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铁勒
唐平铁勒
【内容提要】
《唐平铁勒》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平定铁勒的进犯,使铁勒诸部请求内属,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铁勒原隶属于突厥,由于突厥颉利可汗对所属各族的繁重剥削,造成薛延陁(tuó)、回纥(hé)、拔野谷等各部叛离突厥。在铁勒各部中,最强的是薛延陁,唐太宗封其酋长夷男为可汗,回纥、拔野谷、阿跌、同罗、仆骨、白霫(xí)等都受薛延陁统治,成为漠北的大国。在此期间,薛延陁多次试图趁机叛乱,太宗派李世等大将率兵将其平定,之后薛延陁向唐求婚,太宗开始答应,继而反悔。夷男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争位,发生战乱,唐太宗派李道宗等将领出兵灭了薛延陁,其残余部众投降,铁勒诸部请求内附,唐在回纥等地设立六都督府和七个州,使当时的多民族国家有了新的发展。之后又恃强弃信灭了薛延陁。司马光认为,作为国君,反悔是不慎重的,是失信的、可耻的。但从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利益着眼,唐太宗的策略,也无可厚非。
当时的突厥、铁勒各族上层统治者为了个人利益着想,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政权,当这政权被消灭后,人民便愿加强和中原的联系,因而请求内附。多民族国家得以扩大,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唐代对铁勒的经营,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开发和民族融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原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1]。初,突厥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陁、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2]。薛延陁于诸部为最强。
【注文】
[1]元年:第一年,指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2]薛延陁(tuó):又称“薛延陀”。薛延陁是敕勒部落之一,他们是部落联合体,由薛与延陁组成。是东部高车一部落,曾经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南北朝时游牧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数留在于都斤山。他们的军力很大。曾经多次反叛,公元605年,他们的首领乙失钵驱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公元618年才被射匮可汗重新征服。 回纥(hé):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也称“回鹘(hū)”。回鹘部落联盟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草原回鹘汗国于公元9世纪中期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从公元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公元840年汗国灭亡的近二百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都播:铁勒族的分支,习俗是用草编制房子,不养牛羊,也不懂得耕种。他们国内百合很多,就以它作为粮食。穿的是貂皮和鹿皮衣服,贫穷的也编结鸟羽做衣服。国家不用刑处罚人,犯偷盗罪的加倍没收他的赃物。 骨利干:古部族名。在瀚海(今贝加尔湖)北。有二俟斤统治。产良马和百合草。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遣使来献马,唐以其地为玄阙州。 多滥葛:唐时少数民族敕勒诸部中的一个部族。 同罗:是铁勒人的一个部落。在突厥语中有豹的意思。唐代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仆固:又名仆骨,是九姓铁勒之一,其首领头衔是俟斤(或俟利发)。薛延陁汗国覆灭后,其首领娑(suō)匐俟利发歌滥拔延南下降唐朝,唐以其部置金微都督府,任命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都督。 拔野古:又称拔野固,或者叫作拔曳古,漫散于漠北,方圆千里,在今克鲁伦、海拉尔两河北境,故处仆骨之东,西与黑龙江境内的靺(mò)鞨(hé)诸部相邻近。 思结:我国少数民族部族名。敕勒诸部之一。 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吐谷(yù)浑的省称。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斛(hú)薛:部落名。北魏时属高车部,高车又名敕勒、铁勒,散处漠北。唐太宗贞观中铁勒十一部内附,太宗以其地置高阙州。 奚结:唐时敕勒诸部之一。生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境。 阿跌:种族名,铁勒诸部之一,又名诃咥(xī)。 契苾(bì):古族名,敕勒诸部之一,隋唐时居焉(yān)耆(qí)西北。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归唐。 白霫(xí):古部落名,铁勒别部,唐时游牧于拔野古东的独洛河(今图拉河)东北一带。 大抵:大都,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起初,突厥已经强大,敕勒各部落分散,有薛延陁、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全部居住在沙漠北边,风俗习惯大致和突厥相同。薛延陁在各部落中实力是最强的。
【原文】
西突厥曷萨那可汗方强,敕勒诸部皆臣之[1]。曷萨那征税无度,诸部皆怨[2]。曷萨那诛其渠帅百余人,敕勒相帅叛之,共推契苾哥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贪于山北,又以薛延陁乙失钵为也咥小可汗,居燕末山北[3]。及射匮可汗兵复振,薛延陁、契苾二部并去可汗之号以臣之[4]。
【注文】
[1]曷(hé)萨那(?—620年):即处罗可汗,东突厥君主之一。在位两年(619—620年)。始毕可汗弟,颉利可汗兄。他的母亲向夫人是汉人。在隋文帝开皇末年归顺了隋朝。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内乱,处罗可汗逃到隋朝,隋炀帝在公元614年将宗室女信义公主嫁给了他。因从隋炀帝征高丽,赐号为曷萨那可汗。隋炀帝被杀后,跟从宇文化及到河北,宇文化及失败后,归长安,高祖封他为归义王。
[2]怨:怨恨。
[3]相帅:相继;一个接一个。 契苾(bì)哥楞(生卒年不详):即易勿真莫贺可汗。唐初敕勒部首领。 贪于山:今新疆境内博格多山。 乙失钵(生卒年不详):唐初薛延陁首领。
[4]射匮(kuì)可汗(?—618年):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之孙、都六之子。公元603年,达头可汗败于隋朝,投奔吐谷(yù)浑,泥厥处罗可汗占据西突厥之地,之后射匮可汗反击。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泥厥处罗可汗朝见隋炀帝,被扣留,射匮可汗重占西突厥之地。拓地东至阿尔泰山,西至里海,建牙帐于龟兹以北的三弥山,玉门以西各国纷纷称臣。公元618年前后,射匮可汗去世,其弟统叶护可汗即位。
【译文】
西突厥曷萨那可汗刚刚强盛时,敕勒各部落都臣属于他。曷萨那横征暴敛,各部落都很怨恨他。曷萨那诛杀各部的首领一百多人,敕勒各部相继背叛了他,一致推举契苾哥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住在贪于山北麓,又推举薛延陁乙失钵为也咥小可汗,聚居在燕末山北边。等到射匮可汗的军队重新强大,薛延陁、契苾二部都去掉可汗称号再次臣属于他。
【原文】
回纥等六部在郁督军山者,东属始毕可汗[1]。统叶护可汗势衰,乙失钵之孙夷男帅其部落七万余家,附于颉利可汗[2]。颉利政乱,薛延陁与回纥、拔野古等相帅叛之[3]。颉利遣其兄子欲谷设将十万骑讨之,回纥酋长菩萨将五千骑与战于马鬛山,大破之[4]。欲谷设走,菩萨追至天山,部众多为所虏,回纥由是大振[5]。薛延陁又破其四设,颉利不能制[6]。
【注文】
[1]郁督军山:古山名,今蒙古杭爱山。7世纪初至9世纪中先后为突厥、薛延陁、回纥诸族的根据地。 始毕可汗(?—619年):姓阿史那,名咄吉世(或咄吉),启民可汗之子,公元609年至公元619年间为东突厥可汗。隋时裴矩设计诱杀始毕可汗宠臣史蜀胡悉,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派人向始毕可汗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可汗北方边境告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可汗遂在九月撤围而去。始毕可汗在公元619年去世,其弟俟利弗设继位,是为处罗可汗,他儿子是阿史那结社率。
[2]统叶护可汗(?—628年):西突厥汗国鼎盛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约公元615—627年在位。当时他北并铁勒余部,西南逾阿姆河,占领吐火罗故地,拓境至罽(jì)宾(迦毕试)北界。公元619年,遣使入唐,联兵抗击东突厥。统治末期,自负强盛,用政苛猛,属部歌逻禄叛离。公元628年,被伯父所杀。 夷男(?—645年):唐初薛延陁部首领,姓一利咥,拥部帐七万余家,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反攻颉利,受唐册封,称真珠毗伽可汗,建牙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为漠北诸部共主。贞观四年(630年),以颉利已败,东还建牙于都尉揵山北,数遣使至长安献马、牛、羊、橐(tuó)驼,请婚,后攻袭突厥李思摩于漠南,被唐兵所败。
[3]相帅:相继。
[4]欲谷设(生卒年不详):即乙毗咄陆可汗,西突厥可汗。 菩萨(生卒年不详):唐初回纥酋长。 马鬛(liè)山:在今新疆境内。
[5]天山:亚洲内陆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6]设:突厥别部典兵者的称号,古突厥语的音译。
【译文】
聚居在郁督军山上的回纥等六部,东属始毕可汗统辖。统叶护可汗势力衰落,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率领他的部落七万多家,归附了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政乱以后,薛延陁、回纥和拔野古等都相继叛离。颉利可汗派遣他哥哥的儿子欲谷设统领十万骑兵去征讨,回纥酋长菩萨率领五千骑兵和他在马鬛山进行大战,大败欲谷设。欲谷设逃跑,菩萨追击到天山,他的部众大都被俘虏,回纥从此大为强盛。薛延陁又打败了突厥的四个设,颉利可汗无力制敌。
【原文】
二年[1]。突厥北边诸姓多叛颉利可汗归薛延陁,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2]。上方图颉利,遣游击将军乔师望间道赍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3]。夷男大喜,遣使入贡,建牙于大漠之郁督军山,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落皆属焉[4]。
【注文】
[1]二年:指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2]俟(sì)斤:突厥授予属部首领的官名。
[3]游击将军:古代官名,汉代有游击将军,本为杂号将军之一,统兵专征。唐宋时代又成为武官的官阶。 乔师望(生卒年不详):唐朝大臣、将领,唐高祖女儿庐陵公主的驸马。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派时任游击将军的乔师望,册封夷男为薛延陁真珠毗伽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高昌,建立安西都护府,第一任安西都护就是乔师望。贞观二十年(646年)春天,唐太宗派执失思力和乔师望,击败薛延陁多弥可汗拔灼,拔灼逃离,薛延陁陷入混乱。唐高宗朝封其为襄邑县子、驸马都尉。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为凉州刺史,后改任益州、润州刺史。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为华州刺史。乔师望任内撰《华山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卢照邻为他作《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间道:抄偏僻的小路。 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此处意为携带。 册书:皇帝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 真珠毗(pí)伽可汗(?—645年):即夷男可汗,唐时薛延陁汗国创建者。薛延陁部首领,世代游牧于大漠之北。公元628年,乘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之机,率部联合回纥、拔野古等部举行起义,击败颉利可汗。公元629年,遣使入唐朝贡,唐游击将军乔师望奉诏持节拜他为真珠毗伽可汗,设首府于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东)。公元630年,助唐攻灭突厥,并建立薛延陁汗国,其势力逐渐强盛。公元639年,想击突厥阿史那思摩部,被唐王朝所阻挡,公元641年,乘唐太宗出巡之际,发兵讨突厥阿史那思摩部,又被唐将打败。遣使谢罪,献马三千匹。第二年,遣长子突利失入朝,唐以新兴公主下嫁之。公元645年病卒后,唐太宗为之发哀。 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4]靺(mò)鞨(hé):中国古代民族名,来源于肃慎。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 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突厥汗国被隋朝分裂成东西两部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并控制丝绸之路,最强盛时期曾经拥有今我国新疆和中亚诸国的大部分地区。 沙碛(qì):沙漠。 俱伦水:古湖泊名。即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东北呼伦池。 阿跌:隋唐时铁勒诸部之一。 焉:相当于“之”。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突厥北边的各姓部族大多都叛离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陁,共同推举他们的薛延陁首领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担任可汗之职。这时太宗正想图谋颉利可汗,便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择小道带着册书前往薛延陁,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赐给他鼓和旗。夷男十分高兴,派遣使臣入朝进贡,在大沙漠的郁督军山建立牙帐,东至靺鞨,西到西突厥,南到沙漠,北临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xí)各部落都臣属于他。
