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乂幽后
元乂幽后
【内容提要】
《元乂(yì)幽后》叙述了发生在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kè])、肃宗(孝明帝元诩[xǔ])之际的一次宫廷政变。
此次政变涉及三方面的力量:以元乂为代表的新贵;以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为代表的王室;以清河王元怿(yì)为代表的元氏宗亲。始作俑者是以元乂为首的朝廷新贵,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太后、孤立皇帝,以达到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的目的。政变以新贵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515年,魏宣武帝元恪病逝,皇太子元诩即位,年仅六岁。由于皇帝年幼,其生母胡太后掌控朝政。因此,与胡太后相关的一干人等得以鸡犬升天。如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加封侍中、安定公;妹婿元乂,封通直散骑侍郎。除了宗亲贵戚之外,一些曾经帮助过胡太后的宦官、朝臣也得以封官晋爵,显贵于时。当初,宣武帝刚去世,高皇后想杀储君元诩的生母胡贵妃(即后来的胡太后),宦官刘腾及朝臣侯刚、于忠、崔光等设计,力保胡贵妃免于一死。胡太后执政后,刘腾等人因保护之功,颇受重用。这些新贵逐渐形成一个以元乂、刘腾为首的权力集团,欲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阶段:新贵集团将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了胡太后的亲信之一——清河王元怿。公元520年,元乂、刘腾唆(suō)使佞(nìng)臣宋维、胡定诬告元怿谋反,将其杀害。随后,假传胡太后圣旨,称自己有病,欲将朝政交还于皇帝,并将太后囚禁于宣光殿,不准其母子相见。元乂、刘腾相互勾结,擅权专政,势倾朝野,将反对其幽后、擅权者一一杀戮。
第三阶段:公元523年,刘腾死亡,新贵集团对太后及皇帝的监视和控制稍稍放松。帝、后联合元氏宗亲高阳王元雍等朝臣,设计解除了元乂的兵权,进而罢官、赐死,并将其余党羽一一铲除。公元525年,胡太后再次临朝摄政。
元乂幽后失败后,胡太后继续专权,最终造成帝、后不和,孝明帝元诩惨遭杀害,北魏王朝的统治日趋崩溃。
【原文】
梁武帝天监九年春三月丙戌,魏皇子诩生,大赦[1]。诩母胡充华,临泾人,父国珍袭武始伯[2]。充华初选入掖庭,同列以故事祝之曰:“愿生诸王、公主,勿生太子。”[3]充华曰:“妾之志异于诸人,奈何畏一身之死而使国家无嗣乎?”及有娠,同列劝去之,充华不可,私自誓曰:“若幸而生男,次第当长,男生身死,所不憾也。”既而生诩。先是,魏主频丧皇子,年渐长,深加慎护,择良家宜子者以为乳保,养于别宫,皇后、充华皆不得近[4]。
【注文】
[1]丙戌(xū):属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大赦(shè):赦,免罪、减罪。大赦,对罪犯的普遍赦免或减刑。中国古代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太子等重要日子,常颁布大赦令。
[2]胡充华:即北魏孝明帝元诩(xǔ)之生母胡氏。充华,始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是后宫妃嫔的名号,南北朝时期,位于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之末。 临泾(jīng):县名。北魏时属泾州安定郡,为州、郡两级治所。今甘肃镇原南。 国珍:即胡国珍(438—518年),北魏胡太后之父。字世玉,北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官宦,孝明帝朝,因胡太后之故,恩宠至极。为官虽无可圈点之佳绩,但忠心可敬。 袭:继承。 武始伯:胡国珍父胡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曾获赐武始侯,胡国珍袭封,依旧例降一等为武始伯。
[3]掖(yè)庭:古代皇宫中旁舍,是妃嫔的居所。 故事:指北魏“子贵母死制”,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必须被赐死,目的是为了防止后族专权。该制度始于道武帝拓跋珪,终于宣武帝元恪。 曰(yuē):说。
[4]良家:汉时指医、巫、商贾、百工以外的人家,后世称清白人家。 乳保:乳母;保姆。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天监九年(510年)春季三月丙戌(十四日),北魏皇子元诩出生,天下大赦。元诩的生母胡充华是临泾人,其父胡国珍继承爵位为武始伯。胡充华当初被选入后宫时,其他妃嫔们按照本朝的惯例替她祝愿说:“希望你生皇子、公主,不要生太子。”胡充华说:“我的志向与你们不同,怎么能因为害怕一己之死而使国家没有继承人呢?”等到她有了身孕,妃嫔们劝她打掉胎儿,胡充华不同意,私下里独自发誓说:“如果有幸生下男孩,按顺序应当是长子,生下此子,自己去死,没有遗憾。”不久胡充华生下了元诩。此前,魏宣武帝元恪(kè)屡丧皇子,宣武帝年纪渐长,因此对元诩的保护谨慎有加,特挑选身家清白且善于抚育孩子的妇女为乳娘和保姆,将元诩养育于其他宫殿,皇后及胡充华都不能接近。
【原文】
十一年冬十月乙亥,魏立皇子诩为太子,始不杀其母[1]。
【注文】
[1]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古代王朝皇位的继承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是“立嫡立长”,即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没有嫡子,则庶子中年长的为继承人。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年)冬季十月乙亥(十八日),魏朝廷立皇子元诩为太子,自此不再杀死太子的生母。
【原文】
十二年秋八月,魏主幸东宫,以中书监崔光为太子少傅[1]。
【注文】
[1]幸:古时指帝王到达某地。 东宫:太子居所。 中书监:职官名,始置于曹魏文帝曹丕(pī)黄初初,位在中书令之上,掌政令草诏。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正第一品,宣武帝后改从第二品。北齐沿置,列从二品。 太子少傅:职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并称东宫三少,负责教谕太子。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秋季八月,魏宣武帝元恪来到了东宫,诏命中书监崔光为太子少傅。
【原文】
十四年春正月甲寅,魏主有疾,丁巳,殂于式乾殿[1]。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詹事王显,中庶子代人侯刚迎太子诩于东宫,即皇帝位[2]。高后欲杀胡贵嫔,中给事谯郡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于忠[3]。忠问计于崔光,光使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由是贵嫔深德四人。
【注文】
[1]式乾殿:北魏洛阳宫宫殿之一,本是皇帝寝殿,也作为处理公务的场所。
