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使华》
马嘎尔尼使华
№ 049
1793年,马嘎尔尼于带着西方文明使华,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可谓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英国原本希望通过此行叩开中国紧闭的大门,贸易通商,却遭到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清统治者的拒绝。清政府在严正地拒绝英国无理要求、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也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快速发展,挤进工业化国家行列的机遇。
1792年9月26日,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正准备出发。这是乔治三世国王派遣庞大的访华使团的船队。为首的是乔治·马嘎尔尼勋爵,他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人组成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六百箱礼品,远渡重洋,前往遥远古老的中国,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典礼。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使他们垂涎三尺。因此,马嘎尔尼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清政府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进行贸易。
乾隆帝对英使首次来华极为重视,他任命长芦盐政徵瑞、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1793年8月,马嘎尔尼一行抵达大沽,旋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热河行宫。这一路上,中国伟大的万里长城,壮观的山河景色,繁华的街边景象……使英国使团一行人惊心动魄,啧啧称赞。
马嘎尔尼
1793年9月8日,马嘎尔尼和随行一行到达热河。清政府对英国使团的来访非常重视,皇帝早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正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朝见的礼仪问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而马嘎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主张朝见时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乾隆皇帝对英国使团的表现非常生气,称该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别有所图。英国使团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马嘎尔尼不得不收敛态度。同时,清政府也作出让步,表示可“顺其国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礼,但在澹泊敬诚殿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要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双方达成共识后,乾隆帝还命令军机大臣和珅等带领使臣一行参观游览,尽情观赏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
这次英国带来的礼物中有当时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和地球仪,有英国最大的、装有110门大口径炮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有英国最先进的武器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望远镜、秒表和绘有英国王室成员、知名人士、城市、教堂等内容的油画……这些都是当时英国的精品,也是英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作。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1793年10月3日,英使提出了以下书面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乾隆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一一驳回,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至此,马嘎尔尼的使命归于失败。这年的10月7日,使团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国。
马嘎尔尼晋见乾隆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礼仪之争”
“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大事,在文化上也是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一事件几乎危机到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存在。所谓礼仪之争,就是在天主教向中国传播时,围绕一系列问题的争论。这些问题包括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