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历史文化/咏《乐山大佛》诗词

咏《乐山大佛》诗词

贰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就山而凿的、世界最大的一尊弥勒佛石刻像,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其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大佛背靠在峨眉山东麓的凌云山栖弯峰,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大佛远眺峨眉,近瞰乐山,双目欲睁似闭,面容慈祥肃穆。大佛头与山齐,足踏江岸,双手抚膝,高七十余米,头高...

贰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就山而凿的、世界最大的一尊弥勒佛石刻像,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其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

大佛背靠在峨眉山东麓的凌云山栖弯峰,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

大佛远眺峨眉,近瞰乐山,双目欲睁似闭,面容慈祥肃穆。大佛头与山齐,足踏江岸,双手抚膝,高七十余米,头高约十五米,宽十米,耳长七米,眼长三米有余,肩宽二十八米,脚背宽近九米,可围坐百余人。俗语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大佛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据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及明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文献记载,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由贵州籍名僧海通和尚募款始建,海通圆寂后,由节度使韦皋主持继续修造,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得以完工,历时九十年。

大佛完工之初,全身彩绘,且覆以七层十三檐楼阁,时称“大佛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元末毁于兵火。

相关诗词:

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

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

泉镜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

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

(宋·陆游《谒凌云大像》)

金身谁凿与云齐,传道韦皋镇蜀时。

绀殿千层零落尽,寺前惟有放生碑。

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

暂借竹床听梵放,月华初到第三峰。

(明·安磐《凌云寺二首》)

江岷山水望中收,万顷风涛拍岸浮。

老佛何年身化石,凭他砥柱障中流。

俯瞰江流脚底穿,黄花翠竹髻螺旋。

禅心一任波涛险,自结岩前水月缘。

(现代·黄载元《大佛岩二首》)

头沐天风足濯波,灵山此地意如何。

三春锦绣云烟过,石佛襟怀水月多。

遍礼如来非大智,静观自在即维摩。

千年倚壁微微笑,事不磨人人自磨。

(现代·谢守清《乐山大佛前所思》)

【链接一】乐山隐形大佛

1990年,一名游客通过检视旅游中拍摄的照片,惊奇地在乐山大佛外围发现了一尊天造地设,全身长达四千余米,由数座山体组成的隐形大佛。佛头由乌尤山构成,山石、树木、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嘴唇和下颚;佛身由凌云山构成,连峰组成巨佛的胸膛、腰部和腿部;佛足则是龟城山的一部分。其体态匀称,面目清秀,仰面朝天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慈祥凝重。而乐山大佛则不偏不倚,端坐在隐形大佛心脏部位,令人称绝。

相关诗词:

心中有佛佛自生,一体分明岭上横。

暮鼓晨钟敲不起,沉沉梦里听江声。

(现代·曾道吾《观乐山隐形大佛》)

【链接二】岑参与嘉州

岑参(715—770),唐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五年(746)登进士第,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

相关诗词: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唐·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原诗序: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有惠净上人,庐于其颠,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花经》,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农杨侯,清谈之士也,素工为文,独立于世,与余有方外之约,每多独往之意。今者幽躅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爰命小吏,刮磨石壁以识其事,乃诗以达杨友尔。

(唐·岑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