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长短经/长短经《三国权十九》原文、注释、赏析

长短经《三国权十九》原文、注释、赏析

三国权十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大都偶国,乱之本。1.天地时,莫若人【经文】论曰:臣闻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①虎视河朔,刘景升②鹊起荆州,马超、韩遂③雄据于关西④,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唯吴、蜀蕞尔⑤国也。以地图按之,才四州之土,不如中原之大都...

三国权十九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大都偶国,乱之本。

1.天地时,莫若人

【经文】

论曰:臣闻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①虎视河朔,刘景升②鹊起荆州,马超、韩遂③雄据于关西④,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唯吴、蜀蕞尔⑤国也。以地图按之,才四州之土,不如中原之大都。人怯于公战,勇于私斗,轻走易北,不敌诸华之士。角长量大,比才称力,不若二袁、刘、吕之盛。此二雄以新造未集之国,资逆上不侔之势,然能抚剑顾眄,与曹氏争衡;跃马指麾,而利尽南海,何哉?则地利不同,势使之然耳。故《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古语曰:“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故曹丕临江,见波涛汹涌,叹曰:“此天所以限南北!”刘资称南郑⑥为“天狱”,斜谷⑦道为“五百里石穴”,稽诸前志,皆畏其深阻矣。虽云天道顺,地利不如人和,若使中材守之,而延期挺命可也,岂区区艾、濬⑧得奋其长策乎?由是观之,在此不在彼。於戏!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知用兵之利”,有自来矣。是以采摭其要,而为此权耶。夫囊括五湖,席卷全蜀,庶知害中之利,以明魏家之略焉。

【注释】

①袁本初:即袁绍。

②刘景升:即刘表,东汉末期为荆州刺史。

③马超、韩遂:二人在东汉末期占据凉州。

④关西:在汉代,泛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⑤蕞(zuì)尔:形容很小。

⑥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⑦斜谷:山谷名称,在今陕西终南山。

⑧艾、濬:即邓艾、王濬,前者是曹魏大将。后者是西晋大将。

【4标@】【译文】

据说东汉末年朝纲废驰,群雄逐鹿。袁绍想夺取河北,刘表在荆州起兵,马超、韩遂雄据关西,吕布、陈宫占领东夏,辽西、渤海、山东一带,十几路诸侯屯兵百万,缔结盟约,成为一时的英雄豪杰。然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用了六七年的时间,诸侯十有八九被消灭,只剩下吴和蜀两个小国了。从地图上看,吴蜀两国只有四个州的地盘,比不上中原的一个大都城。那里的人作战无勇,只会私下斗狠,在战斗中动辄溃败,不足以和中原人相匹敌。在力量和才智上他们(指吴、蜀)也不如袁绍、刘表、吕布强盛,但他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形势下,凭着刚刚建立的弱小国家的力量,能够拒守西蜀和江南,与曹操抗衡,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地利不同,形势所致。所以《周易》说:“王侯凭天险来固守国家。”古语说:“方圆一里的地方,却动用了夺取千里之地的权谋,这就是地利在起作用。”所以曹丕面对长江,看到汹涌的波涛,感叹说:“这是上天设置的南北界线啊!”刘资把南郑称为“天狱”,把斜谷的道路称为“五百里石穴”,查阅众多的史料,都记载了它的险阻幽深。虽然说顺应天时,但地利不如人和重要。假如吴、蜀有一个中等才能的人统治,就完全可以避免过早灭亡的命运,怎么能让小小的邓艾、王濬攻占,建立赫赫大功呢?由此看来,胜负的关键在于人和,不在地利。唉!有智之士的谋划,一定会全面权衡利害关系。所以说:“不懂得用兵的险恶,就不能够发挥用兵的作用。”这是自古以来的普遍规律啊!因此,我选取了三国权谋的精要,而做了这些分析,目的是使后人从魏、晋统一中原、灭亡蜀国的事件当中明白用兵的利害关系,从而懂得曹魏的权谋。

【评析】

三国时期的吴国有长江之险,蜀国有剑阁之阻,可谓是占尽地利,又因为初期的天时、人和,所以能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使得司马懿疲于奔命。但是,数十年之后,因“人”之因却最终亡国。

以史为鉴,一个人即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若没有真实的才能,也只能辉煌一时,最终会沦为平庸。

2.拒诤言,国危亡

【经文】

天帝布政,房心致理参伐①。参伐则益州分野。按《职方》则雍州之境,据《禹贡》则梁州之域,地方五千里,提封四十郡,实一都会也。故古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其有以矣。

王莽末,公孙述据蜀。益部功曹李熊说述曰:“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②,将军割据千里,地什③汤、武,若奋发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今山东饥馑,人民相食,兵所屠灭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④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隘;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今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归依。”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色尚白⑤。

自更始败后,光武方事山东,未遑西伐。关中豪杰多拥众归述。其后平陵人荆邯见东方将平,兵且西向,说述曰:“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隗嚣遭遇运会⑥,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大命,而返欲为西伯之事,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武王复出也。今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招携贰,则五分而有其四。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人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定,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述不听邯计。光武乃使岑彭、吴汉伐蜀,破荆门,长驱入江关。军至成都,述出战,兵败被刺,洞胸死,夷述妻子,焚其宫室。

【注释】

①房、心、参、伐:都是星宿名。

②横议: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③什:即十。

④浮水转漕:泛指水上交通。

⑤色尚白:以白色为贵。

⑥遭遇运会:趁着机会。

【译文】

天帝布置政局,房、心合该治理参、伐,参、伐的分野就是益州。蜀地按照《职方》记载在雍州境内,根据《禹贡》记载是梁州地域,方圆有五千余里,境内共有四十多个郡县,可以算得上一个诸侯国了。所以,古代把益州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不仅土地肥沃广大,而且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王莽统治末年,公孙述占领蜀地。益州功曹李熊劝公孙述说:“当今全国动荡,眼光短浅的人只懂得空谈,将军你割据的千里之地,十倍于商汤和周武王。如果能够奋发有为,取信于民,利用天赐的良机,就可以成就霸业。现在崤山以东正闹饥荒,老百姓骨肉相残,遭过兵祸的城邑变成了废墟。蜀地广阔的肥田沃土,盛产各种水果,百姓即使无粮也可以填饱肚子。女工纺织的衣服,足够天下人的穿用,名贵的木材、竹子和各种丰富的器械,用也用不完。人民还有打渔、制盐、冶铜炼铁和水上运输的便利条件。在军事上,向北可以凭借褒城、斜谷的险阻,向东可以占据巴郡,把守住捍关。我们有方圆千里的土地,有不低于百万的雄兵。抓住有利时机,可以出兵攻城略地;没有机会就坚守城池,发展农业;出兵汉水可以伺机夺取秦地;顺江南下,可以威慑荆扬。这就是所说的取得成功所依靠的天时和地利。现在你的声名天下人都知道了,但是帝位还未建立,有才能的人还在犹豫不决。你应当及早建位称号,使人们找到归顺的依托。”于是东汉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就自立为天子,改国号为“成家”,以白色为贵。

