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句/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译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译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注释】 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④锦书:即帛书。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是书信的美称。相传鸿雁能传书信。《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 明·杨慎:“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弇州山人词评》)

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词的》卷三)

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清河书画舫》中集)

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草堂诗余隽》卷五)

清·王士祯:“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子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李特工耳。”(《花草蒙拾》)

清·梁绍壬:“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清·陈廷焯:“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又“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云韶集》卷十)

【总案】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前人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却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深研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时所写,而是作于某次远离后。该词以离愁别绪主领全篇,描写细腻、运笔奇巧。词中善用具体的物象寄托情思;主、客体的内、外化交流稠密;充分展示出闺中少妇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表达得含蓄、形象,淡远,促人深思,令人共鸣。从词的整体来看,它的艺术特色是:用语浅近、感情深挚;字字玑珠,对偶工整;愁而不悲,深切动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