【原文】
三年秋八月丙子,薛延陁遣其弟[统]特勒入贡。事见《唐平突厥》。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秋八月丙子(初八日),薛延陁派遣他的弟弟统特勒入贡。事见《唐平突厥》。
【原文】
十二年[1]。初,突厥颉利既亡,北方空虚,薛延陁真珠可汗帅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独逻水南,胜兵二十万,立其二子拔酌、颉利苾主南、北部[2]。上以其强盛,恐后难制,秋九月癸亥,拜其二子皆为小可汗,各赐鼓纛,外示优崇,实分其势[3]。
【注文】
[1]十二年:指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2]真珠可汗(?—645年):名乙失夷男,公元7世纪薛延陁可汗。公元605年,他的父亲乙失钵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公元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庭:古代指少数民族所辖区域或所都之处。 都尉犍山:古山名,亦作郁督军山、于都斤山、乌德犍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独逻水:也作独洛河、独乐河、毒乐河,今蒙古国境内土拉河。 拔酌(zhuó)、颉利苾:拔酌或作拔灼,即多弥可汗,薛延陁真珠可汗少子,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杀长兄颉利苾(即突利失可汗)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不久,被回纥所杀。
[3]崇:尊崇,推崇。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起初,突厥颉利灭亡以后,北方地域空虚,薛延陁真珠可汗率领他的部落在都尉犍山北麓、独逻水南岸建立牙帐,有强兵二十万,立他两个二子拔酌、颉利苾分别统领南、北部。太宗因为他很强盛,恐怕以后难于控制,就于秋九月癸亥(十八日),立他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各赐给鼓和旗帜,表面上表示优待和崇遇,实际是分散他的势力。
【原文】
十三年秋七月,诏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1]。突厥惮薛延陁,不肯出塞[2]。上遣大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陁玺书,言“颉利既败,其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3]。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4]。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5]。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6]。既许立之,不可失信[7]。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8]。尔薛延陁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9]。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10]。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11]”。薛延陁奉诏,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
【注文】
[1]李思摩(?—645):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唐朝攻破颉利可汗以后,为招抚突厥人,允许他们迁入内地居住,并允许他们在朝为官。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孰俟利苾(bì)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2]惮(dàn)怕,畏惧。
[3]大农卿: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郭嗣本(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农卿,出使突厥。 百寮(liáo):百官。
[4]贵:崇尚,重视。
[5]恒:经常,常常。
[6]蕃(fán):繁殖;增长。
[7]失信:背约;不守信用。
[8]复:恢复。
[9]册:册封,封爵。
[10]土疆:领土;疆界。
[11]分:职分;本分。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秋七月,唐太宗下诏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给他鼓和旗帜,突厥和胡人在各州安置的,都让他们渡过黄河,回到他们的旧部。突厥人都惧怕薛延陁,不肯出塞。太宗派遣大农卿郭嗣本给薛延陁玺书说,“颉利可汗已经败亡,他的部落都来归附我并接受了教化,我不计较他们过去犯的错误,嘉奖他们以后的善举,对待他们的高官都像我的朝廷百僚一样,视其部落民众都像我的百姓一样。中国崇尚礼义,不灭亡别人的国家。以前打败突厥,只是因为颉利一人有害于百姓,实际上不是贪图他的土地,获取他的人民和牲畜,是一直想另立他们的可汗,所以才把投降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带,听任他们畜牧。如今人丁兴旺户口滋殖,我非常高兴。既然答应另立一个可汗,便不能失信。等到秋天时将让突厥渡过黄河,恢复他们的故国。你们薛延陁受封在前,突厥受封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你们在沙漠以北,突厥在沙漠以南,各自守卫自己的疆土,镇抚自己的部落。有超越自己的本分,故意互相侵犯的,我大唐就要发兵向他问罪”。薛延陁接受了诏书,于是太宗派思摩率领他的部落在黄河北岸建立牙帐。
【原文】
十五年[1]。薛延陁真珠可汗闻上将东封,谓其下曰:“天子封泰山,士马皆从,边境必虚,我以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2]。”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兵,合三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3]。俟利苾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4]。十一月癸酉,上命营州都督张俭帅所部精兵及奚、霫、契丹压其东境,以兵部尚书李世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六万骑千二百屯朔方;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四万骑五千屯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将兵一万七千,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其西[5]。诸将辞行,上戒之曰:“薛延陁负其强盛,逾漠而南,行数千里,马已疲瘦[6]。凡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7]。薛延陁不能掩思摩不备急击之,思摩入长城又不速退[8]。吾已敕思摩烧剃秋草,彼粮糗日尽,野无所获[9]。顷侦者来,云其马啮林木枝皮略尽[10]。卿等当与思摩共为掎角,不须速战,俟其将退,一时奋击,破之必矣[11]。”
【注文】
[1]十五年: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2]封: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叫封。 泰山:今山东境内,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3]大度设:即薛延陁可汗嫡子一利咥拔灼(?—646年),后杀同父异母兄曳莽,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 白道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主要通道。 善阳岭:古山名,在今山西朔州北。
[4]朔州:古地名,今山西朔州。
[5]营州:古地名,今辽宁朝阳。 张俭(?—653年):唐初大将。雍州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人,历任边州都督,封皖城郡公。 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李世(594—669年):原名徐世,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西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为长城。 朔方:古郡名,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李大亮(586—644年):京兆泾阳人,唐朝开国功臣。原为隋将庞玉部下行军兵曹,与瓦岗军作战被俘,随即获释。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辅助李渊开国有功,被封为金州总管司马,不久擢升安州刺史。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出任过交州都督、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晋封武阳县公。贞观八年(634年),李大亮领兵征伐吐谷浑,贞观十五年(641年),击败薛延陁番将,受封为行军总管。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留李大亮协助房玄龄驻守长安,不久去世。 灵武:古称灵州,今宁夏灵武。 张士贵(586—657年):唐代名将。本名忽峍(lù),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guó)国公、勋国公。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而被连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官复原职。卒后谥“襄”,陪葬太宗昭陵。 庆州:古地名,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 云中:古地名,山西大同。 凉州:古地名,今甘肃武威。 李袭誉(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茂实。隋朝末年,担任冠军府司兵。唐朝初年为太府少卿,后来从蒲州刺史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道巡察大使。后改任太府卿、凉州都督,在凉州杖杀番禾县丞刘武,当时有司议其当死,皇帝下制除名,流放泉州。
[6]辞行:远行前向人告别。 负:依恃,凭仗。
[7]速:加速,加快。
[8]掩:乘其不备。
[9]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
[10]顷:刚才,不久以前。 侦:探伺,暗中察看。 啮(niè):咬。