刘玄失败后,光武帝刘秀正在崤山以东积蓄力量,还没有顾上征讨西南,关中的英雄豪杰大多归顺了公孙述。在此之后,平陵人荆邯看到如果刘秀平定中原,大军立即就会讨伐西南,劝公孙述说:“军队是古今帝王成就大业的关键,不能轻易放弃不用。隗嚣乘此机会,割据了雍州,兵强马壮,有志之士都愿意投奔,正威慑崤山以东的刘秀,你不在这个时候乘胜出兵,与刘秀一同争夺天下,却退守西蜀,迟疑不进,想效仿西伯侯的做法,不事习武用兵,谦卑地侍奉汉君,慨叹汉君刘秀是周武王复出。现在刘秀放下汉中、益州的忧患,一心一意在平定山东之乱,天下已经得到了四分之三。致使西部州郡的英雄豪杰,都对崤山以东的刘秀心向往之,刘秀派出离间的使者,招收心怀二心的人,天下实际已经得到了五分之四。刘秀如果派兵攻打天水,必然会使我方土崩瓦解,天水关一旦被占领,天下已经得到九分之八。君王你依靠梁州的土地,负担国家机构的各项开支和三军的粮饷,老百姓贫困不堪,怨声载道,将来恐怕会发生王凤那样的内乱。依我的愚计,趁百姓还没有对你彻底失望,英雄豪杰还可以招纳,赶快派遣国内精兵。命令田戎镇守江陵,在江南凭借巫山天险,坚固城池,把征讨的文书发到吴楚一带。长沙以南地区,一定会闻风归顺。命令延岑出兵汉中,平定三辅、天水,关西地区的人民必然拱手称臣,这样一来,就会使全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形成极为有利的局面。”公孙述不听荆邯的计策。后来光武帝刘秀派遣岑彭、吴汉征讨蜀地,攻克荆门,大军长驱直入江关。到达成都,公孙述出城迎战,刚开始交手就战败,被箭穿心肺而死,公孙述的妻子儿女都被俘虏,宫室被焚烧。

【评析】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至理名言。

公孙述一心想称王,但却不听良言,对百姓横征暴敛,最后落得个国家败亡的结局。而唐代皇帝李世民善于听取忠言,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

3.孔明出,孙刘合

【经文】

至灵帝①时,政理衰缺,王室多故,雄豪角逐,分裂疆宇。以刘焉为益州牧。焉死,子璋立。为刘备所围,遂降。

初,刘备为豫州②牧也。为曹公所破,走屯新野③。

闻诸葛亮躬耕南阳④,乃三诣亮于草庐之中,屏人言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行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意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⑤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岨,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⑥,百姓孰不簟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时曹公破荆州,先主奔吴。

备用亮计,结好孙权,共拒曹公于赤壁,破之。曹公北还,权乃以荆州业备。

【注释】

①灵帝:东汉灵帝刘宏。

②豫州:汉州名。

③新野:汉县名。

④南阳:汉郡名。

⑤张鲁:农民起义首领。

⑥秦川:古地名,在今陕西及甘肃以北的平原一带。

【译文】

到了东汉灵帝时候,王室衰微,统治不力,地方豪强势力各霸一方,斗争激烈。灵帝封刘焉作益州牧。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承袭了益州牧之职。后来,刘璋被刘备围困,投降了刘备。

当时,刘备任豫州牧。被曹操击败,退守在荆州新野县安身。

刘备听说诸葛亮在南阳隐居,就三次去请诸葛亮出来辅佐。刘备在茅庐中见到诸葛亮后说:“汉王室衰败,奸臣窃取了君权,致使君王蒙受了耻辱。我不顾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可是我智谋短浅,才能缺乏,直到现在还是无所作为,请问先生该怎么办?”诸葛亮回答说:“从董卓弄权以来,豪杰纷纷起兵,能够割据州郡的诸侯也有很多。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小而且兵力少,然而曹操却能击败袁绍,由弱变强,这除了天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人的智谋啊!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兵,挟天子而令诸侯,这种形势下就不能再和其一争高下了。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十分拥护,有才能的人都能被重用,可以成为我们的外援,但不可谋求夺取。荆州四通八达,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地,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去守住它,这是上天赐给将军的宝地啊!益州险要,与周围阻隔,肥沃的千里土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汉高祖昔日凭着它成就了帝王的霸业。刘璋懦弱无力,张鲁在北面时刻想伺机夺取。益州物产丰富,但刘璋不懂得爱护百姓,有智之士都在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你是王室的后代,仁德之名天下人都知道,能够广召天下英雄,十分重视有才能的人,如果占有荆州和益州,向西南相邻的少数民族交好,对外与孙权缔结盟约,对内实行仁政,一旦形势有利,可以派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进攻宛城、洛阳,将军你自己亲率益州的大军夺取秦川,百姓谁不夹道欢迎你的队伍呢?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那么霸业可以成就,汉室就可以复兴了。”后来,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败退到东吴境内。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策略,与孙权交好结盟,孙刘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的百万大军。曹操退回中原后,孙权就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评析】

孙刘联合抗曹,得益于诸葛亮的谋略,当然双方共同的利益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刘备成就一方霸业的序幕也从此拉开,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4.听庞统,备称帝

【经文】

庞统①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人强,户口百万,郡中兵马,所出毕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吞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乃使关羽守荆州,欲自取蜀。

会刘璋闻曹公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刘豫州,使君③之宗,而曹公之深仇也。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④迎先主。

先主与璋会涪⑤。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

统后说备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豫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来谏璋,使发遣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俱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返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

即斩怀等,自葭萌⑥而还取璋。

时郑度说璋曰:“左将军⑦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⑧人,内涪水以西,其仓禀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请战不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矣。”璋不用度计。先主遂长驱,所过必克,而有巴蜀。

群臣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诸葛亮曰:“昔吴汉、耿纯⑨等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⑩,绍世而起,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注释】

①庞统:刘备的谋士。

②别驾:古代的一种官名。

③使君:此处指刘璋。汉朝时称刺史为使君。

④法正:刘备的谋臣。

⑤涪(fú):古时县名。在今四川省涪陵市。

⑥葭萌(jiāméng):古时县名。在今四川省广元西南。

⑦左将军:此处指刘备。

⑧巴西、梓潼:郡名。

⑨吴汉、耿纯:两人都为东汉开国功臣。

⑩苗族:文中指后裔、后代。现在通常指少数民族苗族。

【译文】

庞统劝刘备说:“荆州由于战乱,土地荒芜,人口物产匮乏。在孙权、曹操两大集团的夹击之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恐怕难以形成。现在益州国富民强,老百姓超过百万,兵马、财物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暂时借以据守,成就大事。”刘备说:“当今和我水火不能相容的是曹操,曹操的统治严厉,我的统治和缓;曹操对百姓残暴,我对百姓仁爱;曹操为人狡诈,我为人诚实。常常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现在要让我因为一点小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义,这是我不愿做的。”庞统说:“情况不同就需要有灵活的策略,不能被单方面的道义束缚。兼并小国,吞并昏主的地盘,这是从前春秋五霸所做过的事情。夺取之后,以仁义回报,事定之后再把它封为大国,又怎么能叫失信呢?你现在不夺取益州,将来恐怕要被别人得到。”刘备于是就派关羽守荆州,决定亲自率军夺取益州。

