜渊从来不提反对的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但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是能够发展我的观点的,可见颜渊一点也不笨;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孔子说颜渊不能帮助我啊,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说明颜渊悟性极高,能够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孔子屡次宣称颜渊是他弟子中真正的好学者,如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颜渊好学,心甘情愿地学习,把学习当成其乐无穷的事情。孔子还认为颜渊是其弟子中唯一的仁者,称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颜渊能够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他的学生不过短时期(偶尔)想起仁德罢了。孔子认为颜渊与自己有同样的原则观,他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有人用就出来,无人用就隐居,绝不勉强做事。可见孔子有意将颜渊树立为一个更杰出的弟子的形象。孔子曾问子贡,你与颜渊谁更高一筹。子贡说他怎敢跟颜渊相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说颜渊识深,能闻始知终,自己识浅,不过闻一知二。孔子说我跟你都不如颜渊,“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渊不幸早死,孔子非常伤心,《论语·先进》接连记载了三条材料: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孔子感觉是上天来要他的命。孔子去颜家吊丧,伤心得几乎昏倒,随从劝他节哀,他都没有体察到自己的伤心欲绝,说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有什么人值得他伤心呢。孔子的弟子准备厚葬颜渊,孔子不同意,因为颜渊是平民,自有安葬的礼数,不可僭越,故孔子不同意厚葬。弟子们违背了礼仪,厚葬了颜渊,孔子对着颜渊说,你对待我像对待父亲一样,但我却不能够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你,因为我没有决定葬礼的权利,厚葬的事想必违背了你的意愿,但不是我的主意,是你师兄弟的想法。

闵子骞的故事,武梁祠画像石(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续修四库全书》)

闵损(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骞,是著名的孝子,有关闵子骞孝道的故事,经历几千年的流传,情节越发丰富。山东大学著名学者杜泽逊教授进行了系统地考察,揭示了“二十四孝”中“鞭打芦花”的来龙去脉。孔子提及闵子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以一句话点明闵子骞的孝体现在别人对他父母兄弟夸赞他孝顺没有异议,并未涉及具体的事迹。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增添了“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交代了闵子骞的名字年岁,但仍无他实行孝道的事迹。《艺文类聚》载:“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东汉时期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汉画像石第三层题字有:“闵子骞与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图中闵子骞的后母弟弟驾驭着马车,他自己则跪在车后,其父坐在马车上,转身面对闵子骞,手搭在他的肩上。这个场景应该是记述了其父发现真相后,闵子骞跪求父亲不要将后母赶走。

经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相互印证,我们知道闵子骞随后母居住,因为后母偏心,闵子骞衣薄不足御寒,驾车的时候手冻得握不住缰绳,父亲发现后,要休掉后母,闵子骞说后母尚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如果后母离开,三个孩子都不免受寒。但故事里既没有提及闵子骞衣服里用芦苇花代棉絮的事情,也没有提及后母悔改的情节。南朝刘宋人师觉授《孝子传》载:“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棉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损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同书又有《孝子传》载:“闵子骞事后母,极孝,骞衣以芦花,御车,失靷,父怒笞之。抚背之(知)衣单,父乃去后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太平御览》卷三四)对比两则记载,发现其中出现了衣服材质的差别,第一次出现了“芦花”,闵子骞及后母二子都参与了驾车,出现了“父怒笞之”和“抚背之(知)衣单”的情节。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有题为“芦衣顺母”的章节,较为精炼地吸收了前代的要素,又增加了“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的情节。清中期史梦兰编写的《鞭打芦花》曲目,才出现了“鞭打芦花”的场景,说闵子骞驾车失辔,父亲很是不满,怒而鞭打,霎时间子骞的棉袄被打烂而芦花横飞,父亲才明白真相。至此为后人所熟知的闵子骞的故事才基本演化完成,但这个故事在民国后期至新中国初期方得到广泛的传播。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不幸遭遇恶疾而死,孔子十分怜惜。《论语·雍也》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弟子像》局部手”?应该是伯牛不愿传唐·阎立本绘(首都博物馆藏)

冉伯牛的恶疾,古人多数认为是癞病,即麻风病,史无记载,实难索考,但属于严重的传染病无疑。孔子为什么是通过窗户“执其让老师进屋,避免传染恶疾,而孔子爱惜学生心切,仍然要通过窗户抓其手,携手有温,也有亲近和勉励的意思。孔子感叹道,命真是不可信啊,这样的人竟会患上这样的病!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思是仲弓有“南面之才”,即可以做诸侯的臣子来治理国政。

