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儒分为八”:孔子逝后的儒家分裂

“儒分为八”:孔子逝后的儒家分裂

1.“儒分为八”:孔子逝后的儒家分裂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因为失去老师而内心难过,尝试寻找新的核心来凝聚人心。《孟子·滕文公上》说:“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1.“儒分为八”:孔子逝后的儒家分裂

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因为失去老师而内心难过,尝试寻找新的核心来凝聚人心。《孟子·滕文公上》说:“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失去了凝聚的中心,因为有子像孔子,所以形成了拥护有子的和反对有子的两派。有子的德行学问终究比不上孔子,难以服众,因为有弟子求教时,有子“默然无以应”,所以有人抗议道“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有子宗师地位的被否定,既是孔门弟子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又是儒家学派走向分裂的标志。从此之后,孔门再也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孔门弟子的分崩离析已是不可挽回了。实际上,创始人去世后,弟子们就其所学阐释演绎,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是正常的发展趋势。比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僧团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两个系统相继独立出二三十个派别,一般称为“十八部派”。

《韩非子·显学》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儒分为八”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还没有定论。颜氏是谁?孙氏是谁?现在也说不清楚。如果说举孔门弟子有成就的,为何没有子夏?如果说是八派,为何子思、孟子分为两派?庞朴说:“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治任别归”(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齐鲁书社,2006.6)

“儒分为八”,不能理解为孔子死后,弟子们分为八派,而应理解为儒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派别。比如历史上对儒学的诠释,大致要分为两派,即经学和理学,前者兴盛于两汉,后者兴起于两宋,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但都属于儒家不断发展起来的学问。

儒家八派中,学者普遍认为,子张和漆雕开是孔子的学生,“子张氏之儒”“漆雕氏之儒”是孔子的第一代门徒;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氏之儒”是第二代的传人;孟子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氏之儒”出于“子思氏之儒”,是第四代的传人。荀子晚于孟子,则“孙(荀)氏之儒”晚于“孟氏之儒”。至于“颜氏之儒”(非颜渊,应为颜氏后学)“仲良氏之儒”(应为仲良子)“乐正氏之儒”(应为孟子弟子乐正克)的情况,已殊难考知了。

子张是孔门高足中与其他人关系最差的一位,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批评他自视甚高,不将同门放在眼里。子张也不同意子夏的意见: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子夏说结交朋友“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但子张不同意他的意见,说自己贤良,则不会拒绝别人;自己不贤良,别人就不会和我交往,又怎么谈得上拒绝呢?素以和善忠孝著称的曾参也不喜欢子张,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子张》),说很难与子张一起相处。子张普遍地不受欢迎,因此很可能早早地出去单干,自立一派,即“子张氏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孔子死后,子思深受各国国君的尊重,因此“子思氏之儒”具有与生俱来的孔门正宗地位。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当然维护子思的事业,因此“思孟学派”成为儒家学术的正统。

荀子又称孙卿,以儒家正宗自居,说自己独得仲尼、子弓的真传,这就是“孙氏之儒”。

总之,儒家各派,虽然同出一源,但差异有大有小,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小同大异,有的并行不悖,有的水火不容。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