这期间,正好刘璋听说曹操派兵讨伐汉中张鲁,心里十分恐慌。别驾张松劝刘璋说:“曹操军兵强盛,天下无人能敌。如果曹操夺得汉中,然后凭借汉中的物产来攻打益州,谁能抵挡得了?刘备是你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果把他请来讨伐张鲁,一定能夺得汉中,从而加强了益州的防御力量,曹操即使来攻,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同意张松的意见,派法正前去迎接利备。

刘备和刘璋在涪城会面后,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就去替刘璋征讨汉中张鲁。

庞统后来劝刘备说:“我现在有三条计策夺取益州。第一,我们秘密派遣精锐部队,昼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习武练兵,毫无防备,我军到达后,一战就能夺取成都,这是上策。第二,我听说刘璋的名将杨怀、高沛都握有重兵把守要地,在你还没来之前,就写信劝告刘璋要把我们拒之门外。可以派人散布流言说荆州军情紧急,我们想回救荆州,使军队作出回荆州的样子,这两人都仰慕你的英名,又想让我们回荆州,一定会来与你见面送行,那时把他们抓住,夺了他们的兵马,然后再攻取成都,这是中策。第三,我军返回白帝城,与荆州连接策应,再等机会夺取,这是下策。你如果不果断行事,将会被困在益州,进退两难。”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

随后设计杀了杨怀等人,从葭萌关南下攻打成都。

这时郑度劝刘璋说:“刘备率领不到万人队伍攻打我们,军心不稳定,粮草不充足,依我看不如把巴西、梓潼老百姓迁走,把涪水以西的粮食作物一起烧掉,挖深沟筑高墙,坚守不出。刘备军队会在百日内因供给不足,主动退却,那时我们出击追赶,一定能活捉刘备。”刘璋没有采纳郑度的意见。刘备于是长驱直入,每战必胜,很快就占领了益州。

群臣都劝刘备立号称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过去吴汉、耿纯等人劝光武帝承继帝位,光武帝多次推辞谦让。耿纯于是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希望找到能归依的明君,你如果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大家都回去寻找自己的君主,怎么还会跟随你呢?’光武帝被群臣的诚意打动,就同意了。现在曹操篡权,天下没有君王,你是帝王的后代,继承帝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这些人跟随你千辛万苦,是像耿纯说的那样,为了做一番事业啊!”刘备于是就承继了帝位。

【评析】

刘备非常注重人心,为了得到人心,刘备可谓不遗余力,用心良苦。庞统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刘备考虑得更远的是天下人心的归属,所以他再三辞让。让的结果自然是舍却了实惠,但却得到了“意外”的政治效果。与曹操相比,刘备的策略带有明显的注重人心的色彩:“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实践证明,刘备在政治上技高一筹。比之于“阿瞒”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人心向背上,天下人自然是心系“皇叔”了。

5.再联合,共抗魏

【经文】

时曹公拔汉中。

法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①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算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率,举众往讨,则必克之。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先主由阳平②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③,遂奄有梁汉。

时魏使夏侯楙④镇长安,蜀将魏延⑤就诸葛亮请兵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⑥而北,以袭长安,亮不许。

其后吴孙权袭关羽,取荆州。

先主怒吴,伐之败绩。还蜀,至永安⑦而崩。

后主禅即位。

先是,吴主孙权请和。

丞相诸葛亮虑权闻先主殂,有异计,乃遣邓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自表请见。权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一时之杰也。蜀有重关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势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其不从,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注释】

①夏侯渊、张郃(hé):二人都是曹操大将。

②阳平: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老沔县。

③授首:被斩首。

④夏侯楙(mào):曹操大将。

⑤魏延:蜀汉大将。

⑥子午:古道路名。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

⑦永安:即白帝城。蜀汉以此为防吴重地。

【译文】

后来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

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鼓作气平定了汉中,迫使张鲁投降,没有趁机图谋我国,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自己立即回到北方。这并不是谋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国内有后顾之忧啊!现在分析夏侯渊、张郃的才能谋略,比不上我国的将帅,如果我们率军征讨,一定会获胜。取得汉中后一边发展农业,积累财物,一边等待机会,一旦机会到手就能上灭亡魏国,复兴汉室,中可以逐渐拓展我们的国土,下可以坚守险要,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赐给我们,不能错过好机会啊。”刘备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率领众将向汉中进军,法正也跟着去了。刘备从阳平关南边渡过沔水河,绕着山往前走不远,在定军山扎下营寨。夏侯渊领兵来争夺营地,法正说:“可以出击了。”刘备命令黄忠凭高呐喊进兵,很快击败了对方,夏侯渊在战斗中被杀死。从此,刘备全部占领了梁州、汉中一带地区。

当时,曹操派夏侯茂镇守长安,蜀将魏延向诸葛亮请求率军从褒中出击,顺着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后向北偷袭长安,诸葛亮不同意。

在此之后,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夺取了荆州。

刘备听到关羽被杀的消息,十分恼怒,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大败而回,病死在永安。

后主刘禅继承帝位。

起先是吴国君主孙权派张温前往蜀国,表示愿意交好。

蜀国丞相诸葛亮考虑到孙权听说刘备死后必然心存犹疑,持观望态度,就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交好。邓芝到了东吴,孙权果然犹豫不定,不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便主动上书求见。孙权对邓芝说:“我很想和蜀国亲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刘禅年龄小,国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并的可能,所以犹豫不决。”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不过只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你是盖世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的豪杰。蜀国有十分稳固的地理条件,东吴有长江天险,把这些有利条件合起来,结为外援,进可以伺机统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理所应当的。大王现在如果把人质送到魏国,魏国必然会要求你去朝见,或者让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应,魏国就会以此为名兴兵讨伐,蜀国看到有机可趁,也会顺势东下来攻取,那么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孙权默默地想了很长时间,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主动和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联合。

【评析】

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发展是次要的,生存才是首要的。当时孙刘能够联合,完全是因为双方的单独实力都无法与曹操抗衡,而联合起来才能赢得生存。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利益,孙、刘才能再次联合,共同抵抗曹操。

6.亮辅政,蜀得立

【经文】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①等与诸葛亮书,陈天命,欲使举国称藩②。亮不答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③,为后来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欢兜④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以徒怀文藻,烦劳翰墨,大雅君子所不为也。又《军志》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挈卒⑤数万,制四帝,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亮死后,魏令邓艾伐蜀,蜀兵败。后主用谯周⑥策降魏。

晋时,李特⑦复据蜀。

晋桓温灭之。至宋义熙中,谯纵又杀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称成都王。

宋使朱龄石灭之,此蜀国形也。

【注释】

①华歆、王朗:二人皆为曹魏大将。

②称藩:称臣。

③汤镬(huò):古代用来煮食物的大锅。

④欢兜:传说中的恶人,被舜放逐到崇山。

⑤挈卒:率军。

⑥谯周:蜀汉光禄大夫。

⑦李特:西晋时农民起义领袖。

【译文】

当时魏国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等人,写书信给诸葛亮,说魏国取代刘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让蜀国向魏主称臣。诸葛亮不答应,义正辞严地说:

“昔日西楚霸王项羽,不以仁德对待百姓,即使力量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要灭亡的。你们这些人如同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到处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图诋毁圣明的君主,白白劳心费力,舞文弄墨,这种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为的。《军志》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诸葛亮死后,魏国派邓艾攻打蜀国,蜀兵战败,后主刘禅听从谯周的计策投降了魏国。

