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长短经/长短经《是非十四》原文、注释、赏析

长短经《是非十四》原文、注释、赏析

是非十四谈论以当实为情,不以过难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1.尚仁行,毋匿恶【经文】夫损益殊途,质文①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大雅》②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③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语》④曰:“士见危授命。”又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

是非十四

谈论以当实为情,不以过难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

1.尚仁行,毋匿恶

【经文】

夫损益殊途,质文①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

《大雅》②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③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语》④曰:“士见危授命。”又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杜恕⑤曰:“夫奸臣贼子,自古及今,未尝不有。百岁一人,是为继踵,千里一人,是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人食也。噎者虽少,饿者必多。”

孔子曰:“恶讦恶⑥以为直。”

管子曰:“恶隐恶以为仁者。”魏曹羲⑦曰:“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保明同好者,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盖闾阎之臼谈。所以收爱憎之相谤,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议也。世士不料其数而系其言,故善恶不分,乱实由之,朋友雷同,败必从焉。谈论以当实为情,不以过难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是以达者存其义,不察于文;识其心,不求于言。”

【注释】

①文:此处指礼乐。

②《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

③《易》:即《易经》。

④《语》:即《论语》。

⑤杜恕:三国时期魏国的名臣。

⑥讦(jié)恶:揭发别人的隐私。

⑦曹羲: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译文】

废除和增加是变革法令制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而仁义和礼乐是推行政治统治的两种不同的方针。有的人崇尚用权力谋略来治理国家,有的人推崇用道德教化来安定百姓。因此,前代众多思想家、史学家和典籍中留下的方方面面的理论观念,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一正一反的论述。如何来说明这一现象呢?

《诗经·大雅》说:“既能明了善恶,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保安全。”《周易》说:“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爱惜生命。”

《论语》说:“有教养的人遇到危险应当舍身赴难,见义勇为。”又说:“君子只有勇于牺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没有因贪生怕死而害仁的。”

管子说:“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读读历史。”古语说:“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与灭亡的国家执行同样的政治路线,是不可能不亡国的。”

《吕氏春秋》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人吃东西,荒谬呀;见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荒谬呀;见有人因战败而亡国,就取消天下所有的军队,荒谬呀。”三国时魏国的名臣杜恕说:“奸臣贼子,从古到今,不是说没有,可是如果百年出一个,就认为是接踵而来;千里遇上一个人,就认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为举荐人才的戒条,这就如同因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东西一样,噎死的人虽然不多,但是饿死的人就多了。”

孔子说:“敢憎恨那些揭发别人隐私的人,才是正直无私的人。”

管子说:“敢憎恨那些隐瞒别人恶行的人,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三国时魏国的大臣曹羲说:“世人所说的替别人掩盖恶行、弘扬善举,是君子最高的行为准则;保护、宣传共同的爱好,是朋友之间最深挚的情谊。这种说法,不过是市井俗人的胡说罢了。其目的在于把爱憎相同的人互相诋毁对方当作有共同语言。所以这类集中起来的街谈巷议根本就不是诚实公正的真理。世上的读书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只依据只言片语来下结论,因此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乱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朋友之间不分是非,什么事都一味地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失败的种子就必定会从中萌发。当然,对任何事情,不管是发表看法,还是评论得失,都要以求实的精神为准则,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责。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声附和当作是友情牢固。因此豁达明志的人,只要大的原则一致,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只要心灵相通,并不在乎言语的一致。

【评析】

本节针对为人处世作了一些论述,不同的认识似乎都有道理,关键是大的原则不偏离正道就行。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历史的教训,既要总结,又要吸取,才能不会重蹈覆辙,贻笑大方。

做事贵在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扬长避短。而相同的事情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如果不加以把握、区分,势必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凡事关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局限于条条框框。

2.做己事,莫信人

【经文】

《越绝书》①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

《汉书》曰:“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让辞。”

黄石公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司马错②曰:“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人;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后王业随之。”

《传》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语》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乎人言?”