[2]詹事:即太子詹事,职官名,始置于秦,太子东宫属官,统东宫内外事务。南北朝沿置,北魏前期设太子左、右詹事,后设一人。前期列第二品下,宣武帝朝改为第三品。北齐品秩与魏同;北周设太子宫正、宫尹。 中庶子:职官名,始置于汉,东宫属官,职如侍中,随从太子左右,出行时护从前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三品中,宣武帝后降为右第四品。 代人:代都人。代,地名。指北魏之代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及其周围地区,也称代京、北都、代地。 侯刚(?—525年):字乾之,出身寒微,历北魏之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三朝。宣武帝朝,与元乂(yì)、刘腾勾结,擅权当政,威震朝野。
[3]高后:即魏宣武帝之皇后高氏(?—518年)。 胡贵嫔:即北魏孝明帝元诩之生母胡太后、胡充华。 中给(jǐ)事:宦官名。常侍皇帝左右,负责宫中事务。与中常侍、中侍中同为侍中省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三品中。 谯(qiáo)郡:魏属南兖(yǎn)州。领二县,治蒙县(今河南商丘南)。 刘腾(464—523年):字青龙,出身寒微,幼受刑入宫为太监。北魏孝明帝元诩朝因保驾之功,受胡太后重用,与元乂勾结,专权用事。胡太后再次临朝执政后,掘其冢,削其官爵,并没收财产。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春季正月甲寅(初十日),北魏宣武帝元恪患病,丁巳(十三日),死于式乾殿。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太子詹事王显,中庶子、代人侯刚到东宫迎接太子元诩,登基即皇帝位。高皇后想杀掉胡贵嫔,中给事谯郡人刘腾将此消息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诉了于忠。于忠向崔光寻求计策,崔光让他派人将胡贵嫔安置到其他处所,并严加守卫。因此,胡贵嫔对以上四人深怀感激之情。
北魏洛阳城示意图
【原文】
二月庚辰,尊皇后为皇太后。己亥,尊胡贵嫔为皇太妃[1]。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城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2]。
【注文】
[1]皇太妃:中国古代先朝嫔妃的封号,其位在皇后之上,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和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之下。
[2]徙(xǐ)居:迁居。 金墉(yōng)城:古城名。三国曹魏时筑,位于北魏洛阳宫北部。魏晋南北朝时,被废的帝、后安置于此。 瑶光寺:佛教寺庙。魏宣武帝元恪朝所建,位于金墉城南,距千秋门二里,妃嫔贵媛多在此出家。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二月庚辰(初七日),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己亥(二十六日),胡贵嫔被尊为皇太妃。三月甲辰朔(初一日),魏廷下诏让高太后出家为尼,迁居金墉城瑶光寺,除非重大节庆之日,不许其入宫。
【原文】
秋八月丙子,魏尊胡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1]。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2]。又以太后父国珍为光禄大夫[3]。
【注文】
[1]崇训宫:北魏洛阳城中宫殿名,太后多居于此。
[2]领:兼任。 太仆:职官名,掌帝王车驾。始于西周,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二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四品。 加:加封。 抚军将军:武官名,掌军事,与中军、镇军合称右三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3]光禄大夫:职官名,始置于西汉,掌宫殿门户。秦时名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为光禄大夫,晋初又置左、右光禄大夫。南北朝沿置,与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同为光禄卿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一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二品。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秋季八月丙子(初六日),魏朝廷尊胡太妃为皇太后,让她居于崇训宫。于忠兼任崇训宫卫尉,刘腾任崇训太仆,加封侍中,侯刚任侍中、抚军将军。又封胡太后之父胡国珍为光禄大夫。
【原文】
魏江阳王继之子乂娶胡太后妹,以乂为通直散骑侍郎,乂妻为新平郡君,仍拜女侍中[1]。群臣奏请皇太后临朝称制,九月乙未(1),灵太后始临朝听政[2]。太后聪悟,颇好读书属文,射能中针孔,政事皆出手笔自决[3]。加胡国珍侍中,封安定公[4]。
【注文】
[1]江阳王继(?—529年):即元继,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曾孙,字世仁,袭封江阳王。历北魏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yōu)四朝。因其子元乂(yì)专权,贪敛无度。 乂(yì)(?—525年):即元乂,江阳王元继长子,字伯隽(jùn)。历魏宣武帝、孝明帝二朝。勾结刘腾等,专权用事,威震朝野。胡太后反政后,被赐死。 通直散骑侍郎:也称通直郎,职官名,始置于西晋,常侍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初置员外散骑侍郎四人,东晋元帝司马睿(ruì)时让其中的二人与散骑侍郎通直(即共同入值禁中),所以称之为通直散骑侍郎。后世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四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五品。 新平郡君:新平,郡名,即新平郡,北魏时属泾州,治白土(今陕西彬县西南)。郡君,中国古代命妇的封号,往往以郡名为号。 拜:封,任命。 女侍中:北魏女官官名,掌宫内诸事。品秩不详。
[2]临朝称制:中国古代后、妃代理皇帝执掌政事,称为临朝称制。临朝,即临朝理政。古代后妃居于后宫,一般不得干预朝政。特殊情况下临朝执政,称临朝。古代帝王之令通称“诏”“制”,后妃执政,往往以幼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所以称“称制”。 灵太后:即胡太后。
[3]属(zhǔ)文:写文章。
[4]封:中国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赏赐给亲属、官僚。 安定公:即安定郡公,系胡太后临朝后赐予其父胡珍国的封号。公,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译文】
北魏江阳王元继的儿子元乂娶胡太后的妹妹为妻,元乂被封为通直散骑侍郎,元乂之妻被封为新平郡君,任女侍中。众大臣上书请求皇太后临朝听政,九月乙未,灵太后开始临朝听政。灵太后聪明颖悟,喜欢读书写作,射箭能穿过针孔,政事都由她亲自执笔决断。加封胡国珍为侍中、安定公。
【原文】
十五年秋九月,魏胡太后数幸宗戚勋贵之家。侍中崔光表谏曰:“礼‘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谓之君臣为谑’[1]。不言王后夫人,明无适臣家之义。夫人,父母在有归宁,没则使卿宁[2]。汉上官皇后将废昌邑,霍光,外祖也,亲为宰辅,后犹御武帐以接群臣,示男女之别也[3]。今帝族方衍,勋贵增迁,祗请遂多,将成彝式[4]。愿陛下简息游幸,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5]”
