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于逢长篇小说《金沙洲》-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结束后农村出现的土地私有制的事情

于逢长篇小说《金沙洲》-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结束后农村出现的土地私有制的事情

于逢(1915—2008),广东台山人。《金沙洲》7 月10 日发表在《作品》第7 期。小说讲述了在1956 年春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凤洲县的金斗、沙海、龙塘三个村庄的六个初级社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合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金沙高级社,从而结束了农村土地私有制的情况。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踏实正直的县委生产合作部部长郑若平,“左倾”得脱离实...

于逢(1915—2008),广东台山人。《金沙洲》7 月10 日发表在《作品》第7 期。小说讲述了在1956 年春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凤洲县的金斗、沙海、龙塘三个村庄的六个初级社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合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金沙高级社,从而结束了农村土地私有制的情况。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踏实正直的县委生产合作部部长郑若平,“左倾”得脱离实际但又有工作激情的乡党总支书记黎子安,土生土长的能干而又憨厚的金沙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刘柏,私心较重且精于谋划的社副主任郭有辉,忍辱负重、勤劳善良的生产队长梁甜,快人快语、努力支持梁甜工作的郭月婵……这些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的青壮年们,为了生活得更好一点这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为了使集体能够迸发出更强的带领作用,他们在凤洲县的金沙合作社演绎了一段人生的奋斗史,其中的艰辛、曲折、欢乐、矛盾、甜蜜、期待、迷茫、冲突、鼓舞令人心潮起伏,可歌可泣。小说发表后,评论界对它的艺术典型、创作方法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959 年底,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61 年4月至10 月,《羊城晚报》副刊《文艺评论》共发表32 篇文章讨论该小说。最后,广东作协理论研究组以《典型形象:熟悉的陌生人》《论〈金沙洲〉》《文艺批评的歧路》等作了总结性的论述,指出由于《金沙洲》遵循了现实主义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所以一些人指责作者写出来的人物、情节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观念,认为该小说是“非主流”“非本质”“不典型”的作品,这是错误的。广东作协理论研究组的文章全面、深入地批评了上述观点,认为它们是受极“左”思潮影响而采用了庸俗社会学和艺术教条主义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金沙洲》的。《文艺报》随即分期全文转载了广东作协理论研究组的文章,还专门配发了一篇《一次引人深思的讨论》的推介报道,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1

1 参阅于逢《〈金沙洲〉遭遇记》,《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4。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