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
№ 001
周平王东迁是东周开始的标志,也是东周时期的第一阶段,即春秋时代的上限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卫武侯等诸侯武装护送下,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区西北沣河东)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希望能借助此次迁都,得到强大的晋、郑等诸侯的扶持。周平王迁都事件,开启了东周时代的第一页。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一方面,王室内部斗争激烈;另一方面,戎狄的不断入侵,也让周王朝应接不暇。公元前781年前后,周幽王即位。这位西周最后一位国君在位期间,宠溺妃子褒姒,不仅用烽火戏弄诸侯以博妃子一笑,且不顾众臣反对,一意孤行废除申后的儿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为继承人。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矛盾,为西周灭亡埋下了隐患。周幽王这一废嫡立庶的做法,也极大违背了周王朝以礼乐伦常为准则的一贯传统,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强烈反对。
春秋铜方壶(前770年—前476年)。通高67.1厘米,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周遗址。
公元前771年,申侯抓住周幽王废嫡立庶的机会起兵发难,联合缯、犬戎等夷族势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在骊山杀了周幽王,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西周由此宣告灭亡。经过这次兵变,镐京城内狼藉一片,王宫内室也都残破不堪。加之镐京因濒临西北游牧部落,遭到西陲边境少数民族武装多次侵犯;另外,由于周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等主要河流大川干涸,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岐山地区又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威胁。周太史根据占卜,认为这是周朝将要灭亡的预兆。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以得到晋、郑等诸侯的扶持。
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荒淫无道,用烽火戏弄诸侯以博妃子一笑,结果落得国破身亡,葬送了西周的大好基业。
公元前770年,秦、卫、晋、郑等诸侯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
洛邑又称成周,它是周武王当年于牧野之战东征灭商后,回师途中选中用于建设新都的地址。洛邑位于伊水、洛水一带的夏人故地,周武王决定将殷人的残余势力集中在此,以加强地处西方以丰镐为中心的周人对其的控制。武王计划好以后,未能等到新城开始动工,就去世了。
后来,武王的弟弟周公接手了营建新城的重任,经历了约一年时间,这座新都基本建成。周公将殷人迁移至此,并驻扎军队进行监视。在西周王朝统治期间,洛邑作为西周的东都,或者叫陪都,其地位也相当重要,但相比镐京,还是次之。直到周平王迁都至此,洛邑方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都。
由于周平王是弑父夺位,因而为尊崇礼制的各诸侯所轻视,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一落千丈;而这一时期的周王室更加衰弱,诸侯势力却越来越强,东周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王室衰微的趋势。
虽然已经离开了镐京,但周天子的安宁日子并没有多少。王城洛邑仍然时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戎狄的蚕食下,周平王对京畿之地的控制范围日渐缩小,最后沦落到仅剩下今洛阳城附近的地盘。与此同时,周天子也逐渐丧失了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尽管周王室已趋近日落西山,但周天子仍以“天下共主”的名义,对诸侯拥有一定的号召力。一些地方上的诸侯,因其经济和武装力量的发展强大起来之后,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利益。他们打着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政治好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367年前后,东周王室内部因权力争夺,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成为与各国平等的诸侯之一。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成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葬于洛阳。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敬王次子姬朝势力强大,敬王被迫迁居到过去殷民居住的地方。公元前510年,晋国率诸侯为敬王修新城,此后周天子即居于新都。新都沿用成周之名,旧都被称为王城。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