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历史故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060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这就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

№ 060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这就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慈禧游园

慈禧上台以后,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清朝统治者由排洋、恐洋转变为媚洋。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运动的策略。就这样,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而主持洋务活动最久的人物,则数李鸿章。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慈禧上台后,曾国藩保举他出任江苏巡抚,并让他按湘军的模式组织淮军。李鸿章在上海购买洋枪洋炮,又请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训练洋枪队,在血腥镇压太平军的作战中起了作用。最初,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在以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领导人主持下,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短短几年间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和思想开放。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经常为经费伤脑筋之余,李鸿章渐渐领悟到:“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从而开始了“求富”之路。在这三年之间,李鸿章所辖轮船从三艘扩大到三十多艘,并在同外国轮船公司的价格战中取得了胜利,为清政府赢利1300万两。他接着又兴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开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进展的轰轰烈烈的同时,必须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李鸿章早在1864年就奏请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政府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在多年之后这些留学生成了中国军队、工厂、外交方面的骨干中坚,而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摆脱了蒙昧状态。

在经过十年苦心经营之后,清政府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属李鸿章控制的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7000吨铁甲舰2艘、3000吨巡洋舰7艘等共22艘战船,海军兵力强盛。但不幸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从而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举办新式学堂

举办新式学堂是贯穿洋务运动始末的一项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据统计,从1862年至1890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22所,其中较著名的有1862年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办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办的广州同文馆,以及天津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