[11]须:通“需”,需要。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陁真珠可汗听说太宗想要东去泰山行封禅礼,对其部下说:“大唐天子去泰山封禅,护卫兵马都要随从,边境地区必然空虚,我在这个时机攻取思摩,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于是命令他儿子大度设征发同罗、仆骨、回纥(hé)、靺鞨(Mòhé)、霫(xí)等各部落的兵马,共有三十万,度过沙漠南边,屯驻在白道川,据守善阳岭来袭击突厥。俟利苾(bì)可汗抵挡不了,率领本部落进入长城以南,保卫朔州,派遣使者向唐朝告急。十一月癸酉(十六日),太宗命令营州都督张俭率领本部精兵和奚、霫、契丹等兵马威逼薛延陁的东部边境,任命兵部尚书李世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兵六万、骑兵一千二百屯驻朔方;任命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兵四万、骑兵五千屯驻灵武;任命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领步兵一万七千,为庆州道行军总管,从云中出兵;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击薛延陁西部。众将领向太宗辞行,太宗告诫他们说:“薛延陁依仗他们强盛,越过沙漠南下,行程数千里,人马已经疲惫瘦弱。大凡用兵的道理,是见有利急速前进,见到不利局面就急速撤退。薛延陁不能乘思摩不防备而迅速进攻,思摩进入长城后又不赶快撤退。我已经敕令思摩烧除秋草,他们的粮草很快就吃尽了,野地里也毫无所获。不久前探马来报,说他们的马快把树皮木枝啃光了。你们应当和思摩的兵互成掎角之势,不必速战,等到敌人将要退却时,一鼓作气奋力出击,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原文】
十二月己亥,薛延陁遣使入见,请与突厥和亲。甲辰,李世败薛延陁于诺真水[1]。初,薛延陁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2]。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3]。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4]。会李世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5]。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6]。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设乘胜追之,遇唐兵,薛延陁万矢俱发,唐马多死[7]。世命士卒皆下马,执长矟,直前冲之[8]。薛延陁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9]。薛延陁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二千余级,捕虏五万余人[10]。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11]。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畜冻死者什八九[12]。
【注文】
[1]诺真水:今内蒙古的艾不盖河。
[2]沙钵罗:即阿史那贺鲁(?—659年),西突厥汗国大将,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后自立为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早年为西突厥叶护,在多罗斯川(今额尔齐斯河源头)一带游牧。公元646年,乙毗射匮就任西突厥可汗,击败原可汗乙毗咄陆,将其逐入吐火罗。贺鲁原为乙毗咄陆一党,率部众畏罪逃奔唐朝。当时唐军正征讨龟兹,即封贺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之后,贺鲁又被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沙钵罗叶护。 步战:徒步作战。
[3]伍: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追奔:追击逃敌。
[4]欲:想。
[5]赤柯泺(luò):沼泽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 麾(huī)下:即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郊。 青山:古代山名。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
[6]累日:连日,数日。 亘(gèn):横贯,在空间横过或伸过去。
[7]矢:箭。
[8]长矟(shuò):矟,同“槊”。兵器名。即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
[9]收:收回;收缴。
[10]纵:放任;不拘束。
[11]及:追赶上,抓住。
[12]值:遇到,碰上。 什(shí):十成,十分,十分之几。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己亥(十二日),薛延陁派遣使臣入朝进见,请求与突厥和亲。甲辰(十七日),李世(jì)在诺真水打败薛延陁。起初,薛延陁攻击西突厥沙钵罗和阿史那社尔,都是以步战而取胜。这次向中原侵犯前,便教习士卒大练步战,让五个人为一伍,其中一人牵马,四个人冲前作战,打胜后就授予马匹追赶。于是,大度设率三万骑兵逼近长城,想袭击突厥,但思摩已经先行逃走了,他们知道追不到突厥,就派人登上长城骂思摩。正赶上李世带领唐兵来到,尘土蔽天,大度设十分恐惧,率领他的部下从赤柯泺向北逃走,李世挑选部下和突厥精锐骑兵六千人抄近道进行截击,越过白道川,一直追到青山脚下。大度设奔走了几天,到了诺真水,调遣军队回头迎战,战阵绵延十里。突厥兵先和他们交战,失败退回来,大度设乘胜来追,遇着唐的兵马,薛延陁的人马万箭齐发,唐兵马匹大多被射死。李世命令士卒都下马,拿着长矛,一直向前冲。薛延陁士卒溃散,副总管薛万彻用数千骑兵俘获薛延陁军中牵马的人。薛延陁士卒失去马匹,不知所措,唐兵纵马追击,杀死二千余人,俘虏五万多人。大度设脱身逃走,薛万彻追赶,没有追上。薛延陁的部队回到沙漠以北,正值天下大雪,人畜冻死的有十分之八九。
李世击退薛延陁示意图
【原文】
李世还军定襄[1]。突厥思结部居五台者叛走,州兵追之[2]。会世军还,夹击,悉诛之[3]。
【注文】
[1]定襄:古地名,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2]思结:古部落名。又作斯结。铁勒之一部。游牧于土拉河北,始属突厥,后属薛延陁。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陁;次年,以其地为卢山都督府,隶于燕然都护府。
五台:古县名,今山西忻州五台。 州兵:春秋时晋国由各州自行组成的地方军队。
[3]夹击:夹攻。
【译文】
李世回军到定襄。突厥思结部居住在五台的纷纷叛逃,当地州兵追捕他们。正赶上李世的军队回来,两军互相夹击,全部诛杀了他们。
【原文】
丙子(1),薛延陁使者辞还,上谓之曰:“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1]。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2]。李世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3]。”
【注文】
[1]约:约定,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
[2]恃:依赖,仗着。
[3]举措:举动,行为。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丙子日,薛延陁的使者辞别朝廷北归,太宗对他说:“我和你们约定与突厥以大沙漠为界,有互相侵犯的,我大唐便予以讨伐。你们仗恃强大,越过沙漠进入突厥。李世仅仅率领数千骑兵,你们就这样狼狈不堪,回去告诉你们可汗,以后凡是有什么行动,要考虑利害,选择适当。”
【原文】
十六年秋九月癸亥,薛延陁真珠可汗遣其叔父沙钵罗泥熟俟斤来请昏,献马三千,貂皮三万八千,马脑镜一[1]。
【注文】
[1]沙钵罗泥熟(?—659年):即阿史那贺鲁,唐初真珠可汗的叔父。 俟(sì)斤:西突厥官号。意为首领。 昏:古同“婚”,婚姻。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种类很多,毛皮黄黑色或带紫色,是很珍贵的衣料,我国东北特产之一。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秋九月癸亥(初十日),薛延陁真珠可汗派遣他叔父沙钵罗泥熟俟斤前来唐朝请求通婚,并献马三千匹,貂皮三万八千张,玛瑙镜一个。
【原文】
冬十月,上谓侍臣曰:“薛延陁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1]。二者何从[2]?”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3]。”上曰:“然[4]。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5]。”
【注文】
[1]屈强:崛起强大。“屈”通“崛”。 殄(tiǎn):消灭。
[2]从:采取,按照。
[3]便:好。
[4]然:对,是。
[5]爱:爱惜,珍惜。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冬十月,太宗对侍臣说:“薛延陁在沙漠以北称雄,如今控制他们只有两个对策:如果不是发兵灭掉了他,就只好用和亲来安抚他们,这两个策略取哪一个好?”房玄龄回答说:“中原刚刚安定,出兵征战是凶险、危难的事情,臣以为还是和亲为好。”太宗说:“很对。我既然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果对百姓有利,何必爱惜一个女儿。”
【原文】
先是,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母姑臧夫人及弟贺兰州都督沙门皆在凉州,上遣何力归觐,且抚其部落[1]。时薛延陁方强,契苾部落皆欲归之,何力大惊,曰:“主上厚恩如是,奈何遽为叛逆[2]!”其徒曰:“夫人、都督先已诣彼,若之何不往[3]?”何力曰:“沙门孝于亲,我忠于君,必不汝从[4]”其徒执之诣薛延陁,置真珠牙帐前[5]。何力箕踞,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6]。”因割左耳以誓[7]。真珠欲杀之,其妻谏而止[8]。上闻契苾叛,曰:“必非何力之意[9]。”左右曰:“戎狄气类相亲,何力入薛延陁,犹鱼趋水耳[10]。”上曰:“不然[11]。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12]。”会有使者自薛延陁来,具言其状,上为之下泣,谓左右曰:“何力果如何[13]?”即命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谕]薛延陁,以新兴公主妻之,以求何力,何力由是得还,拜右骁卫大将军[14]。
【注文】
[1]领军:古代官名,唐初禁军有左右领军卫,各置领军将军二人,秩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分守皇城、京城苑城诸门,以及管理翊府、翊卫、外府射士的兵籍。 姑臧(zāng)夫人:唐时铁勒契苾部女酋长,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率部内附,封姑臧夫人。 沙门:姑臧夫人次子,拜羁縻州——贺兰州(今甘肃武威)都督。 归觐(jìn):归谒君王父母。
[2]叛逆:叛徒。
[3]若:你;你们。
[4]汝从:服从你们。
[5]真珠:薛延陁真珠毗伽可汗的简称。
[6]箕(jī)踞(jù):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誓:发誓;立誓。
[8]谏:劝谏。
[9]意:本意。
[10]气: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类:通“颣(lèi)”。缺点,毛病。 趋:去往。
[11]然:这样。
[12]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13]如何:怎样。
[14]兵部侍郎:古代官名,兵部副长官。隋唐设立兵部,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历代相沿,即今之国防部。 崔敦礼(596—656年):本名元礼,后被唐高祖改名为敦礼,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唐初大臣。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至显庆元年(656年)为宰相。显庆元年(656年),拜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卒,年六十余。唐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做凭证。 新兴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母不详。初嫁真珠可汗,后太宗毁婚,嫁公主于长孙曦。 妻:以女嫁人。 右骁卫大将军:唐十六位大将军之一,正三品,掌宫禁宿卫。
【译文】
先前,左领军将军契苾(bì)何力的母亲姑臧夫人和他弟弟贺兰州都督沙门都居住在凉州,唐太宗派遣契苾何力回家去省亲,并安抚他的部落。当时薛延陁势力正强盛,契苾部落都想归附薛延陁,何力十分惊奇地说:“大唐天子待我们如此厚恩,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叛离呢!”部落的人说:“老夫人和都督都提前已经到达薛延陁那里,你为什么不去?”何力说:“沙门对母亲很孝顺,我要对皇上忠心,我坚决不跟你们去。”部落的人把他捆绑起来送到薛延陁,把他扔在真珠可汗牙帐前。何力两腿分开坐在地上,拔出佩刀向东大声呼喊说:“岂有大唐英烈之士在敌人庭前屈服的道理,天地日月,望你们知道我的真心。”于是将左耳割掉发誓不从。真珠可汗想杀死他,被妻子阻止。太宗听说契苾可汗叛逃,说:“绝不是何力的本意。”身边的人说:“戎狄之族臭味相投,何力加入薛延陁,就像鱼到了水里一样。”太宗说:“不对,何力的忠心如铁石一般坚定,绝对不会背叛我。”恰巧有使者从薛延陁那里回来,详细陈述了何力在薛延陁那里的情况,太宗听完后为他落下泪来,对身边的人说:“何力果然怎样?”即刻命令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告诉薛延陁,将新兴公主许配真珠可汗为妻,以求换回契苾何力,何力因此才得回来,官拜右骁卫大将军。
