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止学/止学《名不正而谤兴》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名不正而谤兴》原文、注释、赏析

6.名不正而谤兴【原文】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译文】没有正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解析】在现实社会中,名誉的不正当就会引来非议,这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想在名誉的庇佑下行事,因为这样就可以掩人耳目、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方面的案例。当然,要想名义归正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

6.名不正而谤兴

【原文】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

【译文】

没有正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

【解析】

在现实社会中,名誉的不正当就会引来非议,这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想在名誉的庇佑下行事,因为这样就可以掩人耳目、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方面的案例。

当然,要想名义归正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似乎这样才会公平。有远见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把自我的牺牲看成是胜利的前提,心甘情愿的付出应有的代价。而目光短浅的人,却只看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肯付出,自然不会得到。

【主题延伸阅读】

让一切都有理由

古人云:“假借舟者,能以乘江海;假借马者,能以致千里。”在古人成事的手法中,找借口往往是成事的良方。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里的找借口更多是“没理找理”,借此找个说法给个交代,这样,一切都显得很好办了。

不可否认,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即使是那些喜欢胡搅蛮缠的无赖之人,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无理取闹,他们总会有自己的“理”。由此看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是没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一定要为自己找个遁词,这样才能办好事。

有一天,乾隆想找一个办法试验试验纪晓岚的机智,对纪晓岚说:“纪晓岚!”“臣在!”“我问你:何为忠孝呀?”纪晓岚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合起来,就叫忠孝。”纪晓岚刚回答完,乾隆皇帝接过话来:“好!朕赐你一死。”纪晓岚当时就愣了:怎么突然赐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一开,绝无戏言。纪晓岚只好谢主隆恩,三拜九叩,然后走了。

这时,乾隆就想:“这纪晓岚可怎么办呢?不死,回来,就是欺君之罪;可要是死了就真是太可惜了,自己手下便少了一个栋梁之材呀。”当然,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让自己轻易死掉的,必定会有什么办法解救自己。于是他静观其变。

不一会儿,纪晓岚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扑通给乾隆跪下了。乾隆装作很严肃地说:“大胆,纪晓岚!朕不是赐你一死了吗?为什么你又跑回来啦?”纪晓岚说:“皇上,臣去死了,我准备跳河自杀,正要跳河,屈原突然从河里出来了,他怒气冲冲地说,你小子真混蛋,当年我投汨罗江自杀,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而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我一听,就回来了。”听到这里,乾隆哑口无言:你让他去死吧,你就是昏庸无道;可是让他活着吧,自己皇帝的面子又下不了台。最后,乾隆不得不解嘲说:“好一个纪晓岚,你真是能言善辩啊!”

纪晓岚真是找寻借口的高手,在我们看来,纪晓岚应该是理屈词穷,不会想到他还有什么可以诡辩的了,但他却能理直气壮,说出一番有逻辑的话,确实不简单。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在险恶环境下所拥有的镇定和机智。

当然,这里的找遁词、说歪理并不是是非不分,不长眼色,不明世事,胡乱找借口,否则就会惹大麻烦。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比较的确可称忠厚,但也并非心无芥蒂。

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涪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而居呢?’”

张裕回敬说:“从前有人作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

后来张裕归顺刘备。他对天文、占卜皆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以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

显然,刘备杀张裕,是为了报当年受辱之仇,可是刘备很聪明,身为领导者,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滥用职权,所以他得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杀了张裕。这一招,就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拿他没办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