【注文】
[1]表:中国古代臣下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 谏(jiàn):古时,臣下对帝王或晚辈对尊长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的行为。 礼:指《礼记》,是西汉史家戴圣所编著的有关先秦各种礼仪及论著的选集,主要记载、论述了先秦的礼制及修身做人的准则,与《周礼》《仪礼》共称为“三礼”。 诸侯:中国古代分封制下受封的各国国君。 谑(xuè):开玩笑。
[2]归宁:中国古代礼俗,指出嫁女回家省亲的行为。 卿:周指卿大夫,此引申为大臣。
[3]上官皇后:西汉昭帝刘弗陵之孝昭皇后(前89—前37年),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外孙女。年十五岁,汉昭帝去世,晋升为皇太后。汉元帝刘奭(shì)建昭二年(前37年)去世,年五十二岁。 昌邑王:即刘贺,生卒年不详。因其父受封为昌邑王,袭封。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后,由霍光等拥戴即皇帝位,二十七日后因昏愦(kuì)被废。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重臣,执汉室权柄近二十年,为西汉的安定和中兴立下了功劳。 宰辅:辅政大臣,通常指宰相。 御:到。 武帐:置有兵器的帷帐。
[4]祗(zhī):恭敬。 彝(yí)式:常规,定式。
[5]陛(bì)下: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唐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 游幸:指帝王或王后出游。 率土:四海。语出《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为率土之滨的省语。 含生:泛指一切有生命者,此引申为百姓。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秋季九月,北魏胡太后多次临幸宗室亲戚及勋贵功臣之家。侍中崔光上表进谏说:“依《礼》,‘诸侯如果不是因为探病或吊丧而去诸位大臣的家里,就被认为是君臣之间的戏耍行为’。其中不提王后夫人,更是明确显示了王后夫人没有去臣下家里的道理。身为夫人,父母在世时,有时可以回家省亲,父母不在了,就应派大臣回去问候。汉朝的上官皇后将要废掉昌邑王,霍光是她的外祖父,身为宰相,皇后仍然在武帐中接见群臣,以表示男女有别。如今正是皇族繁衍兴盛之时,勋臣贵族升官晋爵的机会增多,入宫请求的人就多起来,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一定之规。希望陛下减少或停止出游,这样就会使天下向附,百姓拥戴了。”
【原文】
十七年秋(七)[八]月,魏宦者刘腾,手不解书,而多奸谋,善揣人意[1]。胡太后以其保护之功,累迁至侍中、右光禄大夫,遂干预政事,纳赂为人求官,无不效者[2]。河间王琛,简之子也,为定州刺史,以贪纵著名[3]。及罢州还,太后诏曰:“琛在定州,唯不将中山宫来,自余无所不致,何可更复叙用?[4]”遂废于家。琛乃求为腾养息,赂腾金宝巨万计[5]。腾为之言于太后,得兼都官尚书,出为秦州刺史[6]。会腾疾笃,太后欲及其生而贵之,九月癸未朔,以腾为卫将军,加仪同三司[7]。
【注文】
[1]手不解(jiě)书:古人常讲“目不识字,手不解书”,意即没有文化。 揣(chuǎi):估量、猜想。
[2]右光禄大夫:职官名,参见前注“光禄大夫”。
[3]河间王琛(chēn):生卒年不详,字昙(tán)宝,魏文成帝拓跋濬(jùn)之孙。本为齐郡王元简之子,出继为河间王元若之子,袭封。性贪暴,为政不善。 简(?—499年):即齐郡王元简,字叔亮。文成帝拓跋濬之子。生性好酒,不能理政。
[4]中山宫:宫殿名,时位于北魏定州中山郡治所卢奴(今河北定县)境内。后燕定都中山,建造宫室,北魏攻克中山,占据中山宫。后燕,朝代名,384—407年,是东晋十六国后期北方诸国之一,前燕贵族慕容垂所建,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地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辽宁部分地区。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灭亡,历七帝,二十六年。
[5]养息:养子。
[6]秦州:州名。时北魏属州,领三郡、十二县,治上封(今甘肃天水)。所辖约相当于今甘肃兰州以南地区。
[7]笃(dǔ):疾病沉重。 卫将军:武官名,掌管禁军。始置于西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后世沿置。北魏时与骠(piào)骑将军、车骑将军并称右三将军,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二品。
【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秋季八月,北魏宦官刘腾,不识字,却多有阴谋奸计,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意。胡太后因感念其保护之功,连续提升他至侍中、右光禄大夫,于是刘腾开始干预政事,接收他人贿赂为其谋求官职,没有办不成的。河间王元琛,是元简的儿子,任定州刺史时,因贪婪、放纵而出名。等到他卸任定州刺史回到京城,太后下诏书说:“元琛为官定州,只差没把中山宫搬回来,其余没有他弄不到手的,怎么能再任用他呢?”于是元琛被弃用,赋闲于家。元琛就请求作刘腾的养子,贿赂刘腾的金银珠宝数以万计。刘腾为他美言于胡太后,元琛得以兼任都官尚书,外放为秦州刺史。恰逢刘腾病重,太后想让其在有生之年享有高官厚禄,九月癸未朔(初一日),任命刘腾为卫将军,加封仪同三司。
【原文】
普通元年[1]。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辅政多所匡益,好文学,礼敬士人,时望甚重。侍中、领军将军元乂在门下,兼统禁兵,恃宠骄恣,志欲无极,怿每裁之以法,乂由是怨之[2]。卫将军、仪同三司刘腾,权倾内外,吏部希腾意,奏用腾弟为郡,人资乖越,怿抑而不奏,腾亦怨之[3]。龙骧府长史宋维,弁之子也,怿荐为通直郎,浮薄无行[4]。乂许维以富贵,使告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谋作乱立怿[5]。怿坐禁止,案验,无反状,得释。维当反坐,乂言于太后曰:“今诛维,后有真反者,人莫敢告。”乃黜维为昌平郡守[6]。
【注文】
[1]普通:即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二个年号,共计八年,即公元520年至527年。
[2]门下:即门下省。 禁兵:也称禁军,皇帝的亲兵,负保卫、护从之职。 裁:判断、判定。
[3]吏部:官署名。掌管官吏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始置于汉魏。南北朝沿置。 奏:中国古代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行为,也称上奏、启奏。 郡:指郡守,地方郡一级行政长官。 乖越:不相称。
[4]龙骧(xiāng)府:龙骧将军的官府。龙骧将军,武官名,掌军事。初置于西晋,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上。 宋维:生卒年不详,魏臣宋弁(biàn)之长子,字伯绪。少通经史,但行为轻薄。魏宣武帝元恪朝,因高肇(zhào)一事受牵连,被贬。胡太后临朝,清河王元怿(yì)因其为名臣之子,推举为通直散骑侍郎。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依附权臣元乂设计谋害元怿。灵太后反政后,因系元乂党羽,被赐死。 弁(biàn):即魏孝文帝元宏朝重臣宋弁(451—499年),字义和,广平列(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人,出身官宦。少富才学,有美名。受到孝文帝的赏识,因重其才,赐名“弁”,取弁和献玉之意。屡从南征,历任要职。 通直郎:职官名,即通直散骑侍郎。