【原文】
十七年闰六月,薛延陁真珠可汗使其侄突利设来纳币,献马五万匹,牛、橐驼万头,羊十万口[1]。庚申,突利设献馔,上御相思殿,大飨群臣,设十部乐,突利设再拜上寿,赐赉甚厚[2]。契苾何力上言:“薛延陁不可与昏[3]。”上曰:“吾已许之矣,岂可为天子而食言乎[4]?”何力对曰:“臣非欲陛下遽绝之也,愿且迁延其事[5]。臣闻古有亲迎之礼,若敕夷男使亲迎,虽不至京师,亦应至灵州[6]。彼必不敢来,则绝之有名矣[7]。夷男性刚戾,既不成昏,其下复携贰,不过一二年,必病死,两子争立,则可以坐制之矣[8]。”上从之,乃征真珠可汗使亲迎,仍发诏将幸灵州与之会[9]。真珠大喜,欲诣灵州,其臣谏曰:“脱为所留,悔之无及[10]。”真珠曰:“吾闻唐天子有圣德,我得身往见之,死无所恨[11]。且漠北必当有主,我行决矣,勿复多言[12]。”上发使三道,受其所献杂畜[13]。薛延陁先无库厩,真珠调敛诸部,往返万里,道涉沙碛,无水草,耗死将半,失期不至[14]。议者或以为:“聘财未备而与为昏,将使戎狄轻中国[15]。”上乃下诏绝其昏,停幸灵州,追还三使[16]。
【注文】
[1]突利设:薛延陁求婚使者,其在本藩任典兵官。 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亦称纳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 橐(tuó)驼:骆驼。
[2]馔(zhuàn):一般的食品、食物。 相思殿:宫殿名。殿在太极宫玄武门内。 飨(xiǎng):设盛宴待宾客。 十部乐:隋代开皇初(581—585年)制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即《礼毕》)。隋炀帝大业中,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后唐太宗宴百僚,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
[3]昏:通“婚”。
[4]食言:违背诺言;失信。
[5]遽(jù):急;突然。 迁延:拖延,多指时间上的耽误。
[6]亲迎: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或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7]名:借口。
[8]刚戾(lì):刚直暴戾。 携贰:叛离。 坐制:坐观其败;无须动干戈,稳坐而制服之。
[9]会:会合。
[10]脱:同“倘”。倘若;倘或。 留:扣留。
[11]圣:崇高的。 恨:遗憾;后悔。
[12]漠北:沙漠以北。
[13]道:次,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
[14]库厩(jiù):库藏和厩马。 调敛:征调聚敛。 耗:亏损;消耗。
[15]戎狄:中国古代对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 中国:中原。
[16]幸:巡幸。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闰六月,薛延陁真珠可汗派他的侄子突利设前来缴税,献马五万匹,牛、骆驼一万头,羊十万只。庚申(十三日),突利设献上膳食感谢太宗,太宗亲临相思殿,大宴群臣,设十部乐曲,突利设再一次向太宗行礼拜寿,太宗给他的赏赐十分丰厚。契苾何力向太宗进言说:“不可以和薛延陁通婚。”太宗说:“我已经答应他们了,作为天子怎么可以自食其言呢?”何力回答说:“臣不是让陛下立刻回绝他们,只是希望暂且延缓一下这件事。臣听说古时有亲迎之礼,假如陛下让夷男亲自迎娶,即使他不到京城来,也应该到灵州。夷男必然不敢前来,那么回绝他就有了借口。夷男性情刚强暴戾,既不能成婚,他的部下又怀有二心,过不了一两年时间,必然会生病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争当可汗,我们就可以不动兵戈制服他们。”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便征召真珠可汗让他亲自迎娶,并发布诏书说将驾临灵州与他相会。真珠可汗十分高兴,想亲自到灵州去,他的臣下劝谏说:“倘若被他们扣留,后悔就晚了。”真珠可汗说:“我听说唐朝天子是有圣德的,我能够亲自前往见他,死也无憾。再说漠北将来也一定要有所依靠,我此行已经决定了,不要再多说了。”太宗接连三次派使节,接受薛延陁所献的牲畜。薛延陁原来没有府库和马厩,真珠可汗向各部征调来马牛羊,要往返一万多里路程,路经沙漠地带,没有水草,调来的家畜损失将近一半,过了约定的时间没有赶到。议事的大臣说:“他聘礼没有准备齐就与他通婚,这会使北方戎狄轻视中国。”太宗于是下诏回绝了这门婚姻,停止巡幸灵州,又追回了三道使者。
【原文】
褚遂良上疏,以为:“薛延陁本一俟斤,陛下荡平沙塞,万里萧条,余寇奔波,须有酋长,玺书鼓纛,立为可汗[1]。比者复降鸿私,许其婚媾,西告吐蕃,北谕思摩,中国童幼,靡不知之[2]。御幸北门,受其献食,群臣四夷,宴乐终日,咸言陛下欲安百姓,不爱一女,凡在含生,孰不怀德[3]。今一朝生进退之意,有改悔之心,臣为国家惜兹声听,所顾甚少,所失殊多,嫌隙既生,必构边患[4]。彼国蓄见欺之怒,此民怀负约之惭,恐非所以服远人、训戎士也[5]。陛下君临天下十有七载,以仁恩结庶类,以信义抚戎夷,莫不欣然,负之无力,何惜不使有始有卒乎[6]!夫龙沙以北,部落无算,中国诛之,终不能尽,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夷不在华,失信者在彼不在此,则尧、舜、禹、汤不及陛下远矣[7]。”上不听。
【注文】
[1]荡平:扫荡平定。 奔波:忙碌奔走。 纛(dào):军旗。
[2]鸿私:诏书;圣旨。 婚媾(gòu):婚姻;嫁娶。 吐蕃(bō):公元7—9世纪时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靡不:无不。
[3]含生:亦称“含类”,泛指一切有生命者。 孰:谁。
[4]朝:指短时间。 兹(zī):这个,此。
[5]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戎士:兵士。
[6]有:通“又”。 载: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 庶类:黎民百姓。 欣然:愉快,高兴。 力: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卒:终。
[7]龙沙:地区名,意谓处于沙碛地带的龙城,在今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原为西汉匈奴祭天、大会诸部处。 尧(生卒年不详):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公元前2377年,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十五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二十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传说唐尧在帝位七十年,约公元前2259年去世。 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阳),故姚姓,其后子孙就以姚为氏,称为姚氏。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都城在泺(luò)水(今山东济南),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禹:姒姓,夏后氏首领,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死后其子启承继夏朝天子位,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汤:即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的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亳(bó),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十一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远:深远;深奥。
【译文】
褚(chǔ)遂良向太宗上疏,认为:“薛延陁本是突厥的一个俟斤,陛下当年荡平沙漠塞外,万里萧条少有人烟,残余的敌寇四处奔波,必须要立一个酋长,以控制局面。于是赐给他玺书和鼓旗,立夷男为真珠可汗。近来又降下大恩,答应了他的婚事,并把此事向西边告知吐蕃,北边晓谕思摩,中原的人民连年幼的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陛下又亲临北门,接受他们进献的食物,群臣和四方夷人,整日宴饮庆贺,都说陛下为了安抚天下百姓,不惜自己的女儿远嫁戎狄,芸芸众生,谁不感恩戴德。如今您却忽然犹豫,有悔改之意,臣深为朝廷的声誉受损而惋惜,这样做顾全的实在太少,而失去的实在太多,猜疑和矛盾一旦产生,必然构成边疆的祸患。薛延陁深怀被欺骗的怨恨,百姓也感受到辜负盟约的惭愧,恐怕这不是臣服远人、训练士兵的办法。陛下即位治理天下已十七年,以仁义恩惠交结百姓,以诚信礼义安抚戎狄,天下人无不欣然愉悦,辜负对方没有益处,为什么不能善始善终呢?再说龙沙城以北,薛延陁的部落众多,中原要诛灭他们,终究不能消灭干净,应当待他们以德义,让作恶的在夷狄而不在华夏,失信的是对方而不是我们,这样尧、舜、禹、汤也不如陛下的影响深远。”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劝谏。
【原文】
是时群臣多言:“国家既许其昏,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边患[1]。”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2]。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3]。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陁所以匍匐稽颡,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4]。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余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可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5]。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6]?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7]。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8]。卿曹第志之[9]。”
【注文】
[1]更:又。
[2]曹:等,辈。
[3]汉:朝代名,公元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并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四百多年。公元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 絮(xù):粗丝绵。 饵(ěr):诱饵。 得事之宜:与事体相合。宜:相称。
[4]徒兵:步兵。 胡骑:藩胡骑兵。 匍(pú)匐(fú):以额触地爬行。 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杂姓:以姓氏为部称的诸色藩人。
[5]畏:害怕。
[6]恃:凭借。
[7]微:稍微,稍稍。 噬(shì):咬。
[8]杀:减;降。 瓜剖(pōu):瓜分。
[9]第:但;只。 志:记。
【译文】
当时,众位大臣都说:“国家既然已经答应了与他们通婚,又接受了聘礼,就不可以失信于戎狄,以免又发生边境祸患。”太宗说:“你们都是知古而不知今。古时汉初匈奴强大,而中原汉王朝弱小,所以才装扮了女子,陪送金银财帛,来引诱他们,在当时这是合乎时宜的。今天是中国强盛,戎狄力量弱小,用我们的步兵一千,就可以打败他胡骑数万,所以薛延陁夷男才会卑躬屈膝,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不敢稍有傲慢。他刚刚做了可汗,其他部族与他都不是同一种族,他是想借大唐的威信和势力来威慑制服他们。那同罗、仆骨、回纥等十多个部落,各有兵数万,合在一起用力攻打他,就可以立刻灭了他。他们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是害怕真珠是大唐所立的可汗。现在我如果再把大唐的女儿嫁给他,他自己仗恃是大国的女婿,杂姓部落谁还敢不服他?戎狄人是人面兽心,一旦稍不如意,必然反咬一口成为祸害。今天我回绝和他通婚,终止对他的礼遇,其他部族都知道我们抛弃了他,不久就会把它瓜分消灭。你们只要记着我这话就是了。”
【原文】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1]。唐太宗审知薛延陁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2]。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陁,犹可羞也[3]。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4]。
【注文】
[1]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语见《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审知:明悉;详知。
[3]羞:羞耻。
[4]慎:谨慎;慎重。 哉(zāi):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孔子声称宁可去掉食物和军队,也不可以丢弃信用。唐太宗深知不可把女儿许薛延陁为妻,那么当初就不要答应这门婚事。既然允许通婚,又依仗强大而背信弃义回绝婚姻,这样即使灭了薛延陁,也使人感到羞耻。君王发号施令,就能够不慎重吗?
