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北京》
定都北京
№ 007
清军进入山海关后,径直向北京前进。此前,李自成放弃北京西撤,临行前在北京放了一把火,此时的李自成已率领农民军退出北京城;1644年6月7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清兵入北京城;随后,顺治帝御皇极门,昭示天下,“定鼎燕京”,从而开始了清王朝在全中国的统治。
1644年6月7日,明朝旧臣自动到北京城朝阳门外,以帝王之礼迎接清军统帅多尔衮,多尔衮乘辇入城。这时的中原地区久经战乱,人心不稳。汉族居民对清军更是心存疑虑,京城到处是谣言,说清军要屠城,大顺军要打回来了,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清军统治下北京的稳定。
进入北京之后,清军统帅多尔衮的同母兄长、武英郡王阿济格就提出屠城。这野蛮而愚蠢的建议遭到了多尔衮的严厉斥责。与此相反,深谋远虑的多尔衮反而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笼络明朝士人的措施。他首先下令军队驻扎在京城之外,以防止扰民事件的发生。规定清军不得进入百姓家,否则斩首示众。其次,多尔衮下令为崇祯发丧三日,以皇帝之礼安葬崇祯帝;保护明陵,对明王及勋戚给以礼遇。多尔衮还声称,明朝的旧臣只要前来报到,一律官复原职,同时优待和重用明朝降官,如任命洪承畴为大学士,提拔原明朝给事中陈名夏为吏部尚书等,以后又开科进士,安抚士人。最后,减轻人民负担,改革明朝弊政,清军入北京后,多尔衮立即下令取消加派银饷使人民“岁减数百万两,民赖以苏”。同时大力打击太监势力和贿赂行为,使明末极为猖獗的太监阶层大大削弱,贿赂之风也大为收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当时确实起到了争取明朝官吏的支持,笼络、安定民心的作用。
清朝花瓶
与此同时,在是否将首都由沈阳迁到北京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论。以阿济格为首的反对派,主要以清军入关太快、补给不足为理由,反对迁都;而多尔衮从统一和管辖整个中国的总战略出发,主张迁都北京。当时,由于到处是战火,漕运不通,北京一带的粮食供应成了难题,而这时关外则是五谷丰登;另外,八旗官兵离开故土,对关内的气候很不适应,对于立即移居北京很有抵触情绪。在是否定都北京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上,多尔衮非常坚定,1644年6月底,多尔衮终于统一诸王、贝勒、大臣的意见,决定迁都北京,并派人迎接幼主福临入京。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生于盛京皇宫之永福宫,生母为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1643年福临继承皇位,即为顺治帝。公元1661年,卒于北京紫禁城,享年24岁。
清朝花盘
当年9月,福临入山海关,多尔衮率诸王、群臣迎于通州。在关外的时候,福临已经进行过登基仪式,但是迁都北京对于清政府意义非凡,因此福临又一次举行登基仪式。随后,福临对功臣进行了册封,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并为他建碑立传。从此,清朝的统治中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清定都北京以后,基本上完整地继承了明代的所有建筑,所有的宫殿仍然沿用前代的,总体布局没有变更,只不过将原来明代宫殿另立新名,表明已经改朝换代。清政府还将在战争中毁于兵火的殿堂全面修复,使过去那种恢弘、整一的故宫建筑群得以重现。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因为传说天帝住在紫微垣,皇宫是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后来清王朝灭亡了,人们就称它为故宫,意思是过去的皇宫。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和帝王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