[5]司染都尉:职官名,掌丝织印染。源于西周之染人,西汉设有平准令。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名染署令;南齐名平准令;梁、陈名平水令。北齐太府寺有司染署,设有司染令、丞,长秋寺有司染丞,北周设有染工上士及司染下大夫各一人。 韩文殊:生卒年不详,时任魏司染都尉,权臣元乂设计陷害清河王元怿,唆使通直散骑侍郎宋维诬告韩文殊父子欲拥立元怿为帝,犯上作乱。元怿被拘捕,韩氏父子出逃,下落不明。
[6]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黜(chù):降职、罢免。 昌平:郡名,即昌平郡,时北魏燕州属郡,领万言、昌平二县,治所在昌平东北,今河北蔚县东北。
【译文】
梁武帝萧衍普通元年(520年)。北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元怿,美貌且具风采,胡太后迫其与自己相好。然而,元怿素有才能,辅佐朝政多有裨(bì)益,爱好文学,礼贤下士,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侍中、领军将军元乂任职门下省,兼统禁军,依仗胡太后的宠幸,骄横放纵,穷其所欲,元怿常常依法制裁他,元乂因此怨恨元怿。卫将军、仪同三司刘腾,权倾朝廷内外,吏部为讨刘腾的欢心,奏请任用刘腾的弟弟为郡守,其弟之才能与郡守的要求相差很远,元怿将奏请扣压没有上呈,刘腾因此也对元怿心生怨恨。龙骧府长史宋维,是宋弁的儿子,元怿推荐其为通直郎,宋维行为浮浪、浅薄,没有德行。元乂以荣华富贵许诺宋维,唆使他上告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密谋叛乱,欲立元怿为帝。元怿因此被拘禁,经审查,没有谋反事实,得以释放。宋维因诬告大臣,反当受罚,元乂对太后说:“今天如果杀了宋维,日后即使真有谋反者,也没有人敢告发了。”于是贬宋维为昌平郡守。
【原文】
乂恐怿终为己害,乃与刘腾密谋,使主食中黄门胡定自列,云“怿货定使毒魏主,若己得为帝,许定以富贵”[1]。帝时年十一,信之。秋七月丙子,太后在嘉福殿,未御前殿,乂奉帝御显阳殿,腾闭永巷门,太后不得出[2]。怿入,遇乂于含章殿后,乂厉声不听怿入[3]。怿曰:“汝欲反邪?”乂曰:“乂不反,正欲缚反者耳。[4]”命宗士及直斋执怿衣袂,将入含章东省,使人防守之[5]。腾称诏集公卿议,论怿大逆[6]。众咸畏乂,无敢异者。唯仆射新泰文贞公游肇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7]。
【注文】
[1]主食:职官名,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多由太监担任。 中黄门:自西汉以来的宦官官名。 胡定:生卒年不详,时为北魏宦官。 自列:自己站出来,引申为自首。 货:贿赂。
[2]嘉福殿:北魏洛阳宫宫殿之一,与宣光殿同为后妃寝殿。 显阳殿:北魏洛阳宫宫殿之一,本是皇后寝殿,也作为皇帝处理公务的场所。 永巷门:永巷,是位于洛阳宫内的显阳殿和宣光殿之间的一条横向的街道,其东、西向皆有门可通往宫外。永巷门,指永巷内由显阳殿通往宣光殿的门。
[3]含章殿:北魏洛阳宫宫殿之一,是帝后寝宫式乾、显阳二殿的东翼殿。
[4]邪(yé):同“耶”。文言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缚(fù):捆绑。
[5]宗士:职官名,系宗师之属官。宗师,职官名,始置于西汉,掌宗室子弟的教诲。南北朝沿置,北魏亦以宗师掌管宗室。 直斋:武官名,掌宫禁宿卫,与直寝、直后同为左、右卫府的直阁属官。 衣袂(mèi):衣袖。 含章东省:洛阳宫内位于含章殿东侧的配殿。
[6]大逆:古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7]新泰:县名,即新泰县,时属北魏之南青州,今山东蒙阴。 游肇(zhào)(?—520年):北魏大臣,因不满元乂、刘腾陷害清河王元怿,忧愤而死。 署:签名。
【译文】
元乂害怕自己终会被元怿所害,于是与刘腾密谋,指使主管皇帝膳食的宦官胡定自首,说“元怿贿赂我,让我毒死皇上,许诺说如果他自己能当上皇帝,就让我享有荣华富贵”。孝明帝元诩,时年十一岁,就相信了胡定的话。普通元年(520年)秋季七月丙子(初四日),胡太后在嘉福殿,没有到前殿,元乂侍奉孝明帝到了显阳殿,刘腾关了永巷门,太后不能出来。元怿入宫,在含章殿后遇到了元乂,元乂厉声呵斥元怿不让他进去。元怿说:“你想谋反吗?”元乂说:“元乂不反,正准备抓捕谋反者。”于是命令宗士和直斋抓住元怿的衣袖,将其带入含章殿东省,派人严加看守。刘腾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讨论元怿谋反之罪。众大臣都害怕元乂,没有人敢表示异议。只有仆射新泰文贞公游肇表示反对,认为此议不妥,最终没有签字同意。
【原文】
乂、腾持公卿议入奏,俄而得可,夜中杀怿[1]。于是诈为太后诏,自称有疾,还政于帝。幽太后于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长闭,内外断绝,腾自执管钥,帝亦不得省见,裁听传食而已[2]。太后服膳俱废,不免饥寒,乃叹曰:“养虎得噬,我之谓矣。”[3]乂使中常侍酒泉贾粲侍帝书,密令防察动止[4]。乂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同辅政,帝谓乂为姨父[5]。乂与腾表里擅权,乂为外御,腾为内防,常直禁省,共裁刑赏,政无巨细,决于二人,威振内外,百僚重迹[6]。朝野闻怿死,无不丧气,胡夷为之面者数百人[7]。游肇愤邑而卒[8]。
【注文】
[1]俄而:一会儿。
[2]北宫:即北魏洛阳之北宫城。 宣光殿:后妃寝殿之一,位于洛阳宫之北宫。 管钥(yuè):钥匙。 传食:辗转供用食物。 而已:语气助词,罢了。
[3]服膳(shàn):衣服和饭食。 噬(shì):咬。 矣(yǐ):语气词,表示感叹。
[4]酒泉:地名。时北魏敦煌镇属地,今甘肃敦煌。 贾粲(càn):生卒年不详,字季宜,太监,魏宣武帝元恪朝位至光禄大夫,魏孝明帝元诩朝因参与元乂、刘腾之乱,被胡太后所杀。
[5]太师:职官名,始置于西周,与太傅、太保并称为三公,为天子师,佐其安邦治国。秦不置,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后世沿置,后魏尊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一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一品。
[6]擅权:专权。擅,专权、独断。 百僚:百官。 重迹:叠足而立,不敢迈步。成语有“重迹屏气”,形容害怕之极。
[7]丧气:因不顺心而情绪低落。 胡夷: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胡夷,偏指胡族,胡夷并称亦泛指外族或外族人。 (lí)面:用刀割面。中国古代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葬俗:亲人去世,停尸于帐中,亲属用刀割面,血泪交流,围帐绕七圈,以示纪念。
[8]愤邑:亦作“愤悒(yì)”。愤恨忧郁。
【译文】
