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长短经/长短经《论士第六》原文、注释、赏析

长短经《论士第六》原文、注释、赏析

论士第六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1.得才兴,失士亡【经文】臣闻黄石公曰:“昔太平之时,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罚,德同无以相加,乃揽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何以明之?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之。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

论士第六

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

1.得才兴,失士亡

【经文】

臣闻黄石公曰:“昔太平之时,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罚,德同无以相加,乃揽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何以明之?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之。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书》①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②曰:“触前。”触亦曰:“王前。”宣王作色③曰:“王者贵乎?士者贵乎?”对曰:“昔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⑤。’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宣王竟师之。

【注释】

①《书》:即《尚书》。

②颜触:战国时期齐国人,一生隐居不仕。

③作色:变了脸色。

④柳下季:战国时鲁国的士人。

⑤镒:古时的一种重量单位。

【译文】

我听黄石公说:“从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支军队,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世道混乱就会发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结盟、立誓、相互征伐。当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无法一决高下的时候,争霸的双方才会招揽天下的英雄。”所以说,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兴盛,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怎么证明是这样的呢?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劝阻他继续去见那个小吏,桓公说:“有才能的人轻视爵位、俸禄,自然也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业,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我难道敢轻视霸业吗?”就这样,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尚书》说:“能得到贤人并拜他为师的可以称王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齐宣王召见颜触时说:“颜触你到前面来。”颜触也说:“大王你到前面来。”宣王一听就变了脸,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触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敢在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还下过一道命令:‘有能得到齐王人头的,封他为万户侯,赏赐黄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大王的人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宣王于是被说服,拜颜触为师。

【评析】

尧有九个帮手,舜有七个诤友,禹有五个丞相,汤有三个辅佐。自古至今,得不到贤德之士的辅佐而能建功立业的人从未有过。

因此任何人都不应以经常向人求教为耻,不应以向别人学习感到惭愧,这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2.举贤才,据实情

【经文】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①,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③,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④,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语》云:“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无知见陈平于汉王,汉王用之。绛、灌⑤等谗平曰:“平盗嫂受金。”汉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⑥,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汉王曰:“善。”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⑦说燕昭王⑧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者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⑨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注释】

①骐骥:传说中的千里马。

②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人,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齐宣王时曾任大夫。

③骅骝(huá liú):指骏马。

④豹象之胎:豹胎和象胎,均被当做美味。

⑤绛、灌:分别指周勃、灌婴,二者均为西汉初大臣。

⑥尾生:传说中战国时鲁国一个坚守信约的人。孝己: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著称。

⑦郭隗:战国时燕国人,以善辩著称。

⑧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

⑨呴藉:脚踏地跳跃的样子。

【译文】

俗语说:“沐浴不一定要去江海中,只要能去污就行;马不一定非要骐骥,只要它善跑就行;用人无须他多么贤德,只要他懂得道就行;娶妻不必出身高贵,只要她贞节就行。”为什么这么说呢?淳于髡对齐宣王说:“从前的人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从前的人喜欢美味,大王也喜欢美味;从前的人喜欢美女,大王也喜欢美女;从前的人喜欢士人,大王却偏不喜欢。”齐宣王说:“国家没有士人啊,如果有,我就会喜欢他们。”淳于髡说:“从前有骅骝、骐骥,现在没有,大王从众多的马中挑选好马,这说明大王是喜欢马的;从前的人好吃豹子、大象的胎盘,现在没有,大王从众多美味中挑选佳肴,这说明大王是喜欢美味的;从前有毛嫱、西施,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众多美女中挑选丽人,这说明大王是喜欢美女的;大王一定要等尧舜禹汤时的贤士出现,才去爱惜,那么尧舜禹汤时那样的贤士,也就不会喜欢大王了。”

俗语说:“美玉做的船和桨,没有渡江的功用;金玉做成的弓弦,没有发射箭矢的功能。因此那些清高而无才能的人,不是拨乱匡时的人才;温文尔雅而无治理才能的人,不是能辅佐帝业的贤士。”何以见得?魏无知把陈平推荐给汉王,汉王任用了陈平。周勃和灌婴说:“陈平和他嫂子私通,还接受过贿赂。”汉王责备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你听说的是品行。现在即使有尾生、孝己一样坚守信约的好人,却对胜负的命运一无所益,陛下能靠这样的人打江山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人,只考虑到他的计谋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好处而已。陈平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又何必因此而怀疑他的才能呢?”汉王说:“说得好。”