晋朝时,又有李特占据了蜀地。

后被晋国的大将桓温率军剿灭。到了南朝宋义熙年中,谯纵在成都杀死益州刺史毛璩,自立为成都王。

宋刘裕派大将朱龄石率军剿灭了谯纵。以上就是蜀国兴亡的历史情况。

【评析】

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汉室覆灭,诸侯纷起。成者王侯败者寇,谁有雄才伟略,抓住机遇,便可异军突起,跻身人主之列。蜀国由弱渐强,由分散到统一,最终与魏、吴鼎足而立。后主昏庸,面缚降晋,祖宗基业一朝断送。今人以古为镜,不可不深思明析。

7.审时势,定良谋

【经文】

丑为星纪,吴越之分,上应斗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要服不及以正。国有道则后服,无道则先叛。”故《传》①曰:“吴为封豕长蛇②,荐食上国。”为上国之患,非一日之积也。

汉高帝时,淮南王英布反。反书闻,上召诸将,问:“布反,为之奈何?”汝阴侯滕公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有筹策,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中、下计?”令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为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郦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国,此皆为身不顾其后,为万世虑者。故曰出下计。”上曰:“善。”果如策。

是后吴王刘濞以子故而反。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奇兵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③,人亦且反王。”吴王不许。其少将桓将军复说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阻;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宜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之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锋④之计耳,安知大虑?”吴王不从桓将军之计,乃自并将其兵。汉以太尉周亚夫击吴、楚,亚夫用其父客计,遂败吴。

【注释】

①《传》:即《左传》。

②封豕长蛇:正在发育的大猪和大蛇。

③藉人:令人信服。

④摧锋:文中指冒险的行为。

【译文】

丑为星纪之次,吴越的分野恰好同斗牛、少阳二星座遥相呼应。古人说:“生活在长江以南及五湖之间的人比较分散,不易统一,只能凭借扬州这一有利的政治经济要地,并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子民方能统治三代。治国有道的最后归服,治国无道则率先背叛。”因此《左传》说:“吴就如同正在生长的大猪和长蛇,不过是口中之食,早晚要被大国吞并。要想对强国构成威胁并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

汉高祖刘邦当政时期,淮南王英布谋反。高祖得知消息之后,便召集众将商议,问:“英布谋反,该怎么对付他呢?”汝阴侯滕公说:“我有一个门客是原楚国的令尹薛公,他有对付的办法,可以请来一问。”高祖于是召见了薛公并向其征求意见,薛公说:“英布谋反不足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计,我汉朝就将失去崤山以东的地区;使用中计则胜败不定;若使用下计陛下您便可以高枕无忧了。”高祖说:“这上、中、下计该如何解释?”令尹说:“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号令燕赵,安守现已取得的地区,这样崤山以东将归他所有。联合山东诸侯,是保证长久的办法,这是上策。什么是中计呢?东取吴,西取楚,吞并韩地,取得魏地,控制住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这一要塞,结果如何便不可预料了。什么是下计呢?东取吴,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长沙,那你就可高枕无忧了,汉朝便相安无事。”高祖说:“他会选择哪一计呢?”令尹回答说:“用下计。”高祖问:“为什么不用上、中两计而选下计呢?”令尹说:“英布本是郦山的一名苦役,发展到万乘之国的确很不易,他目光短浅,只会安于现状,根本不会作长远打算,因此说他必定使用下计。”高祖说:“非常好。”结果事实确如薛公预料的那样。

这之后吴王刘濞因晁错而谋反。刚开始时,大将田禄伯说:“招集兵马向西进发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策略,事情不易办好。我愿带领五万人马沿江淮而上夺取淮南、长沙,进入武关,与大王会合。这是出人意料的一招。”太子却说:“大王以谋反为名,这场战争难以令人信服,民众会起来反对大王。”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后来小将桓将军又对吴王说:“我们多是步兵,利于在崎岖不平的地方行军打仗,而汉朝多是车辆马匹,在平原地带占优势。希望大王经过那些城池,夺不下,便放弃它,迅速地向西占据洛阳的军备库,以敖仓的粮食为军粮,倚仗山河的险要向诸侯发号施令。虽然没有入关,天下就都属大王了。假如大王进兵很慢,停留于城市,汉朝的车马一到,进入梁楚一带,我们的事情就会失败。”吴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说:“这是年轻人追求冒险罢了,哪里考虑得周全呢?”于是吴王没有听从桓将军的计策,亲自统率全部兵马。汉朝派太尉周亚夫阻击吴王兵马,周亚夫使用他父亲门客的计谋,结果击败了吴军。

【评析】

决策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而决策又不可盲目实施。高祖召众将讨论对付反臣英布的过程即是一个决策的过程。令尹薛公审时度势,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先为对方拟定种种方案,推测其必然决策,然后以人推己,决策自然产生。这种“逆推法”可谓独辟蹊径,尤其是在情况复杂或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不利于从己方决策时尤为适用。

生活中也是一样,倘若事事从自我利益出发,处处只考虑自身状况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做到知己而不能知彼,往往会轻率下结论,易造成损失。因而决策亦可采取薛公的迂回之术。

8.吴基业,曹无力

【经文】

淮南王刘安怨望其父厉王长死,谋为叛逆,问伍被曰:“吾举兵西向,诸侯必有应者,即无,奈何?”被曰:“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浔阳之船,守下雉①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②、会稽③,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犹可一举得延岁月之寿。”王曰:“善。”未得发,会事泄,诛至。

后汉灵、献时,阉人擅命,天下提契,政在家门。

时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得据其郡。坚与术合纵,欲袭夺刘表荆州,坚为流矢所中,死。

孙坚死,子策领其部曲,击扬州刺史刘繇,破之,因据江东。

策闻魏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袭许,未济,为许贡客所杀。

策死,弟权领其众。属曹公破袁绍,兵威日盛,乃下书责孙权,求质④。张昭等会议不决。权乃独将周瑜,诣其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乘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土风劲勇,所向无前。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子一入,不得不与曹氏,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与,徐观其变。若曹氏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必将自焚。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注释】

①下雉:县名,在今江夏县。

②江都:即扬州。

③会稽:越州。

④求质:索求人质。

【译文】

淮南王刘安怨恨其父厉王刘长犯罪早死,打算谋反。问伍被说:“我向西发兵,诸侯一定会有起来响应的,就会令皇帝没有办法。”伍被说:“占据南面的衡山,从那里进兵庐江,在浔阳布置船队,守住下雉,再把守住九江的入口和洪州,在江边设置弓箭手以做防备,这样可以防范南郡派兵而下。向东边攻取江都、会稽,连同浙江一带,这样不仅可制约江淮一带的强大兵力,而且还可以拖延时间。”淮南王说:“好吧。”还没有发兵,事情便已败露招来杀身之祸。

后来汉灵帝、献帝当政之时,太监把持朝政,天下被他们控制,国家大权落在了乱臣贼子之手。

当时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乘机占据了张咨的南阳郡。孙坚与袁术联合,准备夺取刘表的荆州,后来孙坚被乱箭所伤而死。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率领他的部队攻打扬州刺史刘繇,打败了他,并因此而占据了江东。