二是言语科。孔子认为说话的本领很重要,擅长言语对内则能政治治理,对外则能外交斡旋。宰我、子贡是言语科的代表。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长于言语应对,有外交的才华。正是因“昼寝”遭到了孔子的批评,说了一句千古的名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木头内部朽烂了,不可以在外面进行雕饰;墙壁年久泥土剥落,不可以在上面进行粉刷。)孔子是很温和的老师,为何会发这样的大火?古往今来的学者有种种的解释:有人说白天睡觉,是懒惰的表现;有人说“昼(晝)”当是“画(畫)”的误字,“画寝”是追求生活的奢靡;也有人说“寝”是“内寝”,宰予白天居住内寝,不去接待宾客。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是工作学习的时间,而宰予竟然睡觉,孔子认为他内心出了问题,是不可忍受的。宰予口才流利,善于辩论,不太讨孔子的喜欢,比如孔子主张三年之丧,他说三年守丧太久了,解释道:“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认为三年不从事礼乐,那么礼乐必然崩溃,社会陷于混乱;服丧一年正好,旧的粮食已经吃完,新的粮食已经成熟,打火的燧木轮又用了一次。孔子因此批评他是不仁的人。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以聪明能干而享有很高的声望。孔子曾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论语·公冶长》),将他与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渊比较,从侧面也看出孔子对子贡的器重。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之器(《论语·公冶长》),瑚琏是宗庙所用的贵器,可见其对子贡的欣赏溢于言表。鲁国贵族叔孙武叔曾在朝廷宣称:“子贡贤于仲尼。”(《论语·子张》)孔子的弟子陈亢也对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论语·子张》)因此,无论从外界认知,还是从内部表现来看,子贡都是孔门中最杰出的弟子之一。鲁哀公九年(前486年),齐国田常打算作乱,担忧高、国、鲍、晏诸家族的势力,于是决定讨伐鲁国来转移国内矛盾。子路、子张等闻国有难,纷纷请求共赴国难,孔子不同意子张等人赴难,唯独允许子贡前去纾困。子贡到了齐国,说服田常停止侵袭鲁国,而与吴国争霸。又来到吴国面见吴王,说服他同意讨伐齐国,提出了“名存亡鲁,实困强齐”的策略。针对吴王对越王的担忧,又来到越国,说服越王对吴王要忠心耿耿。吴王很是高兴,带领九郡士兵讨伐齐国,从而挽救了鲁国。故后人赞美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弟子都守丧三年,此后各奔前程,唯独子贡守墓六年。子贡积极捍卫孔子的名誉,并且谋求树立孔子为圣人,可谓孔子忠心的追随者。

三是政事科。政事是管理才能,代表是冉有、季路,两人都当过鲁国最有权的公卿季氏的大管家。冉求(前522年—?),字子有,一般称“冉有”。冉有很有才干,善于理财。《论语·先进》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是诸侯公卿,却比周王室的臣子还要富裕,冉有为季氏的总管,进一步地征求赋税,因此孔子认为冉有与自己不是一类人,你们应该击鼓声明他的罪过并谴责他。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又字季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长期在孔子身边,与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子路是孔子最真率、最忠诚、最勇毅的弟子。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一身破衣烂衫与身着裘皮大氅者同列,而无低人一等的羞耻感,那只有子路吧!孔子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子路,“由也兼人”(好勇过人)“子路无宿诺”(说话算数)等。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道:“野(粗鲁)哉!由也。”因为子路与孔子年龄仅差九岁,所以敢于责问和顶撞老师。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怎么理解呢?有人说勇猛的子路常在孔子左右,别人不敢说孔子的坏话,这就不免肤浅了,应该理解为正是由于子路的责问和顶撞,孔子避免了不少的错误,因而没有恶言恶语滋生的余地了。子路擅长政事,曾自负地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意思是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几个大国的逼迫之下,外有军队侵犯,内有灾荒饥饿,让我去治理,只需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明白道理。子路能够为内外交困的中等国家谋取生存和强大之道,并非大话空话,他确实具备治理的能力。孔子评价他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肯定他具备为千辆兵车的国家管理兵役和军政的才能。

子路敢于给老师提意见。一是给孔子是否值得去做官的问题提意见。孔子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却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鲁定公八年(前502年),季桓子的家臣、费邑的长官公山不狃凭借费邑反叛季桓子,请孔子去做官。孔子认为季桓子背叛了鲁国国君,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桓子,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是维护鲁君的机会,又联想到周文王、武王兴起于丰、镐而拥有天下,准备在费邑继续圣人的事业,搞一个试验田,为列国提供治理的样本。子路不同意,说公山不狃是乱臣贼子,费邑又是弹丸之地,很难持久,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意思是没有地方可去就算了吧,何必要去公山不狃那里呢。

二是给孔子实行政治理想的路径问题提意见。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曾应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的邀请,去会见南子,子路知道后很是不高兴,《论语·雍也》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素有淫乱的恶名,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孔子不容不知,却与她见面,是知道卫灵公肯听南子的话,想通过南子来劝说卫灵公。但子路认为,欲行正道却不循正途,委屈自己推行王道,也是不对的。孔子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不妥当,但也没有进行任何的政治交易,因此指着天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不对的事情,老天来惩罚我吧!

