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止学/止学《不争能保住名誉》原文、注释、赏析

止学《不争能保住名誉》原文、注释、赏析

8.不争能保住名誉【原文】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译文】上级和下级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受到损害。【解析】名誉联系着很多的利益,所以利益面前人们总是争得头破血流。在利益面前,没有了长幼之分,更没有了领导与下属的分别,似乎一切都陷入了混乱,然而,这样得来的荣誉,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为了争夺荣誉而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工作中应当对上级尊重的基本准则,...

8.不争能保住名誉

【原文】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

上级和下级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受到损害。

【解析】

名誉联系着很多的利益,所以利益面前人们总是争得头破血流。在利益面前,没有了长幼之分,更没有了领导与下属的分别,似乎一切都陷入了混乱,然而,这样得来的荣誉,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为了争夺荣誉而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工作中应当对上级尊重的基本准则,那么,你即使得到了荣誉也不会受到人们的赞誉。所以,这是不值得的。

【主题延伸阅读】

上下无争,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名誉、身份、地位永远都是上面主动授予的,而不是自己强硬索要来的,如果下属不考虑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名誉或权位,没有得到就备感不公,或者对上级施加压力,不但不会得到想要的名利和权位,反而会受到种种排挤。

提起清朝的湘军,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曾国藩。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起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好胜心强因此处处遭人嫉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当时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受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友人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敏树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举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奉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向上索取权力,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未被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经过官场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为人低调,与上无争。这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曾国藩官场生涯的成功启示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给他人,这既会增进同事间的友好关系,又是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其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