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对垒官渡,准备渡江袭取许昌,没有成功,被许贡的门客刺杀。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替了他的地位。他跟从曹操打败了袁绍,兵力日益壮大,曹操下书责怪孙权并索要人质。张昭等人在一起讨论,始终拿不定主意。孙权于是请周瑜共去找母亲前来商议。周瑜说:“以前楚国被封于荆山之下时,方圆不足百里。它的后代非常有才能,开拓疆土,并在郢(今湖北省)建立基业,后来又占据了荆州、扬州,到达南海,基业世代相传了九百多年。现在你凭借父兄的威望兼并了六郡,兵精粮足,将士个个可为你以死效力。可开山炼铜,煮海晒盐,境内土地富饶,民不思变。水路畅通,交通便利,百姓都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有什么理由被逼迫而交纳人质呢?人质一交,便不得不服从曹操,他下令召见便不得不去,这样就受制于别人,哪里能与南面称王可比呢?不如不听从而静观其变。倘若曹操能遵循常理以公正见称于天下,将军再归顺于他也为时不晚。如果他企图以下乱上,战争犹如火势,轻举妄动,自会引火烧身。我们应保存实力抵抗外强,又何必送人质呢?”孙权的母亲说:“公瑾说得对。”于是便没有送人质给曹操。

【评析】

曹操以人质相威胁,孙权慌了手脚,而听了周瑜的说理后,就完全镇定了下来。其实纵观三国历史,吴国能称霸一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国有一批深谋远虑的人才,而古时就有“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说法。这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不管你自己多么强,没有人才,你也是很难成就一番伟业的。

9.战赤壁,败曹操

【经文】

后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

操得其水军船,步卒数十万,吴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托名汉相,挟天子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距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①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周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将军以神武之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精兵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舟楫可也;今北土既未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周瑜等水军三万,与刘备并力距曹公,用黄盖火攻策,遂败曹公于赤壁。

曹公败,径北还,权遂虎视江表②。

初,周瑜荐鲁肃③才宜佐时,权即引肃对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遗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犹曹操不可卒除。将军为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及是平一江浒④,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黄武⑤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⑥步骑数万向濡须,濡须督朱桓破之。

七年,又使大司马曹休⑦骑十万至皖城,迎周鲂⑧。鲂欺之,无功而返。

至权薨,皓即位,穷极淫侈,割剥蒸人,崇信奸回,贼虐谏辅。晋世祖令杜预⑨等代吴,灭之。

至晋永嘉⑩中,中原丧乱,晋元帝复渡江,王江南。宋、齐、梁、陈皆都焉。此吴国形也。

【注释】

①蒙冲:用生牛皮遮盖的军用快艇。

②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③鲁肃:字子敬,东吴的谋臣。

④江浒:江东,长江沿岸。

⑤黄武:孙权的年号。

⑥曹仁:曹魏大将。

⑦曹休:曹魏大将。

⑧周鲂(fáng):东吴鄱阳太守。

⑨杜预:西晋大将。

⑩永嘉:晋怀帝年号。

【译文】

后来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

曹操获得了刘琮的水军步兵数十万人,东吴将士闻讯都很慌恐。孙权召见部下,询问计策。所有人都说:“曹操本是个豺狼一样的人,然而他却托名汉朝的丞相,挟持天子以征伐四方,动辄以朝廷为借口,现在如果抗拒他,事情不会很顺利。况且对将军来说,可以借以抗拒曹操的,唯有长江,现在曹操已经夺得荆州,占领了它的全部土地,刘表所创建的水军,大小战船数以千计,曹操将其布置于江边,再调动步兵,水陆齐下,这便与我们共同占有了长江天险。至于双方兵力的多寡,又根本不可相提并论。所以依我们的愚见,最好还是归顺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托名汉朝的丞相,其实是汉朝的乱贼。将军英武过人,才能卓越,又依仗父兄遗留的基业,割据江东,占地数千里,军队精悍,物资充足,英雄豪杰都愿跟随你干一番事业,所以应该立志横行天下,为汉朝扫除污秽。况且曹操是自己来送死,怎可归顺于他?诸将军允许我分析一下形势:现在假使北方已经稳定,曹操没有内患,他可以旷日持久地和我们在战场上较量,在此情况下,他才能够同我们一决胜负;而现在北方并未平定,况且还有马超、韩遂活跃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再说舍下鞍马,操起舟楫与吴越的人争斗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特长;现在又正值寒冬,马无草料,驱使中原的战士跋山涉水来到江南水乡,他们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竟然都冒然做了。将军擒获曹操的机会就在今天。我请求带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这个老贼早就打算废汉自立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现在他们几位都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认为应当抗击他很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的呀!”

周瑜等统率水军三万和刘备合力对付曹操,他们采用了黄盖的火攻之计在赤壁战胜了曹操。

曹操失败之后回到北方,孙权便称霸于长江一带。

当初周瑜大力推荐鲁肃,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辅佐君王之任。孙权当即召见鲁肃并与他对饮。孙权说:“现在汉朝衰弱,天下大乱,我继承父兄的遗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你既然屈驾来到我这里,将怎样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呢?”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现在的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将军怎么能成为当世的齐桓公、晋文公呢?我私下认为,汉朝不会再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觉得对于将军,只可占据江东,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啊!”等到现在,孙权平定了长江沿岸,建立了自己的尊号,他登上祭坛对众公卿说:“从前鲁肃曾经谈到过现在的形势,他可以说是一位明于事势的人啊!”

黄武元年,魏国派大司马曹仁率步兵、骑兵数十万进军濡须,被濡须守将朱桓击败。

黄武七年,魏又派大司马曹休率兵十万到达皖城,吴鄱阳太守周鲂诱骗曹休,使他迎周鲂入皖城。后来曹休才知被骗,只好无功而返。

孙权死后,孙皓即位,他骄奢淫逸,残忍暴虐,崇信奸臣,致使贼人肆虐,左右朝政。晋世祖命杜预等发兵吴国,取而代之。

到了永嘉中年,中原发生战乱,司马睿又渡过长江在江南建立东晋。以后的宋、齐、梁、陈都建都于此。这便是吴国的概况。

【评析】

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吴国最终还是亡于司马氏之手。纵观历史,各朝的灭亡几乎都是由于不能继承创业时期的励精图治,白白地坐享其成。可见,成功之后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一旦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形势便会急转直下,不可挽回。

10.汉禅魏,统宇内

【经文】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弱,守在诸侯。当汉之季,奸臣擅朝,九有不澄,四郊多垒。虽复诸侯释位,以闲王政,然包藏祸心,各图非冀。魏太祖略不世出,灵武冠时。值炎精①幽昧之期,逢风尘无妄之世,瞋目张胆,首建义旗。时韩暹、杨奉挟献帝自河东还洛阳。

太祖议迎都许,或以为山东未定,不可。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②,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外难,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至洛阳,奉天子都许。维其弛紊,纫其赘旒③,俾我汉家不失旧物矣。于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掳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得天下之福。