【原文】
十八年[1]。初,上遣突厥俟利苾可汗北渡河,薛延陁真珠可汗恐其部落翻动,意甚恶之,豫蓄轻骑于漠北,欲击之[2]。上遣使戒敕,无得相攻[3]。真珠可汗对曰:“至尊有命,安敢不从[4]。然突厥翻覆难期,当其未破之时,岁犯中国,杀人以千万计[5]。臣以为至尊克之,当翦为奴婢,以赐中国之人,乃反养之如子,其恩德至矣,而结社率竟反[6]。此属兽心,安可以人理待也[7]。臣荷恩深厚,请为至尊诛之[8]。”自是数相攻[9]。
【注文】
[1]十八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2]翻动:闹事;反叛。 恶(wù):讨厌;憎恶。 豫:预先,事先。通“预”。 蓄:储备。
[3]无得:不许,不准。
[4]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代称。
[5]翻覆:反复。 期: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
[6]翦(jiǎn):全部歼灭。 奴婢(bì):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 乃:可是,然而。 至:最;极。
[7]理:道理,义理。
[8]荷(hè):承受;承蒙。
[9]数(shuò):屡次,频数。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起初,太宗派遣突厥俟利苾(bì)可汗北渡黄河,薛延陁真珠可汗担心他的部落叛归俟利苾,因此心中十分恨他。事先在漠北潜伏下轻骑兵,想要袭击俟利苾。太宗派遣使臣下敕书告诫他们,让他不要互相攻伐。真珠可汗回答说:“大唐天子有命令,怎敢不遵从。只是突厥人反复无常,当年他还没有亡国的时候,年年侵犯中原,杀死的人以千万计算。臣以为,大唐帝国既然打败了他们,应当全部降为奴婢,把他们赐给唐朝百姓,现在却反而养他们如自己的儿子,这样施恩德给他们,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而结社率竟然还要反叛。这种人是禽兽之心,怎么能以对人的道理对待他们。臣受陛下恩德深厚,请求为陛下诛灭他。”从此屡次攻击突厥。
【原文】
十九年[1]。上之将伐高丽也,薛延陁遣使入贡[2]。上谓之曰:“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3]。”真珠可汗惶恐,遣使致谢,且请发兵助军,上不许[4]。及高丽败于驻跸山,莫离支使靺鞨说真珠,啖以厚利,真珠慑服,不敢动[5]。九月壬申,真珠卒,上为之发哀[6]。
【注文】
[1]十九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2]高丽(lí):高句(gōu)丽的别称,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此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
[3]亟(jí):急;快。
[4]惶(huáng)恐:恐惧,惊慌。 致谢:表示谢罪。
[5]驻跸(bì)山:位于北京昌平西南。 莫离支:高句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官职,莫离支是自设的一种取代大对卢的新的最高官职,并非是旧有的任何一种官职,它的职能其实已超出了宰相的性质,而且具备了专制权臣为篡夺王位而自设的临时性特殊官职的特点。 慑(shè)服:亦作“慑伏”。因畏惧而屈服。
[6]发哀:举行哀悼仪式。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将要征伐高丽的时候,薛延陁派遣使臣入贡。太宗对使者说:“告诉你们可汗,现在我父子要去讨伐高丽,你们如果有能力侵犯,就立刻来。”真珠可汗恐惧,派遣使臣前来谢罪,并且请求发兵协助征高丽,太宗没有答应。等到高丽战败于驻跸山,莫离支让靺(mò)鞨(hé)人劝说真珠可汗,用丰厚的利益加以引诱,真珠可汗慑服唐朝威力,不敢有所举动。九月壬申(初七日),真珠可汗去世,太宗为他举行哀悼仪式。
【原文】
初,真珠请以其庶长子曳莽为突利失可汗,居东方,统杂种;嫡子拔灼为肆叶护可汗,居西方,统薛延陁[1]。诏许之,皆以礼册命[2]。曳莽性躁扰,轻用兵,与拔灼不协[3]。真珠卒,来会丧[4]。既葬,曳莽恐拔灼图己,先还所部,拔灼追袭杀之,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5]。
【注文】
[1]庶:庶子,非嫡配所生的孩子;宗族的旁支。 曳(yè)莽(mǎng):即突利失可汗(?—645年),是唐朝初年薛延陁的贵族,真珠可汗夷男的儿子。夷男的正妻所生的拔灼,管理薛延陁西部的薛延陁的本族,而曳莽不是夷男的正妻所生,被唐太宗册为突利莫贺咄叶护,管辖薛延陁东部的其他民族。人称曳莽暴虐,并与拔灼关系恶劣。公元645年,夷男死后,曳莽怕拔灼会害他,突然离开,回到汗国东部,拔灼追杀了他。 杂种:谓铁勒诸部居薛延陁东部者。 嫡(dí)子:正妻所生之子,多指嫡长子。 拔灼(zhuó):唐初薛延陁真珠可汗的儿子。 肆叶护可汗(?—632年):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可汗之子,封为特勤,公元628年,统叶护可汗的伯父杀死统叶护可汗,自立为莫贺咄可汗。阿史那泥孰莫贺设迎立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战不止。西突厥内乱,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公元630年,莫贺咄兵败,逃往阿尔泰山,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肆叶护可汗北征铁勒,被薛延陁真珠可汗打败。肆叶护可汗为人多疑,杀功臣乙利可汗,并诛灭其宗族。他又欲杀害拥立他的泥孰,泥孰逃往焉耆。公元632年秋,肆叶护可汗遭设卑达官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去世。
[2]册命: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
[3]躁扰:急躁不能容人。 协:和睦;融洽。
[4]会:汇合。
[5]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即拔灼。
【译文】
起初,真珠可汗请求以他的庶长子曳莽做突利失可汗,居住在东部,统辖杂种部族;让嫡长子拔灼为肆叶护可汗,居住在西部,统辖薛延陁。太宗下诏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按照礼节进行了册封。曳莽性情暴躁好动,轻于用兵,与拔灼不和。真珠可汗死后,他们都来发丧。埋葬真珠可汗后,曳莽担心拔灼图谋自己,就先回所统的部落,拔灼追赶袭击曳莽,并杀了他,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
【原文】
上之征高丽也,使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屯夏州之北以备薛延陁[1]。薛延陁多弥可汗既立,以上出征未还,引兵寇河南,上遣左武候中郎将长安田仁会与思力合兵击之[2]。思力羸形伪退,诱之深入,及夏州之境,整陈以待之[3]。薛延陁大败,追奔六百余里,耀威碛北而还[4]。多弥复发兵寇夏州,十二月己未,敕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兵镇朔州,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发胜、夏、银、绥、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镇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发灵、原、宁、盐、庆五州兵镇灵州,又令执失思力发灵、胜二州突厥兵与道宗等相应[5]。薛延陁至塞下,知有备,不敢进。
【注文】
[1]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唐朝将领。原是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属下的酋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出使唐朝,因出言不逊被太宗囚于门下省,不久放还。唐太宗贞观年间,护送隋萧皇后归唐,被任命为左领军将军。颉利可汗被李靖击败后,奉命招降浑、斛萨等部族。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尚高祖李渊第八女九江公主,任驸马都尉,封安国公。此后多次征战,先后征讨吐谷浑、吐蕃、薛延陁。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xī)州,公主求削封邑,与夫同行。唐高宗龙朔年间,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 夏州:古地名,今陕西靖边。
[2]左武候:隋朝十二卫军之一。 中郎将:古代武官名。唐代各卫有中郎将。中郎将正四品下。 田仁会(?—679年):唐初将领。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任胜州都督、金吾将军、太常正卿等职。
[3]羸(léi):疲困。
[4]耀威:示威。
[5]并:即并州,古州名,治今山西太原西南。 汾(fén):即汾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置,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治隰城(唐改西河),即今山西汾阳。 箕(jī):即箕州,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改辽州置,治所在辽山县,今山西左权。 岚(lán):即岚州,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分肆州之秀容县、肆卢县、平寇县,并州之阳曲县设置了广州,治所在秀容(山西岚县北);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撤销广州,在此新设岚州,属地基本未变。 忻(xīn):即忻州,治今山西忻州。 蔚:即蔚州,治今山西灵丘。 云:即云州,治今山西大同。 代州:治今山西代县。 薛万彻(?—652年):唐朝名将,唐朝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原籍敦煌(今属甘肃)。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本为隋将,后与兄长薛万均同自幽州降唐,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随罗艺四处转战其他起义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赏识。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级,他才放下武器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在平突厥、薛延陁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尚太宗妹丹阳公主。后因参与谋立李恪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 胜:即胜州,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胜州改为榆林郡,辖区不变。唐初,仍置胜州,领榆林、河滨两县。唐末,胜州为党项所占。 银:即银州,治所在今陕西横山东党岔。 绥:即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绥德。 丹:即丹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川。 延:即延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具地。 鄜(fū):即鄜州,今陕西富县。 坊:即坊州城,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 石:即石州,今山西吕梁离石区。 隰(xí):即隰州,隋开皇五年(585)改西汾州置,治所在隰川(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石楼、永和、隰县、蒲县、大宁和孝义市西南部地区。 宋君明(生卒年不详):唐初胜州都督。 薛孤吴(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两《唐书》又作“萨孤吴仁”或“薛孤吴仁”。薛孤,原为少数民族复姓。吴仁有战功,官至左武候大将军。 灵: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原:即原州,今宁夏固原市。 宁:即宁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辖境包括甘肃宁县、正宁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永寿等县地。 盐:即盐州,治所在五原(今陕西定边)。 庆:即庆州,今甘肃庆阳附近。
【译文】
唐太宗出征高丽,派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领突厥兵驻扎在夏州之北,以防备薛延陁。薛延陁多弥可汗自即位后,乘着太宗出征还没有回来,便领兵侵犯黄河以南,太宗派遣左武候中郎将长安人田仁会和思力合兵出击。思力伪装兵士疲惫要退却的样子,引诱敌人深入,到夏州境内,严阵等待。交战后薛延陁被打得大败,唐军追赶了六百多里,在沙漠以北炫耀了一番后还军。多弥可汗又发兵进犯夏州,十二月己未(二十五日),太宗敕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征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兵力镇守朔州,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征发胜、夏、银、绥、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力镇守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征发灵、原、宁、盐、庆五州兵力镇守灵州,又命令执失思力征发灵、胜二州突厥兵与李道宗等互相呼应。薛延陁兵到了塞下,知道唐朝有了防备,不敢前进。