黄石公说:“品行高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打动;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刑罚逼迫。招引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招引坚守节操的人,要能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为什么呢?郭隗劝燕昭王纳贤的例子就是明证。郭隗说:“帝王者与老师相处,君主者与朋友相处,称霸者与臣子相处,亡国者与仆役相处。曲意顺从,虚心求教,百倍于自己的人才都会前来;求贤不持久,求教没恒心,就会得到十倍于自己的人才;人家主动前来,自己才去迎接,那只能得到才能与自己相仿的人;凭借自己的权力,颐指气使,只能得到奴仆;放纵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这就是古人用道来招纳贤士的道理。

【评析】

世间的善恶,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不是聪慧之人,是分辨不出善与恶的界限的。为什么呢?文章被军人嗤笑,不一定就不好;被扬雄、司马迁所嗤笑,那才是真的不好呢!大臣被桀、纣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必须被尧、舜否定,才是真的愚蠢。

可见世俗的毁谤与赞誉不值得相信。而想要正确认识一个人,除了通过别人的评论来了解外,还要亲自看他的言行,也不要只看到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看他对别人怎样,这样才不会有偏颇。

3.仁义明,士必归

【经文】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①太子击礼田子方②,而子方不为礼,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吾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③,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语》曰:“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韩子④曰:“趣舍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何以明之?楚襄王⑤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人众庶不誉之甚?”宋玉⑥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皇上去九万里,翱翔乎窈冥⑦之上,夫蕃篱之,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暮宿于孟津,夫尺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夫圣人瑰琦意行⑧,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

①魏文侯:名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建立者。

②田子方:战国时期魏国的贤士。

③提挃(zhì):投掷。

④韩子: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及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

⑤楚襄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

⑥宋玉:屈原的学生,楚国人。

⑦窈冥:指辽阔的青天。

⑧瑰琦意行:指非凡且光辉的思想和行为。

【译文】

黄石公说:“士人所依附的是礼义,为之而死的是赏赐。把礼义和赏赐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你所需要的人才就会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魏文侯的太子向田子方行礼,田子方不还礼,太子很不高兴,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傲慢呢,还是高贵的人傲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傲慢啦!高贵的人怎敢傲慢?在高位者傲慢就会失去国家,大夫傲慢就会葬送封地。贫贱的人若不顺心了,穿上鞋就走,没什么可留恋的,到哪儿还不是一样的贫贱?”

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后,对手下的官员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它诸侯?”大家都整齐地站在那里,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陈饶答道:“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做人主的不用啊!人主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愤。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我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人主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你的第一个过错;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宫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你的第二个过错;后宫里漂亮的绸缎堆得都腐烂了,见风就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你的第三个过错。财物是人主轻视的,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慎重的。人主不能赏给他们自己轻视的东西,却希望他们为自己效命,这就好比把这些士人像铅做的刀子一样存放着,却幻想有朝一日有一个干将那样的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宋燕说:“是我错了!”

《论语》中说:“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同心同德的人,即使未曾见过也会互相亲近。声音的频率相同,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呼应。”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怎么才能证明这一点呢?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你莫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为什么大家都不钦佩你呢?”宋玉回答说:“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巨鲸。凤凰一飞,冲上九万里云霄,翱翔于清空之中。那笼中的鹌鹑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鱼早发昆仑,晚宿孟津,水沟里的小鱼,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单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鲸,士人中也有与凤和鲸一样的人啊。圣人思想品行瑰伟,超然独处。世俗之人,又怎会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评析】

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肯定需要一个施展其抱负的广阔舞台。但是这个舞台上并不是空空如也的,换句话说就是人内心都是渴望得到肯定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除了会给那些为自己效命的人提供良好的平台外,还会满足他们很多需求,让他们无任何忧虑,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命。

4.会用才,善养才

【经文】

《语》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何以明之?汗明说春申君①,春申君悦之。汗明欲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汗明曰:“未审君之圣孰与尧?”春申君曰:“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审言之。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记》②曰:“夫骥唯伯乐独知之,若时无伯乐③之知,即不容其为良马也。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于陈、蔡,颜回④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谷梁传》⑤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羁贯⑥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

【注释】

①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人,为楚国相国。

②《记》:即《礼记》。

③伯乐:春秋时期相马名士。

④颜回:孔子的学生。

⑤《谷梁传》:《春秋》三传之一,由谷梁赤所撰。

⑥羁贯:古时称儿童八岁所剪的发式为“羁贯”。

【译文】

《论语》中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为什么这样说呢?汗明游说春申君,说得春申君很高兴。汗明想谈自己的观点,春申君说:“我已经知道先生的意思了。”汗明说:“不知道您和尧相比,谁更圣明?”春申君说:“我怎么比得上尧?”汗明说:“那么你看我和舜相比怎么样呢?”春申君说:“先生你就是舜。”汗明说:“不是这样的。请让我为你细说。你的贤明不如尧,我的才能比不上舜。像舜这样贤能的人服事圣明的尧,三年以后才能互相了解。现在你顷刻之间就了解了我,这就等于你比尧圣明,而我比舜贤能。”

