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

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

姚雪垠(1910.10.10—1999.4.29),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300 余万字,作者自1957 年10 月动笔创作该小说,到1963 年7 月,第一卷(上、下两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73 年完成第二卷初稿,但未能修改与出版,作者上书毛泽东同志,得到支持后,遂从武汉移居北京,潜心修改第二卷,1976 年12 月...

姚雪垠(1910.10.10—1999.4.29),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300 余万字,作者自1957 年10 月动笔创作该小说,到1963 年7 月,第一卷(上、下两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73 年完成第二卷初稿,但未能修改与出版,作者上书毛泽东同志,得到支持后,遂从武汉移居北京,潜心修改第二卷,1976 年12 月,该卷上中下三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在1982 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1 年,第三卷出版。另外的第四、第五卷,因作者年事日高、体弱多病,改用口授记录方式写作,直到1999年8 月,五卷本的《李自成》终于出齐,前后历时42 年。

第一卷写了发生在崇祯十一年(1638 年)冬季到第二年夏季的故事。其时农民战争处于低潮,李自成在潼关附近陷入明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妻女失散。为彻底镇压农民起义,明王朝派遣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贺人龙等朝廷重臣分别率领优势兵力,对活跃在川陕鄂交界的农民起义军进行围追堵截。重压之下,起义军败的败,降的降,名噪一时的义军领袖张献忠、罗汝才(外号“曹操”)一时归顺了朝廷。小说一开始就把李自成放在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突出他的胆识及他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个人素质:在千钧一发之际,他不胆怯,不投降,言而有信,机警果断,这是他不同于其他义军首领的独具的人格魅力。后来,他在商洛山里重整旗鼓,终于与突围到豫西的高夫人会合,并促使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义。

第二卷写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和十之六七的义军将士染病。明军趁机派数路人马进攻,同时诱使义军内部叛变,情况极其危险。在此严峻形势下,李自成、刘宗敏和高夫人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斗争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们内平叛乱,外歼明军,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次年夏初,李自成率领千余精兵从武关突围而出,潜伏于郧阳山中。冬天,李自成看准时机,疾驰入豫,饥民从之如流;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将明末农民战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围绕上述故事主线,本卷还写了杨嗣昌出京督师;崇祯在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同皇亲、大臣之间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宫廷内部也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斗争。本卷还写了张献忠的军事活动,牛金星和宋献策到闯王军中的事情,以及红娘子破杞县、救李信、推动李信起义、投奔闯王的故事等。1982 年12 月15 日,该卷小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77—1981)。

第三卷写李自成破洛阳以后,声势大振,几次击溃和歼灭明朝的主力部队,三次进攻开封。本卷着力写第二次和第三次开封战役,并写了从属于第三次开封战役的朱仙镇大战。每次战役,都写得各具特色,深刻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大军野战和攻城战的真实情况。罗汝才离开张献忠,与闯王合营并奉闯王为盟主。本卷还进一步写了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化了罗汝才的性格。李自成在本卷中由于地位的变化,作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本身弱点也得到了较多的暴露。他的事业正在向高峰发展,但也明显孕育着失败的因素。整个《李自成》是一部大悲剧,而本卷的悲剧气氛已经相当浓厚。在几十万人口的开封里,大批百姓在围城中饿死,最后又被黄水淹没,逃出来的很少。慧梅被强迫出嫁给袁时中,后来又帮助闯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然后自尽。这些悲剧故事,都使人不忍卒读。清朝入关前的重要人物、满族社会当时的风俗制度、明清之间的战争等等,作者在这一卷里都进行了正面描写,并塑造了皇太极(清太宗)和洪承畴两个典型形象。