曹氏率义拨乱,代载其功,至文帝时,天人与能矣。遂受汉禅。

【注释】

①炎精:汉朝是火德之运,所以用来指汉朝。

②缟素:穿白挂孝。

③纫其赘旒(liú):重振朝纲,整顿旧制。

【译文】

古时候的天子掌管国家,在边疆,他的影响力卑弱的地方就依靠诸侯实行统治。到了汉末,奸臣当道,天下不宁,而多战乱,虽然恢复了诸侯的职位以协理朝政,但他们都心怀不轨,各图所谋。魏太祖雄才大略,百年不遇,他以机智、勇武冠于当时。时值奸相佞臣擅权,天下动乱的时期,魏太祖嗔目张胆,首先竖起义旗。当时韩暹、杨奉挟持汉献帝自河东返回洛阳。

魏太祖建议迎献帝而定都在许昌。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不能这样。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帝挟持周襄王而诸侯都来归顺听命,汉高祖东伐,为义帝戴孝,天下归心。自天子东归,将军你首竖义旗,在山东平讨乱臣贼子的叛乱,虽未能远赴关外,还是分兵遣将,历艰险与外族通使,虽然抗御着外部的祸患,但你的心无时不在汉朝王室的安危上,这是将军匡正天下的一贯志向。如今军队突然转向,将士都有匡复汉室之心,百姓一想到过去,就会倍感悲伤和怨叹。因此顺从众人的愿望,这叫作大顺;按公平原则来臣服豪杰,这叫作大略;发扬仁义来招纳天下英雄,这叫作大德。天下纵有逆贼,也不足为患,这是很明了的事。韩暹、杨奉他们胆敢作乱,若不及时决定,四方社会都生反叛之心,天下大乱后再要想办法就很难办到了。”太祖到达洛阳,奉护天子迁都许昌。平定了叛乱,重振朝纲,使我汉室没有丢失一件旧物。接着又运用谋略,兴兵海内,北破袁绍,南掳刘琮。东收公孙康,西平张鲁。国内大部分领土,都已归复,可是志愿不竟,而中道身亡。

能够治理天下危机的人,就会拥有天下的安定;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人,就会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天下灾难的人,就会得到天下的福分。

曹操率领三军将士平定战乱,世世代代记录着他的功绩,到魏文帝时,顺天应人,于是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而自立为天子。

【评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常以古鉴今,纵然在我国历来存在着褒刘贬曹的偏见,但曹操毕竟以其“大顺”“大略”“大德”,鞭挞宇内,威服天下,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兼具文韬武略的一代枭雄。他身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1.施奇计,灭蜀国

【经文】

王室虽靖,而二方未宾,乃问贾诩①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平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果无功。

至甘露②元年,始③以邓艾为镇西将军,距蜀将姜维。维军败,退守剑阁。钟会攻维不能克,乃上言曰:“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山高谷深,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④,蜀将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忠等出战,大破之,斩瞻。进军到洛县⑤,刘禅遂降。

至晋末,谯纵复窃蜀。宋刘裕⑥使朱龄石伐蜀,声言从内水取成都,败衣羸老进水口。谯纵果疑其内水上也,悉军新城以待之。乃配朱龄石等精锐,径从外水,直至成都,不战而擒纵。此灭蜀形也。

【注释】

①贾诩(xǔ):曹魏谋士。

②甘露:曹魏高贵乡公年号。

③始:才。

④江由:今四川江油县。

⑤洛县:古时县名。

⑥刘裕: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

【译文】

朝廷内部虽然安定了,可是吴蜀二地还未归顺。魏文帝于是问贾诩说:“我想讨伐不听从号令的逆臣,以统一天下,吴国和蜀国先伐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攻城略地首重用兵权谋,建立基业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应运登基,统治国家,假若抚之以礼乐教化而待其变乱,那么平定他们也就毫不困难了。吴、蜀虽然是小国,但是都有崇山巨川作屏障,而且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会用兵,他们据险守要,战船往来于江湖,都很难一下子消灭掉。用兵之道是具备了必胜的条件然后出击,根据敌人情况选派将领,这样才能动无失策。我私下揣度,群臣中没有刘备、孙权的对手,尽管凭借朝廷的威严去对他们动武,仍然看不到万无一失的情势。从前舜动用武力而有苗臣服,我认为眼下还是先文后武为好。”文帝没有接受,后来果然兵败,没有成功。

到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才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抵御蜀国将军姜维的进攻。姜维军队失败,退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可是未能取胜,于是就上书说:“现在敌人受到了挫折,最好乘胜前进,从阴平抄小路经过汉德阳亭,离开剑阁向西一百里的涪县挺进,距离成都三百余里,然后发奇兵直捣其心脏,剑阁的守军必定回援涪县,那么我就识别其轨迹而用兵;剑阁守军如若不回去救援,那么救援涪县之兵就会很少。《军志》上说:攻其不备,击其不意。现在攻击他们的空虚之处,定能破敌。”冬十月,邓艾出阴平,踏上一条周围荒无人烟且长达七百余里的艰难征程,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一路山高水深,甚为艰险。邓艾面对陡坡,用毡子裹住身体,横起身子滚下去,众将士随后都攀着树藤,抠着石缝,一个接一个地走下山坡。队伍行进到江由,蜀国卫将诸葛瞻从涪县还守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来攻。邓艾派遣他的儿子邓忠等人出战,大败蜀军,并砍下了诸葛瞻的头。邓艾进军洛县,刘禅于是向邓艾投降。

到了晋朝末年,谯纵又立蜀国。宋主刘裕派遣朱龄石讨伐蜀国,声称从内水直取成都,却把老弱残兵派驻水口。谯纵果然怀疑是从内水发兵,结果把军队全部驻在新城待朱龄石来进攻。而刘裕却给朱龄石等人以精兵强将,经由外水(即泜江),直取成都,最终谯纵不战被擒。这就是蜀国被灭的情形。

【评析】

有时,时机决定着一件事的成败。曹丕想统一天下,可惜时机未到,所以只能是劳而无功。而司马懿在了解了蜀国的情况后,把握时机而出奇兵,结果一举成功。

不过时机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察秋毫,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发现时机、把握时机。

12.乘机袭,静制动

【经文】

魏嘉平①中,孙权死,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表征吴。朝廷以三征计异,诏访尚书傅嘏。嘏对曰:“昔夫差胜齐陵晋,威行中国,不能以免姑苏之祸;齐闵辟土兼国,开地千里,不足以救颠覆之败。有始不必善终,古事之明效也。孙权自破蜀兼荆州之后,志盈欲满,凶宄已极,相国宣、文王先识取乱侮亡之义,深达宏图大举之策。今权已死,托孤于诸葛恪,若矫权苛暴,蠲②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内齐虑,有同舟之惧,虽不能终自保完,犹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今议者或欲泛舟径济,横行江表;或欲倍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场,观衅而动。此三者皆取贼之常计,然施之当机则功成;若苟不应节,必贻后患。自治兵已来,出入三载,非掩袭之军也。贼丧元帅,利存退守。若罗船津要,坚城清野,横行之计,其殆难捷也。贼之为寇几六十年,君臣伪立,吉凶同患。若恪蠲其弊,天夺之疾,崩溃之应,不可卒待也。今贼设罗落,又持重密,间谍不行,耳目无闻。夫军无耳目,校察未详,而举大众以临巨险,此为希幸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唯有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钞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弊。此军之急务也。夫屯垒相逼,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情伪将焉所逃?夫以小敌大,则役烦力竭;以贫敌富,则敛重财匮。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此之谓也。然后盛众厉兵以振之,参惠倍赏以招之,多方广似以疑之。由不虞之道,以间其不戒。比及三年,左提右挈③,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昔汉氏历世常患匈奴,朝臣谋士早朝晏罢,介胄之将,则陈征伐。缙绅④之徒,咸言和亲;勇奋之士,思展搏噬。故樊哙愿以十万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李信⑤求以二十万独举楚人,而果辱秦军。今诸将有陈越江陵险,独步虏庭,即亦向时之类也。以陛下圣德,辅相忠贤,法明士练,措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之,虏之崩溃,必然之数。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若释庙胜⑥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全之略,诚愚臣之所虑也。故谓大佃而逼之计最长。”时不从嘏言,诏昶等征吴。吴将诸葛恪拒之,大败魏军于东关。魏后陵夷,禅晋,太祖即位。

