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点评历史人物
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古典小说。毛泽东对其内容十分熟悉,对其名篇常加引用。蒲松龄为何写出这部名著呢? 毛泽东找出了他成功的秘诀。
毛泽东评点原文
◎《聊斋》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是不反对一夫数妻,赞美女人的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即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他归入“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
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回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与狐狸精来呢?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历史来看。
◎表现作者的封建主义,然亦对农民有些同情。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聪慧而深得父亲的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第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的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做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终年75岁。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消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转化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聊斋志异》的创作,实际上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粗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他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以及《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崇书》等。
试 析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16卷,490余篇。内容分三大类:
揭露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通过花妖狐鬼与人的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
《聊斋志异》一书,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花妖孤鬼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的幻想事物组织到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鬼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同时,又充分利用花妖狐鬼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以惩恶扬善,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该书提供了“幻化”艺术的伟观,将“志怪”小说传统推向了空前绝后的峰巅。在那个打通三界、穿越生死的世界里,人可以化虎报仇,也可以化鸟飞到情人床榻,宣扬着“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的自由意志哲学。作者利用想像的力量,战胜丑恶,让贪污犯喝生前聚敛的金、铜硬币化成的铁水,让心不正的人脑袋也长歪。在想像中克服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称赞这部书“写得好”,“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并认为鲁迅把它归于“怪异小说”之列,“是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
关于《聊斋志异》的社会现实性价值,毛泽东认为可以把它当作清朝的史料看,并举出其中的一篇《席方平》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席方平》写诚朴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为羊某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掠而死。席廉的儿子席方平代父申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冥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屈未伸,反遭种种毒刑。显然,这是直接影射当时的封建社会现实。在延安同“鲁艺”学员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别赞赏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使行刑的两个鬼大加钦佩,故意锯偏才没有伤他那颗心的细节,还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
毛泽东在读《聊斋》写的批语中提到的《白莲教》,说的是白莲教首脑徐鸿儒,“得左道之书,能役鬼神”。他以迷信方法,封官许愿,聚集党徒达万人,与官兵作战,战中派两个女子骑木马、挥木刀与官军将领周旋,竟将该将领累死。行文中作者对白莲教多有贬意,称为“贼党”,所以毛泽东认为表现了“封建主义”,但作者同时也描写了白莲教义军的机智勇敢,所以说“对农民有些同情”。
毛泽东喜爱《聊斋》,讲过它的许多优点。毛泽东说:“《聊斋志异》是反对八股文的。它描写女子找男人是大胆的。”他对其中的《小谢》这篇很赞赏。该篇写一个倜傥正直的书生陶某,身处鬼魅惑人的宅第,不受女鬼小谢、秋容的诱惑,并教她们读书写字,通事明理,从而使这两个女鬼由敬慕而爱恋上陶生。后来陶生因事入狱,小谢、秋容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陶生搭救。女鬼的善良、勇敢、多情,和她们同陶生的和睦相助、真心相爱的关系,感动了曾道士,称赞“此鬼大好,不宜负也”,施展法术,帮助小谢、秋容还阳复生,促成陶生和她们的结合。毛泽东读罢这篇小说,在书上批道:“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这个批语,说明毛泽东善于从人鬼恋的故事中挖掘出强烈的积极的社会价值,也表现了他的民主的、平等的社会理想。
1942年4月,毛泽东同何其芳等人的谈话中,议及《聊斋》的诸多优点,毛泽东特别对其描写生活细节的真实和细致赞不绝口。为此,他还举出一篇题目叫《狼》的作品为例,向他们讲了这个故事。一个屠夫在黄昏中走路,被狼追赶。屠夫躲进路旁农民搭的窝棚,狼把前爪伸进窝棚,屠夫捉住不让它逃走,但又没有法子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刀子。于是他就用这把小刀割开狼的前爪皮,用吹猪的方法使劲吹。吹了一阵,狼不大动了,才用带子绑住。他出窝棚去看,狼已经胀得像小牛一样,腿直伸不能弯,口张开不能合。毛泽东讲完这个故事,笑着说:蒲松龄有生产斗争知识。
《聊斋》中有一篇“狂生夜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书生夜读,有个鬼吓他,从窗户伸进长长的舌头。这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在自己的脸上一阵涂抹,样子很吓人,然后也把舌头伸出去。两个舌头就这么顶着,两双眼睛就这么对视着。最后,那个鬼只好悻悻而走。1959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说:作者在这篇作品中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所以,我们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都不怕。为了在全民族中提倡不怕鬼,主动打鬼的精神,1959年毛泽东还特意指示有关部门从古代志怪、志异的人鬼作品中选编一本《不怕鬼的故事》,并在书成之后,亲自修改了该书的序言。毛泽东给古典神鬼小说赋予了新的政治含义。
在毛泽东看来,鬼魅志怪之作,也是源于生活的。他说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广采素材进行加工,是有依据的。《聊斋》故事,一部分是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篇;一部分是承袭过去的怪异小说题材发挥之,如《续黄粱》、《莲花公主》等,更多的则是取材于当时的民间传说。关于后者,作者在《聊斋自志》中说得很清楚:“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另据邹�《三借庐笔读》载,蒲松龄在写此书时,常设茶炉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正因为作者深入生活,不耻下问,所以他才掌握丰富的素材,使作品有生动的内容,曲折的情节,很强的社会意义。毛泽东赞扬蒲松龄的写作方法、创作态度,这对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来说,是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如今有人宣扬“玩文学”,宣扬可以不深入群众生活,坐在屋子里挖掘自我也能写出好作品来,可从蒲松龄这面镜子里照出这些论点的荒谬。
毛泽东对蒲松龄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也作了独到的分析。他说《聊斋志异》的作者有封建社会的“温情主义”。他“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并不反对一夫数妻,赞美女人的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即借鬼狐说教”。
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写了大量的诗文,著有《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等杂著。还创作俗曲14种、戏三出,其中俚曲《墙头记》广为流传。靠着大半生的舌耕笔耘,蒲松龄到晚年基本上摆脱了贫穷,家景聊近小康。他对科举虽痛诋,但仍然不能忘情,1712年冬,他不顾72岁的高龄,顶风冒寒,到青州去考贡,总算得了个岁贡的功名。尽管县令为之悬匾,每年将有若干两贡金,但对这一代名士来说则是莫大的讽刺。他在科场上的遭遇正是那个社会“淘汰精英”机制的一个证明。他自己也感到哭笑不得:“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籋梦也羞!”真正的羞耻应属于那个亏待蒲松龄的社会。蒲松龄和他的旷世奇作《聊斋志异》,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