【原文】
二十年春正月辛未,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等击薛延陁,大破之,虏获二千余人。多弥可汗轻骑遁走,部(曲)[内]骚然矣[1]。
唐朝防御薛延陁汗国示意图
【注文】
[1]多弥可汗(?—646年):名拔灼,薛延陁真珠可汗夷男的长子。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被唐朝灭亡后,薛延陁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公元638年,唐太宗在夷男的同意下,册封夷男的儿子拔灼和颉利苾为夷男属下的可汗,表面上是对他们尊崇,其实是希望扩大拔灼和颉利苾之间的分歧。夷男死于公元645年,拔灼管理薛延陁西部的薛延陁本族;而夷男的另一个儿子曳莽,管辖薛延陁东部的其他民族。人称曳莽暴虐,并与拔灼关系恶劣。葬礼之后,曳莽怕拔灼会害他,突然离开,回到汗国东部。拔灼追杀了他,然后自称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简称多弥可汗)。 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 骚:动乱,扰乱,不安定。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春正月辛未(初八日),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等出击薛延陁,大败薛延陁军,俘获了二千多人。多弥可汗轻骑逃走,部落里骚然大乱。
【原文】
薛延陁多弥可汗性褊急,猜忌无恩,废弃父时贵臣,专用己所亲昵,国人不附[1]。多弥多所诛杀,人不自安[2]。回纥酋长吐迷度与仆骨、同罗共击之,多弥大败[3]。夏六月乙亥,诏以江夏王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遣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陁[4]。
【注文】
[1]褊(biǎn):通“惼”。气量狭小;急躁。
[2]安:安定。
[3]吐迷度(?—648年):回纥酋长,降唐后拜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后为其侄子所杀。
[4]右领卫大将军: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右御卫为右领军卫长官,掌宫禁宿卫,正三品。 安抚大使:隋唐宋临时职官名称,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始设,由行军主帅兼任。唐代为临时差遣官之一,以将帅充任。宋代正二品以上大臣充任安抚使时,称为安抚大使,以与安抚使相区别。 张俭(生卒年不详):字师约,京兆新丰人(今陕西西安新丰),唐高祖从外孙,累封皖城郡公,官至东夷都护,加金紫光禄大夫。唐高宗永徽初年去世,享年六十。谥号为“密”。
【译文】
薛延陁多弥可汗性格偏狭急躁,对部下猜忌而没有恩德,把他父亲时的旧臣都废弃,专门重用自己亲信的人,因此国中百姓都不愿意依附于他。多弥可汗又大肆杀戮,造成人人惶恐不安。回纥酋长吐迷度和仆骨、同罗共同攻击他,多弥大败。贞观二十年(646年)夏六月乙亥(十五日),太宗下诏以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派遣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领凉州兵和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率领本部的兵马,分路并进,出击薛延陁。
【原文】
上遣校尉宇文法诣乌罗护、靺鞨,遇薛延陁阿波设之兵于东境,法帅靺鞨击破之[1]。薛延陁国中惊扰,曰:“唐兵至矣[2]。”诸部大乱,多弥引数千骑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攻而杀之,并其宗族殆尽,遂据其地[3]。诸俟斤互相攻击,争遣使来归命[4]。
【注文】
[1]校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宇文法(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 乌罗护:古民族名,一称乌罗浑,北魏时称乌罗侯,游牧于今嫩江西部地区。 阿波设(生卒年不详):唐初薛延陁典兵官。 帅:同“率”。
[2]惊扰:惊慌骚乱。
[3]阿史德时健:东突厥阿史德部酋长,阿史德部于东突厥破亡后徙居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 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4]归命:内附并接受朝命。
【译文】
唐太宗派遣校尉宇文法去乌罗护、靺鞨,在东部边境遇上了薛延陁阿波设的军队,宇文法率领靺鞨兵把他们打败。薛延陁国中惊慌扰乱起来,说:“唐朝大兵到了。”各部落大乱,多弥可汗带领数千骑兵逃奔到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进攻该部落并杀死了多弥可汗,他的宗族也几乎被杀光,于是占据了薛延陁的土地。薛延陁各部首领又互相攻击,争着派使者来归降请命。
【原文】
薛延陁余众西走,犹七万余口,共立真珠可汗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归其故地,寻去可汗之号,遣使奉表,请居郁督军山之北[1]。使兵部尚书崔敦礼就安集之[2]。
【注文】
[1]咄摩支(生卒年不详):即伊特勿失可汗。薛延陁真珠可汗夷男的侄子,末代可汗。多弥可汗拔灼入侵唐朝,被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击败。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薛延陁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并袭杀了拔灼,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陁的大部分领土后,向唐军投降。剩下的薛延陁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陁。唐太宗派大臣崔敦礼安抚,但回纥等敕勒部落都不愿重建薛延陁,唐太宗派李世进攻咄摩支的驻地,薛延陁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陁灭亡。咄摩支死在唐太宗之前,被厚葬。 奉表:上表、上奏章。古时大臣向皇帝呈上奏事的本章,以供皇帝审阅、批准。
[2]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崔敦礼(生卒年不详):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本名元礼,高祖改名。唐太宗贞观年间,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多次出使突厥。
【译文】
薛延陁余下的部众向西逃走,还有七万多人,共同立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回到原来的土地上,不久自己去掉了可汗的称号,遣使臣来朝上表,请求居住在郁督军山北麓。太宗派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那里安抚召集他们。
【原文】
敕勒九姓酋长,以其部落素服薛延陁种,闻咄摩支来,皆恐惧[1]。朝议恐其为碛北之患,乃更遣李世与九姓敕勒共图之[2]。上戒世曰:“降则抚之,叛则讨之[3]。”己丑,上手诏以:“薛延陁破灭,其敕勒诸部或来降附,或未归服,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朕当自诣灵州招抚[4]。其去岁征辽东兵皆不调发。”
【注文】
[1]敕勒九姓:即漠北九姓铁勒。九姓为回纥、仆骨、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葛逻禄等九大铁勒部落。姓,以姓氏为部落称号。
[2]碛(qì)北:沙漠以北。
[3]戒:训诫。
[4]贻(yí):遗留,留下。 招抚:招安,使归附。
【译文】
敕勒九姓的酋长,因为他们的部落一直臣服于薛延陁种族,听说咄摩支来到,都非常恐惧。朝廷商量议论,担心咄摩支将来成为漠北的后患,于是又派遣李世和九姓敕勒共同图取他。唐太宗告诫李世说:“咄摩支如果降服就进行安抚,反叛就进行讨伐。”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己丑(二十九日),太宗亲手书写诏令说:“薛延陁被消灭后,敕勒各部落,有的前来归附,有的并未归顺,现在不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解决,恐怕将来留下后患,我当亲自去灵州招抚他们。去年征伐辽东的部队,这次都不要再征集。”
【原文】
李世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1]。薛延陁咄摩支南奔荒谷,世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往招慰,咄摩支诣嗣业降[2]。其部落犹持两端,世纵兵追击,前后斩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3]。秋七月,咄摩支至京师,拜右武卫大将军[4]。
【注文】
[1]梯真(生卒年不详):薛延陁部酋长。姓延陁,名梯真,于唐高宗显庆中官至左武候将军。
[2]通事舍人:古代官名,始置于东晋。通事最早是管理外交之事务,用于传达皇帝旨意。唐朝时,通事舍人隶属中书省。 萧嗣业(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梁明帝萧岿曾孙。幼年时就跟随隋炀帝,后随萧皇后入东突厥,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回国,领突厥部众。后转任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曾招降薛延陁咄摩支,参与讨伐西突厥、高句丽、回纥。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反叛,萧嗣业率兵讨伐,大败而回,被流放岭南。
[3]两端: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
[4]武卫大将军:古代官名,武卫,军制名。汉末曹操任丞相,置武卫营。魏文帝(曹丕)置武卫将军以主掌禁旅。隋唐分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统领。
【译文】
李世到郁督军山,薛延陁酋长梯真达官率领部众来投降。薛延陁咄摩支向南逃奔到荒谷中,李世派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抚慰问,咄摩支到萧嗣业处投降。他的部落仍然犹豫不定,李世带兵追击,前后共斩杀五千多人,虏获男女三万多人。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秋七月,咄摩支到达京城,官拜右武卫大将军。
【原文】
八月己巳,上行幸灵州[1]。江夏王道宗兵既渡碛,遇薛延陁阿波达官众数万拒战,道宗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追奔二百里[2]。道宗与薛万彻各遣使招谕敕勒诸部,其酋长皆喜,顿首请入朝[3]。庚午,车驾至浮阳,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称:“薛延陁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等为主,自取败死,部落鸟散,不知所之[4]。奴等各有分地,不从薛延陁去,归命天子[5]。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6]。”上大喜,辛未,诏回纥等使者宴乐,颁赉拜官,赐其酋长玺书,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报使[7]。壬申,上幸汉故甘泉宫,诏以:“戎狄与天地俱生,上皇并列,流殃构祸,乃自运初[8]。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陁[9]。铁勒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同州郡[10]。混元以降,殊未前闻,宜备礼告庙,仍颁示普天[11]。”九月,上至灵州,敕勒诸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为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12]。”甲辰,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从之[13]。
【注文】
[1]灵州: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灵州县,属北地郡,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北黄河中沙洲。北魏为灵州,治旧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唐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