元乂、刘腾带着众大臣的意见进宫启奏孝明帝元诩,很快得到批准,半夜杀死了元怿。之后,又假传太后旨意,称自己(太后)有病,将朝政还于孝明帝。把太后幽禁在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关闭,内外隔绝,刘腾亲自掌管钥匙,皇帝也不能觐见太后,只能按规定送送饭食而已。太后以往的衣食供给一并被停掉了,免不了忍受饥寒,于是叹息说:“养虎而被虎吃掉,说的就是我呀。”元乂派中常侍酒泉人贾粲侍奉孝明帝读书,密令其观察、防备皇帝的动静。元乂于是和太师高阳王元雍等共同辅佐朝政,孝明帝元诩称元乂为姨父。元乂与刘腾互为表里、独断专权,元乂防御在外,刘腾防备在内,两人经常在朝中值班,共同裁决刑罚赏赐,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们两人决定,威震朝野,百官都小心翼翼,不敢轻举妄动。朝臣百姓闻听元怿之死,没有不伤感的,胡夷为他割面致哀者达数百人。游肇(zhào)因此悲愤抑郁而死。
【原文】
魏相州刺史中山文庄王熙,英之子也,与弟给事黄门侍郎略、司徒祭酒纂,皆为清河王怿所厚,闻怿死,起兵于邺,上表欲诛元乂、刘腾[1]。纂亡奔邺。后十日,长史柳元章等帅城人鼓噪而入,杀其左右,执熙、纂并诸子置于高楼[2]。八月甲寅,元乂遣尚书左丞卢同就斩熙于邺街,并其子弟[3]。
【注文】
[1]相州:州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天兴四年(401年)置,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从洛阳迁都于邺,改相州为司州。治邺(河北临漳县西),领六郡、二十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邢台、邯郸、武安及河南安阳、林州地区。 中山文庄王熙:即北魏宗室元熙(?—520年),魏中山王元英次子,字真兴,少好学,有才干。宣武帝元恪延昌二年(513年),袭父封,为中山王。元熙兄弟平常受清河王元怿照顾,关系较好。元乂谋杀元怿后,元熙兄弟兴兵讨伐元乂,十天后兵败,被杀。 英:即北魏宗室元英(?—510年),景穆帝拓跋晃的孙子。聪慧,善武艺,晓音律,略通医术。北魏大将,历孝文、宣武两朝,数次率军南征,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去世。 给事黄门侍郎:职官名,始于东汉,与侍中同掌门下事,其职责为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始置于秦,时称给事黄门,东汉称给事黄门侍郎。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三品中,宣武帝后改为右第四品。 略:即北魏宗室元略(?—528年),元熙之弟,字俊兴,时任给事黄门侍郎,清河王元怿死后,被贬为怀朔镇副将。遂与兄元熙起兵,图诛元乂。兵败,逃奔南梁,受封中山王,后归国,改封为东平王。后死于河阴之变。 司徒祭酒:职官名,即司徒府之祭酒,掌府事,分为西阁、东阁祭酒。始于西晋,因古代祭祀时以酒为祭祀之物,年长者方可主持其仪式,所以以祭酒为官名。汉、魏时期的侍中、散骑常侍当中功高者,常兼任祭酒一职。 纂:即北魏宗室元纂(?—520年),元熙之弟,字绍兴,时任司徒祭酒。其兄元熙起兵后,出逃邺城,被元乂抓获,杀死。 邺:地名。即邺城,时北魏相州治所,今河北临漳县西。
[2]柳元章:生卒年不详。曾任邺城长史,中山王元熙兄弟起兵反元乂时,他率领城内的人冲入府内,捉拿了元熙、元纂及他们的儿子,平定了叛乱。
[3]尚书左丞:职官名,参见前注“尚书右丞”。 卢同(477—532年):字叔伦,出身官宦。太和中入仕。历魏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yōu)、长广王元晔(yè)、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八朝。因参与元乂叛乱,被除名。后复被起用,孝庄帝后,官爵渐盛。 就:前往。
【译文】
北魏相州刺史中山文庄王元熙,是元英之子,和他的弟弟给事黄门侍郎元略、司徒祭酒元纂,都曾得到过清河王元怿的厚待,听说元怿死了,于邺城起兵,并上表启奏魏孝文帝元诩,请求处死元乂、刘腾。元纂逃奔邺城。十日后,邺城长史柳元章等率领城内的人击鼓呐喊冲入府内,杀死了元熙的左右亲信,捉拿了元熙、元纂及他们的儿子,禁闭于高楼。普通元年(520年)八月甲寅(十三日),元乂派尚书左丞卢同前往邺城,将元熙及其子弟并斩于邺城街头。
【原文】
熙好文学,有风仪,名士多与之游[1]。将死,与故知书曰:“吾与弟并蒙皇太后知遇,兄据大州,弟则入侍,殷勤言色,恩同慈母。今皇太后见废北宫,太傅清河王横受屠酷,主上幼年,独在前殿。君亲如此,无以自安,故帅兵民欲建大义于天下。但智力浅短,旋见囚执,上惭朝廷,下愧相知。本以名义干心,不得不尔,流肠碎首,复何言哉!凡百君子,各敬尔仪,为国为身,善勖名节。”[2]闻者怜之。熙首至洛阳,亲故莫敢视,前骁骑将军刁整独收其尸而藏之[3]。
【注文】
[1]风仪:风度,仪容。
[2]故知:老朋友,旧友。 勖(xù):勉励。
[3]洛阳:地名。北魏都城,今河南洛阳。 刁整(?—537年):字景智,祖上显贵。通晓音律,乐善好施,但好色,行为有失检点。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入仕,累居要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中山王元熙因反对元乂被杀,刁整为其收尸。
【译文】
元熙爱好文学,有风度,名士多与其交往。临刑之前,元熙给他的故友写信说:“我与弟弟共受太后知遇之恩,兄在外镇守大州,弟在内侍奉太后,太后对我们亲切和蔼,恩同慈母。如今皇太后被废禁于北宫,太傅清河王横遭屠戮(lù),皇上年幼,独居前殿,任人摆布。圣上如此遭遇,臣下无法心安,所以率兵、民发动起义,欲行大义于天下。但因智慧不高、力量不足,很快成为阶下之囚,上愧对朝廷,下愧对故知。本以忠义为己任,不得不如此,肝脑涂地,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诸位君子,请各自珍重,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好好保持名节。”闻此言者都对他心怀怜悯。元熙的首级被送至洛阳,亲朋都不敢去看,只有前骁骑将军刁整为他收尸,并将其安葬。
【原文】
二年。魏元乂、刘腾之幽胡太后也,右卫将军奚康生预其谋,乂以康生为抚军大将军、河南尹,仍使之领左右[1]。康生子难当娶侍中左卫将军侯刚女,刚子,乂之妹夫也,乂以康生通姻,深相委托,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时或迭出,以难当为千牛备身[2]。康生性粗武,言气高下,乂稍惮之,见于颜色,康生亦微惧不安。
【注文】
[1]奚康生(467—521年):代(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人,六镇镇将之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因勇敢善战,入职京城。魏孝文、宣武两朝南伐萧梁、北讨叛胡,屡立战功,官职累迁。孝明帝时,因与元乂联姻,被视为同党。后因反对其阴谋害主,被杀害。 抚军大将军:武官名,掌军事,始置于汉,南北朝沿置。北魏时,与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并称为右三大将军,位在四征将军之下。 河南尹:即河南府府尹。尹,职官名,始置于西周。后世多指京畿(jī),即国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方长官。
[2]难当(504—521年):奚康生子,时任千牛备身,正光二年(521年),因受父亲牵连被元乂等人杀害。 迭(dié):更替、轮流。 千牛备身:武官名,系禁卫武官,始于北魏,执千牛刀保卫皇帝。品秩不详。
【译文】
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北魏之元乂、刘腾幽禁胡太后时,右卫将军奚康生曾参与谋划,元乂让奚康生任抚军大将军、河南尹,并继续统领左右禁军。奚康生的儿子奚难当娶了侍中、左卫将军侯刚的女儿,侯刚的儿子,又是元乂的妹夫,元乂因与奚康生联姻,对其十分信赖,他们三人大多时间都居于宫内,有时轮流出去,以奚难当为贴身警卫。奚康生性情粗暴、鲁莽,言语气势居高临下,元乂对其有些惧怕,在脸色上有所表现,奚康生也微感惶恐不安。