第四卷反映的是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中旬至崇祯十七年四月上旬短短百余天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事。李自成从米脂返回长安后,立即准备东征。正月初三,他亲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当义军进逼北京之初,崇祯皇帝曾考虑南逃,但因部分大臣反对而未果。在义军围城时刻,崇祯仍有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很快破灭,不得不在煤山自尽。李自成踌躇满志地进入北京后,他的群臣却忙在了“劝进”和演习登基的礼仪之中;刘宗敏用酷刑向明朝的勋戚、官员们追赃;大顺军的纪律败坏,城内不断发生抢劫、强奸案。于是谣言纷起,人们对大顺政权日益不满。吴三桂拒绝了李自成的劝降,准备向清方“借兵”。而掌握清国实权的多尔衮早就虎视眈眈地关注着关内局势。陶醉在胜利中的李自成猛然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决定推迟登基,然后亲率并无优势的军队去征讨吴三桂。就在出发的前夜,由他亲自赐婚的费珍娥却在洞房中刺杀了他的爱将罗虎……本卷中决定17 世纪中叶中国命运的几支主要力量及其代表人物都纷纷登场。崇祯的悲剧性格最终塑造完成。李自成的缺点、局限以及战略上的失误都被充分暴露。前三卷中已出场的许多人物的性格又有了新的发展。处于改朝换代中心地带的宫女、太监们的心态也被进行了生动表现。

第五卷写甲申年四月,多尔衮怀着独霸中国的勃勃野心,亲率大军南征。途中接到吴三桂“借兵”的来书后,果断地改变路线,直奔山海关而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的情势下,不得不投靠清军。李自成率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兵在山海关初次接战,互有伤亡。两军再度交锋之时,激战方酣,清兵铁骑突然间冲出,大顺军虽然英勇拼搏,但死伤惨重。李自成率败兵退回到北京,然后匆匆登基,又匆匆撤离。在退往陕西的途中,大顺军又连续败绩。李自成变得偏狭多疑,错杀了李岩兄弟。多尔衮在进军北京几个月后,崇祯的太子被捕。多尔衮等人围绕真假太子一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大顺军在潼关失守后,李自成放弃长安,退往湖广。一路上大顺军士气低落,牛金星父子潜逃。当大顺军从武昌逃至富池口宿营时,又遭到紧追不舍的清军的夜袭,刘宗敏、宋献策被俘。李自成率残兵败将继续奔逃,最后他独骑至九宫山麓并牺牲在那里。19 年后,在川鄂边界的茅庐山上,高夫人同尚神仙一起回顾了大顺军联明抗清的历程,这时红霞恰好寻访至此;然后又回顾了红娘子上王屋山出家为尼的经过。八月中旬,茅庐山守军与清军又进行了最后一次惨烈的战斗。高夫人、李来亨等悲壮地自焚……整个第五卷弥漫着大悲剧的气氛,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均在本卷中塑造完成。

五卷本小说规模宏大,创作时间漫长,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广阔,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对松山之役、开封之战写得精彩绝伦,显示了作者对描写大场面所具有的高超的驾驭能力;刻画的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众多,不仅对农民起义军作了多侧面的描绘,而且还塑造了皇帝、皇后、贵妃、藩王、太监、大臣、将领、地方官、狱吏等一大批封建统治者的群象,让人们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遍览了封建政权机器的各个组成部件;在塑造的一大批封建统治者的群象中,作者对崇祯皇帝的塑造花费了最大的气力,然后又以崇祯为中心,描绘了一系列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君主集权制度的长卷轴画面,这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是罕见的;作者更是用神来之笔,把李自成的形象塑造得光彩熠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使他由历史人物变为了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从而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作者也着力表现了上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语言形象生动,准确鲜明。1 当然,由于时代原因,作者对李自成形象的塑造也没有摆脱“高大全”模式的束缚。实质上,李自成自身是有缺陷的,这是导致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作者在前三卷中把李自成写得太过高大,这便使得他在描写李自成迅速失败时难以自圆其说,使整部小说显得虎头蛇尾。另外,潼关之战中消灭孙传庭是李自成成功的关键,但小说没有写这段史实,这是一大缺憾。

1 参阅冯天瑜《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艺术画卷──读长篇小说〈李自成〉札记》,《人文杂志》,1983.5。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