【注释】

①嘉平:魏齐王曹芳年号。

②蠲(juān):免除。

③左提右挈:骚乱的意思。

④缙绅:官员,此处指文官。

⑤李信:秦国大将。

⑥庙胜: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译文】

魏国嘉平年间,孙权去世。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人上书请求攻打吴国。因为三人攻打吴国的具体策略不同,朝廷下诏请尚书傅嘏商议。傅嘏说:“从前吴王夫差战胜齐国,欺凌晋国,威震中原,最后却免不了姑苏败亡之祸;齐闵公开辟疆土,土地方圆千里,却不能挽救被颠覆的命运。事情有一个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尾,古代的这些事例都是很鲜明的验证。自从打败蜀国,得到荆州之后,孙权志满意得,极度凶残堕落,相国宣王、文王最先认识到自取混乱必然亡国辱家的道理,精通国家能够大展宏图的策略。现在孙权已经死了,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恪,假如能纠正孙权的严苛残暴除去他的虐政,使百姓免于苛政的苦难,在江东苟且偷安,享受新获得的好处,全国上下共同思考保全之策,有同舟共济的戒惧,即使最终不能自我保全,还足以延长在江东的寿命。现在有人想坐船渡江,在江面战斗;有人想从相反两路一齐进军,攻打敌军的城垒;有人想大军屯田疆场,观察动静,乘机行动。这三种想法都是攻打敌人的常用计策,但是只有施行得当,方能成功;如若计策使用不当,必定会有后患。自从治军以来,军队已经作战三年了,不适于偷袭作战。敌军没有统帅,利在撤退坚守。如果把战船列在重要渡口,实行坚壁清野,此时再纵横决战,这样的计策恐怕很难取胜。敌军在江东为寇近六十年了,私立君臣之位,上下齐心已能同患难。假如诸葛恪能消除孙权执政时的弊端,上天令其覆亡的隐患,吴国崩溃的趋势,还不可能马上等来。现在敌军设下罗网,又防守严密,间谍不能行动,探子也打听不到敌军情况。军队中没有探子,对敌情的侦察就不详细,轻率地率领大军兵临险地,这是希望侥幸成功得到封赏、不顾后果先战斗后寻求取胜的办法,并不是保全军队的好办法。只有大军屯田疆场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出兵按照百姓的意愿,秋毫无犯,坐等使用粮草,不烦劳运输的士兵;乘机偷袭作战,没有长途跋涉的劳苦,这样做能解决行军打仗中所有首要的事务。安营扎寨逼迫敌军,巧妙愚笨的计策都得以运用,计策出来知道是好是坏,战斗起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敌情的伪诈可以得知。以寡敌众,战役频繁,士兵气力就会衰竭;以贫敌富,敛赋过重,国内财物就会匮乏。所以如果敌军安逸,我们就使它疲劳,粮草充足,就使它匮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再派勇猛的大军威慑敌人,多施恩惠加倍行赏招降敌军,多方用计,广设疑军,让敌军产生怀疑,以出其不意的进军路线而攻其不备。等到三年,再左右攻击,敌军必然像水流一样分散瓦解,我军安坐等待敌军分崩离析,成功唾手可得。过去汉朝历代常以匈奴扰边为患,大臣谋士早朝宴罢,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大将主张征战讨伐,豪门贵戚主张和亲联姻,奋勇的战士想上战场施展全力搏斗厮杀。所以樊哙愿意率军十万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出出军的短处;李信请求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果然被楚军打败。现在诸将要带兵渡过危险的江陵,孤军深入敌境,这也犯了樊哙、李信一样的错误。凭陛下你的圣明贤德,大臣的忠正贤良,法律分明,士兵精练,采用稳妥全胜的计策,施展长远的战略抵御敌军,敌军的崩溃失败,是必然的事。所以兵书说:‘不靠战斗而使敌军屈服,不用攻打而攻克敌军的城池,这是打仗的妙策。’如果违背如何战胜敌国的通常规律,采用有漏洞的策略,这是我所忧虑的事情。所以说大军屯田疆场威逼敌军的计策最好。”当时朝廷不听傅嘏的话,命王昶等人征讨吴国。吴国将领诸葛恪率军抵抗,在东关大败魏军。魏国后来衰落,让位于晋朝,晋太祖即位。

【评析】

孙权在世时,曹魏几次伐吴之举都以失败告终。孙权死后,魏国朝臣以为时机已到,就上谏魏王再次伐吴。可是傅嘏却告诫不能急于求成,只能缓图。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虽然吴国已经开始衰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举伐吴的时机还是不成熟。

我们在今天也要注意,任何事情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想要成功,做事就要善于分析矛盾,抓住核心,这样才能抓住和利用时机。

13.成败否,在于道

【经文】

至世祖时,羊祜①上平吴表曰:“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众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诸侯之时耳。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②。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以自固。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蜀之地,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能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③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越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⑤,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臣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盾,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地,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帝深纳焉。乃令王濬等灭吴。天下书同文⑥,车同轨矣。