【原文】
[二月]甲午(2),魏主朝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1]。康生乃为力士舞,及折旋之际,每顾视太后,举手蹈足,瞋目颔首,为执杀之势,太后解其意而不敢言[2]。日暮,太后欲携帝宿宣光殿,侯刚曰:“至尊已朝讫,嫔御在南,何必留宿?[3]”康生曰:“至尊陛下之儿,随陛下将东西,更复访谁!”群臣莫敢应,太后自起,援帝臂下堂而去。康生大呼,唱万岁。帝前入阁,左右竞相排,阁不得闭。康生夺难当千牛刀,斫直后元思辅,乃得定[4]。帝既升宣光殿,左右侍臣俱立西阶下。康生乘酒势将出处分,为乂所执,锁于门下。光禄勋贾粲绐太后曰:“侍官怀恐不安,陛下宜亲安慰。[5]”太后信之,适下殿,粲即扶帝出东序,前御显阳殿,还闭太后于宣光殿。至晚,乂不出,令侍中、黄门、仆射、尚书等十余人,就康生所讯其事,处康生斩刑,难当绞刑。乂与刚并在内,矫诏决之。康生如奏,难当恕死从流。难当哭辞父,康生慷慨不悲,曰:“我不反死,汝何哭也?”时已昏暗,有司驱康生赴市,斩之。尚食典御奚混与康生同执刀入内,亦坐绞[6]。难当以侯刚婿,得留百余日,竟流安州[7]。久之,乂使行台卢同就杀之[8]。
【注文】
[1]西林园:即西游园,位于北魏洛阳宫城千秋门内道北,是帝王、贵戚、官僚游宴之地。 酣(hān):尽兴、畅快。
[2]力士舞:舞蹈名称。 瞋(chēn)目:发怒时瞪着眼睛。 颔(hàn)首:点头。
[3]至尊:皇帝的代称。
[4]千牛刀:帝王随身携带防御用的刀。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取其锐利之寓意。 直后:武官名,掌宫禁宿卫,与直寝、直斋同为左、右卫府的直阁属官。 元思辅:生卒年不详,时魏臣,任直后。
[5]光禄勋:汉代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之一,掌宫殿禁卫。秦时名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光禄勋。属官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南北朝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第二品下,宣武帝后改为右第三品。 绐(dài):欺骗。
[6]食典御:职官名,也名尝食典御,掌皇帝膳食,始于西周之膳夫、内饔(yōng),秦名尚食,属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之一。后世沿置,魏名尚食典御,后世名尚食奉御。 奚混:生卒年不详,时魏臣,任尚食典御。
[7]安州:州名。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置,东魏孝静帝天平中陷落,寄治幽州北。治方城(今河北隆化),领三郡、八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承德。
[8]行台:官署名。尚书省在地方设立的临时机构,也称尚书行台。北魏后期,行台设置较多,出任行台者多兼任州刺史。孝明帝正光年间,卢同以幽州刺史,兼尚书行台。
【译文】
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二月甲午,魏孝明帝元诩于西林园朝见胡太后,文武官员陪坐两旁,酒酣之时纷纷起舞。奚康生就跳起了力士舞,每当跳到回身旋转的时候,就回头看太后,举手顿足,瞪眼点头,作出捕杀之态,太后明白了他的用意但不敢说话。天黑了,太后想带着皇帝同宿于宣光殿,侯刚说:“皇上已朝拜完毕,妃嫔都在南宫侍寝,何必在此留宿?”奚康生说:“皇上是太后陛下的儿子,随太后陛下想到哪到哪,还要请示谁吗?”众大臣没人敢回应,太后自己起身,拉着孝明帝的胳膊下堂而去。奚康生大声喊叫,高呼万岁。孝明帝前行进入殿门,左右侍臣争相推挤,门无法关上。奚康生夺过奚难当的千牛刀,砍了直后元思辅,局势才得以稳定。孝明帝登上宣光殿,左右侍臣都站立于西阶之下。奚康生趁着酒劲准备出来有所作为,被元乂捉拿,锁闭于门下省。光禄勋贾粲欺骗太后说:“侍卫们心里恐惧不安,陛下应当亲自去安慰他们。”太后相信了他的话,等太后下了殿,贾粲就扶着孝明帝出了东门,前往显阳殿,回身又把太后禁闭在宣光殿。等到了晚上,元乂没有出宫,命令侍中、黄门、仆射、尚书等十几个人,前往奚康生拘押之处审问他,处奚康生以斩刑,奚难当以绞刑。元乂与侯刚都在宫中,伪造诏书处理此事。奚康生死刑不变,奚难当免死流放。难当哭着辞别父亲,奚康生慷慨激昂,毫不悲伤,说:“我死而无悔,你为什么要哭呢?”当时天色已暗,有关人员将奚康生驱赶到街上,杀了他。尚食典御奚混和奚康生共同持刀入内,也被施以绞刑。奚难当因为是侯刚的女婿,得以多活了一百多天,最后流放安州。过了一段时间,元乂派行台卢同前去杀了奚难当。
【原文】
以刘腾为司空。八坐、九卿常旦造腾宅,参其颜色,然后赴省府,亦有历日不能见者[1]。公私属请,唯视货多少。舟车之利,山泽之饶,所在榷酤,刻剥六镇,交通互市,岁入利息以巨万万计[2]。逼夺邻舍以广其居,远近苦之。
【注文】
[1]八坐、九卿:中央高级官员的并称。南北朝时,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及列曹尚书并称为八坐。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职官,分别是太常、郎中令(汉武帝时称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治粟内史(东汉改称大司农)、少府。魏晋以后,九卿之职掌渐由尚书诸曹取代。
[2]榷(què)酤(gū):专买、专卖。榷,古时指商品的专买和专卖。酤,同“沽”,指买卖。 六镇:北魏前期为防御北边的柔然,在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所设的六个军镇,自西至东依次为: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北)、抚冥镇(今内蒙古武川东北)、柔玄镇(今内蒙古集宁东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北)。其目的是为防御来自北方游牧族群的侵扰,拱卫平城。初,六镇将士多为鲜卑人,待遇较高。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其地位日渐低下,终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六镇起义。
【译文】
北魏任刘腾为司空。大臣们常在早晨先造访刘宅,察其颜、观其色,然后再到官府办公,也有人一整天见不到刘腾。不论办公事、私事,刘腾都只以贿赂多少为准绳。车船运输之利,物产买卖之利,都在他的垄断控制之下,盘剥六镇财物,操纵互市买卖,年获利以巨万万计。刘腾还逼迫强夺四邻的房舍以扩大其居所,远近的百姓苦不堪言。
【原文】
四年春三月,魏司空刘腾卒。宦官为腾义息重服者四十余人,衰绖送葬者以百数,朝贵送葬者塞路满野[1]。
【注文】
[1]宦官:中国古代被阉(yān)割后失去生育能力的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也称太监、寺人、阉人、中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义息:即义儿、义子。 重服:服丧过度;重丧服。 衰(cuī)绖(dié):丧服。衰,古代丧服胸前正中所缀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绖,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
【译文】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春季三月,北魏司空刘腾死了。以刘腾义子身份服重孝的宦官达四十余人,披麻戴孝送葬者达百余人,参加送葬的朝中官贵人数众多,遍布路野。
【原文】