《语》曰:“积毁销金,积谗磨骨,众羽溺舟,群轻折轴。”

孔子曰:“君子不器,圣人智周万物。”

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载形,圣职教化。”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曰:“晋重耳之霸心也,生于曹卫;越勾践之有霸心也,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覆身而尝逸者,则志不广。”

韩子曰:“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疑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老子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唐且③曰:“专诸④怀锥刀而天下皆谓之勇,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称美。”

慎子⑤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具,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项梁⑥曰:“先起者制服于人,后起者受制于人。”《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史佚有言曰:“无始祸。”又曰:“始祸者死。”《语》曰:“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慎子曰:“夫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及至南面而王,而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物,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贾子曰:“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耳,而民必胜之矣。故纣自谓天王也,而桀自谓天父也,已灭之后,民亦骂之也。由此观之,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注释】

①《越绝书》:由汉袁康所撰,纪录有关越兴亡之事。

②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③唐且:战国时期魏国人。

④专诸:春秋时期吴国刺客。

⑤慎子:周人。著有《慎子》一书。

⑥项梁: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

【译文】

《越绝书》说:“卖弄姿色的女子不贞洁,自我夸耀的士子不守信。”

《汉书》说:“成大事的人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的人无须小心谦让。”

黄石公说:“土地贪图得太多,种不过来就会荒芜。追求仁德广施于天下,国家才会强大。保护好自己拥有的东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贪图别人有的东西,就会发生残暴的行为。残暴的政治统治,虽然能成功一时,但终究会失败。”

战国时秦国大将司马错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扩充领土;要想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有;要想称王统治天下,必须推行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才能成就王业。”

《左传》说:“只要心里纯洁无邪,又何必担忧没有归宿呢?”

《论语》说:“只要礼义上不出差错,又何必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呢?”

《论语》又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诬谄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骨头磨垮。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

孔子说:“一般的读书人,不像器皿一样,什么东西都能装下,也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而圣人运用智慧却可以应付万事万物。”

列子说:“天地不是万能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天的职能是普育众生,地的职能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职责是教化民众。”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同时孔子又说:“晋国公子重耳有称霸的雄心,是在曹国和卫国流亡时遇到不公正的礼遇和侮辱后才萌发的;越国国王勾践有称霸的雄心,是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萌生的。所以居在屈辱的地位而不忧患的人,说明他没志气。身在困厄中反而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说明他心胸不广。”

韩非子说:“古人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于是发明了镜子;智慧达到怀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时候,才会用真理来反省、修正自己。”

老子说:“善于借助别人的听觉来听、别人的视觉来看才是真正的聪明,能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战国时魏人唐且说:“吴国的刺客专诸怀里藏着锥刀刺杀吴王僚,天下的人都赞许他勇敢;越国的美女西施身穿粗布短衣,天下的人仍然称赞西施漂亮。”

慎子说:“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假如让她们穿上兽皮做的衣服,人们见了也会吓得跑开;假如让她们换上好看的细麻布衣服,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欣赏。由此看来,美丽是好衣服衬托的结果。美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会姿色大减。”

秦末的将领项梁说:“先下手的制服别人,后下手的被别人制服。”兵书上说:“先下手的人有夺取人心的优势。”

周朝史官史佚曾经说:“不要首先去闯祸,否则必死无疑。”古语说:“不要做带头闯祸的人,也不要做带头享福的人。”

慎子说:“贤能的人屈从于缺德少才之辈,是因为权力太小;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从于有德才的人,是因为后者的地位尊贵。唐尧是一介平民的时候,连他的邻居都指使不动,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不能服人,而权势却能使贤人屈从。”

西汉政论家贾谊说:“从古到今,与老百姓结仇的帝王,他的灭亡迟早会到来,而老百姓必定会胜利。尽管商纣自称天王,夏桀自称天父,灭亡之后,老百姓照样骂。由此看来,权势不是最让人尊崇的,头衔也不是最光荣的条件。”

【评析】

本节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一些古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今天看来,他们都有着合理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个人偏见。比如就衣服对人相貌的影响而言,美女即使没有好的衣裳也不能否认其美,因为衣服只是包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所以,我们读书不能尽信书,要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客观地看问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