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典藏原文◣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指点人生◣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以后,用重金悬赏捉拿这两人。两个人只能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到陈国。一天,一个官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陈馀,陈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国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怒不可遏,当即想起来反抗。张耳在旁见状不妙,便用脚踩了陈馀一下,陈馀终于没吭...

小不忍则乱大谋

◢典藏原文◣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指点人生◣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以后,用重金悬赏捉拿这两人。两个人只能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到陈国。一天,一个官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陈馀,陈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国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怒不可遏,当即想起来反抗。张耳在旁见状不妙,便用脚踩了陈馀一下,陈馀终于没吭声。

官吏走后,陈馀还怒气未消。张耳便数落他一顿:“当初我和你是怎么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就去为一个官吏而死吗?”

后来,陈馀和张耳的命运截然不同:张耳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而陈馀辅佐赵王,被韩信斩首。一个能忍一个不能忍,两人的最终命运,竟有这样大的区别!

张耳让陈馀所忍的是逞一时之快的匹夫之勇,避免了莽撞闯祸而丢掉性命,败坏大事。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非凡的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还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之的人,绝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顾全大局,只在小事上争长论短的人,绝不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陈馀和张耳两人的表现恰好就是这方面的一正一反的教材。

忍让,乃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永无机会从头再来了。我们这里讲的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刘邦之所以成大业就是因为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凡事都难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想为刘邦出谋划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就生气地说:“如果您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到指责后,非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连忙起身,整装道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把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还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化敌为友,就可以安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就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震怒,立刻将那人处死。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是因为投降的秦军有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因而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反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有所怀疑,最终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甚至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刘邦原本性格不是很好,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刘邦军进了咸阳,将士们争相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花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示下,顿时大悟,忍住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们封了仓库和宫殿。他带将士们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让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而项羽一入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掠取了秦宫里的金银财宝,掳获宫娥美女,据为己有,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又怎能不失人心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早已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置于死地。当时项羽四十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仅仅相隔四十里,刘邦危在旦夕。在此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首先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一再表示自己没有反对项羽和称王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第二天一大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访项羽,卑躬屈膝地赔礼道歉,消除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

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事实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甚至,当自己胸部受了重创时,刘邦也能忍着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道:“贼人射伤了我的脚趾。”以麻痹敌人,回到自己大营后,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用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隐忍,这既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策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对比之下,项羽就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以至连连中计,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一败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被刘邦追至乌江时,一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以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拔剑自刎而死。可悲的是,他至死也不明白,他首先是输在自己手里。

欲成大器,成就大业,做事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大志,成就大事,创建大业。刘邦和项羽在争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远”上分出高低,决出雌雄的。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克制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教诲不仅在涉及国家命运和身家性命的危急之事中用得到,在日常生活中对之也不可小觑。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情绪收放自如,这个时候,情绪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来的本事。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可以帮你解危化险。

无论是创业的征程,还是人生旅途,有时候会存在着诱人的小利,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枝节纠缠,有时候又会遭受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如果被微利迷惑,纠缠于细节、琐事,而忘记自己的目标,或者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动摇奔向大目标的信念,则十有八九以失败告终,失败就失败在因小失大矣。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一时的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甚至委曲求全。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缠住手脚,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条件向着大目标、大事业迈讲。

◢微言大义◣

孔子说:“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忍”字,心上插着一把滴血的刀,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人们在忍耐时内心是非常难受的,虽然人们有许多难忍之忍,但还不得不忍。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智大勇。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