【注释】

①羊祜(hù):西晋大臣。

②同谕:同日而语。

③搴:拔取。

④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

⑤秣(mò)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⑥书同文,车同轨:指国家统一。

【译文】

当晋世祖(即武帝司马炎)执政时,羊祜上表请求征讨吴国说:“先帝顺应天时,向西平定了巴、蜀,向南与东吴讲和,使天下战火熄灭,百姓安居乐业。而吴国又背信弃义,使硝烟再次燃起。运气天数虽然是上天授予的,但是成就功业必须依靠人事,如果不一次大举消灭它,百姓们就一刻不得安宁。况且这也可借以光耀先帝的勋业,成就清静无为的德化政治。所以,尧攻打丹水,舜征伐三苗,都是为了天下安宁,百姓和乐。平定蜀国之后,天下人都说吴国也会一并灭亡。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世事循环更替,如今平定吴国的日子,就在眼前。议论的人常说吴、楚是因为政治清明才最后归顺,国家没有礼法的都迅速强大起来,这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的事。现在一统天下,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符合一般规律的说法,都不是顺应时宜采取变通措施,所以谋划虽然很多,而最后决定使用的只有一个。依靠地理位置的险峻得以生存的国家,只是在敌我力量相当时,才可以依险保存自己。假使双方势力不均,强弱发生变化,那么有智谋的人不能出谋划策,即使地理险峻,国家也不能保全。蜀地不可谓不险,高山耸立,直入云端,山谷幽深,只有弃掉马匹,悬起车辆,才能进入。都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到进兵攻打时,却连一点儿抵抗能力都没有。过关斩将,插旗蜀地,敌军死伤数万,我军乘胜席卷蜀地,直入成都。汉中各城池都按兵不动,不是都没有抵抗之心,而是力量不足。到刘禅投降归顺,各城守将全都离散。现在攻打江淮的难处,没有攻打剑阁之难;山川的险要,也无有岷山、汉水之险。孙皓残暴,甚于刘禅;东吴的困境过于蜀国。但是我大晋国的兵力比以前增多;粮食器械的储备超过以往。现在不举兵平定吴国,而是按兵不动,战士苦于兵役,就会渐渐寻衅闹事,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衰竭,不能长久征战。当务之急,应当早做决定,一统天下。现在如果率梁州、益州的军队,水陆并进,荆楚的军队兵临江陵,平定南豫州郡,直达夏口,徐、扬、青、兖各州的军队齐向秣陵,多方进军让吴军迷惑,产生误会。以一个小小的吴国,抵挡天下的军队,势力一定会分散,防御会全线吃紧,巴、汉的奇兵再乘机攻其虚弱,这样,一地失守,吴国上下就会混乱。吴国沿江建国,没有内地,东西几千里,靠篱笆为屏障,所要抵御的地区广大,全国各地一处也不会安宁。孙皓恣意残暴,为所欲为,猜忌下属,名臣大将不再有信心,所以像孙秀这样的人都会因害怕而归顺。在朝廷内大臣受到猜疑,朝廷外贤士困顿,不得提拔,没有保存国家的计策、安定的决心;平常还想离开所担任的职位,兵临城下时,必定会有投降的,吴国上下也最终不能齐心协力共同战斗,这是可以预见的。吴军的战斗风格在于迅速,不能够持续长久。他们的器械不如中原精良,只有水战是优势,如果我军一旦进入吴地,长江就不再是屏障,吴军就会转而保卫城池。这样他们去长取短,我军再慢慢前进,士兵有勇敢战斗的勇气。吴军在本土战斗,有凭借城池固守的想法,这样不用多久,必定大败吴国。”晋世祖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下令王濬率军消灭吴国。这样就很快统一了天下。

【评析】

三国时期,中原的力量强于蜀、吴,蜀、吴政通人和,尚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蜀国灭亡后,吴国孤立无援,并且羊祜还清晰地分析了平吴的有利条件。事实证明,羊祜的分析是正确的,吴最终被攻破。

可见,在竞争中,任何一方只要内部腐朽,上下不团结,是注定要失败的。

14.德者昌,无德亡

【经文】

至晋惠庸弱,胡乱中原,天子蒙尘,播迁江表,当时天下复分裂矣。出入五代,三百余年。隋文帝受图①,始谋伐陈矣。尝问高颎②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贼必屯兵坚守,足以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如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其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上③行其策,陈人益弊。后发兵,以薛道衡④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兼掌文翰。及王师临江,高颎召道衡,夜坐幕下,因问曰:“今师之举,克定江东与否?君试言之。”道衡答曰:“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汉之季,群雄竞起,孙权兄弟遂有吴、楚之地。晋武受命,寻即吞并,永嘉南迁,重此分割。自尔已来,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郭璞⑤有云:‘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今数将满矣。以运数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上下离心,人神同愤,其必克二也。为国之体,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备员而已。拔小人施文庆⑥,委以政事,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其大将,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兆,其在不疑。”颎忻然曰:“君言成败,理甚分明,吾今豁然也。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至此也。”遂进兵,虏叔宝。此灭吴形也。

【注释】

①受图:据记载,河伯曾以河图授大禹,后来因称王受命为受图。

②高颎(jiǒng):隋朝大臣。

③上:即隋文帝。

④薛道衡:隋朝诗人。

⑤郭璞:字景纯,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⑥施文庆:南朝陈中书舍人。

【译文】

到晋惠帝时,惠帝平庸软弱,胡人骚扰中原,天子蒙受侮辱,逃到长江以南,这时天下再次分裂。五代历经三百多年。隋文帝得到图谶,才谋划攻伐陈朝。文帝曾经询问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说:“长江以北,土地寒冷,农田收割较晚;长江以南,土地温热,水田成熟较早。等到他们收获的季节,再稍微征兵买马,声言要偷袭,敌军必定会屯兵坚守防御,这样就错过收割的好时节。敌军既然聚集军队,我军便解散,多次反复,敌军必然习以为常,然后我们再聚集军队,这时敌军必然不相信,在其犹豫之际,我军再渡江登陆作战,士兵的士气必然更加高涨。又因为江南土层浅,住的多是茅舍,所有的储蓄积聚,都不是放在地窖中。我们再秘密派人顺风放火,等到他们再修建好,就再放火,不用几年,他们的国内财力自然匾乏。”隋文帝采用高颎的计策,陈朝士兵益发疲弊。然后文帝发兵,派薛道衡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并掌握公文。等到文帝的军队兵临长江,高颎召见薛道衡,在大帐中夜坐,问道:“现进军能够打败江东吗?你试着说一说。”薛道衡回答:“凡是讨论大事的成败,必须用理论去推断。禹贡所居住的九州,本来是君王的疆土。后汉末期,豪杰举兵蜂起,孙权兄弟于是占据吴、楚的土地。晋武帝即位,立即吞并吴、楚,到永嘉南迁时,又分裂开来。从那时以来,战争不断,战争之后必然是和平,这是永恒的天理。郭璞曾说:‘江东偏安三百年后,还要与中原合并。’现在运数将满。从运数来说,必然打败陈朝,这是一。有德的人昌盛,无德的人灭亡。自古以来兴衰盛败都没有脱离这个规律。皇上恭敬爱民,提倡节俭,整天为黎民百姓国家大事操劳,陈后主却修造官室,雕镂宫墙,沉迷于酒色,臣民不和他同心,百姓神灵都很愤怒,这是陈朝失败的第二条理由。建立国家的体制,必须任用可以托付大事的大臣,而陈朝的公卿大臣,只是充数而已。提拔小人施文庆,委以重任,尚书江总,只会吟诗喝酒,不是胸有韬略的人,萧摩诃任用野蛮落后的部族,这样的人不足以担当大任。这是能大败敌军的第三条理由。我军有道,力量强大,敌军无道,力量弱小。估计敌军拥有士兵不过十万,西起巫峡,东到沧海,分兵把守,势力就孤弱,聚兵守一地,就会顾此失彼,这是能大败敌军的第四条理由。大军席卷江南的先兆在于对形势不迷惑。”高颎高兴地说:“你分析作战的成败,条理很分明,我现在豁然开朗了。我本来用才能学问的事来请教你,想不到你的筹谋韬略达到这样高的程度。”于是进兵江南,俘虏了陈叔宝。这是与消灭吴国情况相类似的。

【评析】

诸侯纷争的乱世,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谁就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文中提到的陈国君,不但不体察民情,采取利民安邦的政策,反而让奸佞之辈当道,势必灭亡!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