六年。初,魏刘腾既卒,胡太后及魏主左右防卫微缓。元乂亦自宽,时出游于外,留连不返,其所亲谏,乂不纳。太后察知之。去秋,太后对帝谓群臣曰:“今隔绝我母子,不听往来,复何用我为?我当出家,修道于嵩山闲居寺耳。[1]”因欲自下发。帝及群臣叩头泣涕,殷勤苦请,太后声色俞厉。帝乃宿于嘉福殿,积数日,遂与太后密谋黜乂。然帝深匿形迹,太后有忿恚,欲得往来显阳之言,皆以告乂[2]。又对乂流涕,叙太后欲出家,忧怖之心日有数四[3]。乂殊不以为疑,乃劝帝从太后所欲。于是太后数御显阳殿,二宫无复禁碍[4]。乂举元法僧为徐州,法僧反,太后数以为言,乂深愧悔[5]。
【注文】
[1]修道:出家修行。 闲居寺:位于河南嵩山,是北魏皇室的专用寺庙。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改名为嵩岳寺。
[2]忿恚(fènhuì):愤怒、怨恨。忿,同“愤”;恚,怨恨。
[3]忧怖:忧虑、恐惧。怖,害怕。
[4]二宫:指太后和皇帝。
[5]元法僧(454—536年):北魏宗室。魏孝明帝时曾任益州、兖州、徐州刺史。孝昌元年(525年),谋反奔梁,后请返魏,封其为侍中、司空、始安郡公。为官贪虐妄杀。 徐州:州名。魏属州,领七郡、二十四县,治彭城(今江苏徐州)。约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山东枣庄、江苏徐州、安徽淮北四省四市之地。
【译文】
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当初,北魏刘腾死后,胡太后和孝明帝左右的防卫稍有放松。元乂也放心了,时常出外游玩,流连忘返,他的亲信数次建议他要小心,元乂不听。太后知道了这些情况。到了秋天,太后当着孝明帝的面对群臣说:“如今阻止我们母子见面,不让往来,我还有什么用?我应当出家,到嵩山闲居寺修行。”因此要自己剪掉头发。皇帝及群臣叩头流泪,恳切苦劝,太后的语气表情却更加严厉。孝明帝于是住在了嘉福殿,过了几天,就与太后秘密商议罢免元乂的事。然后孝明帝不露声色,把太后生气、想要往来显阳殿的话都告诉了元乂。又对元乂流着眼泪,叙说了太后想要出家一事,说自己因此每天担忧害怕。元乂毫不怀疑,就劝皇帝随太后所愿。于是太后多次到显阳殿,两宫之间的往来再没有障碍了。元乂曾推举元法僧为徐州刺史,元法僧谋反,太后几次提及此事,元乂觉得十分羞愧、悔恨。
【原文】
丞相高阳王雍虽位居乂上,而深畏惮之[1]。会太后与帝游洛水,雍邀二宫幸其第[2]。日晏,帝与太后至雍内室,从者皆不得入,遂相与定图乂之计[3]。于是太后谓乂曰:“元郎若忠于朝廷,无反心,何故不去领军,以余官辅政[4]?”乂甚惧,免冠求解领军。乃以乂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
【注文】
[1]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统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始于秦,止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其间丞相的名称和职权范围均有所变化。 惮(dàn):畏惧。
[2]洛水:古称雒(luò)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其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发源于陕西蓝田,流经陕西省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县注入黄河。全长四百四十七公里。北魏洛阳城临洛水,距宣阳门四里。
[3]晏(yàn):迟。
[4]领军:即领军将军。
【译文】
魏丞相高阳王元雍虽然位居元乂之上,但是十分惧怕元乂。某日正赶上太后与皇帝游洛水,元雍邀请两宫去他家里。天色渐晚,孝明帝元诩与太后到了元雍的内室,随从都不让进去,元雍就与帝、后共同商定除去元乂的计谋。于是太后对元乂说:“你如果忠于朝廷,没有反心,为何不辞去领军将军,保留其他官职辅佐朝政?”元乂闻听此言很害怕,摘去官帽请求免去领军将军一职。于是朝廷任元乂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统领左右禁军。
【原文】
魏元乂虽解兵权,犹总任内外,殊不自意有废黜之理。胡太后意犹豫未决,侍中穆绍劝太后速去之[1]。绍,亮之子也[2]。潘嫔有宠于魏主,宦官张景嵩说之,云“乂欲害嫔”,嫔泣诉于帝曰:“乂非独欲杀妾,又将不利于陛下。[3]”帝信之,因乂出宿,解乂侍中。明旦,乂将入宫,门者不纳。夏四月辛卯,太后复临朝摄政,下诏追削刘腾官爵,除乂名为民。
【注文】
[1]穆绍(480—531年):代(今山西大同)人,字永业,魏将穆亮子。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娶琅邪(yá)长公主为妻,任驸马都尉。历孝文、宣武、孝明三朝,死后赠太保、冀州刺史。
[2]亮:即穆亮(451—502年),代(今山西大同)人,字幼辅。北魏名将,魏献文帝拓跋弘朝,娶中山大长公主为妻。历献文、孝文、宣武三朝,为官宽简,为民所念。
[3]潘嫔:生卒年不详。北魏孝明帝元诩(xǔ)的嫔妃,颇受专宠。武泰元年(528年),生下一女,被胡太后对外宣称为皇子。孝明帝死后,胡太后宣布由假“皇子”即位。不久,又说潘嫔所生为女,改立年仅三岁的临洮(táo)王之子元钊为帝。 张景嵩:生卒年不详,太监。魏孝明帝元诩朝,常在皇帝面前说元乂的坏话,胡太后返政后,极力劝说孝明帝杀掉元乂。后因元乂之妻告罪于太后,为太后所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时,亡。 说(shuì):劝说。
【译文】
北魏之元乂虽然被解除了兵权,仍然统领朝廷内外,根本没有感觉到朝廷有除掉他的意思。胡太后犹豫不决,侍中穆绍劝太后尽快除掉元乂。穆绍,是穆亮的儿子。潘妃得宠于孝明帝元诩,太监张景嵩游说她说“元乂想害你”,潘妃哭着告诉孝明帝说:“元乂不只想杀了臣妾,还想对陛下不利。”孝明帝信了她的话,因元乂出宿于宫外,免去了他侍中一职。第二天早晨,元乂将要进宫,门卫不让他进去。普通六年(525年)夏季四月辛卯(十七日),胡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下诏书追削了刘腾的官职爵位,除去了元乂的官职,贬为平民。
【原文】
清河国郎中令韩子熙上书为清河王怿讼冤,乞诛元乂等,曰:“昔赵高柄秦,令关东鼎沸[1]。今元乂专魏,使四方云扰。开逆之端,起于宋维;成祸之末,良由刘腾。宜枭首洿宫,斩骸沉族,以明其罪。[2]”太后命发刘腾之墓,露散其骨,籍没家赀,尽杀其养子。以子熙为中书舍人[3]。子熙,麒麟之孙也[4]。
【注文】
[1]清河国:地名,即清河郡。汉、晋时曾置国,北魏时属相州,领四县,治清河(今山东临清东北),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山东武城、临清等地。 韩子熙:生卒年不详,字符雍,韩兴宗子,韩麒麟孙。少好学,重孝悌,一生安贫俭素。初入仕途,曾受到元怿赏识。元怿被杀,上书朝廷,历数元乂、刘腾之罪,胡太后封其为中书舍人。此后受重于朝廷,数历要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中去世。 赵高(?—前207年):秦朝宦官,秦始皇嬴政死后,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诏书,逼死太子扶苏,拥立幼子胡亥为帝。秦二世即位后,又设计害死李斯,独掌朝政。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被秦王子婴所杀。 秦:朝代名(前221—前207年),战国七雄之一,经商鞅(yāng)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在诸侯争霸中逐渐强大,先后消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历二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
