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动物故事/《韬光养晦,在蓄力后勃发》狼性生存智慧

《韬光养晦,在蓄力后勃发》狼性生存智慧

韬光养晦,在蓄力后勃发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耐心等候时机扭转时局的做法,并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在亚马逊大草原上,生活着成群结队的斑马,凶悍无比的狮子,性情暴烈的花斑豹,还有数也数不清的野兔、羚羊及水牛等动物。除了这些活蹦乱跳的大家伙和小家伙,还有两个特殊的身影在此出没,那是两只老年狼。两只老年狼身体已大不如前了...

韬光养晦,在蓄力后勃发

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耐心等候时机扭转时局的做法,并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在亚马逊大草原上,生活着成群结队的斑马,凶悍无比的狮子,性情暴烈的花斑豹,还有数也数不清的野兔、羚羊及水牛等动物。除了这些活蹦乱跳的大家伙和小家伙,还有两个特殊的身影在此出没,那是两只老年狼。

两只老年狼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捕获猎物成了一大难题,而且常常受到强大动物的威胁。每当追捕猎物,不幸与狮子或猎豹等竞争对手相遇时,它们就会受到这些强大凶狠的家伙的威胁与欺辱,常常被迫将到手的猎物拱手相让。

两只老年狼心里愤恨不平,但又敢怒不敢言,更不敢采取行动进行报复,无奈只好默默地忍受着。因为它们知道,仅凭它俩的实力远远不是那些家伙的对手。但不久以后,一群中年狼迁徙至此,两只老年狼便加人它们的队伍,共同捕食猎物。当再次与强大的对手相遇时,它们再也没有退却过,反而多次成功地从对手那里抢夺食物。

所谓韬光养晦,是指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假装向对手示弱,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进而使自身安危及财物得以保全;与此同时,在暗中积极蓄积力量,一旦时机到来,立刻发动力量进行反击,占据优势地位。

两只老年狼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狮子和猎豹的欺侮,不做反击,便是隐藏实力的表现。它们知道,在这片大草原上,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实力相差实在悬殊,予以反击就等于在做无谓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举措就是妥协退让,耐心等待时机,伺机报复。于是,在一批中年狼到来后,它们与它们组成联盟,很快占领了这片草原,成了这里说一不二的主人。


或许有人认为,在受到恶势力威胁时,采取“韬光养晦”做法的人大多是个“窝囊废”。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不为过。但实则不然。面对猖撅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无所作为者,才是窝囊废;而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耐心等候时机扭转时局的做法,并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良好的示弱效果,一个人避免不了地要使自己蒙受一些委屈。以降低身份等方式使自己受辱,去为对手效力,这样往往能赢得对手的信任,有利于计谋的顺利实施。在这方面,李渊巧用韬晦之计屈节称臣,最终建立霸业的事迹是最好的例子。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出任山西河北抚慰使,奉命缉拿盗匪。对付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均不在话下;但突厥铁骑猖狂,民众又善骑射,令李渊大伤脑筋。经过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反复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如果这样下去,一直都怀疑自己想要谋反的隋场帝一定会以失职为借口杀掉自己。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李世民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联未尝不痛心疾首!”

然而,李渊并非等闲之辈,他这样做必有他这样做的理由。原来,他已对天下大势进行了缤密的分析,并已决定起兵反隋。要想起兵成功,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西人关中,关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只有得到这块风水宝地,方能号令天下,一统中原。要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的将士不过三四万人,即使全部安扎太原,也不足以对抗神出鬼没的突厥兵,更何况还有刘武周等盗贼不时起兵作乱,而现在若要进军关中,显然不能派重兵把守太原,惟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和”的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因此,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并且亲写手书:“欲大举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他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土地归他,美女玉帛统统归可汗所有。

惟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从太原进人长安这段最艰难的时间里,李渊只留下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不必担心突厥兵的进犯。依附突厥盗贼的刘武周因见始毕可汗与李渊修好,也不敢妄动。李元吉于是得以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

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占领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李渊的势力已远在刘武周之上。李渊派李世民出马,轻而易举便收复了太原。

由于屈节让步,李渊得到了突厥的大量资助。始毕可汗送给他许多马匹和十兵,他又乘机购买许多马匹,这不仅为他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骁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增加了许多声势。

李渊的屈节让步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后方的根据地,又得以顺利西行打进关中。后来,李渊于太原起兵。此后不久,便把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征。

在西征过程中,李渊又积极与瓦岗军首领李密取得联系,井表示与其友好相处,实际上是借助瓦岗军的力量打败隋炀帝的军队。然而,李密自恃兵强,想做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也就是说,他想让李渊听从他的领导。

为谋求霸业,李渊决定再次“忍辱称臣”,表示愿意为之效力。他的做法最终赢得了李密的信任。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李密率瓦岗军倾力出战,消灭了隋王朝的精锐部队,而瓦岗军也被打得只剩两万人马。这时,李渊却保留着异常强大的实力,最终不费吹灰之力便降服了瓦岗军。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

商场如战场,在军事上使用的计谋大多也可应用在商业上,而且能够起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一些企业家发家致富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实业家,名叫姚思伟。姚思伟发家致富的基础,只是一个小小的丝绸厂。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丝绸厂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厂子开张不久,洋货开始大量倾销,姚思伟立刻意识到厂子必定陷人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此,他认真分析研究,最后选准了经营目标,决定转产手帕。

许多同行闻讯后拍手称快,认为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实际上,姚思伟采用的是“佯顺敌之意”。丝绸厂员工闻讯后也议论纷纷,认为姚老板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一时糊涂。俗话说“大鸡不吃细米”,怎能放弃传统的大商品而去经营微不足道的小手帕呢?有一些员工则干脆劝说姚思伟放弃这种决定。

姚思伟却铁了心朝既定的方向发展。他向员工解释道:“丝绸虽然是大商品,但今天由于成本高而竞争不过洋货,如果硬撑下去,一定会给厂子造成极大的损失。而手帕虽是小生意,但这种商品人人需要,市场容量大,是很有前途的。”

姚思伟建起手帕厂后,为了吸引顾客,充分发挥工厂拥有提花装置的丝织机的优势,使用这些丝织机生产出各种赏心悦目的花卉和动物图案手帕,使得男女老幼都爱不释手,这便很快占领了市场。

当姚思伟的精装手帕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时,竞争者纷纷将类似的手帕推向市场,与其进行竞争。然而,姚思伟早已料到这种情况会发生,所以表面上并不露声色,仍像往常一样经营生产,甚至表现出比往常的生产状态更艰难的假象,实际上却早已做好了下一步准备。

他知道,中国人大多喜欢带有象征吉祥意义图案的物品,于是生产出一种印有“福、禄、寿、喜”字样的手帕,结果很快成为人们的理想用品。竞争者看到市面上出现这种新式样的手帕,想跟风也来不及了。这一奇思妙想,很快使姚思伟成为国内有名的“手帕大王”。

姚思伟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于他有独到的思路,善于“佯顺敌之意”,因此在竞争中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