[2]阿波达官(生卒年不详):唐初薛延陁将领。 拒战:抵御抗击。
[3]顿首: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4]浮阳:《旧唐书》卷三作“泾阳”,泾阳县治在今陕西泾阳。 多滥葛、跌结、浑、斛薛:铁勒部族名。多滥葛分布于今蒙古乌兰巴托北。跌结,又称“奚结”,分布于今俄罗斯红契科伊以东地区。浑,分布于今蒙古土拉河东。斛薛在多滥葛北。 暴虐无道: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之:往,到。
[5]分地:世袭领地。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6]官司:政府机构。
[7]颁赉(lài):颁发赏赐。 玺(xǐ)书:诏书。 安永寿(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武德功臣安修仁儿子,凉州(治今甘肃武威)胡人出身,官至右领军将军。
[8]甘泉宫:又名林光宫、云阳宫,秦置,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上。
[9]庙略:谓帝王或朝廷在庙堂之上所规划的与军国大事攸关的谋略。
[10]北溟(míng):亦作“北冥”,古人想象中的北方最远的大海。
[11]混元:开天辟地之初。 告庙:帝王或诸侯出巡或遇有大事,按例须向祖庙祭告,称“告庙”。 普天:普天之下。
[12]俟斤:部族首领之称,铁勒诸部酋长。
[13]勒石:“勒之金石”的略称。即刻石树碑以颂功。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己巳(初十日),太宗巡行灵州。江夏王李道宗的兵马已渡过沙漠,遇上薛延陁阿波达官数万士兵的抵抗,李道宗打败了他们,斩首一千多,追击二百多里。李道宗和薛万彻各自派使者招安晓谕敕勒各部,他们的酋长都十分高兴,叩头拜谢请求入京朝见。庚午(十一日),太宗车驾到达浮阳,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部落各派使者入贡,并说:“薛延陁不事奉大国,暴虐无道,不能做我们的君主,他自取灭亡,致使部落像鸟雀一样四散,不知该何去何从。我们这些部落各有自己的分地,不愿意随从薛延陁离去,现在归顺大唐天子。希望可怜我们这些人,给我们设置官府,养育我们这些人。”唐太宗听了很是高兴,辛未(十二日),太宗诏令宴请回纥等族使者,赏赐物品,拜除官爵,赐给他们酋长玺书,派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传达旨意。壬申(十三日),唐太宗临幸汉代旧甘泉宫,下诏说:“戎狄等族从有天地以来就存在,与上古帝王并列,而他们招致灾难和灭亡,是从本朝承运之初开始的。我只派偏将,就生擒了颉利,才开始执行弘大宗庙的计划,就已经灭掉薛延陁。铁勒一百多万户,散居在北方沙漠,万里迢迢派使者来,请求委身内属,同列为国家的编户,如同我们的州郡。这是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前所未闻的,应备礼仪告祭于宗庙,并颁发通告让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九月,唐太宗到灵州,敕勒各部首领相继派使者数千人到灵州,都说:“非常希望大唐至尊天子做我等的大可汗,我们子子孙孙作为天子至尊的奴仆,即使死了也无所恨。”甲辰(十五日),唐太宗作诗记叙这件事,诗中说:“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大臣们请求在灵州刻石记叙这件事,太宗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原文】
冬十二月戊寅,回纥俟利发吐迷度、仆骨俟利发歌滥拔延、多滥葛俟斤末、拔野古俟利发屈利失、同罗俟利发时健啜、思结酋长乌碎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酋长皆来朝[1]。庚辰,上赐宴于芳兰殿,命有司厚加给待,每五日一会[2]。
【注文】
[1]俟利发:柔然、铁勒、突厥、回纥等族的官名。唐初诸外国酋长,多称颉利发或俟利发。 歌滥拔延:唐初仆骨族首领。 末:唐初多滥葛族首领。 屈利失:唐初拔野古族首领。 时健啜:唐初同罗族首领。 乌碎:唐初思结族首领。 白霫(xí):铁勒部族之一,分布于今图拉河东北一带。
[2]芳兰殿:疑为“紫兰殿”误。紫兰殿在大明宫玄武殿西南。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冬十二月戊寅(二十日),回纥首领吐迷度、仆骨首领歌滥拔延、多滥葛首领末、拔野古首领屈利失、同罗首领时健啜、思结的酋长乌碎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酋长都来京朝见。庚辰(二十二日),唐太宗在芳兰殿赐宴,命令有关部门厚加礼遇,每五日宴会一次。
【原文】
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1]。敕勒大喜,捧戴欢呼拜舞,宛转尘中[2]。及还,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3]。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4]。”上皆许之。于是北荒悉平,然回纥吐迷度已私自称可汗,官号皆如突厥故事[5]。
【注文】
[1]瀚海府:治所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附近。 金微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 燕然府: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岸)东北四十里。 幽陵府:治所在今蒙古国鄂嫩河东一带。 龟林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 卢山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肯特省。 皋(gāo)兰州:唐羁縻州。在今蒙古国图拉河东岸一带,后侨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高阙(què)州:疑置于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 鸡鹿州:在今俄国希洛克以南地带,后侨治于今宁夏境。 鸡田州: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北,后侨治于今宁夏境。 榆溪州:唐羁縻州。初在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后侨治今甘肃省河西走廊。 (dài)林州:唐羁縻州。初在今蒙古境,后侨治凉州境。 寘颜州:唐羁縻州。在今内蒙古呼盟贝尔湖南、大兴安岭西。 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锦:比喻鲜艳华美的。
[2]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3]遣:发送;打发。
[4]参天可汗道:此道约自今河套地区北行至瀚海都督府以北地带。这条贯通大漠南北的道路在后来发展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为“入四夷”的七条大道之一。 驿(yì):驿站。 租赋:田租,赋税;租税。 属(zhǔ)文:撰写文章。
[5]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春正月丙申(初九日),太宗下诏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多滥葛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部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的另一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各以他们部落的酋长为都督、刺史,分别赐给他们金银、缯帛及锦袍。敕勒人大为欢喜,手捧着赏赐的金帛,穿戴整齐,欢呼万岁,跪拜舞蹈,声音宛转远近传播。等到各部落首领回去时,太宗亲临天成殿设宴款待,设十部音乐为他们送行。各酋长奏称:“我等既已做了大唐的臣民,往来天子至尊处,就像到父母身边一样,请求在回纥的南部、突厥以北地区开一条通道,名为参天可汗道,设置六十八个驿站,各驿站都有马匹和酒肉,以供给过往的使者,我们每年进贡貂皮以充作租赋,并聘请能写文章的人,让他们写上表奏疏。”太宗都答应了他们。从此北部边疆荒漠之地完全平定,然而只有回纥的吐迷度已私自称为可汗,设置官号一律依照突厥的旧制。
【原文】
夏四月丙寅,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之[1]。素立抚以恩信,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2]。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3]。
【注文】
[1]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岸。后移治今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改名瀚海都护府。 扬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唐辖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和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及安徽天长等市县地。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也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后世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时州郡之官也称司马。 李素立(生卒年不详):唐初良吏。赵州高邑(今河北高邑)人。累擢侍御史、绵州和蒲州刺史、太仆和鸿胪卿等职,封高邑县侯。
[2]怀:想念,怀念。
[3]悉:全部。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夏四月丙寅(初十日),唐朝设置燕然都护府,统辖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个州,任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督护。李素立以恩义诚信安抚他们,夷族各部落都很信任他,都驱赶着马牛等前来进献。李素立只接受他们的一杯酒,其余的东西又都归还给了他们。
【原文】
六月丁丑,诏以:“隋末丧乱,边民为戎狄所掠,今铁勒归化,宜遣使诣燕然等州,与都督相知,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给粮递还本贯[1]。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陁所掠者,亦令赎还[2]。”
【注文】
[1]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访求:探访寻求。 递:顺次地;一个一个地。 贯:祖籍;籍贯。
[2]室韦:中国古族名。又作“失韦”。分布于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南北岸地区。 乌罗护:又作乌洛侯、乌罗浑,中国古族名,主要分布于嫩江西,其风俗为多养猪,有谷麦、好射猎,穿皮服、尚勇、不为奸窃,无寇盗,曾为北魏的拓跋鲜卑族守护祖庙石室(嘎仙洞)。
【译文】
六月丁丑(二十二日),太宗下诏称:“隋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边境居民多被戎狄所劫掠,现在铁勒归顺,应派使者到燕然等州,通知都督,访求沦落在那里当奴婢的人,用钱物赎回他们,供给粮食让他们回归原籍。其他被薛延陁掠去的室韦、乌罗护、靺鞨三族的百姓,也将他们赎回。”
【原文】
二十二年秋八月辛未,遣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金山道击薛延陁余寇[1]。
【注文】
[1]寇:贼兵,敌军。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秋八月辛未(二十三日),派遣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从金山道出兵进击薛延陁残余势力。
【原文】
回纥吐迷度兄子乌纥蒸其叔母[1]。乌纥与俱陆莫贺达官俱罗勃皆突厥车鼻可汗之婿也,相与谋杀吐迷度以归车鼻[2]。[冬十月]乌纥夜引十余骑袭吐迷度,杀之[3]。燕然副都护元礼臣使人诱乌纥,许奏以为瀚海都督,乌纥轻骑诣礼臣谢,礼臣执而斩之,以闻[4]。上恐回纥部落离散,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往安抚之[5]。久之,俱罗勃入见,上留之不遣[6]。
【注文】
[1]乌纥(371—405年):即乌纥提,又名大孩,为公元4—6世纪建立吐谷浑的统治者之一,他为视罴弟,承袭视罴担任首领,在位期间为公元400—405年。 蒸:通“烝”。指与母辈通奸。
[2]俱陆莫贺:疑为古部落名。 俱罗勃(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车鼻可汗的女婿。
[3]骑:骑兵。
[4]都护:古代官名,唐自太宗至武则天时,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个大都护府。每府设大都护、副大都护(或副都护),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 元礼臣(生卒年不详):唐初边将。 闻:报告上级。
[5]往:去。
[6]遣:遣返。
【译文】