《礼记》说:“良马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如果当时没有伯乐,它就不会被世人当作良马。认识一个有才能的人也一样。”怎么见得呢?孔子在陈、蔡受困,颜回说:“先生的德行太伟大了,天下再广阔也容不下。但是先生推广它,实践它,却不被世人采纳,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先生有什么过错呢?”《谷梁传》说:“孩子出世后,不能避免水火之害,是母亲的过错;到了八岁还不拜师学习,是父亲的过错;拜师学习,求教不得法,心志不通,知识不长,是自己的过错;志向和学识都有了,名声还不大,是朋友的过错;名声大了,上司不举荐,是上司的过错;上司向君王举荐了,君王却不任用,是君王的过错。”

【评析】

识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识才需要具备一双伯乐的慧眼。

识才的前提是确定衡量人才的标准。传统的说法认为“有一定的学历,一定的技术或在某一领域有所特长”的人算作是人才,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企业把衡量人才的标准定为务实、需求、实用、有团队精神和能为企业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要能形成合力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益的人都是人才。这在部分企业一味盲目追求高新尖的现象中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不能不说这是对人才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升华。

我们要识才,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标准,不能人云亦云,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用的人才。

5.善借力,易功业

【经文】

《论》曰:“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输子①能固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②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盂,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枉道而假财。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合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③,听聪之主也,纳陈恢④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⑤之谋,灭于晋;仇由⑥不听赤章⑦之言,亡于智氏⑧;蹇叔⑨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⑩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注释】

①公输子:名般,春秋时期鲁国巧匠,也称鲁班。

②欧冶:古代擅长铸造器物的人。

③汉祖:即汉高祖刘邦。

④陈恢:汉高祖时期的宛人。

⑤宫之奇:虞国大夫。

⑥仇由: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⑦赤章:仇由国大臣。

⑧智氏:指智伯,晋国的大臣。

⑨蹇(jiǎn)叔:秦国的元老。

⑩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成语“纸上谈兵”讲的就是他。

【译文】

《论语》说:“走远路的人,要借助于车马;渡江海的人,要凭借船只。贤能的士人要立功成名,就需有资产、财物的援助。”何以见得?古代最好的木匠公输子能用国王的木材建成宫室、台榭,却不能为自己建一间小屋,这是因为木料不足;善铸剑的欧冶能用国王的铜铁铸成金炉大钟,却不能给自己做一些日常用具,这是因为没有用料的缘故。君子能够通过君主的朝政使百姓和睦,对百姓施恩,却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富有,是情况不允许的缘故。所以舜在历山耕种,却不能给州里的人带来任何恩惠;姜太公在商朝的国都朝歌宰牛,却不能使自己的妻子儿女得到什么利益。等到他们有了实权后,他们造福于民众的恩泽遍布四面八方。所以舜只有通过尧,太公通过文王,才能恩流八荒,德溢四海,造福于民。有道德的人应借助大道来修炼自己,而不应当打着行道的旗号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论语》中还说:“拥有国家的君王,不能说全国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整个朝廷没有计策高明的士人,而完全在于君王能不能精明、审慎地发现人才。”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前的汉高祖是英明的君主,他采纳陈恢的计谋,就攻下了南阳;不采用娄敬的计策,就被困于平城。广武君,是足智多谋的人,韩信采纳他的计策,就把燕、齐攻下了;陈余不用他的计策,泜水之战就失败了。由此看来,不能说事情成功的就有出谋划策之士,失败的就没有深谋远虑之臣。虞公不采用宫之奇的意见,被晋所灭;仇由不听赤章的话,被智氏所灭;秦国元老蹇叔的哭泣,不能挽救崤、函之战秦国的失败;赵括的母亲,也不能挽救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这都是由于当权者听取意见时不审慎造成的。因此说,只要在高位者善听善察,天下的忠臣谋士遍地皆是。

黄石公说:“网罗英雄豪杰,敌国就会势穷力竭。英雄豪杰是国家的栋梁;有教养的国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得到栋梁之材和民众的拥戴,国家的政策才会得以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也不会有怨言。”由此可知,知人然后才会明理。对于帝王来说,这是最困难的事情。千万谨慎啊!

【评析】

汉高祖刘邦,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治国安邦,不如萧何。真本事没有一项胜过别人,但他照样获得了成功,正如韩信所说:“我会带兵,但高祖会领将。”

你聪明,我会用你的聪明,那我比你更聪明。最聪明的人善于将别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变为己用。而人生成功的捷径,就是将别人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变为己用。这就是借力发力的精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