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儒家/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变则通,通则达◢典藏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指点人生◣“变则化育、变则革新、变则通达”如果人不知变化和变通,将始终处于僵局、窘况和困境之中,想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理想效果是不可能的。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贡举考试在京师举行,主持人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欧阳修,一考生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把这位当时的文坛泰斗迷...

变则通,通则达

◢典藏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

◢指点人生◣

“变则化育、变则革新、变则通达”如果人不知变化和变通,将始终处于僵局、窘况和困境之中,想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理想效果是不可能的。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贡举考试在京师举行,主持人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欧阳修,一考生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把这位当时的文坛泰斗迷住了。欧阳公本欲提笔将此文列为第一,但对文中作为论据的一个典故产生了疑虑。这典故说的是:当年尧为帝时,皋陶主掌刑法,有人犯了法,皋陶欲将此人处死,请示尧时列出了3条该杀的理由,但尧却提出了3条赦免的理由,最后宽恕了此人。文章是以这个典故来论证“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论点的,用得恰到其好。疑虑归疑虑,但文章所表现出的严密的逻辑和美丽的文采,也不得不使欧阳公给考生排名第二,名列进士的高榜。这个考生就是当时20岁的苏东坡。

欧阳修是饱读之士,对史书中的掌故了如指掌,怎么就不知皋陶杀人和尧帝救人的典故呢?事后他问了苏轼,东坡笑着说:“这个典故是学生想当然耳,今天特向老师请罪。”欧阳公对苏轼更刮目相看了,该生不但善读书而且善用书,不但才思过人而且善于变通,于是对儿子们说:“你们记住了,30年以后,世人就不再说起我欧阳修了,天下传诵的只有苏子瞻的文章了。”

程颐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在京师讲学授徒,门生众多,后又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做起了小皇帝哲宗的老师,名望极高。但这位夫子凡事比照古例以孔子言行为准,实在又有点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主政者司马光病故,官员们前去吊唁。这天正巧是已死去的神宗皇帝灵位人祖庙的日子,苏轼与众人祭祀过神宗后又来到司马光家凭吊。主持丧事的程颐挡在门口不让众人进去,理由是,祭祀神宗灵位进祖庙是吉礼,凭吊司马光是丧礼,参加了吉礼的人同一天不能参加丧礼。

苏轼本来对这个迂夫子有点瞧不起,现在当然也不服他的说法。程颐则抬出孔老夫子质问苏轼:“子瞻读过《论语》吗?《论语》有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东坡反唇相讥道:“《论语》可曾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这一下把程颐顶了个目瞪口呆。于是东坡嘿嘿一笑,推开程颐,领着众人扬长而人。其实“哭则不歌”与“歌则不哭”,意思并不抵触,但苏轼临场发挥,可真还难住了程颐,这也可见这个翰林学士的机敏和灵巧。

元丰三年至元丰五年(公元1080年至1082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三年他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的诗词文,其中的那首“大江东去”词,一扫当时文坛的婉约柔媚,开创豪放雄浑的一代词风,为历来词家所称极。但词中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却为后人所争议。有人认为三国周郎赤壁明明在湖北的蒲圻县,而苏大学士却将黄州的赤鼻误当三国的赤壁了。其实苏轼并非不知这一史事,而是借古写今借彼抒情以虚代实罢了。你瞧,为免别人钻空子,他特在“三国周郎赤壁”的前面加上“人道是”,这也可见苏轼运用典故的灵活和乖巧。随着“大江东去”的流传,人们不但没有追究苏轼误认赤壁之过,反而将黄州赤鼻也称为赤壁。从此,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一前一后、一真一假、一武一文都为人们所承认,并且假赤壁文赤壁,越往后越超过真赤壁武赤壁。今天,东坡赤壁成了黄州的旅游热点,当地人会永远感谢那首《念奴娇》,感谢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苏东坡的那支神笔,那支善于变通的神笔。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也许算不上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却是一个天才。他天才表现的最过人之处,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古今为我用。

变通之法,就是要善于变化和选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甚至于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

魏王问:“那你怎么办?”

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品质是分不开的。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即从魏王如何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维,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即能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平常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自己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使自己更具创造性。

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阵暴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第一个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也顺利渡河。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

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来了,可是我看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要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学习第一个和尚勇于承担责任和善于变通思路的做法,而不要像第二个和尚,那么轻易就被一个成规束缚住了。

◢微言大义◣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变革,达到了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一变革,达到了施行仁政之道的境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以更好地适应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对人们智商要求越来越高的伟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需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