回纥吐迷度的侄子乌纥与吐迷度的妻子私通。乌纥和俱陆莫贺的达官俱罗勃都是突厥车鼻可汗的女婿,他们谋划杀了吐迷度去投降车鼻。冬十月,乌纥乘夜间带领十多个骑兵袭击吐迷度,杀了他。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派人诱降乌纥,答应他奏请太宗封他为瀚海都督,乌纥轻骑到元礼臣处致谢,元礼臣捉住他把他杀了,并把这事上报朝廷。唐太宗担心回纥部落离散,派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过了很久,俱罗勃入朝拜见唐太宗,唐太宗留下他不让他回归本部。
【原文】
(冬十月)甲戌,以回纥吐迷度子前左屯卫大将军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1]。
【注文】
[1]婆闰(?—661年):回纥酋长。唐高宗时曾参与平阿史那贺鲁之叛和征讨高丽等战争。官至右卫大将军。 左骁卫大将军:唐十六位大将军之一,正三品,掌宫禁宿卫。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冬十月甲戌(二十七日),任命回纥吐迷度的儿子前左屯卫大将军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原文】
高宗龙朔元年冬十月,回纥酋长婆闰卒,侄比粟毒代领其众,与同罗、仆固犯边[1]。诏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兵讨之[2]。审礼,德威之子也[3]。
【注文】
[1]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近三年,即龙朔元年(661年)三月至龙朔三年(663年)十二月。 比粟毒(?—680年):回纥首领,婆闰之子。公元661年婆闰死,比粟毒继任为回纥首领,他不顾吐迷度、婆闰等前任首领与唐朝所保持的友好关系,竟然率同罗、仆固等部进犯唐边境。唐此次对回纥用兵导致回纥及其他九姓部落多有逃散,故唐又派出了契苾何力以安抚使的身份前往漠北安抚离散的九姓部众。公元680年,比粟毒死,其子独解支立。
[2]郑仁泰(生卒年不详):唐朝功臣,秦府中人,是玄武门政变的先锋之一。曾任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后因讨平铁勒叛乱不利而被降职。 刘审礼(?—681):唐代大臣。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德威,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廉平著称,深得民心。父卒,审礼袭封彭城郡公,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后为吐蕃所俘。 薛仁贵(614—683年):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多功绩,在军事、政治上功勋赫赫。 右屯卫将军:古代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改左右领军为左右屯卫,置将军,领羽林兵,掌侍卫,唐因袭。 孙仁师(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
[3]德威:即刘德威(?—652年),唐代将领。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隋炀帝大业末跟从裴仁基镇压江淮义军,后归李密。入唐授左武候将军。为并州总管府司马,被刘武周虏获,不久逃归,改封彭城县公,检校大理少卿。唐太宗贞观时任绵州刺史,以廉洁平直闻名。卒于官,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译文】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冬十月,回纥酋长婆闰死,他的侄子比粟毒代他统领部众,和同罗、仆固一道侵犯边境。唐高宗下诏让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职,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职,带兵征讨。刘审礼,是刘德威的儿子。
【原文】
二年春三月,郑仁泰等败铁勒于天山[1]。铁勒九姓闻唐兵将至,合众十余万以拒之,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2]。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余皆下马请降。仁贵悉坑之,度碛北击其余众,获叶护兄弟三人而还[3]。军中歌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4]。”
【注文】
[1]铁勒: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其先可追至匈奴。北魏时称敕勒、高车。唐时诸部总称回纥。 天山:一名郁督军山,即今杭爱山系,在蒙古国境内。
[2]铁勒九姓:指铁勒的九个部族。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或作葛逻禄)。回纥、仆固、拔野古、同罗、思结已见前注。浑部在今蒙古独乐河流域。契苾在今新疆焉耆西北开都河。阿布思在今新疆吉木萨尔。骨仑屋骨在今额尔齐斯河南岸。 骁健:勇猛强健。 挑战:激使敌方出战。
[3]坑:活埋。 碛(qì)北:漠北。 叶护:古代突厥、回纥等民族的官名,首领。
[4]汉关:在今河南新安东。
【译文】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春三月,郑仁泰等在天山打败了铁勒。铁勒九姓听说唐兵将到达,集合部众十余万进行抵抗,选拔骁勇健壮的数十人上阵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了三个人,其余的人都下马请求投降。薛仁贵把他们全部活埋,又越过沙漠以北攻击他们的余众,俘获叶护兄弟三人还军。军中歌颂说:“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原文】
思结、多滥葛等部落先保天山,闻仁泰等将至,皆迎降,仁泰等纵兵击之,掠其家以赏军士[1]。虏相帅远遁,将军杨志追之,为虏所败[2]。候骑告仁泰:“虏辎重在近,往可取也[3]。”仁泰将轻骑万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碛,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而还[4]。值大雪,士卒饥冻,弃捐甲兵,杀马食之,马尽,人自相食,比入塞,余兵才八百人[5]。
【注文】
[1]多滥葛:铁勒部族之一。在蒙古土拉河上游。
[2]杨志(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
[3]候骑:探马。 辎(zī)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
[4]倍道:昼夜兼行。 仙萼(è)河:一名仙娥河,即今蒙古色楞格河。
[5]弃捐:抛弃。 甲兵:铠甲兵器。 比:及,等到。
【译文】
思结、多滥葛等部落原先守卫天山,听说郑仁泰等将要到达,纷纷出来迎接、投降,郑仁泰等纵兵进击,把抄掠俘获的铁勒家属赏给战士。敌人竞相向远处逃去,将军杨志一路追击,被他们打败。侦察的骑兵回报郑仁泰:“敌人的辎重就在附近,前往就可取得。”郑仁泰率领轻骑一万四千人,日夜不停地前进,于是跨过了大沙漠,到达仙萼河,没有见到敌人,粮食吃尽而回。正值天下大雪,士卒饥寒交迫,丢掉盔甲和兵器,杀马充饥,马被吃光,便人吃人,等到进入塞里,剩下的士卒只剩下八百多人。
【原文】
军还,司宪大夫杨德裔劾奏:“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量,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1]。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2]。仁贵于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3]。并请付法司推科[4]。”诏以功赎罪,皆释之[5]。
【注文】
[1]司宪大夫:古代官名。即御史中丞,掌管刑宪典章,肃正朝列。 杨德裔(yì)(生卒年不详):唐初大臣,历任棣、曹、桓、常四州刺史。因徇私被流放庭州。 劾(hé):检举揭发罪状。 骸(hái)骨:尸骨。 资寇:资给敌寇。
[2]圣朝:指唐朝。
[3]于所监临:在实地监督临视。监临:自上而下地监督视察。 贪淫:贪得无厌。 恣(zī):放纵,无拘束。 矜(jīn):自夸;自恃。 丧:丧失。
[4]付:交,给。 推科:推问科罪。
[5]诏:下诏书。
【译文】
军队回来以后,司宪大夫杨德裔上奏高宗弹劾说:“郑仁泰等把已降的敌人杀掉,因而使敌虏逃散,又不抚恤士卒,不核算军用物资和粮食是否够用,于是造成尸骨遍野,丢弃武器资助了敌人。自从圣朝开创以来,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惨败过。薛仁贵在他统驭的军队中,贪婪无节制,为所欲为,虽自夸胜利,但得不偿失。请将他们交付执法部门进行审问和处罪。”高宗下诏让他们以功赎罪,都释放了他们。
【原文】
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之,以安辑其余众[1]。何力简精骑五百,驰入九姓中,虏大惊,何力乃谓曰:“国家知汝皆胁从,赦汝之罪,罪在酋长,得之则已[2]。”其部落大喜,共执其叶护及误特勒等二百余人以授何力,何力数其罪而斩之,九姓遂定[3]。
【注文】
[1]安抚使:古代官名,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此称安抚使。宋初沿袭,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左卫将军:古代官名,从三品,职同左卫大将军,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 姜恪(kè)(?—672年):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唐高宗永徽年间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辑(jí):聚集。
[2]简:挑选。 胁(xié):威逼,用威力促使。 赦(shè):宽免罪过。
[3]执其叶护及误特勒:叶护、设、特勒皆铁勒官名,与突厥大体相同。叶护为部族首领。设为别部典兵之官。特勒,即特勤,或以为特勤之误;以宗室子弟充任,地位仅次于设。
【译文】
唐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为副安抚使,去安抚召集铁勒的余众。契苾何力挑选精骑五百人,快速进入九姓部落里,铁勒人大为惊慌,何力对他们说:“朝廷知道你们都是被胁迫随从反叛的,已经赦免了你们的罪过,罪责在于你们的酋长,逮捕了他们也就无事了。”部落群众都很高兴,共同捉住他们的叶护和误特勒等二百多人交给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列举他们的罪恶后便杀了他们,铁勒九姓于是安定下来。
【原文】
三年春正月,左武卫将军郑仁泰讨铁勒叛者余种,悉平之[1]。二月,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护,徙故瀚海都护于云中古城,更名云中都护,以碛为境,碛北州府皆隶瀚海,碛南隶云中[2]。
【注文】
[1]余种:残余势力。
[2]燕然都护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置,治所在西受降城,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岸东北四十里。后移至回纥本部,即今杭爱山东端,统领漠北铁勒、突厥诸部,故地在今俄罗斯布里亚特东南部契科伊河以南及蒙古国伊罗河以东一带。 故瀚海都护: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统辖铁勒回纥部置,故址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一带。 云中古城:即北魏云中郡治所盛乐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译文】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春正月,左武卫将军郑仁泰讨伐铁勒叛变的残余势力,全部平定。二月,把燕然都护府迁到回纥,改名为瀚海都护,把原来的瀚海都护迁到云中古城,改名为云中都护,以沙漠为界限,沙漠北的州府都隶属瀚海都护,沙漠南的州府隶属云中都护。
【原文】
总章二年秋八月甲戌,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1]。
【注文】
[1]总章: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两年余,从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至总章三年(670年)二月。 安北都护府: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改瀚海都护府置,治所在今蒙古国哈拉和林西北。统碛北铁勒诸部府州,辖境相当于今蒙古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
【译文】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秋八月甲戌(二十八日),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
(1)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贞观十五年十二月戊子朔,无丙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