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历史故事/《康熙除鳌拜》

《康熙除鳌拜》

康熙除鳌拜№ 019康熙帝即位的最初几年间,四位顾命大臣均与幼帝相安无事,也一心一意辅佐幼主。然而,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的鳌拜成为看似平静局面下潜藏的不安定因素。渐渐地,随着鳌拜在四大臣之间的内部斗争中日益占据上风,他依仗战功卓著,越发盛气凌人起来:操持国柄,结党营私,控制国家中枢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这严重地威胁着皇权,此时年轻的康熙皇帝再也无法容忍下去……在辅...

康熙除鳌拜

№ 019

康熙帝即位的最初几年间,四位顾命大臣均与幼帝相安无事,也一心一意辅佐幼主。然而,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的鳌拜成为看似平静局面下潜藏的不安定因素。渐渐地,随着鳌拜在四大臣之间的内部斗争中日益占据上风,他依仗战功卓著,越发盛气凌人起来:操持国柄,结党营私,控制国家中枢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这严重地威胁着皇权,此时年轻的康熙皇帝再也无法容忍下去……

在辅政的四大臣中,索尼身为四朝元老,列于辅政大臣首位,德高望重,深受孝庄太皇太后的信任与赏识,鳌拜不敢与争。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其为人懦弱,凡事与鳌拜随声附和,他们之间也没有矛盾。这之中,鳌拜唯一视为眼中钉的便是苏克萨哈——他位居四大臣第二,一旦索尼去世,苏克萨哈便是代表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的最大可能人选,而他也当然地成为了鳌拜专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年轻时期的康熙

1667年,辅政大臣索尼去世。当年,年少的康熙帝举行了亲政大典,接受百官朝贺。可是权欲熏心的鳌拜根本没把刚刚亲政的康熙帝放在眼里,他不但凡事以自身为中心,大包大揽,还处处找机会陷害苏克萨哈,攫取启奏权和批理奏疏大权。有一次,鳌拜和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玄烨没有批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不可开交。不久,鳌拜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24款罪责,议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兄弟之子,斩决籍没。康熙帝当然“坚持不允所请”。但是,鳌拜竟然每日上奏,强行让康熙帝盖上了玉玺,仅将苏克萨哈从磔刑改为绞刑,其他人均按原议行刑。在此之前,鳌拜结党营私,凡有敢忤逆他的人几乎都被置之死地,他曾因圈地冲突竟诛杀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等清廷要员。此外,官员们呈送康熙皇帝的奏折,鳌拜经常不给皇帝看而自作主张;他还打出“率祖制、复旧章”的旗号,对西方的先进科学采取排斥的方针……至此,鳌拜专权作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轻的康熙帝清醒地认识到,鳌拜如果继续专权下去,不仅对自己的帝位是严重威胁,而且将会给清王朝的基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掉鳌拜已成为这个少年皇帝的当务之急。

当时鳌拜势力强大,党羽众多,且心腹都分据要职。因此,捉拿鳌拜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帝表面上不动声色,对鳌拜的行为听之任之,实际上,他却悄悄部署各项准备工作,等待时机的成熟。康熙帝先是挑选了一些忠实可靠的侍卫及年少有力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鳌拜却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也就不放在心上,反而暗暗高兴。私下里,康熙帝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京城。

待一切时机成熟之后,1669年5月的一天,康熙帝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丝毫没有防备,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鳌拜进宫后,康熙帝“立命擒之”,之后,他亲自揭露鳌拜的罪状,罗列了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等30大罪。此时,遏必隆也同时被捕,他被罗列“藐视皇上、附和鳌拜”等12大罪状,其他的党羽也一一被处罚。

除去了鳌拜,康熙开始掌握实权,大显身手。

据鳌拜的罪状应该以极刑处死,但康熙帝考虑他多年为皇室效力,不忍心将他处死,只将他革去一切职务、没收家产,监禁起来。鳌拜倒台,他的党羽大都受到革职降职的处分。同时,为了避免朝政动荡,康熙帝对涉案之人也做了区别处理,如有军功者等都不予牵连。并且对其党羽也减少处死人数,从轻治罪。此举有效地防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不久,鳌拜在监禁中死去,康熙帝大展宏图的时代到来了。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鳌拜功过

综观鳌拜一生,不失为清前期的名臣。他在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无数战功,在顺治帝继承皇位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尔衮摄政时鳌拜身处逆境不屈服,辅政初期多有建树,对巩固清朝统治和全国的统一是有重要贡献的。辅政后期失误较多,以后为康熙皇帝及时纠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