三是给孔子理论是否适当提意见。《论语·述而》载: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认为他与颜渊志向相同,有人任用就出来做官,无人任用就隐居学习。子路反驳道,您若率领军队,该找谁共事呢。孔子说,我是不会参加那种徒手搏虎、蹚过河水、死而无悔的莽夫般的行动的,与我共事的一定是遇到事情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达到成功的人。孔子要做军师式的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谁去冲锋陷阵呢?孔子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子路却认为非我其谁!子路的悲剧命运正与这种观念有关。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子路在一场卫国的动乱中丧生。前496年,卫国太子蒯聩因刺杀南子未遂被卫灵公赶走。前493年,卫灵公死后,南子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前480年,蒯聩在姐姐伯姬的帮助下发动叛乱,赶走了儿子卫出公,自己做了卫国国君,是为卫后庄公。孔悝是子路的直接领导,也是伯姬的儿子,被胁迫参与了这场叛乱。子路有事在外,听到消息赶忙返回,路遇从卫国逃出来的子羔。子羔说卫出公已经逃走,大势已去,不必再回去冒险了。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于是趁机进入卫城,发现蒯聩正与孔悝在高台上。子路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子路继而准备纵火烧掉高台,蒯聩害怕,命石乞、壶黡攻击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史记·卫康叔世家》),意思是君子可以死,帽子不可以掉下来,于是系好帽子从容赴死。孔子听说子路被剁成了肉酱,失礼痛哭,从此再也不吃肉酱了。

四是文学科。文学是古代的人文学术,包括六艺、诸子、诗赋等。孔子逝后,子夏以《诗》《书》教授于卫国的西河,子游熟悉礼制,当时的公卿大夫,对礼仪制度拿捏不准,多求教于子游。

子游(前506年—?),姓言,名偃,是孔门唯一的吴人。子游以礼学名家,他通晓曲礼,学习过孔子“大同”的思想。《论语·阳货》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治理武城一段时间,用礼乐来进行教化,因此武城人皆能弦歌。孔子听了后,说治理小城何须用大道的礼乐。古人认为音乐能使人和谐,人们和谐则易于治理。子游回答说:“以前听您老人家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很欣喜子游能实践自己的礼乐政治,故而用“割鸡焉用牛刀”来戏谑他。

子夏(前507年—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因此也称卜夏。子夏素以学问见长,《论语·八佾》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向孔子问《诗》中“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艳丽的色彩”的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进行彩绘”,子夏领悟到“礼乐的产生是在实行仁义之后”,孔子称赞子夏是能够让自己得到启发的人。

子夏是章句之学的重要发明者。孔子曾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即要子夏做传授道义的大儒,不要做拘守章句(或说重视财利)的小儒。孔子大约了解到子夏的学术特点,勉励他要有更大的创造。但子夏坚守自己的学术路数,最终成为章句之学的开拓者。章句是古人解经的方法,形式上是把经书分章进行解析,内容上既解释字词名物,又注重串讲大意、阐发义理。章句之学起源甚早,本来属于童蒙教育的方法。《礼记·学记》载古时“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解释说“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解释说“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可知本来是学生入学不久,对经书进行断句阅读的方法。《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子夏开拓了章句之学,贡献是把古代训解夹注在章句之间,在断绝章句的同时阐释经义,从而将教育方法转变为学术方法。

孔子死后,子夏服丧期满,回到家乡卫国的西河地区(今河南浚县、内黄县一带)讲学。子夏是精研五经的通才,南朝宋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子夏文学著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子夏名),又传《礼》,著在《礼志》。”子夏门下弟子多达三百人,极一时之盛,声名播于诸侯,因此被魏成子引荐给“好学”“好古”的魏文侯,成为魏文侯的老师,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的授学足迹遍及三晋之地,教出了许多有名的弟子,如段干木、田子方、吴起等,因此说子夏是孔门第一个把儒学发扬光大并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孔子毕生没有踏入韩、赵、魏三晋之地,他曾经打算前往晋国,行至黄河,因赵简子杀了赵国大夫窦鸣犊、舜华,孔子是鲁国大夫,听到晋国如此对待自己的大夫,不免物伤其类,决定不再前行。经过子夏的努力,儒学才在三晋之地生根、发芽和壮大。汉代的经学,主要来源于三晋之学,如《诗经》“毛传”的创始者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即来自赵国的河间地区,是子夏《诗》学的余脉。

孔子死后,按照礼制,弟子们为孔子守墓三年,大约在这个时候,弟子们相聚在一起,共同怀念耳提面命的恩师,于是把老师的教诲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早的《论语》。服丧期满后,弟子们相继奔向全国各地,将孔子的学问传播到华夏各地,《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诸弟子发展好的成为诸侯的老师或国相,发展一般的成了士大夫的座上宾,也有一些选择隐居不仕。

孔子的弟子中,明确有著作传世的有《曾子》《子思》《漆雕子》《宓子》,其中只有曾参的文章较多地保留到了今天。另外子夏对《诗》《书》进行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注释,有人认为《毛诗大序》出于子夏之手,子夏的著述目前是否有所传世,已殊难考知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