[2]枭(xiāo):本指一种恶鸟,此引申为杀头。 洿(wū)宫:掘毁宅第。洿,污染。 骸(hái):指身体。 籍(jí)没家赀(zī):没收家产。籍,登记。赀,同“资”。
[3]中书舍人:职官名,掌文案草诏及进奏。曹魏时名通事、通事舍人、通事侍郎。西晋初,始置中书舍人、通事各一,东晋合名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南北朝时名中书舍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七品上。
[4]麒麟:即韩麒麟(433—488年),北魏昌黎棘(jí)城人。出身仕宦之家,历任冀州、齐州刺史、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少好学,善骑射。为官谦和、清廉,宽于刑罚。
【译文】
清河国郎中令韩子熙上书朝廷为清河王元怿申冤,请求诛杀元乂等人,说:“从前赵高把持秦朝的政权,致使关东大乱。今天元乂专权于魏,使天下不得安宁。祸乱起于宋维,成于刘腾。应当将宋维砍头示众,将刘腾掘坟鞭尸,诛灭九族,以昭示其罪行。”太后下令掘开刘腾的坟墓,抛尸野外,没收其家产,杀光了他的养子。任韩子熙为中书舍人。韩子熙是韩麒麟的孙子。
【原文】
乂之解领军也,太后以乂党与尚强,末可猝制,乃以侯刚代乂为领军以安其意[1]。寻出刚为冀州刺史,加仪同三司[2]。未至州,黜为征虏将军,卒于家。太后欲杀贾粲,以乂党多,恐惊动内外,乃出粲为济州刺史,寻追杀之,籍没其家[3]。唯乂以妹夫,未忍行诛。
【注文】
[1]党与:党羽。
[2]寻:很快、不久。
[3]济州:州名,时属北魏,治济北碻(què)磝(áo)城(今山东东阿西北),领五郡、十五县,所辖约相当于今河南濮(pú)阳及山东聊城、肥城等地。
【译文】
元乂被罢去领军将军时,太后因其党羽势力尚强,不能立即制服,就让侯刚代替元乂担任领军将军以安抚之。不久外放侯刚任冀州刺史,加封仪同三司。还没等他到达冀州,就下令贬为征虏将军,死于家中。太后想杀贾粲,因元乂同党众多,害怕惊动朝野,就外任贾粲为济州刺史,不久派人追杀了贾粲,没收其家产。只有元乂因是太后的妹夫,没忍心诛杀。
【原文】
先是,给事黄门侍郎元顺以刚直忤乂意,出为齐州刺史[1]。太后征还,为侍中。侍坐于太后,乂妻在太后侧,顺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正元乂之罪,使天下不得伸其冤愤。”太后默然。顺,澄之子也。他日,太后从容谓侍臣曰:“刘腾、元乂昔邀朕求铁券,冀得不死,朕赖不与。[2]”韩子熙曰:“事关生杀,岂系铁券?且陛下昔虽不与,何解今日不杀。”太后怃然[3]。未几,有告乂及弟爪谋诱六镇降户反于定州,又招鲁阳诸蛮侵扰伊阙,欲为内应[4]。得其手书,太后犹未忍杀之。群臣固执不已,魏主亦以为言,太后乃从之,赐乂及弟爪死于家,犹赠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江阳王继废于家,病卒。前幽州刺史卢同坐乂党除名[5]。
【注文】
[1]元顺(?—528年):北魏宗室,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王元澄之子。字子和,少好诗书,淡泊名利。宣武帝元恪末入仕,孝明帝元诩朝,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为官严正,不畏权贵。后被鲜于康奴所害。 忤(wǔ):违背。 齐州:州名。属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469年),自冀州改置,治历城(今山东济南)。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南、淄博及其以北地区。
[2]朕(zhèn):我,秦始皇以后专用作皇帝自称。 铁券(quàn):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书受赐者姓名、爵位、业绩、特权及赐予日期。又名“丹书铁契”“银券”“金券”“金书铁券”,是中国古代皇帝赐予臣子的一种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并免除死罪,也称免死券。
[3]怃(wǔ)然:失意的样子。怃,失意。
[4]爪:即元爪(?—525年),字景邕(yōng),元乂之弟,官给事中,魏孝明帝元诩朝因谋反,与元乂同被赐死。 鲁阳:地名。时北魏荆州属地,今河南鲁山。 蛮:中国古代对四方民族的泛称(蛮、夷、戎、狄、胡、越)之一,特指南方民族。 伊阙(què):地名,即伊阙口,位于北魏司州新城县境内,今河南洛阳南。
[5]幽州:州名。治蓟(jì)城(今北京大兴以北),领三郡、十八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北京、天津、河北唐山及保定以北地区。
【译文】
此前,给事黄门侍郎元顺因刚直不阿触犯了元乂,被贬为齐州刺史。太后将其召回朝廷,任侍中。某日元顺在太后旁陪坐,元乂的妻子在太后身旁,元顺指着她说:“陛下怎能因一个妹妹的缘故,不治元乂的罪,使天下的人不能申冤平愤?”太后没有作声。元顺,是元澄的儿子。一天,太后平静地对侍臣说:“昔日,刘腾、元乂曾请求我赐给他们铁券,希望能够免死,幸亏我没有给他们。”韩子熙说:“事关生杀大权,怎么能由铁券来决定呢?陛下昔日虽然没有赐他们铁券,今日不杀他们又当如何解释?”太后默不作声。不久,有人上告元乂和他的弟弟元爪密谋引诱六镇的降户在定州造反,还召集鲁阳的蛮夷部落侵扰伊阙,他们欲做内应。得到了元乂谋反的亲笔信,太后仍然不忍杀他。群臣都坚持杀掉元乂,孝明帝元诩也持同样的态度,太后才听从了众议,将元乂及其弟元爪赐死于家,仍然赠元乂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江阳王元继被罢官,病死于家中。前任幽州刺史卢同因是元乂的同党,也被免官除名。
【原文】
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元顺面谏曰:“礼,妇人夫没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陛下母临天下,年垂不惑,修饰过甚,何以仪刑后世?[1]”太后惭而还宫,召顺,责之曰:“千里相征,岂于众中见辱邪!”顺曰:“陛下不畏天下之笑,而耻臣之一言乎?”
【注文】
[1]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四十而不惑”。指年四十,遇事能明辨不疑。 仪刑:典范,典型。
【译文】
太后很爱打扮,多次外出游幸,元顺当面劝谏说:“依《礼》,妇人在丈夫死后自称未亡人,应摘去头上珠玉,不穿饰有色彩花纹的衣服。陛下身为天下之母,年纪将近四十,过分的打扮,怎么给后世做榜样?”太后感到羞愧,返回宫中,诏元顺进见,责备他说:“我从数千里外把你召进宫中,难道就是为让你当众羞辱我吗!”元顺说:“陛下不怕天下人笑话,却为我的一句话感到羞耻吗?”
【原文】
顺与穆绍同直[1],顺因醉入其寝所。绍拥被而起,正色让顺曰:“身二十年侍中,与卿先君亟连职事,纵卿方进用,何宜相排突也?”遂谢事还家,诏谕久之,乃起[2]。
【注文】
[1]直:同值,值班、当差。
[2]正色:神色庄重、态度严肃。 让:责备。 先君:也称先考,已故父亲。 亟(qì):屡次。 排突:冲撞。 谢事:辞职;免除俗事。
【译文】
一日,元顺与穆绍同在宫中当差,元顺因为酒醉误入穆绍的寝室。穆绍抱着被子坐起来,严肃地责问元顺说:“我做了二十年的侍中,曾和你的父亲多次一起共事,即使你正值升官得以重用,怎么可以突然闯入我的住所,冒犯我呢?”于是辞官回家,朝廷下诏劝谕了很久,穆绍才回到朝廷任职。
《元乂幽后》所涉北魏与南梁纪年对照表此表(3)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天监十四年九月辛丑朔,无乙未日。
(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普通二年二月己亥朔,无甲午日。
(3) 参照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